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段东红 刘丽萍 +1 位作者 杨岚 黄晓琼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21期61-62,共2页
目的提高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和保留时间、降低穿刺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98例罹患不同疾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右手拇指沿血管缓慢推进Y型软管座,同时右手示指指... 目的提高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和保留时间、降低穿刺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98例罹患不同疾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右手拇指沿血管缓慢推进Y型软管座,同时右手示指指腹顶着鳍状针座前端向后退出部分针芯,用两条6~7 cm胶布分别从Y型软管座和留置针后端沿延长管的反向分别交叉固定于穿刺血管两侧。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2~5 mm,左手再连针带管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右手将针芯全部退出。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进方法可提高新生儿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部位皮肤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置管 固定 效果分析
下载PDF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和下肢静脉留置PICC的对照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印玉静 马月兰 刘小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12期1842-1845,共4页
目的观察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经下肢和上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确定最佳留置导管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医院20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上、下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将上... 目的观察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经下肢和上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确定最佳留置导管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医院20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上、下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将上肢静脉置管者155例作为对照组,将下肢静脉置管者4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等置管效果指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局部渗液、静脉炎和怀疑或明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管较上肢静脉置管在置管过程中操作简化,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可在综合考虑患儿的健康和血管各项因素之后,将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作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首选置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戴玲玲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4期186-188,192,共4页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FMEA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中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其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新生儿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一次置管成功率 护理不良事件 住院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