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INCLUDING CURRENT AND SILT SEDIMENTATION (Ⅱ)——THE DISCRETE-TIME CASE ALONG CHARACTERISTICS
1
作者 罗振东 朱江 +1 位作者 曾庆存 谢正辉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4年第2期186-201,共16页
The mixed finite element(MFE) methods for a shallow water eq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water dynamics equations,silt transport equation,and the equation of bottom topography change were derived.A fully discrete MFE s... The mixed finite element(MFE) methods for a shallow water eq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water dynamics equations,silt transport equation,and the equation of bottom topography change were derived.A fully discrete MFE scheme for the discrete_time along characteristics is presented and error estimates are established.The existence and convergence of MFE solution of the discrete current velocity,elevation of the bottom topography,thickness of fluid column,and mass rate of sediment is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shallow water equation error estimate current and silt sedi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method
下载PDF
Hydrologic and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mpact of flow and sediment diversion
2
作者 Dong WANG Shaoming PAN +2 位作者 Jichun WU Qingping ZHU Chang LI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168-169,共2页
关键词 黄河 水力特征 沉积物 水文化学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Solidifi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Solidified Dredged Sediment
3
作者 L. Li Y. Qu J.P. B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年第11期44-50,共7页
关键词 凝固机制 毛细水 特性曲线 疏浚底泥 固化过程 水特征曲线 作者 分形模型
下载PDF
Sedimentation Management of Man-Made Water for Restoring the Quality of the River Resource
4
作者 Oleksiy Nazarenko Oleksandr Ryabenko +2 位作者 Valeriy Bakhtin Iryna Nazarenko Iryna Ovchinnykova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8期327-337,共11页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restoration of natural Dnieper river and man-made nature was carried out. The studies of water quality at working and peak operating modes of production cooling equipment were carried out. ...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restoration of natural Dnieper river and man-made nature was carried out. The studies of water quality at working and peak operating modes of production cooling equipment were carried out.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upersaturation of poorly soluble salts of the basin ( = 72.34;= 12.54) and accumulation of sediments of the reservoir are determined. The gravity tool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re proposed. A criterion equation for recharge the circulating system at peak mode was obtained. The granulometric potential of waste sediments at environmental feasibility is analyzed. The research involved supercritical temperature mode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cipitation hyperthermia.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a hydrological study, an evolutionary equation sediment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he calculations of the technological flow capacity limits by of 125 W/m2 due to turbidity (750 mg/l) and hardness (up to 12 mg ekv per liter) of water resources are obtained. Mechanical sedimentation of the water stream increasing the energy potential up to 275 W/m2 was determined. The use of chemical agents (ozone) as a combined treatment increasing the flow potential up to 650 W/m2 is achieved.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way to natural water improving power to 975 W/m2 is received. Erosion of the bottom of the basin reduces the hydrological potential due to the unfinished state of biodegradation of sediments. 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am at a distance of 3000 m with characteristic technogenic inclusions were obtaine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natural Dnieper river and laboratory conditions with chemical catalyst and mechanical activ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BASIN Precipitation HYPERTHERMIA sedimentATION CIRCULATING System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及水沙效益对植被近地表特征的响应
5
作者 李建明 陈兰 +4 位作者 任洪玉 孙蓓 杨贺菲 熊怡 孙宝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151,共10页
针对陡坡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开展植被不同近地表特征对堆积体产流产沙和蓄水减沙效益特征影响的定量研究。选择土石混合堆积体(10%砾石质量分数,坡度30°)作为工程侵蚀下垫面的典型代表,并以裸坡(ba... 针对陡坡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开展植被不同近地表特征对堆积体产流产沙和蓄水减沙效益特征影响的定量研究。选择土石混合堆积体(10%砾石质量分数,坡度30°)作为工程侵蚀下垫面的典型代表,并以裸坡(bare slope,BS)为对照,定量分析了植被在3种近地表特征条件下(完整植株(intact grass,IG),不含叶(not leaf,NL),只含根系(only root,OR)对堆积体产流产沙特征和蓄水减沙效益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在IG条件下延缓坡面径流发生使其较BS滞后,效益达50.74%~188.98%,但不完整植被(NL、OR)会加速径流发生使其较BS提前2.19%~70.12%;2)植被在NL和OR下的瞬时径流率比IG增大0.20%~185.58%,在降雨强度1.8 mm/min的瞬时径流率甚至比BS高1.20%~169.10%;植被在IG和NL条件下瞬时侵蚀速率比BS减少0.91%~98.71%,但在降雨强度达到1.8 mm/min时OR条件下甚至增大侵蚀使其比BS高6.76%~75.63%;3)随降雨强度增大,植被在NL和OR条件下的减沙效益由95.18%和68.31%分别递减至46.58%和-68.13%,但对IG下的减沙效益影响小(效益差异<2%),平均蓄水效益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减小。不同堆积体水沙呈显著线性相关(R^(2)在0.40~0.88),且径流率达到4 L/min会显著改变植被对堆积体坡面防护效益。提出开展堆积体生态修复时选择冠层丰富的植被,同时要避免外部因素对植被造成损害。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植被防护扰动边坡侵蚀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堆积体植被修复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侵蚀 堆积体 近地表特征 径流产沙 蓄水减沙
下载PDF
漓江上游水沙对降水、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6
作者 方荣杰 黄卉 +3 位作者 张帅普 代俊峰 蒋立新 许景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为了探究漓江流域上游水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基于气温、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漓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累积量斜率变... 为了探究漓江流域上游水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基于气温、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漓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揭示气候因子对上游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合植被覆盖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河流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9年漓江流域上游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未呈现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同时期NDVI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林地、耕地为主。漓江上游气温未出现突变点,降水量与径流量于1991年发生突变,1992—2019年漓江上游NDVI平均值显著高于突变前的1981—1991年,耕地面积平均值与林地面积平均值显著低于突变前的1981—1991年;输沙量于2003年发生突变,2004—2019年漓江上游NDVI平均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1981—2003年。降水对径流改变的贡献率为56.30%,降水量-径流量关系并未在突变点前后发生改变。降水量对输沙量改变的贡献率为-12.67%,降水量-输沙量关系在突变后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征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贡献率 漓江
下载PDF
水源热泵回灌中大肠杆菌阻塞迁移沉积特性参数试验研究
7
作者 赵军 汪瑶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5-419,共5页
以地下水源热泵回灌过程中大肠杆菌堵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研发的砂层颗粒迁移-沉积试验系统观察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孔隙孔道内的运移、沉积。以3种不同长度的试验箱体开展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里的运移沉积规律,通过试验得出:1)石英... 以地下水源热泵回灌过程中大肠杆菌堵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研发的砂层颗粒迁移-沉积试验系统观察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孔隙孔道内的运移、沉积。以3种不同长度的试验箱体开展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里的运移沉积规律,通过试验得出:1)石英石颗粒内部的内摩擦力有利于大肠杆菌的沉积,流动速度对大肠杆菌引起的微生物堵塞起到关键作用:2)3种(60、80、100 cm)不同长度的试验箱体在流速作用下以100和80 cm为对象,其沉积率提高了57.1%;以80和60 cm为对比对象,其沉积率提高了27.3%;3)大肠杆菌的恢复率与流体速度也成正相关作用,其堵塞原理类似沉积率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大肠杆菌 多孔介质 沉积特性 迁移沉积 试验系统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水体背景下的底质反射率光谱特征及其对离水反射率贡献影响分析
8
作者 梁业恒 邓孺孺 +4 位作者 梁钰婕 刘永明 吴仪 袁宇恒 艾先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水体重金属遥感反演是水环境遥感领域中的难题,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而浅水区底质对离水反射率贡献规律是将来遥感反演模型精度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重金属污染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揭示其贡献规律对提升水体重金属... 水体重金属遥感反演是水环境遥感领域中的难题,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而浅水区底质对离水反射率贡献规律是将来遥感反演模型精度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重金属污染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揭示其贡献规律对提升水体重金属遥感模型精度有重要作用,测量结果对研究重金属尾矿底泥的反射率光谱特征以及区分常见水底底质有参考意义。首先利用光谱仪测量获得广东大宝山尾矿底质反射率,发现其在波长755、 1 280、 1 620和2 200 nm存在反射峰,有明显光谱特征,并与河床常见的粗沙、淤泥和石头三类底质反射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粗沙和淤泥反射率呈一缓慢上升的曲线,与存在多个特征反射峰的矿区底泥有明显区别;另一方面,石头反射率则在波长范围550~650 nm出现一个宽而扁平的反射峰后随即在波长675 nm处出现波谷然后增大至波长750 nm后趋于平缓,其特征波长与矿区底泥均不一样。上述特征波长可作为重金属污染背景下底泥光谱的重要区分波段。测量水深为1 cm、 10 cm和深水区的离水反射率,结合水质遥感模型计算出1 cm水深情况下底质反射光、水体散射光,并将其对离水反射率贡献进行讨论。离水反射率测量结果表明,底质对浅水区影响极大,随着水深变浅,离水反射率总体不断被抬升。而水底反射光和水体散射光对离水反射率贡献规律则以波长515 nm为分界线,向短波方向以水体散射光贡献为主,向长波方向则以水底反射光为主,贡献量由底质反射能力和水体散射能力共同决定。对考虑了底质反射光后的遥感模型精度进行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波长范围350~950 nm内的离水反射率与野外测量值对比结果,二者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R^(2)=0.964 2),相对误差在波长范围560~830 nm低于10%,甚者可低于5%,模型总体模拟精度较好,远比在不考虑底质影响时精度高,模型满足将来水中重金属遥感反演要求。研究结果对今后水体重金属遥感反演时处理底质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有助推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重金属遥感 重金属矿区 底质反射率 光谱特征分析 模型精度评价
下载PDF
旋流排沙渠道中旋转水流的排沙效果研究
9
作者 南军虎 马康宁 +3 位作者 汪超群 李伟 陶然 代江龙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8,共9页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确定了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研究了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效果,分析了渠道和排沙洞内泥沙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介于0.2~1.0之间时,在渠道顶部局部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计算截沙率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二者的相对误差仅为3.5%,误差主要来源于(0.075,0.160]mm的极细颗粒泥沙;当上游渠道水流进口来沙质量流量为60 g/s时,渠底高含沙水流由起旋室的分流,渠道含沙量迅速降低,起旋室前部和后部渠底水流含沙量分别为44.00 kg/m^(3)和0.07 kg/m^(3);排沙洞内的旋转水流对泥沙的挟带作用明显,在强离心作用下泥沙主要分布在排沙洞近壁面,最大泥沙含量约为200.00 kg/m^(3);在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截沙率为95.98%,仅少量极细泥沙以悬移质形式进入下游渠道,渠道和排沙洞内无大量的泥沙淤积,表明旋流排沙渠道是一种可实现高效且连续排沙的水沙分离技术。本成果可为旋流排沙渠道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水沙特性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水沙特性 数值模拟 离散相模型 截沙率
下载PDF
体型参数对旋流排沙渠道水沙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南军虎 代江龙 +2 位作者 李伟 汪超群 马康宁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2,共9页
为明确关键体型参数对渠道和排沙洞内水沙特性的影响,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旋流排沙渠道的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起旋室高度对截沙率影响较为显著,最大相差5.41%;排沙洞直径、倾角和起旋室出口宽度对分流比影响显著,最... 为明确关键体型参数对渠道和排沙洞内水沙特性的影响,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旋流排沙渠道的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起旋室高度对截沙率影响较为显著,最大相差5.41%;排沙洞直径、倾角和起旋室出口宽度对分流比影响显著,最大相差8.13%,增大倾角后改善了原排沙洞封闭端因壁面条件影响而产生的泥沙淤积;起旋室出口宽度对渠道内水沙特性基本无影响;不同体型下旋流排沙渠道均可高效、持续排沙,截沙率均大于90%,经过起旋室后,高含沙水流从排沙洞流出,下游渠道含沙量急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体型参数 水沙特性 截沙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心滩形态特征与水沙过程响应关系
11
作者 张春晋 郭淑君 +2 位作者 张敏 姚文艺 张晓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7,25,共11页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素以调整速度快与幅度大著称,河道心滩复杂多变,探究心滩形态特征与水沙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对于解析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床演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黄河下游铁谢至高村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等形态特征指标...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素以调整速度快与幅度大著称,河道心滩复杂多变,探究心滩形态特征与水沙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对于解析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床演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黄河下游铁谢至高村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等形态特征指标,结合下游水沙及冲淤特性,采用遥感影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厘清游荡性河段水沙过程与心滩面积及数量之间的响应关系,揭示水沙变化对心滩形态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道发生剧烈冲刷,游荡性河段累计冲刷量15.37亿m^(3),占下游累计冲刷量的68%;在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前,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年际变化剧烈,存在着明显的增长与降低变化过程,而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后,该河段的心滩面积与数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4 a滑动汛期平均流量和4 a滑动汛期平均来沙系数的增加,游荡性河段的心滩面积及数量分别呈现出减小和增大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方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再现心滩发育及演变过程,还可以定性地表征特定水动力学因素对心滩形态特征塑造的影响,为阐明游荡性河段的心滩演变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阐明河流平面形态的调整过程,还可为今后河道整治工程的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滩演变 水动力学模型 水沙过程 游荡性河段 形态特征
下载PDF
三峡水库汛期沙峰预报技术及排沙调度实践
12
作者 袁晶 杨成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水库排沙调度是三峡水库安全运行和发挥综合效益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长序列实测水沙资料和水库调度运行情况,系统阐述了三峡水库汛期水沙特性、沙峰预报技术体系和水库汛期沙峰排沙调度试验效果。2012年以后三峡水库汛期径流占全年总... 水库排沙调度是三峡水库安全运行和发挥综合效益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长序列实测水沙资料和水库调度运行情况,系统阐述了三峡水库汛期水沙特性、沙峰预报技术体系和水库汛期沙峰排沙调度试验效果。2012年以后三峡水库汛期径流占全年总径流量的45%,但汛期输沙占比达到84%,场次洪水输沙占比明显增大,且存在明显的水沙输移异步现象。基于泥沙实时报汛数据,构建多形式边界预报模型和库区水沙输移模型相耦合的水库泥沙实时预报系统,能够预报沙峰传播至坝前的时间和相应的含沙量,为水库汛期的沙峰调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目前三峡水库已成功开展多次沙峰排沙调度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经调度后水库排沙比显著增大,场次洪水排沙比在27%~39%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泥沙淤积 水沙特性 泥沙预报 排沙调度
下载PDF
引水式水电站进水口水沙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13
作者 谭海涛 张杨 +1 位作者 李金轩 刘昉 《海河水利》 2024年第7期68-72,85,共6页
为探究引水式水电站进水口的水沙运动特性,以某大型引水式水电站为例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纵断面流速分布和河床泥沙冲淤分布,重点对比了不同工况下口门断面的流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来流量较小时,河道内横向流速分布较均匀,距离进... 为探究引水式水电站进水口的水沙运动特性,以某大型引水式水电站为例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纵断面流速分布和河床泥沙冲淤分布,重点对比了不同工况下口门断面的流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来流量较小时,河道内横向流速分布较均匀,距离进水口越远的纵断面纵向流速下降速度越快,来流量较大时则相反;来流量越小,口门断面水流流速分布越均匀相似;水位越低,口门断面流速峰值位置越靠近下游;拦沙坎前泥沙淤积位置与口门断面流速峰值位置一致,越过拦沙坎的泥沙会被水流挟带至进水口上游侧平台前;在实际工程中,河道地形会对进水口区域水沙运动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水式水电站 进水口 水沙运动特性 物理模型试验
下载PDF
多沙河流水库淤积形态与库容分布耦合设计
14
作者 张金良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针对多沙河流水库运行过程中由于入库含沙量较高,库区往往会发生严重泥沙淤积而侵占水库有效库容,造成水库使用年限降低、损害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等问题,为保障多沙河流水库库容充足和长效运行,通过分析水库拦沙期和正常运用期内库区泥沙... 针对多沙河流水库运行过程中由于入库含沙量较高,库区往往会发生严重泥沙淤积而侵占水库有效库容,造成水库使用年限降低、损害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等问题,为保障多沙河流水库库容充足和长效运行,通过分析水库拦沙期和正常运用期内库区泥沙冲淤变化规律,发现多沙河流水库库区存在高滩深槽、高滩中槽、高滩高槽3种泥沙淤积形态,提出了多沙河流水库淤积形态与库容分布耦合设计方法和“深槽调沙、中槽兴利、高槽调洪”的库容分布模式,以及以高滩高槽淤积形态为下边界的防洪高水位、校核洪水位、移民水位等特征水位设计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河流 淤积形态 库容分布 特征水位 耦合设计 古贤水库 东庄水库
下载PDF
釜溪河自贡城区段季节性低氧成因研究
15
作者 刘壮 魏峣 +4 位作者 陈强 刘晓聪 袁基刚 张静怡 张李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4,共10页
釜溪河为沱江一级支流,在自贡城区段设有国考碳研所断面。收集碳研所断面近10年来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溶解氧(DO)变化特征,采样调查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水质及河道底泥污染状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分析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溶解... 釜溪河为沱江一级支流,在自贡城区段设有国考碳研所断面。收集碳研所断面近10年来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溶解氧(DO)变化特征,采样调查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水质及河道底泥污染状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分析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溶解氧分布特征及碳研所断面季节性低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碳研所断面的溶解氧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呈现春末夏初最低,白天高晚上低的特征。釜溪河碳研所断面河水耗氧类污染物质量浓度较沱江流域内其他断面高,耗氧强度较大,溶解氧质量浓度较沱江流域其他断面偏低;其次,研究河段中釜溪河污水厂以下河段受污水厂低氧水排入和金子凼堰底层低氧水下泄影响,其溶解氧水平整体较污水厂以上河段低;最后,河段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春夏季气温升高将导致微生物分解活性增强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时,闸坝和外来水体排入的水文扰动造成污水厂以下河段水温梯度弱,表层溶解氧易受底层低氧水影响,促使断面形成季节性低氧现象。溶解氧预测模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温度变化和垂向温度梯度弱是碳研所断面溶解氧质量浓度季节性偏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溶解氧 分布特征 温度梯度 底泥 低氧
下载PDF
潮白河流域河道底泥污染和释放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16
作者 李林柱 刘金宝 +2 位作者 蔡慧敏 方小云 张媛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5期68-72,共5页
河道是水的主要承载体,河道底泥作为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河道的污染状态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文章以潮白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河道底泥污染和释放特征,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底泥的组成、来源、污染特征以及释放机制,为河... 河道是水的主要承载体,河道底泥作为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河道的污染状态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文章以潮白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河道底泥污染和释放特征,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底泥的组成、来源、污染特征以及释放机制,为河道污染的评估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采用生态清淤疏浚方式来快速减小内源污染的方法。最终,根据评价及实验结果,揭示了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并提出了科学的生态清淤方案。通过深入研究河道底泥污染和释放特征,文章为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人类健康提供了科学支持,为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人类健康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底泥污染 释放特征 潮白河流域 水环境保护 污染指数法
下载PDF
燃煤锅炉水冷壁管的沉积物氧化腐蚀特征与力学特性分析
17
作者 刘繁旭 施龙平 杨金泽 《工业加热》 CAS 2024年第4期45-48,54,共5页
分析燃煤锅炉水冷壁管的沉积物氧化腐蚀特征与力学特性,降低燃煤锅炉水冷壁管发生爆裂的故障概率,保障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正常运行。选取某电厂3号燃煤锅炉的水冷壁样管作为试验对象,采用电镜、金相等检测仪器检测试验对象的微观形貌,... 分析燃煤锅炉水冷壁管的沉积物氧化腐蚀特征与力学特性,降低燃煤锅炉水冷壁管发生爆裂的故障概率,保障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正常运行。选取某电厂3号燃煤锅炉的水冷壁样管作为试验对象,采用电镜、金相等检测仪器检测试验对象的微观形貌,分析燃煤锅炉水冷壁管沉积物氧化腐蚀损伤特征和氧化腐蚀机理,并通过拉力试验机测试试样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四氧化三铁、氧化铁、硫化亚铁等硫化物;试样向火侧试样内壁呈带状分布,有少量晶微裂纹,组织中包括Fe和珠光体,背火侧试样内壁呈带状分布,没有裂纹,未出现脱碳情况,组织中包括Fe和珠光体;因珠光体中渗入大量碳体导致氧化反应,从而使试样内壁出现微裂纹的现象。试样背火侧的力学性能较好,其延伸率、拉伸强度、硬度分别为32.9%、469.8 MPa、150 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水冷壁管 沉积物 氧化腐蚀特征 力学特性
下载PDF
鄱阳湖出口近10年水沙特征及变化初析
18
作者 殷环环 张航 王悦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利用湖口水文站2012~2021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近10年鄱阳湖出口水沙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对变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鄱阳湖出湖输沙量呈减小趋势,鄱阳湖出湖年输沙量和含沙量出现明显的突变点在2017年左右;长江倒灌进入... 利用湖口水文站2012~2021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近10年鄱阳湖出口水沙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对变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鄱阳湖出湖输沙量呈减小趋势,鄱阳湖出湖年输沙量和含沙量出现明显的突变点在2017年左右;长江倒灌进入鄱阳湖的水量和沙量呈减小趋势,影响了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但对全年鄱阳湖出湖水量和输沙量影响较弱;鄱阳湖区的采砂活动、河道冲刷对出湖输沙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沙特征 趋势分析 倒灌
下载PDF
广西龙川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潜力分析
19
作者 宫研 覃良朝 +2 位作者 谢振朝 韦良喜 张珩清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8期79-81,共3页
为了研究广西龙川地区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潜力,在该地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对2111个样品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研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元素平均含量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元素异常特征,圈定了11处... 为了研究广西龙川地区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潜力,在该地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对2111个样品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研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元素平均含量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元素异常特征,圈定了11处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依据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圈定及解释推断,结合本区矿产分布情况、成矿地质背景及区域成矿规律等,划分出了4个微细粒型金矿找矿远景区。并对找矿远景区找矿潜力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内微细粒型金矿地质-化探综合找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微细粒型金矿 龙川地区 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潜力 地质-化探综合找矿方法
下载PDF
滦河下游腰庄段丁坝群水流特性及局部冲刷三维数值模拟
20
作者 李大鸣 肖程之 +2 位作者 李佩瑶 李彦卿 卜世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13,29,共9页
为探究滦河下游丁坝群对水流特性影响及坝头冲刷变化情况,利用Flow 3D建立了滦河下游腰庄段丁坝群三维水沙模型,采用2015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了5 a一遇和10 a一遇恒定流与非恒定流工况下丁坝群坝头流速分布及局部冲刷。结... 为探究滦河下游丁坝群对水流特性影响及坝头冲刷变化情况,利用Flow 3D建立了滦河下游腰庄段丁坝群三维水沙模型,采用2015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了5 a一遇和10 a一遇恒定流与非恒定流工况下丁坝群坝头流速分布及局部冲刷。结果表明,丁坝群能够有效减缓水流流速,改善水流对河岸的侵蚀,对滦河下游腰庄河岸起到保护作用。在恒定流条件下,10 a一遇工况较5 a一遇主流最大流速区逐渐偏向右岸,同时受主流冲击的丁坝流速增加约1.7 m/s,其余丁坝流速增加约0.9 m/s。在行洪过程中,受主流冲击的典型丁坝坝头产生了明显的冲刷坑,其中丁坝冲刷坑形态呈沿水流方向的狭长带状。随着重现期的增加,典型丁坝坝头冲刷坑深度增加约1 m,同时丁坝坝头冲刷带开始向上游延伸。研究成果可为丁坝局部冲刷安全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坝群 水沙模型 局部冲刷 水力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