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muel P.Huntington:Chosen Peoples?Gods,Nations,and Rulers——Religion and Na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
作者 Marton Per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9年第6期318-332,共15页
In March of 2002,a Harvard Academy research team received a grant for the project“Religion in Global Politics”.The aim of the research wa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broad,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glob... In March of 2002,a Harvard Academy research team received a grant for the project“Religion in Global Politics”.The aim of the research wa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broad,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global politics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organizations.The project was led by the veteran Harvard scholar Samuel P.Huntington.The result of his research into the link between relig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question how they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as never finished or published.From the available unfinished manuscripts and various draft papers from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 Samuel P.Huntington Personal Archive,the article tries to establish the content of Huntington’s probably last article while also providing the missing reference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ttempts to put the writing in its context within the author’s oeuv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h of civilIZATIONS religionS nationality ISLAM CHRISTIANITY
下载PDF
Chinese Residents’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2
作者 Donia Zh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年第2期21-32,共12页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sustainability as the fourth pillar of 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encompasses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es.In this study,tangible culture refers to the home enviro...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sustainability as the fourth pillar of 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encompasses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es.In this study,tangible culture refers to the home environments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China and North America,while intangible culture refers to their faiths and belief systems,in other words,their philosophy and religion,reflected(or not)in their home environments.The paper argues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have historically contributed to Chinese people’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their health and happiness.Set within this context,the paper presents the author’s two empirical research findings on Chinese residents’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North America.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asking Chinese residents the same research question in the 2007-2008 onsite survey and follow-up interviews in Beijing and Suzhou of China,and the 2013 online survey and follow-up interviews in the US and Canada.The findings show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ercentage of ethnic Chinese in North America holds traditional Chinese faiths than those in China,though Western cultural infiltration is also happening to them.Nevertheless,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participants,the findings may only be indic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religion civil society CULTURE China North America
下载PDF
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若干理论思考
3
作者 晏可佳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6,共12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认识和处理我国宗教问题上的光辉典范和具体运用。我国宗教中国化必将给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认识和处理我国宗教问题上的光辉典范和具体运用。我国宗教中国化必将给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宗教带来重大变革,必将对我国宗教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重大变革和深远影响,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界肃清帝国主义势力、废除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民主管理带来的大变革。本文通过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程,论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宗教的群众性观点,更好地让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理念和实践为广大信教群众所接受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宗教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宗教的群众性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解放批判及其对人的解放逻辑进路的开解——基于《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考察
4
作者 刘海霞 秦毓婉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阐释了政治解放批判思想。在肯定鲍威尔宗教批判合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犹太人解放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展开政治解放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仍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阐释了政治解放批判思想。在肯定鲍威尔宗教批判合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犹太人解放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展开政治解放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仍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这恰恰蕴含着政治解放的必然限度。政治解放必然导致个体异化和国家异化,必然要经由市民社会批判,使得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政治解放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人的解放
下载PDF
何谓真正的理性宗教?——斯宾诺莎与康德的宗教批判理论辨析
5
作者 双修海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斯宾诺莎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主张宗教理性化的两位激进代表,但二人在何谓理性宗教的问题上却相去甚远,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宗教批判理论,分别称为泛神论和道德神论。泛神论把矛头直指天启神论,属于某种形式的自然神论;道德神论则攻击... 斯宾诺莎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主张宗教理性化的两位激进代表,但二人在何谓理性宗教的问题上却相去甚远,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宗教批判理论,分别称为泛神论和道德神论。泛神论把矛头直指天启神论,属于某种形式的自然神论;道德神论则攻击一切形式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康德的道德神论并不能独立自存,本质上隶属于自然神论;而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也不完备,仍需康德自然目的论作为补充;一种真正健全的理性宗教,其核心要义介于斯宾诺莎和康德之间,能够与主张幸福至上的功利主义和倡导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保持内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康德 理性宗教 自然神论 道德神论
下载PDF
闽台“送王船”仪式中民间航海知识的传承
6
作者 陈辰立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4-31,共8页
闽台地区的“送王船”仪式蕴含着濒海社群海上生产与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能够整合沿海社区人群、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海洋民俗活动,承载了人类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突出表现为它所包纳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闽台“送王船”仪式中... 闽台地区的“送王船”仪式蕴含着濒海社群海上生产与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能够整合沿海社区人群、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海洋民俗活动,承载了人类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突出表现为它所包纳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闽台“送王船”仪式中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现在造船仪式、海上航路以及航运制度三个方面,分别显示了沿海民众在航海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海洋技术知识、海洋自然知识和海洋人文知识,并通过独特宗教仪式的构建和演绎得以保留并传承,反映的是沿海民众开拓海洋的历史记忆和智慧,丰富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内涵,是中国海洋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地区 “送王船”仪式 航海知识 中国海洋文明 民间宗教
下载PDF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几点思考
7
作者 金泽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1,共7页
宗教学理论研究要为推动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助力,就要在调研问题和理论探索上多下功夫。通过理论层面对三组辩证“关系”进行探索,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宗教在特定时间、空间中嬗变的关系,决定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宗教学理论研究要为推动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助力,就要在调研问题和理论探索上多下功夫。通过理论层面对三组辩证“关系”进行探索,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宗教在特定时间、空间中嬗变的关系,决定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要着眼于当下和未来;二是宗教存在的群众性和信众的归属与身份的非等同关系,决定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不能忽视“结构”及其多样性;三是传承宗教传统与调适变革的内在动力的关系,决定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重在“自觉”。希冀上述思考能为推动宗教中国化、促进宗教学理论界的“三大体系”建设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中国化方向 长期性 群众性 辩证性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的社会图像——一种对于道德教育发生过程的卢梭式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君进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7-44,共8页
道德教育的社会图像是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有着独特的社会构造和发生方式。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直接让人学习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将人放置在一个由宗教、家庭和政治构成的连续体中,以便让人真正理解宗教的自然法则、家庭的... 道德教育的社会图像是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有着独特的社会构造和发生方式。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直接让人学习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将人放置在一个由宗教、家庭和政治构成的连续体中,以便让人真正理解宗教的自然法则、家庭的爱欲原则和政治的契约规则。自然宗教、原初家庭和公共政治作为最基础的社会事实,滋养了人的本性和行为,也让人在连续的经验世界中接受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卢梭在《爱弥儿》第四卷和第五卷中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了这样一个连续的道德教育过程,深入诠释这一过程有利于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存在形态形成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社会图像 自然宗教 原初家庭 公共政治
下载PDF
卢梭论现代人的政治救赎及其失败
9
作者 郭台辉 魏德伟 《学海》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94,共10页
卢梭考察现代人的根本处境,批判现代社会的不公正,由此展开政治哲学的救赎方案。与霍布斯和洛克的方案不同,卢梭建立以普遍意志(公意)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以此为丧失自由的现代人提供政治救赎。然而,卢梭的救赎方案总体上是失败的,体现为... 卢梭考察现代人的根本处境,批判现代社会的不公正,由此展开政治哲学的救赎方案。与霍布斯和洛克的方案不同,卢梭建立以普遍意志(公意)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以此为丧失自由的现代人提供政治救赎。然而,卢梭的救赎方案总体上是失败的,体现为相互关联的三组张力:其一,个别意志与普遍意志内在于每个个体之中,二者的张力使卢梭式的政治社会难以建立和保存,卢梭将这一张力交由古典式立法者来化解;其二,古典式立法者与人民主权存在冲突,卢梭不得不放弃这一方案,转而交给公民宗教来弥合,但引出自基督教神学时代以降政治与宗教关系之间的外在张力;其三,政治(特殊主义)与宗教(普遍主义)的本质不同,决定了卢梭的公民宗教方案无力化解两组紧张关系。重新考察卢梭的政治方案及其失败,可以为更深入反思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及其现代困境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政治哲学 政治救赎 普遍意志 公民宗教
下载PDF
自然认知的四种类型及其关系
10
作者 王雨程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近四十年,“自然的”“自然性”“自然认知”此类表述频繁出现在认知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用于刻画某些文化现象和认知类型的自然性特征,尤其在宗教认知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文化与认知以及科学的认知科学研究中为甚。其中,自然认知... 近四十年,“自然的”“自然性”“自然认知”此类表述频繁出现在认知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用于刻画某些文化现象和认知类型的自然性特征,尤其在宗教认知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文化与认知以及科学的认知科学研究中为甚。其中,自然认知被认为是一种运行快速、自动化的、非反思的、不受意志控制、认知负荷小的认知机制,在解释文化的自然性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收集并分析学者对“自然”一词的用法可以发现,自然认知实则可细分为四种类型。目前学界将自然认知的四种类型混为一谈,忽略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本质差异,使得借助于自然认知解释文化现象和认知机制的自然性显得不具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认知 自然性议题 宗教认知科学 文化与认知
下载PDF
评《现代性再赋魅:中国温州的礼仪经济与社会》
11
作者 宗树人 左佳鑫(译)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第1期126-128,共3页
杨美惠的《现代性再赋魅:中国温州的礼仪经济与社会》初步提出了关于民间社会的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研究宗教复兴议题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提出了民间社会的双重内涵,展示了民间社会能动性的理论意义,并讨论了过去几十年来温州宗教的... 杨美惠的《现代性再赋魅:中国温州的礼仪经济与社会》初步提出了关于民间社会的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研究宗教复兴议题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提出了民间社会的双重内涵,展示了民间社会能动性的理论意义,并讨论了过去几十年来温州宗教的三个关键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 民间社会 宗教
下载PDF
世俗的朝圣: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被引量:53
12
作者 崔庆明 徐红罡 杨杨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2期110-117,共8页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不在于游客对其宗教的信仰上,而在于其社会文化意义,西藏提供了游客日常生活所缺失的自然与人文,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西藏的旅游体验与其说是宗教朝圣,毋宁说是一种世俗的朝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旅游体验 自然 宗教 世俗的朝圣
下载PDF
宗教神秘与世俗神秘——当代中西生态小说自然神性书写探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纪秀明 王卫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3-218,共6页
中西生态小说对自然神性进行歌颂与重蹈的不计其数。鉴于中西民族文化与宗教的差异性,西方作者与生俱有的民族宗教情怀,往往赋予自然神性以宗教虔诚与批判思辨性,其自然神性书写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宗教神秘叙事进行比较清晰的、明确... 中西生态小说对自然神性进行歌颂与重蹈的不计其数。鉴于中西民族文化与宗教的差异性,西方作者与生俱有的民族宗教情怀,往往赋予自然神性以宗教虔诚与批判思辨性,其自然神性书写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宗教神秘叙事进行比较清晰的、明确的宗教反思,以宗教层面的反思,深度思考人、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宗教进行人的自然伦理乃至道德伦理的驯化与自我规约。相比之下,中国生态小说的自然神性书写更为复杂。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往往将少数民族独特宗教意识与生态自然意识交织阐述,从而成为叙事焦点和特征性标识。同时,在中国传统实用理性文化浸濡下,巫觋、鬼神等神秘叙事大量充斥文本,自然神性常常被世俗化、功利化,直接从精神形而上层面下滑到民间世俗生活层面。不论宗教神秘还是世俗神秘,自然神性书写在中西生态文本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往往被赋予审美和文化意义,促进审美纬度的扩展,加大对自然的敬畏感,辅助生态文本主题意义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小说 神性书写 宗教 世俗
下载PDF
超越文明的冲突──伊斯兰教辨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新生 石丹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79,共7页
文明的冲突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其实,被亨廷顿一度视作对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形成挑战的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本同属西方所称的“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伊斯兰教以其平和性、实践性和无... 文明的冲突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其实,被亨廷顿一度视作对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形成挑战的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本同属西方所称的“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伊斯兰教以其平和性、实践性和无原罪说等特征对世界文明和思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即使象伊斯兰教中的“吉哈德”和妇女地位等问题也存在着进一步理清的余地。只要努力相互理解和尊重,人们是可以跨过文化的鸿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亚伯拉罕宗教 《古兰经》 安拉 伊斯兰教 穆斯林 渊源 实践性 人神关系 宗教特征 平和性
下载PDF
生态伦理的文化渊源——兼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被引量:6
15
作者 倪慧芳 李韬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3,共4页
生态伦理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人类在初始时期就具有了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 ,在世界四大宗教以及中国儒道哲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关于“自然—人—社会”辩证关系的理论不但与生态伦理学具有一致的旨趣 ,而且还为当代... 生态伦理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人类在初始时期就具有了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 ,在世界四大宗教以及中国儒道哲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关于“自然—人—社会”辩证关系的理论不但与生态伦理学具有一致的旨趣 ,而且还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 文化渊源 宗教 自然理论
下载PDF
从全球伦理运动看世界宗教对话趋势 被引量:3
16
作者 贺金瑞 吴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7,共7页
人类未来是世界文明多元化,还是文明的冲突?对这个世界文明视域的问题,世界宗教界发起的全球伦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从全球伦理运动看世界宗教对话的趋势,主要看有没有共同价值存在,以及能否承认某些共同价值存在,这是世界... 人类未来是世界文明多元化,还是文明的冲突?对这个世界文明视域的问题,世界宗教界发起的全球伦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从全球伦理运动看世界宗教对话的趋势,主要看有没有共同价值存在,以及能否承认某些共同价值存在,这是世界宗教对话得以展开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伦理 世界宗教 文明对话 共同价值
下载PDF
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伟 邵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9-103,共5页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吴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文化 民间宗教信仰 影响
下载PDF
上帝——体悟美国文化的钥匙 被引量:13
18
作者 董小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56,共7页
要理解美国文化 ,首先要了解上帝在多数美国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从精神世界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精神食粮 ;从道德标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价值尺度 ;从理性追求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保护神 ;从哲学伦理角度看 ,... 要理解美国文化 ,首先要了解上帝在多数美国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从精神世界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精神食粮 ;从道德标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价值尺度 ;从理性追求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保护神 ;从哲学伦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实用主义的精神基础 ;从国家体制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道德屏障 ;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主义的力量源泉。造就和支撑美国文明的精神力量就是上帝。上帝是美国文明大厦的精神支柱 ,美国民族不可动摇的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信仰 美国 文化 价值 自由主义 实用主义 政教分离 民族主义
下载PDF
一部发育不全的哲理小说——重读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被引量:5
19
作者 陶东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32,共11页
本文是对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的重读。这篇充满争议的小说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如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文明和野蛮的关系,宗教宽恕与世俗惩罚的关系,等等。作为一个时代有代表性... 本文是对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的重读。这篇充满争议的小说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如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文明和野蛮的关系,宗教宽恕与世俗惩罚的关系,等等。作为一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性作品,《晚霞》依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它体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知青作家思考和书写"文革"时难以摆脱的模式:对具体社会历史问题的抽象化、哲学化、道德化处理。这种模式体现了典型的知青思维,不但在当时的知青文学中很典型,而且在其他"文革"题材小说中也普遍存在,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蛮 文明 理性 宗教 宽恕
下载PDF
儒家学说中关于“天”的观念和信仰及其历史演变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可真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6-59,共4页
本文认为,儒家学说中的"天"具有宗教意义,自秦汉至宋明,它经历了一个从既有道德理性又有好恶等意志情感的"天"到只有道德理性没有具体情感意志的"天"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此相应,"天"主宰世界的方... 本文认为,儒家学说中的"天"具有宗教意义,自秦汉至宋明,它经历了一个从既有道德理性又有好恶等意志情感的"天"到只有道德理性没有具体情感意志的"天"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此相应,"天"主宰世界的方式,也从直接通过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转变为一种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天命"使"天理"内在于万物和人类,从而使万物和人类直接受其天赋之理(性)的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宗教 信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