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Ⅱ.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 被引量:55
1
作者 周萍 宋国菡 +3 位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Laosheng Wu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3-273,共11页
在对我国南方3种典型的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进一步进行有机碳键合形态分析,考察不同键合态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由此探讨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积累中物理作用基础... 在对我国南方3种典型的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进一步进行有机碳键合形态分析,考察不同键合态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由此探讨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积累中物理作用基础上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钙键合态有机碳(Ca-SOC)多分布于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中,且在紫色水稻土中含量最高(达到9 g kg-1左右),而红壤性水稻土中最低(不到3 g kg-1);相反,铁铝键合态有机碳(Fe(Al)-SOC)趋向于在细团聚体颗粒组集中,是<2μm颗粒组中有机碳的优势组分,且以红壤性水稻土中最高(介于20~30 g kg-1之间),紫色水稻土中最低(仅为10 g kg-1左右),这与该团聚体颗粒组中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分布相吻合。统计分析表明,易氧化态碳(LOC)占有机碳(SOC)的比值与Ca-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与Fe(Al)-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反相关关系。直径为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中的Ca-SOC和Fe(Al)-SOC对长期不同耕作和施肥的响应最为敏感,良好的耕作施肥下水稻土有机碳的积累主要表现为Fe(Al)-SOC的增加。氧化铁铝的含量与SOC和LOC的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变关系,说明这些土壤发生的无机组成分在有机碳的保护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以红壤性水稻土粗团聚体中的氧化铁铝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强。由此看来,团聚体更新中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在细团聚体形成中进一步与氧化铁铝的键合可能是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碳 团聚体 农田管理 长期试验 土壤固碳 化学保护
下载PDF
上海地区主要绿化树种夏季光合特性和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邵永昌 庄家尧 +3 位作者 王柏昌 张金池 李娟娟 李二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了探究城市典型绿化树种夏季光合特性及其固碳释氧能力,选取了上海地区17个常用城市绿化树种,使用LI-6400光合仪测定植物光合特性,分析光合作用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并对常用绿化树种的日固碳释氧能力进行定量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表... 为了探究城市典型绿化树种夏季光合特性及其固碳释氧能力,选取了上海地区17个常用城市绿化树种,使用LI-6400光合仪测定植物光合特性,分析光合作用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并对常用绿化树种的日固碳释氧能力进行定量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在17个树种中,无患子、香樟、冬青和白玉兰日均净光合速率较高,广玉兰、蚊母树和深山含笑较低;所有树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都表现为早晚低、午间前后高的特点;除冬青、深山含笑外,其他树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存在较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2)除白玉兰外,其他树种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太阳辐射和气温呈正相关;(3)冬青、香樟单位土地面积日固碳释氧能力较高,深山含笑、蚊母树、栾树及广玉兰的单位土地面积日固碳释氧能力较低。在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过程中,当考虑植物固碳释氧能力时,应选择无患子、冬青、香樟、白玉兰、鹅掌楸、重阳木、三角枫和银杏等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而适量配置深山含笑、蚊母树、栾树和广玉兰等固碳释氧能力较弱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净光合速率 光合特性 固碳释氧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3种退耕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涛 党小虎 +2 位作者 刘国彬 刘宝军 邵传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8-72,77,共6页
【目的】比较宁夏隆德县3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便选择和发展固碳能力较强的灌木种。【方法】在宁夏隆德县退耕还林实施区,选择7年生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和山毛桃(Prunusdavidiana)... 【目的】比较宁夏隆德县3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便选择和发展固碳能力较强的灌木种。【方法】在宁夏隆德县退耕还林实施区,选择7年生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和山毛桃(Prunusdavidiana)灌木林,设置样地,测算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并取0~100cm土层土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体积质量,计算灌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分析3种灌木林各组分及土壤碳密度的变化。【结果】沙棘、柠条、山毛桃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63.29,52.82和77.78t/hm2,其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即土壤层碳密度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88.56%,87.79%和87.44%;其次为灌木层,所占比例分别为10.18%,11.25%和12.16%;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1.26%,0.97%和0.40%。在0~100cm土层,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山毛桃林土壤层碳密度(68.Olt/hm2)明显高于沙棘林(56.05t/hm2)和柠条林(46.37t/hm2)。【结论】与沙棘、柠条相比,山毛桃是一个固碳能力较强的灌木种,适度发展山毛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固定更多的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灌木林 生物量 碳密度 碳分配 固碳能力
下载PDF
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对黑土微生物量及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四义 贾淑霞 +5 位作者 张晓平 陈学文 张士秀 孙冰洁 陈升龙 窦永静 《土壤与作物》 2014年第3期105-111,共7页
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对秸秆还田后的分解转化及碳固存效果有着显著的响应。为了探明在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秸秆及其碳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的影响,研究将玉米和大豆不同植株部位秸秆与耕层黑土混合,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61 d。在... 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对秸秆还田后的分解转化及碳固存效果有着显著的响应。为了探明在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秸秆及其碳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的影响,研究将玉米和大豆不同植株部位秸秆与耕层黑土混合,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61 d。在第61 d测定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矿质态氮和微生物呼吸速率,并分析比较它们在不同处理中的差异及其与秸秆C、N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秸秆添加下的土壤MBC大小表现为:大豆根>玉米茎下部>大豆茎>玉米叶>玉米茎顶部>玉米根>大豆叶,土壤MBN的大小表现为:玉米茎下部>玉米叶>大豆根>玉米根>玉米茎顶部>大豆茎>大豆叶。除大豆叶外,其它处理的土壤MBC/MBN均显著小于空白处理。秸秆含碳量与MBC、MBN、MBC/MBN、微生物呼吸速率、呼吸熵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秸秆含碳量与土壤矿质氮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MBC、微生物呼吸速率、微生物呼吸熵均与秸秆含氮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不同秸秆添加下的微生物呼吸速率和呼吸熵的大小表现基本一致,且呼吸速率、呼吸熵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大豆茎、大豆叶的呼吸速率和呼吸熵显著大于玉米秸秆2倍左右。研究说明秸秆还田促进了细菌、放线菌等C/N较低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含氮量高的秸秆不利于还田后期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速率及活性的保持,土壤微生物活性比微生物量对秸秆分解、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C/N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呼吸 碳固存
下载PDF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及其对喀斯特植物、土壤碳汇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宽 吴沿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66-471,共6页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是土壤有机酸的重要动态来源,来源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是土壤碳流动的最活跃形式。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和土壤碳汇。一方面,在喀斯特土壤环境中,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含量增加,影响碳汇的产生和流...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是土壤有机酸的重要动态来源,来源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是土壤碳流动的最活跃形式。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和土壤碳汇。一方面,在喀斯特土壤环境中,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含量增加,影响碳汇的产生和流动,直接调节植物与土壤的固碳增汇能力;另一方面,根系分泌的有机酸通过影响土壤中一系列的动态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养分循环以及微生物的活性产生深刻影响,直接影响土壤的固碳增汇能力,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固碳增汇能力。因此,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 植物 微生物 微量元素 根系分泌有机酸 碳汇
下载PDF
Biochar-based bioenergy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Northwestern Ontario Canada: A review 被引量:5
6
作者 Krish Homagain Chander Shahi +1 位作者 Nancy Luckai Mahadev Sharm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37-748,共12页
Biochar is normally produced as a by-product of bioenergy. However, if biochar is produced as a co-product with bioenergy from sustainably managed forests and used for soil amendment, it could pro- vide a carbon neutr... Biochar is normally produced as a by-product of bioenergy. However, if biochar is produced as a co-product with bioenergy from sustainably managed forests and used for soil amendment, it could pro- vide a carbon neutral or even carbon negative solution for current envi- 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blem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omprehen- sive review of biochar production as a co-product of bioenergy and its implications. We focus on biochar production with reference to biomass avail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and on bioehar utilization for its soil amendment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properties. Past studies confirm that northwestern Ontario has a sustainable and sufficient supply of biomass feedstock that can be used to produce bioenergy, with biochar as a co-product that can replace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increase soil productivity and sequester carbon in the long run. For the next step, we recommend that comprehens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io- char-based bioenergy production, from raw material collection to bioehar application, with an extensive economic assessment is necessary for making this technology commercially viable in northwestern Ontar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C02 carbon sequestra-t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oil amendment
下载PDF
光温水对树木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明慧 张婷 +1 位作者 李荣平 闫巧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55-2462,共8页
树木生长包括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其活动和休眠周期会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碳汇能力,研究光温水等环境条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对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光照、温度和降水对树木初生生长... 树木生长包括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其活动和休眠周期会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碳汇能力,研究光温水等环境条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对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光照、温度和降水对树木初生生长、次生生长以及二者之间同步性/异步性影响的机理,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较少关注树木根系生长对环境条件的响应与适应,忽视光温水对树木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对地下根系生长的研究,重视环境因子影响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完善树木生长过程中的源汇限制理论,关注基于过程的预测模型,从而为预测未来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变化、提出科学的森林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水分 光周期 初生生长 次生生长 生产力 固碳能力
原文传递
碳中和背景下植物净固碳能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杨谦敏 袁丹萍 +2 位作者 邓存宝 王延生 乔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4-1496,共13页
植物在调控大气CO_(2)浓度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储碳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且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植物净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固碳途径、... 植物在调控大气CO_(2)浓度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储碳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且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植物净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固碳途径、凋落物分解的碳释放过程,以及影响植物固碳和CO_(2)、CH4排放因素(水分、温度、CO_(2)浓度、凋落物的添加和去除)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水分、温度和CO_(2)浓度对植物固碳以及水分和温度对凋落物分解排放CO_(2)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具有抑制作用;凋落物的去除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而凋落物分解排放CH4对以上环境因子的响应未有定论。本文提出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固碳能力研究,积极开展树木残体、地下凋落物、根系分泌物的碳排放机理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以期为提高植物碳汇和碳中和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固碳 凋落物碳排放 影响因素 净固碳能力 碳中和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荣井荣 李晨华 +2 位作者 王玉刚 唐立松 陈效民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2-597,共6页
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的绿洲农田养分循环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为研究平台,研究了无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PKM)和秸秆还田处理(NPKS)下,土壤无机碳(SIC)和有机碳(SOC)在剖面和各施肥年限的含... 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的绿洲农田养分循环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为研究平台,研究了无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PKM)和秸秆还田处理(NPKS)下,土壤无机碳(SIC)和有机碳(SOC)在剖面和各施肥年限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剖面层次和施肥年限对SOC与SIC含量变化影响显著(P<0.01)。在各施肥处理中,与CK相比,NPK、NPKM和NPKS的SOC与SIC含量明显增加(P<0.05),并且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下的SI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在剖面层次间,SIC含量从0~20cm的9.12 g/kg增加到40~60 cm的9.94 g/kg,而SOC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表明合理施肥能够增加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有机/无机配施会使耕层以下土壤无机碳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土壤 施肥 无机碳 有机碳 土壤固碳 干旱地区
原文传递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森林的综合生态价值评估 被引量:21
10
作者 邹涛 黄一翔 +1 位作者 周正楠 栗德祥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5-47,共3页
结合城市和住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利用CITYgreen模型完成三次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的测算,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的价值所在,指出提高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的基本方法是推广城市森林建设;而在规划设计中运用量化手段评估植被价值,对于... 结合城市和住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利用CITYgreen模型完成三次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的测算,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的价值所在,指出提高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的基本方法是推广城市森林建设;而在规划设计中运用量化手段评估植被价值,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策略选择将有积极帮助,如进一步探索参与碳汇项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生态城市 CITYgreen 碳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