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患者针感与医生手下感之间相关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二次分析
1
作者 林驰 郭婉清 +4 位作者 萨喆燕 罗彩云 钟晓玲 徐沙丽 翁劲松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1034-1039,共6页
目的分析同为针刺得气指征的患者针感与医生手下感的相关性。方法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分析,62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0例。两组均针刺双侧三阴交穴,A组采用促使得气方法(深刺、粗针、行手法)干... 目的分析同为针刺得气指征的患者针感与医生手下感的相关性。方法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分析,62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0例。两组均针刺双侧三阴交穴,A组采用促使得气方法(深刺、粗针、行手法)干预,B组采用避免得气方法(浅刺、细针、不行手法)干预。二次分析聚焦A组数据,采用《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评估患者主观感受(针感强度、时间和成分),采用自制量表评估医生手下感强度,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患者主观感受的3个指标之间呈两两正向直线相关(P<0.05)。12种常见得气感成分中有7种与针感持续总时间明显正向直线相关(P<0.05)。不属于得气感之刺痛与患者针感强度具有正向直线相关(P<0.05)。单次行针后患者针感持续时间同该次行针时医生手下感强度具有正向直线相关(P<0.05)。医生手下感总强度与患者针感强度、得气感成分总强度未见明显线性相关(P>0.05),却与患者麻感强度正向直线相关(P<0.05)。结论三阴交单穴针刺时,患者针感强度易受非得气之刺痛感的干扰,其与医生手下感强度表现为不会线性同步增加,但该穴处患者针感持续时间和单一得气感成分麻感不受刺痛感干扰,与医生手下感强度表现出同步增加。故科研中应重视得气感时间指标和医生手下感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三阴交 得气 针感
下载PDF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of needling acupoints(bilateral De Qi vs unilateral De Qi)on primary dysmenorrhea:a 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 trail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Pei Zhang Peng +7 位作者 Ma Liangxiao Yuan Hongwen Liu Yuqi Chi Lin Xin Siyuan Hu Nijuan Zhao Minyi Zhu 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711-717,共7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eedling acupoints(bilateral vs unilateral) with De Qi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501 primary dysmenorrhea(PD) patients participating in multi-center, randomized,controlled trail.ME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eedling acupoints(bilateral vs unilateral) with De Qi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501 primary dysmenorrhea(PD) patients participating in multi-center, randomized,controlled trail.METHODS: De Qi was defined as at least one of the feelings in soreness, numbness, fullness or heaviness at the acupoints when stimulated with needles. The 501 patients were grouped in 3 groups in terms of De Qi or not De Qi in one side(unilateral)or both sides(bilateral) of the body: bilateral De Qi group, unilateral De Qi group, and non-De Qi group. The abdominal pains were measured using visual analog scale(VAS).RESULTS: In 501 patients, 472 acquired De Qi at unilateral acupoints, 24 De Qi at bilateral acupoint,and 5 had no De Qi at any acupoint. The data of non-De Qi group was excluded as the sample was less than 5% of that in the bilateral De Qi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De Qi group(P < 0.01). After stratified by acupoints, for the patients needled at Sanyinjiao(SP 6)and Xuanzhong(GB 39), VAS scores in the bilateral De Qi group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unilateral De Qi group(P < 0.05).CONCLUSION: Bilateral De Qi was possibly superior to unilateral De Qi in enhancing the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of needling the acupoints, 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observed on the pa-tients of needling at non acupoint, which preliminarily suggested this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was perhaps along merid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ival of qi needling sensation DYSMENORRHEA Visual analog sca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原文传递
针刺得气的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春琛 石广霞 +2 位作者 李旭 袁芳 刘银霞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198-1201,1205,共5页
得气作为研究经络实质和针灸理论体系的重大问题,是针灸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得气既是针刺效果的前提,也是治疗关键因素。随中医现代科学化研究进程,未来引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力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与验证得气相结合,对其客... 得气作为研究经络实质和针灸理论体系的重大问题,是针灸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得气既是针刺效果的前提,也是治疗关键因素。随中医现代科学化研究进程,未来引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力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与验证得气相结合,对其客观评定并与针效和临床诊疗结合,细化对得气的研究,构建现代针灸学得气这一重要内容的测评体系,共同促进针灸学发展。现从得气的概念、穴位本态、穴位敏化机制、主观客观评价、影响因素及得气与针效的量效等关系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针刺 穴位敏化 穴位本态 针感 量表 评价体系 量效关系
下载PDF
A review of the methods used for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De Qi 被引量:1
4
作者 Yuan Hongwen Wang Pei +5 位作者 Hu Nijuan Zhang Peng Li Chunhua Liu Yuqi Ma Liangxiao Zhu 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09-314,共6页
De Qi refers to a series of sensations experienced when acupuncture is performed at acupoints. De Qi comprises needling sensations felt by the patient, and the sensations perceived by the acupuncturist. Classical Trad... De Qi refers to a series of sensations experienced when acupuncture is performed at acupoints. De Qi comprises needling sensations felt by the patient, and the sensations perceived by the acupuncturist. Class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states that De Qi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rative effect.In modern studies, the main index that researchers have used to evaluate De Qi was the needling sensation reported by the patient. Between 1 st Aug and 31 st Oct 2014, we conducted an electronic database search of all fiel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o select literature assessing acupuncture needle sensations. We then reviewed the methods used within these studies to evaluate De Qi. The methods included simple evaluation, and the use of a De Qi scale/questionnaire. The simple evaluation,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was judged by typical sensations felt by the patient after needling at acupoints, such as soreness, numbness, fullness, and heaviness.This method was easy and practicable, and had been adopted widely by Chinese researchers. In contrast, the De Qi scale/questionnaire,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had multiple compiling methods available for evaluating the intensity of De Qi.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the De Qi scale/questionnair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studies on De Qi, thereby these scales/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acknowledged and applied by most researchers. The present review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scales/questionnaires used to evaluate De Qi; furthermore, we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se questionnaires through integration with classical De Qi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ival of qi 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s needling sensation scale subjective evaluation REVIEW
原文传递
气至与针感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立志 许能贵 易玮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96-398,共3页
针灸气至与针感概念有异,"气至"应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通过检查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脉针法,选择五输穴中2个阳经穴和1个... 针灸气至与针感概念有异,"气至"应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通过检查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脉针法,选择五输穴中2个阳经穴和1个阴经穴位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使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大小趋于相等,可以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气至 得气 针感
下载PDF
得气内涵的演变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章庆庆 朱世鹏 +4 位作者 罗丽 王洋 张露芬 朱江 李晓泓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19-21,共3页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前提,气至为广义得气,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是针刺后机体的所有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针感 内涵 关系
下载PDF
李志道“正侧浅深刺”配合“三防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英 被引量:5
7
作者 杨俊涛 胡锦华 王卫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7期23-25,共3页
介绍李志道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特色针法。包括"先中间后两边,浅病浅刺,深病深刺"的"正侧浅深刺"和针对面肌水肿、面肌痉挛、倒错的"三防刺"。并附病案2则。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刺法 双得气 名医经验 李志道
下载PDF
重视针刺得气临床研究中针感的记录方式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妮娟 林驰 +5 位作者 赵珉一 孙俊俊 王亚峰 张壮 马良宵 朱江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8期1-4,共4页
针感的量化评价对针刺得气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针感量表或问卷是针感量化评价中记录针感的重要工具。在运用针感量表或问卷记录针感时,会涉及针感记录时间、穴位数量和针刺次数等问题。针感记录时间有针刺中和针刺结束后两种;穴位数有... 针感的量化评价对针刺得气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针感量表或问卷是针感量化评价中记录针感的重要工具。在运用针感量表或问卷记录针感时,会涉及针感记录时间、穴位数量和针刺次数等问题。针感记录时间有针刺中和针刺结束后两种;穴位数有单穴、多穴,其中单穴为直接记录,多穴则有逐一或作为整体综合记录针感的情况;针刺次数有单次和多次,其中前者为直接记录,后者则有每次记录、选几次或在最后1次记录针感的情况。针感记录方式是得气量化评价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应在不同的时间记录以反映针感的不同方面,并重视每个穴位和每次针刺的针感,以便为得气临床研究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得气 针感 记录方式 时间 穴位数量 针刺次数
下载PDF
从时空针灸论针感、得气反应与得气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太品 陈祖琨 +2 位作者 陈春信 刘炳凯 朱勉生 《中医药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67-69,共3页
本文结合朱勉生教授时空针灸论针感、得气反应与得气效应。得气应包括得气反应和得气效应,得气反应是患者自身出现的与疗效相关的一些表现。得气效应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后产生临床疗效。针感是针刺后病人的感觉,不完全等同于得气... 本文结合朱勉生教授时空针灸论针感、得气反应与得气效应。得气应包括得气反应和得气效应,得气反应是患者自身出现的与疗效相关的一些表现。得气效应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后产生临床疗效。针感是针刺后病人的感觉,不完全等同于得气。得气效应易出现在一些特殊心静的人群中。临床上治神、"场效应"、医生的自身修养、手法等都与良好的得气反应和得气效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针灸 得气 得气反应 得气效应 针感
下载PDF
也谈“循经感传”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春兰 许金森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3-1295,共3页
随着针刺麻醉的创立,从事针麻原理及经络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循经感传现象"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与学者的重视,现已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热点。作者通过梳理相关古籍与文献,着重从循经感传的涵义、判断、重要性以及激发方法等方... 随着针刺麻醉的创立,从事针麻原理及经络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循经感传现象"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与学者的重视,现已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热点。作者通过梳理相关古籍与文献,着重从循经感传的涵义、判断、重要性以及激发方法等方面对循经感传加以论述,以便学习针灸的同行参阅,为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得气 气至 针感
下载PDF
释“得气”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1期86-88,共3页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调气
下载PDF
浅谈针刺得气
12
作者 刘骥才 《广东化工》 CAS 2018年第15期231-231,249,共2页
何为"得气"?根据现在大多数临床教材所下的定义来看:得气,古称"气至",近代又称"针感",根据古今文献关于"得气"的阐述,与现代教材不甚相符,现将古今对于"得气"的认识叙述如下,以完善... 何为"得气"?根据现在大多数临床教材所下的定义来看:得气,古称"气至",近代又称"针感",根据古今文献关于"得气"的阐述,与现代教材不甚相符,现将古今对于"得气"的认识叙述如下,以完善对"得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针感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章少颖 徐福 +3 位作者 周海江 胡迎秋 诸剑芳 陈益丹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4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气血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41例。埋线组予穴位埋线疗法,针刺组予相同穴位针刺,药物组予艾司唑仑口服。各组疗效均为3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气血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41例。埋线组予穴位埋线疗法,针刺组予相同穴位针刺,药物组予艾司唑仑口服。各组疗效均为3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睡眠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埋线组40例、针刺组39例、药物组38例。(2)疗程结束时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87.18%、65.7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埋线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而与针刺组相当(P>0.05)。随访时埋线组、针刺组、药物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61.54%、39.47%。与疗程结束时比较,各组病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埋线组明显优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又优于药物组(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PSQI总评分埋线组与针刺组相当(P>0.05),且两者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从各项睡眠因子比较分析,埋线组与针刺组无显著差别(P>0.05),埋线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显著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显著优于药物组(P<0.05)。(4)治疗后与随访时组内比较,各组总评分及各项睡眠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各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复发(P<0.05)。组间随访时比较,总评分埋线组分别明显低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与药物组相当(P>0.05);从各项睡眠因子分析,埋线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方面依然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而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方面也明显优于针刺组(P<0.05)。(5)治疗后与随访时组内比较,各组睡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各组病情均出现反复。组间治疗后比较,睡眠时间埋线组明显长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和药物组时间相当(P>0.05);组间随访时比较,睡眠时间埋线组明显长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而针刺组又明显长于药物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近期及持续疗效满意,同时与传统针刺疗法或助眠药物相比,其治疗频率低、时间短,更易被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不寐 气血两虚 穴位埋线 长效针感
下载PDF
针感及其物质基础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雪 张小卿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第6期197-201,共5页
当针尖刺激到皮肤下的不同深部感受器时,与感受器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将针刺刺激传入大脑中枢后会激活不同的脑区,经大脑的进一步处理,产生酸、麻、胀、重等针感。针感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针感 得气 气至 感受器
下载PDF
“得气”“气至”“针感”概念之我见 被引量:19
15
作者 林驰 马良宵 +8 位作者 苑鸿雯 张鹏 齐丹丹 李静 辛思源 胡妮娟 郝杰 王培 朱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92-2895,共4页
得气、气至、针感,三者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得气和气至均有"针与经气相得"和"经气调和"之意,同时气至还有针前气至和气至病所的涵义。针感包括患者针感和医者手下感。其中,患者针感既包括反映针下得... 得气、气至、针感,三者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得气和气至均有"针与经气相得"和"经气调和"之意,同时气至还有针前气至和气至病所的涵义。针感包括患者针感和医者手下感。其中,患者针感既包括反映针下得气的,也包括能反映气至气调的,还包括与经气变化无关的针感。因此气至的概念包含得气,而针感的概念与气至和得气均有交叠之处。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得气",应理解为"针与经气相得",主要研究方向有文献研究、得气与临床疗效关系研究以及得气的客观量化研究。针感作为体察得气的重要指征,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针感
原文传递
得气针感与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陆凤燕 王圆圆 +4 位作者 周晨 陈安莉 白万柱 高俊虹 喻晓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3-527,共5页
针感是针刺得气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得气针感与不同组织结构(皮肤,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关系的相关研究,认为得气针感是穴区多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产物,主要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而医者手下的得... 针感是针刺得气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得气针感与不同组织结构(皮肤,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关系的相关研究,认为得气针感是穴区多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产物,主要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而医者手下的得气感,即滞针感可能是运针过程中引起的穴区肌肉收缩所致。通过系统梳理,提出了基于不同穴区组织结构及其脑功能响应系统探讨不同运针手法在产生得气针感中的作用的研究新思路,以期为阐明得气针感的科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针感 组织结构
原文传递
“循经感传”的源流考证 被引量:12
17
作者 林驰 郑美凤 +1 位作者 黄涛 罗菊芬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435-5438,共4页
古代医籍文献中并没有指代循经感传现象的专有名词,然而对该现象的描绘却十分丰富,主要从针感感应和针感传导两方面进行表述,其中得气、气至病所等是高频词。随着现代针灸研究的开展,循经感传现象不再仅是临床实践的现象,更是阐明经络... 古代医籍文献中并没有指代循经感传现象的专有名词,然而对该现象的描绘却十分丰富,主要从针感感应和针感传导两方面进行表述,其中得气、气至病所等是高频词。随着现代针灸研究的开展,循经感传现象不再仅是临床实践的现象,更是阐明经络实质与经络现象本质时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出现了"经络感传""针响""经络传导和感应""经络针刺感应现象"等专有名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出现了"循经感传"这一突出其循经性特征的表述。1978年全国经络研究协作组建议统一使用该名称来表述相关的经络现象,此后该词才逐渐被教材、著作、文献等沿用至今。同时其定义也日臻完善,包含了"刺激穴位-产生得气感-沿经脉传导-被大脑感知"四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针感 经脉 得气
原文传递
气至、气至而有效、得气、针感的内涵与关系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小平 陈飞宇 +1 位作者 包烨华 楚佳梅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450-1452,共3页
认为"气至"之气分广义与狭义,针刺作为治疗手段时,气至多为谷气至,"气至而有效"之气即为谷气。气至是"得气"的前提,得气是针刺后谷气或正气至病所并与邪气斗争的状态,正邪相争的预后则需要脉象作为重要... 认为"气至"之气分广义与狭义,针刺作为治疗手段时,气至多为谷气至,"气至而有效"之气即为谷气。气至是"得气"的前提,得气是针刺后谷气或正气至病所并与邪气斗争的状态,正邪相争的预后则需要脉象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而"针感"则是气至、得气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为显性针感与隐形针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至 气至而有效 得气 针感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中的“得气”与“气至” 被引量:17
19
作者 武峻艳 王杰 张俊龙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44-546,共3页
"得气"与"气至"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起效环节的论述,"得气"强调守正气,与"针感"不同;"气至"要根据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来判断,是针刺有效的关键所在。针刺治疗中的各种手法,正是... "得气"与"气至"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起效环节的论述,"得气"强调守正气,与"针感"不同;"气至"要根据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来判断,是针刺有效的关键所在。针刺治疗中的各种手法,正是在"得气"基础上的"调气",从而达到"气至"之效。医患双方的"治神"和"守神",是发挥针刺治疗作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针感 调气 治神 守神
原文传递
浅谈针感、气至与得气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芳 王鸿度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2-1134,共3页
现行规划教材《针灸学》认为针感、气至与得气含义相同,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故引用《内经》和古今知名注家的注释、论述及研究认识,对其含义进行思辩。针感是医者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及自觉反应;气至是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使患病机体趋愈... 现行规划教材《针灸学》认为针感、气至与得气含义相同,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故引用《内经》和古今知名注家的注释、论述及研究认识,对其含义进行思辩。针感是医者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及自觉反应;气至是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使患病机体趋愈达到治疗效果;得气是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气至与得气并不是同一概念,明确其概念能更好地指导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感 气至 得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