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mproved oil recovery prediction method for volatile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1
1
作者 LU Kefeng SU Chang CHENG Chaoy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5期1152-1161,共10页
To describe the complex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pletion exploitation of volatile oil reservoir,four fluid phases are defined,and production and remaining volume of these phases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o describe the complex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pletion exploitation of volatile oil reservoir,four fluid phases are defined,and production and remaining volume of these phases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rface volume balance,then the recovery prediction method of volatile oil reservoir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condensate content in released solution gas and the cor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e degassing experiments data are established.Taking three typical kinds of crude oil(black oil,medium-weak volatile oil,strong volatile oil)as examples,the new improved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constant volume depletion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corrected data of multiple degassing experiment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ified method.By using"experimental data and traditional method","corrected data and traditional method"and"corrected data and modified method",recovery factors of these three typical kinds of oil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The source of parameters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recovery of typical black oil.However,with the increase of crude oil volatility,the oil recovery will be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by using experimental data or traditional method.The combination of"corrected data and modified method"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condensate in gas phase in both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and calculation method,and has good applicability to typical black oil and volatile oil.The strong shrinkage of volatile oil makes more"liquid oil"convert to"gaseous oil",so volatile oil reservoir can reach very high oil recovery by depletion dr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e reservoir dissolved gas drive oil recovery prediction method experimental data correction
下载PDF
Water-cut rising mechanism and optimized water injection technology for deepwater turbidite sandstone oilfield: A case study of AKPO Oilfield in Niger Delta Basin, West Africa 被引量:1
2
作者 YUAN Zhiwang YANG Baoquan +5 位作者 YANG Li GU Wenhuan CHEN Xiao KANG Botao LI Chenxi ZHANG Huila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rvoir connec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water-cut rising rules after water breakthrough in the highly volatile oil AKPO oilfield, a new model of water-cut rising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rvoir connec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water-cut rising rules after water breakthrough in the highly volatile oil AKPO oilfield, a new model of water-cut rising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timing and strategy of water injection were put forward. The water-cut rising shapes of producers after water breakthroug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d their water-cut rising mechanism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reservoir connectivity. For the producers which directly connect with injectors in the single-phase sand body of the single-phase channel or lobe with good reservoir connectivity, the water-cut rising curve is "sub-convex". For the producers which connect with injectors through sand bodies developed in multi-phases with good inner sand connectivity but poorer physical property and connectivity at the overlapping parts of sands, the response to water injection is slow and the water-cut rising curve is "sub-concave". For the producers which connect with injectors through multi-phase sand bodies with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connectivity in between the former two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direct connection and overlapping connection, the response to water injection is slightly slower and the water-cut rising curve is "sub-S". Based on ratio relationship of oil and 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a new model of water cut rising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fitting analysis of actual production data, the optimal timing and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for water injection after water breakthrough were put forward. Composite channel and lobe reservoirs can adopt water injection strategies concentrating on improving the vertical sweep efficiency and areal sweep efficiency respectively. This technology has worked well in the AKPO oilfield and c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oil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field development volatile oil reservoir water-cut RISING type reservoir connection relationship water-cut RISING MECHANISM optimized WATER injection
下载PDF
板桥油田挥发油藏递减规律研究及控递减技术对策
3
作者 梅蓉 胡子龙 +1 位作者 王静 于淼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4期45-47,共3页
板桥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破碎,发育多套挥发油藏,生产特征主要表现为:(1)油气井自喷能力强,初期高产,油气同出;(2)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大:压力下降速度1.24 MPa/月,地层压力下降20%时,油井面临停喷;(3)注水开发适应性差:受构造储层... 板桥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破碎,发育多套挥发油藏,生产特征主要表现为:(1)油气井自喷能力强,初期高产,油气同出;(2)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大:压力下降速度1.24 MPa/月,地层压力下降20%时,油井面临停喷;(3)注水开发适应性差:受构造储层影响,井组多为1注1采,水驱方向单一。同时常规注水困难,70%需使用增注泵注水。砂体条带状分布,注采井网平行于主应力方向,注水见效有效期短,注入水易水窜。通过对挥发油藏产量递减原因及规律分析,提出相应的产量控递减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桥油田 挥发油藏 控递减 技术对策
下载PDF
东濮凹陷挥发油特性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阳 杜祥 +2 位作者 杨庆文 李琪 古习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2,共5页
东濮凹陷现已查明的文 72、文 88、文 1 3东等 3个挥发油油藏的流体性质明显不同于其它油气藏 ,不仅具有原始溶解气油比高、体积系数高、饱和压力高、饱和油压缩系数高、气体平均溶解系数高、收缩率高和饱和油密度低、流体黏度低的特性 ... 东濮凹陷现已查明的文 72、文 88、文 1 3东等 3个挥发油油藏的流体性质明显不同于其它油气藏 ,不仅具有原始溶解气油比高、体积系数高、饱和压力高、饱和油压缩系数高、气体平均溶解系数高、收缩率高和饱和油密度低、流体黏度低的特性 ,而且在化学成分、PVT特征、体积收缩特征等方面也很特殊。在形成条件方面与其它油气藏相比也有其特殊性 ,质量好、成熟良高的生油岩是油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巨厚的盐膏岩、膏泥岩或泥页岩沉积组合作盖层和侧向封堵是油藏的圈闭条件 ,埋藏深有利于高气油比流体的运移聚集 ,深部地温高有利重烃热裂解为轻烃 ,并能提高油藏的气油比 ,馆陶期以后地层未受构造运动影响 ,是保存油藏的重要条件。阐述该类油藏的开发规律认为 ,东濮凹陷寻找挥发油油藏的主要地区和层位是 :长垣断层下降盘沙三中4— 10 —沙三下 ;文东构造带北部沙三中4— 10 —沙三下1— 4;白庙—桥口构造深层沙三中—沙三下亚段以及刘庄地区沙二下亚段。图 4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挥发油 特性 挥发油油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长春弱挥发油油藏的开发经验 被引量:11
5
作者 钟显彪 王岚岚 +2 位作者 陈栗 关云东 秦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7-71,共5页
长春油田是 1988年发现的弱挥发油油藏 ,油田属于断块油气藏 ,油田开发采取边外注水 ,高速开发的政策。1990年达历史最高年产油量 6 3.4× 10 4t,1994年降为 7× 10 4t,1999年已降到 2 .85× 10 4t,综合含水从初期的不含水... 长春油田是 1988年发现的弱挥发油油藏 ,油田属于断块油气藏 ,油田开发采取边外注水 ,高速开发的政策。1990年达历史最高年产油量 6 3.4× 10 4t,1994年降为 7× 10 4t,1999年已降到 2 .85× 10 4t,综合含水从初期的不含水增大到 86 .3% ,油田处于晚期开发。油田开发表现的特征与溶解气驱开发类似。预测采收率仅为 2 7%左右 ,较数值模拟理想方案低 2 3%。针对以上问题 ,阐述了该油藏的地质特点和烃类流体类型 ,总结了油田开发的历程、开发特征和开发经验。提出了开发挥发油及弱挥发油油藏 ,保持饱和压力以上是开发好此类油藏的关键 ,应列为此类油藏开发的最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挥发油 油藏开发 数值模拟 断块油气田 长春油田
下载PDF
挥发油油藏生产特征及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被引量:13
6
作者 贺刚 张丽华 +1 位作者 郎兆新 郝恩杰 《断块油气田》 CAS 1996年第2期23-26,F003,共5页
通过对中原油田某挥发油藏生产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该油藏弹性能量、溶解气能量,以及目前开采该油藏所存在的问题。指出该油藏的开采特征不同于黑油油藏,进而讨论了开发该油藏的合理开采方式及转注时机,并针对目前油藏注水困难这一问... 通过对中原油田某挥发油藏生产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该油藏弹性能量、溶解气能量,以及目前开采该油藏所存在的问题。指出该油藏的开采特征不同于黑油油藏,进而讨论了开发该油藏的合理开采方式及转注时机,并针对目前油藏注水困难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油藏注水时应注意的问题。目的在于为开发同类油藏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特征 挥发油 油田开采 采收率
下载PDF
卡因迪克油田挥发性油藏流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妥宏 甄亚丽 +2 位作者 李遇江 刘伟洲 王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1-74,共4页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卡因迪克油田挥发性油藏为例,对该油藏的矿场特征和实验室测试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比例中间烃组分(相对于普通黑油组成)及不同的分离环境条件是形成该油藏独特的矿场和PVT测试特征的根本原因;同时指出目前的挥发性油...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卡因迪克油田挥发性油藏为例,对该油藏的矿场特征和实验室测试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比例中间烃组分(相对于普通黑油组成)及不同的分离环境条件是形成该油藏独特的矿场和PVT测试特征的根本原因;同时指出目前的挥发性油藏实验检测方法获取的油藏流体参数(体积系数、气油比等)不能准确反映油藏流体在矿场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性质和特征,需要对实验和检测方法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油藏 高压物性 气油比 中间烃 体积系数 卡因迪克油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柯克亚凝析气田挥发性油藏开发实践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新裕 牟伟军 +2 位作者 丁国发 鹿克锋 吕江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3-95,共3页
新疆柯克亚凝析气田西五二采油层系是我国最早投入开发的挥发性油藏。该油藏的流体相态特殊、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严重,加之1977-1982年的无控制井喷,使油藏原始的含油部分变为水侵部分、纯油部分及侵入气顶部分,流体分布复杂,而且没有取... 新疆柯克亚凝析气田西五二采油层系是我国最早投入开发的挥发性油藏。该油藏的流体相态特殊、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严重,加之1977-1982年的无控制井喷,使油藏原始的含油部分变为水侵部分、纯油部分及侵入气顶部分,流体分布复杂,而且没有取得原始条件下的地层压力、流体样品等资料。在油田开发初期,根据对油藏原始压力、温度、流体界面和流体相态的恢复结果,编制了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在开发过程中严格按开发方案实施,开发后期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应用水平井新技术在剩余油富集区加密调整,并对停喷的油井采用气举采油工艺技术。15a的开发实践证明,油藏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由方案预测指标及目前生产形势分析,油藏一次采油的采收率可达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克亚凝析气田 井喷 挥发性油藏 采收率
下载PDF
挥发油油藏在注气过程中的相态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梅海燕 张茂林 +1 位作者 李闽 孙良田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CAS 2003年第5期317-319,共3页
根据气液两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研究了某挥发油油藏在注天然气过程中油藏体系相态特征的变化规律.挥发油油藏注天然气,对原始油藏体系的相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在P-T相图上:主要改变泡点线,而对露点线影响小;使气液两相相边界曲线向... 根据气液两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研究了某挥发油油藏在注天然气过程中油藏体系相态特征的变化规律.挥发油油藏注天然气,对原始油藏体系的相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在P-T相图上:主要改变泡点线,而对露点线影响小;使气液两相相边界曲线向上方移动,临界点也相应地向左上方偏移;使泡点线抬高,气液两相相边界曲线变宽,气液两相区范围扩大.挥发油油藏注天然气,使油藏的饱和压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油藏 注气开采 相态变化 注天然气 P-T相图 采收率
下载PDF
弱挥发性碳酸盐岩油藏原油相态特征及注水开发对策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文琪 赵伦 +3 位作者 王晓冬 王淑琴 孙猛 王成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1-286,共6页
以滨里海盆地东缘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为例,分析了弱挥发性油藏在地层压力下降过程中的原油相态变化和渗流物理特征变化规律,并提出油藏在不同地层压力水平下注水开发技术对策。实验表明,随地层压力下降,弱挥发性原油脱气,甲烷和中... 以滨里海盆地东缘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为例,分析了弱挥发性油藏在地层压力下降过程中的原油相态变化和渗流物理特征变化规律,并提出油藏在不同地层压力水平下注水开发技术对策。实验表明,随地层压力下降,弱挥发性原油脱气,甲烷和中间烃依次析出,原油逐渐转变为普通黑油。随着轻烃组分析出,地层原油饱和度迅速下降,原油黏度增大,油相渗透率迅速降低,从而降低油井产能。裂缝越发育,油井产能下降幅度越大。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是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越低,油田最终采收率越低,在低压力保持水平下需要实施注水恢复地层压力。注水时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越低,合理的压力恢复水平越低,采收率越低。与裂缝不发育区相比,相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下实施注水恢复地层压力,裂缝发育区的合理注采比要低,裂缝发育区注水时机对油田采收率的影响更大。因此开发碳酸盐岩弱挥发性油藏应采用早期温和注水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藏 弱挥发原油 相态变化 渗流特征 地层压力 注水时机
下载PDF
考虑组分呈梯度分布的挥发性油藏注气驱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菊花 姜涛 +1 位作者 陈世明 保万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07-111,6,共5页
运用CMG中GEM组分模块对挥发性油藏注气驱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低渗透正韵律地质模型,分别模拟了油藏流体为等组分和考虑组分梯度分布在不同层位注气/生产点的动态特征,用饱和度分布及油气界面张力2项指标展示了不同层位注气/生... 运用CMG中GEM组分模块对挥发性油藏注气驱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低渗透正韵律地质模型,分别模拟了油藏流体为等组分和考虑组分梯度分布在不同层位注气/生产点的动态特征,用饱和度分布及油气界面张力2项指标展示了不同层位注气/生产时储层中流体物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特殊类型油藏采用数值模拟优选注气驱完井层位时应当充分考虑组分的梯度分布。然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挥发性油藏注气驱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给出了挥发性油藏在不同类型储层中的最佳注气方式。表明挥发性油藏注气驱方法研究时应充分考虑油藏流体呈组分梯度分布,据此可以有效地指导该类油藏的注气方法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油藏 组分梯度 注气 组分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注气对挥发性原油饱和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文玉莲 杜志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20-522,共3页
注入气与地下原油混合将改变原油藏流体的饱和压力,影响原油流动能力。饱和压力的改变尤其容易影响挥发性油藏的开发动态。在不考虑多孔介质对相态的影响,假定注入气与原油在PVT筒中直接充分混合的条件下,利用气液两相平衡原理,根据油... 注入气与地下原油混合将改变原油藏流体的饱和压力,影响原油流动能力。饱和压力的改变尤其容易影响挥发性油藏的开发动态。在不考虑多孔介质对相态的影响,假定注入气与原油在PVT筒中直接充分混合的条件下,利用气液两相平衡原理,根据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注入气对挥发性原油饱和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天然气、甲烷或氮气注入到原油中,随着注入量增加,原油饱和压力增加,相同注入量下注入氮气使饱和压力增加的幅度最高;注入气中间组分含量增加趋于使原油饱和压力降低;注入量增加使注入气与原油的混相压力趋于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 挥发性原油 饱和压力 混相驱
下载PDF
带凝析气顶挥发性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以轮南油田JⅢ(6+7)油组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伍轶鸣 付新 +2 位作者 潘昭才 秦可 张茂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3-97,114,共6页
针对轮南油田JⅢ(6+7)油组的实际油藏地质条件,利用相图判别法研究了该油藏的流体类型,并确定了油环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此类油藏,并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Ⅲ(6+7)油组的油环原油地层流体样品... 针对轮南油田JⅢ(6+7)油组的实际油藏地质条件,利用相图判别法研究了该油藏的流体类型,并确定了油环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此类油藏,并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Ⅲ(6+7)油组的油环原油地层流体样品为挥发油体系,并且油环的体积远大于凝析气顶。本油组适合水平井开发,水平段长度为350-400m较好,在相同压差下,其产量是直井产量的4.5倍,若考虑底水锥进的影响,则水平井的水平段应位于油水界面之上0.7~0.9倍油层厚度的位置较好;若不考虑底水锥进情况,则水平井的水平段位于油层中部位置产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顶 挥发性油藏 流体类型 水平井 底水锥进
下载PDF
大庆F区块挥发性油藏流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惠芬 王慎铭 +2 位作者 张雁 吕红磊 刘潇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51-54,84,共5页
运用气相色谱法对分离油和分离气进行了组成组分及原油物性分析。利用PVTsim得到F区块地层油组成组分,通过模拟多次脱气实验,研究了该区块原油的高压物性参数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分析了分离级数及开采条件变化对流体组成及物性... 运用气相色谱法对分离油和分离气进行了组成组分及原油物性分析。利用PVTsim得到F区块地层油组成组分,通过模拟多次脱气实验,研究了该区块原油的高压物性参数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分析了分离级数及开采条件变化对流体组成及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块地层油具有轻烃(C1~C6)含量高、密度低、收缩性强、溶解气油体积比大的特点;与黑油相比,压力变化对PVT参数的影响更大;油藏流体 PVT 特征对分离级数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多级分离时,地层油收缩率较小,脱气量较小,产油量较大;小油嘴开采时,嘴前压力较高,原油中轻质组分脱气相对较少,采出的原油中轻质组分较高,轻质组分更容易被开采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油藏 轻烃 组分 PVT 油嘴 分离级数
下载PDF
挥发性油藏CO2驱动态混相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锐 吕成远 +4 位作者 伦增珉 王进安 赵淑霞 王欣 许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2,共4页
挥发性油藏地层能量充足,原始地层压力高,常规水驱开发难以实施。CO2驱以其良好的驱油特性在该类油藏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挥发性原油气油比高,溶解气中甲烷含量高,导致CO2驱混相压力高,使得其驱油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和数... 挥发性油藏地层能量充足,原始地层压力高,常规水驱开发难以实施。CO2驱以其良好的驱油特性在该类油藏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挥发性原油气油比高,溶解气中甲烷含量高,导致CO2驱混相压力高,使得其驱油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挥发性油藏注CO2过程中的动态混相特征,并剖析衰竭开发转CO2驱界限。结果表明:挥发性油藏存在着适度衰竭转CO2驱"脱气降混"机理,即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原油中甲烷成分部分脱出,有助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降低。另外,其脱气降混程度与其原油类型和溶解气油比有关,原油越接近于凝析油,气油比越高,混相压力降低程度越大;反之,原油越接近于黑油,气油比越低,混相压力降低程度越小。结合动态混相机理,提出了挥发性油藏衰竭开发转CO2驱界限,即气油比越高,其转驱界限越低,脱气后CO2混相驱补充地层能量幅度越小;反之,转驱界限越高,补充地层能量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油藏 CO2驱 脱气降混 转驱界限 混相压力
下载PDF
组分模型在带气顶高挥发性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常生 鲍云杰 +1 位作者 周永炳 董平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56,共5页
根据钻井取心、开发动态、实验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SW.B油藏流体分布和流体性质特征,尤其是流体在渗流过程中的相态行为变化和通过井筒到达地面第二级分离器标准状况下的物性变化规律,将全组分实验分析数据劈分、合并为7个拟组分,通过三... 根据钻井取心、开发动态、实验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SW.B油藏流体分布和流体性质特征,尤其是流体在渗流过程中的相态行为变化和通过井筒到达地面第二级分离器标准状况下的物性变化规律,将全组分实验分析数据劈分、合并为7个拟组分,通过三参数PR状态方程进行实验分析数据拟合,获得组分模型计算必须的状态方程基础参数,建立SW.B油藏高精度组分数值模型,定量描述剩余油、气饱和度分布,为开发方式优化、编制开发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对类似油藏的合理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模型 高挥发性油藏 数值模拟 相态行为
下载PDF
挥发性油藏轻烃回收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金诚 孙雷 李士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0-94,共5页
以长春油田为挥发性油藏实例,通过流作物性分析资料和实际生产特征的研究,认为挥发性油藏的特殊性取决于它的烃类体系的组分组成特征。该类油(气)藏开发过程中轻烃回收是必要的。以热力学和相平衡理论为基础,选用PR状态方程建立了... 以长春油田为挥发性油藏实例,通过流作物性分析资料和实际生产特征的研究,认为挥发性油藏的特殊性取决于它的烃类体系的组分组成特征。该类油(气)藏开发过程中轻烃回收是必要的。以热力学和相平衡理论为基础,选用PR状态方程建立了轻烃回收的相态模型,并且进行了可行性和精度检验。对长春油田进行了轻烃回收模拟计算,获得了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油藏 轻烃回收 油气田开发
下载PDF
原油脱气对挥发性油藏产液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光明 李岩芳 +1 位作者 李鑫 徐加峰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6-9,52,共5页
为研究近井地带原油脱气对挥发性油藏产液能力的影响,以东部某油田馆陶组为例,采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脱气程度对油藏产液能力的影响,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原油脱气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近井... 为研究近井地带原油脱气对挥发性油藏产液能力的影响,以东部某油田馆陶组为例,采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脱气程度对油藏产液能力的影响,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原油脱气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近井周围较小区域;当地层压力在饱和压力以上时,随井底流压的降低,油藏产液能力降低,但不明显,当地层压力在饱和压力以下时,随井底流压的降低,油藏产液能力降低明显;随油藏含水率的逐渐增高,原油脱气对油藏产液能力的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脱气 挥发性油藏 产液能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挥发性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及高温高压三相相渗实验
19
作者 罗波波 刘峰刚 +3 位作者 王瑞飞 尹帅 张泽 董浩然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3期69-75,81,共8页
东濮凹陷文南地区古近系沙三中段油藏属于典型的深层、高温、高压挥发性油藏,存在注水见效差的问题。通过应用恒速压汞、高温高压相渗测试及Stone1模型对东濮凹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不同渗透率样品在高温、高压及不同驱... 东濮凹陷文南地区古近系沙三中段油藏属于典型的深层、高温、高压挥发性油藏,存在注水见效差的问题。通过应用恒速压汞、高温高压相渗测试及Stone1模型对东濮凹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不同渗透率样品在高温、高压及不同驱替流体(原始油样/贫气原油/富气原油)条件下的可动流体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样品喉道半径分布在0.745~5.042μm;孔隙半径分布在16.970~171.035μm;孔喉半径比分布在40~278,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分布在1.041~12.672。不同样品喉道呈“多峰”分布且喉道半径普遍低于10μm。不同样品孔隙半径分布一致,存在135μm和165μm两个峰值。样品孔喉半径比也具有“双峰”特征,两个峰值分别为60和130。孔喉半径比越大,样品的渗透率越低。当喉道半径值大于1μm时,喉道对渗透率有明显的贡献。基于Stone1模型构建了致密储层三相渗透率曲线,油、气、水各自的相对渗透率都随着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油的相对渗透率是油、气、水三相饱和度的函数。最终,计算并绘制了样品在140℃及不同测试压力条件下的相渗三角图。结果显示,每一种原油存在一个最佳驱替压力时,可动流体空间最大。此外,当原油中含气量较少时,可动流体空间会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原油中含气量较多时,压力对低渗油藏的可动流体空间的影响不明显。当驱替流体为富气原油时,可动流体空间最大。这是由于,气体的加入占据了原来是束缚水或束缚油的一部分空间,气体的可流动性更强,因此其可动流体空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挥发性油藏 孔隙结构 相渗三角图 可动流体
下载PDF
注氮气对挥发性油藏流体相态特征影响实验研究
20
作者 李福堂 王博 +2 位作者 辛春彦 黄亮 姜海洋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2期39-43,共5页
堡古2区块Es1油藏为典型复杂断块挥发性油藏,经过多年水驱开发,目前油藏存在地层压力低,原油脱气,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问题。为了探索该类油藏水驱后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系统开展注氮气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开展注氮气油藏流体高... 堡古2区块Es1油藏为典型复杂断块挥发性油藏,经过多年水驱开发,目前油藏存在地层压力低,原油脱气,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问题。为了探索该类油藏水驱后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系统开展注氮气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开展注氮气油藏流体高压物性分析和细管实验,论述了注氮气对挥发性油藏流体相态特征影响。随着氮气注入量增加,地层原油的体积膨胀系数增强,地层油黏度和密度随氮气注入基本保持不变。细管实验表明注氮气后油藏采出程度增加,但不能实现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藏 细管实验 氮气驱 复杂断块 高压物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