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as influenced by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1
作者 Wen-sheng XU Li CHEN +2 位作者 Xiao-xia TONG Xiao-ping CHEN Ping-cang ZHA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84-394,共11页
With variation of drainage basin environments,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erosion processes in rivers. It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s well as proces... With variation of drainage basin environments,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erosion processes in rivers. It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s well as processes of river bed deformation and landform evolution throughout a watershed. In this study, considering influences on sediment movement, especially on cohesive sediment transport, Ca^2+ and H^+ were chosen as characteristic ions of soluble matter, and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Ca^2+ and pH value when the desorption equilibrium is reached were employed as two indexes representing the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By means of an indoor experiment,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as influenced by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soluble matter increases with the initial cation concentration until a maximum desorption quantity value is obtained and maintained.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soluble matter depends on properties of the specific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and the stronger the affinity is between the cation and sediment surface, the higher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will be. Finally, a strong approximat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orption quantitie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soluble matters was obtained, which means that variation of pH values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desorption results of soluble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ble matter DESORPTION CATION SEDIMENT static water indoor experiment
下载PDF
Water Soluble Ionic Species in the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PM2.5) in a Southeast Asian Mega City (Dhaka, Bangladesh)
2
作者 Abdus Salam Md. Assaduzzaman +1 位作者 Muhammad Nobi Hossain A. K. M. Nur Alam Siddiki 《Open Journal of Air Pollution》 2015年第3期99-108,共10页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PM2.5) were collected with an Envirotech Instrument (Model APM 550) at the roof of Khundkur Mukarram Hussain Science Building, University of Dhaka, Bangladesh between January and ...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PM2.5) were collected with an Envirotech Instrument (Model APM 550) at the roof of Khundkur Mukarram Hussain Science Building, University of Dhaka, Bangladesh between January and February, 2013. PM2.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Quartz fiber filters during day and night time. Water soluble ions (sulfate, nitrate, phosphate, chloride, bromide, sodium, potassium and calcium) were analyzed with Ion Chromatography (Model 881, Metrohm Ltd., Switzerland) and Flame photometer (Model PFP7, Jenway, UK). Average PM2.5 mass was 136.1 μg&#183m&#453 during day time and 246.8 μg&#183m&#453 during night time with a total average of 191.4 μg&#183m&#453. Nighttime PM2.5 concentration was about double compared than that of daytime presumable due to the low ambient temperatures with high emissions from heavy duty vehicles. The 24-hour average PM2.5 mass (average of day and night) was about eight times higher than WHO (25.0 μg&#183m&#453) and about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DoE, Bangladesh (65.0 μg&#183m&#453) limit values. The tot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sulfate, nitrate, phosphate, bromide, chloride, sodium, potassium and calcium were 5.30, 7.75, 0.62, 0.16, 1.19, 1.30, 8.11, and 3.09 μg&#183m&#453,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water soluble ions were much higher during nighttime than daytime except nitrate, bromide and potassium. Excellent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sulfate and nitrate, sodium and chloride, bromide and phosphate indicating joint sources of origin. Potassium, sulfate, nitrate and calcium are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in PM2.5. Water soluble ionic components in Dhaka contributed about 15% mass of the PM2.5. Ratio analysis showed that sodium and chloride were from mainly sea salt. Potassium has varieties of sources other than biomass burning. Sulfate and nitrate are mainly from fossil fuel origin.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of the day and night variation of the water soluble ionic species at th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PM2.5) in Banglade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Particulate matterS Water soluble Ions SULFATE Nitrate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属性对水体光活性中间体(PPRIs)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3
作者 刘新 尉艺 +5 位作者 李文康 吴定桂 金伟 江和龙 徐华成 宋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7-816,共10页
湿地的水文和水化学在时空尺度上会呈现显著差异,进而会引发光化学反应的变化,光活性中间体(PPRIs)是水体间接光反应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水环境中有机物和污染物的归驱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探究湿地中PPRIs的产生过程。... 湿地的水文和水化学在时空尺度上会呈现显著差异,进而会引发光化学反应的变化,光活性中间体(PPRIs)是水体间接光反应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水环境中有机物和污染物的归驱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探究湿地中PPRIs的产生过程。本研究通过捕获剂法监测了鄱阳湖湿地4个季节水体中3种PPRIs(^(1)O_(2)、·OH及^(3)CDOM^(*))的产生速率和稳态浓度的变化,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技术对水体中可溶性有机质(DOM)组分的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鄱阳湖湿地不同季节水体中的DOM的光化学反应特性及与PPRIs产生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鄱阳湖夏季和秋季水体的pH值、溶解有机碳(DOC)浓度较高,相反,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在夏季和秋季较低。夏季和秋季的DOM中芳香族化合物丰度较高,并且木质素丰度明显高于冬季和春季。不同季节鄱阳湖水体有色可溶性有机物产生能力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水体中^(1)O_(2)和·OH产生速率和稳态浓度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水体。pH、DOC、E2/E3、脂类、蛋白类及木质素类与PPRIs产生速率展现出了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其中的DOC与木质素类组分;另外在三维荧光指标结果中,荧光指数(FI)和新鲜度指数(β/α)与PPRIs呈现负相关关系,证明FI值越低即DOM陆源性越高、非新生DOM比例越高,则PPRIs产生速率越高。综上,PPRIs的光化学产生与植物源DOM密切相关。与春季和冬季相比,夏季和秋季鄱阳湖水体的有机质高,而其中DOM组分中芳香族化合物丰度较高,主要来自陆生植物和土壤有机质,其有机质的腐殖化水平较高,而在春季和冬季水体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本身和微生物产生的有机质,属于内源。淹水植物残体降解过程释放的有机组分,对夏、秋季DOM的来源和组成有着极易被忽视的影响和作用,而其中光化学活性较强的有机组分如木质素是造成其PPRIs产率更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可溶性有机质 光化学 光生活性中间体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新疆难解吸煤可溶有机质对瓦斯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梁运培 吕学伟 +1 位作者 罗永江 朱家锌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新疆焦煤公司煤层瓦斯难解吸,导致抽采难度增大。而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瓦斯的吸附解吸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其影响,使用四氢呋喃对煤中的可溶有机质进行抽提,采用低温氮吸附测试抽提前后煤的孔隙结构,利用煤岩高压瓦斯吸附装置进行抽提前... 新疆焦煤公司煤层瓦斯难解吸,导致抽采难度增大。而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瓦斯的吸附解吸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其影响,使用四氢呋喃对煤中的可溶有机质进行抽提,采用低温氮吸附测试抽提前后煤的孔隙结构,利用煤岩高压瓦斯吸附装置进行抽提前后煤样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四氢呋喃抽提后,发现所有煤样的平均孔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认为煤中的可溶有机质被溶解,形成了新的微孔,同时原孔隙被扩大;4^(#)煤、5^(#)煤和6^(#)煤的吸附常数a分别减小了2.73%、16.09%、14.57%,4^(#)煤和5^(#)煤吸附常数b分别增大了12.18%、2.58%,6^(#)煤的吸附常数b减小了8.59%,煤的吸附能力降低,解吸速度增大,可溶有机质促进了煤对瓦斯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有机质 孔隙结构 极限瓦斯吸附量 吸附速度 解吸速度 吸附抑制率
下载PDF
西安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分子特性和来源季节差异
5
作者 杨毅 赵明佳 +1 位作者 张亚楠 刘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60-2868,共9页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秋、春、夏,且南北郊差异不显著。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质量浓度为3.50~17.29μg/m^(3),冬季WSOC质量浓度最高。四季的WSOM中均含有紫外光类腐殖质和可见光类腐殖质。秋、冬和夏季类富里酸的荧光强度占比最大。WSOM的E_(2)/E_(3)、E_(3)/E_(4)和AAE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冬、春、夏、秋。SUVA 254和MAE_(3)65值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冬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腐殖化程度较小,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大,光吸收能力对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强;秋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腐殖化程度较强,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弱;夏季WSOM的芳香化程度和光吸收能力及春季WSOM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弱。碳组分质量浓度、UV 254、α350和荧光强度两两呈显著正相关(p<0.01)。WSOM的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生物源指数(Biogenic Index,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值分别为1.51~2.15、0.88~1.46、1.18~3.19。冬季WSOM的自生来源最高,夏季WSOM的陆源来源比例相对较大。西安市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陕西省区域气团传输。西安市四季PM_(2.5)碳组成及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存在季节差异,但北郊和南郊的紫外荧光光谱特性和来源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PM_(2.5) 水溶性有机物(WSOM) 荧光特性 平行因子分析 来源
下载PDF
加强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
6
作者 关德范 刘倩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潜力,因此仅适用于油页岩的评价研究。但该学说的倡导者却认为油页岩和油源岩都是能生成石油的岩石,如果埋藏较浅时就称为油页岩,如果埋藏较深时就是油源岩,因此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同样适用于油源岩。这种观点并没有被美欧等国家所认可,但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不甚了解国外同行对该学说如何评价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地质家不仅全盘接受了该学说,而且推广应用了40多年。为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唯一可行的就是通过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油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生油问题和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岩 油页岩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 沉积成岩成油 模拟实验
下载PDF
昭通褐煤氨解可溶化转化及热溶物中氧和氮的赋存形态
7
作者 任宇瑶 周国莉 +4 位作者 刘豪杰 滕道光 曹亦俊 邢宝林 李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9-629,共11页
褐煤碳含量高且富含氧、氮等杂原子,是制备炭材料的重要原料。但由于褐煤可溶有机碳含量低,杂原子分配无规律,导致以褐煤为原料制备炭材料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亟需实现褐煤的可溶化转化。本研究以氨水为溶剂,旨在温和条件下,同步实现昭... 褐煤碳含量高且富含氧、氮等杂原子,是制备炭材料的重要原料。但由于褐煤可溶有机碳含量低,杂原子分配无规律,导致以褐煤为原料制备炭材料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亟需实现褐煤的可溶化转化。本研究以氨水为溶剂,旨在温和条件下,同步实现昭通褐煤的可溶化和褐煤热溶物中氧和氮的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在氨水质量分数15%、温度160℃条件下反应3 h,热溶物收率最高为76.66%,昭通褐煤表现出良好的热溶效果。基于对热溶物的表征和分析,发现氨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煤中的大分子结构,表现为氨基与羟基置换,或与部分羧基、羰基直接反应生成有机态氮。对比发现,原煤中氮元素赋存形态以季氮和吡咯氮为主,而可溶物中氮元素赋存形态以氨基氮和吡啶氮为主,表明褐煤氨解热溶过程产生了氨基或酰胺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氨解 热溶物 煤基杂原子 赋存形态
下载PDF
不同分离方法分离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对比实验
8
作者 田鑫 程斌 +2 位作者 马大钧 邓德国 孙杰 《分析仪器》 CAS 2024年第3期56-62,共7页
对加速溶剂萃取与索式提取两种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分离方法的分离总量、分离效率、可溶有机质的化学与分子组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速溶剂萃取分离出的可溶有机质总量略低于索式提取,但分离效率远高于索式提取;加速溶剂萃取所得的可... 对加速溶剂萃取与索式提取两种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分离方法的分离总量、分离效率、可溶有机质的化学与分子组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速溶剂萃取分离出的可溶有机质总量略低于索式提取,但分离效率远高于索式提取;加速溶剂萃取所得的可溶有机质中饱和烃与芳香烃的相对百分含量高于索式提取,非烃与沥青质的相对百分含量低于索式提取;两种分离方法所得的可溶有机质中高碳数饱和烃与芳香烃化合物的分布形态、地球化学比值参数和绝对含量均具有很好的可比性,相反,二环倍半萜系列化合物显示较大差异,加速溶剂萃取所得可溶有机质的低碳数、低沸点的二环倍半萜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高于索式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溶剂萃取 索式提取 可溶有机质分离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的有机肥腐熟度直接表征
9
作者 廖璐 贾佳 +3 位作者 唐璐 陈晨 沈东升 龙於洋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有机肥料》(NY/T 525—2021)增加了腐熟度要求,并间接以种子发芽指数评价,操作仍不够直接。探究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的有机肥料腐熟度表征方法,以期为实现更直接的评估提供参考。供试9种有机肥料提取出的可溶性有机物(DOM)的荧光光谱分... 《有机肥料》(NY/T 525—2021)增加了腐熟度要求,并间接以种子发芽指数评价,操作仍不够直接。探究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的有机肥料腐熟度表征方法,以期为实现更直接的评估提供参考。供试9种有机肥料提取出的可溶性有机物(DOM)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动物源有机肥料中腐殖质含量普遍比植物源有机肥料的腐殖质含量低,但腐殖化程度更高。DOM的三维荧光光谱(3DEEM)结合FRI和PARAFAC分析可成功表征有机肥料的腐殖化程度,通过DOM的荧光光谱分析定量表征有机肥料的腐殖化程度可为其品质判定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腐殖质 三维荧光光谱 可溶性有机质
下载PDF
南京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和来源解析
10
作者 卢睿霖 曹芳 +2 位作者 林煜棋 吴长流 章炎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9-1088,共10页
大气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与其来源、形成过程、环境及健康效应密切相关。而过去对不同季节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来源对粗、细颗粒物的贡献的研究相对较少。于2022年12月(冬季)和2023年8月(夏季)在南京采集了大气分粒径... 大气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与其来源、形成过程、环境及健康效应密切相关。而过去对不同季节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来源对粗、细颗粒物的贡献的研究相对较少。于2022年12月(冬季)和2023年8月(夏季)在南京采集了大气分粒径颗粒物样品,分析了粗颗粒物(PM_(2.1-10))和细颗粒物(PM_(2.1))中碳质组分和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粒径分布和季节变化,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PM_(2.1-10)和PM_(2.1)的源解析。结果表明,在粒径分布特征上,冬夏两季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平均浓度呈双峰型分布。SO_(4)^(2-)和NO_(3)^(-)的季节平均浓度均为双峰型分布。NH_(4)^(+)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中,季节平均浓度呈单峰型分布,冬夏季均在0.43-0.65μm出现峰值。在季节变化上,颗粒物中除Na^(+)和SO_(4)^(2-)外的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均在冬季高于夏季。冬夏两季Ca^(2+)、Mg^(2+)主要集中在粗颗粒物中。根据PMF模型解析结果,南京大气颗粒物主要有4类来源贡献,即交通源、二次生成、生物质燃烧和扬尘源。PM_(2.1)主要来自二次生成和生物质燃烧源,冬夏季分别贡献了65.7%和61.0%,其中冬季生物质燃烧和二次硝酸盐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而夏季主要来自二次硫酸盐的贡献。冬季PM_(2.1-10)主要来自交通源(41.8%),夏季则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和硝酸盐的二次生成贡献(43.9%)。研究探讨了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季节差异及来源,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碳质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粒径分布 季节差异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量的影响
11
作者 刘维欢 李晓刚 裴顺祥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降雨可以有效清除植物叶片滞纳的大气颗粒物,但降雨强度对不同海拔植物叶面滞尘量的影响研究较缺乏。以九龙山不同海拔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测定不同强度降雨前后植物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的量,进而研究降水强度对不同海拔... 降雨可以有效清除植物叶片滞纳的大气颗粒物,但降雨强度对不同海拔植物叶面滞尘量的影响研究较缺乏。以九龙山不同海拔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测定不同强度降雨前后植物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的量,进而研究降水强度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雨(17.5 mm)对不同海拔侧柏叶片滞纳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强于小雨(3.2 mm);中雨后,侧柏叶片滞纳颗粒物的阈值为(0.4248±0.0104)g·m^(-2),且与海拔、降雨前叶面滞纳颗粒物的量无关;小雨后,不同海拔侧柏叶面非水溶性颗粒物存在明显的小粒径聚集为大粒径现象;在低、中海拔地区,中雨主要影响侧柏叶面大粒径颗粒物的量,而高海拔地区主要影响小粒径颗粒物的量;降雨对非水溶性大粒径颗粒物的影响大于水溶性颗粒物;小雨会增加不同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中雨会使低、高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性颗粒物和高海拔大粒径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增加,而其他海拔侧柏叶片大粒径水溶/非水溶性颗粒物的百分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海拔 粒径 水溶性颗粒物 非水溶性颗粒物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在线捕集与提取装置
12
作者 孙泽宇 张欣捷 +2 位作者 宗政 殷雪华 田崇国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大气颗粒物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水溶性离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监测其浓度变化对于大气污染治理至关重要.但在一些采样环境艰苦的背景区域,需要稳定环境、充足电力和水源保障的在线离子分析仪很难满足监测需求.为... 大气颗粒物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水溶性离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监测其浓度变化对于大气污染治理至关重要.但在一些采样环境艰苦的背景区域,需要稳定环境、充足电力和水源保障的在线离子分析仪很难满足监测需求.为了在小体积、低能耗条件下实现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高时频在线捕集和前处理,自主研发了一种基于膜累积采样法的系统和装置.该装置实现了样品采集和前处理的自动化、连续化,操作简单,制备高效,并对环境条件要求低.通过该装置,可以获得水溶性离子组分浓度的高时频变化规律,对于认识污染进程中排放源贡献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膜累积采样法 在线 高时频
下载PDF
平板玻璃熔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13
作者 解光武 王焕香 林燕春 《四川环境》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为研究平板玻璃行业玻璃熔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性,利用便携式红外烟气分析仪、可过滤和可凝结颗粒物采样器等监测设备,开展玻璃熔窑废气监测。结果表明生产原料、燃料、废气处理工艺等因素对污染物的排放影响明显。监测的4个玻璃熔窑废气... 为研究平板玻璃行业玻璃熔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特性,利用便携式红外烟气分析仪、可过滤和可凝结颗粒物采样器等监测设备,开展玻璃熔窑废气监测。结果表明生产原料、燃料、废气处理工艺等因素对污染物的排放影响明显。监测的4个玻璃熔窑废气中,3个熔窑废气CPM在总颗粒物中占比较高,使用有机物含量较高的蒽油及煤焦油混合燃料,CPM排放浓度远高于石油焦和天然气作燃料的玻璃熔窑废气,玻璃熔窑排放量大的污染物主要有SO_(2)、NO_(X)、CO等气态污染物和SO_(4)^(2-)、NH_(4)^(+)、Cl^(-)、Na^(+)、Ca^(2+)、NO_(3)^(-)等水溶性离子,排放浓度相对较高的金属元素有Fe、Al、Zn、Ba、Ti、Pb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熔窑 可过滤颗粒物 可凝结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池塘养殖尾水颗粒物质沉降特征分析
14
作者 方怡静 李志斐 +2 位作者 谢骏 王靖杰 徐奇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25-137,共13页
【目的】养殖尾水中固体颗粒物的沉积和分解会导致养殖水体恶化并影响鱼类健康,了解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池塘养殖尾水中固体颗粒物的沉降规律及其对养殖水体的影响,为其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研发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 【目的】养殖尾水中固体颗粒物的沉积和分解会导致养殖水体恶化并影响鱼类健康,了解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池塘养殖尾水中固体颗粒物的沉降规律及其对养殖水体的影响,为其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研发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置沉降处理尼罗罗非鱼池塘养殖尾水,分别于不同沉降时间采集不同深度的养殖尾水样品,对养殖尾水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溶解性有机物组分及水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静置沉降对养殖尾水水质无显著影响(P>0.05),仅降低了养殖尾水表层中总氮(T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静置沉降可显著分离养殖尾水中的悬浮固体和藻类(P<0.05)。经5.0 h静置沉降后,2.0 m高处水体总悬浮固体(TSS)浓度减少3854 mg/L,叶绿素a浓度减少42 mg/L,浊度减少0.23 NTU,色度减少309度,养殖水体中的TSS和叶绿素a浓度随沉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粒径分布结果显示,静置沉降可有效分离养殖水体中粒径大于100μm的易沉降颗粒,但无法分离粒径低于30μm的微细颗粒。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与其粒径分布范围和浓度有关,固体颗粒沉降速度随其粒径分布范围减小和浓度的上升而降低;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养殖尾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以类富里酸质为主,静置沉降无法完全改变养殖尾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组分。【结论】短时间静置沉降能有效去除养殖尾水中的易沉降颗粒,TSS和叶绿素a的浓度随沉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静置沉降无法完全改变尾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组分,也无法显著降低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养殖尾水 沉降分离 固体颗粒 粒径 溶解性有机物 尾水处理
下载PDF
榆林窟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15
作者 刘晓燕 袁丽艳 +2 位作者 巴淑萍 王贵 向国立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3期22-25,53,共5页
本试验以榆林窟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为研究对象(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重点考察其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并对污染来源进行简要分析。研究表明,榆林窟PM10中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的排序为SO_(4)^(2-)>Ca^(2+)>Cl^(-)>NO_(3)^(-)... 本试验以榆林窟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为研究对象(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重点考察其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并对污染来源进行简要分析。研究表明,榆林窟PM10中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的排序为SO_(4)^(2-)>Ca^(2+)>Cl^(-)>NO_(3)^(-)>Na^(+)>K^(+)>Mg^(2+)>NH_(4)^(+)>F^(-);SO_(4)^(2-)、Ca^(2+)、Cl^(-)、NO_(3)^(-)和Na^(+)占离子总量的92.8%;硫氧化率(Sulfur Oxidation Rate,SOR)和氮氧化率(Nitrogen Oxidation Rate,NOR)年均值说明PM_(10)中SO_(4)^(2-)和NO_(3)^(-)主要为二次转化。因子分析表明,PM_(10)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盐渍土扬尘、榆林窟崖体扬尘和二次气溶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大气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来源
下载PDF
海相淤泥质固化土强度劣化规律试验研究
16
作者 乔小雨 商恩梁 +1 位作者 王彤 罗昊鹏 《工程勘察》 2024年第2期8-13,25,共7页
针对海相淤泥质软土中水泥搅拌桩成桩效果不佳的问题,选取天津地区某地铁工程施工现场海相淤泥质黏土,通过室内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可溶性盐和有机质含量对海相淤泥固化的无侧限抗压强度(UCS)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 针对海相淤泥质软土中水泥搅拌桩成桩效果不佳的问题,选取天津地区某地铁工程施工现场海相淤泥质黏土,通过室内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可溶性盐和有机质含量对海相淤泥固化的无侧限抗压强度(UCS)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泥的强度随可溶性盐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主要通过破坏和抑制水泥水化产物的形成,进而降低水化产物的胶凝性能,破坏了水泥土结构,导致强度降低。该研究结果对解释海相淤泥质软土固化效果不佳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淤泥质软土 可溶性盐 有机质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微观结构
下载PDF
纳米限域下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及页岩油赋存状态
17
作者 洪智宾 吴嘉 +3 位作者 方朋 余进洋 伍正宇 于佳琦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168,共9页
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页岩储层中—低熟页岩油的族组分组成为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了纳米尺度的页岩可溶有机质体系模型,对地层条件下页岩可溶有机质体系在纳米尺度空间中的分子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并对页岩油可动性限... 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页岩储层中—低熟页岩油的族组分组成为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了纳米尺度的页岩可溶有机质体系模型,对地层条件下页岩可溶有机质体系在纳米尺度空间中的分子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并对页岩油可动性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可溶有机质体系模型由饱和烃、芳香烃、非烃、沥青质4类族组分和水组成,质量分数分别为18.6%,18.9%,19.7%,38.6%和4.2%,4类族组分的代表分子分别为nC_(18),1-甲基菲,一个带有含羧基的长侧链基团的芳香双环结构和C_(58)H_(65)NS。②页岩可溶有机质体系模型模拟初态各族组分均一分布时能量较高,随着模拟时间推移,体系非均质性增强,能量逐步降低;饱和烃与芳香烃分子更易扩散,而非烃和沥青质具有自聚集现象,最终生成以分散小分子为主的游离子体系(饱和烃与芳香烃的总质量分数为42.9%)和以大分子聚集体为主的聚集子体系(非烃和沥青质总质量分数为74.3%);游离子体系中总分子质量更大,占原可溶有机质模拟体系总分子质量的66.7%,扩散速率更快,模拟终态时的密度更小。③分子质量和分子极性是影响纳米限域下页岩油可动性的重要因素;极性分子自聚集必然引发可溶有机质体系的非均质性变化,极性分子团簇非均匀分布并吸附在纳米孔喉空间中可造成页岩油的运移通道堵塞,从而限制页岩油的可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均质性 可溶有机质体系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限域 沥青质聚集体 分子质量 分子极性 赋存状态
下载PDF
逆流冲泡法快速测定植物纤维原料热水可溶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18
作者 殷顺阳 彭丽娟 +6 位作者 李梅 余盛江 陈正春 赵金涛 李伟 梁胜 何亮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2-37,I0002,共7页
热水可溶物含量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植物纤维原料制浆造纸性能的好坏,快速、准确判断其含量对于传统制浆造纸、纤维素纤维纯化等相关产业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国标采用的热水静置提取法需3 h的抽提时间和至少6 h的干燥、平衡时间,如此耗... 热水可溶物含量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植物纤维原料制浆造纸性能的好坏,快速、准确判断其含量对于传统制浆造纸、纤维素纤维纯化等相关产业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国标采用的热水静置提取法需3 h的抽提时间和至少6 h的干燥、平衡时间,如此耗时的检测过程对于热水可溶物含量的快速判断是不利的。鉴于此,采用多次逆流冲泡法对植物纤维原料进行快速萃取,并对后续高温干燥过程进行了研究。优化得到可快速且相对准确测定热水可溶物含量的条件为:待测植物纤维原料质量为1.50±0.2 g、粒径为60~80目,单次冲泡液体量为100 mL、冲泡次数为4次(冲泡总耗时约15 min),干燥温度为120℃、时间为3 h。方法准确性验证结果显示,此方法的重复性与普适性均较好,可以作为相关工厂或科研院所相对快速、准确分析植物纤维原料中热水可溶物含量的替代方法,具备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纤维原料 热水可溶物 逆流冲泡法 摩卡壶 快速分析方法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19
作者 张恒瑞 段潍超 +2 位作者 徐峰 王歌 廉瑞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228-230,236,共4页
大气颗粒物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组分复杂,主要包括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和无机元素等。复杂的化学组分不但污染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为识别大气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贡献程度、减少大气颗粒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体的危害,故对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组分复杂,主要包括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和无机元素等。复杂的化学组分不但污染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为识别大气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贡献程度、减少大气颗粒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体的危害,故对颗粒物化学组分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在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的分析方法中,除质量浓度的基础分析外,还包括基于其组分特性的进阶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水溶性离子的阴阳离子平衡及酸碱度、硫和氮的转化率及氮硫比分析;碳组分中有机碳与元素碳比值分析、二次有机碳估算及不同碳组分表征来源分析;无机元素的富集因子法分析等。通过对进阶分析方法及应用进行汇总,进一步明确各组分污染特征,识别组分来源,为后续来源解析及污染管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化学组分 水溶性离子 碳组分 无机元素
下载PDF
燃煤电厂烟气湿度控制对颗粒物采样结果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李博韬 李振 +5 位作者 程宇扬 覃寅峰 越柯 胡冬梅 闫雨龙 彭林 《电力学报》 2024年第3期197-209,共13页
为探究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高湿烟气对低浓度颗粒物采样结果的影响,利用扩散干燥管控制湿度,可降低因蒸气凝结而产生的颗粒物转移损失。在实验室搭建烟气发生装置模拟电厂高湿烟气,研究相对湿度对低浓度颗粒物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对循... 为探究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高湿烟气对低浓度颗粒物采样结果的影响,利用扩散干燥管控制湿度,可降低因蒸气凝结而产生的颗粒物转移损失。在实验室搭建烟气发生装置模拟电厂高湿烟气,研究相对湿度对低浓度颗粒物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对循环流化床燃煤电厂高湿烟气中低浓度颗粒物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在电厂使用常规采样方法采集到的TSP、PM10和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2.73 mg/m^(3)、2.18 mg/m^(3)和1.69 mg/m^(3),控制烟气相对湿度在95.1%~96.4%后,所采集到的TSP、PM10和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相对湿度98.2%时的1.36~1.65倍、1.24~1.96倍和1.03~2.20倍。水溶性离子NH_(4)^(+)、Cl^(-)、SO_(4)^(2-)为采样电厂颗粒物中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离子数的88.3%~99.7%。经扩散干燥管控制湿度后,采集到的颗粒物中TSP、PM_(10)和PM_(2.5)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分别为采用传统方法时的1.72倍、1.82倍和1.74倍。实验证明了燃煤电厂颗粒物采样中使用扩散干燥管控制烟气湿度可降低凝结损失,提高颗粒物的采集效率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循环流化床锅炉 高湿烟气 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