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sodium lignosulfonate to aromatic aldehydes over nano-CuO: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reaction kinetics
1
作者 Yingjie Song Shuqi Zhong +5 位作者 Yingjiao Li Kun Dong Yong Luo Guangwen Chu Haikui Zou Baochang Su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As one of the few renewable aromatic resources,the research of depolymerization of lignin into highvalue chemicals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Catalytic wet aerobic oxidation(CWAO)is an effective... As one of the few renewable aromatic resources,the research of depolymerization of lignin into highvalue chemicals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Catalytic wet aerobic oxidation(CWAO)is an effective technology to convert lignin like sodium lignosulfonate(SL),a lignin derivative,into aromatic aldehydes such as vanillin and syringaldehyde.However,how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aromatic aldehyde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still a challenge,and many operating conditions tha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yield of these aromatic compounds have rarely been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In this work,we adopted the stirred tank reactor(STR)for the CWAO process with nano-CuO as catalyst to achieve the conversion of SL into vanillin and syringaldehyde.The effect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reaction time,oxygen partial pressure,reaction temperature,SL concentration,rotational speed,catalyst amount,and NaOH concentration on the yield of single phenolic compound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l these operating conditions exhibit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romatic aldehyde yield.Therefore,they should be regulated in an optimal value to obtain high yield of these aldehydes.More importantly,the reaction kinetics of the lignin oxidation was explored.This work could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of industrial operation of lignin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uo Sodium lignosulfonate Catalytic wet aerobic oxidation(CWAO) Aromatic aldehyde Reaction kinetics
下载PDF
Toxic Effects of Nano-CuO, Micro-CuO and Cu<sup>2+</sup>on <i>Chlorella</i>sp. 被引量:2
2
作者 Liyan Wang Mian Wang +1 位作者 Changsheng Peng Jinfen P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3年第1期86-91,共6页
The 96 h acute toxic effects of nano-CuO (N-CuO), micro-CuO (M-CuO) and 2+ on Chlorella sp.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xicities decreased in an order of Cu2+>N-CuO>M-CuO. The 96 h... The 96 h acute toxic effects of nano-CuO (N-CuO), micro-CuO (M-CuO) and 2+ on Chlorella sp.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xicities decreased in an order of Cu2+>N-CuO>M-CuO. The 96 h EC50 of Cu2+ on Chlorella sp. was 1.06 mg /L, and of N-CuO it was 74.61 mg /L, while no pronounced toxicity was observ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M-CuO was lower than 160 mg/L. Further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tudy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nano-CuO on Chlorella sp.. The results of Cu2+ release from N-CuO showed less than 0.2 mg/L Cu2+ were released, so the release of Cu2+ wa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toxicity. Further experiments showed N-CuO inhibited formation of Chlorophyll A. Content of Chlorophyll A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4.75 mg/108 cells, while it declined to 2.89 mg/108 cells for 160 mg/L N-CuO after 96 h, which indicated that N-CuO could inhibit photosynthesis of Chlorella sp.. Moreover, N-CuO condensed with algal cells. It affected the activity of SOD and POD, indicating that N-CuO could cause oxidant stress to Chlorella sp.. These may be the toxicity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uo CHLORELLA sp. Toxic effects Photosynthesis OXIDANT stress
下载PDF
BiOF的掺入对n-Al/CuO纳米铝热体系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经纬 朱晨光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5,共6页
为了提高n-Al/CuO体系的增压能力,改善其点火性能,选用含氟氧化剂氟氧化铋(BiOF)作为典型铝热体系n-Al/CuO中CuO的替代,并将BiOF成功复合于n-Al/CuO体系中。分别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复... 为了提高n-Al/CuO体系的增压能力,改善其点火性能,选用含氟氧化剂氟氧化铋(BiOF)作为典型铝热体系n-Al/CuO中CuO的替代,并将BiOF成功复合于n-Al/CuO体系中。分别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晶体结构特征和表面元素组成及价态。使用高速摄影、高速红外热像仪和压力传感器研究了复合体系在限制条件下的火焰传播速率、点火温度和增压性能。结果表明,BiOF可以在n-Al/CuO体系中作为CuO的良好的替代物。当BiOF的替代质量分数为9%时,体系在限制条件下的火焰传播速率从385 m/s提高至478 m/s,提高了24.1%;输出的峰值压力从1.32 MPa提高至1.51 MPa;增压速率从43 MPa提高至72 MPa;点火温度也得到显著的下降。总之,作为CuO的替代物,BiOF可以有效改善n-Al/CuO的点火性能,并提升体系在限制条件下的能量输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l/CuO 含氟氧化剂 纳米铝热剂 氟化氧化物
下载PDF
日粮添加高水平硫酸锌和纳米氧化铜对鸡脏器组织锌铜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潘娜 朱风华 +3 位作者 王友令 陈甫 赵才兵 朱连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874-4881,共8页
【目的】研究高锌(硫酸锌)常铜(纳米氧化铜)日粮对鸡脏器组织铜锌含量的影响,探讨Zn2+与纳米氧化铜在消化道吸收时的互作关系。【方法】选取1日龄SPF白莱航蛋用公雏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以纳米氧... 【目的】研究高锌(硫酸锌)常铜(纳米氧化铜)日粮对鸡脏器组织铜锌含量的影响,探讨Zn2+与纳米氧化铜在消化道吸收时的互作关系。【方法】选取1日龄SPF白莱航蛋用公雏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以纳米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8 mg.kg-1);2—4组为高锌组,以ZnSO4.7H2O的形式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锌250、500和1 000 mg.kg-1。【结果】日粮添加锌250—1 000 mg.kg-1,受试鸡肝、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锌和金属硫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鸡十二指肠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日粮添加锌1 000 mg.kg-1时,空肠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日粮锌添加组(锌添加量分别为:250和500 mg.kg-1,P<0.01)。试验至42 d,日粮添加锌500和1 000 mg.kg-1时,鸡肝脏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日粮锌添加组(锌添加量为:250 mg.kg-1,P<0.01)。日粮锌水平与鸡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和腺胃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十二指肠、空肠铜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肝脏铜含量呈正相关(P>0.05),与十二指肠、腺胃和空肠金属硫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5)。肝脏金属硫蛋白含量和铜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十二指肠、空肠金属硫蛋白含量和铜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日粮添加高水平硫酸锌没有拮抗鸡对纳米氧化铜的消化吸收,纳米氧化铜在消化道可能是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SPF鸡 金属硫蛋白
下载PDF
混合溶剂前体法制备纳米CuO粉体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东升 王文亮 +2 位作者 王尧宇 王继武 史启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7-620,共4页
Nano-CuO was prepared by heating nano-Cu2(OH)2CO3 precursors in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The precursor was synthesized from water-alcohol mixed solution of Cu(Ac)2 using mixed solution of NaOH and Na2CO3 as... Nano-CuO was prepared by heating nano-Cu2(OH)2CO3 precursors in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The precursor was synthesized from water-alcohol mixed solution of Cu(Ac)2 using mixed solution of NaOH and Na2CO3 as precipitants. XRD, FT-IR, TEM, TG-DTA and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es of the CuO powd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herical, well dispersed nano-CuO powder with the average size of 15 nm and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for H2O2 decomposition was obtained at 300 ℃.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crystal of CuO grows up, agglomeration of the powder becomes heavier and catalytic activity decreases. FT-IR patterns revealed that the vibration fine structure of Cu-O bond in nano-CuO powder disappears and main absorption is red-shifted with the average size of nano-CuO redu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粉体 制备 混合溶剂沉淀法 前驱体 红外光谱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雷涛 李芬 +2 位作者 王艳红 王悦 杨胜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29-2433,共5页
纳米氧化铜不同于常规氧化铜,由于其晶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使其具有独特的电、磁、光、化学等特性。近些年,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本文综述了纳米氧化铜粉体制备的具体方法,详细介绍了液相法、固相法等制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 纳米氧化铜不同于常规氧化铜,由于其晶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使其具有独特的电、磁、光、化学等特性。近些年,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本文综述了纳米氧化铜粉体制备的具体方法,详细介绍了液相法、固相法等制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介绍了纳米氧化铜在常温脱硫、催化反应和抗杀菌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认为纳米氧化铜在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应用需深入研究,以拓宽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后指出制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工艺耗能和反应时间等问题应得到重视,而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工艺应向着节能、高效、绿色工业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脱硫 催化 杀菌
下载PDF
纳米CuO/CNTs的制备及对高氯酸钾基烟火药发光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霸书红 闫明辉 +4 位作者 周龙 程秀莲 王桂萍 万新国 杜雪峰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
为研究不同附加物对含高氯酸钾与铝粉烟火药的发光强度的影响,采用沸腾回流沉淀法制备了CuO/CNTs纳米复合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同步热分析仪(DSC-TG)表征了它的结构和性能。测试了含不同附加物烟火药配方的... 为研究不同附加物对含高氯酸钾与铝粉烟火药的发光强度的影响,采用沸腾回流沉淀法制备了CuO/CNTs纳米复合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同步热分析仪(DSC-TG)表征了它的结构和性能。测试了含不同附加物烟火药配方的发光强度。结果表明,氧化铜能够在碳纳米管表面有效负载,粒径为61.1 nm,其中CuO粒径为8.8 nm,负载量为30%。含纳米复合粒子的CuO/CNTs-Al-KClO4配方的发光强度优于任何含单一附加物的配方,与机械混合的CNTs-CuO-Al-KClO4同配比配方相比,发光强度提高了11.2%,表明CuO/CNTs纳米复合粒子具有更强的正协同催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烟火药 CuO CNTs纳米复合粒子 催化效应 发光强度
下载PDF
纳米CuO制备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夏晓红 贾志杰 +1 位作者 范中丽 陈正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以硝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纳米CuO ,与传统的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的球形纳米CuO相比 ,高压 热晶法制备的纳米CuO呈片状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X 射线衍射分析及耐老化烧结等实验研究发现 ,它比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球形颗粒稳... 以硝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纳米CuO ,与传统的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的球形纳米CuO相比 ,高压 热晶法制备的纳米CuO呈片状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X 射线衍射分析及耐老化烧结等实验研究发现 ,它比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球形颗粒稳定性好 ,比表面积大 ,而且自分散 ,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 ,比能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热晶法 片状纳米CuO 氧化铜 硝酸铜 锂离子电池 纳米材料 氢氧化钠
下载PDF
CuO纳米粒子的谱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丹军 郭莉 +3 位作者 李东升 付峰 王文亮 闫宏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792,共5页
以六次甲基四胺为沉淀剂宿主、Cu(NO3)2为铜源在乙醇-水(1∶1,φ)体系中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了前驱体Cu2(NO3)(OH)3,然后在不同温度下锻烧获得系列纳米CuO粉体,借助XRD,FTIR,XPS,FT-Raman和UV-Vis等测试手段对其谱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以六次甲基四胺为沉淀剂宿主、Cu(NO3)2为铜源在乙醇-水(1∶1,φ)体系中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了前驱体Cu2(NO3)(OH)3,然后在不同温度下锻烧获得系列纳米CuO粉体,借助XRD,FTIR,XPS,FT-Raman和UV-Vis等测试手段对其谱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XRD分析表明,所得粉体为单斜晶系的纳米CuO,随锻烧温度的升高,粉体的粒径增大;XPS图谱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CuO粉体的表面氧空位减少,导致表面吸附氧含量降低;FTIR图谱表明,随晶粒粒径的减小,在525cm-1附近处Cu—O键特征吸收峰明显宽化,且发生劈裂,劈裂小峰出现双移现象;FT-Raman谱图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样品的拉曼散射峰出现宽化现象,并向低波数方向移动;UV-Vis吸收光谱表明,粉体在300~400nm之间有强的吸收,随着粒径的减小最大吸收发生蓝移。探讨了上述谱学规律的成因,对氧化物纳米粒子的谱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 均匀沉淀法 谱学特性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和纳米铜对肉仔鸡铜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田相迪 朱风华 +2 位作者 孙金全 李曙明 朱连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6122-6124,共3页
[目的]为了研究在肉鸡饲料中添加纳米氧化铜和纳米铜对饲料中粗蛋白和微量元素铜、锌、铁、锰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方法]选20羽20日龄AA商品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1~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以硫酸铜、氧化铜、纳米氧化铜、纳米铜的形式添加铜8... [目的]为了研究在肉鸡饲料中添加纳米氧化铜和纳米铜对饲料中粗蛋白和微量元素铜、锌、铁、锰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方法]选20羽20日龄AA商品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1~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以硫酸铜、氧化铜、纳米氧化铜、纳米铜的形式添加铜8mg/kg,研究纳米氧化铜和纳米铜对肉仔鸡铜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期为9d。[结果]与硫酸铜、氧化铜相比,添加纳米氧化铜极显著提高铜的表观消化率(P<0.01),添加纳米铜显著提高铜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纳米氧化铜能够显著提高锌、锰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纳米氧化铜和纳米铜对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纳米氧化铜和纳米铜的铜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硫酸铜和氧化铜;添加纳米氧化铜可显著提高锌、锰的表观消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纳米铜 肉仔鸡 表现消化率
下载PDF
纳米CuO制备与应用技术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罗明凤 李丽霞 杨毅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7-303,共7页
纳米CuO由于具有独特的电、磁和催化等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表面的高活性与电子的不饱和性,使得它极易团聚,限制了其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纳米CuO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进展,具体介绍了纳米CuO的液相法、固相法和气相法制备技术;同时,还... 纳米CuO由于具有独特的电、磁和催化等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表面的高活性与电子的不饱和性,使得它极易团聚,限制了其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纳米CuO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进展,具体介绍了纳米CuO的液相法、固相法和气相法制备技术;同时,还介绍了纳米CuO在催化反应、常温脱硫、抗杀菌和气敏湿敏传感器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含能材料中的催化燃烧、能量释放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认为可控制备技术和均匀分散技术、性能稳定问题等,仍然是纳米CuO以后研究的重点,认为纳米复合设计技术有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催化作用 传感器 抗菌作用 分散性
下载PDF
电化学溶解金属铜制备纳米CuO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幸福 褚道葆 +1 位作者 何惠 林昌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08-710,共3页
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目前,普遍认为溶胶-凝胶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1,2]. 但这些方法存在设备复杂、起始原料价格昂贵、操作条件要求苛刻等缺点.
关键词 电化学溶解 金属铜 制备 有机电解合成 铜阳极 纳米材料 乙酰丙酮 Cu(acac)2 水解
下载PDF
离体肉鸡小肠对纳米氧化铜吸收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盖文婷 朱连勤 +2 位作者 朱风华 孙金全 曲韵笙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2-34,共3页
采用翻转肠囊法研究离体肉鸡小肠对硫酸铜、氧化铜、纳米氧化铜的吸收速率。结果显示,在培养时间为0.5h时,纳米氧化铜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硫酸铜与氧化铜(P<0.05);在1h和1.5h时,吸收速率纳米氧化铜高于硫酸铜与氧化铜,但三者之间差异... 采用翻转肠囊法研究离体肉鸡小肠对硫酸铜、氧化铜、纳米氧化铜的吸收速率。结果显示,在培养时间为0.5h时,纳米氧化铜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硫酸铜与氧化铜(P<0.05);在1h和1.5h时,吸收速率纳米氧化铜高于硫酸铜与氧化铜,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肠道吸收速率前段均高于后段(P>0.05)。试验表明,肉鸡小肠对纳米氧化铜的吸收速率高于硫酸铜和氧化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肠囊 硫酸铜 氧化铜 纳米氧化铜 吸收速率
下载PDF
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铜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连勤 田相迪 +2 位作者 朱风华 孙金全 李志鹏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0-23,共4页
将180只1日龄健康AA肉仔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第1、2、4、6组分别以硫酸铜、氧化铜、纳米氧化铜、纳米铜的形式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铜8mg/kg,3组和5组以纳米氧化铜形式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铜4mg/kg和16mg/kg,研究不同剂量纳米氧... 将180只1日龄健康AA肉仔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第1、2、4、6组分别以硫酸铜、氧化铜、纳米氧化铜、纳米铜的形式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铜8mg/kg,3组和5组以纳米氧化铜形式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铜4mg/kg和16mg/kg,研究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铜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硫酸铜、氧化铜组相比,在饲料中以纳米氧化铜形式添加铜8mg/kg和16mg/kg显著提高肉鸡免疫器官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以纳米氧化铜形式添加铜4mg/kg未引起机体免疫低下。由此可见,与硫酸铜相比,日粮中添加纳米氧化铜可提高肉鸡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铜 纳米氧化铜 肉鸡 免疫功能 IL-2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对小白鼠铜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盖文婷 朱连勤 +2 位作者 朱风华 孙金全 董菊红 《家畜生态学报》 2008年第5期58-60,105,共4页
选40只20 g左右的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1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硫酸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3组在基础日粮中以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4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纳米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采用全收粪法,研究纳... 选40只20 g左右的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1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硫酸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3组在基础日粮中以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4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纳米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采用全收粪法,研究纳米氧化铜对小白鼠铜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硫酸铜组、氧化铜组、纳米氧化铜组小白鼠铜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4.74%、48.30%、71.88%,纳米氧化铜组铜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5),极显著高于氧化铜组(P<0.01)。试验表明,与添加硫酸铜和氧化铜相比,日粮中添加纳米氧化铜能提高小白鼠铜的表观消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铜 氧化铜 纳米氧化铜 小白鼠 表观消化率
下载PDF
自分散、抗老化纳米氧化铜制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范中丽 贾志杰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6-360,共5页
本文以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 ,分别用溶胶 凝胶法和自行开发的压力 热液法制备了氧化铜超细粉末 ,并采用SEM、TEM、电子衍射、红外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得的超细粉末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同时对两种方法纳米粒子形成的不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 本文以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 ,分别用溶胶 凝胶法和自行开发的压力 热液法制备了氧化铜超细粉末 ,并采用SEM、TEM、电子衍射、红外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得的超细粉末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同时对两种方法纳米粒子形成的不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溶胶 凝胶法制得的氧化铜粉末呈类球形 ,团聚严重 ,易老化 ;而压力 热液法制得的氧化铜具有疏松的、薄片状的外观结构 ,粒子厚度约为 2 0nm ,分散性较好、抗老化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分散 抗老化 纳米氧化铜 制备方法 溶胶-凝胶法 压力-热液法 晶格缺陷
下载PDF
海参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倩 陈春年 +1 位作者 蒋利民 张翠成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2-446,共5页
文章利用水热法以铜纳米线为模板,过氧化钠为氧化剂对铜线侵蚀,氧化生成了海参状氢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氢氧化铜进行加热原位脱水得到海参状纳米氧化铜;讨论了改变反应时间和加入表面活性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对产物分别用XRD、TEM和FESEM... 文章利用水热法以铜纳米线为模板,过氧化钠为氧化剂对铜线侵蚀,氧化生成了海参状氢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氢氧化铜进行加热原位脱水得到海参状纳米氧化铜;讨论了改变反应时间和加入表面活性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对产物分别用XRD、TEM和FESEM进行表征;利用海参状氧化铜修饰铜基片制备电极,并通过循环伏安曲线进一步探讨了其对葡萄糖溶液的催化氧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水热法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对小白鼠血浆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连勤 盖文婷 +1 位作者 朱风华 孙金全 《饲料工业》 2008年第16期7-10,共4页
选144只20g左右的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4个重复。1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硫酸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3组在基础日粮中以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4~6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纳米氧化铜的形式分别添加铜5、10、20... 选144只20g左右的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4个重复。1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硫酸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3组在基础日粮中以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4~6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纳米氧化铜的形式分别添加铜5、10、20mg/kg。研究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铜对小白鼠血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期30d。结果表明,添加纳米氧化铜显著提高小白鼠血浆铜蓝蛋白活力(P<0.05),显著提高小白鼠血浆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30d小白鼠血浆丙二醛含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铜 氧化铜 纳米氧化铜 小白鼠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纳米CuO的制备及其对双基发射药压力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堵平 廖昕 +1 位作者 缪晓春 王泽山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9-602,共4页
以NH4HCO3为沉淀剂,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O。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定容燃烧试验,考察了纳米CuO添加到双基发射药中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CuO为球形,... 以NH4HCO3为沉淀剂,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O。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定容燃烧试验,考察了纳米CuO添加到双基发射药中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CuO为球形,粒径为10~15nm,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纳米CuO加入到双基药中,发射药的燃烧性能有明显的变化,其压力指数由0.9329降低至0.8539;纳米CuO降低压力指数的效果好于普通试剂C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学 纳米CUO 发射药 压力指数
下载PDF
合成ZnO纳米阵列及刺突状CuO/ZnO异质结(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湘奇 范庆飞 +5 位作者 李广立 黄瑶翰 高照 范希梅 张朝良 周祚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3-792,共10页
采用低温水热法在掺氟Sn O2(F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Zn O纳米阵列,研究了前驱体溶液浓度摩尔配比对Zn O纳米阵列形貌、光学性能及其生长机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前驱体溶液浓度摩尔配比的增加,Zn O纳米阵列形貌及光学性能也随之变化.Zn ... 采用低温水热法在掺氟Sn O2(F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Zn O纳米阵列,研究了前驱体溶液浓度摩尔配比对Zn O纳米阵列形貌、光学性能及其生长机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前驱体溶液浓度摩尔配比的增加,Zn O纳米阵列形貌及光学性能也随之变化.Zn O纳米阵列高度逐渐降低,Zn O纳米阵列直径和光学带隙值大体上出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而当前驱体溶液(Zn(NO3)2:环六亚甲基四胺(HMT,C6H12N4))浓度摩尔配比为5:5时,其光学禁带值(3.2 e V)接近于理论值.结果显示制备Zn O纳米阵列的最优浓度摩尔配比为5:5.随后选用最优浓度摩尔配比下制备的Zn O纳米阵列为基底,通过一种两步溶液法成功在其表面制备刺突状Cu O/Zn O异质结.从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结果中可以清楚看见,大量的Cu O纳米粒子沉积在Zn O纳米阵列表面形成刺突状异质结结构.研究发现该Cu O/Zn O纳米异质结相对于纯Zn O纳米阵列在紫外光下光催化性能明显增加.最后,讨论了Cu O/Zn O纳米异质结光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O纳米阵列 Cu O/Zn O异质结 水热法 光学性能 摩尔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