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of Turbulent Flow Structure in a Fully Developed Rib-Roughened Narrow Rectangular Channel
1
作者 Md.Shafiqul Islam M.Kaminaga +1 位作者 R.Hino M.Monde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t water-flow structure over one-side repeated-ribs in narrow two-dimensional rectangular channels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and analytically by the s...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t water-flow structure over one-side repeated-ribs in narrow two-dimensional rectangular channels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and analytically by the standard k-ε and nonlinear k-ε turbulent models. Two rib-pitch to height ratios (p/k) of 10 and 20 were investigated while the rib height was held constant at 4 mm. The rib height-to-channel equivalent diameter ratio (k/De) was 0.1. The streamwise mean velocity an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tributions at six selected axial stations from the center rib for the two Reynolds number (Re) of 7,000 and 20,000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ed one. The performance ability in predicting separating and reattaching turbulent water-flow between the standard K-ε and nonlinear k-ε models had yielded no clear conclusion. A large-scale turbulent eddy was generated by the rib promoter and then propagated into the mainstream flow, which led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velocity profile.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was increased about two times higher at p/k = 20 than that at p/k =10 under the two Reynolds numbers. The effect of the p/k value and the Reynolds number (Re) on reattachment length (XR) was investigated and showed that the p/k and 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attachment length beyond a critical value of Re = 15,000 where XR was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4 times of the rib height under water-flow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water-flow structure repeated-ribs narrow rectangular channels two-dimensional analysis reattachment length
原文传递
小型堆中窄矩形通道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
2
作者 周涛 陈宁 +3 位作者 姚垚 许鹏 蒋屹 陈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4-901,共8页
针对窄矩形通道在换热过程中有较高功率密度的问题,本文为了解决在小型反应堆中的应用,采用所搭建的小型窄矩形自然循环通道,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在不同参数工况下临界热流密度随不同参数的变化... 针对窄矩形通道在换热过程中有较高功率密度的问题,本文为了解决在小型反应堆中的应用,采用所搭建的小型窄矩形自然循环通道,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在不同参数工况下临界热流密度随不同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参数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流量与系统压力对临界热流密度点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出口干度对临界热流密度呈现负相关;且质量流量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压力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小。利用相关实验数据,基于影响因素大小,通过BP神经网络方式,建立了适合于自然循环窄通道小堆的模型。BP神经网络算法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误差为10%;Katto模型与实验数据相比误差较大,Zhang公式和拟合公式的误差较小,所建立的临界热流密度模型可作为窄矩形通道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自然循环 临界热流密度 BP神经网络 小堆 出口干度 质量流量 出口温度
下载PDF
窄通道局部裸露状态下淹没冷却特性及骤冷温度模型
3
作者 刘海东 吴俊辰 左潜龙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1-126,共6页
为研究矩形窄通道局部裸露状态下淹没冷却过程,开展了不同残余水位和热工参数(入口速度、壁面初始温度、入口过冷度和输入热流密度)条件下底部再淹没实验研究。揭示了局部裸露状态再淹没过程与完全裸露再淹没过程的差异,基于不同工况下... 为研究矩形窄通道局部裸露状态下淹没冷却过程,开展了不同残余水位和热工参数(入口速度、壁面初始温度、入口过冷度和输入热流密度)条件下底部再淹没实验研究。揭示了局部裸露状态再淹没过程与完全裸露再淹没过程的差异,基于不同工况下再淹没过程温度瞬态变化特性,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淹没冷却关键参数——骤冷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局部裸露骤冷时长远远小于完全裸露状态。发现骤冷温度随入口过冷度、质量流量和残余水位高度增加而升高。此外,基于BuckinghamΠ理论无量纲处理方式,提出了局部裸露状态下骤冷温度预测模型,预测关联式可使90%的实验数据处于±10%误差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通道 再淹没 局部裸露 骤冷温度
下载PDF
摇摆对矩形窄通道内单相水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幸奠川 阎昌琪 +1 位作者 曹夏昕 金光远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9-63,共5页
常温常压下,实验研究摇摆对矩形窄通道内单相水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驱动压头较低时,雷诺数及摩阻系数呈周期性波动,摇摆越剧烈,波动幅度越大;驱动压头较高时,雷诺数周期性波动不明显,摩阻系数波动幅度减小。出口通大气的实验段,... 常温常压下,实验研究摇摆对矩形窄通道内单相水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驱动压头较低时,雷诺数及摩阻系数呈周期性波动,摇摆越剧烈,波动幅度越大;驱动压头较高时,雷诺数周期性波动不明显,摩阻系数波动幅度减小。出口通大气的实验段,摇摆振幅对摩阻系数波动幅值及波形均有影响,摇摆周期只影响摩阻系数波动幅值。摇摆运动对流动特性的影响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弱。摇摆对矩形窄通道内单相水平均摩阻特性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运动 单相流 摩阻系数 矩形窄通道 驱动压头
下载PDF
矩形窄缝流道流动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潘良明 辛明道 +1 位作者 何川 王飞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1-54,共4页
通过高速摄像可视化观察并结合基础传热数据采集 ,给出了模化工质在中压条件下 ,竖直矩形窄缝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的实验结果。讨论了影响矩形窄缝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的各因素 ,在Bowering关系式的基础上 ,考虑质量流速和压... 通过高速摄像可视化观察并结合基础传热数据采集 ,给出了模化工质在中压条件下 ,竖直矩形窄缝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的实验结果。讨论了影响矩形窄缝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的各因素 ,在Bowering关系式的基础上 ,考虑质量流速和压力对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的影响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 ,得到了关于矩形窄缝流道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的修正关系式 ,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误差范围为± 3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过冷沸腾起始点 Bowering模型 两相流 矩形窄缝流道
下载PDF
细颗粒在粗糙管壁管道内运动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林达平 周涛 +2 位作者 李精精 杨旭 汝小龙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4-428,共5页
基于1 000mm×20mm×20mm的窄矩形通道,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细颗粒在管道内流动时的运动特性,并通过对比粗糙管道和光滑管道,得到了粗糙度对管道内温度场的影响以及细颗粒在窄矩形通道内的质量浓度分布和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当存... 基于1 000mm×20mm×20mm的窄矩形通道,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细颗粒在管道内流动时的运动特性,并通过对比粗糙管道和光滑管道,得到了粗糙度对管道内温度场的影响以及细颗粒在窄矩形通道内的质量浓度分布和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当存在温度梯度的情况下,细颗粒会在管壁处发生沉积,粗糙度会增大靠近管壁处的温度梯度,增强管壁附近的热泳效应和湍流效应,从而促进细颗粒在管壁附近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 窄矩形通道 粗糙度 沉积
下载PDF
摇摆状态下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流型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广飞 阎昌琪 +1 位作者 曹夏昕 谢清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29-1333,共5页
以空气和水为工质,在40mm×1.6mm的窄矩形通道内对竖直状态和摇摆状态下两相流流型进行了研究。流型由拍摄照片辨别,实验通道内观察到的流型有泡状流、弹状流、搅混流和环状流,绘制出窄矩形通道内的流型图,并与常规尺寸圆管内两相... 以空气和水为工质,在40mm×1.6mm的窄矩形通道内对竖直状态和摇摆状态下两相流流型进行了研究。流型由拍摄照片辨别,实验通道内观察到的流型有泡状流、弹状流、搅混流和环状流,绘制出窄矩形通道内的流型图,并与常规尺寸圆管内两相流型进行了对比。摇摆对窄矩形通道内流型的影响与常规尺寸圆管相似,但由于狭小空间的限制及表面张力的作用,摇摆对两相流动并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摇摆 两相流型
下载PDF
垂直矩形窄缝流道内的过冷流动沸腾换热 被引量:8
8
作者 潘良明 辛明道 +1 位作者 何川 吴小航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5-217,共3页
本文研究了有压模化介质在垂直矩形窄缝流道内的过冷流动沸腾换热,考察了质量流速、断面平均过冷度和饱和压力对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与Gungor关系式进行比较,流道的换热强化因于在13~21之间.
关键词 过冷沸腾换热 垂直矩形窄缝流道 强化因子 换热系数 流速 过冷度
下载PDF
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内近壁汽泡生长和脱离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建军 陈炳德 王小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49-1354,共6页
可视化研究窄缝通道内汽泡生长和脱离对于揭示窄缝通道内的沸腾传热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高速摄影仪从宽面和窄面可视化观察了常压条件下矩形窄缝通道内汽泡核化生长和脱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汽泡在核化点生长时,汽泡底部与加热... 可视化研究窄缝通道内汽泡生长和脱离对于揭示窄缝通道内的沸腾传热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高速摄影仪从宽面和窄面可视化观察了常压条件下矩形窄缝通道内汽泡核化生长和脱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汽泡在核化点生长时,汽泡底部与加热面存在一小的接触面,总体而言,汽泡在生长过程中基本呈球状。在相同热工参数下,不同核化点处汽泡生长规律基本相同,但汽泡脱离直径相差较大。窄缝通道内汽泡生长速率小,脱离时间较长,可采用修正的Zuber公式预测窄缝通道内汽泡生长直径。在同一拍摄窗口内,统计分析了热工参数对汽泡平均脱离直径的影响规律。随热流密度的增加,汽泡平均脱离直径减小;随入口欠热度的增加,汽泡平均脱离直径减小;随主流速度的增加,汽泡平均脱离直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泡生长 汽泡脱离 汽泡直径 矩形窄缝
下载PDF
矩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幸奠川 阎昌琪 +2 位作者 曹夏昕 刘宇生 谢清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12-1316,共5页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计算矩形窄缝通道单相层流摩阻系数的公式。对小高宽比矩形窄缝通道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矩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摩阻系数随Re变化的曲线和圆管有相同的趋势,但圆管流动摩阻公式不适用于矩形窄缝通道。...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计算矩形窄缝通道单相层流摩阻系数的公式。对小高宽比矩形窄缝通道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矩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摩阻系数随Re变化的曲线和圆管有相同的趋势,但圆管流动摩阻公式不适用于矩形窄缝通道。矩形通道内摩阻系数与Re和通道截面高宽比有关,通道高宽比越小,摩阻系数越大。实验结果和理论推导结论一致。从截面湿周和切向应力两方面解释了高宽比对矩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层流摩阻特性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缝通道 摩阻系数 高宽比
下载PDF
矩形窄缝通道流动不稳定起始现象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艳林 黄彦平 卢冬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2,46,共6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P=1-15MPa,G=500-2000kg/(m^2·s),△Tsub,in=20-100℃,q=40-1000kW/m^2的参数范围内,实验研究了1000×25×2mm矩形窄缝通道内工质向上流动时,重要热工水力参数对通道流动不稳定起始点(OFI...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P=1-15MPa,G=500-2000kg/(m^2·s),△Tsub,in=20-100℃,q=40-1000kW/m^2的参数范围内,实验研究了1000×25×2mm矩形窄缝通道内工质向上流动时,重要热工水力参数对通道流动不稳定起始点(OFI)的影响特征。得到了OFI点与系统参数(包括系统压力、入口过冷度和热流密度)之间的关系;讨论了OFI点与出口热平衡含汽率之间的关系。用St数和Pe数建立了适合于本实验参数和相近条件下的流动不稳定起始点计算关系式:当热流密度低于400kW/m^2时,其预测偏差在±30%以内;热流密度高于400kW/m^2时,其预测偏差在±10%以内。用OFI点的热流密度与出口达到饱和时的热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拟合得到经验关系式:当热流密度低于400kW/m^2时,其预测偏差在±15%以内;在热流密度高于400kW/m^2时,其预测偏差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缝通道 流动不稳定性 流动不稳定起始点
下载PDF
竖直矩形窄缝内流动沸腾压降实验与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潘良明 陈德奇 袁德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5-258,共4页
本文实验研究了水在间隙为2.1、2.2、3.6 mm的垂直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压降,包括入口过冷的情况,得到了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压降随热流密度的变化曲线,同时分析了曲线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发现:在实验参数范围内,流动沸腾的压降随着... 本文实验研究了水在间隙为2.1、2.2、3.6 mm的垂直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压降,包括入口过冷的情况,得到了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压降随热流密度的变化曲线,同时分析了曲线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发现:在实验参数范围内,流动沸腾的压降随着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和入口干度增加而增大;随着窄缝间隙的增大而减小.窄通道内的压降计算与大通道有显著不同,本文针对窄通道的特点,修正了传统的压降计算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比较,误差在±15.4%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缝 流动沸腾 压降 分析模型
下载PDF
单面加热矩形窄缝通道流型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俊峰 黄彦平 王艳林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84,92,共6页
针对截面为40 mm×3 mm的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在低压以及入口温度过冷的条件下,对水流动沸腾的流型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实验观察。观察到弥散泡状流、合并汽泡流、搅拌流和环状流4种流型;获得了矩形窄缝通道内流型的二维可视化图像,为流... 针对截面为40 mm×3 mm的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在低压以及入口温度过冷的条件下,对水流动沸腾的流型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实验观察。观察到弥散泡状流、合并汽泡流、搅拌流和环状流4种流型;获得了矩形窄缝通道内流型的二维可视化图像,为流型的确认提供了直观的依据;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绘制了单面加热矩形窄缝通道内水流动沸腾的流型图。将本实验数据与现有的典型流型图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热蒸汽-水的流型及其转变规律与绝热空气-水的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面加热 矩形窄缝通道 可视化 流型
下载PDF
矩形窄缝通道内湍流充分发展区流动边界层探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建军 陈炳德 王小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98,103,共5页
从宏观特性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微观结果来探析矩形窄缝通道内湍流充分发展区边界层分布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宏观角度看,一些适用于常规通道的经典公式仍然适用于矩形窄缝通道;现有的实验结果基本支持湍流... 从宏观特性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微观结果来探析矩形窄缝通道内湍流充分发展区边界层分布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宏观角度看,一些适用于常规通道的经典公式仍然适用于矩形窄缝通道;现有的实验结果基本支持湍流充分发展区矩形窄缝通道内的流动和传热规律符合常规通道内特点的结论。对多种湍流模型模拟的结果与经典公式的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基准分析,表明用雷诺平均的CFD技术仍然是可信的。最后,根据上面分析情况,并结合CFD获得的微观流动细节以及近壁面经典速度分布公式预测情况,详细讨论矩形窄缝通道内湍流充分发展区流动边界层的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CFD程序 矩形窄缝
下载PDF
红外热像仪在纵向涡强化传热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军 黄彦平 +1 位作者 马建 王秋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5-667,共3页
应用红外热像仪对水介质中HP-LVG4和HP-S背面温度场进行了拍摄,结果表明在加热功率密度基本相当时, HP-LVG4内壁温平均值相对于HP-S降低了18.1%;在平均内壁温基本相当时,HP-LVG4的加热功率密度比HP-S提高了29.3%。以上结果说明,红外热... 应用红外热像仪对水介质中HP-LVG4和HP-S背面温度场进行了拍摄,结果表明在加热功率密度基本相当时, HP-LVG4内壁温平均值相对于HP-S降低了18.1%;在平均内壁温基本相当时,HP-LVG4的加热功率密度比HP-S提高了29.3%。以上结果说明,红外热像仪可以较好地应用在纵向涡强化传热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窄间隙矩形通道 红外热像仪 传热强化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对矩形窄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秋炀 曾敏 +4 位作者 王令 王秋旺 周砚耕 黄彦平 肖泽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0-1013,共4页
针对反应堆堆芯板状燃料元件冷却通道内的强化传热问题,对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I.VGs)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雷诺数在3×10^3~2×10^4的范围内LVGs安装形式(一侧带LVGs或两侧带I.... 针对反应堆堆芯板状燃料元件冷却通道内的强化传热问题,对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I.VGs)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雷诺数在3×10^3~2×10^4的范围内LVGs安装形式(一侧带LVGs或两侧带I.VGs)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有周期性分布LVGs通道的平均努谢尔数比光通道的高25%~35%,但阻力系数也比光通道的高.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质量流量、相同压降及相同泵功)下,两侧带同向I.VGs通道的综合性能好于单侧带有LVGs通道的综合性能.I.VGs能够破坏热边界层,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降低板状燃料元件的温度和堆芯的烧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矩形窄通道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平行窄隙矩形通道间脉动演化过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艳林 陈炳德 +1 位作者 黄彦平 王俊峰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79,共5页
基于可视化实验,对平行窄隙矩形通道间脉动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三面可视的实验本体,在系统压力0.2~0.8 MPa、质量流量60~300 kg/h、入口过冷度20~80℃参数范围内开展。实验结果表明:在平行窄隙矩形通道间,脉动的演化过程与流... 基于可视化实验,对平行窄隙矩形通道间脉动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三面可视的实验本体,在系统压力0.2~0.8 MPa、质量流量60~300 kg/h、入口过冷度20~80℃参数范围内开展。实验结果表明:在平行窄隙矩形通道间,脉动的演化过程与流量的变化、通道内流型的变化以及各特征点的转变过程紧密相关。当通道出口处于饱和点附近时其流量开始波动,而出现密度波型脉动时通道出口为环状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隙 矩形通道 脉动 演化
下载PDF
矩形窄通道内带纵向涡发生器的传热强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令 陈秋炀 +4 位作者 曾敏 周砚耕 王秋旺 黄彦平 肖泽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549-2553,共5页
对带有纵向涡发生器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水的强化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Re在3000~20000(过渡区和湍流区)范围内纵向涡发生器不同安装形式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纵向涡发生器(LVGs)的通道比... 对带有纵向涡发生器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水的强化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Re在3000~20000(过渡区和湍流区)范围内纵向涡发生器不同安装形式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纵向涡发生器(LVGs)的通道比光通道的传热因子j提高了25%~55%,同时阻力有所增加.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泵功、相同压降及相同质量流量)条件下,两侧安装有交叉方向LVGs的通道换热效果较好,顺流方向换热效果略好于逆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矩形窄通道 周期性 安装方式
下载PDF
窄间隙矩形通道单相水纵向涡强化传热实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建 黄彦平 黄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4,共6页
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设置4对周期性分布的矩形块纵向涡发生器(LVG),研究该类通道和光通道内单相水介质流动阻力特性和对流传热特性。在雷诺数Re为310~4220范围内,纵向涡(LV)使得通道内流动提前由层流向紊流转化。在层流区,LV强化传热可... 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设置4对周期性分布的矩形块纵向涡发生器(LVG),研究该类通道和光通道内单相水介质流动阻力特性和对流传热特性。在雷诺数Re为310~4220范围内,纵向涡(LV)使得通道内流动提前由层流向紊流转化。在层流区,LV强化传热可达100.9%,摩擦阻力增大仅11.4%;在紊流区,LV强化传热可超过87.1%,摩擦阻力增大100.3%。LV可明显强化单相水传热,并引起摩擦阻力一定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间隙矩形通道 单相水 纵向涡 强化传热
下载PDF
摇摆条件下矩形窄缝通道内汽泡脱离直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添舟 陈炳德 +3 位作者 闫晓 徐建军 黄彦平 肖泽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7-641,共5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可视化研究了矩形窄缝通道内不同质量流速下摇摆运动对汽泡脱离直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摇摆运动引起的局部流场波动,汽泡生长过程变得不稳定,且汽泡脱离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种效应会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减...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可视化研究了矩形窄缝通道内不同质量流速下摇摆运动对汽泡脱离直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摇摆运动引起的局部流场波动,汽泡生长过程变得不稳定,且汽泡脱离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种效应会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减弱。线性拟合发现,摇摆角位移为0°时,汽泡脱离直径有最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运动 矩形窄缝通道 汽泡脱离直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