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5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s-Some Influences of Engineering Ideas on Biology Being the fifth in a series of essays on the materials of nature 被引量:1
1
作者 Julian F.V.Vincent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06年第2期99-114,共16页
Ideas from engineering have helped the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organism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the mechanical aspects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can, if properly interpreted and analysed, le... Ideas from engineering have helped the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organism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the mechanical aspects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can, if properly interpreted and analysed, lead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y of organisms. Such an approach, although always current in some form, is nevertheless subject to the vagaries of fashion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At present we are in a period of upturn. Areas of interest are deployable structures (applications in aerospace), palaeontology (how little do we need to know in order to create a credible biosphere) and food science (we need a rational approach to the mechanics of f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cations-Some Influences of Engineering ideas on Biology Being the fifth in a series of essays on the materials of nature
下载PDF
Chanting Nature—A Comparison between Wordsworth and Emerson's Views of Nature
2
作者 周辰佳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7期227-230,共4页
Although William Wordsworth and Ralph Waldo Emerson lived in the same century, they formed their different con ceptions of nature.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hat's more, it ... Although William Wordsworth and Ralph Waldo Emerson lived in the same century, they formed their different con ceptions of nature.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hat's more, it tries to explore their different reasons through anglicizing their representative works. Through compariso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ing, the conception of na ture from Wordsworth and Emerson can be defined. The reason for Wordsworth had such views of nature comes from his pas siveness; and to Emerson, from Germany philosophy and bold individu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EPTIONS of nature PHILOSOPHER transcendentalis
下载PDF
创意越轨:双元领导影响员工创意实施的“非法”路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丁琳 耿紫珍 +1 位作者 单春霞 王海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基于紧张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提出双元领导在同事职场友谊边界下通过创意越轨作用于创意实施的“非法”路径,并对5家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块变量分析法进行假设验证。结果发现:双元领导的不一致性会带来... 基于紧张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提出双元领导在同事职场友谊边界下通过创意越轨作用于创意实施的“非法”路径,并对5家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块变量分析法进行假设验证。结果发现:双元领导的不一致性会带来更多结构紧张,员工创意越轨行为随之增加,而双元领导一致性有利于员工开展更多创意实施;创意越轨在双元领导与创意实施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事职场友谊存在调节效应,高同事职场友谊条件下创意越轨的中介效应显著,反之,低同事职场友谊下创意越轨不存在显著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越轨 双元领导 创意实施 职场友谊
下载PDF
追寻“创造的生活”:劳动的技术本性及其教育意蕴
4
作者 位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11,共9页
关于劳动的教育需要理解劳动的本性。在存在论意义上,劳动的起源、现实形态以及目的指向都意味着其本身蕴含着技术的本性,也即劳动作为关涉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借助各种“技术”的生存与创造性活动。劳动创造性的实现是其技术本... 关于劳动的教育需要理解劳动的本性。在存在论意义上,劳动的起源、现实形态以及目的指向都意味着其本身蕴含着技术的本性,也即劳动作为关涉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借助各种“技术”的生存与创造性活动。劳动创造性的实现是其技术本性的现实展现。劳动的技术本性要求教育引导一种“创造的生活”,培养个体创造性实践的能力。同时,劳动是人的身体与对象化的现实世界交往与创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等关系的实现及协调,有赖于劳动中身体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合理运用,及其所包含着的集历史性与现实性为一体的实践创造性:劳动的身体技术关涉到教育的起点问题,其目的在于引发合理的“感性”实践,引导人的身体的解放;劳动的社会技术关系到教育的现实展开过程,其目的在于建构合理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劳动的技术本性在历史发展性和现实实践性两个维度上指引着人的自我规定、社会物质—文化生产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展开过程。关于劳动的教育需要引导个体在群体性的历史实践中,通过改造自然与变革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的创造性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的技术本性 创造的生活 劳动教育 身体技术 社会技术 劳动创造性
下载PDF
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发展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启示
5
作者 魏晓 陈茂清 +1 位作者 曹小琴 许芳婷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12期123-129,共7页
预训练大语言模型与数字创意产业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预训练大语言模型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自然语言处理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然而,目前中国预训练大语言... 预训练大语言模型与数字创意产业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预训练大语言模型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自然语言处理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然而,目前中国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在数字创意产业的运用主要侧重于文本识别生成和语音生成等领域。为此,通过阐述预训练大语言模型以及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梳理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应用范畴和商业布局,综合分析作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的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在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为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发现:融合发展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趋势,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短视频等细分产业开始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链条;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可提升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容生成效率、丰富艺术创意、拓展数字娱乐形式,也可以加强社交媒体分析监测、提高跨语言应用的效率、辅助科研教育,带来提升数字创意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增强用户黏性、数字创意生产者身份多元化等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数据成本、隐私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提出未来在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应用于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中,重视构建相关监管评估框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多模态技术水平,强化智能算力体系建设,以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预训练模型 数字创意产业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文本生成 人工智能 产业智能化 融合发展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效、问题与思路
6
作者 徐萍 王美青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008-2013,共6页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六大类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效、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路,对探索高效合理地配置农业自然资源、推进农...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六大类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效、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路,对探索高效合理地配置农业自然资源、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农业自然资源 成效 思路
下载PDF
论“译语”的再生性质
7
作者 魏泓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译语”(翻译语言)是译者据于源语与目标语进行语效整合的第三语言,具有变形性、变异性、开放性、创意性、影响性、塑造性等性质。源语在社会历史语境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后,会在音形义的变异中再生出新的意义。... “译语”(翻译语言)是译者据于源语与目标语进行语效整合的第三语言,具有变形性、变异性、开放性、创意性、影响性、塑造性等性质。源语在社会历史语境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后,会在音形义的变异中再生出新的意义。译语是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系统所交织的广阔而动态的语境中产生,又在词句的重新组合中构建出新的语境,其意义更具不确定性。译语以中西结合的方式让读者倾听,在与读者的对话中绽开一个多彩的世界。译语拥有独特的影响效果,会反过来塑造人、创造人。本研究首次专门阐述“译语”的再生性质,有助于加强人们对“译语”本体地位和文学翻译再生性质的认知,强化翻译学独立的学科地位,建构翻译学科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语 再生性质 变异性 开放性 塑造性
下载PDF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漆文创设计研究与实践
8
作者 钟蕾 李铭洋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23-333,共11页
目的针对大漆传统工艺文创设计转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用户需求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其客观、精准的特点激发大漆产品创新形式,降低研发主体人为主观和固有思维的影响,从而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方法围绕用户消费... 目的针对大漆传统工艺文创设计转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用户需求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其客观、精准的特点激发大漆产品创新形式,降低研发主体人为主观和固有思维的影响,从而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方法围绕用户消费心理与互动行为,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主导,通过SET模型确认设计可行性,通过KJ模型构建需求亲和图,划分三级需求并导入矩阵模型进行权重计算排序,以高权重指导工艺文化原型提取,进行设计策略转化和产品开发。结果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主导的多种数据模型,分别从准则层与指标层高权重要素,结合设计实践与优秀案例进行靶向分析,设计了一款迎合消费取向、制器形式突破创新的大漆文创设计。结论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可以确保模糊的非结构化数据和数值型的结构化数据科学合理,提高消费者的产品价值感知和文化价值感知,激发设计开发者跳脱固有思维,创新研发思路,提升大漆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文化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大漆 文创 用户需求 原型理论
下载PDF
国画艺术在皮革包装设计中的融入与创意运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健 《皮革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皮革是一种重要的包装材料,以皮革材质制成的包装普遍具有高档、奢华等特质。本文针对当前皮革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国画艺术融入皮革包装设计的意义,以案例的形式对国画艺术在茶叶、白酒和其他典型皮革包装设计中的创意... 皮革是一种重要的包装材料,以皮革材质制成的包装普遍具有高档、奢华等特质。本文针对当前皮革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国画艺术融入皮革包装设计的意义,以案例的形式对国画艺术在茶叶、白酒和其他典型皮革包装设计中的创意运用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皮革包装设计的创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画艺术 皮革包装设计 融合思路 创意运用
下载PDF
论美育在儿童读物插图设计中的重要性
10
作者 蒋苏平 何忠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0-287,共8页
目的儿童读物中的插图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插画种类,可以将美育思想以生动有趣的叙事画面传递给儿童,丰富少儿认知,助其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塑造完整的人格。近年来,由于国内儿童读物市场的崛起和教育界对儿童美育的重视,使... 目的儿童读物中的插图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插画种类,可以将美育思想以生动有趣的叙事画面传递给儿童,丰富少儿认知,助其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塑造完整的人格。近年来,由于国内儿童读物市场的崛起和教育界对儿童美育的重视,使得美育观念在儿童读物插图设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教育学、儿童审美心理学及设计学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美育在儿童读物插图设计创意及表现中的重要性。方法通过跨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罗伯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霍华德·加德纳儿童审美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横向对比分析,导出不同阶段儿童的插图偏好,在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美育在儿童读物插图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希望美术创作者给予儿童审美教育以更多关注,正确引导儿童读物插图设计的方向,加强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从设计学领域出发,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儿童读物 插图设计 创意 表现
下载PDF
恩格斯“自然报复”论的生态意蕴与新文明形态的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培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自然的报复”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提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恩格斯有力地证实了其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与人类历史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形式,具有历史辩证法的意蕴,呈现出恩格斯与马克思在辩证法规律理解上的一致性。恩格斯... “自然的报复”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提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恩格斯有力地证实了其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与人类历史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形式,具有历史辩证法的意蕴,呈现出恩格斯与马克思在辩证法规律理解上的一致性。恩格斯“自然报复”论在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以极为强烈的形式--新冠疫情和极端气候等重大生态危机呈现出来,表明了资本逻辑统治的界限和荒谬之处。基于此,他对资本主义文明中资本与自然的矛盾进行了自然辩证法的深刻批判,意图通过社会革命建构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的共产主义新文明生态理念,重塑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在现代文明推进中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安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自然报复论 新文明形态 生态理念
下载PDF
智能媒介语境下动画短视频创作思路研究
12
作者 赵云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8期35-37,共3页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媒介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以及传播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文字、图片或者影像方式,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一种受到追捧的传播形式,而动画短视频作为...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媒介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以及传播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文字、图片或者影像方式,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一种受到追捧的传播形式,而动画短视频作为短视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信息技术和短视频特性的影响,动画短视频突破以往传统动画的创作方式以及表现形式,以突破性的创新实现了极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文化传播潜力。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动画短视频的创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文在阐述动画短视频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智能媒介语境下动画短视频的创作困境,并分析在智能媒介语境下动画短视频创作思路,以此实现动画短视频创作内容的高质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动画短视频 智能媒介 创作思路
下载PDF
创意思维在展览设计中的视觉延异——以“龙跃黔海——贵州三叠纪的海洋世界”临展为例
13
作者 刘辰晨 《设计》 2024年第13期11-13,共3页
旨在通过创意思维激发设计师灵感,为展览设计探索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展览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为研究出发点,结合德里达的延异理论,以“龙跃黔海——贵州三叠纪的海洋世界”展览设计为例,阐述了不同的创意思维方式如何给展览空间带来不同的... 旨在通过创意思维激发设计师灵感,为展览设计探索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展览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为研究出发点,结合德里达的延异理论,以“龙跃黔海——贵州三叠纪的海洋世界”展览设计为例,阐述了不同的创意思维方式如何给展览空间带来不同的视觉延异过程,并总结了创意方法、设计思路和视觉规律。创意思维的运用使空间叙事充满个性,视觉呈现别具一格。创意思维使自然类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在空间叙事上更厚重,升华了设计的美感和意义,重新诠释和延续了展览的内涵和价值,为设计师和展览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思维 展览设计 视觉 延异 自然博物馆
下载PDF
论《醒世姻缘传》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14
作者 周擎昊 陈国学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醒世姻缘传》和《儒林外史》两部名著之间存在着多重联系,有学者认为,前者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思想上对后者具有一定的先声作用。诚然,不论是在士人百态的刻画上,还是在社会风貌的表现上,《儒林外史》都与《醒世姻缘传》表现出了或多或... 《醒世姻缘传》和《儒林外史》两部名著之间存在着多重联系,有学者认为,前者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思想上对后者具有一定的先声作用。诚然,不论是在士人百态的刻画上,还是在社会风貌的表现上,《儒林外史》都与《醒世姻缘传》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同时,《儒林外史》在创作思想中批判意识的表达和社会理想的阐发,也表现了对《醒世姻缘传》遵礼复古思想的反思与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儒林外史》 创作思想 影响
下载PDF
融会通达:儒家“和合”思想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启示
15
作者 刘友田 李锦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87,共7页
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 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浪潮之中,由人际“和合”渐次升华为人类“和合”,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广阔的发展路径实现二者的同向同构。在新时代,儒家“和合”思想所涵摄的世界观、社会观、实践观与发展观,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基于中华文明的现实资源不断丰富通达,为塑造人类文明新格局、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和合”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天人合一 同向同构
下载PDF
文创包装设计创意构思与传达效果分析
16
作者 陈嘉迪 《绿色包装》 2024年第8期120-122,131,共4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对文创产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多元要求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文创产品包装需要体现的内涵元素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在分析文创包装设计创意构思的基础上融入绿色环...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对文创产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多元要求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文创产品包装需要体现的内涵元素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在分析文创包装设计创意构思的基础上融入绿色环保理念,以期为提升文创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效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包装 包装设计 创意构思 传达效果
下载PDF
植物的文学意味往往就是自然——林白访谈
17
作者 陈智富 林白 《写作》 2024年第3期16-20,41,共6页
林白的籍贯在广西,长年在北京工作,又与武汉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作为一位没有明显地域标签的作家,林白在对话中回顾了在武汉工作期间,与邓一光、李修文、张执浩等同事的情谊,也指认“文学意义上的故乡”。林白认为:“现在社会,和自然... 林白的籍贯在广西,长年在北京工作,又与武汉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作为一位没有明显地域标签的作家,林白在对话中回顾了在武汉工作期间,与邓一光、李修文、张执浩等同事的情谊,也指认“文学意义上的故乡”。林白认为:“现在社会,和自然越来越有距离。《北流》里就想要融合一下。植物的文学意味往往就是自然。”针对当前文坛思潮,林白指出“先锋派的纷纷转向,回归传统文学,是意识到原来的写作有问题”,这一观点启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文学 林白 北流 创作理念
下载PDF
维吾尔族刺绣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18
作者 闵琦 韦小兵 《黑龙江纺织》 2024年第3期24-26,共3页
维吾尔族刺绣作为一种独特而传统的手工艺品,在服装设计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文章通过对维吾尔族刺绣工艺的整理和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将维吾尔族刺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提出创新设计理念,为设计师提供全新... 维吾尔族刺绣作为一种独特而传统的手工艺品,在服装设计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文章通过对维吾尔族刺绣工艺的整理和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将维吾尔族刺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提出创新设计理念,为设计师提供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创作灵感,推动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刺绣 服装设计 设计思路和创作灵感
下载PDF
南昌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19
作者 刘昕懿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6期33-35,共3页
本文深入探讨了南昌地域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及设计思路。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分析,挖掘南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创潜力,结合创新设计理念,验证南昌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可行性。实践案例展示了南昌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为文... 本文深入探讨了南昌地域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及设计思路。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分析,挖掘南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创潜力,结合创新设计理念,验证南昌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可行性。实践案例展示了南昌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思路,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南昌地域文化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期望深化研究,推动文创产品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地域文化 文创产品 艺术设计 设计思路 实践
下载PDF
“乐死”:庄子的死亡观念
20
作者 闫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0-35,42,共7页
对待死亡,老庄皆具“重死”之情,两者区别在于老子注重“哀死”,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乐死”。庄子“乐死”并非“以死为乐”,而是其死亡超越理念的另类表达。具体而言,庄子以“死生自然”将生死置于宇宙大化之中,依本根之“道”的永恒性... 对待死亡,老庄皆具“重死”之情,两者区别在于老子注重“哀死”,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乐死”。庄子“乐死”并非“以死为乐”,而是其死亡超越理念的另类表达。具体而言,庄子以“死生自然”将生死置于宇宙大化之中,依本根之“道”的永恒性寻求终极意义上的生死解脱;“生劳死息”在于通过生死存在状态的对比强调生之悲苦与死之逸乐,实质上是庄子刻意抹平生死在世俗情感层面上的鸿沟,以此克服悦生恶死之情;庄子的“以死为归”异于儒家所谓“视死如归”,其主旨是“生寄死归”,即生为暂寄形于天地,死为回归生命之本根。庄子“乐死”具有“不近人情”之弊,但绝非厌世思想,实为一种旷达、超然的死亡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死观 自然 生劳死息 以死为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