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湿地去除天然水体NOM现场试验研究
1
作者 吕学研 阮晓红 +2 位作者 邢雅囡 季铁梅 戴江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9-22,共4页
以4种不同基质建设4组垂直复合流人工湿地,开展人工湿地去除天然水体NOM的现场连续试验。结果表明,各组人工湿地对天然水体的NOM均表现出一定的去除能力,以煤渣为基质的人工湿地的去除效果最好,但是考虑到潜在的风险,不宜用于以供水为... 以4种不同基质建设4组垂直复合流人工湿地,开展人工湿地去除天然水体NOM的现场连续试验。结果表明,各组人工湿地对天然水体的NOM均表现出一定的去除能力,以煤渣为基质的人工湿地的去除效果最好,但是考虑到潜在的风险,不宜用于以供水为目的的水质净化工程。受有机物降解机制影响,各组人工湿地对不同指标的去除效果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系统运行稳定性评估结果显示,以煤渣为基质的人工湿地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天然有机物(nom) 水质净化
下载PDF
Effects of pre-ozonation on organic matter removal by coagulation with IPF-PACl 被引量:2
2
作者 LIU Hai-long WANG Dong-sheng +2 位作者 SHI Bao-you WANG Min TANG Hong-xi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53-458,共6页
Oz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disinfectant and oxidant in potable water treatment practice and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as a pre-oxidant before coagul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obtain insight into t... Oz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disinfectant and oxidant in potable water treatment practice and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as a pre-oxidant before coagul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obtain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that are operative in pre-ozonized coagulation. Effects ofpre-ozonation on organic matter removal during coagulation with IPF-PAC1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PDA (photometric disperse analysis),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fractionation. The dynamic formation of flocs during coagulation process was detected. Changes of aquatic organic matter (AOM) structure resul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pre-ozonat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show that dosage of O3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OM are two of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O3 on coagulation. No significant coagulation-aid effect of O3 was observed for all experiments using either A1C13 or PAC1. On the contrar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re-ozonation, the coagulation efficiency of A1C13 was significantly deteriorated, reflected by the retardation of floc formation, and the removal decreases of turbidity, DOC, and UV254. However, if PACl was used instead of AlCl3, the adverse effects of pre-ozonation were mitigated obviously, particularly when the O3 dosage was less than 0.69 (mg O3/mg TO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movals of UV254, and DOC indicated that pre-ozonation greatly change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OM, but its capability of mineralization was not remarkable. Only 5% or so DOC was removed by pre-ozonation at 0.6--0.8 mg/L alone. Fraction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products of pre-ozonation exhibited lower molecular weight and more hydrophilicity, which impaired the removal of DOC in the following coagul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FRACTIONATION PRE-OZONATION PACL COAGULATION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NOM and THM formation potential in eutrophic reservoir water
3
作者 张兵 刘志生 +2 位作者 周璇 刘莉 崔福义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9年第3期322-325,共4页
Resin adsorption technique with XAD-8 and XAD-4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aw water from Erlong reservoir in Jilin province of China. The NOM chemical composition sequences of four organic fractions in the raw wate... Resin adsorption technique with XAD-8 and XAD-4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aw water from Erlong reservoir in Jilin province of China. The NOM chemical composition sequences of four organic fractions in the raw water, from high to low, are fulvic acid (FA) fraction, hydrophilic non-acid (HPINA) fraction, hydrophilic acid (HPIA) fraction, and humic acid (HA) frac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FA is the main precursor of THMFP among the four organic fractions. However, HA or hydrophobie acid exhibits the highest chlorination activity in forming THM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value of FI/DOC or SUVA and the specific THMFP have better positive correlation. It is implied that certain source water has unique nature of NOM and DB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trihalomethane formation potential (THMFP) chlorination activity FRACTION
下载PDF
NOM在去除MIB、GSM上的作用
4
作者 曾慧 王春娥 王锐 《包钢科技》 2009年第5期79-81,84,共4页
文章介绍了引起饮用水臭味的痕量污染物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冰片(2-methylisoborneol,MIB)的来源和危害。阐述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去除MIB、GSM时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程度及原因。
关键词 nom(天然有机物) MIB GSM 臭氧 活性炭
下载PDF
重金属复合污染河道底泥淋洗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洋 高慧敏 +1 位作者 陶红 张秋灯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152-160,175,共10页
文中以上海市崇明某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pH、温度条件下,底泥中Cd、Cu、Pb的淋洗动力学特征(淋洗液为纯水),通过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底泥淋洗前后的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重金属淋洗量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且分为快反... 文中以上海市崇明某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pH、温度条件下,底泥中Cd、Cu、Pb的淋洗动力学特征(淋洗液为纯水),通过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底泥淋洗前后的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重金属淋洗量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且分为快反应、慢反应及淋洗平衡3个阶段,Elov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该淋洗过程(R^(2)=0.670~0.983,SE=3.296×10^(-14)~1.130×10^(-6)),略优于双常数方程(R^(2)=0.653~0.982,SE=3.366×10^(-14)~1.381×10^(-6)),说明该淋洗过程为非均相扩散过程;pH降低(pH值=5~9)、温度升高(15~35℃),重金属淋洗量均有增加;淋洗脱除的重金属主要为不稳定形态,有机结合态重金属的去除与底泥中富里酸含量有较强相关性,淋洗脱除率表现为Cd>Pb>Cu,即31.34%>23.85%>22.86%,重金属的环境危害性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赋存形态 河道底泥 天然有机质 淋洗动力学
下载PDF
饮用水中天然有机物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白毛毛 王洪波 +2 位作者 陈飞勇 王一凡 李文轩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5-13,38,共10页
水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不仅会增加消毒副产物(DBPs)的数量,影响后续工艺处理,还会和水中的其他物质结合生成毒性更强的物质(有机金属络合物),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研究NOM的去除对水质安全意义重大。文中... 水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不仅会增加消毒副产物(DBPs)的数量,影响后续工艺处理,还会和水中的其他物质结合生成毒性更强的物质(有机金属络合物),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研究NOM的去除对水质安全意义重大。文中介绍了NOM的种类及其危害,根据国内外去除NOM技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混凝、吸附、高级氧化、膜处理和离子交换等技术去除NOM的效果及机理,重点阐述了以混凝为核心单元的耦合工艺对NOM去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耦合工艺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对今后混凝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混凝 高级氧化工艺 离子交换
下载PDF
快速小型柱测试应用于水处理吸附试验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康瑶瑶 连军锋 +2 位作者 江冲 张淼 朱易春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32-39,共8页
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存在和危害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颗粒活性炭(GA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吸附各类污染物,活性炭吸附床是水厂去除此类物质最常用的工艺之一。快速小型柱测试(RSSCT)是为了确定实际规模吸附床对目标污染物的吸附容量和... 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存在和危害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颗粒活性炭(GA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吸附各类污染物,活性炭吸附床是水厂去除此类物质最常用的工艺之一。快速小型柱测试(RSSCT)是为了确定实际规模吸附床对目标污染物的吸附容量和活性炭用量设计的一种实验室规模的试验装置。文中综述了RSSCT装置、设计的两种模型以及污染物初始浓度、空床接触时间、吸附剂用量和粒径等各因素对污染物穿透曲线的影响。重点考虑了天然有机物(NOM)在水体中对目标污染物的竞争作用,分析了竞争机制,NOM通过对GAC活性位点的直接竞争,改变吸附剂GAC的孔径分布以及表面电荷,同时还会与水体中污染物和其他杂质离子络合,进而对吸附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从RSSCT装置的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和竞争机制来分析装置的性能,进而为实际GAC吸附床工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小型柱测试 天然有机物 颗粒活性炭 吸附 竞争 穿透曲线
下载PDF
Virus Removal by Iron Coagulation Processes
8
作者 Djamel Ghernaout Noureddine Elboughdiri +2 位作者 Badia Ghernaout Ghulam Abbas Ashraf Mhamed Benaissa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2023年第3期171-208,共38页
Waterborne viruses account for 30% to 40% of infectious diarrhea, and some viruses could persevere for some months in nature and move up to 100 m in groundwater. Using filtration setups, coagulation could lessen virus... Waterborne viruses account for 30% to 40% of infectious diarrhea, and some viruses could persevere for some months in nature and move up to 100 m in groundwater. Using filtration setups, coagulation could lessen virus charges as an efficient pre-treatment for reducing viruses. This work discusses the present-day studies on virus mitigation using coagulation in its three versions i.e., chemical coagulation (CC), enhanced coagulation, and electrocoagulation (EC), and debates the new results of virus demobilization. The complexity of viruses as bioparticles and the process of virus demobilization should be adopted, even if the contribution of permeability in virus sorption and aggregation needs to be clarified. The information about virion permeability has been evaluated by interpreting empirical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EM). No practical measures of virion permeability exist, a clear link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virion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has not been advanced, and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inner virion structures on surface charge or sorption has yet to be conclusively demonstrated. CC setups utilizing zero-valent or ferrous iron could be killed by iron oxidation, possibly using EC and electrooxidation (EO) methods. The oxidants evolution in the iron oxidation method has depicted promising findings in demobilizing bacteriophage MS2, even if follow-up investigations employing an elution method are needed to secure that bacteriophage elimination is related to demobilization rather than sorption. As a perspective, we could be apt to anticipate virus conduct and determine new bacteriophage surrogates following subtle aspects such as protein structures or genome size and conformation. The present discussion’s advantages would extend far beyond an application in CC—from filtration setups to demobilization by nanoparticles to modeling virus fate and persistence in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uses Chemical Coagulation (CC) Enhanced Coagulation (EnC) Electrocoagulation (EC)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EM)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下载PDF
利用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声 谢曙光 +1 位作者 张晓健 王占生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9-22,共4页
总结了近年来利用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 ,重点讨论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含量和成分会因水源地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对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了解是保证强化混凝效果的基本前提。不同混... 总结了近年来利用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 ,重点讨论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含量和成分会因水源地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对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了解是保证强化混凝效果的基本前提。不同混凝条件下 ,强化混凝的主导作用机理不同。铁盐混凝剂、较低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水源水 天然有机物 机理 影响因素 水体污染 污染治理
下载PDF
污水厂出水DOM的分级及三卤甲烷生成势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英姿 于炳慧 +1 位作者 尹军 王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寒冷季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天然有机物化学组分分级,探讨各分级组分与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间之关系。采集污水厂二级出水,以三种不同树脂把污水厂出水中有机物分离成六类不同组分,其中A水厂含量最高的物质为亲水酸性... 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寒冷季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天然有机物化学组分分级,探讨各分级组分与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间之关系。采集污水厂二级出水,以三种不同树脂把污水厂出水中有机物分离成六类不同组分,其中A水厂含量最高的物质为亲水酸性物质(33%)而B水厂的疏水性中性物质含量最多约占总有机物的64%。从总体来看两水厂的疏水性物质含量大于亲水性物质含量,疏水性物质的三卤甲烷生成势也较大,是水体中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前驱物质。疏水性有机物质较多,代表受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得知该城市污水主要受民生污染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分级 消毒副产物 三卤甲烷 生成潜能
下载PDF
原水天然有机物化学特性与消毒副产物关系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艳芳 王启山 +2 位作者 鲁金凤 曾有文 孙晓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32,共5页
原水氯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DBPs)。为了选择有效的饮用水净化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研究天然有机物的化学特性及与消毒副产物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NOM相似组分... 原水氯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DBPs)。为了选择有效的饮用水净化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研究天然有机物的化学特性及与消毒副产物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NOM相似组分化学分离方法的基础上,概括了不同水源中NOM及各组分溶解性有机物(DOC)的含量、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化学组成以及可能生成DBPs的化学结构。不同水源中NOM及各组分DOC含量不同,相同组分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也有很大的差别,且NOM各组分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重叠,对生成DBPs的化学结构需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XAD树脂 化学结构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悬浮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汪磊 吴颖虹 +1 位作者 孙红文 戴树桂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共3页
用黄河兰州段水体天然颗粒、人工贫有机质颗粒、伊利石、高岭土、针铁矿作为模拟悬浮颗粒物,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菲在不同成分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黄河中上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各种成分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能力与机理。研究... 用黄河兰州段水体天然颗粒、人工贫有机质颗粒、伊利石、高岭土、针铁矿作为模拟悬浮颗粒物,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菲在不同成分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黄河中上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各种成分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能力与机理。研究认为,菲在天然颗粒物及粘土矿物颗粒表面的吸附等温线为“S”形,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粒径相同的不同类型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粘土矿物>人工贫有机质颗粒>针铁矿>天然颗粒物。对于低有机质含量的兰州黄河颗粒物而言,NOM对菲吸附的贡献较低;溶剂化作用可被用来解释菲在天然颗粒及粘土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兰州段 天然颗粒物 粘土矿物 针铁矿 天然有机质
下载PDF
吸附法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绍兰 郑长乐 王家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共4页
介绍了吸附法去除水体中天然有机物(NOM)的研究应用和吸附机理,阐述了活性炭吸附剂、树脂类吸附剂、壳聚糖类吸附剂和无机矿物质吸附剂去除NOM的研究进展。还对吸附法的研究和应用的2个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一是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尤... 介绍了吸附法去除水体中天然有机物(NOM)的研究应用和吸附机理,阐述了活性炭吸附剂、树脂类吸附剂、壳聚糖类吸附剂和无机矿物质吸附剂去除NOM的研究进展。还对吸附法的研究和应用的2个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一是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尤其是高效型、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吸附剂的开发;二是加强生物吸附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天然有机物(nom) 去除
下载PDF
天然有机物对纳滤水处理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艳妮 程爱华 畅飞 《净水技术》 CAS 2014年第1期19-24,共6页
天然有机物(NOM)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对纳滤处理过程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在介绍NOM的组成和物化性质的基础上,讨论了NOM对截留率和膜通量的影响,阐述了纳滤过程中NOM的亲、疏水性,浓差极化效应,静电排斥作用,氢键作用,二价离子络合等... 天然有机物(NOM)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对纳滤处理过程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在介绍NOM的组成和物化性质的基础上,讨论了NOM对截留率和膜通量的影响,阐述了纳滤过程中NOM的亲、疏水性,浓差极化效应,静电排斥作用,氢键作用,二价离子络合等对纳滤过程的影响机理,对提高纳滤膜过滤性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nom) 纳滤 水处理 影响因素 机理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三卤甲烷生成势去除效能 被引量:4
15
作者 安东 李伟光 +1 位作者 宋佳秀 崔福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89-1491,共3页
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随着氯化消毒的广泛使用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问题.由于THMFP主要由天然有机物(NOM)成分组成,因而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于将其有效的去除.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不仅具有臭氧氧化、提高溶解氧的优点,而且协同了活性炭的... 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随着氯化消毒的广泛使用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问题.由于THMFP主要由天然有机物(NOM)成分组成,因而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于将其有效的去除.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不仅具有臭氧氧化、提高溶解氧的优点,而且协同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强化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研究了经该工艺处理后水质参数THMFP与溶解性有机炭(DOC)之间的关系,以及pH.对它们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长期稳定去除50.2~59.3%的THM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卤甲烷生成势 天然有机物 生物降解 水处理
下载PDF
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永华 张敬东 邓永强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6,共3页
以壳聚糖为基质,制备出壳聚糖-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并研究了其对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性能,以及吸附操作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复合吸附剂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对天然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pH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壳聚糖 复合吸附剂 天然有机物
下载PDF
超声空化作用于水中天然有机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胜华 靳慧征 张奎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5-368,共4页
利用超声空化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简称NOM)不会产生消毒副产物。研究了采用低频高功耗率的超声处理富里酸溶液,结果表明:由于超声空化的热解及氧化作用,随着声功率及富里酸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ORP逐... 利用超声空化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简称NOM)不会产生消毒副产物。研究了采用低频高功耗率的超声处理富里酸溶液,结果表明:由于超声空化的热解及氧化作用,随着声功率及富里酸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ORP逐渐减小,溶液的温度、浊度逐渐增加,体系中加入盐酸后能够放大超声作用。作为水中NOM浓度的替代参数,UV_(254)在超声作用下缓慢增加,而总有机碳(TOC)的超声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规律,在20min超声作用之后,TOC去除率由21.2%增至31.6%,加入盐酸后,由24.7%增至34.8%。该研究可为超声协同其他工艺进行水处理提供放大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质(nom) 富里酸 超声 UV254 TOC去除率
下载PDF
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水中天然有机物富里酸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文 吴一蘩 《净水技术》 CAS 2010年第6期66-71,共6页
以p-25型纳米TiO2为催化剂对富里酸(fulvic acid,FA)进行了光催化氧化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光催化剂投加量,FA的初始浓度,pH值等因素对FA光催化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纳米TiO2作光催化剂后可使得FA的去除率由单使用紫外光照射... 以p-25型纳米TiO2为催化剂对富里酸(fulvic acid,FA)进行了光催化氧化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光催化剂投加量,FA的初始浓度,pH值等因素对FA光催化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纳米TiO2作光催化剂后可使得FA的去除率由单使用紫外光照射的35%提高至92%~100%。本试验条件下,FA的光催化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光催化降解速率常数K值随着FA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分别在TiO2投加量为0.3 g/L和pH=7时有最大值,对处理后的水样进行三维荧光分析发现FA在光催化过程中没有转化成新的荧光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氧化 纳米二氧化钛 富里酸 三维荧光光谱 天然有机物
下载PDF
强化絮凝法去除水中DBP先质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黄廷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9-404,共6页
采用强化絮凝的方法,实验研究和探明了混合反应强度、浊度、pH 值等因素对去除水中DBP先质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强化絮凝条件下除浊与除DBP先质的相互关系,求得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最佳pH 值和最佳投药量.在同时考虑除... 采用强化絮凝的方法,实验研究和探明了混合反应强度、浊度、pH 值等因素对去除水中DBP先质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强化絮凝条件下除浊与除DBP先质的相互关系,求得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最佳pH 值和最佳投药量.在同时考虑除浊时,单一腐殖酸水样的TOC去除率可高达90 % ,西安兴庆湖水样的TOC 去除率也可达70 % .研究结果可为水厂应用强化絮凝工艺去除水中DBP先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絮凝 DBP先质 自然有机物 腐殖酸 水质净化
下载PDF
常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被引量:8
20
作者 姜登岭 薄国柱 +2 位作者 倪国葳 徐丽丽 孙善利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30-133,137,共5页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6%,效果较差;常规工艺对AOC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多数情况下出厂水AOC浓度在氯的氧化作用下升高,平均增加55.3%;出厂水AOC平均为160.63μg/L,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有机物 耗氧量 不可吹除有机物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