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M-Shaped Resection for Nasal Alar Hypertrophy in Asian Patients
1
作者 Yiqing QIU Qingfang ZHAO +4 位作者 Zhixiong CHEN Yichen SHEN Mengmeng LUO Qiaoyun QIU Jinghong XU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Background Nasal alarplas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sthetic rhinoplasty in Asians.The two main surgical techniques that correct alar hypertrophy by reducing the height or length often leave external scars and ar... Background Nasal alarplas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sthetic rhinoplasty in Asians.The two main surgical techniques that correct alar hypertrophy by reducing the height or length often leave external scar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elapse rate.Methods We developed a new technique,called three-dimensional(3D)M-shaped resection,which corrects both the nasal alar height and length and simultaneously minimizes external scarring.We performed this procedure from Jan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6 in 49 consecutive female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addle nose and nasal alar hypertrophy.Their mean age was 28.6(range,18–40)years.All patients had previously undergone simple rhinoplasty.Nasal alar length and height,nostril length and width,and maximal nose width were analyz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from photographs.Results After a mean of 9(range,3–24)months of follow-up,surgery was considered successful in 46 women(94%)with good cosmetic effects.In three patients,nasal alar hypertrophy recurred(6 months postoperatively).There were no early complications such as hematomas,infections,skin or mucosal necrosis,or wound dehiscence.The mean reductions postoperatively were 1.7 mm and 0.9 mm for nasal alar length and height,respectively,1.6 mm for both nostril length and width,and 3.5 mm for nose width.Conclusion The 3D M-shaped resection for nasal alar hypertrophy effectively reduced hypertrophy in 94%of patients for up to 24 months,producing minimal external scars and good cosmetic effects.It is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technique that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option for nasal alarpl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al alar hypertrophy Three-dimensional M-shaped resection Invisible external scars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and reconstructive algorithm for nasal alar defect in Asians
2
作者 Renpeng Zhou Dongze Lyu +1 位作者 Chen Wang Danru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Background:The nasal alar defect in Asians remains a challenging issue,as do clear classification and algorithm guidance,despite numerous previously described surgical techniques.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 ... Background:The nasal alar defect in Asians remains a challenging issue,as do clear classification and algorithm guidance,despite numerous previously described surgical techniques.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 surgical algorithm that addresses the appropriate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nasal alar defects in Asian patients.Methods:A retrospective case note review was conducted on 32 patients with nasal alar defect who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between 2008 and 2022.Based on careful analysis and our clinical experience,we proposed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nasal alar defects and presented a reconstructive algorithm.Patient data,including age,sex,diagnosis,surgical options,and complications,were assessed.The extent of surgical scar forma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photography based on a 4-grade scar scale.Results:Among the 32 patients,there were 20 males and 12 females with nasal alar defects.The predominant cause of trauma in China was industrial factors.The majority of alar defects were classified as type Ⅰ C(n=8,25%),comprising 18 cases(56.2%);there were 5 cases(15.6%)of type Ⅱ defect,7(21.9%)of type Ⅲ defect,and 2(6.3%)of type Ⅳ defect.The most common surgical option was auricular composite graft(n=8,25%),followed by bilobed flap(n=6,18.8%),free auricular composite flap(n=4,12.5%),and primary closure(n=3,9.4%).Satisfactory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postoperatively.Conclusion: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lassifications were analyzed and defined,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th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The reconstructive algorithm offers surgeons appropriate procedures for treating nasal alar defect in As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al alar Defect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Surgical methods
下载PDF
A combined therapy for the repair of alar defects that consists of a modified spiral flap and postoperative nasal stent
3
作者 Yinmin Wang Cheng Huang +4 位作者 Youcong Ning Rui Jin Jun Yang Lin Lu Xusong Luo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2年第4期154-157,共4页
Background: The repair of alar defects is challenging in clinics. Although skin grafts and nasolabial flaps are reliable, they can cause secondary post-surgical deformities.Methods: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an alar... Background: The repair of alar defects is challenging in clinics. Although skin grafts and nasolabial flaps are reliable, they can cause secondary post-surgical deformities.Methods: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an alar spiral advancement flap with a subcutaneous pedicle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nasal stent therapy for the repair of alar defects.Results: All cases showed slight asymmetry 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 but at a median follow-up of 24 months, no cases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nose shape or abnormal respiratory function were found. Almost all incision scars subsided within 12 months. In addition, all flaps that were dissected and rotated during the surgeries healed, and no signs of necrosis or development of vascular compromise were observed.Conclusion: Our preliminary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the alar spiral flap followed by nasal stent therapy provides stable recovery of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for alar defects during follow-ups and shows promise for future therap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al alar defects Flap transposition Spiral flap nasal stent nasal subunits
下载PDF
“双拱”弹性支架与“2+2”支架鼻尖成形术的临床比较
4
作者 夏志冉 周琮镇 彭栋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9-13,共5页
目的:比较“双拱”弹性支架与“2+2”支架在鼻尖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0例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就医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 目的:比较“双拱”弹性支架与“2+2”支架在鼻尖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0例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术就医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双拱”支架鼻尖成形联合膨体植入鼻部的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2+2”鼻尖成形联合膨体植入鼻部的手术方式。对比两组手术时长、鼻尖突出度、鼻尖突出率,鼻尖活动度及美学满意度。结果:本组100例就医者均获随访9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长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鼻尖突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尖突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个月的鼻尖活动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拱”弹性支架鼻尖成形术是一种模拟鼻尖解剖结构的手术方式,与主流的鼻尖成形术比较,效果及稳定性可靠,需术者对手术有更细致的把控与更资深的经验,就医者的鼻尖活动度明显提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鼻尖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尖成形 鼻整形术 肋软骨皮质 “双拱”弹性支架 鼻翼软骨
下载PDF
过矫正鼻底缝合技术用于le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软组织形态的变化
5
作者 高明 陶永炜 +2 位作者 毕思思 李锦峰 任战平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过矫正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技术应用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鼻软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对象。正颌术中应用过矫正鼻底缩窄缝合技术。分别于正颌术前... 目的探讨过矫正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技术应用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鼻软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对象。正颌术中应用过矫正鼻底缩窄缝合技术。分别于正颌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17.0软件测量鼻尖角、鼻翼基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翼宽度、鼻背长度。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较术前相比鼻翼宽度平均减小了(1.23±0.34)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减小了(1.22±0.44)mm。术后1年较术前鼻翼宽度平均增加了(0.57±0.58)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增加了(0.82±0.28)mm。术后1年较术后1周鼻翼宽度平均增加了(1.8±0.61)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增加了(2.04±0.51)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矫正鼻底缝合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徙术后鼻底宽度有较好的控制,但仍然有增加的趋势。而鼻尖角、鼻小柱高度及鼻背长度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LefortⅠ型截骨前徙术 鼻翼基底缩窄缝合 三维测量 鼻软组织形态
下载PDF
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对鼻形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叶亨妮 陈学鹏 +2 位作者 唐贶昀 周梦琪 胡济安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041-1046,共6页
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是正颌外科中矫治上颌骨畸形最常采用术式之一。但是,上颌骨的移动、肌肉的剥离会影响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其中鼻形态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报道,正颌手术后鼻形态的不利改变是降低患者手术满意度的主要... 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是正颌外科中矫治上颌骨畸形最常采用术式之一。但是,上颌骨的移动、肌肉的剥离会影响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其中鼻形态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报道,正颌手术后鼻形态的不利改变是降低患者手术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对鼻形态的影响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测术后鼻形态的变化,从而优化手术设计、提高医患沟通效率。本文将对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部形态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FortⅠ型截骨术 三维扫描仪 鼻形态 鼻翼基底缝合
下载PDF
经鼻腔气管插管固定器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患者鼻保护的效果评价
7
作者 许鑫 夏明 +2 位作者 金晨昱 周韧 徐辉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86-490,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经鼻腔气管插管固定器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鼻保护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手术的患者43例,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试验组使用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气管导管,对照组使用常规传统方法固定气... 目的:探讨使用经鼻腔气管插管固定器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鼻保护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手术的患者43例,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试验组使用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气管导管,对照组使用常规传统方法固定气管导管。记录固定气管导管后导管对鼻部压力值、固定气管导管用时、术后鼻部舒适度评分及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固定气管导管后导管对鼻部压力值为(1.30±0.19)N,对照组为(1.19±0.30)N,2组无显著差异(P=0.135)。试验组气管导管固定用时39.50 s,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19.00 s(P<0.001);试验组术后24 h鼻部舒适度评分为1.0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分(P<0.01)。2组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0.215)。结论:与传统固定鼻导管方法相比,使用经鼻腔气管插管固定器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气管导管固定后,导管对鼻部的压力值无显著变化,但可缩短固定鼻导管用时和提高患者术后24 h的鼻部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腔气管插管固定器 鼻翼压力 鼻损伤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
下载PDF
耳廓复合组织移植修复耳鼻缺损 被引量:14
8
作者 宁金龙 高学宏 +1 位作者 李晓静 石宣贵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5-46,共2页
1989年11月~1993年9月,采用联合耳后真皮下血管网皮肤的耳廓复合组织块移植8例,其中修复鼻翼缺损6例,鼻尖、鼻翼缺损及小耳畸形各1例。切取耳廓复合组织块最大宽径为2.6cm,最小为1.8cm,联合耳后真皮下血... 1989年11月~1993年9月,采用联合耳后真皮下血管网皮肤的耳廓复合组织块移植8例,其中修复鼻翼缺损6例,鼻尖、鼻翼缺损及小耳畸形各1例。切取耳廓复合组织块最大宽径为2.6cm,最小为1.8cm,联合耳后真皮下血管网皮肤0.8~2.2cm×1~2.5cm。手术均获得成功。对耳复合组织块移植成活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廓 复合组织移植 小耳畸形 鼻翼缺损
下载PDF
吻合颞浅血管的游离耳廓瓣修复鼻翼缺损 被引量:13
9
作者 钱云良 章一新 +1 位作者 杨军 张余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430-431,共2页
目的提高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的成活率 ,修复较大面积鼻翼缺损。 方法应用吻合颞浅血管的耳廓瓣游离移植再造鼻翼。 结果应用该技术成功修复鼻翼缺损面积最大 4cm× 1.5cm ,最小 3cm× 1.5cm病例 ,外形效果满意。
关键词 吻合颞浅血管 游离耳廓瓣 修复 鼻翼缺损
下载PDF
鼻中隔软骨粘膜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振民 李森恺 +3 位作者 严义坪 杨明勇 李养群 黄渭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6,T001,共4页
目的 :研究从鼻旁区进入鼻中隔的血管 ,为设计鼻中隔软骨粘膜岛状瓣修复眼睑衬里和睑板的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 ,在 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溶液。在 3 .5倍的手术放大镜... 目的 :研究从鼻旁区进入鼻中隔的血管 ,为设计鼻中隔软骨粘膜岛状瓣修复眼睑衬里和睑板的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 ,在 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溶液。在 3 .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 ,显露鼻中隔的血管和进入鼻中隔的鼻区血管。结果 :鼻翼基底动脉和鼻翼基底神经进入鼻中隔的前下部 ,参与犁氏区克氏动脉丛的组成 ,与鼻中隔前部和后部的血管相互吻合。结论 :以鼻翼基底动脉和鼻翼基底神经为血管神经蒂的岛状鼻中隔软骨粘膜瓣 ,可转移到眶区修复眼睑衬里粘膜和睑板的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 岛状鼻中膈软骨粘膜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全 游晓波 +2 位作者 蔡震 唐贶昀 张寒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578-580,共3页
目的探讨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鼻翼缺损患者32例,采取耳廓复合组织瓣,将其插入鼻翼缺损区,皮肤和软骨呈阶梯状分层缝合,良好固定,耳廓供区直接缝合。... 目的探讨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鼻翼缺损患者32例,采取耳廓复合组织瓣,将其插入鼻翼缺损区,皮肤和软骨呈阶梯状分层缝合,良好固定,耳廓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期愈合修复,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耳廓复合组织色泽与鼻部组织基本近似,鼻翼外形弧度满意,无鼻翼塌陷、继发耳廓供区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自体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是一种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便捷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翼缺损 耳廓复合组织 阶梯状 修复
下载PDF
外侧部分肋软骨移植修复唇裂术后鼻翼畸形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英怀 杨威 +6 位作者 蒋崇槟 贾志宇 范戌辉 赵云转 陈彪 张平 唐全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8-441,共4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部分肋软骨切取器,切取肋软骨外侧部分肋软骨,移植整复10例唇裂术后鼻翼畸形,经6~30个月的随访,10例患者唇裂术后鼻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供区未发生并发症。
关键词 唇裂鼻翼畸形 肋软骨 移植 修复 并发症
下载PDF
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鼻翼缺损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乐 刘林奇 +2 位作者 李晓格 陈亮 王珍祥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43例鼻缺损患者,其中23例患者选用耳廓复合组织瓣术式修复鼻翼缺损(耳廓复合组织瓣术组),20例患者选用鼻唇沟皮瓣转移术式修复鼻翼缺损(鼻... 目的探讨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43例鼻缺损患者,其中23例患者选用耳廓复合组织瓣术式修复鼻翼缺损(耳廓复合组织瓣术组),20例患者选用鼻唇沟皮瓣转移术式修复鼻翼缺损(鼻唇沟皮瓣转移术组),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比较2组患者二次手术率、瘢痕增生率及皮瓣存活率情况。结果耳廓复合组织瓣术组在二次手术率、瘢痕增生率及皮瓣存活率等方面明显优于鼻唇沟皮瓣转移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形态满意度方面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具有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短、外形佳、效果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缺损 耳廓复合组织瓣 高压氧 鼻唇沟皮瓣 鼻翼缺损
下载PDF
鼻翼缺损修补的体会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成君 杨光 +1 位作者 宋桂兰 张有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翼缺损的修复方法和疗效。方法 1985~2011年收治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鼻翼缺损患者12例,利用鼻唇沟带蒂皮瓣和鼻中隔带蒂黏膜软骨瓣进行修补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3年,除1例因鼻中隔黏...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翼缺损的修复方法和疗效。方法 1985~2011年收治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鼻翼缺损患者12例,利用鼻唇沟带蒂皮瓣和鼻中隔带蒂黏膜软骨瓣进行修补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3年,除1例因鼻中隔黏膜软骨瓣坏死,术后鼻翼出现凹陷外,其余11例患者修复后的鼻翼外形良好,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利用鼻唇沟带蒂皮瓣修复鼻翼缺损,其颜色、质地、厚度均与鼻翼相似,另取鼻中隔黏膜软骨瓣作为鼻翼的衬里可使鼻翼的厚度与对侧一致,有鼻中隔软骨作支架,可保证修复的鼻翼远期不出现凹陷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翼 缺损 修补术 带蒂血瓣
下载PDF
鼻翼及鼻尖肥大的美容整复 被引量:7
15
作者 许宏权 李宇 +1 位作者 李国强 王传家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806-808,i0005,共4页
目的:探讨矫正鼻翼鼻尖肥大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依鼻翼、鼻尖肥大的特点,采取横向缩小鼻翼法,并注重鼻翼外侧脚的移位。鼻尖整形行开放式手术入路,重塑鼻翼软骨,并把切除下的鼻翼组织块去表皮后置到鼻假体上。结果:30例鼻翼鼻尖肥大... 目的:探讨矫正鼻翼鼻尖肥大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依鼻翼、鼻尖肥大的特点,采取横向缩小鼻翼法,并注重鼻翼外侧脚的移位。鼻尖整形行开放式手术入路,重塑鼻翼软骨,并把切除下的鼻翼组织块去表皮后置到鼻假体上。结果:30例鼻翼鼻尖肥大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鼻翼、鼻尖肥大要整体诊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翼肥大 鼻尖肥大 鼻整复术
下载PDF
鼻翼沟切口矫正鼻翼下垂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一 李伟 +1 位作者 邓颖 赵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1048-1049,i0008,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矫正鼻翼下垂的手术方法。方法:设计鼻翼沟切口,并在切口上缘做一等腰三角形切除区。游离鼻翼复合体,提升鼻翼,使鼻翼基底高于鼻小柱,使鼻尖和鼻小柱前突,矫正下垂的鼻翼畸形。结果:从2002年以来,临床应用本方法矫正...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矫正鼻翼下垂的手术方法。方法:设计鼻翼沟切口,并在切口上缘做一等腰三角形切除区。游离鼻翼复合体,提升鼻翼,使鼻翼基底高于鼻小柱,使鼻尖和鼻小柱前突,矫正下垂的鼻翼畸形。结果:从2002年以来,临床应用本方法矫正鼻翼下垂患者10例,术后切口愈合好,随访6月~2年,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鼻外形均获满意效果。结论:鼻翼沟切口上提鼻翼下点矫正鼻翼下垂手术简单、术后效果明显、术后瘢痕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整形 鼻翼沟切口 鼻翼下垂
下载PDF
鼻唇沟皮瓣和耳郭复合组织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侯俊杰 陈凤超 杨欣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和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3月,采用鼻唇沟皮瓣或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32例。分析鼻翼缺损情况、修复方法、切口瘢痕、对称性、鼻翼术后形态等。结果本...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和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3月,采用鼻唇沟皮瓣或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32例。分析鼻翼缺损情况、修复方法、切口瘢痕、对称性、鼻翼术后形态等。结果本组患者中采用鼻唇沟皮瓣修复19例,采用耳郭复合组织修复13例。两组患者鼻翼缺损均得到良好修复,外观满意,创面周缘及供区切口瘢痕均不明显。结论鼻唇沟皮瓣和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均为鼻翼缺损修复的良好方法,缺损范围较小者应优先考虑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再造鼻翼,缺损较大者则建议采用鼻唇沟皮瓣进行修复。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需结合患者实际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唇沟皮瓣 耳郭复合组织 鼻翼缺损 鼻翼再造
下载PDF
婴儿期唇裂鼻畸形早期修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宏生 陈美云 +4 位作者 李宇 纪影畅 蔡湘娜 林常敏 李国强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820-821,i0006,共3页
目的:探讨在婴儿期早期修复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illard唇裂修复法修复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使移位的鼻翼软骨、鼻中隔软骨复位,以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结果:30例患儿唇裂鼻畸形早期矫治,经6~8年随访,取得满意效果... 目的:探讨在婴儿期早期修复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illard唇裂修复法修复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使移位的鼻翼软骨、鼻中隔软骨复位,以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结果:30例患儿唇裂鼻畸形早期矫治,经6~8年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早期修复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使畸形的鼻翼软骨、鼻中隔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并在此位置上生长发育,鼻畸形可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鼻畸形 鼻翼软骨 婴儿
下载PDF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修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君 张莉 +3 位作者 张成书 高嵩 李旭文 魏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矫正方法。方法:对68例移位的组织进行完全游离及复位,通过埋没导引针将患侧鼻翼软骨悬吊于健侧的侧鼻软骨,鼻翼外侧脚内收,矫正鼻中隔偏曲,用鼻中隔软骨或耳甲软骨行患侧鼻翼软骨支架的重建,实现...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矫正方法。方法:对68例移位的组织进行完全游离及复位,通过埋没导引针将患侧鼻翼软骨悬吊于健侧的侧鼻软骨,鼻翼外侧脚内收,矫正鼻中隔偏曲,用鼻中隔软骨或耳甲软骨行患侧鼻翼软骨支架的重建,实现鼻畸形的综合矫正。结果:68例均一期愈合,68例中54例随访3-12个月,优38例,良16例。结论:埋没导引法联合鼻中隔软骨切除自体软骨移植可有效地矫正鼻中隔偏曲和鼻部下端畸形,移位组织的完全游离及复位是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修复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畸形 后天性 唇裂/外科手术 鼻翼软骨 鼻中隔软骨
下载PDF
细胞聚集体复合支撑体体外构建人鼻翼形态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浚睿 陈富林 +2 位作者 魏建华 封兴华 毛天球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尝试以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利用细胞聚集体复合聚乳乙醇酸(PLGA)内支撑体,在外支架塑形以及生物反应器环境下构建人鼻翼形态软骨。方法:全骨髓培养法收集培养兔BMSC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目的:尝试以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利用细胞聚集体复合聚乳乙醇酸(PLGA)内支撑体,在外支架塑形以及生物反应器环境下构建人鼻翼形态软骨。方法:全骨髓培养法收集培养兔BMSC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高密度连续培养构建出膜状细胞聚集体,制作人鼻翼形态PLGA内支撑体,将细胞聚集体缠绕在其表面,并用金属外支架对复合体进行塑形,进入生物反应器动态培养8周。取材从大体形态、组织学特点、蛋白多糖(glycosam inoglycans,GAG)含量以及抗压性能等方面评价新生软骨的质量。结果: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保持了预先设计的外形,外观及组织学结构均类似于天然软骨,含有丰富的蛋白多糖。结论:细胞聚集体复合支撑体能形成特定形态的软骨组织,形成的组织结构均匀,细胞表型维持良好,并为软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髓基质细胞 鼻翼 软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