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9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荐一个无机合成综合实验——基于废弃大豆油的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瑜 张守磊 +4 位作者 吕天明 宿艳 刘潇彧 田福平 孟长功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7期316-321,共6页
纳米氧化锌是一类多功能纳米材料,由于其优秀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传统的合成方法存在成本过高、过程复杂、产物不稳定等问题。微乳合成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产物尺寸可控等优点,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合成方法的缺陷... 纳米氧化锌是一类多功能纳米材料,由于其优秀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传统的合成方法存在成本过高、过程复杂、产物不稳定等问题。微乳合成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产物尺寸可控等优点,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合成方法的缺陷。特别是将废弃大豆油合成的乳化剂应用在合成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又能满足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化学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产物纳米氧化锌的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实现了无机合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综合偶联,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微乳法 废弃大豆油
下载PDF
纳米N-A降黏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2
作者 宋宏志 王少华 +3 位作者 孙玉豹 汪成 龚页境 李岗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552,共8页
针对普通纳米降黏剂对特稠油降黏效果差、洗油效率低等问题,制备了纳米N-A降黏剂,采用FTIR,TEM等方法表征了降黏剂的微观结构,考察了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界面张力以及洗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纳米N-A降黏剂组成为:50%(w)纳米二氧化硅溶胶... 针对普通纳米降黏剂对特稠油降黏效果差、洗油效率低等问题,制备了纳米N-A降黏剂,采用FTIR,TEM等方法表征了降黏剂的微观结构,考察了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界面张力以及洗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纳米N-A降黏剂组成为:50%(w)纳米二氧化硅溶胶+40%(w)分散剂EB-1+4.2%(w)表面修饰剂+5.8%(w)增效剂。该降黏剂分散性能良好,粒径分布在20~60 nm之间,在降黏剂含量为1%(w)、油水质量比为7∶3、200℃,矿化度为0,8829.26 mg/L条件下老化48 h,特稠油降黏后黏度分别为6280,7213 mPa·s,降黏率分别达到83.77%,81.36%,降黏性能保持率分别为96.80%,95.39%。50℃下静置90 d后降黏性能保持率大于90%,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0.076 mN/m,乳化液滴最大粒径9.5μm,洗油效率为30.9%,相对普通降黏剂,驱油效率提高22.3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特稠油 降黏剂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纳米材料在油田开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3
作者 孙玉海 吕博 +2 位作者 卢占国 张志杰 陈志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7-21,25,共6页
可利用石油资源逐渐减少、开采难度在增大。纳米材料具有卓越的粒子尺寸和性能,通过表面改性还可在同一纳米材料上集成多种驱油功能,其被认为是解决传统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所面临众多问题的潜在方案。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制备与... 可利用石油资源逐渐减少、开采难度在增大。纳米材料具有卓越的粒子尺寸和性能,通过表面改性还可在同一纳米材料上集成多种驱油功能,其被认为是解决传统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所面临众多问题的潜在方案。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种类,综述其在油田开发各阶段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特别是EOR方面。结合油田开发需求与纳米技术的优势,指出了纳米颗粒在EOR过程中应用的挑战和未来研究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驱油剂 油田开发 采收率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新进展
4
作者 王光付 李阳 +2 位作者 王锐 周银邦 贾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8-1179,共12页
为了推动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分析研究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全球CCUS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全球大型CCUS项目数量达到392个,比2022年增加了一倍,已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 为了推动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分析研究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全球CCUS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全球大型CCUS项目数量达到392个,比2022年增加了一倍,已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技术条件。CO_(2)封存与利用研究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①CO_(2)地质封存体表征和建模采用表征体元(REV)技术,将微观尺度的属性应用于宏观尺度的地质模型,用应变张量数据进行封存体动态表征和监测。综合应用地球化学成像、微地震、地温以及大气监测技术方法进行封存体泄漏监测。建立不同沉积类型储层模拟技术,模拟封存体内不同CO_(2)羽流迁移情景和封存潜力。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CCUS。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和耦合地质力学的CO_(2)封存风险快速评估代理模型。用机器学习预测或评估剩余油区CO_(2)提高采收率和封存效率。③CO_(2)驱油新技术及应用新领域取得新进展。发展了CO_(2)驱与低矿化度水驱交替注入、CO_(2)微纳米气泡驱油、CO_(2)加增黏剂驱油和CO_(2)泡沫驱油等技术,应用于矿场试验取得良好效果。CO_(2)驱油领域从中-低渗透砂岩油藏、致密砂岩油藏拓展到残余油带、页岩油藏及天然气藏。CCUS也面临长期封存安全性、经济性、技术不确定性等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开展多学科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新技术,保障CO_(2)长期封存安全性,提高商业运营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评价 表征体元(REV) 微纳米气泡 残余油带(ROZ) 地质封存体 CO_(2)驱油 CO_(2)捕集与封存(CCS) CO_(2)捕集、利用与 封存(CCUS)
下载PDF
高温中低渗油藏智能纳米黑卡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5
作者 李洪生 刘艳华 +4 位作者 王正欣 张连锋 赵宇恒 袁伟峰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4-482,共9页
当前化学驱储量接替严重不足,亟需攻关突破高温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智能纳米黑卡驱油技术是当下极具前瞻性的纳米驱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针对河南油田高温中低渗油藏,开展高温条件下纳米黑卡静态性能评价,并通过高温岩心... 当前化学驱储量接替严重不足,亟需攻关突破高温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智能纳米黑卡驱油技术是当下极具前瞻性的纳米驱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针对河南油田高温中低渗油藏,开展高温条件下纳米黑卡静态性能评价,并通过高温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不同渗透率条件下智能纳米黑卡驱油效果。结果表明,智能纳米黑卡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分散稳定性好,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1)mN/m,并具有改变润湿性和快速乳化与破乳性能。同时,纳米黑卡具有高效的洗油能力,在95℃下注入0.3 PV的质量分数为0.005%的智能纳米黑卡溶液,在目标油田不同渗透率(50×10^(-3)~450×10^(-3)μm^(2))条件下可提高采收率15.8百分点~20.0百分点。因此,智能纳米黑卡驱油技术适用于河南油田高温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中低渗油藏 提高采收率 智能纳米黑卡 耐高温
下载PDF
纳米生物质体系性能评价及驱油特性实验研究
6
作者 吴向阳 李建勋 +2 位作者 李刚 梅艳 金戈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11期50-53,49,共5页
本文以玉米秸秆与纳米硅为原料,制备了改性纳米生物质,并评价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表面活性及界面张力。通过调整纳米生物质浓度(0.1%~1.0%)、注入速度(0.1~1.0mL·min^(-1))及注入体积(100~1000mL),优化体系的驱油参数。结果显示,纳... 本文以玉米秸秆与纳米硅为原料,制备了改性纳米生物质,并评价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表面活性及界面张力。通过调整纳米生物质浓度(0.1%~1.0%)、注入速度(0.1~1.0mL·min^(-1))及注入体积(100~1000mL),优化体系的驱油参数。结果显示,纳米生物质浓度为0.8%、注入速度为0.6mL·min^(-1)、注入体积为600mL时,体系表现出最佳的驱油效率。此外,实验室结果在典型油田的现场应用中得到验证,应用优化后的体系参数,油田的日产油率从100桶提升至140桶,增幅达40%。由此可见,纳米生物质体系能够提高油田驱油效率,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油田开发中生物质材料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质体系 表面张力 界面张力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微纳层叠技术对ACM/PP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杨帆 罗讴阳 +3 位作者 李明谦 劳志超 阎华 马秀清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2,98,共6页
采用微纳层叠共挤出技术制备了ACM/PP热塑性硫化胶(TPV),研究了动态硫化温度、橡塑比、相容剂含量、炭黑与增塑剂含量对TPV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动态硫化温度为190℃时,TPV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 采用微纳层叠共挤出技术制备了ACM/PP热塑性硫化胶(TPV),研究了动态硫化温度、橡塑比、相容剂含量、炭黑与增塑剂含量对TPV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动态硫化温度为190℃时,TPV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压缩永久变形分别为12.83 MPa、104.67%、86.50%、50.00%;随着TPV橡塑比的增大,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耐油性能明显降低;当相容剂PP-g-MAH(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含量为15份时,TPV的综合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最佳;TPV的拉伸强度、压缩永久变形、硬度随炭黑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增塑剂DOT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TPV的耐油性随炭黑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随DOTP含量的增加而变差,TPV的断裂伸长率随炭黑与DOT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层叠 热塑性弹性体 丙烯酸酯橡胶 聚丙烯 耐油性能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储层用改性纳米驱油压裂液
8
作者 刘城成 李帅帅 +5 位作者 任强 贾飞 白叶雷 王进 王世彬 赵金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6-412,437,共8页
低渗致密油藏作为未来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新领域,是接替常规油气资源、支撑油气革命的重要力量。纳米流体在低渗致密油藏中驱油效果较好,但纳米粒子作为助剂在水溶液中易堵塞地层微纳米孔喉,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一直难以... 低渗致密油藏作为未来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新领域,是接替常规油气资源、支撑油气革命的重要力量。纳米流体在低渗致密油藏中驱油效果较好,但纳米粒子作为助剂在水溶液中易堵塞地层微纳米孔喉,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通过水溶液引发自由基共聚法,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12-(2-丁烯酰氧基)正十二烷基-N,N,N-三甲基溴化铵(MEDDA)为底物单体,引入改性纳米SiO_(2)合成了一种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借助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分析表征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稠化剂;再将渗吸驱油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来研究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体系中的改性纳米SiO_(2)最优加量为1.5%。通过对比不同改性纳米SiO_(2)加量的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在饱和油岩心片表面的接触角,证明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驱油效率的提升是通过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来实现的。相较于未添加改性纳米SiO_(2)的聚合物驱油压裂液体系,添加改性纳米SiO_(2)(1.5%)/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的自发渗吸效率接近40%,渗吸效率提升超过1倍。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结果也可明显看出:随着渗吸时间的延长,添加了改性纳米SiO_(2)的驱油压裂液中的岩心原油饱和度大幅降低,渗吸速度明显加快,渗吸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储层 自发渗吸 纳米二氧化硅 驱油剂 稠化剂 压裂液
下载PDF
致密油藏高起泡强渗吸驱油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9
作者 张利伟 谢虎 +3 位作者 王瑞 付高峰 徐金山 郑存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2,共8页
针对致密油藏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改造开发后井间流体发生窜流及致密油采收率偏低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高起泡强渗吸纳米驱油剂。以自研双子表面活性剂BD-2、CHSB、LAB为纳米驱油剂的主剂,通过三元相图法得出纳米驱油剂的配方为:25%B... 针对致密油藏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改造开发后井间流体发生窜流及致密油采收率偏低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高起泡强渗吸纳米驱油剂。以自研双子表面活性剂BD-2、CHSB、LAB为纳米驱油剂的主剂,通过三元相图法得出纳米驱油剂的配方为:25%BD-2+10%LAB+4.5%CHSB+5%油溶性增效剂+15.5%小分子醇。对纳米驱油剂界面性能、润湿调节性能、渗吸性能、起泡性能、耐温抗盐性能、增容性能、静态洗油性能进行评价,同时研究了驱油剂对岩心中致密油动用情况。结果表明,在2000 mg/L下,纳米驱油剂YYC-2与玛湖原油的界面张力可达6.318×10^(-3)mN/m,可将接触角降低至20.36°,渗吸采出程度达到21.37%;在90℃、10×10^(4)mg/L NaCl和5×10^(3)mg/L CaCl_(2)矿化度下均能达到超低界面水平,最大增容粒径可达593.6 nm,静态洗油效率最大可达80%左右。高压压汞曲线与核磁共振曲线的转换系数C为791 nm/ms,能启动岩心最小孔隙直径为20.0304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双子表面活性剂 渗吸驱油 三元相图 纳米驱油剂
下载PDF
考虑纳米限域效应的页岩油二氧化碳吞吐适应性
10
作者 王雨 赵凤兰 +3 位作者 黄世军 孙浩月 杨晨曦 毕善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8-504,542,共8页
页岩储层通常物性差,孔喉细小,采用常规的注水、注化学剂等措施往往无法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CO_(2)吞吐不仅能有效降低油气界面张力、降低原油黏度等,达到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目的,而且注入地层中的部分CO_(2)还能实现永久封藏,有助于... 页岩储层通常物性差,孔喉细小,采用常规的注水、注化学剂等措施往往无法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CO_(2)吞吐不仅能有效降低油气界面张力、降低原油黏度等,达到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目的,而且注入地层中的部分CO_(2)还能实现永久封藏,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页岩油CO_(2)吞吐的适应性。页岩储层以微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在流体流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毛管压力,影响原油组分的热力学相行为,进而影响组分的计算和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因此在流体模型中引入纳米限域效应,通过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变化来模拟纳米限域效应对流体组分相行为的影响。同时为探究页岩油CO_(2)吞吐在压裂改造增产区不同缝网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比值(K_(f)/K_(m))和含油饱和度(S_(o))下的适应性,以采出程度增量和换油率为参考指标,得到不同K_(f)/K_(m)和S_(o)下的适应性图版。结果表明,与不考虑纳米限域效应相比,考虑纳米限域效应的组分p-T相图整体向上偏移,泡点压力升高。当K_(f)/K_(m)为1000、CO_(2)吞吐采出程度增量达到1.5%时,S_(o)适应性界限为0.54;而K_(f)/K_(m)为1000、CO_(2)吞吐采出程度增量达到2.0%时,S_(o)适应性界限为0.57。当S_(o)为0.500、CO_(2)吞吐换油率达到0.3时,K_(f)/K_(m)适应性界限为700;当S_(o)为0.548、CO_(2)吞吐换油率达到0.6时,K_(f)/K_(m)适应性界限为10。K_(f)/K_(m)-S_(o)图版可用于确定页岩油CO_(2)吞吐适应性的物性界限。研究结果对于CO_(2)吞吐现场试验方案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页岩油 纳米限域效应 CO_(2)吞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纳米乳液:性能、制备及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殷俊荣 陈宇琪 +3 位作者 张百川 王金冉 鲜成钢 贾文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67,共6页
从尺寸、制备方法、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性等方面详细地对纳米乳液和微乳液的特点与不同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纳米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失稳机理。系统介绍了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驱油与助排机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对纳米乳... 从尺寸、制备方法、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性等方面详细地对纳米乳液和微乳液的特点与不同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纳米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失稳机理。系统介绍了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驱油与助排机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对纳米乳液在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开发新型低成本、高效的制备方法及研究新型耐温耐盐型纳米乳液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乳液 微乳液 驱油 助排 非常规油气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和纳米黑卡技术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采收率
12
作者 张炜 侯吉瑞 +4 位作者 屈鸣 吴伟鹏 梁拓 孙海童 潘以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73,共9页
为有效改善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因注水注气开发而导致产量逐年降低的问题,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3种等比例缩小的三维可视化缝洞储集体物理模型,包括风化壳、断控岩溶、暗河储集体模型。通过透射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片状纳米黑卡的... 为有效改善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因注水注气开发而导致产量逐年降低的问题,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3种等比例缩小的三维可视化缝洞储集体物理模型,包括风化壳、断控岩溶、暗河储集体模型。通过透射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片状纳米黑卡的微观结构,研究了纳米黑卡的油水界面吸附性、润湿反转性及在3种物理模型中的驱油效果,结合矿场实际情况选取两类典型结构单元井组开展井间驱替和单井替油矿场先导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黑卡的平均尺寸约为80×60×1.2(nm),比表面积大;具有良好的两亲性,可在油/水界面形成稳定的吸附层;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性,可将石英片表面由油湿改变为水湿。在风化壳、暗河、断控岩溶三维模型中,纳米黑卡驱可在水驱基础上分别提高原油采收率11百分点、8百分点、7百分点,风化壳储集体受益效果最明显。15轮次矿场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黑卡驱油不适用于3种岩溶储集空间的单井替油开采方式;风化壳暗河岩溶储集空间构成的井组具有良好的井间联通性和较高的受效程度,为最佳矿场应用选择区域。矿场受效率高达85.7%,且增油量显著,累计增油约5000吨。研究结果为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后续开展纳米黑卡驱油技术提供现场指导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纳米黑卡 提高采收率 风化壳 暗河 断控岩溶
下载PDF
纳米SiO_(2)/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3
作者 田甜 颜炜 +1 位作者 廖有为 杨焰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16-320,共5页
通过制备环氧化桐油酸甲酯,并将其与E51环氧树脂共混,得到桐油基环氧树脂。再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纳米SiO_(2),并以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桐油基环氧树脂中,探究不同纳米SiO_(2)含量在力学性能、接触角以及耐磨损性能上对桐油基环氧树... 通过制备环氧化桐油酸甲酯,并将其与E51环氧树脂共混,得到桐油基环氧树脂。再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纳米SiO_(2),并以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桐油基环氧树脂中,探究不同纳米SiO_(2)含量在力学性能、接触角以及耐磨损性能上对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比为6%的纳米SiO_(2)的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强度都得到了提高,冲击强度较未加入纳米SiO_(2)提高了53.3%,水接触角也从93.3°提高到104.76°,并且添加纳米SiO_(2)之后复合材料的耐磨损性能也随之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桐油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耐磨损性能
下载PDF
水基钻井液复合纳米成膜封堵剂的制备及性能
14
作者 崔彦琦 于洪江 +2 位作者 雷亮 李金涛 黄鹤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31-2037,共7页
以改性纳米SiO_(2)为刚性粒子,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为聚合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为乳化剂,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成膜封堵剂。采用FTIR、... 以改性纳米SiO_(2)为刚性粒子,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为聚合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为乳化剂,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成膜封堵剂。采用FTIR、SEM、动态光散射(DLS)和TGA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测试。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复合纳米成膜封堵剂对水基钻井液的流变性、滤失性及封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纳米成膜封堵剂呈球形,并保持纳米级分布,中值粒径为325 nm;340℃时的质量损失率为14%;120℃、16 h老化后较老化前表观黏度和塑性黏度均明显增加。当复合纳米成膜封堵剂质量分数为3%时,水基钻井液的静滤失量为10 mL;当质量分数≥2%后,砂床滤失量为0;当质量分数从0增至4%时,高温高压滤失量从104 mL减至29 mL,渗透性为1.56×10^(–2)mD,封堵率为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成膜封堵剂 纳米 井壁稳定 油田化学品
下载PDF
纳米磁性聚合物微球在石油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立 岳清政 +3 位作者 郭继香 陈祥伟 李驰 高晨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09-1918,共10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持续发展,磁性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磁响应型纳米材料,在石油工业中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该文对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多样化结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对单体聚合法、活性聚合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相应的技术特征及... 随着纳米技术的持续发展,磁性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磁响应型纳米材料,在石油工业中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该文对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多样化结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对单体聚合法、活性聚合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相应的技术特征及其优势与局限性。评述了磁性聚合物微球在油水分离、高效脱硫、催化改质和智能驱油石油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总结了当前磁性聚合物微球在石油工业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创新制备技术,对磁性核心的表面进行改性、对聚合物外层基团进行精准设计,以提升材料的磁性质量和在石油环境中的稳定性。此外,对磁性聚合物微球的性能进行精细调控,以实现高效率和目标导向的应用效果,即研发具备高磁含量、单一粒径分布、表面易于功能化且具备可调节亲/疏水性质的磁性聚合物微球,以满足石油工业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磁性聚合物微球 石油开采 发展方向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纳米改性植物绝缘油电气特性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苏梓铭 伍蓥芮 +3 位作者 曾正霖 陈锐 陈建华 唐超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植物绝缘油因其绿色可再生的特点以及优异的防火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而纳米粒子可以有效提升植物绝缘油的电气性能。本文从介质损耗因数、体积电阻率等方面总结了纳米粒子对植物绝缘油电气特性的影响,并讨论了纳米粒子种类、浓度、表... 植物绝缘油因其绿色可再生的特点以及优异的防火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而纳米粒子可以有效提升植物绝缘油的电气性能。本文从介质损耗因数、体积电阻率等方面总结了纳米粒子对植物绝缘油电气特性的影响,并讨论了纳米粒子种类、浓度、表面改性对植物绝缘油击穿性能的影响。结合纳米改性对矿物绝缘油与植物绝缘油电气特性的作用效果差异,总结归纳了当前纳米改性植物绝缘油的研究难点,并展望了纳米改性植物绝缘油的研究方向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植物绝缘油 电气特性 纳米改性
下载PDF
纳米茶籽油微囊对低脂猪肉糜制品品质影响
17
作者 余康 邹俊 +2 位作者 袁梦 季秋雅 梅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9,共9页
高脂产品低脂化符合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是未来肉制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以无茶籽油脂肪替代肉糜为对照组,考察了两种形式的茶籽油(Tea seed oil,TSO)及纳米微囊化茶籽油(Nano tea seed oil microcapsules,NTM)代替猪背膘对猪肉糜制品... 高脂产品低脂化符合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是未来肉制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以无茶籽油脂肪替代肉糜为对照组,考察了两种形式的茶籽油(Tea seed oil,TSO)及纳米微囊化茶籽油(Nano tea seed oil microcapsules,NTM)代替猪背膘对猪肉糜制品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不同脂肪替代肉糜制品保水性、蒸煮得率、水分分布、质构、微观结构、脂肪氧化水平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50%、70%NTM可以改善添加TSO造成的肉糜制品保水能力的下降;NTM替代组的T_(21)弛豫时间、占比与无替代对照组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TSO替代组不易流动水占比显著下降(P<0.05);NTM替代组,其L^(*)、b^(*)值较于无茶籽油替代组有所增强,a^(*)降低,且具有明显的脂肪氧化抑制效果,有效延长贮藏期;微观结构结果表明,NTM替代组油脂分布较TSO添加组更均匀,与蛋白质结合更紧密;质构特性结果表明,TSO替代会造成质构的劣化,而NTM可以改善劣化情况,其中添加70%NTM的肉糜弹性和粘度优于50%和70%NTM替代组。综上,添加70%NTM可以均匀分布于猪肉糜中,并与蛋白质之间形成更多的氢键,从而达到稳定低脂猪肉糜保水力,硬度,弹性等理化性质的目的。因此添加70%NTM的低脂肉糜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茶籽油微囊(NTM) 茶籽油(TSO) 脂肪替代 低脂肉 理化性质
下载PDF
疏水性SiO_(2)/聚氨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18
作者 吴阳凤 周虎 刘峥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68-72,共5页
以聚氨酯和纳米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通过凝胶注模法和冷冻干燥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SiO_(2)含量的SiO_(2)/聚氨酯气凝胶,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使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制备的样品进行改性。结果表明,吸油性... 以聚氨酯和纳米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通过凝胶注模法和冷冻干燥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SiO_(2)含量的SiO_(2)/聚氨酯气凝胶,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使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制备的样品进行改性。结果表明,吸油性能最好的是SiO_(2)质量分数为12%的样品,相对于纯聚氨酯气凝胶,SiO_(2)质量分数为12%且经过疏水改性的样品的孔结构更丰富,水接触角达到139°,对泵油、石油醚、二氯甲烷和植物油的吸油率分别达到3.2675,4.2382,10.7112,4.1019 g/g,疏水性SiO_(2)/聚氨酯气凝胶对石油醚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纳米SiO_(2) 气凝胶 油水分离
下载PDF
不同形貌碳基纳米材料的添加对冷冻机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邓巧 邢美波 +1 位作者 孙非凡 王瑞祥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0,共7页
在冷冻机油中添加零维球形富勒烯(CB)、一维碳纳米管(CNTs)、二维层状石墨烯(GE)3种不同形貌的碳基纳米材料制备纳米冷冻机油,研究了在含不同质量分数(0.01%~0.10%)碳基纳米材料冷冻机油润滑条件下钢球-钢盘摩擦副的摩擦因数以及钢盘磨... 在冷冻机油中添加零维球形富勒烯(CB)、一维碳纳米管(CNTs)、二维层状石墨烯(GE)3种不同形貌的碳基纳米材料制备纳米冷冻机油,研究了在含不同质量分数(0.01%~0.10%)碳基纳米材料冷冻机油润滑条件下钢球-钢盘摩擦副的摩擦因数以及钢盘磨损行为。结果表明:随着碳基纳米材料添加量的增加,平均摩擦因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磨损体积基本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当零维球形CB、一维CNTs、二维层状GE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05%,0.02%时,摩擦副的平均摩擦因数最小,分别比纯冷冻机油润滑条件下减小了约10%,12%,12%,零维球形CB降低摩擦因数的能力较弱,而一维CNTs和二维层状GE的能力较强,且较低含量二维层状GE可以达到较高含量一维CNTs的减摩效果。当零维球形CB、一维CNTs、二维层状GE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03%~0.05%,0.02%~0.05%时,磨损体积均最小,分别比纯冷冻机油润滑条件下减小了约59%,8%,36%。二维层状GE的综合减摩效果最佳,在添加GE的冷冻机油润滑条件下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变化最平稳,磨损体积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冷冻机油 富勒烯 石墨烯 碳纳米管 摩擦因数 磨损体积
下载PDF
新型天然植物精油纳米制剂在食品保藏中的 研究及应用进展
20
作者 易庆琳 张宏源 +4 位作者 武丹瑛 陶思琪 李秋 魏文毅 韩齐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6期86-90,96,共6页
天然植物精油具有芳香气味、低毒和良好的抑菌及抗氧化性能,但植物精油高挥发性、不稳定性等物理特性导致其与包装材料结合时损失率较高。采用纳米材料包载植物精油可增强其稳定性,通过缓释作用显著提高精油抑菌及保鲜功效。概述了植物... 天然植物精油具有芳香气味、低毒和良好的抑菌及抗氧化性能,但植物精油高挥发性、不稳定性等物理特性导致其与包装材料结合时损失率较高。采用纳米材料包载植物精油可增强其稳定性,通过缓释作用显著提高精油抑菌及保鲜功效。概述了植物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活性及其抑菌和抗氧化作用,综述了近年国内外针对精油纳米制剂的研究及其在食品包装、食品保藏中的应用,进一步比对不同植物精油及其纳米制剂对果蔬类、肉类及水产类食品的保藏效果,并对未来精油结合新型包装材料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作出构想,为延长食品货架期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植物精油 纳米包装材料 抑菌 抗氧化 食品保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