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南市环境空气中TSP和PM_(10)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68
1
作者 冯银厂 吴建会 +3 位作者 朱坦 白志鹏 闫怀忠 谭晓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于1999—2000年在济南市5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TSP和PM10的来源。结果表明,各主要源类对TSP的贡献率依次为:扬尘34%,煤烟尘25%,土... 于1999—2000年在济南市5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TSP和PM10的来源。结果表明,各主要源类对TSP的贡献率依次为:扬尘34%,煤烟尘25%,土壤风沙尘18%,机动车尾气尘6%,建筑水泥尘2%,其他15%;对PM10的贡献率依次为:扬尘30%,煤烟尘27%,土壤风沙尘15%,机动车尾气尘9%,建筑水泥尘3%,其他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源解析 CMB 二重源解析技术 济南
下载PDF
无锡市区环境空气中PM10来源解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韩博 冯银厂 +5 位作者 毕晓辉 薛永华 吴建会 朱坦 丁建清 杜元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9,共5页
于2005年采集了无锡市区PM10源和受体样品,并测定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即ρ(OC)/ρ(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了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对PM10的贡献,并据此重新构建了受体化学成分谱,使用化学... 于2005年采集了无锡市区PM10源和受体样品,并测定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即ρ(OC)/ρ(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了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对PM10的贡献,并据此重新构建了受体化学成分谱,使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和二重源解析技术对无锡市区的PM10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城市扬尘是无锡市环境空气中PM10的主要来源,其分担率达50.49%;煤烟尘和机动车尾气尘的分担率也分别为13.97%和7.80%;其他重要源类按分担率依次为二次有机碳,SO42-,建筑水泥尘,NO3-,土壤尘和钢铁尘等,其中二次有机碳年贡献值为6.94μg/m3,年分担率为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锡市 PM10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 二重源解析 二次有机碳(SOC)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中TSP和PM_(10)来源解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冯银厂 彭林 +3 位作者 吴建会 朱坦 吕爱华 张克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30-33,共4页
2002年,在乌鲁木齐市5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TSP和PM10的来源,结果表明,各主要源类对TSP的分担率依次为扬尘34%、燃煤尘26%、建筑... 2002年,在乌鲁木齐市5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TSP和PM10的来源,结果表明,各主要源类对TSP的分担率依次为扬尘34%、燃煤尘26%、建筑水泥尘10%、硫酸盐8%、土壤风沙尘7%、机动车尾气尘6%、钢铁尘2%、硝酸盐1%、其它6%;对PM10的分担率依次为:扬尘30%、燃煤尘28%、建筑水泥尘11%、硫酸盐10%、机动车尾气尘8%、土壤风沙尘8%、硝酸盐1%、其它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源解析 CMB 二重源解析技术 乌鲁木齐
下载PDF
太原市环境空气中TSP和PM_(10)来源解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建会 朱坦 +2 位作者 冯银厂 毕晓辉 李景平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0-42,共3页
2001年到2002年,在太原市5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TSP和PM10的来源,结果表明,各主要源类对TSP的分担率依次为燃煤尘28%、扬尘24%、建筑水泥尘... 2001年到2002年,在太原市5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TSP和PM10的来源,结果表明,各主要源类对TSP的分担率依次为燃煤尘28%、扬尘24%、建筑水泥尘14%、硫酸盐10%、机动车尾气尘10%、土壤风沙尘5%、钢铁尘4%、硝酸盐4%、其它1%;对PM10的分担率依次为扬尘30%、燃煤尘18%、机动车尾气尘15%、硫酸盐11%、土壤风沙尘9%、建筑水泥尘7%、硝酸盐4%、其它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源解析 CMB 二重源解析技术 太原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酸缓冲能力来源解析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毕晓辉 冯银厂 +1 位作者 朱坦 陈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9-583,共5页
建立了大气颗粒物酸缓冲能力的表征方法,测定了天津市区不同源类的酸缓冲能力;建立了基于二重源解析技术(NCMB)的TSP酸缓冲能力来源识别技术,阐述了其技术原理,并在天津城区加以应用.结果表明,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天津城区降... 建立了大气颗粒物酸缓冲能力的表征方法,测定了天津市区不同源类的酸缓冲能力;建立了基于二重源解析技术(NCMB)的TSP酸缓冲能力来源识别技术,阐述了其技术原理,并在天津城区加以应用.结果表明,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天津城区降雨pH值的关键因素;颗粒物的酸缓冲能力主要来源于城市扬尘、建筑水泥尘和土壤风沙尘等开放源.开放源污染是现阶段决定天津城区酸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TSP) 酸缓冲能力 二重源解析技术(ncmb)酸雨
下载PDF
杭州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的酸缓冲能力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林丰妹 焦荔 +3 位作者 邵科 毕晓辉 徐虹 蒋智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44,共5页
通过酸缓冲能力的测定实验,研究杭州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的酸缓冲能力,并利用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大气颗粒物中碱性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呈弱碱性,对降水酸度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作用较小。总体而言,TSP与PM10... 通过酸缓冲能力的测定实验,研究杭州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的酸缓冲能力,并利用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大气颗粒物中碱性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呈弱碱性,对降水酸度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作用较小。总体而言,TSP与PM10的酸缓冲能力与其浓度呈负相关,但相关关系不明显,TSP的酸缓冲能力比PM10强。Ca是影响大气颗粒物酸缓冲能力的关键化学组分。TSP的酸缓冲能力主要来自建筑水泥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酸缓冲能力 二重源解析技术
下载PDF
“二重源解析”技术及其系统实现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宏 郭光焕 +2 位作者 白志鹏 王恺 韩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3,18,共4页
化学质量平衡是被广泛用于空气质量管理的受体模型之一。由于混合源(城市扬尘)和单一源因颗粒物源谱的严重共线性,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使用的EPA-CMB8.2,无法定量解析出各排放源初始态和扬尘态颗粒物的贡献值和分担率。针对这一问题... 化学质量平衡是被广泛用于空气质量管理的受体模型之一。由于混合源(城市扬尘)和单一源因颗粒物源谱的严重共线性,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使用的EPA-CMB8.2,无法定量解析出各排放源初始态和扬尘态颗粒物的贡献值和分担率。针对这一问题,完善和规范了"二重源解析"技术原理,开发了具有"二重源解析"功能的NKCMB3.0。对鞍山市样品污染物来源解析的试验结果表明,"二重源解析"技术在对混合源和单一源同时进行源解析时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化学质量平衡 二重源解析 EPA—CMB8.2 NKCMB3.0
下载PDF
辽宁省三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徐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7-61,共5页
针对辽宁省的沈阳、抚顺、葫芦岛三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来源,应用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解析。识别各源类及其成分谱的特征,分析、比较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三城市各源类在不同季节对城市大气... 针对辽宁省的沈阳、抚顺、葫芦岛三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来源,应用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解析。识别各源类及其成分谱的特征,分析、比较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三城市各源类在不同季节对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率,得到辽宁省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和季节分布特征的一般规律,说明城市扬尘、土壤风沙尘和煤烟尘是城市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应作为颗粒物污染治理的重点,而抚顺市特有的钢铁尘,葫芦岛市特有的锌尘等源类的污染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CMB 二重源解析技术 辽宁省三城市
下载PDF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mbient PM_(10) in urban areas of Wuxi,China 被引量:5
9
作者 Bo HAN Xiaohui BI +5 位作者 Yonghua XUE Jianhui WU Tan ZHU Baogui ZHANG Jianqing DING Yuanxin DU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1年第4期552-563,共12页
A total of 168 PM_(10)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year of 2005 at eight sites in the city of Wuxi in China.Fifteen chemical elements,three water-soluble ions,total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were analyzed.Six sou... A total of 168 PM_(10)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year of 2005 at eight sites in the city of Wuxi in China.Fifteen chemical elements,three water-soluble ions,total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were analyzed.Six source categori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ambient PM_(10)in Wuxi were estimated using a nested chemical mass balance method that reduces the effects of colinearity on the chemical mass balance model.In addition,the concentrations of secondary aerosols,such as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ulfate and nitrate,were quantified.The spatially averaged PM_(10)was high in the spring and winter(123μg·m^(-3)and low in the summer-fall(90μg·m^(-3)).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ource apportionment,resuspended dust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ambient PM_(10),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of the PM_(10)mass.Coal combustion(14.6%)and vehicle exhaust(9.4%)were also significant source categories of ambient PM_(10).Construction and cement dust,sulfates,secondary organic carbon,and nitrates made contributions ranging between 4.1%and 4.9%.Other source categories such as steel manufacturing dust and soil dust made low contributions to ambient PM_(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apportionment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 nested chemical mass balance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