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ces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Rapeseed Oil to Biodiesel Using Design of Experiments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1
作者 Tobias Drieschner Andreas Kandelbauer +1 位作者 Bernd Hitzmann Karsten Rebner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SCIE EI 2023年第4期1643-1660,共18页
For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product quality,often knowledge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utcome is compulsory.Thus,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that allows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proc... For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product quality,often knowledge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utcome is compulsory.Thus,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that allows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in a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behavior as a simple function based on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 factors can help to achieve higher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characterizing a well-known industrial process,the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of rapeseed oil with methanol to produce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FAME)for usage as biodiesel in a continuous micro reactor set-up.To this end,a design of experiment approach is applied,where the effects of two process factors,the molar ratio and the total flow rate of the reactants,are investigated.The optimized process target response is the FAME mass fraction in the purified nonpolar phase of the product as a measure of reaction yield.The quantification is performed using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combination with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The data retrieved during the conduction of the DoE experimental plan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A non-linear model indicating a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ied factors describes the reactor behavior with a high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of 0.9608.Thus,we applied a PAT approach to generate further insight into this established industrial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 TRANSESTERIFICATION design of experiment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下载PDF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guided esophageal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3
2
作者 Elke Van Daele Yves Van Nieuwenhove +8 位作者 Wim Ceelen Christian Vanhove Bart P Braeckman Anne Hoorens Jurgen Van Limmen Oswald Varin Dirk Van de Putte Wouter Willaert Piet Patty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3期250-263,共14页
BACKGROUND After an esophagectomy, the stomach is most commonly used to restore continuity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se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ses are prone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leakage ass... BACKGROUND After an esophagectomy, the stomach is most commonly used to restore continuity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se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ses are prone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leakage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Graft perfusion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predictor for anastomotic integr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we believe 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ICGA) is an easy assessment tool for gastric tube(GT) perfusion, and it might predict anastomotic leakage(AL).AIM To evaluat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CGA in GT perfusion assessment and as a predictor of AL.METHOD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PRISMA guidelines and registered in the PROSPERO database. PubMed and EMBASE were independently searched by 2 reviewers for studies presenting data on intraoperative ICGA GT perfusion assessment during esophago-gastric reconstruction after esophagectomy.Relevant outcomes such as feasibility, complications, intraoperative surgical changes based on ICGA findings, quantification attempts, anatomical data and the impact of ICGA on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complications, were collected by 2 independent researchers. The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articles was assessed based on the 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 The 19 included studies presented data on 1192 esophagectomy patients, in 758 patients ICGA was used perioperative to guide 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RESULTS The 19 included studies for qualitative analyses all described ICGA as a safe and easy method to evaluate gastric graft perfusion. AL occurred in 13.8% of the entire cohort, 10% in the ICG guided group and 20.6%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01). When poorly perfused cases are excluded from the analyses, the difference in AL was even larger(AL well-perfused group 6.3% vs control group 20.5%, P <0.001). The AL rate in the group with an altered surgical plan based on the ICG image was 6.5%, similar to the well perfused group(6.3%) and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poorly perfused group(47.8%)(P < 0.001), suggesting that the technique is able to identify and alter a potential bad outcome.CONCLUSION ICGA is a safe, feasible and promising method for perfusion assessment. The lower AL rate in the well perfused group suggest that a good fluorescent signal predicts a good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fluorescence ESOPHAGECTOMY Anastomotic LEAK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ESOPHAGEAL NEOPLASMS ESOPHAGEAL cancer
下载PDF
Qual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igestates from Different Biowastes Using FTIR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ies
3
作者 Maria Rosaria Provenzano Giuseppina Iannuzzi +1 位作者 Claudio Fabbri Nicola Senes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年第1期83-89,共7页
Anaerobic digestion of biomasses originates different products, the most abundant of which are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During this process, a 60-70% organic matter reduction occurs and the final product, the diges... Anaerobic digestion of biomasses originates different products, the most abundant of which are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During this process, a 60-70% organic matter reduction occurs and the final product, the digestate, is charac- terized by high biological stability and high contents of recalcitrant organic molecules and nutrients. In the present work digestates obtained by different mixture of biomasses in a full-scale co-digestion plant operating in Italy were characterized as whole samples without any pre-treatment or extraction by means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 t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in the synchronous-scan mode and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on the single fresh substrates. Biomasses considered were: beef cattle slurry, maize or sorghum silage, agro-industrial residues, olive residues and olive mill wastewater. These substrates exhibited typical spectra related to their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Results obtained on digestates provided evidence of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nal product as a function of the different composition of the biomasses loaded into the digestion plant. We concluded that FTIR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digestates produced in a real co-digestion plant “inherit” the main spectroscopic features of the organic wastes from which they are produced.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used in this work succeeded in qualitatively characteri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digestates obtained from biomasses of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WASTES ANAEROBIC DIGESTION Digestate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Synchronous-Scan fluorescence Spectra
下载PDF
基于光谱特征的多重金属离子与DOM结合特性
4
作者 胡斌 陈婷 +2 位作者 张楠楠 施玥 包天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6,共8页
通过淬灭滴定实验,文章采用同步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探究Cu^(2+)和Cd^(2+)多重离子与溶解态有机质(DOM)结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DOM与Cu^(2+)和Cd^(2+)结合稳定常数(lg KM)分别为4.75~5.18和3.71~4.... 通过淬灭滴定实验,文章采用同步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探究Cu^(2+)和Cd^(2+)多重离子与溶解态有机质(DOM)结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DOM与Cu^(2+)和Cd^(2+)结合稳定常数(lg KM)分别为4.75~5.18和3.71~4.12,Cu^(2+)与DOM的结合能力要强于Cd^(2+)。(2)Cd^(2+)浓度为0和100μmol/L时,DOM点位与Cu^(2+)的结合顺序均为430~500 nm>330~420 nm,且Cd^(2+)存在时Cu^(2+)与DOM的lg KM为4.56~4.95。对比结果表明Cd^(2+)的存在并未影响DOM点位与Cu^(2+)的结合顺序,但减弱了DOM与Cu^(2+)的结合能力。(3)FTIR结果表明,Cd^(2+)浓度为0和100μmol/L时DOM官能团与Cu^(2+)结合顺序依次为酚类C-O>酰胺N-H>酰胺C=O>羧基C=O>芳香族C-H>多糖C-O和酰胺N-H>酰胺C=O>酚类C-O>芳香族C-H>多糖C-O。Cd^(2+)与酚类C-O结合后影响了Cu^(2+)与DOM中酚类C-O和羧基C=O官能团的结合。水环境中多重金属离子共存时的生物有效性和生态风险应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多重金属离子 有机质 傅里叶红外光谱 二维相关光谱分析
下载PDF
拉曼光谱与中红外光谱融合技术快速定量食用酒精的乙醇浓度
5
作者 孙晓荣 闫思宁 +2 位作者 刘翠玲 张善哲 胡毅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08-218,共11页
目的利用拉曼光谱与中红外光谱的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食用酒精乙醇浓度(酒精度)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首先,分别采集不同浓度食用酒精水溶液的拉曼光谱与中红外光谱。其次,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卷... 目的利用拉曼光谱与中红外光谱的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食用酒精乙醇浓度(酒精度)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首先,分别采集不同浓度食用酒精水溶液的拉曼光谱与中红外光谱。其次,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卷积平滑(Savitzky-Golay,S-G)、一阶求导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基于自举软缩减法(bootstrapping soft shrinkage,BOSS)和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UVE)分别对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X-Y距离样本集划分法(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PXY)将光谱数据划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最后,建立基于拉曼光谱-中红外光谱数据融合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食用酒精乙醇浓度预测模型,并利用麻雀搜寻算法优化的混合核极限学习机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optimized hybrid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SA-HKELM)提升预测性能,实现对不同浓度食用酒精的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结果与拉曼光谱数据、中红外光谱数据以及中红外与拉曼光谱的数据层融合构建的预测模型相比,中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特征层融合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其中,最优模型的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calibration set,RMSEC)为0.98314,校正集决定系数(R_(c)^(2))为0.99634,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prediction set,RMSEP)为1.03256,预测集决定系数(R_(p)^(2))为0.99036。结论中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特征层融合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不同浓度食用酒精的高效定量检测,为食用酒精的质量检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中红外光谱 光谱数据融合 乙醇溶液
下载PDF
化学计量学指导原则在我国制药行业中的需求分析
6
作者 赵瑜 邵学广 尹利辉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了解和把握我国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实际需求,为《中国药典》通则“化学计量学指导原则”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制药行业从业人员化学计量学相关背景和需求进行调研。结果:我国制药行业从业人员对化学计量学指导原... 目的:了解和把握我国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实际需求,为《中国药典》通则“化学计量学指导原则”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制药行业从业人员化学计量学相关背景和需求进行调研。结果:我国制药行业从业人员对化学计量学指导原则具有一定期望和需求,但人才储备情况不容乐观。结论:《中国药典》通则“化学计量学指导原则”的制订极为迫切,其作为法定依据指导分析实践活动中的数据质量控制、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分析方法的验证,以保障多变量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制药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典技术通则 化学计量学指导原则 近红外光谱法 过程分析技术 我国制药行业需求 人才储备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有监督模式识别的青皮产地溯源分析
7
作者 李跑 谭惠珍 +3 位作者 谢叔娥 苏光林 董怡青 唐辉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9,共6页
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产地(安徽、广东、四川)青皮外壁和内囊光谱数据,采用单一预处理和组合预处理方法消除光谱中的多种干扰,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簇类独立软模式分类法(SIMCA)及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等模式识别方法建... 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产地(安徽、广东、四川)青皮外壁和内囊光谱数据,采用单一预处理和组合预处理方法消除光谱中的多种干扰,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簇类独立软模式分类法(SIMCA)及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等模式识别方法建立青皮产地溯源模型。结果表明,光谱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基线漂移、背景噪声和谱峰重叠干扰,但无法实现产地溯源。3种模式识别方法中,PCA无法实现青皮产地溯源;青皮外壁和内囊原始光谱的SIMCA模型获得的青皮产地溯源整体鉴别率分别为99.14%和98.28%;FLDA模型获得的整体鉴别率均为99.57%,优于SIMCA模型;经光谱预处理优化后的SIMCA和FLDA模型对青皮产地溯源的鉴别率均可达100%,即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可实现青皮产地溯源的无损分析,可为食药同源物质产地溯源拓展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皮 溯源分析 近红外光谱技术 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
下载PDF
食品检测中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史谢飞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124-126,共3页
为了实现对食品成分、品质等方面的准确检测,为食品安全监管和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开展了该项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样品制备、选择光谱采集设备、设置采集参数,采集食品近红外光谱,引入标... 为了实现对食品成分、品质等方面的准确检测,为食品安全监管和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开展了该项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样品制备、选择光谱采集设备、设置采集参数,采集食品近红外光谱,引入标准正态变量变换算法和自适应滤波算法,预处理采集的光谱数据,基于预处理后的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食品成分特征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的数学模型,实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检测的应用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研究应用后,食品成分检测结果与真实值更加接近,检测均方根误差较小,食品检测的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检测 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标准正态变量变换算法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一种融合叶绿素荧光技术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番茄幼苗热胁迫无损检测方法
9
作者 魏子朝 卢苗 +6 位作者 雷文晔 王浩宇 魏子渊 高攀 王东 陈煦 胡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3-1619,共7页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高温天气频发,番茄作为温度敏感型植物更易发生热胁迫,最终导致产量损失。在植物热胁迫检测中,温度通常被用作标定其受胁迫程度的依据,但由于不同植株个体的耐热性和自身健康状态存在差异,同一温度下的植株可能会产生...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高温天气频发,番茄作为温度敏感型植物更易发生热胁迫,最终导致产量损失。在植物热胁迫检测中,温度通常被用作标定其受胁迫程度的依据,但由于不同植株个体的耐热性和自身健康状态存在差异,同一温度下的植株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热胁迫症状,以温度来标定热胁迫状态可能会导致误判。以番茄幼苗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融合叶绿素荧光技术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番茄幼苗热迫胁程度快速分类方法,以提高对番茄热胁迫程度评估的准确性。采集了对照组植株和热胁迫植株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可见-近红外光谱数据,以叶绿素荧光参数为热胁迫评价指标,结合k-means++聚类算法评估了番茄幼苗受热胁迫影响的严重程度,通过对标定后样本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植物逆境胁迫相关生理量进行分析,验证了标定结果的合理性。以聚类模型输出为依据对光谱数据进行标定,采用3种预处理方法及其组合,结合3种特征波长提取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6个与样本热胁迫程度相关的特征波段。最后以6个特征波段为输入,热胁迫程度为输出,基于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分类模型,实现了对样本热胁迫程度的分类。结果表明:样本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F_(v)/F_(o),NPQ,Y(NPQ)和Y(NO)与其胁迫状态存在显著的中高度相关,依据以上参数将所有样本标记为无胁迫,轻度热胁迫和重度热胁迫三类。三类样本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均表现出了组间显著差异,聚类结果合理。基于聚类结果对光谱数据进行标定,根据标定结果提取光谱特征波长,99%以上的冗余特征被消除,进一步筛选获得了6个用建立分类模型的特征波长。在建立的4个模型中,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具有最优性能,其测试集分类准确率为92.45%,F1分数为0.9291,AUC为0.9780。结果表明,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结合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热胁迫是可行的,该研究为热胁迫的快速检测、耐热性快速筛选以及高温灾害预警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胁迫 叶绿素荧光 k-means++算法 可见-近红外光谱 分类模型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古陶瓷窑口甄别
10
作者 孙合杨 周越 +3 位作者 黎思佳 李丽 闫灵通 冯向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58,共5页
古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在国外同样被视若珍宝。伴随着古代商贸的进行,中国古陶瓷遍布全球各地,辗转流传被私人或博物馆收藏,还有部分古陶瓷经墓葬发掘以及沉船打捞后被收藏于博物馆,这类古陶瓷的产地溯... 古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在国外同样被视若珍宝。伴随着古代商贸的进行,中国古陶瓷遍布全球各地,辗转流传被私人或博物馆收藏,还有部分古陶瓷经墓葬发掘以及沉船打捞后被收藏于博物馆,这类古陶瓷的产地溯源一直以来都是陶瓷考古的重点,对于研究古代商贸和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分光光度计、X射线荧光等方法对从越窑后司岙、越窑寺龙口、龙泉枫洞岩窑、耀州窑发掘出土的青釉瓷样品进行分析测量,获得了来自四个窑青釉瓷样品的微观气泡尺寸分布特征、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釉的成分数据。将来自四个窑青釉瓷样品的这三种特征作为变量建立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青釉瓷的微观气泡尺寸分布特征、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以及瓷釉成分数据均有效,但是不同特征的分类准确率差异非常明显。三十次随机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模型训练平均准确率:微观气泡尺寸分布特征模型为75%,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模型为89.2%,成分数据模型为92.1%,成分数据模型准确率最高且训练集与测试集准确率相差最小。将基于不同特征训练好的模型参数保存进行融合后再训练发现基于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的模型与基于微观气泡尺寸分布特征模型融合后准确率提升至93.7%,而将三种特征的模型融合后准确率提升至最高的97.4%。五折交叉验证的结果表明多种特征融合后的模型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单一特征模型对越窑后司岙以及越窑寺龙口样品交叉错判数较多的情况。综合来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探索更多的古陶瓷有效分类特征对于实现古陶瓷的精准溯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气泡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X射线荧光 青釉瓷
下载PDF
两个多酸基镧系(Eu、Tb)双膦酸酯配合物的合成、物化性质和太赫兹时域光谱
11
作者 侯川兵 李樱雨 +5 位作者 迟婧怡 丁延 王志强 韩洪亮 李杏茹 金琼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在乙腈和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2个新的多酸基镧系双膦酸酯配合物[Eu(L)_(4)]PW_(12)O_(40)·2CH_(3)CN (1)和[Tb(L)_(3)(H_(2)O)]PW_(12)O_(40)(2)(L=亚乙基二膦酸四乙酯),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 在乙腈和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2个新的多酸基镧系双膦酸酯配合物[Eu(L)_(4)]PW_(12)O_(40)·2CH_(3)CN (1)和[Tb(L)_(3)(H_(2)O)]PW_(12)O_(40)(2)(L=亚乙基二膦酸四乙酯),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2个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分子间弱作用力,研究了配合物的发光等性能。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是以Eu(Ⅲ)为中心、L为配体螯合形成的扭曲四方反棱柱结构。配合物2是以Tb(Ⅲ)为中心、L和H_(2)O为配体形成的扭曲单帽八面体结构。发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和2所有的发射峰来源于金属内部的电荷迁移。此外,太赫兹时域光谱对配合物1和2的结构和发光的分析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系配合物 荧光光谱 多金属氧酸盐 太赫兹技术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对葡萄可溶性固形物无损检测研究
12
作者 吴虹璋 蔡红星 +4 位作者 任玉 王婷婷 周建伟 李栋梁 曲冠男 《光散射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是评价葡萄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本文探究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多个品种葡萄(红提、巨峰、辽峰)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 Content,SSC)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分别采集了三个葡萄品种在550~960 nm波长范围内的透... 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是评价葡萄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本文探究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多个品种葡萄(红提、巨峰、辽峰)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 Content,SSC)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分别采集了三个葡萄品种在550~960 nm波长范围内的透射光谱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小波变换(WT)、一阶求导+S-G卷积平滑组合(1stDer+S-G)预处理方法,对比分析出最适合各个品种的预处理方法;然后在最佳的预处理方法下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对光谱进行特征波长选择;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建立多品种与单一品种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BP神经网络SSC含量无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BP-SPA建立的SSC含量模型最优,多个品种通用SSC含量预测模型的预测集相关系数(Rp 2)为0.85,表明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多个葡萄品种SSC含量无损检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可溶性固形物 偏最小二乘 无损检测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其分子光谱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肖铮 贺仪 +2 位作者 苑林宏 郭馨婧 陈汉清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7-1156,共10页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活动的不断增加,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准确和高效的检测技术。分子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具...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活动的不断增加,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准确和高效的检测技术。分子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等优点,是检测和分析微塑料最常用方法之一,在水环境中微塑料含量和组成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分子光谱技术在微塑料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显微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技术在水环境中微塑料识别和定量分析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分子光谱技术 显微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水环境检测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微塑料检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丁钰祥 张家铭 +3 位作者 张洪伟 吴申申 陈汉清 陈瑞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7-1165,共9页
塑料制品的生产在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塑料废物,其降解产生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的健康效应和生态系统效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伴随MPs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日益突出的环境影响,开发MPs的有效检测技术或... 塑料制品的生产在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塑料废物,其降解产生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的健康效应和生态系统效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伴随MPs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日益突出的环境影响,开发MPs的有效检测技术或方法尤为重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技术开发已较为成熟,因其高灵敏度、快速分析、非破坏性等优点,在MPs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焦平面阵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cal Plane Arra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PA-FTIR)技术作为FTIR的一项新技术,具有短时间内对大量样品进行高通量光谱扫描的优势,目前用于MPs的鉴定、分析与表面特性研究,为研究MPs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对FPA-PFTIR技术在MPs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着重介绍,同时对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实现FTIR技术在识别MPs污染问题上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检测技术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焦平面阵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下载PDF
红外光谱技术测量氨排放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汪玉 王贵师 +2 位作者 李竣 张贤珂 高晓明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91-404,共14页
氨气(NH_(3))是大气中重要的碱性气体,可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结合,从而导致雾霾的产生,因此空气中NH_(3)的含量是衡量空气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NH_(3)的人为排放源主要分为农业源和非农业源,其中农业源NH_(3)排放量占NH_(3)排放总量... 氨气(NH_(3))是大气中重要的碱性气体,可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结合,从而导致雾霾的产生,因此空气中NH_(3)的含量是衡量空气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NH_(3)的人为排放源主要分为农业源和非农业源,其中农业源NH_(3)排放量占NH_(3)排放总量的80%,主要来源包括畜禽养殖业、畜牧业的排泄物和种植业(农田)的氮肥施用。鉴于NH_(3)的重要环境效应,如何精准测量NH_(3)排放通量成为建立NH_(3)排放清单与控制NH_(3)排放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本文主要总结了傅里叶变换光谱、光声光谱和可调谐吸收光谱三种红外光谱技术测量NH_(3)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适用于农业NH_(3)排放通量估算的涡度协方差法(EC)和后向拉格朗日法(bLS)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红外光谱技术 养殖业 农业
下载PDF
脑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新生儿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杨骞(综述) 刘云峰(审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工具,根据神经血管耦合机制,通过监测脑氧代谢的变化反映脑部神经元的活动功能,无创便捷,尤其适合新生儿脑功能监测。该文对新生儿语言...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工具,根据神经血管耦合机制,通过监测脑氧代谢的变化反映脑部神经元的活动功能,无创便捷,尤其适合新生儿脑功能监测。该文对新生儿语言、音乐和情绪的脑网络发育规律,新生儿护理的脑网络成像,静息态脑网络连接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脑功能成像特点等方面的fNIRS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脑网络成像 静息态 神经科学 新生儿
下载PDF
改进遗传算法嵌入经典分类算法实现润滑油添加剂微小量多种类同步识别
17
作者 夏延秋 谢培元 +2 位作者 NAY MIN AUNG 张涛 冯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4-750,共7页
在润滑油中加入微少量添加剂就能使润滑油获得某种新的特性或改善润滑油中已有的某些特性的性质。针对机械设备润滑油中微小量添加剂多种类识别问题,基于python语言进行模型建立,采用基础油PAO-10和三种商用润滑油添加剂T321、 T534、 T... 在润滑油中加入微少量添加剂就能使润滑油获得某种新的特性或改善润滑油中已有的某些特性的性质。针对机械设备润滑油中微小量添加剂多种类识别问题,基于python语言进行模型建立,采用基础油PAO-10和三种商用润滑油添加剂T321、 T534、 T307按照不同比例配制了8种不同样本。采用Thermo Scientific Nicolet iS5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集了样本4 000~400 cm^(-1)范围附近的中红外光谱信息,并对样本中红外光谱数据采用Min-Max归一化进行预处理。使用两种经典分类算法,包括一对多支持向量机(OVR SVMs)、随机森林(RF),嵌入遗传算法(GA)实现中红外光谱特征波段筛选。为避免GA收敛过快和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对GA的选择算子进行了改进,形成基于局部搜索算子的遗传算法(LGA),从而建立多类别分类模型的构建方法。结果显示:嵌入GA筛选波段后的新模型的种类识别准确率从利用经典分类算法对原始波长数据的OVR SVMs(83.33%)、 RF(87.50%)提升至OVR SVMs+GA(100%)、 RF+GA(100%);而嵌入LGA的新模型在保持原模型高准确率的情况下,RF+LGA筛选得到的特征区间长度为原光谱数据长度的36.7%,并且与添加剂物质的红外吸收峰有很好的对应情况。新模型不仅适用于只含单一添加剂的情况,对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添加剂的同步识别仍然具有近100%的较高识别率。表明所构建模型可以有效实现微小量润滑油添加剂的快速、准确、多种类同步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添加剂 中红外光谱 经典分类算法 改进遗传算法 特征波段筛选
下载PDF
SBR与生物油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邦 邓亚军 +1 位作者 朱兴龙 葛冬冬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9-49,共11页
【目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SBS)改性沥青老化后存在基质沥青硬化、脆化及SBS聚合物有所降解的问题,用传统再生方式难以有效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的性能。为有效恢复老化SBS改... 【目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SBS)改性沥青老化后存在基质沥青硬化、脆化及SBS聚合物有所降解的问题,用传统再生方式难以有效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的性能。为有效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采用丁苯橡胶(styrene-butadiene rubber,SBR)与生物油对老化SBS改性沥青进行复合再生。【方法】首先,通过室内模拟老化试验制备得到了老化SBS改性沥青,采用高速剪切仪在老化SBS改性沥青中掺入SBR和生物油,得到复合再生沥青;然后,对再生后的沥青进行三大指标测试及高低温流变性能测试;最后,通过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试验探究SBR和生物油再生沥青的机理。【结果】SBR和生物油复掺后得到的再生沥青的综合性能更优,再生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G*随再生剂掺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再生后沥青的刚度大幅减小,老化沥青的柔韧性得到恢复,应力耗散能力得到提升,脆性得到降低,低温性能得以显著改善。SBR和生物油复合再生可以补充老化SBS改性沥青的轻质组分,混掺SBR和生物油后沥青质和胶质的比例有所降低,轻质组分对蜂状结构的蜡结晶有抑制作用。再生沥青的荧光物质大幅增加,且分布更密集,老化SBS改性沥青的韧性和黏度得到显著恢复。【结论】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性能的SBR与生物油的推荐掺量分别为6%、5%。该研究为老化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改性沥青 老化沥青再生 流变性能 红外光谱 原子力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
下载PDF
荧光图像引导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贾炎峰 党云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7-51,104,共6页
荧光图像引导手术(fluorescence image-guided surgery,FIGS)是现代外科实践中的新兴技术,通过近红外荧光(near-infeared fluorecence,NIR)显像剂介导在手术中显影目的组织,作为实时、非侵入性和高分辨率的诊断方式,为手术医生提供屏幕... 荧光图像引导手术(fluorescence image-guided surgery,FIGS)是现代外科实践中的新兴技术,通过近红外荧光(near-infeared fluorecence,NIR)显像剂介导在手术中显影目的组织,作为实时、非侵入性和高分辨率的诊断方式,为手术医生提供屏幕图像,实现术中实时导航。FIGS在妇科恶性肿瘤可用于检测前哨淋巴结、淋巴造影、指示肿瘤边界、检测组织污染以及在手术中显影重要血管以评估血供等。由于NIR染料自身没有靶向性,与荧光染料结合的靶向分子探针正在被广泛研发并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中,但假阳性率高仍是阻碍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随着新型荧光染料和成像系统的不断发展,FIGS可能会改变妇科恶性肿瘤的诊疗策略,为手术医生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学 近红外线 荧光染料 光学成象 生殖器肿瘤 女(雌)性 诊断显像 妇科外科手术 切缘
下载PDF
大麦虫取食聚苯乙烯塑料的研究
20
作者 叶能生 廖旭君 +3 位作者 黄海燕 王嘉乐 叶祖媚 许衡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29-31,18,共4页
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是目前广泛使用且难以降解的主要塑料材料之一,近年来,有关大麦虫取食降解塑料废弃物的研究备受关注。本实验以麦麸和PS为主要原料配制饲料配方,测定56天内大麦虫存活率、体长和虫重变化,探讨不同配方饲料对大... 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是目前广泛使用且难以降解的主要塑料材料之一,近年来,有关大麦虫取食降解塑料废弃物的研究备受关注。本实验以麦麸和PS为主要原料配制饲料配方,测定56天内大麦虫存活率、体长和虫重变化,探讨不同配方饲料对大麦虫的生长发育和塑料降解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只喂食PS塑料的大麦虫存活率最高,大麦虫对于PS塑料的降解能力有限,不能为大麦虫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所需的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虫 聚苯乙烯 肠道菌群 塑料降解 近红外光谱 表面荧光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