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oporous silica as micro/nano-carrier: From passive to active cargo delivery, a mini review 被引量:5
1
作者 Xing Ma Huanhuan Feng +3 位作者 Chunyan Liang Xiaojia Liu Fanyu Zeng Yong W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067-1074,共8页
Mesoporous silica 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good biocompatibility. In particular it exhibits superior properties as micro/nano-carriers in the biomedical fiel... Mesoporous silica 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good biocompatibility. In particular it exhibits superior properties as micro/nano-carriers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We explore their potentials in controlled drug/gene co-delivery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By incorporating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P) with two-dimensional nanomaterial,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 we utilize MSNP in cellular bio-imaging with squaraine dye. Meanwhile, through delicate combination between mesoporous silica micro/nano carriers with catalytic/bio-catalytic reactions, we manage to achieve self-propelled micro/nano-motors based on mesoporous silica that are capable of transporting cargos in an active manner. Especially, enzyme powered mesoporous silica motors can be powered by physiologically available fuels such as glucose and urea,which are advantageous for future biomedical use. Motion control on both velocity and movement direction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Therefore, such mesoporous silica based active carriers pave way to the solution o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for cancer treatment in future nano-medicin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orous silica Micro/nano-carrier Drug delivery SELF-PROPULSION Active carrier
原文传递
磁性载体MBBR系统对纳米ZnO颗粒的胁迫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高静湉 王树超 +3 位作者 敬双怡 吴兆盛 杨文焕 李卫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3-2102,共10页
为探究磁性载体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系统对不同浓度纳米ZnO胁迫的响应,构建2组MBBR开展纳米ZnO胁迫实验,通过对比普通与磁性载体MBBR中COD、NH_(4)^(+)-N去除性能、生物膜形貌、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基因,分析磁性载体对纳米ZnO胁迫下M... 为探究磁性载体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系统对不同浓度纳米ZnO胁迫的响应,构建2组MBBR开展纳米ZnO胁迫实验,通过对比普通与磁性载体MBBR中COD、NH_(4)^(+)-N去除性能、生物膜形貌、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基因,分析磁性载体对纳米ZnO胁迫下MBBR中污染物去除性能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10mg/L)纳米ZnO对COD、NH_(4)^(+)-N去除无显著影响;高浓度(30,50mg/L)纳米ZnO胁迫后,磁性载体MBBR的NH_(4)^(+)-N去除率分别降低10.57%和12.91%,低于普通载体的14.48%和16.94%.相比于NH_(4)^(+)-N,纳米ZnO胁迫对COD去除影响较小.此外,高浓度(30,50mg/L)纳米ZnO胁迫导致更多纳米ZnO颗粒团聚并吸附于磁性载体生物膜表面,继而改变了生物膜群落结构.在10mg/L的纳米ZnO胁迫下,磁性与普通载体生物膜中微单胞菌属(Micropruina)的相对丰度均有所提高,对该菌属生长起到促进作用.50mg/L纳米ZnO对Micropruina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普通及磁性载体生物膜中其相对丰度分别降至0.20%和1.28%.KEGG代谢通路预测表明,高浓度的纳米ZnO改善了细胞膜转运蛋白和细胞活性等功能,降低了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异种生物降解与代谢的功能.在纳米ZnO胁迫下,磁性载体较普通载体表现出更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削弱了纳米ZnO对微生物的胁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NO MBBR 磁性载体 群落结构 代谢通路
下载PDF
三十烷醇纳米制剂对冬小麦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鑫 王崇 +4 位作者 李丽 王超 马海洋 邢佳伊 王耀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以‘XR4347’品种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步入式气候室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种叶面喷施剂型和3个灌溉水平,剂型为市售三十烷醇微乳剂(TRIA,T1)、水滑石负载三十烷醇纳米制剂(TRIA-LDH,T2)和助剂条件对照(T3);灌溉水平分别设置为土壤田间持... 以‘XR4347’品种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步入式气候室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种叶面喷施剂型和3个灌溉水平,剂型为市售三十烷醇微乳剂(TRIA,T1)、水滑石负载三十烷醇纳米制剂(TRIA-LDH,T2)和助剂条件对照(T3);灌溉水平分别设置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90%(充分灌溉,W1)、60%(中度水分胁迫,W2)和40%(重度水分胁迫,W3)。结果表明:(1)在相同水分处理下,喷施TRIA和TRIA-LDH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有促进作用。中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和TRIA-LDH的小麦地上部干质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69.9%和32.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2.2%和16.4%;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耗水量比喷施TRIA显著降低24.0%,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因此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3.6%。(2)中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喷施TRIA处理显著增加2倍,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叶片SOD活性比喷施TRIA处理显著增加1倍,表明喷施TRIA-LDH比喷施TRIA对抗氧化酶活性的促进效果更好。(3)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与TRIA的小麦叶片ABA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显著降低21.8%和30.9%,表明重度水分胁迫下外源施用三十烷醇可通过降低叶片ABA含量有效缓解水分胁迫对于植株生长的抑制。(4)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的小麦叶片保卫细胞Ca^(2+)大量外流,而喷施TRIA-LDH的叶片保卫细胞Ca^(2+)内流,可见植物对TRIA-LDH的吸收利用效果更好。在水分胁迫下,三十烷醇纳米制剂增强了植株的抗旱能力,提高了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水滑石纳米载体可用于负载三十烷醇,实现三十烷醇对植物高效、可持续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烷醇 水滑石纳米载体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抗旱性
下载PDF
纳米银/介孔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4
作者 金晶 杨国超 张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3,共9页
【目的】为了解决传统的木材银离子抗菌剂中的Ag^(+)易氧化导致其抗菌耐久性有限以及新型纳米银抗菌剂的AgNPs易团聚等问题,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银/介孔氧化硅(Ag/MCM-41-NH_(2))复合抗菌材料。【方法】选取表面氨基改性的介孔氧化硅(MCM... 【目的】为了解决传统的木材银离子抗菌剂中的Ag^(+)易氧化导致其抗菌耐久性有限以及新型纳米银抗菌剂的AgNPs易团聚等问题,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银/介孔氧化硅(Ag/MCM-41-NH_(2))复合抗菌材料。【方法】选取表面氨基改性的介孔氧化硅(MCM-41)作为Ag^(+)的载体,将Ag^(+)负载到改性载体上,并将其原位绿色还原成纳米银(AgNPs)。采用SEM、TEM、N_(2)吸附–脱附、XPS、XRD、FTIR和ICP-MS等手段分析了复合抗菌剂的表面形貌、结构和Ag^(+)的缓释性能。使用抑菌圈法和振荡法测试了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活性,分析了其抗菌性能和抗菌耐久性。【结果】改性后的MCM-41由于表面接枝了大量的氨基,可以与Ag^(+)发生接枝,还原的AgNPs成功负载在MCM-41内部,呈均匀圆球状,分散均匀。抗菌试验和Ag^(+)缓释结果表明,Ag^(+)/MCM-41-NH_(2)和Ag/MCM-41-NH_(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初始抗菌率均可以达到99.00%以上。但放置90 d后,Ag^(+)/MCM-41-NH_(2)的Ag^(+)流失率为25.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分别下降到88.75%和79.10%,而Ag/MCM-41-NH_(2)的Ag^(+)流失率降低到5.10%,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仍保持在98.93%和96.93%的较高水平。【结论】AgNPs在载体MCM-41-NH_(2)上均匀分散,制备的Ag/MCM-41-NH_(2)复合抗菌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抗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介孔 氧化硅 纳米银 抗菌 纳米载体
下载PDF
功能化纳米农药载药系统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慧慧 申越 +5 位作者 李兴业 李柠君 王心悦 安长成 吴青君 王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6,共12页
纳米材料因其粒径小、尺寸易调节、种类丰富以及良好的移动性等优势,作为有效载体,在农药载药系统及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提升农药生物利用度、溶解性和缓控释特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总结了利... 纳米材料因其粒径小、尺寸易调节、种类丰富以及良好的移动性等优势,作为有效载体,在农药载药系统及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提升农药生物利用度、溶解性和缓控释特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总结了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开发具有功能化纳米农药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系统综述了精准释放农药活性成分的智能响应型农药控释制剂、叶面亲和型、土壤用药型及农药双载体系等不同功能化纳米农药载药系统,概述了其在农药减量增效和精准施用方面的作用效果,并对功能化纳米农药载药系统的应用场景与产业化潜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农药 纳米载药系统 控释 智能响应 双载体系
下载PDF
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杰 李英兰 +2 位作者 张怀珍 刘敏 赵燕娜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主要包括内源性、外源性、双重和多重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等。内源性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主要基于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之间存在的一些内在生理学显著差异;外源性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通常会采用远程装置,具... 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主要包括内源性、外源性、双重和多重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等。内源性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主要基于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之间存在的一些内在生理学显著差异;外源性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通常会采用远程装置,具有靶点特异性和药物时-空可控释放的优点;双重和多重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与单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相比,具有多功能协同功效的优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内源性、外源性、双重和多重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 纳米载体 肿瘤 药物递送系统
下载PDF
姜黄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程永霞 张茜 +2 位作者 金子恒 李林正 黄继红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1期33-40,共8页
姜黄素是从姜黄等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在国内外应用历史悠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姜黄素具有诸多生理保健功能,且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姜黄素抗氧化、抗炎... 姜黄素是从姜黄等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在国内外应用历史悠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姜黄素具有诸多生理保健功能,且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姜黄素抗氧化、抗炎、保护心血管、调节肠道微生物等生理功效及机制,并对姜黄素纳米载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姜黄素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生理功能 纳米载体 食品
下载PDF
藤黄酸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达梦婷 陈道桢 +3 位作者 杨蕊 宿晨 张瑾 沈国双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藤黄酸作为中药藤黄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和转移以及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等;尤其是在乳腺癌治疗中可发挥多种抗肿瘤作用,有望成为乳腺癌的治疗药物。但藤黄酸自身存在缺... 藤黄酸作为中药藤黄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和转移以及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等;尤其是在乳腺癌治疗中可发挥多种抗肿瘤作用,有望成为乳腺癌的治疗药物。但藤黄酸自身存在缺陷,如水溶性差、半衰期短等,限制其临床应用。随着纳米载药制剂的不断发展,有望改善藤黄酸的不足,发挥藤黄酸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因此,综述近五年藤黄酸治疗乳腺癌的相关文献,以期为最大化藤黄酸抗乳腺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属 乳腺癌 抗肿瘤作用 纳米制剂 药物载体 综述
下载PDF
纳米铁改性生物炭载体强化厌氧氨氧化菌富集与脱氮效果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俊杰 杨津津 +5 位作者 常根旺 李绍康 侯军华 钟根茂 白顺果 李翔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821,共10页
为实现厌氧氨氧化菌(AnAOB)在载体生物膜中快速富集,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方法制备了纳米铁改性生物炭(nZVI@BC)载体,并设置两组相同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富集装置(R_(1)、R_(2)),通过对R_(1)、R_(2)装置添加不同载体(分别为BC和nZVI@BC),... 为实现厌氧氨氧化菌(AnAOB)在载体生物膜中快速富集,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方法制备了纳米铁改性生物炭(nZVI@BC)载体,并设置两组相同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富集装置(R_(1)、R_(2)),通过对R_(1)、R_(2)装置添加不同载体(分别为BC和nZVI@BC),考察在富集过程中ANAMMOX装置的脱氮性能、载体表面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①BC表面成功负载nZVI,nZVI@BC载体比BC载体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改性后载体的比表面积从47.17 m^(2)/g增至210.82 m^(2)/g,可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附着位点.②R_(2)装置NH_(4)^(+)-N和NO_(2)^(−)-N去除率稳定达到90%所需时间均比R_(1)装置短,且稳定运行后,R_(1)、R_(2)装置的TN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6.99%、89.65%.③nZVI@BC载体表面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褐色,表明红色的ANAMMOX生物膜初步形成,且其表面生物量比BC载体表面生物量高23倍.④第20天,R_(1)、R_(2)装置中AnAOB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47%和29.15%;R_(1)、R_(2)装置载体表面主要的AnAOB属均为Candidatus Kueneni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49%和23.76%.研究显示,改性的nZVI@BC载体显著促进了ANAMMOX生物膜的快速形成和AnAOB的高效富集,提升了ANAMMOX过程的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ANAMMOX) 纳米铁改性生物炭(nZVI@BC) 载体 微生物群落 快速富集
下载PDF
甘草酸、姜黄素和羟基喜树碱自组装纳米粒递药系统的工艺优化研究
10
作者 冯丽珍 黄锦平 +7 位作者 刘胜君 王瑶 黄冬怡 黄婷婷 廖伟菊 邓润芳 黄兴振 靳荣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98-607,共10页
目的:以两亲性药物分子甘草酸(GA)、疏水性药物姜黄素(CUR)和羟基喜树碱(HCPT)为材料,通过自组装形式构建GA、CUR和HCPT纳米粒递药系统(GA/CUR/HCPT-NPs),考察其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和透析法相结合制备GA/CUR... 目的:以两亲性药物分子甘草酸(GA)、疏水性药物姜黄素(CUR)和羟基喜树碱(HCPT)为材料,通过自组装形式构建GA、CUR和HCPT纳米粒递药系统(GA/CUR/HCPT-NPs),考察其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和透析法相结合制备GA/CUR/HCPT-NPs,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最终获得尺寸合适,稳定电荷,高载药量的GA/CUR/HCPT-NPs;并对优化出来的GA/CUR/HCPT-NPs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高分辨X射线衍射法(XRD)、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法(FTIR)、紫外分光光度法(UV)等表征和微观形态观察,并测定GA/CUR/HCPT-NPs中GA、CUR和HCPT含量大小。结果:得到的最优处方为去离子水体积30 mL,二甲基亚砜(DMSO)1 min内滴入去离子水,制备温度为40℃,确定GA、CUR、HCPT投药量分别为6.00 mg、10.03 mg、5.01 mg;测量GA/CUR/HCPT-NPs粒径为(146.37±0.15)nm,且带较高的稳定电荷-(34.43±0.77)mV,PDI为0.157±0.0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观察到GA/CUR/HCPT-NPs是类球形或球形,并且均匀分布;1HNMR、DSC、XRD等证明了成功自组装成稳定的GA/CUR/HCPT-NPs,并且在7 d内4℃保存条件下稳定性良好;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GA/CUR/HCPT-NPs中GA、CUR、HCPT的载药量分别为57.19%、39.17%和3.07%。结论:本研究通过优化的反溶剂沉淀法结合透析法成功制备尺寸合适、均匀分布的GA/CUR/HCPT-NPs,为进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姜黄素 甘草酸 无载体绿色纳米递药系统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常见肝癌细胞系的转铁蛋白受体表达差异分析及主动靶向载体效率比较
11
作者 张效玮 王兴芝 +2 位作者 王永安 全东琴 申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39-4445,共7页
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可介导细胞内吞过程,从而摄取与之特异结合的纳米颗粒,因此成为许多主动靶向型纳米载体的靶点。研究表明,肝癌细胞存在TfR1高表达现象,可作为肿瘤治疗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关键性靶点。体外评... 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可介导细胞内吞过程,从而摄取与之特异结合的纳米颗粒,因此成为许多主动靶向型纳米载体的靶点。研究表明,肝癌细胞存在TfR1高表达现象,可作为肿瘤治疗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关键性靶点。体外评价是TfR1靶向纳米载体的重要研究环节,然而肝癌细胞模型种类繁多,其TfR1表达水平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选择了几种常见的肝癌细胞系,包括HepG2、Hep3B、MHCC97-H以及Huh-1,分别从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测定了细胞系TfR1的表达情况,考察了转铁蛋白(Tf)以及转铁蛋白核酸适配体(transferrin nucleic acid aptamer,Tf-APT)对不同细胞的亲和效率。同时,制备了包载紫杉醇的TfR1靶向脂质体,并考察其对不同细胞系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种肝癌细胞系在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均存在TfR1的表达差异;同时,体外抗肿瘤结果显示,不同肝癌细胞系对紫杉醇-TfR1靶向脂质体的敏感性也存在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转铁蛋白受体1 主动靶向 纳米载体
下载PDF
血小板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贾翠萍 张媛 邓伟豪 《广州医药》 2024年第6期577-584,共8页
药物递送系统对于各类疾病意义非凡,但传统药物载体面临细胞毒性强、组织相容性低、半衰期短和靶向性弱等诸多挑战。血小板及其相关衍生物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由于血小板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在肿瘤、心血管疾病、血栓... 药物递送系统对于各类疾病意义非凡,但传统药物载体面临细胞毒性强、组织相容性低、半衰期短和靶向性弱等诸多挑战。血小板及其相关衍生物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由于血小板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在肿瘤、心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感染等多种疾病中发挥的病理生理作用,血小板能够弥补传统药物载体的缺陷,具有极大的临床转化意义。该文总结了血小板相关药物递送系统目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药物载体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仿生纳米颗粒 血小板衍生物 药物递送系统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nano-carries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skin-blood synchronous microdi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13
作者 LIU Ji-yong YANG Meng +2 位作者 GU Yong-wei YANG Di-shun LIU Shan-sha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47-1047,共1页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ipterygium glycosides(TPG)is used clinically to treat some Rheumatism,Eczema,immunosuppression and tumor,with the activities of hypnosis,antipyretic,analgesic,antiinflammatory,aller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ipterygium glycosides(TPG)is used clinically to treat some Rheumatism,Eczema,immunosuppression and tumor,with the activities of hypnosis,antipyretic,analgesic,antiinflammatory,allergy and antitumor.However TPG has low water solubility and low skin permeability,so its clinical use is limited.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 can provide a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rate that can keep constant concentrations of drug in the plasma for up to multiple days,improved patient compliance,and the possibility ofreducing the rate and severity of side effects.In this study,a fast and sensitive technique skin-blood two sites synchronous microdialysis coupled with LC-MS was used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 of three different formulations(TPG nanoemulsion,TPG nanoemulsion based gels and TPG gel).Creating a multilayer model,use the model to simulate the three formulations dynamics in transdermal-drug delivery system.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PG nanoemulsion,TPG nanoemulsion based gels can significantly raise the drug concentrations in skin more than that of TPG gels.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TPG gel and TPG nanoemulsion are close to practical measurements,only in the concentration increase phas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 has some differenc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PG nanoemulsion based gel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both in concentration increase stage and concentration decreasing stage,but its trend was same.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kin-blood synchronous microdialysis technique provided a new method for the 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nanocarriers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In addition,the microdialysis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mathematical modeling provides a very good platform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nano-carriers MICRODI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载柔红霉素球形B细胞淋巴瘤-2基因反义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纳米药物的构建及抗白血病的疗效研究
14
作者 肖鹏君 刘佳乐 +1 位作者 孔佑鹏 刘兰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595-601,共7页
目的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自载体球形核苷酸纳米药物用于白血病联合治疗,并对其形貌、理化性质、药物缓释行为及体内外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化学反应偶联1,3-二亚麻酸甘油酯(1,3-dilinolenin)和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反义硫代磷酸寡... 目的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自载体球形核苷酸纳米药物用于白血病联合治疗,并对其形貌、理化性质、药物缓释行为及体内外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化学反应偶联1,3-二亚麻酸甘油酯(1,3-dilinolenin)和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反义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G3139),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形成具有纳米囊结构的球形核苷酸,并包载化学治疗药物——柔红霉素(DNR),以此构建联合治疗球形核苷酸自载体纳米药物(DBD NP)。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子间偶联情况;利用马尔文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定其粒径、电位、形貌和稳定性;通过酶标仪检测DBD纳米药物的缓释行为;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DBD NP的摄取情况;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和流式细胞仪研究DBD NP对白血病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结果DBD NP是粒径为140.5 nm球形纳米颗粒,电位为(-26.34±2.66)mV。在模拟血液环境中DBD NP在7 d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能持续缓释药物DNR,到第5天累计释放药物量达到76.53%±2.01%。在LT12细胞的摄取实验中,DBD NP组DNR的荧光强度为71.03×10^(5),约是游离DNR组的8倍,表明该纳米颗粒能够显著提高白血病细胞的药物摄取量。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DBD NP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相比游离DNR组,其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提高了2~4倍,将荷瘤大鼠生存期从23 d延长到29 d。结论球形核苷酸纳米颗粒DBD NP能够显著提高药物治疗白血病的效果,延缓大鼠白血病的发病进程,是一种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纳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核苷酸 纳米递送系统 自载体 B细胞淋巴瘤 G3139 抗白血病
下载PDF
基于硒强化因子赋型于食品载体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白雨石 杨晶琦 +4 位作者 李皎月 钟利敏 周彦如 江沙 姜鹏飞 《现代食品》 2024年第5期17-21,29,共6页
硒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较少,但作为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是人类获取硒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因有机硒的安全剂量范围更广、生物利用率更高,适合作为食品的载体对人体进行硒元素补充。纳米硒可以通过与... 硒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较少,但作为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是人类获取硒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因有机硒的安全剂量范围更广、生物利用率更高,适合作为食品的载体对人体进行硒元素补充。纳米硒可以通过与其他物质进行结合,形成具有抗炎症、预防肾病和抗癌等功效的纳米粒子。本文主要是针对硒强化因子在食品载体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归纳,以期为食品为载体进行硒元素强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食品载体 补充效果 药物协同
下载PDF
装载阿霉素和GM-CSF的纳米颗粒增强宫颈癌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研究
16
作者 张贤雨 马欢 +1 位作者 席强 张志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57-1462,共6页
目的:探索pH敏感型纳米颗粒(DGNPs)是否可以实现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免疫细胞因子GM-CSF的共递送,并在肿瘤局部释放药物,实现对宫颈癌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Dox纳米粒,然后用无溶剂包埋方法负载GM-CSF。电镜观测... 目的:探索pH敏感型纳米颗粒(DGNPs)是否可以实现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免疫细胞因子GM-CSF的共递送,并在肿瘤局部释放药物,实现对宫颈癌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Dox纳米粒,然后用无溶剂包埋方法负载GM-CSF。电镜观测纳米颗粒DGNPs形态;HPLC检测Dox从DGNPs中的释放,ELISA检测GM-CSF从DGNPs中的释放;使用活体成像技术观测DGNPs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DGNPs的体内抑瘤活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4+和CD8+T细胞的肿瘤浸润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制备DGNPs,电镜观测其具有均匀的纳米颗粒形态;DGNPpH在pH=6.5时Dox的释放量明显高于pH=7.4时的释放量,但pH对DGNPpH和DGNPnon释放GM-CSF无明显影响;活体成像显示DGNPpH显著聚集于肿瘤组织;小鼠移植瘤模型显示,相较于回输DGNPnon组及Dox与GM-CSF联合回输组,DGNPpH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更强(P<0.01),且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增强(P<0.0001),肿瘤组织中c-caspase-3表达增强(P<0.0001)。结论:DGNPpH可以方便地实现Dox和GM-CSF的共递送,在宫颈癌肿瘤组织中有效富集,并展现出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及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力。因此,DGNPpH有可能在今后发展成为一种针对宫颈癌的可靠的免疫化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阿霉素 GM-CSF 纳米载体
下载PDF
siRNA非病毒载体递送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飞 严辰玥 +3 位作者 孙嘉 商宇萌 李伟 朱君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5期541-545,共5页
近年来基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的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引起广泛关注。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RNAi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由于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在体内存在易降解、难递送等... 近年来基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的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引起广泛关注。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RNAi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由于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在体内存在易降解、难递送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转化潜力。纳米载体以其独特的尺寸效应和多样的修饰策略,能够介导高效、靶向的RNA递送,以实现其基因沉默。本文综述了RNAi在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体内递送siRNA的不同载体,介绍了载体体内递送siRNA的主要障碍和作用靶点,并比较了不同载体在siRNA递送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新载体的设计提供借鉴,推动RNA干扰疗法向临床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小分子干扰RNA 基因沉默 纳米载体 肿瘤治疗
下载PDF
木质素基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梦瑶 姜炜坤 +3 位作者 马占松 王洋 吕高金 刘玉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1-189,共9页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为木质素的高价值化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基于近几年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概述了木质素纳米颗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反溶剂滴加法、二元乳化法、溶剂交换法和高效蒸发法等,分析了其在纳米载体(贵金属载体、药物运输...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为木质素的高价值化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基于近几年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概述了木质素纳米颗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反溶剂滴加法、二元乳化法、溶剂交换法和高效蒸发法等,分析了其在纳米载体(贵金属载体、药物运输载体、药物缓释剂)和纳米填料(紫外线吸收剂、水凝胶基体、稳定助剂)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纳米颗粒(LNPs) 纳米载体 纳米填料 高值化应用
下载PDF
红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载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钰 牟年莲 +3 位作者 朱力 王溢 王贵学 吴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近年来,利用细胞膜包被纳米粒子技术研发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仿生纳米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各种细胞膜中,由于红细胞独特的生物特性,红细胞膜成为用于纳米粒子包被的最常使用的细胞膜材料。利用红细胞膜包被的仿生纳米药物,不仅可... 近年来,利用细胞膜包被纳米粒子技术研发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仿生纳米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各种细胞膜中,由于红细胞独特的生物特性,红细胞膜成为用于纳米粒子包被的最常使用的细胞膜材料。利用红细胞膜包被的仿生纳米药物,不仅可以延长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优化药物的生物相容性,还可通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高通透性与滞留效应展现优异的被动靶向功能,从而实现药物对于病灶部位的高效递送;最终达到安全、高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于此,文章综述了近些年关于红细胞膜包被技术在构建仿生纳米药物中的应用,聚焦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研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膜 纳米 仿生 药物载体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新型超声声学疗法治疗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治文 姜楠 胡波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9期800-804,共5页
心血管血栓事件一直是困扰临床和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超声声学疗法作为创新性的溶栓治疗方法,以其高效、无创、安全、简便的优势,展现出较好的临床转化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治疗研究的热点。如何制备具有血栓靶向性... 心血管血栓事件一直是困扰临床和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超声声学疗法作为创新性的溶栓治疗方法,以其高效、无创、安全、简便的优势,展现出较好的临床转化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治疗研究的热点。如何制备具有血栓靶向性及高效溶栓作用的超声响应性纳米载体,并优化设置相应的声学治疗模式,以显著提高超声声学疗法的溶栓治疗效果是当下研究的技术难点。基于此,现综述新型超声声学疗法治疗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针对如何解决超声溶栓治疗临床转化等关键问题,探讨其技术方法、治疗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对于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溶栓效率及临床转化潜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声学疗法 超声响应性纳米载体 心血管血栓性疾病 溶栓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