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Simulation of Naphthenic Acid Removal on Acidic Catalyst(I) Mechanism of Catalytic Decarboxylation
1
作者 Fu Xiaoqin Dai Zhenyu +3 位作者 Tian Songbai Hou Suandi Wang Xieqing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 Beijing 100083)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08年第1期49-54,共6页
In this paper, the charge distribution, the chemical bond order and the reactive performance of carboxylic acid model compounds on acidic catalyst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molecula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he simula... In this paper, the charge distribution, the chemical bond order and the reactive performance of carboxylic acid model compounds on acidic catalyst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molecula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nd order of C—O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C, and C—C bond connected to the carbon atom in the carboxyl radical had the lowest bond order. The charge distributions of model naphthenic acids were similar in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negative charges were concentrated on carboxyls.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mechanisms of catalytic decar- boxylation over acidic solid catalyst were proposed, and a new route was put forward regarding removal of the naphthenic acid from crude oil through catalytic decarboxy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phthenic acid catalytic decarboxylation molecular simul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Flexural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kali-Treated Coir/Pineapple Leaf Fibres Reinforced Polylactic Acid Hybrid Biocomposites 被引量:2
2
作者 Ramengmawii Siakeng Mohammad Jawaid +4 位作者 Mohammad Asim Hassan Fouad Sameer Awad Naheed Saba Suchart Siengchin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1年第6期1430-1438,共9页
Polylactic acid(PLA)possesses good mechanical and biodegradability properties which make it a suitable material for polymer composites whereas brittleness and high costs limit its utilization in various applications.T... Polylactic acid(PLA)possesses good mechanical and biodegradability properties which make it a suitable material for polymer composites whereas brittleness and high costs limit its utilization in various applications.The reinforcement of natural fibres with biopolymers has been formed to be an efficient technique to develop composites having the ability to be fully biodegradable.This study concerns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various percentages of untreated and alkali-treated Coir Fibres(CF)and pineapple leaf fibres(PALF)in PLA biocomposite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flexural,morphological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Flexural properties showed that the treated C1P1 hybrid composites(C1P1A)displayed highest flexural strength(35.81 MPa)and modulus(5.28 GPa)among all hybrid biocomposite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revealed a behaviour of fibre-matrix adhesion in untreated treated biocomposites.SEM observation revealed good dispersion of the fillers in PLA.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1P1A showed highest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and storage modulus(E')while untreated C3P7 displayed the least Tg and E'.Overall findings showed that alkali-treated hybrid biocomposites(CF/PALF/PLA)especially C1P1A have improved flexural properties,dynamic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ver untreated biocomposites.Success of these findings will provide attracting consideration of these hybrid biocomposites for various lightweight uses in a broad selection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such as biomedical sectors,automobile,construction,electronics equipment,and hardware to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r fibres Pineapple leaf fibres Biocomposites Polylactic acid Mechanical properties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原文传递
单相缓速酸酸蚀裂缝导流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波 冯浦涌 +2 位作者 姚二冬 荣新明 周福建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78,共9页
低渗碳酸盐岩酸压成功的关键在于酸压后形成可在地层闭合压力下保持高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单相缓速酸是一种具有纳米结构、低伤害、低摩阻及高缓速性能的新型酸液体系,应用潜力大,但其酸蚀裂缝导流规律尚不明确。以光滑岩板和粗糙岩板... 低渗碳酸盐岩酸压成功的关键在于酸压后形成可在地层闭合压力下保持高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单相缓速酸是一种具有纳米结构、低伤害、低摩阻及高缓速性能的新型酸液体系,应用潜力大,但其酸蚀裂缝导流规律尚不明确。以光滑岩板和粗糙岩板为实验对象,以盐酸、胶凝酸和乳化酸为对比,利用酸液刻蚀和酸蚀裂缝导流实验、表面形貌扫描和连续强度测试仪,研究了酸液类型、交替注入级数、注入速度、黏度比、反应时间、岩板类型对导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相缓速酸相对于盐酸、胶凝酸和乳化酸,可形成强沟道型刻蚀形貌,差异化溶蚀程度高,岩板强度损伤减缓,在高闭合压力下可保持较高的导流能力。提高酸液交替注入级数(≥3级)、注入速度、黏度比(黏度差≥50 mPa·s)及岩板初始表面粗糙度,有助于形成优势酸液流通通道。单相缓速酸实现高导流酸蚀裂缝机理为:(1)黏性指进形成差异化刻蚀沟道;(2)主蚓孔滤失形态及“虹吸”效应减缓裂缝表面强度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缓速酸 碳酸盐岩 酸蚀裂缝导流 差异化酸蚀 岩板强度损伤
下载PDF
转向酸用缓蚀剂的制备及缓蚀机理
4
作者 崔波 陈军 +3 位作者 艾俊哲 冯浦涌 荣新明 王顺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5,共9页
转向酸广泛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由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殊,常规缓蚀剂配伍性较差,且缓蚀效率大幅降低。采用1-氯甲基萘、4-乙基吡啶、氯化苄和2,3-环戊烯并吡啶合成了2种吡啶季铵盐缓蚀剂SI-1和SI2。采用腐蚀仪、流变... 转向酸广泛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由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殊,常规缓蚀剂配伍性较差,且缓蚀效率大幅降低。采用1-氯甲基萘、4-乙基吡啶、氯化苄和2,3-环戊烯并吡啶合成了2种吡啶季铵盐缓蚀剂SI-1和SI2。采用腐蚀仪、流变仪考察了SI-1和SI-2在转向酸中的缓蚀性能及其对转向酸黏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实验手段,从微观角度分析钢片腐蚀前后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缓蚀剂SI-1和SI-2的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合成的2种吡啶季铵盐缓蚀剂在转向酸中的缓蚀性能良好,对转向酸黏度影响小,适用性强,成本低。其中缓蚀剂SI-2性能更优,1%加量下,90℃腐蚀速率为1.04 g/(m^(2)·h),120℃腐蚀速率为7.43 g/(m^(2)·h),VES残酸最终黏度可稳定在190 mPa·s以上,成本可降低20%。加入1%缓蚀剂后钢片表面均未出现明显腐蚀,Fe含量大幅上升,表面粗糙度大幅降低,其中添加缓蚀剂SI-2后,Fe含量从86%上升至94%,Ra从137 nm下降至84 nm。钢片表面均检测到C—N与Organic C=O(羰基),表明存在缓蚀剂吸附膜。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缓蚀机理为:SI-2能隙小,吸附能大,缓蚀剂吸附到钢片表面后可形成致密吸附膜,隔绝腐蚀介质与钢片表面的接触,极大地抑制钢片腐蚀。SI-2在渤海油田和伊拉克米桑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施工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酸 缓蚀剂 吡啶季铵盐 分子动力学模拟 缓蚀机理
下载PDF
有机酸浸法绿色回收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金属的研究
5
作者 罗家玲 刘昕烨 +2 位作者 刘思怡 何嘉成 文婕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207,共6页
采用绿色有机酸对磷酸铁锂电池正极粉末进行回收,考察了浸出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柠檬酸+抗坏血酸体系对Li浸出率最高可达92.7%,最佳反应条件为:柠檬酸浓度为1.5 mol/L、抗坏血酸浓度为0.3 mol/L、酸浸温度为80℃、酸浸时间为60 mi... 采用绿色有机酸对磷酸铁锂电池正极粉末进行回收,考察了浸出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柠檬酸+抗坏血酸体系对Li浸出率最高可达92.7%,最佳反应条件为:柠檬酸浓度为1.5 mol/L、抗坏血酸浓度为0.3 mol/L、酸浸温度为80℃、酸浸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20。采用液体边界层传质控制模型和化学反应控制模型对浸出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i的浸出过程符合化学反应控制模型,反应活化能为30.56 kJ/mol。SEM和XRD表征结果表明,在浸出反应过程中,Li以Li_(3)Cit的形式释放到溶液中,LiFePO_(4)正极粉末中的Fe^(2+)被氧化为Fe^(3+),酸浸反应后LiFePO_(4)可以直接转化为FePO_(4),而不需要形成其他铁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正极粉末 酸浸 机理 动力学
下载PDF
Evaluation on performance of MM/PBSA in nucleic acid-protein systems
6
作者 Yuan-Qiang Chen Yan-Jing Sheng +1 位作者 Hong-Ming Ding Yu-Qiang Ma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727-732,共6页
The 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Boltzmann surface area(MM/PBSA)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redicting the binding affinity among ligands,proteins,and nucleic acids.However,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ed binding ene... The 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Boltzmann surface area(MM/PBSA)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redicting the binding affinity among ligands,proteins,and nucleic acids.However,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ed binding energy by the standard MM/PBSA is not always good,especially in highly charged systems.In this work,we take the protein-nucleic acid complexes as an example,and showed that the use of screening electrostatic energy(instead of Coulomb electrostatic energy) in molecular mechanic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MM/PBSA.In particular,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ataset Ⅱ in the modified MM/PBSA(i.e.,screening MM/PBSA) is about 0.52,much better than that(<0.33)in the standard MM/PBSA.Further,we als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olute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salt concent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creening MM/PBSA.The present study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power of the screening MM/PBSA for predicting the binding energy in highly charged bi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Boltzmann surface area(MM/PBSA) screening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PROTEIN nucleic aci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下载PDF
石油石化废水中环烷酸类特征污染物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庆宏 李湲馨 +4 位作者 张璇 王雪 朱帅 李琢宇 陈春茂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共14页
我国石油与石油化工产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工业废水来源。环烷酸(通式C_(n)H_(2n+z)O_(x))来自于原油中的酸性含氧化合物,是石油石化废水特有的一类高毒性难降解化合物,《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对其... 我国石油与石油化工产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工业废水来源。环烷酸(通式C_(n)H_(2n+z)O_(x))来自于原油中的酸性含氧化合物,是石油石化废水特有的一类高毒性难降解化合物,《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对其最高排放浓度进行了专门限定。对环烷酸类污染物的高效去除一直是水污染控制领域重要的科研方向与工程热点。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石油石化废水环烷酸去除方法及机理的研究进展,对环烷酸在强化分离(混凝和吸附)以及强化化学转化(高级氧化和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展望了强化环烷酸去除的技术发展方向,以期对提升石油石化行业废水治理技术水平、降低其有毒有害特征污染物排放强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石油石化废水 分离 转化 机理
下载PDF
环烷酸对淡水微藻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8
作者 林治豪 张焕新 +1 位作者 唐学玺 王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7,共11页
环烷酸是高酸原油的主要污染组分,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在不同浓度环烷酸处理下对两种模式淡水微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进行了96 h的连续培养,研究了环烷酸胁迫对两种淡水微... 环烷酸是高酸原油的主要污染组分,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在不同浓度环烷酸处理下对两种模式淡水微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进行了96 h的连续培养,研究了环烷酸胁迫对两种淡水微藻种群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旨在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环烷酸污染的生态风险预测与规避提供前瞻性的研究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环烷酸(0.5~4 mg/L)会刺激淡水微藻的种群增长,而高浓度环烷酸(8~16 mg/L)会抑制淡水微藻的种群增长,造成急性毒性损伤。低浓度环烷酸处理下两种微藻叶绿素a含量上升,脂质积累,高浓度环烷酸处理下两种微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而多糖含量上升,推测环烷酸剂量可能会影响淡水微藻能量存储方式。两种微藻在环烷酸胁迫下均会受到氧化损伤,造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上升,两种微藻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对环烷酸处理具有种属差异;高浓度环烷酸对淡水微藻的急性损伤具有时间效应,毒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综上,环烷酸对淡水微藻的种群及生理过程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淡水水生生态系统的环烷酸污染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淡水微藻 种群动态 生化特征 抗氧化酶活性 毒物兴奋效应
下载PDF
湿法混炼技术制备环烷油增塑天然橡胶/白炭黑复合材料的性能
9
作者 崔凯文 张俊毅 +4 位作者 蒋胜男 玄璐佳 卢娜 桂红星 王洪振 《合成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1-227,共7页
使用优选的乳化剂对增塑剂环烷油(NAP)进行乳化,制得均一稳定的NAP乳化液,采用湿法混炼技术,使用所得的NAP乳化液与天然胶乳和白炭黑(SiO_(2))浆液制备了NAP增塑的天然橡胶(NR)/SiO_(2)(NAP/NR/SiO_(2))复合材料,研究了NAP添加量对NAP/N... 使用优选的乳化剂对增塑剂环烷油(NAP)进行乳化,制得均一稳定的NAP乳化液,采用湿法混炼技术,使用所得的NAP乳化液与天然胶乳和白炭黑(SiO_(2))浆液制备了NAP增塑的天然橡胶(NR)/SiO_(2)(NAP/NR/SiO_(2))复合材料,研究了NAP添加量对NAP/NR/SiO_(2)复合材料门尼黏度、物理机械性能、动态力学性能、SiO_(2)分散性、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和屈挠龟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P/NR/SiO_(2)复合材料的门尼黏度较NR/SiO_(2)复合材料显著降低,Payne效应明显减弱,而动态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则明显提升;NAP添加量为10份(质量)时,NAP/NR/SiO_(2)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其拉伸强度与NR/SiO_(2)复合材料相比略微下降,而扯断伸长率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加入NAP后,NR/SiO_(2)复合材料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和屈挠龟裂性能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混炼技术 环烷油 天然胶乳 白炭黑 复合材料 动态力学性能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 屈挠龟裂性能
下载PDF
炼厂减压塔高温段腐蚀行为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治明 荣荣 +2 位作者 陈贤德 侯宝珍 范成兵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1期155-160,共6页
通过介绍某炼厂常减压装置的工艺流程和环烷酸(Naphthenic Acid,NA)腐蚀机理,以减压塔高温部位发生的严重腐蚀为例,分析减三线至净洗油段发生腐蚀行为的原因,对油品的温度、酸值、流速和流体状态等方面进行讨论,发现塔内介质流速快、湍... 通过介绍某炼厂常减压装置的工艺流程和环烷酸(Naphthenic Acid,NA)腐蚀机理,以减压塔高温部位发生的严重腐蚀为例,分析减三线至净洗油段发生腐蚀行为的原因,对油品的温度、酸值、流速和流体状态等方面进行讨论,发现塔内介质流速快、湍流和硫含量变化等因素致使该部位NA腐蚀严重。最后提出减缓NA腐蚀的建议,进一步提升减压塔的运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减压塔 腐蚀 机理 温度 材质
下载PDF
微波辅助改性海泡石补强天然橡胶的研究
11
作者 李静 雷乾杰 +3 位作者 孟子毅 刘永明 江浩 刘清亭 《橡胶工业》 CAS 2023年第7期497-504,共8页
采用微波辅助酸活化工艺和硅烷偶联剂KH570(简称KH570)表面修饰得到改性海泡石,将其与炭黑N550并用补强天然橡胶(NR),研究海泡石改性前后的结构变化及其与炭黑N550并用对N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H570与酸活化海泡石表面—OH反... 采用微波辅助酸活化工艺和硅烷偶联剂KH570(简称KH570)表面修饰得到改性海泡石,将其与炭黑N550并用补强天然橡胶(NR),研究海泡石改性前后的结构变化及其与炭黑N550并用对N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H570与酸活化海泡石表面—OH反应并包覆其表面,改性海泡石的亲油接触角减小,改性海泡石与NR的相容性提高;随着改性海泡石用量的增大,改性海泡石/炭黑N550/NR复合材料的硫化时间延长,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增大,压缩永久变形先减小后增大,耐老化性能提高,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损耗因子呈减小趋势;当改性海泡石/炭黑N550用量比为30/10时,改性海泡石/炭黑N550/NR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海泡石 酸活化 补强 动态力学性能
下载PDF
环烷酸对A3钢腐蚀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高延敏 陈家坚 +3 位作者 余刚 杨怀玉 曹殿珍 祝英剑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7-29,共3页
通过失重法测定了A3 钢在不同浓度的环烷酸中的腐蚀速率,提出了环烷酸A3 钢的腐蚀机理.观察了A3钢表面的腐蚀形貌,A3 钢腐蚀速率随环烷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环烷酸 动力学 腐蚀 碳钢
下载PDF
高温环烷酸腐蚀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3
作者 周建龙 李晓刚 +2 位作者 程学群 胡洋 张新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5,共7页
高温环境下环烷酸的腐蚀一直是炼油工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尽管关于环烷酸腐蚀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但因其腐蚀因素众多,其腐蚀机理仍未有定论。本文综述了高温环烷酸的腐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腐蚀试验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高温环境下环烷酸的腐蚀一直是炼油工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尽管关于环烷酸腐蚀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但因其腐蚀因素众多,其腐蚀机理仍未有定论。本文综述了高温环烷酸的腐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腐蚀试验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认为原油类型和组成、操作温度、设备材质、流速流态、操作时间等对环烷酸腐蚀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影响环烷酸腐蚀的因素,开展现场试验、实验室模拟和加速试验对于环烷酸腐蚀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各种控制方法均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加强高温环境下环烷酸的腐蚀行为和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腐蚀 腐蚀试验 机理 控制
下载PDF
石油化工过程装备的环烷酸腐蚀与防护 被引量:16
14
作者 史艳华 叶青松 +2 位作者 梁平 刘峰 王玲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73,78,共7页
伴随原油劣质化,石油化工过程装备的环烷酸腐蚀日益严重。在探讨环烷酸腐蚀机理的基础上,就酸值、温度、流速及材质等可控因素对环烷酸腐蚀的影响规律及环烷酸腐蚀的研究手段进行论述,针对环烷酸腐蚀现状,主要采用高温部位材质升级、材... 伴随原油劣质化,石油化工过程装备的环烷酸腐蚀日益严重。在探讨环烷酸腐蚀机理的基础上,就酸值、温度、流速及材质等可控因素对环烷酸腐蚀的影响规律及环烷酸腐蚀的研究手段进行论述,针对环烷酸腐蚀现状,主要采用高温部位材质升级、材料表面强化、降低酸值、添加缓蚀剂、控制流速和流态等措施进行防腐蚀,明确未来的工作重点在于多因素耦合试验研究和典型材料耐环烷酸腐蚀的模拟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过程装备 腐蚀机理 影响因素 研究手段 防护措施
下载PDF
环烷酸/正庚烷萃取钪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秀英 尹国寅 薄其兵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6,共3页
本文利用斜率法、恒摩尔法和红外光谱 ,研究了环烷酸在正庚烷溶液中 ,对钪 ( )的萃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在正庚烷体系中 ,环烷酸与钪 ( )形成了萃合物 Sc(OH) A2 · 2 HA ,(HA代表环烷酸 ) ,常温时的萃取平衡常数 log Kex=- 3.772... 本文利用斜率法、恒摩尔法和红外光谱 ,研究了环烷酸在正庚烷溶液中 ,对钪 ( )的萃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在正庚烷体系中 ,环烷酸与钪 ( )形成了萃合物 Sc(OH) A2 · 2 HA ,(HA代表环烷酸 ) ,常温时的萃取平衡常数 log Kex=- 3.772 7± 0 .0 5 46 5 ,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为 :Sc(OH) 2 + +4 HA=Sc(OH) A2 · 2 HA+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钪(Ⅲ) 萃取 湿法冶金 正庚烷
下载PDF
环烷油对PP/EPDM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登凤 林靖淞 +3 位作者 罗煜 周颖 郭建兵 何玮頔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7,共7页
运用动态硫化法制备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EPDM)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研究了EPDM含量对TPV性能的影响,发现PP/EPDM质量比为60/40时,TPV的拉伸性能达到最大,在此优化配比下研究了环烷油充油前后TPV拉伸性能、结晶性能、热稳定... 运用动态硫化法制备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EPDM)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研究了EPDM含量对TPV性能的影响,发现PP/EPDM质量比为60/40时,TPV的拉伸性能达到最大,在此优化配比下研究了环烷油充油前后TPV拉伸性能、结晶性能、热稳定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环烷油的加入使得PP/EPDM拉伸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加;环烷油阻碍TPV中PP相的结晶,其结晶、熔融温度及相应焓值在充油过后都有所下降;环烷油降低了TPV的热降解速率,且使TPV中EPDM相和PP相分子链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降低,其中EPDM相的T_g降低更明显,同时熔融状态下TPV的复数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下降,表明熔融状态TPV中聚合物分子链运动能力增加,分子链内摩擦减小,加工性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油 三元乙丙橡胶 聚丙烯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结晶 动态力学性能 流变性能
下载PDF
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炉炉管腐蚀原因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文浩 张国福 +1 位作者 宋天民 王丽娟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37,共3页
通过对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炉失效炉管的材质、性能、工作条件及腐蚀形貌、腐蚀产物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找出了使炉管管壁发生大面积腐蚀的腐蚀介质及其腐蚀原因。并提出了减少减压炉管环烷酸腐蚀的措施。
关键词 常减压蒸馏装置 减压炉 炉管 环烷酸腐蚀 腐蚀机理
下载PDF
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酸性阳离子淋溶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可慧 于方明 +1 位作者 彭少麟 李富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7,共5页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对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演替早期的针叶林、演替中期的混交林和演替后期的阔叶林)森林土壤酸性阳离子的淋溶动态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滤出液酸性阳离子的释放浓度及电导率(EC)与土壤所处的演替阶段密切相...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对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演替早期的针叶林、演替中期的混交林和演替后期的阔叶林)森林土壤酸性阳离子的淋溶动态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滤出液酸性阳离子的释放浓度及电导率(EC)与土壤所处的演替阶段密切相关,即与本底值密切相关。随着模拟酸雨处理时间的增加,滤液EC呈下降趋势,pH逐渐上升,在淋溶的第6天略有下降,且滤液pH和E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R=-0.81)。滤液中H+浓度及EC变幅均以演替早期针叶林最大,混交林最小。各演替阶段土壤A l3+溶出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但在第6天有进一步被活化的趋势。针叶林和混交林Fe3+和Mn2+比较相似的释放;而阔叶林则较为复杂。与模拟酸雨的酸度相比,离子的浓度对测定指标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对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酸性阳离子的释放动态分析表明,各演替阶段土壤均处于铝氧化物缓冲阶段;同时,演替后期阔叶林土壤还处于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缓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酸性阳离子 淋溶动态 缓冲机理 演替土壤
下载PDF
环烷酸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肖梓军 张新惠 +2 位作者 郝日诗 亓瑞倩 吕建仁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4-98,共5页
环烷酸自然存在于原油和油砂中,是炼油厂污水和油砂处理污水中最有毒的成分之一,它对很多种生物,特别是对水生环境中的生物毒害较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环烷酸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包括生物法、光解法、臭氧法和气相催化氧化法等... 环烷酸自然存在于原油和油砂中,是炼油厂污水和油砂处理污水中最有毒的成分之一,它对很多种生物,特别是对水生环境中的生物毒害较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环烷酸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包括生物法、光解法、臭氧法和气相催化氧化法等。微生物降解法最有发展前途,详述了该法目前的机理和应用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降解 微生物处理 代谢规律
下载PDF
咪唑啉与亚磷酸二乙酯复配对环烷酸腐蚀的缓蚀机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桑东恒 黄本生 +2 位作者 刘清友 马欣 杨阳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19,共3页
稠油中的环烷酸对常减压装置有较强的腐蚀,必须进行防护,加注缓蚀剂是较为理想的办法。将咪唑啉和亚磷酸二乙酯进行复配,研究其在高温(280℃)下对常减压装置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280℃,咪唑啉和亚磷酸二乙酯质量比为2∶1,复配缓蚀剂的... 稠油中的环烷酸对常减压装置有较强的腐蚀,必须进行防护,加注缓蚀剂是较为理想的办法。将咪唑啉和亚磷酸二乙酯进行复配,研究其在高温(280℃)下对常减压装置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280℃,咪唑啉和亚磷酸二乙酯质量比为2∶1,复配缓蚀剂的加入量为质量分数0.1%时缓蚀效率最大,达到91.55%。咪唑啉和亚磷酸二乙酯都是吸附膜型缓蚀剂,其质量比2∶1时咪唑啉分子在金属表面形成疏松网状的有机吸附膜,高温下亚磷酸二乙酯在这层膜的基础上又生成一层坚韧的吸附覆盖膜,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缓蚀机理 环烷酸 咪唑啉 亚磷酸二乙酯 吸附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