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Micro- and Nano-Plastic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Plant Production in Agroecosystems: A Mini-Review
1
作者 Dafeng Hui Faisal Hayat +1 位作者 Muhammad Salam Prabodh Illukpitiya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10期1089-1111,共23页
Micro- and nano-plastics (MNPs) are tiny plastic particles resulting from plastic product degradation. Soil MNP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influ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various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biomass... Micro- and nano-plastics (MNPs) are tiny plastic particles resulting from plastic product degradation. Soil MNP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influ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various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biomass productivity. This mini-review provides a synthesis of recent findings concerning their effects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organisms,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oil nutrient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oil fauna, and their impacts on plant ecophysiology, growth, and produ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NPs may markedly impede soil aggregation ability, increase porosity, decrease soil bulk density, enhance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influence soil p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escalate soil water evaporation. Exposure to MNPs may predominantly induce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composition, reduc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microbial activity while enhanc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tability, influencing soil nutrient dynamics, and stimulating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processes, leading to elevated soil respiration and methane emissions, and potentially decreasing soil nitrous oxide emission. Additionally, MNPs may adversely affect soil fauna, diminish seed germination rates, promote plant root growth, yet impair plant photosynthetic efficacy and biomass productivity.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s and mechanistic foundations of MNPs. Future research avenues are suggest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mpacts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Property Micro- and nano-plastics Crop Yield Soil Microorganism Soil Fauna Soi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下载PD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From Initiation to Termination
2
作者 Oluwafemi Awolesi Peter Oni Beatrice Arwenyo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1期249-280,共32页
Following the adven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lastic pollution has been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while micro- and nano-plastics have been a cynosure of researchers’ atten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 Following the adven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lastic pollution has been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while micro- and nano-plastics have been a cynosure of researchers’ atten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is due to the improved knowledge of its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the global pushforward towards sustainability. There is a growing concern that the increasing presence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MNPs) in aquatic habitats poses a threat to marine life, and it is predicted that nanoplastics will be just as ubiquitous as macro- and micro-plastics, but far more destructive to living organism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infiltrate cells.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marine and freshwater biota become entangled with plastic litter, which disrupts the ecosystem. Aquatic creatures are known to absorb and deposit these new pollutants in their digestive systems, as has been documented in several studies. More recent research has also examined their co-occurrence and toxicity with other emerging contaminants, including their prevalence and effects in food, air, and soil. Using articles extracted from a six-year period from Scopus, ACS Publications and Google Scholar, this review explores the origins, fates, occurrence in the food chain, exposure routes, cellular interactions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ddition to the ecotoxicological impacts,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he potential remedies for combating pollution and toxicity. Ultimately, this review is a comprehensive, updated addendum to available reviews on micro- and nano-pla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lastics nano-plasticS OCCURRENCE Transport TOXICITY Environmental Health REMEDIATION
下载PDF
固体力学跨尺度计算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庄茁 严子铭 +2 位作者 姚凯丽 崔一南 柳占立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本文展示了固体力学领域跨尺度计算的若干问题和研究概况。(1)建立位错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DDD-FEM的计算模型,实现了能够基于纳米尺度离散位错运动机制计算分析连续介质有限变形晶体塑性问题,提出微纳尺度(200 nm~10μm)晶体塑性流动应... 本文展示了固体力学领域跨尺度计算的若干问题和研究概况。(1)建立位错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DDD-FEM的计算模型,实现了能够基于纳米尺度离散位错运动机制计算分析连续介质有限变形晶体塑性问题,提出微纳尺度(200 nm~10μm)晶体塑性流动应力解析公式,结合试验数据揭示了在无应变梯度下强度和变形的尺寸效应;(2)建立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纳米尺度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型CG-MD,计算获得聚脲材料在时域和频域下的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通过动态加载分析的DMA试验和超声波试验的数据验证,解决了连续介质尺度下微相分离高分子共聚物的设计难题;(3)通过数据驱动关联高分辨率的微米尺度CT影像和临床低分辨率的毫米尺度CT影像的特征值,建立了围关节松质骨小梁的等效模量和结构张量,为骨组织增材制造点阵结构设计和实现个性化骨缺损重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固体力学 跨尺度 微纳米晶体塑性流动应力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 数据驱动骨缺损重建
下载PDF
机器学习辅助光谱分析技术在环境微/纳塑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艳 吴欣宜 +7 位作者 王全龙 巩一潮 黎刚 阴永光 裴志国 宋茂勇 谭志强 张庆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7-1146,共10页
微/纳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威胁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有必要确定和评估微/纳塑料的环境赋存特征、环境行为和效应以及生态毒性效应。然而微/纳塑料具有的低浓度、小尺寸及容易吸附其他物质等特点,为其在复杂环境基质中的分... 微/纳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威胁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有必要确定和评估微/纳塑料的环境赋存特征、环境行为和效应以及生态毒性效应。然而微/纳塑料具有的低浓度、小尺寸及容易吸附其他物质等特点,为其在复杂环境基质中的分析带来了巨大挑战。大多数分析方法在提供环境样本中微/纳塑料的定性定量信息方面存在成本高、准确性差、时间效率低等问题,而具有无损、高效、操作方便等优点的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弥补这些方法的不足。但采集的微/纳塑料光谱信号可能会受到环境样本中复杂成分的背景噪声干扰,亟需采用智能化手段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机器学习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自动化分析能力,准确性高、应用性广,适用于复杂光谱数据的分类和解析,将机器学习与光谱分析技术相结合有望成为微/纳塑料分析的可靠方法。首先对常用的机器学习辅助光谱分析技术进行综述,然后系统性地讨论了机器学习辅助光谱分析技术在微/纳塑料的环境赋存特征、环境行为和效应、生态毒理效应等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机器学习辅助光谱分析技术有望为环境中微/纳塑料的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治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光谱分析技术 机器学习 环境赋存特征 环境行为和效应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飞 张超楠 +2 位作者 张焕民 张轶 朱俊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微纳米塑料(MNP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MNPs因其数量多、粒径小,极易被鱼类误食对鱼体造成危害。本文综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首先阐述了鱼类对MNPs的摄食、富集和转运规律,分析了不同粒径的MNPs对... 微纳米塑料(MNP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MNPs因其数量多、粒径小,极易被鱼类误食对鱼体造成危害。本文综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首先阐述了鱼类对MNPs的摄食、富集和转运规律,分析了不同粒径的MNPs对鱼类造成的不同危害,其次重点评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介绍了MNPs和其他污染物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最后展望了MNPs对鱼类的研究趋势。研究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有利于增进对MNPs的生态毒性的认识,为经济鱼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鱼类 毒性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纳米塑料对大型溞摄食及生长繁殖的影响
6
作者 罗竣潇 何艺欣 +5 位作者 余先怀 唐炳然 张丽雪 杨永川 何雨霏 李宏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4,共9页
水环境中的纳米塑料(NP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淡水中重要的初级消费者之一,常被运用于基于生物操纵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但关于NPs对大型溞摄食行为的影响尚不清晰。以大型溞和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 水环境中的纳米塑料(NP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淡水中重要的初级消费者之一,常被运用于基于生物操纵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但关于NPs对大型溞摄食行为的影响尚不清晰。以大型溞和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1000 nm)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大型溞21 d内对产毒铜绿微囊藻(Toxic 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摄食倾向的变化及其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以单一产毒铜绿微囊藻作为食物来源时,大型溞受到的发育和生殖毒性最强;与对照组(单一斜生栅藻饲喂)相比,高浓度产毒铜绿微囊藻组大型溞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升高至对照组的3.97倍和4.55倍,总产卵次数和体长分别降低了73%和13%,且大型溞对产毒铜绿微囊藻的滤食率呈随时间延长而升高的趋势。但在PSNPs(3.56 mg/L)暴露下,在初始藻密度为微囊藻:栅藻为1:9和微囊藻:栅藻为2.5:7.5处理组中,大型溞的滤食能力都显著下降;对照组添加PSNPs后,大型溞对斜生栅藻的滤食率降低了32%。在产毒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共培养体系中,大型溞对产毒铜绿微囊藻的滤食率比对照组降低了66%,缓解了大型溞所受的发育和生殖毒性,但不利于降低微囊藻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大型溞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滤食率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鑫雨 罗庆 +4 位作者 方旭 吴慧秋 寇力月 张截流 冯良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详细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迁移过程与机制,系统总结了微纳米塑料从土壤到植物的转运过程,并探讨了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产生的直接毒性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而成为污染物传输载体而对植物产生的间接毒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可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毒性效应
下载PDF
生物体内微/纳米塑料的定量分析方法
8
作者 沈佳琦 张智勇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7-1187,共11页
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可通过饮食、呼吸、皮肤接触以及医疗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为研究其进入生物体后的转运、蓄积及清除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 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可通过饮食、呼吸、皮肤接触以及医疗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为研究其进入生物体后的转运、蓄积及清除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特异性的生物介质中微纳米塑料定量分析方法。然而,由于微纳米塑料组成元素与生物体相近,传统的分析方法在准确定量生物体内微纳米塑料方面遇到挑战。目前发展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微纳米塑料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包括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另一类针对微纳米塑料内部或表面标记的荧光基团、放射性同位素或掺杂的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包括荧光分析、核探测技术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等。对这些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了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体 微纳米塑料 定量方法 新型污染物
下载PDF
种养循环系统中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的危害研究进展
9
作者 常潇 韩宇杰 +1 位作者 尚丽元 钟荣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81-4093,共13页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日益引起关注。众多研究揭示,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当前种养循环系统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生理代谢及健康的危害,旨在为开展种养循环系统中有害物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循环系统 农药残留 重金属 微/纳米塑料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 生物危害性
下载PDF
溶胶型纳米SiO_(2)和减水剂对粉煤灰-矿渣地聚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新宇 彭金财 +3 位作者 段立伟 王武 李伟宇 许福 《市政技术》 2024年第2期21-26,114,共7页
地聚物是一种有望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以降低土木工程行业碳排放的新型绿色环保胶凝材料。然而,粉煤灰-矿渣地聚物存在流动性差、干燥收缩大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通过试验研究了复掺减水剂和溶胶型纳米SiO_... 地聚物是一种有望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以降低土木工程行业碳排放的新型绿色环保胶凝材料。然而,粉煤灰-矿渣地聚物存在流动性差、干燥收缩大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通过试验研究了复掺减水剂和溶胶型纳米SiO_(2)对粉煤灰-矿渣地聚物工作性能、干燥收缩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粉煤灰-矿渣质量比为7∶3的体系,与未掺加溶胶型纳米SiO_(2)和减水剂的粉煤灰-矿渣地聚物相比,当溶胶型纳米SiO_(2)和减水剂掺量分别为0.2%和1.0%时,粉煤灰-矿渣地聚物流动度从176 mm增大至198 mm,27 d干燥收缩降低了31.2%,3、7、28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52.2%、24.5%、32.3%;溶胶型纳米SiO_(2)和减水剂复掺增加了参与反应的活性硅源,形成了更多的N-A-S-H和C-(A)-S-H凝胶产物,使得硬化后材料的结构更加致密。该研究可为粉煤灰-矿渣地聚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纳米SiO_(2) 减水剂 干燥收缩 抗压强度
下载PDF
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污染防控面临的挑战
11
作者 陈鸣 金辉 +2 位作者 陈璿 马溢轩 黄娟 《环境科技》 2024年第4期75-79,共5页
微(纳米)塑料因其可在水体、沉积物、土壤等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并危害生态环境,且在环境中难降解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新污染物。根据国内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分布、来源和生态毒性效应的相关研究发现,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 微(纳米)塑料因其可在水体、沉积物、土壤等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并危害生态环境,且在环境中难降解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新污染物。根据国内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分布、来源和生态毒性效应的相关研究发现,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繁杂,直接来源主要包括个人护理品、工农业制备、各类垃圾不当处置等;间接来源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地表径流、原始塑料的风化降解等。微(纳米)塑料的生态毒性组成复杂,除其本身对于生物体的生化胁迫外,还易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交互效应。因此,研究治理地表水环境微(纳米)塑料污染已刻不容缓,本文可为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污染防控和生态风险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微(纳米)塑料 环境分布 污染防控
下载PDF
TiC纳米粒子对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细化及性能提升
12
作者 王震 尧磊 +3 位作者 吴爱民 杨欢庆 李护林 黄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2-57,共6页
针对马氏体不锈钢的强度和塑性难以同时提升的问题,提出引入TiC纳米粒子达到细化不锈钢基体晶粒的目的。通过非自耗真空电弧炉制备了颗粒含量为0.25wt%的纳米TiC增强的马氏体不锈钢,并与铸态基体不锈钢对比,结果表明:TiC纳米粒子增强钢... 针对马氏体不锈钢的强度和塑性难以同时提升的问题,提出引入TiC纳米粒子达到细化不锈钢基体晶粒的目的。通过非自耗真空电弧炉制备了颗粒含量为0.25wt%的纳米TiC增强的马氏体不锈钢,并与铸态基体不锈钢对比,结果表明:TiC纳米粒子增强钢原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从234.4μm降低到62.9μm,主要分布范围从50~350μm集中为20~100μm。热处理后,TiC纳米粒子增强钢由细化的板条和板条间亚微米级的胞状残余奥氏体组成,增强钢的抗拉强度提高23.31%,显微硬度提高7.12%,并且伸长率提高99%,实现了对基体钢强度、硬度和塑性的同时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钢 纳米颗粒 组织细化 强度 塑性
下载PDF
纳米塑料对好氧/缺氧生物反硝化脱氮系统的影响探究
13
作者 李曼 祁丽 彭静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139,144,共7页
为了探究纳米塑料(NPs)对好氧/缺氧生物反硝化脱氮性能的影响,设置四组序批式反应器(SBR),通过控制进水NPs含量(0~2000μg/L),在30~35℃环境下考察了NPs对SBR内污染物去除和生物脱氮性能、污泥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 为了探究纳米塑料(NPs)对好氧/缺氧生物反硝化脱氮性能的影响,设置四组序批式反应器(SBR),通过控制进水NPs含量(0~2000μg/L),在30~35℃环境下考察了NPs对SBR内污染物去除和生物脱氮性能、污泥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Ps未能影响生物脱氮,而超过500μg/L NPs降低了污染物及生物脱氮性能。高浓度NPs降低了污泥内混合液总悬浮固体浓度及有机质占比,并降低了污泥沉降性。NPs能提高污泥胞外聚合物含量并增加其内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在2000μg/L NPs内,EPS含量提高至105.2~112.5 mg/g,PN和PS含量分别提高至70.9~71.8 mg/g和39.8~42.5 mg/g。典型周期研究发现NPs促进了NO_(2)^(-)-N和NO_(3)^(-)-N的积累。高浓度NPs降低了比耗氧速率,抑制微生物代谢。微生物群落结果研究表明NPs降低Proteobacteria、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为生物脱氮系统处理含NPs废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纳米塑料 反硝化 污泥特征 微生物
下载PDF
环境中微/纳塑料的定量追踪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何晓杰 李菊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5-1143,共9页
微/纳塑料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是国际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复杂环境介质中实现对微/纳塑料的精确量化分析对全面认识微/纳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生物富集与环境持留等行为和效应及其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鉴于此,该文... 微/纳塑料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是国际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复杂环境介质中实现对微/纳塑料的精确量化分析对全面认识微/纳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生物富集与环境持留等行为和效应及其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鉴于此,该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复杂环境介质中微/纳塑料的定量追踪检测技术,包括金属探针标记法、荧光标记法及同位素标记法,同时从光谱法和质谱法的角度归纳了环境中微/纳塑料的仪器检测与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目前环境中微/纳塑料定量追踪检测技术和仪器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的相关分析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立微/纳塑料的标准检测方法和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分析检测 追踪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纳米塑料-重金属-塑化剂联合暴露对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及代谢的影响
15
作者 豆晴楠 赵丽丽 +5 位作者 姬汉轩 王怡斌 陈婉蓉 孙晓涵 姚国琴 马腾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2,I0003,共11页
[目的]探究纳米塑料(NPs)、镉(Cd)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污染对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氨基酸代谢及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MS分析NPs、Cd、DBP单一污染及纳米塑料... [目的]探究纳米塑料(NPs)、镉(Cd)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污染对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氨基酸代谢及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MS分析NPs、Cd、DBP单一污染及纳米塑料聚丙烯(PP)、Cd、DBP复合污染对儿童肠道细菌群落及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高通量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在门属水平上,单一污染的优势菌门属无明显变化,PP+Cd、PP+DBP+Cd复合污染优势菌门属水平丰富度与多样性显著下降;LC-MS/MS检测结果显示,在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经NPs与DBP暴露后,氨基酸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Cd、PP+Cd、PP+Cd+DBP处理后,大多数氨基酸的含量显著增加;同时检测到丁酸、戊酸的含量也发生变化.[结论]与单一污染物处理相比NPs相关复合污染物暴露处理后其肠道微生物紊乱程度更强,且不同污染物处理均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氨基酸代谢和SCFAs产量.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探究肠道菌群及代谢功能在NPs、Cd、DBP影响下的变化,从肠道菌群层面评价NPs、Cd、DBP单一暴露和复合暴露污染下的危害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氨基酸
下载PDF
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的新应用
16
作者 兰如意 李政翰 +3 位作者 陈志军 张晴 刘卓苗 孙琦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6-1136,共11页
随着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纳米塑料因其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而备受关注,精准识别并鉴定复杂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微/纳米塑料(以纳米塑料为主)已成为该领域深入发展的瓶颈。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前沿分析技术,能够对微/纳米颗... 随着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纳米塑料因其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而备受关注,精准识别并鉴定复杂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微/纳米塑料(以纳米塑料为主)已成为该领域深入发展的瓶颈。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前沿分析技术,能够对微/纳米颗粒、生物大分子等进行非破坏性、多组分检测,提供目标样品的空间信息和光谱特征,实现精确识别和定量分析。由于该技术在生物体无标记原位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近年来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对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总结了该技术在生态环境、生物医学等不同科学领域及交叉学科的发展,重点分析了该技术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的优势,系统综述了该技术在不同环境介质(如,水、大气)和生物体中微/纳米塑料检测的应用。最后,对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未来的功能开发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及展望,为建立并完善微/纳米塑料的精准识别与鉴定方法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显微成像 微/纳米塑料 无标记成像 光谱分析
下载PDF
拉曼光谱技术在微/纳塑料检测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家铭 丁钰祥 +2 位作者 李卿 陈汉清 吴申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8-1196,共9页
塑料由于其重量轻、可塑性强、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塑料降解产生的微/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颗粒也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产生威胁。为此,发展高效且可靠的MNPs检测技术迫... 塑料由于其重量轻、可塑性强、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塑料降解产生的微/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颗粒也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产生威胁。为此,发展高效且可靠的MNPs检测技术迫在眉睫,拉曼光谱技术在MNPs检测方面具有良好潜力。通过对拉曼光谱技术在MNPs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RS)是一种通过检测样品中分子振动并直接观察其振动的空间分布以确定待测样品化学结构、物相、结晶度和分子相互作用等信息的技术。随着诸如SERS、TERS、SHINERS和CARS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拉曼光谱技术与显微镜等辅助技术或算法的结合,以拉曼散射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使MNPs检测的灵敏度显著提高,并在生态环境、人生活环境和生物样品MNPs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微/纳塑料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生态环境 生活环境 生物样品
下载PDF
结合FTICR MS与UVPD-MS/MS的优化微纳米塑料表征方法研究
18
作者 顾连军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第4期5-9,85,共6页
为了更好地溯源食品包装微塑料,并分析其对人体的危害,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紫外光解离质谱对矿泉水瓶及真空包装袋微塑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矿泉水瓶和真空包装袋微塑料的离子峰信号强度最大分别为3.5×108和4.... 为了更好地溯源食品包装微塑料,并分析其对人体的危害,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紫外光解离质谱对矿泉水瓶及真空包装袋微塑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矿泉水瓶和真空包装袋微塑料的离子峰信号强度最大分别为3.5×108和4.8×109;并且二者均在m/z大于1000 Da的区间内存在等间距峰,其质量差分别为192 Da和113 Da,这分别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6的重复单元质量一致。经过激光解吸后,矿泉水瓶微塑料存在共价键断裂情况,而真空包装袋则不存在该现象。而经过紫外光解离后,矿泉水瓶和真空包装袋分别产生了35个和59个碎片离子。上述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紫外光解离质谱能对食品包装产生的微塑料进行准确表征,实现微塑料的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CR MS UVPD-MS/MS 食品包装 微纳米塑料 结构表征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翁丹 黄舒娴 张丹阳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大量微纳米塑料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其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大量研究报道了微纳米塑料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检出情况以及对不同组织器官的潜在危害,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微塑料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大量微纳米塑料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其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大量研究报道了微纳米塑料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检出情况以及对不同组织器官的潜在危害,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微塑料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纳米塑料进入人体的暴露途径,从不同层面综述了微纳米塑料对动物代谢系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代谢 暴露途径 代谢综合征:代谢干扰
下载PDF
轧制退火工艺对高碳含量孪晶诱发塑性钢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黄玖龙 孙威杰 +2 位作者 张岩 刘帅 冯运莉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
以Fe-18Mn-1.0C高碳含量TWIP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向拉伸试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冷轧压下量和退火温度对高碳TWIP钢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下量的增加,试验钢中产生大量变形组织,在轧制变形组织作用下,Fe-1... 以Fe-18Mn-1.0C高碳含量TWIP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向拉伸试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冷轧压下量和退火温度对高碳TWIP钢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下量的增加,试验钢中产生大量变形组织,在轧制变形组织作用下,Fe-18Mn-1.0C钢的屈服强度及抗拉强度显著提高但塑性降低;冷轧高碳TWIP钢拉伸过程中产生动态应变时效(DSA)现象,随着压下量的增加,锯齿幅度减弱,锯齿数量减少,DSA现象减弱;对冷轧40%试样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发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样屈服强度降低,当退火温度超过400℃时,抗拉强度明显下降,伸长率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对于高碳TWIP钢,当退火温度超过400℃时,碳化物快速析出是其抗拉强度及伸长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孪晶诱发塑性钢 高碳含量 冷轧 退火处理 纳米孪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