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est Exclusion Net(PEN)on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Late Season Broad Leaf Mustard(BLM)in Chitwan,Nepal 被引量:1
1
作者 Ram Chandra Neupane Arjun Kumar Shrestha +2 位作者 Rajendra Regmi Kim Fooyontphanich Ananta Raj Devkot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8年第5期315-322,共8页
Broad leaf mustard(BLM)(Brassica juncea L.var.rugosa,Brassicaceae)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consumed vegetable crops in Nepal.The production of crop in open field is constrained by major pests like mustard aphid and f... Broad leaf mustard(BLM)(Brassica juncea L.var.rugosa,Brassicaceae)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consumed vegetable crops in Nepal.The production of crop in open field is constrained by major pests like mustard aphid and flea beetle.This study was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pest exclusion net(PEN)on pest-infestation and yield of BLM cultivar“Khumal Broad Leaf”.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RCBD)with five treatments and four replications.The treatments included control(no mulch+no net+no pesticide spray),black plastic mulch only,reflective plastic mulch only,black plastic mulch+no net+pesticide spray,and PEN+black plastic mulch+no pesticide spray.Data were analyzed with RSTAT software package and means were separated by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DMRT)at 5%level of significance.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crop under PEN had highest plant height(38.99 cm),lowest number of aphid(0-0.86 per plant),flea beetle(0-1.07 per plant)and highest total marketable yield(77.50 ton/ha)while control had lowest plant height(20.06 cm),highest number of aphid(maximum 2.49 per plant),flea beetle(maximum 2.00 per plant)and lowest total marketable yield(13.75 ton/ha).Economic analysis revealed highest benefit-cost ratio in PEN(9.90).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use of PEN protect BLM against aphid and flea beetle,increases yield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 viable technology for BLM production by smallholder growers of Nep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AD leaf mustard(BLM) PEST EXCLUSION net(pen) MUSTARD aphid flea beetle
下载PDF
Study of the Compensatory Growth Following Starvation of Juvenile Golden Pompano Trachinotus ovatus
2
作者 Liu Longlong Luo Ming +3 位作者 Chen Fuxiao Tan Wei Zhang Junbin Li Xiangmin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5年第3期178-181,190,共5页
A starvation trial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compensatory growth of the juvenile golden pompano Trachinotus ovatus which were deprived of food for 1, 2, 5 and 7 day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ests in outdoor ceme... A starvation trial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compensatory growth of the juvenile golden pompano Trachinotus ovatus which were deprived of food for 1, 2, 5 and 7 day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ests in outdoor cement pools and net pens showed that, in the first 15 days and 30 days, the growth of 1 day and 2 days-deprived groups was probably the same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which accorded with fully compensatory description. However, the weight of 5 days and 7 days-deprived fingerling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accord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artial compensatory growth. As the starvation prolonged,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the starved groups increased and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Meanwhile, feeding rate also increased, but the fish of 1 day and 2 days-deprived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feeding quantity reduced and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t suggest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compensatory growth was mainly due to improving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 Fish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analyzed: the water content and ash of fish sample increased due to starvation, while the lipid and protein decreased. The loss of lipid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protein, and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sh in each group was restored to the control level by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It suggested that Trachinotus ovatus may mainly consume lipid during the period of sta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hinotus ovatus JUVENILE net pens STARVATION Compensatory growth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 Fish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下载PDF
Experimental Modelling of Transverse Oscillations in Aquaculture Netting Parallel to the Flow – Sounds Baffling
3
作者 Andrew JOHNSON Cheslav BALASH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5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to improve the viability, durability and suitability of materials and methods used for aquaculture enclosures. While many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considered macro-deformation of n...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to improve the viability, durability and suitability of materials and methods used for aquaculture enclosures. While many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considered macro-deformation of nets, there is a paucity of information on netting micro-deformation. When aquaculture pens are towed, industry operators have observed the motion described as "baffling" – the transverse oscillation of the net planes parallel and near parallel to the flow. The difficulty to observe and assess baffling motion in a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to sufficiently reproduce nett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the flow environment experienced at sea.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velop and assess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visualis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se transverse oscillations. Four netrig configurations with varied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model-netting properties were tested in a flume tank. While the Reynolds number was not equivalent to full-scale, usage of the pliable and fine mesh model netting that enabled baffling to develop at low flow velocities was deemed to be of a larger relevance to this initial study. Baffling was observed in the testing frame that constrained the net sheet on the leading edge, similarly to a flag attachment onto a pole. Baffling motion increased the hydrodynamic drag of the net by 35%–58% when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ly developed formula for taut net sheets aligned parallel to the flow.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drag due to baffling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velocity over the studied Reynolds numbers(below 200); and the drag coefficient was non-linear for Reynolds numbers below 120. It is hypothesised that baffling motion is initially propagated by vortex shedding of the netting twine which causes the netting to oscillate; there after the restoring force causes unstable pressure differences on each side of the netting which excites the amplitude of the netting oscil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ulture pen baffling model net testing netting drag netting micro-deformation
下载PDF
大型围栏适养海水鱼类肠道组织学比较
4
作者 张家荣 高云涛 +5 位作者 高云红 李明月 秦宏宇 谢婷 关长涛 贾玉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111,共12页
精准化投喂是保障大型围栏养殖鱼类高效摄食的关键,而肠道是鱼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探明其组织形态结构可为精准化投喂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了5种围栏适养鱼类(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 精准化投喂是保障大型围栏养殖鱼类高效摄食的关键,而肠道是鱼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探明其组织形态结构可为精准化投喂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了5种围栏适养鱼类(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鳍马面鲀、梭鱼)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统计了比肠长,肠道褶皱高度、宽度、数量,环肌、纵肌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比肠长数值大小为梭鱼>绿鳍马面鲀>斑石鲷>圆斑星鲽和牙鲆;前肠褶皱发达程度为梭鱼>圆斑星鲽>斑石鲷>牙鲆>绿鳍马面鲀;肠道肌层厚度为斑石鲷>圆斑星鲽>梭鱼>牙鲆和绿鳍马面鲀;肠道杯状细胞数量为梭鱼>斑石鲷>牙鲆>圆斑星鲽>绿鳍马面鲀。相关性分析发现,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鳍马面鲀肠道肌层与褶皱呈显著负相关,与杯状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梭鱼肠道肌层与褶皱呈显著正相关。综上,5种鱼类比肠长,肠道褶皱数量、高度、宽度,环肌和纵肌厚度以及杯状细胞数量和各参数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种属间差异,这表明5种围栏适养鱼类对摄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程不同,采取了不同策略保障正常营养状态,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大型围栏适养鱼类制定精准化摄食投喂策略,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比肠长 道褶皱 肠道肌层 杯状细胞 围栏养殖
下载PDF
阳澄湖养蟹网围内外轮虫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立婧 刘樵 +3 位作者 彭自然 胡忠军 薛俊增 王武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47-1257,共11页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阳澄湖养蟹网围及湖区3组对照点中轮虫群落结构及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调查,分析了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利用多种参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经鉴定,共采集到轮虫83种,隶属于12科30属。研究表明,网围内3个...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阳澄湖养蟹网围及湖区3组对照点中轮虫群落结构及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调查,分析了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利用多种参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经鉴定,共采集到轮虫83种,隶属于12科30属。研究表明,网围内3个采样点的年平均生物密度及生物量低于湖区3个采样点,生物密度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月份受不同环境变量的影响,除4月份外,环境变量对生物密度的影响在采样点之间无差异。相似度分析表明,网围内及相邻湖区的轮虫优势种相似性高。水质分析表明,6个采样点均为富营养化、β-α中污染水体,东湖网围C1和中湖网围A12采样点程度稍轻,但6个采样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与用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得出的结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围养蟹 轮虫 群落结构 阳澄湖
下载PDF
阳澄湖网围养殖区水体营养盐的时空变化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宋学宏 邴旭文 +3 位作者 孙丽萍 郭培红 杨彩根 顾海东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29,共7页
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阳澄湖中湖网围养殖区采集上、下层水样进行水质检测,并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养殖区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养殖区营养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除了硝酸盐以外,所测指标均表现为养殖季节高于非... 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阳澄湖中湖网围养殖区采集上、下层水样进行水质检测,并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养殖区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养殖区营养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除了硝酸盐以外,所测指标均表现为养殖季节高于非养殖季节,高密度养殖区高于低密度养殖区,底层水高于表层水,说明高密度养殖造成氮磷的大量沉积。(2)高密度养殖区呈重度富营养状态,低密度养殖区也达到中度富营养。(3)2008年5月与2009年5月同期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单季养殖的湖泊水质变化不明显;本研究表明,短期养殖对水质影响较小,但长期养殖则影响明显;网围养殖区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目前已接近重度富营养状态,且磷污染较氮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围养殖 营养盐 时空变化 湖泊污染 阳澄湖
下载PDF
投喂率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与血液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伟杰 张涛 +4 位作者 庄平 章龙珍 侯俊利 龚盼 胡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6-541,共6页
在水温15~20℃下,将体质量(3381.27 ±132.17)g的2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养殖在6m&#215;6m&#215;6m的网箱中,研究了天邦牌鲟鱼饲料5种投喂率[0.7%(F1组)、0.8%(F2组)、0.9%(F3组)、1.0%(F4组)... 在水温15~20℃下,将体质量(3381.27 ±132.17)g的2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养殖在6m&#215;6m&#215;6m的网箱中,研究了天邦牌鲟鱼饲料5种投喂率[0.7%(F1组)、0.8%(F2组)、0.9%(F3组)、1.0%(F4组)和1.1%(F5组)]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体成分和主要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F5组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1组(P<0.05),与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鱼肌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脾体比(SSI)、成活率(SR)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P>0.05).F5组鱼的肝体比(HSI)、水分含量和成熟系数(GSI)显著高于F1组(P<0.05).各组鱼血液中红细胞数(船C)、白细胞数(WBC)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AKP)、总胆固醇含量(TC)均无显著差异(P>0.05).F4和F5组中血清甘油三酯含量(TG)显著高于F1组(P<0.05),而与F3、F2组无显著差异(P>0.05).F5组俄罗斯鲟生长最好,F1组生长最差.F2、F3、F5组与F4组的生长无显著差异,投喂率从1.0%降至0.8%,可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网箱养殖 投喂率 生长 体成分 血液指标
下载PDF
清江流域旅游环境的水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曹诗图 杨丽斌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144,共4页
清江流域有着丰富且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开发的优良条件,但近年来水污染问题破坏了旅游景观,削弱了旅游吸引力,严重威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清江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清江流域的下游天龙湾水域进行水质监测研究,... 清江流域有着丰富且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开发的优良条件,但近年来水污染问题破坏了旅游景观,削弱了旅游吸引力,严重威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清江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清江流域的下游天龙湾水域进行水质监测研究,分析清江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及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切实解决鱼养殖业污染问题,转变清江流域产业结构,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快城镇和乡村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水环境的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流域 旅游开发 水污染治理 网箱养鱼
下载PDF
我国海水网箱养鱼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被引量:14
9
作者 权娅茹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80-183,共4页
论述了我国海水网箱养鱼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分析总结,认为网箱养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21世纪海水增养殖业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关键词 海水网箱养殖 海水养鱼 污染 病害防治 环境管理 鱼种质量 箱体结构
下载PDF
两种围栏养殖模式防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效果的比较
10
作者 闫冬春 董双林 +2 位作者 黄倢 冯敏毅 余晓明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1,共5页
2003年在乳山养殖场采用两种围栏养殖模式养殖了凡纳滨对虾,并对其防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WSSV阳性率有下降趋势,浮游动物WSSV阳性率较低,布围隔的防病毒效果好于网围隔。
关键词 布围隔 网围隔 白斑综合征病毒
下载PDF
东太湖围网拆除前后水生植被群落遥感监测及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井志成 罗菊花 +4 位作者 陆莉蓉 孙喆 曹志刚 曾庆飞 毛志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7-517,共11页
为削减东太湖养殖污染,改善湖泊水质,苏州市于2018年底基本完成东太湖养殖围网拆除工作.围网拆除后,湖泊生态环境对此如何响应,已成为学者及相关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水生植被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物质循环和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 为削减东太湖养殖污染,改善湖泊水质,苏州市于2018年底基本完成东太湖养殖围网拆除工作.围网拆除后,湖泊生态环境对此如何响应,已成为学者及相关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水生植被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物质循环和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诊断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本研究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和基于生活史的沉水植被优势种群提取方法,监测了东太湖2017年(围网拆除前)和2019年(围网拆除后)的水生植被类群和沉水植被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经验证,水生植被类群监测精度为82.66%,Kappa系数为0.77;沉水植被优势种群的监测精度为62.08%,Kappa系数为0.56.结果表明:围网拆除后,东太湖水生植被优势类群由围网拆除前的沉水植被转变为浮叶植被;沉水植被分布面积减少,且种群由优势度相差不大的七大优势种群逐步向菹草和伊乐藻占据绝对优势发展,逐渐趋于单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湖 水生植被 沉水植被 围网养殖 遥感
下载PDF
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 被引量:5
12
作者 孔令军 王岩 +2 位作者 李翠 李凯 方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1-596,共6页
在近岸浮式网箱内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73.8g的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4个食物处理组,3组鱼分别被停喂1周(第4周停喂)、2周(第3~4周停喂)和3周(第2~4周... 在近岸浮式网箱内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73.8g的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4个食物处理组,3组鱼分别被停喂1周(第4周停喂)、2周(第3~4周停喂)和3周(第2~4周停喂)后再恢复正常投喂4周;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停喂导致鱼体质量和躯干脂肪含量下降,并使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第4周末停喂鱼的体质量、肝重指数和躯干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躯干灰分含量高于后者;停喂2~3周的鱼腹膜间脂肪比率低于对照组,躯干水分含量高于后者。恢复投喂期间停喂鱼的摄食率和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经过4周恢复投喂后停喂1周的鱼体质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停喂2~3周的鱼体质量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停喂鱼的肝重指数、腹膜间脂肪比率以及躯干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或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网箱养殖的鮸状黄姑鱼停喂1周后表现出完全补偿,停喂2~3周后表现出部分补偿,恢复投喂期间停喂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停喂后再投喂可作为鮸状黄姑鱼网箱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91—5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状黄姑鱼 停喂 特定生长率 饲料系数 网箱养殖
下载PDF
1990-2021年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变化下的水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一凡 谷孝鸿 +5 位作者 曾庆飞 贾冰婵 訾鑫源 陈辉辉 毛志刚 葛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7,共13页
2019年,东太湖30 km^(2)养殖网围实现清零,结束了长达34年的太湖网围养殖历史。系统整理东太湖30年来(19902021年)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监测资料,对比分析14个监测点位水质在不同网围利用和整治时期的时空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判识网围... 2019年,东太湖30 km^(2)养殖网围实现清零,结束了长达34年的太湖网围养殖历史。系统整理东太湖30年来(19902021年)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监测资料,对比分析14个监测点位水质在不同网围利用和整治时期的时空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判识网围拆除后水体营养盐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对东太湖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东太湖30年来水体营养盐浓度年际变化随养殖结构(主养鱼到主养蟹)和养殖规模(过度利用到网围整治和拆除)的变化而变化,网围养蟹因其有效的水生植物管控和生态混养相对于主养鱼类水质较优,但水质均随着养殖强度的增大而变差,网围规模缩减对改善水质有正面效应。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分别由1990年的0.53 mg/L、0.014 mg/L、3.58 mg/L和2.90μg/L上升到2021年的1.87 mg/L、0.128 mg/L、5.72 mg/L和28.09μg/L,TN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原网围区和湖心区因较高的水生植被覆盖度,TN、TP、磷酸盐、悬浮颗粒物(SS)30年来变化不大,原网围区透明度维持在0.8 m左右;太浦河口和东茭咀水域TN、TP、Chl.a、COD_(Mn)和SS浓度上升明显,透明度显著下降,该水域的Chl.a浓度与太浦河口出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网围拆除、出湖水量增加和水生植被消失造成的水动力作用增强,加上原网围区底泥营养盐释放,是引起东太湖南部区域营养盐浓度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网围拆除后东太湖营养盐浓度和Chl.a浓度存在夏、秋季较低和冬、春季较高的季节波动,冬季水草腐败坏水的风险增大。30年来东太湖水体营养盐变化对网围拆除湖泊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启示意义:应及早开展水生植物资源调控,强化水质净化,加强对湖泊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并建立生态档案,创建渔业新模式,确保恢复健康自然的草型生态系统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湖 网围养殖 退围还湖 出湖流量 水生植被
下载PDF
花鲈鱼种的网围培育试验
14
作者 冯晓宇 宋红光 《水产科技情报》 1996年第2期70-72,共3页
从河口捕获的花鲈苗,通过水泥池驯养和分级培育,至体长达4~5cm后采取池塘网围分级培育。在26~40天的网围培育期内,经2~3次过筛分级,鱼种平均体长达7~12cm,成活率在80%以上,明显优于传统的鱼种培育法。
关键词 花鲈 鱼种培育 网拦围养
下载PDF
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枫林 高云涛 +4 位作者 高云红 李明月 张秉智 关长涛 贾玉东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4期8-14,共7页
为验证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将工厂化循环水培育的大规格斑石鲷(350.6±24.3)g,转运投放至莱州湾开放海域大型工程化围栏,开展陆海接力养殖试验,并与同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斑石鲷进行了为期120 d的对比试验,统计分析斑石... 为验证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将工厂化循环水培育的大规格斑石鲷(350.6±24.3)g,转运投放至莱州湾开放海域大型工程化围栏,开展陆海接力养殖试验,并与同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斑石鲷进行了为期120 d的对比试验,统计分析斑石鲷的生长特性、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养殖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经120 d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后,斑石鲷的平均体质量增长至(547.6±25.2)g,存活率为95.8%;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平均体质量增长至(735.7±27.9)g,存活率为98.3%,平均体质量和存活率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分别高34.3%和2.6%。经过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其血清溶菌酶(LZ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都显著高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P<0.05),分别提高了40.5%、43.2%、42.3%和39.8%。此外,陆海接力养殖的净利润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高38.37%。综上,大规格斑石鲷经过大型工程化围栏陆海接力养殖生长性状、免疫力、抗氧化状态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工程化围栏 循环水养殖 陆海接力养殖
下载PDF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及绿萍的养用效果 被引量:5
16
作者 利卓燊 罗仙池 +1 位作者 徐田祥 蒋永堂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是综合协调水面、水下、水中、空间的生态与生产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行立体结构、优化组合的“萍-鸡-鱼”三业物质生产、循环利用的整体配套技术。生产应用表明,在水面上,采用生产绿萍的“浮盘”工艺,及筛选出适于饲...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是综合协调水面、水下、水中、空间的生态与生产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行立体结构、优化组合的“萍-鸡-鱼”三业物质生产、循环利用的整体配套技术。生产应用表明,在水面上,采用生产绿萍的“浮盘”工艺,及筛选出适于饲用的良种,并提供新的栽培技术,绿萍产量高达495—547t·ha^(-1)·年^(-1);在水下2.5m深处,开展网箱养吃食性鱼,可提高饲料效价,增加鱼产量37.5—117.6%;在水中,放养滤食性鱼,利用网箱的鱼粪排出为饵料,水中鱼类增产4.29倍;在网箱上空间,设计出禽舍养鸡的工艺,用绿萍饲鸡,可增产2.5—7.5%和节省精料10—20%;再用鸡粪养绿萍和鱼等。形成节地、节粮、节肥、节能、节工的开发大水体生产的新型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体 生态工程技术 绿萍
下载PDF
围网与围塘养鱼下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差异
17
作者 梁川 杨艳芳 +3 位作者 俞姗姗 周利 张经纬 张秀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2-1810,共9页
沉积物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网和围塘养殖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两种主要渔业养殖模式,而当前对围网和围塘养殖模式下沉积物环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了解甚少。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了... 沉积物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网和围塘养殖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两种主要渔业养殖模式,而当前对围网和围塘养殖模式下沉积物环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了解甚少。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了菜子湖围网和围塘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组成,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与沉积物环境因子间联系,并探讨沉积物微生物指标的生态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围网养殖区季节性淹水沉积物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总生物量、厌氧菌、放线菌和真菌生物量显著高于围塘养殖区;而常年淹水沉积物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总生物量、各类细菌生物量和真菌生物量均显著性高于围塘养殖区。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真菌生物量相对比例、F/B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围塘养殖区,其他各类群微生物生物量相对比例和G^(+)/G^(-)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差异均不显著。沉积物粉粒、砂粒、有机质、有效磷等理化性质及抗生素类污染状况可能是解释两种养殖模式下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PLFAs指示下的沉积物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均较灵敏地响应了围网和围塘养殖区的沉积物环境差异;同时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生态系统相对于围塘养殖区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量 围网养殖 围塘养殖
下载PDF
围网与围塘养鱼下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差异
18
作者 梁川 杨艳芳 +3 位作者 俞姗姗 周利 张经纬 张秀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87-1495,共9页
沉积物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网和围塘养殖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两种主要渔业养殖模式,而当前对围网和围塘养殖模式下沉积物环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了解甚少。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了... 沉积物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网和围塘养殖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两种主要渔业养殖模式,而当前对围网和围塘养殖模式下沉积物环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了解甚少。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了菜子湖围网和围塘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组成,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与沉积物环境因子间联系,并探讨沉积物微生物指标的生态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围网养殖区季节性淹水沉积物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总生物量、厌氧菌、放线菌和真菌生物量显著高于围塘养殖区;而常年淹水沉积物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总生物量、各类细菌生物量和真菌生物量均显著性高于围塘养殖区。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真菌生物量相对比例、F/B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围塘养殖区,其他各类群微生物生物量相对比例和G+/G-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差异均不显著。沉积物粉粒、砂粒、有机质、有效磷等理化性质及抗生素类污染状况可能是解释两种养殖模式下沉积物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PLFAs指示下的沉积物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均较灵敏地响应了围网和围塘养殖区的沉积物环境差异;同时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生态系统相对于围塘养殖区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量 围网养殖 围塘养殖
下载PDF
大型围栏养殖模式下2种规格斑石鲷耐高温研究
19
作者 李明月 高云红 +4 位作者 高云涛 刘成磊 赵侠 关长涛 贾玉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78,共10页
鱼类作为水生变温动物,围栏圈养环境海水温度的突变会对其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以2种规格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为实验对象,分析了急性高温(32℃)胁迫后1、3、6 h,恢复正常温度(25℃)后6 h和12 h时,其呼吸频... 鱼类作为水生变温动物,围栏圈养环境海水温度的突变会对其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以2种规格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为实验对象,分析了急性高温(32℃)胁迫后1、3、6 h,恢复正常温度(25℃)后6 h和12 h时,其呼吸频率、血清中葡萄糖(GLU)和皮质醇(COR)含量、血液中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数目、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积压(HCT)以及肝脏热休克蛋白(hsp70、90)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32℃高温条件下,2种规格斑石鲷呼吸频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50 g和200 g斑石鲷分别在0.3 h(20 min)和1 h时呼吸频率达最高值(P<0.05)。2种规格斑石鲷COR和GLU浓度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0g斑石鲷COR浓度在1h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GLU浓度在6h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200 g斑石鲷COR浓度在1 h时显著低于50 g斑石鲷血清COR浓度(P<0.05),恢复6 h后,COR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GLU浓度在高温胁迫期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恢复12 h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温胁迫过程中,50 g斑石鲷WBC、RBC、HGB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g斑石鲷WBC、RBC、HCT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HGB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温诱导2种规格斑石鲷肝脏组织中hsp70和hsp90 mRNA表达量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sp70和hsp90mRNA表达量分别在3 h和1 h达到最高(P<0.05)。上述指标在恢复正常温度(25℃)12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急性高温刺激显著增加了2种不同规格斑石鲷的呼吸频率、COR和GLU含量,上调了肝脏hsp70和hsp90 mRNA表达,小规格的斑石鲷应对高温胁迫具有更强适应调节能力。相关结果为斑石鲷大型围栏养殖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阐明斑石鲷高温耐受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围栏养殖 高温胁迫 呼吸频率 血液生理生化 热休克蛋白
下载PDF
试论每股税后利润与每元资产净利──股市中两种指标的分析与应用
20
作者 张剑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1995年第1期47-49,共3页
在股市中,常见的两种指标,即每股税后利润与每元资产净利。作者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清晰地阐述了这两种指标的区别,并在评估企业经济效益时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每股税后利润 每元资产净利 股市 税后利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