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山地民族刀耕火种生态学定位与山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天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15624-15629,共6页
通过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刀耕火种农业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发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正是刀耕火种使山地民族社区人和森林都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同时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发展,但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刀耕火种存在的条件不断消... 通过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刀耕火种农业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发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正是刀耕火种使山地民族社区人和森林都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同时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发展,但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刀耕火种存在的条件不断消失,刀耕火种也必然消失,这说明任何一种物质生产方式都有其时空尺度的局限性,都必须以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性发展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山地民族 刀耕火种 直苴村 可持续利用 山地森林资源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云南山地民族社区植被分布格局及成因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天星 杨红卫 余建中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0期38-43,共6页
为探求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为平台,对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直苴村从1988年到1999年的植被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 为探求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为平台,对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直苴村从1988年到1999年的植被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区域景观的异质性增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深,区域植被的人为干扰指数不断增大,人为活动的影响遍及整个区域。研究可为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布格局 云南山地 少数民族社区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下载PDF
云南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态势评估——以永仁县直苴村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天星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60-64,71,共6页
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是云南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为探求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云南省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1... 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是云南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为探求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云南省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1991——2001年间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直苴村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研究为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评价 少数民族 行政村 山区 直苴村 云南
下载PDF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劳动力性别比例的演化趋势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天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4-78,共5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从1991年到2001年劳动力性别比例的演化趋势的研究,发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劳动力性别比例已经失调,并严重阻碍着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云南山地民族 社区劳动力性别比例 直苴村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云南山区少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态势评估
5
作者 李天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8期8027-8029,8058,共4页
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云南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为探求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该研究采用了云南省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 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云南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为探求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该研究采用了云南省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永仁县他的苴村1991~2001年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l991~2001年他的苴村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评价 少数民族 行政村 山区 他的苴村 云南
下载PDF
从滇黔地区“活的历史”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脉络
6
作者 范丽珠 陈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本文关注中华广土众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脉络。中华民族不同族群共存于同一个生活世界中,关于不同族群在民间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共同性问题,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在滇黔部分地区田野调研基础上,结合各类相关文... 本文关注中华广土众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脉络。中华民族不同族群共存于同一个生活世界中,关于不同族群在民间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共同性问题,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在滇黔部分地区田野调研基础上,结合各类相关文献,以“把现状作为活的历史”为方法,从当前处境的社会事实出发“追溯过去”,探讨中华文明的理想观念演化为社会文化“常道”的教化体系之过程,以及形成广土众民的行为逻辑和生活价值的路径。本文指出,中华教化是与中华文明/民族发展相伴随的动态存在,在以文化融凝民族的过程中,超越“中心”与“边缘”地理意义上的屏障,呈现出族群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社会事实。中华教化在西南的传播和发展绝非强权政治的工具,也非简单的“汉化”,更不是所谓的“同化霸权”;因其具有超越社会阶层、地域和族群的普世性,遂能具体为广土众民共享的知识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意义之网。其次,教化不是单纯的抽象理念,而是可以具体化并借助于特定载体进行传播的,而且中华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随俗而定,以活态文化的样貌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第三,在政治、军事力量和官方兴教办学之外,民间的多元行动者以种种方式,推动着教化的传播和普及,使之常识化、民俗化和生活化,积淀为共享的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西南与中原之间山川相隔而文化相通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化途径 人文化成 滇黔地区 活的历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