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nO_(2)电子传输层的n-i-p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岳晓鹏 赵兴 +6 位作者 闫慧琳 樊冰冰 黄浩 闫路遥 崔鹏 马峻峰 李美成 《发电技术》 CSCD 2023年第1期63-77,共15页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由于光电转换效率高、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电池效率已从3.8%提升到25.7%。目前,对基于SnO_(2)电子传输层的n-i-p型平板结构电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存在着工艺可重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由于光电转换效率高、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电池效率已从3.8%提升到25.7%。目前,对基于SnO_(2)电子传输层的n-i-p型平板结构电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存在着工艺可重复性差、效率低等问题。针对n-i-p型平板结构PSCs的制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导电基底的选择、钙钛矿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电池存储环境。结果证明,上述参数对于电池均具有重要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吸收光谱分析了原因。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掺锡氧化铟基底,PbI_(2)退火温度70℃(1 min),胺盐溶液滴加后静置时间不超过5 s,存储湿度4.5%),器件平均效率达到21.85%,最高效率达到23.47%,迟滞可忽略,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研究结果可为制备重复性好、光电转换效率高的PSCs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 n-i-p SnO_(2) 高效率 可重复性
下载PDF
PI衬底n-i-p结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旺 刘石勇 +4 位作者 刘路 王仕鹏 黄海燕 牛新伟 陆川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50-2353,2358,共5页
利用传统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以硬质玻璃为载板,在低透光率的聚酰亚胺(PI)衬底上制备了n-i-p结构的单结非晶硅(a-Si)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并通过掩膜绝缘和激光划分绝缘组合的方式在同一块PI衬底上实现了多节电池串联一体的结构... 利用传统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以硬质玻璃为载板,在低透光率的聚酰亚胺(PI)衬底上制备了n-i-p结构的单结非晶硅(a-Si)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并通过掩膜绝缘和激光划分绝缘组合的方式在同一块PI衬底上实现了多节电池串联一体的结构。封装后电池组件的有效发电面积的转化效率达到5.13%,电池的转化效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n-i-p结构 激光划分绝缘 掩盖分割 非晶硅薄膜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In组分梯度渐变的n-i-p结构InGaN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鲁麟 李明潮 +2 位作者 许福军 江明 陈其工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2-687,共6页
为了优化InGaN太阳能电池结构并有效地指导实际电池的制备,研究了n-i-p(p层在下)In组分梯度渐变结构的InGaN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特征。通过APSYS软件模拟计算,对比采用p-i-n渐变结构(p层在上)和n-i-p渐变结构(p层在下)的InGaN太阳能电池的... 为了优化InGaN太阳能电池结构并有效地指导实际电池的制备,研究了n-i-p(p层在下)In组分梯度渐变结构的InGaN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特征。通过APSYS软件模拟计算,对比采用p-i-n渐变结构(p层在上)和n-i-p渐变结构(p层在下)的InGaN太阳能电池的器件性能。结果表明,采用n-i-p渐变结构的InGaN电池,i-InGaN层在低In组分下没有明显的优势,而在高In组分下的器件性能较好。在In组分为0.62时,转换效率最高达到8.48%。分析表明,p层在下的n-i-p渐变结构使得InGaN电池的极化电场与耗尽区的内建电场方向一致,有利于载流子的输运。采用n-i-p渐变结构有利于制备高性能的InGaN太阳能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GAN 太阳能电池 n-i-p结构
下载PDF
基于硫氰酸亚铜的n-i-p型钙钛矿太阳电池界面能级匹配及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侯世欣 崔兴华 +6 位作者 王鹏阳 黄茜 丁毅 李跃龙 张德坤 赵颖 张晓丹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90-1598,共9页
宽带隙的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硫氰酸亚铜(CuSCN)具有低成本、高载流子迁移率、良好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光透过性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空穴传输层材料。但是目前基于CuSCN空穴传输层的n-i-p型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 宽带隙的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硫氰酸亚铜(CuSCN)具有低成本、高载流子迁移率、良好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光透过性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空穴传输层材料。但是目前基于CuSCN空穴传输层的n-i-p型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比基于spiro-OMeTAD的电池效率低很多,其主要原因为电池的开路电压较低。本研究团队发现钙钛矿吸收层带隙对基于CuSCN的电池开路电压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分别制备了基于带隙为1.55 eV,1.60 eV以及1.65 eV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其中基于CuSCN的器件的效率分别为12.8%,14.4%,10.7%(基于spiro-OMeTAD的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分别为20.8%,19.1%和17.5%)。通过研究发现1.60 eV带隙的钙钛矿能够与CuSCN空穴传输层(HTL)之间形成较好的界面能级匹配,获得最高的效率,电池的开路电压能够达到1.06 V,电池PCE为14.4%。更重要的是在相对湿度(RH)30%~40%的空气中,未封装的基于CuSCN HTL钙钛矿太阳电池经过120℃处理1 h后仍能够保持原来性能的92.4%,而基于spiro-OMeTAD HTL钙钛矿太阳电池只能保持原来性能的49.7%。这表明基于CuSCN的n-i-p型钙钛矿太阳电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是制备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理想空穴传输材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型钙钛矿太阳电池 CUSCN 钙钛矿吸收层带隙 能级匹配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TiO2/Perovskite/P3HT结构的n-i-p型钙钛矿电池的电极界面优化与器件性能
5
作者 贾晓瑞 骆群 +4 位作者 张连萍 窦军彦 杨永珍 马昌期 刘旭光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3-900,共8页
以TiO_2/钙钛矿(PVSK)/P3HT的n-i-p型钙钛矿电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TiO_2薄膜退火温度对TiO_2薄膜的结晶性、基于此的钙钛矿薄膜的形貌以及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比较了P3HT的掺杂以及不同批次P3HT材料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以TiO_2/钙钛矿(PVSK)/P3HT的n-i-p型钙钛矿电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TiO_2薄膜退火温度对TiO_2薄膜的结晶性、基于此的钙钛矿薄膜的形貌以及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比较了P3HT的掺杂以及不同批次P3HT材料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_2薄膜的退火工艺及P3HT的批次对器件性能影响较大。TiO_2薄膜的制备工艺设为退火温度为300℃,退火时间为45min,提高TiO_2的退火温度到500℃,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可提高到11.27%.通过优化钙钛矿薄膜厚度为190nm,制备得到光电转换效率为6.77%的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基于低温TiO_2为电子传输层、掺杂P3HT为空穴传输层的器件性能为开路电压VOC=0.98V,短路电流J_(SC)=19.94mA/cm^2,填充因子f_F=0.42,转换效率η(PCE)=8.18%.TiO_2电子传输层和P3HT空穴传输层的系统优化对制备高性能n-i-p结构钙钛矿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n-i-p结构器件 TiO2电子传输层 P3HT空穴传输层
下载PDF
微晶硅n-i-p太阳电池中n型掺杂层对本征层结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袁育杰 侯国付 +7 位作者 薛俊明 韩晓艳 刘云周 杨兴云 刘丽杰 董培 赵颖 耿新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892-3897,共6页
采用高压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非晶和微晶两种n型硅薄膜衬底上沉积了一系列不同厚度的本征微晶硅薄膜,研究了不同n型硅薄膜对本征微晶硅薄膜的表面形貌、晶化率和结晶取向等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微晶硅薄膜结构对... 采用高压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非晶和微晶两种n型硅薄膜衬底上沉积了一系列不同厚度的本征微晶硅薄膜,研究了不同n型硅薄膜对本征微晶硅薄膜的表面形貌、晶化率和结晶取向等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微晶硅薄膜结构对n型掺杂层具有强烈的依赖作用,微晶n型掺杂层能够有效减少n/i界面非晶孵化层的厚度,改善本征微晶硅薄膜的纵向均匀性,进而提高微晶硅n-i-p太阳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孵化层 微晶硅薄膜 纵向均匀性 n-i-p太阳电池
原文传递
n-i-p型非晶硅太阳电池中p/ITO界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倪牮 陈新亮 +8 位作者 曹丽冉 张建军 薛俊明 孙建 王先宝 韩东港 张德坤 赵颖 耿新华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8,共4页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技术,制备n-i-p型非晶硅(a-Si)太阳电池,采用反应热蒸发法制备ITO薄膜作为太阳电池的前电极。通过改变B2H6的掺杂浓度获得了不同晶化率的p层,详细研究了p层性能对p/ITO界面特性以及电池性能...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技术,制备n-i-p型非晶硅(a-Si)太阳电池,采用反应热蒸发法制备ITO薄膜作为太阳电池的前电极。通过改变B2H6的掺杂浓度获得了不同晶化率的p层,详细研究了p层性能对p/ITO界面特性以及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适晶化率的p层上沉积ITO薄膜有利于优化p/ITO界面的接触特性,将其应用于n-i-p型a-Si太阳电池,能够显著改善电池的开路电压(Voc)和填充因子(FF),最终,在不锈钢(SS)衬底上获得了转换效率为6.57%的单结a-Si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太阳电池 不锈钢(SS)衬底 p/ITO界面
原文传递
梯度氢稀释法制备微晶硅n-i-p太阳电池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袁育杰 侯国付 +4 位作者 张建军 薛俊明 曹丽冉 赵颖 耿新华 《中国科学(E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8-1062,共5页
采用高压RF-PECVD技术,研究了恒定氢稀释法和梯度氢稀释法对本征微晶硅薄膜纵向结构和n-i-p微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梯度氢稀释法能够调控本征微晶硅薄膜的纵向晶化率分布和晶粒尺寸,使电池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获得转换... 采用高压RF-PECVD技术,研究了恒定氢稀释法和梯度氢稀释法对本征微晶硅薄膜纵向结构和n-i-p微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梯度氢稀释法能够调控本征微晶硅薄膜的纵向晶化率分布和晶粒尺寸,使电池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获得转换效率为5.7%(Voc=0.47V,Jsc=20.2mA/cm2,FF=60%)的单结微晶硅太阳电池及转换效率为10.12%(Voc=1.2V,Jsc=12.05mA/cm2,FF=70%)的叠层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氢稀释法 微晶硅 n-i-p太阳电池
原文传递
n型掺杂层结构对n-i-p型微晶硅电池性能和光致衰退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卢鹏 侯国付 +2 位作者 袁育杰 杨瑞霞 赵颖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30-4336,共7页
采用射频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晶化率n型掺杂层的n-i-p结构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发现本征层的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n型掺杂层的结构,特别是n/i界面处的孵化层厚度以及本征层的晶化率.该系列太阳电池在100mW/cm2的白光下照... 采用射频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晶化率n型掺杂层的n-i-p结构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发现本征层的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n型掺杂层的结构,特别是n/i界面处的孵化层厚度以及本征层的晶化率.该系列太阳电池在100mW/cm2的白光下照射400h,实验结果证实了本征层晶化率最大(Xc(i)=65%)的电池性能表现出最低的光致衰退率.拥有非晶/微晶过渡区n型掺杂层的电池(本征层晶化率Xc(i)=54%)分别被白光、红光和蓝光照射,经过400h的光照,发现红光下电池性能仅有2%的衰退,蓝光下衰退率约为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硅 n-i-p结构太阳电池 光致衰退 晶化率
原文传递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n-i-p μc-Si:H solar cells by gradient hydrogen dilution technique 被引量:1
10
作者 YUAN YuJie HOU GuoFu +4 位作者 ZHANG JianJun XUE JunMing CAO LiRan ZHAO Ying GENG XinHu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1756-1761,共6页
High pressure radio frequency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RF-PECVD)process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stant hydrogen dilution technique and gradient hydrogen dilu-tion technique on the s... High pressure radio frequency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RF-PECVD)process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stant hydrogen dilution technique and gradient hydrogen dilu-tion technique on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intrinsic film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i-p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The experiment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rain size and crystalline volume fraction along the growth direction of intrinsic films can be controll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olar cells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by gradient hydrogen dilution technique.An initial active-area efficiency of 5.7%(Voc=0.47V,Jsc=20.2mA/cm2,FF=60%)for the μc-Si:H single-junction n-i-p solar cells and an initial active-area efficiency of 10.12%(Voc=1.2V,Jsc=12.05mA/cm2,FF=70%)for the a-Si:H/μc-Si:H tandem n-i-p solar cells has been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DIENT hydrogen dilution TECHNIQUE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n-i-p solar cells
原文传递
Optimization of n/i and i/p buffer layers in n-i-p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育杰 侯国付 +4 位作者 张建军 薛俊明 曹丽冉 赵颖 耿新华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1,共5页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μc-Si:H) intrinsic films and solar cells with n-i-p configuration were prepared by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The influence of n/i and i/p buffer la...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μc-Si:H) intrinsic films and solar cells with n-i-p configuration were prepared by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The influence of n/i and i/p buffer layers on the μc-Si:H cell performance was studied in detai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fficiency is much improved when there is a higher crystallinity at n/i interface and an optimized a-Si:H buffer layer at i/p interface. By combining the above methods, the performance of μc-Si:H single-junction and a-Si:H/μc-Si:H tandem solar cell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INTERFACE buffer layer n-i-p solar cells
原文传递
Investigation on Breakdow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Surface Terminal Structures for GaN-Based Vertical P-i-N Diodes
12
作者 Song Shi Guanyu Wang +5 位作者 Yingcong Xiang Chuan Guo Xing Wang Yinlin Pu Huilan Li Zhixian Li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2期554-568,共15页
GaN-based vertical P-i-N diode with mesa edge terminal structure due to electric field crowding effect,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the devic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ree terminal structures, i... GaN-based vertical P-i-N diode with mesa edge terminal structure due to electric field crowding effect,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the devic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ree terminal structures, including deeply etched, bevel, and stepped-mesas terminal structures, to suppress electric field crowding effects at the device and junction edges. Deeply-etched mesa terminal yields a breakdown voltage of 1205 V, i.e., 89% of the ideal voltage. The bevel-mesa terminal achieves about 89% of the ideal breakdown voltage, while the step-mesa terminal is less effective in mitigating electric field crowding, at about 32% of the ideal voltage. This work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high-power, high-voltage GaN-based P-i-N power devices, finding a terminal protection structure suitable for GaNPiN diode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breakdown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and to unleash the full potential of GaN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 P-I-N Mesa Edge Terminal Electric Field Crowding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驱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建华 朱冠成 +3 位作者 王磊 徐苗 吴为敬 彭俊彪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17,共20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得益于对高效有机半导体材料、新型器件结构、器件工作机理的深入理解以及产业界坚持不懈的工程探索,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的综合性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OLEDs...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得益于对高效有机半导体材料、新型器件结构、器件工作机理的深入理解以及产业界坚持不懈的工程探索,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的综合性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OLEDs新型显示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性支柱产业。本文将从OLEDs器件角度阐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显示驱动的研究进展,首先结合光电器件性能提升介绍OLED的基本器件结构演变过程,随后系统性重点阐述现阶段产业上广泛使用以及极具应用前景的器件结构,包括p‑i‑n OLEDs器件结构、叠层器件结构、非掺杂器件结构,最后简述OLEDs显示驱动技术,以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i-n结构 叠层器件 非掺杂器件 显示驱动
下载PDF
高压非穿通P-i-N二极管等离子体抽取渡越振荡集总电路模型及封装抑制方法研究
14
作者 朱安康 包鑫康 +4 位作者 陈宇 周宇 罗皓泽 李武华 何湘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273,共11页
高压非穿通P-i-N二极管反向恢复阶段产生等离子抽取渡越时间(plasma extraction transit time,PETT)振荡,对功率模块的驱动电路和设备EMC性能造成严重干扰。文中根据二极管PETT振荡阶段载流子运行特征将器件内部分为等离子区、漂移区和... 高压非穿通P-i-N二极管反向恢复阶段产生等离子抽取渡越时间(plasma extraction transit time,PETT)振荡,对功率模块的驱动电路和设备EMC性能造成严重干扰。文中根据二极管PETT振荡阶段载流子运行特征将器件内部分为等离子区、漂移区和无源区3个区域并将各区域等效成电阻、电感和电容等集总电路参数,利用二极管等效电路与外围电路参数构建了PETT振荡集总电路模型。该模型可计算得到振荡阶段回路各阻抗的动态变化,复现PETT振荡失稳–自稳振荡现象。该集总电路模型表明PETT振荡出现根本原因是回路出现负阻,而负阻出现的原因是空穴渡越角位于π~2π之间,基于该模型解析得到回路寄生电感的优化范围,通过优化封装布局的方式可将空穴渡越角移出负阻出现的区间。最后,在模块内部通过优化绑定线布局将回路寄生电感调整至优化范围内,从而避免回路负阻以抑制PETT振荡的出现,实验证明了该封装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式模块 非穿通P-i-N二极管 等离子抽取渡越时间振荡 集总电路模型 封装抑制方法
下载PDF
柔性衬底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德贤 薛颖 +5 位作者 蔡宏琨 陶科 姜元建 赵敬芳 王林申 隋妍萍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7-410,415,共5页
量子效率是太阳电池对光的吸收能力的评定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对柔性衬底倒结构n-i-p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测量,同时结合本征材料吸收特性,讨论了衬底温度和反应压强对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非晶硅薄膜的吸收特... 量子效率是太阳电池对光的吸收能力的评定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对柔性衬底倒结构n-i-p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测量,同时结合本征材料吸收特性,讨论了衬底温度和反应压强对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非晶硅薄膜的吸收特性是影响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光生载流子在本征层和界面处的复合也会对太阳电池的量子效率有所影响。经过反应条件优化得到了转换效率为5.67%的聚酰亚胺衬底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衬底 n-i-p太阳电池 量子效率 非晶硅薄膜
下载PDF
InSb焦平面芯片的响应率提升研究
16
作者 米南阳 宁提 +1 位作者 李忠贺 崔建维 《红外》 CAS 2023年第7期21-25,共5页
InSb光伏探测器的响应率是评价探测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测器的电压信号与响应率成正比。从光敏芯片的角度提出了增大InSb红外探测器信号的方法。通过实验设计,优化了台面湿法刻蚀的方法,减小了芯片p型层的厚度。优化台面刻蚀方法... InSb光伏探测器的响应率是评价探测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测器的电压信号与响应率成正比。从光敏芯片的角度提出了增大InSb红外探测器信号的方法。通过实验设计,优化了台面湿法刻蚀的方法,减小了芯片p型层的厚度。优化台面刻蚀方法使台面面积增加,InSb芯片的I-V电流增大了40%,组件的电压信号值提升了16%。进一步将InSb芯片的p型层厚度减小至0.8~1.2μm后,InSb芯片的I-V电流增大了67.3%,单元组件的电压信号值提升了40.2%。基于InSb光敏芯片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到光电流的转换过程,分析了台面湿法刻蚀以及p型层的厚度对信号的影响机理。该研究对于提升InSb探测器信号和优化探测器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b红外探测器 信号 I-V性能 湿法刻蚀 P-N结
下载PDF
不同收获期贯叶连翘花中抗氧化能力、主要活性物质变化及挥发性组分分离鉴定 被引量:15
17
作者 葛莉 姚园园 +4 位作者 康天兰 李京耀 何恒军 杨德龙 栗孟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6-74,共9页
为了探明不同收获期(花蕾期、盛花期、结果期)贯叶连翘花中抗氧化能力、总黄酮、酚类和金丝桃素含量等的变化,以栽培花器官为实验材料,采用HPLC和GC-MS等方法对70%乙醇提取液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花蕾期和盛花期贯叶连翘花提取液... 为了探明不同收获期(花蕾期、盛花期、结果期)贯叶连翘花中抗氧化能力、总黄酮、酚类和金丝桃素含量等的变化,以栽培花器官为实验材料,采用HPLC和GC-MS等方法对70%乙醇提取液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花蕾期和盛花期贯叶连翘花提取液自由基抑制率(inhibition percentage,I%)和铁离子还原/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均显著高于结果期,花蕾期和盛花期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总黄酮和酚类化合物以及金丝桃素含量均呈现为盛花期>花蕾期>结果期,且在P<0.05水平下达到显著差异;盛花期花中分离鉴定得到37种挥发性化学组分,其中,主要成分有1,1-二乙氧基-乙烷(19.26%)、1-十六醇(17.85%)、β-衣兰烯(10.71%)、(Z,Z)-9,12-十八碳二烯酰氯(8.42%)、十六烷酸乙酯(8.40%)、叶绿醇(5.79%)、石竹烯氧化物(4.56%)等。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花蕾期至盛花期采集贯叶连翘花器官较佳,提取液抗氧化能力较强,主要活性物质含量较高,挥发性成分较为丰富,该研究结果将对贯叶连翘生产、大面积种植栽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连翘 收获时期 抗氧化能力 总黄酮和酚类 金丝桃素 挥发性组分 GC-MS分离鉴定
下载PDF
高量子效率前照式GaN基p-i-n结构紫外探测器 被引量:5
18
作者 游达 汤英文 +3 位作者 赵德刚 许金通 徐运华 龚海梅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6-899,共4页
研究了Al0.1-Ga0.9N/GaN异质结p-i-n结构可见盲紫外探测器的制备与性能,P区采用Al组分含量为0.1的AlGaN外延材料形成窗口层,使340-365nm波段的紫外光可以直接透过P区到达i区并被吸收,有效提高了这个波段的响应率与量子效率,并且研... 研究了Al0.1-Ga0.9N/GaN异质结p-i-n结构可见盲紫外探测器的制备与性能,P区采用Al组分含量为0.1的AlGaN外延材料形成窗口层,使340-365nm波段的紫外光可以直接透过P区到达i区并被吸收,有效提高了这个波段的响应率与量子效率,并且研究了不同P区AlGaN外延层厚度对探测器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两种不同P区厚度(0.1μm和0.15μm)的器件,测试结果表明,P区的厚度对200-340nm波段光吸收的量子效率影响较大,而i区的晶体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340-365nm波段光吸收的量子效率,并且当P区AlGaN厚度为0.15μm时,器件的峰值响应率达到0.214A/W,在考虑表面反射时外量子效率高达85.6%,接近理论极限,并且在零偏压时暗电流密度为3.16nA/cm^2,表明器件具有非常高的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 AlGaN量子效率 响应光谱 紫外探测器
下载PDF
高性能背照式GaN/AlGaN p-i-n紫外探测器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亮 张燕 +3 位作者 陈俊 郭丽伟 李向阳 龚海梅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8-931,共4页
研究了GaN/AlGaN异质结背照式p-i-n结构可见盲紫外探测器的制备与性能。GaN/AlGaN外延材料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方法生长,衬底为双面抛光的蓝宝石,缓冲层为AlN,n型层采用厚度为0.8μm的Si掺杂Al0.3Ga0.7N形成窗口层,i型层为0... 研究了GaN/AlGaN异质结背照式p-i-n结构可见盲紫外探测器的制备与性能。GaN/AlGaN外延材料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方法生长,衬底为双面抛光的蓝宝石,缓冲层为AlN,n型层采用厚度为0.8μm的Si掺杂Al0.3Ga0.7N形成窗口层,i型层为0.18μm的非故意掺杂的GaN,p型层为0.15μm的Mg掺杂GaN。采用Cl2、Ar和BCl3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定义台面,光敏面面积为1.96×10-3 cm2。可见盲紫外探测器展示了窄的紫外响应波段,响应区域为310~365 nm,在360 nm处响应率最大,为0.21 A/W,在考虑表面反射时,内量子效率达到82%;优质因子R0A为2.00×108Ω.cm2,对应的探测率D=2.31×1013 cm.Hz1/2.W-1;且零偏压下的暗电流为5.20×10-13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AIGaN P-I-N 紫外探测器 响应光谱
下载PDF
基于化学指纹图谱和抗血小板聚集效价的丹参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振杰 史志龙 +6 位作者 王伽伯 张海珠 李春雨 牛明 何琴 甄汉深 肖小河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3-699,共7页
通过化学分析和生物活性评价考察丹参药材的品质差异,探讨丹参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的主要贡献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建立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以抗血小板聚集相对效价作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品质差异,构... 通过化学分析和生物活性评价考察丹参药材的品质差异,探讨丹参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的主要贡献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建立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以抗血小板聚集相对效价作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品质差异,构建基于化学表征及生物效价测定的评价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很高(相似度0.930~0.998),而其抗血小板聚集相对效价相差10倍,提示化学指纹图谱难以反映丹参的活性和质量差异。通过化学指纹图谱与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进行谱效相关分析,筛选出与生物活性相关系数大于0.5的6个色谱峰: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2个未知化合物。对上述4种已知化合物单体进行活性验证发现,隐丹参酮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最强,而其它3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几乎没有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进一步比较丹参中高含量成分丹酚酸B与低含量成分隐丹参酮的活性贡献,结果表明,两者的活性贡献基本相当,说明隐丹参酮是丹参中低含量高活性成分,对评价丹参质量具有重要贡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抗血小板聚集 指纹图谱 生物效价 谱效相关 质量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