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More Sites in China Listed as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8年第4期44-47,共4页
关键词 world Three More sites in china listed as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下载PDF
Alpine Ecosystems of Northwest Yunnan,China:an Initial Assessment for Conserv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Ruth Sherman Renee Mullen +2 位作者 LI Haomin FANG Zhendong WANG Y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181-192,共12页
Implementing conservation actions on-the-ground is not a straightforward process,especially when faced with high scientific uncertainty due to limited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is is especially acute in regions of the ... Implementing conservation actions on-the-ground is not a straightforward process,especially when faced with high scientific uncertainty due to limited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is is especially acute in regions of the world that harbor many unique species that 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such as the alpine zone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of Northwest Yunnan (NWY),a global biodiversity hotspot and site of The Nature Conservancy’s Yunnan Great Rivers Project. We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but rapid regional-level assessment of the alpine flora across NWY to provide a broad-based understanding of local and regional patterns of the alpine flora,the first large-scale analysis of alpine biodiversity patterns in this region.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major plant community types and link community patterns to habitat variables. Ou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ost species had small distributions and/or small population sizes. Strong patterns emerged with higher diversity in the more northern mountains,but beta diversity was high,averaging only 10% among sites. The ordinations indicated that elevation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were the dominant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underly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mong communities. The high beta diversity across the alpine of these mountains implies that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ultimately will require the protec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species over a large geographical area. However,prioritiz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areas where potential payoffs are greatest. Sites with high species richness also have a greater number of endemic species,and,by focusing efforts on these sites,conservation investments would be maximized by protecting the greatest number of uniqu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生态系统 中国 云南 植物种群生态学
下载PDF
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 被引量:32
3
作者 周年兴 林振山 +1 位作者 黄震方 潘刚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2,共8页
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方兴未艾,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论文以广泛的基础资料收集为前提,分析论证了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完整性原则,并对全球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威胁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统计评价。结合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 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方兴未艾,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论文以广泛的基础资料收集为前提,分析论证了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完整性原则,并对全球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威胁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统计评价。结合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提出了中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遗产 威胁 保护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现状特征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忍顺 蒋姣芳 张祥国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6-191,共6页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信息表明,世界遗产中心正从全球角度对世界遗产事业和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审视与评估,并着手对各遗产类型及其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进行改善。《凯恩斯决议》的修订,使得自然遗产的申报得到优先保障,并进一...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信息表明,世界遗产中心正从全球角度对世界遗产事业和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审视与评估,并着手对各遗产类型及其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进行改善。《凯恩斯决议》的修订,使得自然遗产的申报得到优先保障,并进一步突出了生态、地质演进及生物多样性等价值。对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发展现状与国际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我国“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结构不合理,自然与文化遗产比例失衡、自然遗产偏少、地理覆盖面积较小,自然遗产类别简单,所符合的遴选标准过于单一,遗产地域分布不均,未充分反映出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与自然遗产资源的丰富性。提出了当前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发展对策:加强基础研究及提升遗产地科学内涵;挖掘自然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强研究和申报海洋类遗产;加强申报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类型遗产地;扩大遗产地规模;加强西部遗产地的申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自然遗产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自然
下载PDF
世界山脉遗产对比研究及对我国自然遗产申报的建议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星 李江海 王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65-170,共6页
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材料和各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申遗文本为依据,在将地质方面的内容分为13类地质类型(构造、火山、山脉、地层、化石、河湖三角洲、喀斯特、海岸、礁—海岛、冰川、冰期、干旱半干旱沙漠、陨石冲击)的... 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材料和各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申遗文本为依据,在将地质方面的内容分为13类地质类型(构造、火山、山脉、地层、化石、河湖三角洲、喀斯特、海岸、礁—海岛、冰川、冰期、干旱半干旱沙漠、陨石冲击)的前提下,把其中的27项山脉世界遗产分为了生物多样性、地形地貌、地貌多样性、文化与自然、天然美景5类。在研究世界山脉遗产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录中有关山脉部分的遗产进行了价值分析。根据当前申请遗产的状况,对我国的遗产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申报时应尽量填补某项空白,注意周边山脉的问题,慎重在申报独立的遗产或是作为扩展项目加入已有遗产之间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遗产 山脉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下载PDF
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隋春花 陆宏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97-1306,共10页
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咨询和查阅文献,搜集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构建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结构图和能值指标体系。从遗产地母系统和景区、乡村旅游亚系统两个层面,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角度,对丹霞山旅游生态系... 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咨询和查阅文献,搜集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构建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结构图和能值指标体系。从遗产地母系统和景区、乡村旅游亚系统两个层面,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角度,对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的自然资产、生态服务、经济功能和社会效益等主要能值指标进行分析,并将丹霞山的能值研究结果,与其他方法研究丹霞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地区的能值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的砂砾岩自然资产总能值为1.94×10^43 sej,生物多样性总能值为6.09×10^27 sej,二者合计的总能值--货币价值为4.25×10^31 yuan(¥)。同时,2016年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服务总能值为2.61×10^20 sej·a^-1,社会教育总能值为4.27×10^21 sej·a^-1。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丹霞山景区旅游亚系统社会经济投入强度较低,其能值自给率和能值经济效益分别是乡村旅游亚系统的45倍和4倍。以餐饮和民宿为主的乡村旅游亚系统的人力投入是景区旅游的3倍多的同时,污染物排放环境压力是景区的81倍。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景区旅游亚系统和乡村旅游亚系统的能值可持续ESI指数分别为10.83、4.05和0.02,3个系统分属不同旅游经济发展状态。最后从遗产地、景区、乡村和政府4个方面提出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的优化建议,如遗产地方面,扩大遗产地接待游客的面积;景区旅游方面,重点打造科普旅游品牌;乡村旅游方面,规范管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政府方面,加强环境整治和开发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世界自然遗产地 景区旅游 乡村旅游 能值评价
下载PDF
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九对关系 被引量:96
7
作者 杨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共4页
建立中国国家公园制度应设立双重目标,即在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同时完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妥善处理9对关系:一与多,即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之间的关系;存与用,即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前与后,即代际关系;上... 建立中国国家公园制度应设立双重目标,即在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同时完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妥善处理9对关系:一与多,即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之间的关系;存与用,即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前与后,即代际关系;上与下: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左与右,即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内与外,即自然保护地边界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应关注社区问题;新与旧,即新设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已有自然保护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公与众,即公共管理部门和其他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好与快,即国家公园制度质量和国家公园制度建立速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 国家公园 体制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
下载PDF
世界山脉遗产对比研究及对我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
8
作者 赵星 李江海 《太原科技》 2007年第8期61-63,共3页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相关材料和各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申报文本为依据,在研究世界山脉遗产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录中有关山脉部分的遗产作了价值分析。并根据当前申请世界遗产的情况,对我国...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相关材料和各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申报文本为依据,在研究世界山脉遗产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录中有关山脉部分的遗产作了价值分析。并根据当前申请世界遗产的情况,对我国的此项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遗产 山脉遗产 中国预备遗产名录
下载PDF
中国世界遗产空间格局及其交通可及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穆振北 游巍斌 +2 位作者 张秀芳 林美娇 何东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6-448,共13页
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与交通可及性对遗产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已申遗成功的53处(截止2018年12月)各类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句法... 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与交通可及性对遗产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已申遗成功的53处(截止2018年12月)各类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交通可及性。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世界遗产分布特征总体上呈带状、组团状,各类型世界遗产集聚区域差异明显。承载优越古代文明要素的文化遗产(包括双重遗产)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而以独特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优势的自然遗产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2)华中、华东、华北地区连接遗产资源的各类路网(高铁、普铁、国道和高速公路)的集成度和控制值2个指标明显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北京、上海、武汉和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路网控制值和连接值最优。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空运水运能力最为突出。路网结构密切影响着世界遗产的交通可及性;(3)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交通通达指数较高,主要位于交通通达性指数等级的第一、二等级;而自然遗产的交通通达指数较低,主要属于第三等级;(4)山区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遗产资源的交通可及性,并造成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未来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应该充分关注各遗产类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并将其纳入当前国家尺度上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规划与综合保护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空间分析 空间句法 中国自然保护地 GIS
下载PDF
探讨几项重要旅游资源的英译
10
作者 毛华奋 《台州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9-33,37,共6页
全国各地数量可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是中外游客的主要观光胜地。这些词语的英译各地千差万别 ,有正确的、有差强人意的、也有种种误译。故选用各地实例进行分析比较 ,从... 全国各地数量可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是中外游客的主要观光胜地。这些词语的英译各地千差万别 ,有正确的、有差强人意的、也有种种误译。故选用各地实例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提出准确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旅游资源 英语翻译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叶飞 李江风 +8 位作者 舒多友 石磊 葛风建 潘文 吴桂武 石春光 李海波 李核良 谢兴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其中达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共计4处。区内自白垩纪末期开始了间歇性的隆升,由于受梵净山穹窿构造及多个滑脱层影响,造成了剥蚀速率的差异,奠定了如今的地貌雏形;通过构造解析及物质组成分析,认为梵净山特有的层状浅变质岩侵蚀地貌是在以构造为主导的应力塑造之下,经由风化、剥蚀以及冰川作用共同雕琢而成。并就研究区内主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进行了论述。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内不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而且多处代表性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价性,有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 地质遗迹 地质成因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主客互动与居民幸福感——对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管婧婧 程诗韵 董雪旺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90-1700,共11页
基于地方性知识和主客互动理论,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遗产地居民的地方性知识、主客互动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回答拥有地方性知识能否促进当地居民获得幸福感及如何促进幸福感获取的问题。研究表明,... 基于地方性知识和主客互动理论,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遗产地居民的地方性知识、主客互动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回答拥有地方性知识能否促进当地居民获得幸福感及如何促进幸福感获取的问题。研究表明,知识越丰富的旅游地居民越容易获得生活、工作、心理与人际等方面的幸福感,强调了地方性知识对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且证明了主客互动能够在地方性知识与幸福感之间搭建桥梁,发挥中介的作用。文章在理论上探讨了地方性知识在居民幸福感形成中的作用,且从主客互动的视角解释了地方性知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机理;实践上,强调培养地方性知识和提高主客互动质量在提升遗产地居民幸福感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主客互动 幸福感 当地居民 遗产地 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地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与保护现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天友 侯秀发 +1 位作者 王应祥 周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5-391,共7页
为了解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存现状,作者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内6个镇(乡)69个洞穴的翼手目动物进行了考察,发现60个洞穴有翼手目动物栖息痕迹,其中可以确定具体... 为了解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存现状,作者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内6个镇(乡)69个洞穴的翼手目动物进行了考察,发现60个洞穴有翼手目动物栖息痕迹,其中可以确定具体栖息物种的洞穴有37个。本次调查观察记录到翼手目动物10万余只,隶属5科15种,结合文献记载及贵州师范大学动物标本室保存的翼手目动物标本,确认该地区共有翼手目动物7科24种。11种翼手目动物在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为首次记录,其中狭耳鼠耳蝠(Myotis blythii)、果树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2种为贵州省翼手目新记录。该地区一些洞穴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严重影响了洞穴内翼手目动物的生存,翼手目动物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建议对翼手目动物栖息的洞穴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类 多样性 荔波 世界自然遗产地 中国南方喀斯特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地旅游人地关系演进过程研究——以博格达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须眉 杨兆萍 韩芳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177-193,共17页
Protected areas have a double mandate of both "protection" and "use." Naturebased tourism is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tool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and conseq... Protected areas have a double mandate of both "protection" and "use." Naturebased tourism is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tool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 spatiotemporal succession of touris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tourism-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the protected area.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ourism construction lands, we adopted Mt. Bogda as an example. We systematically quantifi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explor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ourism-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f the mountainous protected area in the northwest arid region. Our results revealed the following:(1) In the Bogda protected area, the proportion of tourism construction lands first appeared to be increasing, then decreasing dramatically, and finally growing slowly. The spatial expansion of tourism construction lands followed the "core-periphery" pattern, respectively showing shapely infilling, reasonable agglomeration, barycenter shift, and outlying growth from 1990 to 2018 as the stages of concentrating on the core.(2) The higher land-use intensity of tourism construction drove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diversity, stability, primitive, and nature degree in the protected area.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Bogda area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slowly increased. Meanwhile, tourism did not cause irreversible damag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was still in the state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It expressed the states of origi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exceeds environment and barely balanced, and superiorly balanc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ourism-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Bogda reflects the pattern of periodic changes in China’s protected areas to a certain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environment interaction mountain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tourism-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