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double-logarithmic profile of tidal flow velocity in the near-bed layers 被引量:1
1
作者 NI Zhihui SONG Zhiyao WU Lich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4-92,共9页
Tidal current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near-bed layers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near-bed layer obviously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logarithmic profile, due to the ac... Tidal current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near-bed layers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near-bed layer obviously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logarithmic profile, due to the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Although the logarithmic linear profile can reduce the rate of deviation from this, only it is a lower-order approximate solution. In this paper, considering the unsteady and non-linear features of tidal motion, the double logarithmic profile near-bed layers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is establish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urbulent shear stress along the water depth was parabolic distribu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Prandtl's mixing length theory and yon Karman's self-similar theory. Having been verified the data observed at the West Solent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and comparison of the logarithmic linear profile, it found that the double logarithmic profile is more precious than the latter. At last, the discu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arabolic distribution of the tidal shear stresses verified good by the field data and experimental data, can be better reflected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tidal shear stress deviating from linear distribution that is downward when to accelerate, upward when to decelerate. (2) The traditional logarithmic velocity profile is the zero-order approximation solution of the double logarithmic profile, the logarithmic linear profile is the first order, and the logarithmic parabolic profile is the second order. (3) Ignoring the conditions of diffusion and convection in the tida movement, the double logarithmic profile can reflect the tidal properties of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so that the calculation of the friction velocity and roughness length are more reasonable. When the acceleration or the deceleration is about zero, the double logarithmic profile becomes the logarithmic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ce shear stress tidal current double logarithmic profile near-bed layers friction velocity roughness length
下载PD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and its near-bed sediment flux 被引量:2
2
作者 LI RuiJie1,2, LUO Feng2 & ZHU WenJin3 1 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Disaster and Defence (Hohai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jing 210098, China 2 Laboratory of Marine Environ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3 Institute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387-391,共5页
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and its near-bed sediment flux are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of sediment transport research under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primitive suspended tr... 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and its near-bed sediment flux are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of sediment transport research under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primitive suspended transport equation, the two-dimensional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is deduced. The derived process indicates that the physical essence of the near-bed sediment flux is right the bottom boundary condition for 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of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shear stress in common use, points out the consistency of these two methods in terms of form and physical meaning, and unifies these two methods theoretically.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expressions of the near-bed sediment flux,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problems to whi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hus offering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study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s of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and exchange flux of near-bed water sed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near-bed SEDIMENT FLUX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SHEAR stress
原文传递
川东巴中市恩阳区近水平土质滑坡破坏模式及专业监测预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乾坤 苗朝 +1 位作者 程英建 张勇 《钻探工程》 2023年第5期43-51,共9页
巴中市恩阳区属于典型川东北红层区域,近几年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及强降雨极易诱发浅表层土质滑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本文通过对巴中市恩阳区近3年(2020—2022年)新增的25处近水平土质滑坡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区域典型的土质滑... 巴中市恩阳区属于典型川东北红层区域,近几年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及强降雨极易诱发浅表层土质滑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本文通过对巴中市恩阳区近3年(2020—2022年)新增的25处近水平土质滑坡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区域典型的土质滑坡地质模型:此类近水平土质滑坡的基本特征为岩层倾角和地形坡度均在10°以内(多为3°~5°),呈近水平状,滑体土层厚度前缘薄,后缘厚,且滑坡前缘存在高陡临空面,岩、土分界面明显。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此类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前缘滑移-拉裂,次级剪切滑动,逐级牵引滑移,整体滑动变形。选择区内一处典型的近水平土质滑坡为研究对象,以滑坡前缘和中后部地表位移为主要监测对象,并监测降雨强度,通过GNSS地表位移监测站、裂缝位移计、雨量计等监测设备对滑坡开展专业监测,监测数据表明,近水平土质滑坡的实际变形破坏模式与理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区内同类型滑坡在设计专业监测方案,制定精准防灾避险措施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近水平土质滑坡 破坏模式 滑坡监测预警 巴中市恩阳区
下载PDF
延川南气田近薄层煤层气开发实践及其示范意义
4
作者 杨松 刘晓 +4 位作者 申建 陈贞龙 崔彬 张国林 张文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7,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川南气田自2013年启动产能建设以来,下二叠统山西组2号煤层已累计生产天然气23.3×10^(8)m^(3),实践重复压裂、氮气泡沫洗井等开发措施后,气田仅能保持天然气产量稳定。为保障气田的高效开发,聚焦该区2号煤层下...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川南气田自2013年启动产能建设以来,下二叠统山西组2号煤层已累计生产天然气23.3×10^(8)m^(3),实践重复压裂、氮气泡沫洗井等开发措施后,气田仅能保持天然气产量稳定。为保障气田的高效开发,聚焦该区2号煤层下伏的上石炭统太原组的近薄10号煤层(煤层发育厚度不足2 m),通过对比10号和2号两套煤层含气性、渗透性和可压性的差异,查明了10号煤层地质—工程条件,分析了增效压裂后裂缝形态和产气效果,形成了近薄层煤层气的勘探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10号煤埋藏深、变质程度高、镜质组含量高、灰分产率低、生气潜力大;(2)10号煤吸附能力强,顶底板封隔性好、含水性弱,滞留水环境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含气量高达44 m^(3)/t,资源基础好;(3)10号煤心割理更发育,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大,压裂易形成主裂缝且不易突破顶底板,成缝效率更高,可压性更好;(4)增效压裂能“横向”延伸储层缝长以弥补“纵向”厚度不足、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应用后天然气提产效果显著。结论认为,延川南气田近薄层煤层气的开发实践,坚持从地质条件和开发工艺两方面出发,形成了针对于近薄煤层的开发关键技术,为延川南气田的天然气长期稳产明确了方向,为我国沁水盆地、楚雄盆地等多层叠置煤层气藏中的近薄层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川南气田 煤层气 近薄层 地质条件 储层改造 增效压裂 开发实践
下载PDF
明渠层流近床面颗粒拖曳力研究
5
作者 谢琳 张庆河 +1 位作者 张金凤 刘光威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8-215,共8页
泥沙颗粒受到的拖曳力是泥沙运动的主要驱动力,而当前应用于计算流体力学-离散颗粒法(CFD-DPM)耦合模型进行水沙运动模拟的泥沙颗粒拖曳力公式均没有考虑明渠流底床边壁作用的影响。求解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对明渠层流不同雷诺... 泥沙颗粒受到的拖曳力是泥沙运动的主要驱动力,而当前应用于计算流体力学-离散颗粒法(CFD-DPM)耦合模型进行水沙运动模拟的泥沙颗粒拖曳力公式均没有考虑明渠流底床边壁作用的影响。求解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对明渠层流不同雷诺数条件下床面附近不同高度处颗粒所受拖曳力进行了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变化规律,提出了综合考虑床面和水流惯性对标准拖曳力影响的修正拖曳力计算公式。与常用的单颗粒标准拖曳力公式和考虑遮蔽效应的多颗粒拖曳力公式相比,采用本文修正公式得到的水沙作用力更接近高精度数值解,应用于CFD-DPM输沙模拟获得的输沙结果与输沙率公式结果一致,应用分析表明输沙模拟应当采用粗糙底床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曳力 近底颗粒 明渠层流 床面影响 中等雷诺数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线测定颈痛颗粒流化床制粒过程中的水分
6
作者 赵冰 刘杰 +6 位作者 董海玲 许秀华 张帅华 赵晓辉 江玉娟 程合丽 臧恒昌 《药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0期778-781,共4页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测定颈痛颗粒流化床制粒过程中水分的含量。方法以颈痛颗粒为研究对象,对流化床生产设备的视窗进行改造,采用Micro NIR PAT-U对生产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颈痛颗粒流化床制粒过程中水分...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测定颈痛颗粒流化床制粒过程中水分的含量。方法以颈痛颗粒为研究对象,对流化床生产设备的视窗进行改造,采用Micro NIR PAT-U对生产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颈痛颗粒流化床制粒过程中水分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最终建立的水分含量PLS定量模型RMSEC、RMSECV、RMSEP、R^(2)_(c)、R^(2)_(cv)、R^(2)_(p)分别为0.2454%、0.2871%、0.2798%、0.9091、0.8806、0.9046,外部验证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0%。结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替代水分测定仪,对颈痛颗粒流化床制粒过程中水分的含量进行在线、快速、准确地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颈痛颗粒 流化床 水分含量
下载PDF
基于信号统计模型的变电站半遮挡融合定位方法
7
作者 薛灿 韩强 王智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5-192,共8页
变电站存在建筑遮挡和电磁干扰等问题,这导致传统的基于电磁波定位的人员管控方法精度快速下滑。为避免因单传感器定位精度劣化而导致的电力安全管控效率降低问题,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巡检人员位置估计技术至关重要,而现有融合定位... 变电站存在建筑遮挡和电磁干扰等问题,这导致传统的基于电磁波定位的人员管控方法精度快速下滑。为避免因单传感器定位精度劣化而导致的电力安全管控效率降低问题,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巡检人员位置估计技术至关重要,而现有融合定位方法大多难以在地图信息未知的条件下鲁棒地选择传感器融合策略,因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卫星和近超声信号特征分析的融合定位方法,仅依靠信号统计特征实现环境信息判别并自适应选取融合策略。首先,利用多传感器信号特征统计模型构建指纹库,并基于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降维算法和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s clustering, DPC)算法处理指纹库数据。其次,依据聚类结果搭建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将信号环境特征与卡尔曼滤波器的参数映射。最后,使用神经网络输出优化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源定位切换模型,形成自适应的融合定位方法。利用真实变电站半遮挡环境采集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知环境信息、已知环境信息的融合定位方法,所提出的方法在地图信息未知的情况下节约了地图标定信息,实现了高鲁棒的位置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半遮挡环境 信号特征 近超声 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 密度峰值聚类(DPC) 融合定位
下载PDF
海岸盐沼泥沙过程现场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时钟 杨世伦 缪莘 《泥沙研究》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35,共8页
在长江口南汇东滩进行了现场水文泥沙观测取样,以探讨海岸盐沼植物的存在对潮间带细颗粒泥沙运动的影响。分别对光滩、海三棱草和互花米草亚环境近底层流速、瞬时水位和悬沙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盐沼及相邻光滩近底流速通常小... 在长江口南汇东滩进行了现场水文泥沙观测取样,以探讨海岸盐沼植物的存在对潮间带细颗粒泥沙运动的影响。分别对光滩、海三棱草和互花米草亚环境近底层流速、瞬时水位和悬沙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盐沼及相邻光滩近底流速通常小于50cm/s;盐沼内,植被的摩擦使近底流速减少16%~71%;波浪传入盐沼后能量迅速降低;盐沼中悬沙浓度较相邻光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 海岸 悬沙浓度 流速 波浪 观测 泥沙运动 水文泥沙 水位 长江口
下载PDF
泥沙沉降机率和冲刷系数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瑞杰 罗锋 +1 位作者 周华民 秦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6,共4页
从泥沙沉降机率和冲刷系数的分析出发,研究探讨近底泥沙通量,定义了临界淤积含沙量和临界冲刷含沙量以及沉降机率和冲刷机率,导出了具有相似性的底泥沙通量的两种表达式,得出了冲刷系数是一个与沉降速度和含沙量等相关的系数,泥沙沉降... 从泥沙沉降机率和冲刷系数的分析出发,研究探讨近底泥沙通量,定义了临界淤积含沙量和临界冲刷含沙量以及沉降机率和冲刷机率,导出了具有相似性的底泥沙通量的两种表达式,得出了冲刷系数是一个与沉降速度和含沙量等相关的系数,泥沙沉降机率应细分泥沙冲刷机率和泥沙沉降机率,挟沙力介于临界淤积含沙量和临界冲刷含沙量时,冲淤平衡。另外应存在临界淤积含沙量和临界冲刷含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底泥沙通量 沉降机率 冲刷系数 临界淤积含沙量 临界冲刷含沙量
下载PDF
渤海海峡潮流底应力与沉积物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4
10
作者 蒋东辉 高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63-667,共5页
用数值模型方法计算了渤海海峡区潮流引起的最大和平均底应力 ,以及相应的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 ,并根据沉积物参数计算了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 :(1)最大潮流底应力和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关系与底质分布之间存... 用数值模型方法计算了渤海海峡区潮流引起的最大和平均底应力 ,以及相应的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 ,并根据沉积物参数计算了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 :(1)最大潮流底应力和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关系与底质分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 ,最大潮流底应力大于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地方 ,分布着粗颗粒沉积物 ,若前者小于后者 ,对应的是细颗粒沉积物 ,若两者近于相等 ,则对应着较细颗粒的沉积物 ;(2 )在山东半岛北部近岸和渤海海峡的东北角 ,最大潮流底应力小于或接近于临界起动切应力的量值 ,而对应的沉积物是粉砂和砂 ,这一例外可能是由于残留沉积的出露 ,这一假说需要根据全新世海面上升历史、古水动力环境模拟、渤海海峡沉积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来验证 ;(3)活动层厚度的分布规律与海底沉积物的分布存在着相关性 :即活动层厚度越大 ,对应的海底沉积物越粗 ;活动层厚度越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底应力 活动层厚度 沉积物 分布 数值模拟 渤海海峡 空间分布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挟沙气流中输沙量垂线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倪晋仁 李振山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5,共6页
为了克服传统的垂直集沙方法在近床面区测量精度较低的缺陷 ,本文将垂直集沙方法和水平集沙方法结合 ,在风洞内测量了气流中输沙量沿垂线的分布 ,同时对沙粒沿风洞轴向的水平降落量进行了量测。实验分别针对五种风速条件和两种沙粒级配... 为了克服传统的垂直集沙方法在近床面区测量精度较低的缺陷 ,本文将垂直集沙方法和水平集沙方法结合 ,在风洞内测量了气流中输沙量沿垂线的分布 ,同时对沙粒沿风洞轴向的水平降落量进行了量测。实验分别针对五种风速条件和两种沙粒级配条件进行。结果表明 :挟沙气流中输沙量沿垂线分布的上段符合传统的指数递减分布规律 ,近床面区的输沙量较对应的指数分布函数预测值偏大 ,偏大的程度随气流摩阻速度和沙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采用本文的实验方法可以半定量地揭示近床面区输沙量偏离指数递减分布规律的原因 ,并能够合理地概括以往关于近床面区输沙率测量精度研究的各个方面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垂线分布 风洞实验 近床面 测量精度 垂直集沙 水平集沙
下载PDF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近底有效流速数据处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元叶 何青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4-399,共6页
通过分析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的声强垂向剖面分布特征,利用数学极值定理,确定床面边界位置,进而确定出ADCP记录的所有在水中的流速单元,将ADCP处理软件"丢弃"的部分近底流速数据或... 通过分析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的声强垂向剖面分布特征,利用数学极值定理,确定床面边界位置,进而确定出ADCP记录的所有在水中的流速单元,将ADCP处理软件"丢弃"的部分近底流速数据或由于底跟踪丢失而损失的流速数据确定出来。利用"六点法"同时、同高度的电磁海流计流速数据对提取出来的ADCP近底流速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提取出来的ADCP近底流速数据可信、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近底流速 有效单元 长江口
下载PDF
颗粒非均匀性对推移质输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明潇 王鹏涛 +1 位作者 孙东坡 高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35,共6页
非均匀推移质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输移量的确定、关键影响因子的辨识、内在作用机理的把握等基本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基于此,本文开展了系列精细水槽试验,结合高速摄像、图像识别技术,获取了非均匀推移质输移、颗粒拣选度变化等... 非均匀推移质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输移量的确定、关键影响因子的辨识、内在作用机理的把握等基本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基于此,本文开展了系列精细水槽试验,结合高速摄像、图像识别技术,获取了非均匀推移质输移、颗粒拣选度变化等过程的动态监测数据。引入非均匀泥沙粗细比η,反映床面粗糙度、黏性底层与床面泥沙特性在内的综合水流强度函数Ψb,特征傅氏数Frb等参数,采用量纲分析与数值拟合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粗细比的非均匀推移质输移规律。分析表明颗粒的非均匀性是影响推移质输移的关键因子,对粗颗粒输移量及全沙输移强度影响至关重要;推移质输移率与颗粒粗细比、水流强度呈紧密依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移质 颗粒非均匀度 综合水流强度函数 图像识别 近壁水流结构
下载PDF
垂向平均含沙量计算方法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德信 李瑞杰 +2 位作者 陈波 张文虎 潘锡山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68,共4页
从2种悬沙垂向分布公式出发,结合对数流速分布公式,导出2种常见垂向平均含沙量计算方法的比值关系表达式。讨论了2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两者不一定相等,比值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当近底相对水深稍大(如大于0.01)时加权平均含沙量小于... 从2种悬沙垂向分布公式出发,结合对数流速分布公式,导出2种常见垂向平均含沙量计算方法的比值关系表达式。讨论了2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两者不一定相等,比值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当近底相对水深稍大(如大于0.01)时加权平均含沙量小于算术平均含沙量,与实际相符;2种垂向平均含沙量的差异主要由悬沙及流速垂向分布不均匀性引起。对2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平均含沙量 加权平均 算术平均 悬浮指标 近底相对水深
下载PDF
疏浚抛泥工程引起的悬沙增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华民 李瑞杰 +1 位作者 苗振清 倪勇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8-72,共5页
由描述工程前后二维悬沙运动的控制方程出发,梳理了二维悬沙增量控制方程的推导过程。利用过程中一系列的简化,阐明了悬沙增量方程与悬沙方程不仅是形式上的不同,其近底泥沙通量项已发生物理意义的改变,且求解的泥沙边界条件也发生变化... 由描述工程前后二维悬沙运动的控制方程出发,梳理了二维悬沙增量控制方程的推导过程。利用过程中一系列的简化,阐明了悬沙增量方程与悬沙方程不仅是形式上的不同,其近底泥沙通量项已发生物理意义的改变,且求解的泥沙边界条件也发生变化。工程抛泥若造成沉降机率、沉降速度等参数及物理量发生较大变化,悬沙增量方程能否采用值得重新商榷,因此其适用范围需在计算中加以关注。在本文的实例计算中发现,采用工程前后悬沙运动控制方程比较得到的结果与悬沙增量控制方程计算结果大致相同。悬沙增量方程在实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抛泥 悬沙增量 近底泥沙通量
下载PDF
近床面区挟沙气流流速垂线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倪晋仁 李振山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24,共9页
以测试参数较为齐全的挟沙气流风洞实验资料为基础 ,结合已有各家资料重点对近床面区挟沙气流流速垂线分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对近床面区沙粒跃移层内气流剪切应力分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指出了该区的剪切应力由沙粒临界起动风速、沙... 以测试参数较为齐全的挟沙气流风洞实验资料为基础 ,结合已有各家资料重点对近床面区挟沙气流流速垂线分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对近床面区沙粒跃移层内气流剪切应力分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指出了该区的剪切应力由沙粒临界起动风速、沙粒垂直速度的垂线变化和输沙量垂线分布三者决定 ,并进一步导出了近床面区的挟沙气流流速垂线分布廓线方程 ,由该方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很好。此外 ,研究还表明 ,Bagnold提出的不同风力条件下挟沙气流流速廓线聚焦于一点的观点基本正确 ,但这一点不宜作为跃移层内外风速廓线的分界点 ,实际的分界点高度是沙粒跃移层外气流摩阻速度平方的 0 .0 15倍 ;Owen提出的跃移层外风速廓线方程基本合理 ,但其中有效粗糙度公式中的系数C取值为 0 .0 4时更符合实测资料 ;来流速度相同的情况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廓线 近床面区 能量损耗 摩阻速度 风洞实验 挟沙气流
下载PDF
带电沙粒的跃移云数值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宁 郑晓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5,共6页
给出吹过无限大平坦沙面的稳定风场中风、跃移沙粒及静电力相互耦合的方程 ,并用简化的沙粒——床面碰撞模型求解了方程 .计算结果表明静电力对沙粒跃移轨道及贴地风速有强烈影响 ,当跃移沙粒的带电量为 - 6 0 μC/ kg时 。
关键词 风沙跃移运动 贴地风速廓线 沙粒跃移轨道 带电沙粒 跃移云 数值模拟 静电力 风沙运动
下载PDF
两进一回通风系统邻近层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芦倩 李霞 +1 位作者 朱耀杰 赵耀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1-234,共4页
以回采工作面"U+L"两进一回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回采工作面邻近层瓦斯涌出及流动特点。依据瓦斯渗流理论、能量方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采空区瓦斯运移的数学模型,即采空区气体流动方程和瓦斯在采场中的动力弥散方程... 以回采工作面"U+L"两进一回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回采工作面邻近层瓦斯涌出及流动特点。依据瓦斯渗流理论、能量方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采空区瓦斯运移的数学模型,即采空区气体流动方程和瓦斯在采场中的动力弥散方程。运用FLUENT软件对沙曲矿14205工作面"U+L"两进一回通风系统下采空区瓦斯运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采空区内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垂直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而总结出回采工作面邻近层瓦斯运移规律和采空区内高浓度瓦斯聚集区域。为采煤工作面防止瓦斯积聚及选择合理瓦斯抽放点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面 瓦斯运移 “U+L”两进一回通风系统 邻近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勤辉 沈洵 +1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11-2715,2675,共6页
以CO2接受体法气化技术为基础构建了新型的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煤被加入压力循环流化床气化炉里以水蒸汽为气化介质进行部分气化产生H2、CO和CO2。在以CaO作为接受体吸收CO2并放出气化反应所需的热量的同时,CO也通过水煤气变... 以CO2接受体法气化技术为基础构建了新型的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煤被加入压力循环流化床气化炉里以水蒸汽为气化介质进行部分气化产生H2、CO和CO2。在以CaO作为接受体吸收CO2并放出气化反应所需的热量的同时,CO也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被转化。气化过程所产生高纯度氢气供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煤经部分气化后所剩的低活性焦碳和吸收CO2后产生的CaCO3一起被送入循环流化床燃烧炉,焦炭和燃料电池所排出的含氢尾气燃烧提供CaCO3分解所需的热量。燃烧炉产生的高浓度CO2与其他污染物(SOx、NOx等)一起经余热发电后综合处理,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近零污染物排放。经计算,以烟煤为燃料的系统发电效率可达65.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近零排放 CO2接受体气化
下载PDF
泥沙数学模型近底边界条件Ⅰ:平衡输沙 被引量:13
20
作者 曹志先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9,共9页
床面泥沙的上扬是湍流猝发直接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改进作者基于这一基本力学机理所构造的可自由冲刷床面泥沙上扬通量函数,然后利用输沙平衡时泥沙上扬与有效沉降通量相等之条件建立近底含沙量的理论模式.该理论与现有实验数据吻合... 床面泥沙的上扬是湍流猝发直接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改进作者基于这一基本力学机理所构造的可自由冲刷床面泥沙上扬通量函数,然后利用输沙平衡时泥沙上扬与有效沉降通量相等之条件建立近底含沙量的理论模式.该理论与现有实验数据吻合甚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输沙 近底边界条件 泥沙 数学模型 输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