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in Mechanical Modeling of Implantable Flexible Neural Probes
1
作者 Xiaoli You Ruiyu Bai +9 位作者 Kai Xue Zimo Zhang Minghao Wang Xuanqi Wang Jiahao Wang Jinku Guo Qiang Shen Honglong Chang Xu Long Bowen Ji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4年第8期1205-1231,共27页
Implanted neural probes can detect weak discharges of neurons in the brain by piercing soft brain tissue,thus as important tools for brain science research,as well a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ain diseases.However,... Implanted neural probes can detect weak discharges of neurons in the brain by piercing soft brain tissue,thus as important tools for brain science research,as well a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ain diseases.However,the rigid neural probes,such as Utah arrays,Michigan probes,and metal microfilament electrodes,are mechanically unmatched with brain tissue and are prone to rejection and glial scarring after implantation,which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in the signal quality with the implantation time.In recent years,flexible neural electrodes are rapidly developed with less damage to biological tissues,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and mechanical compliance to alleviate scarring.Among them,the mechanical modeling is important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implantation process.In this review,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flexible neural probes is firstly summarized with the processes of buckling,insertion,and relative interaction with soft brain tissue for flexible probes from outside to inside.Then,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cal simulation methods are organized considering multiple impact factors to realize minimally invasive implantation.Finally,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future trends of mechanical modeling are discussed for the next-generation flexible neural probes,which is critical to realize low-invasiveness and long-term coexistence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 modeling flexible neural probes INVASIV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simulation
下载PDF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mplantable silicon neural probe with microfluidic channels 被引量:1
2
作者 GUO Kai PEI WeiHua LI XiaoQian GUI Qiang TANG RongYu LIU Jian CHEN HongD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In this paper, a silicon-based neural probe with microfluidic channels was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The probe can deliver chemicals or drugs to the target neurons while simultaneously recording the electrical action o... In this paper, a silicon-based neural probe with microfluidic channels was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The probe can deliver chemicals or drugs to the target neurons while simultaneously recording the electrical action of these neurons extracellularly. The probe was fabricated by double-sided deep reactive ion etching (DRIE) from a silicon-on-insulator (SO1) wafer. The flu- idic channels were formed with V-shape groove etching on the silicon probe and sealed with silicon nitride and parylene-C. The shank of the probe is 4 mm long and 120 ~tm wide. The thickness of the probe is 100 ~tm. The probe has two fluidic chan- nels and two recording sites. The microfluidic channels can withstand a pressure drop as much as 30 kPa and the flow resisti ity of the microfluidic channel is 0.13 μL min-1 kPa-1, The typical impedance of the neural electrode is 32.3 kΩ at 1 kHz at room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probe parylene-C microfluidic channel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Micro-Milling and Laser Engraving on Processing Quality and Implantation Mechanics of PEG-Dexamethasone Coated Neural Probe 被引量:1
3
作者 ZHOU Xuhui ZHANG Wenguang XIE Jie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Compared with stiff silicon-based probes,flexible neural probes can alleviate biological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rejection.A polyethylene glycol(PEG)coating can facilitate the insertion of flexible probes,and the fabr... Compared with stiff silicon-based probes,flexible neural probes can alleviate biological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rejection.A polyethylene glycol(PEG)coating can facilitate the insertion of flexible probes,and the fabrication method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mensional accuracy and structural strength of the coating.In this study,a novel melting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 is used to process a PEG-dexamethasone(PEG-DEX)coating with high structural strength for a type of mesh-shaped photosensitive polyimide(PSPI)based neural probe.Combined with th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method,an in vitro test system with high accuracy i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PEG component and two fabrication methods,i.e.,computer-numerical-control(CNC)micro-milling and laser engraving,on the processing quality and implantation mechanics of a PEG-DEX coated probe.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laser engraving,CNC micro-milling can ensure high dimensional accuracy and sharpness for the composite coating,thus leading to small damage from implantation,whereas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has a limited effect on the implantation mechanics of the PEG-DEX coated pro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neural probe composite coating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 polyethylene glycol(PEG) dexamethasone(DEX) insertion force implantation injury
原文传递
Multi-channel micro neural probe fabricated with SOI 被引量:6
4
作者 PEI WeiHua ZHU Lin +6 位作者 WANG ShuJing GUO Kai TANG Jun ZHANG Xu LU Lin GAO ShangKai CHEN HongD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1187-1190,共4页
Silicon-on-insulator(SOI) substrate is widely used i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With the buried oxide layer of SOI acting as an etching stop,silicon based micro neural probe can be fabri-cated with improv... Silicon-on-insulator(SOI) substrate is widely used i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With the buried oxide layer of SOI acting as an etching stop,silicon based micro neural probe can be fabri-cated with improved uniformity and manufacturability.A seven-record-site neural probe was formed by inductive-coupled plasma(ICP) dry etching of an SOI substrate.The thickness of the probe is 15 μm.The shaft of the probe has dimensions of 3 mm×100 μm×15 μm with typical area of the record site of 78.5 μm2.The impedance of the record site was measured in-vitro.The typical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rd sites are around 2 MΩ at 1 kHz.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ural probe in-vivo was tested on anesthetic rat.The recorded neural spike was typically around 140 μV.Spike from individual site could exceed 700 μV.The average signal noise ratio was 7 or m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neural probe SOI impedance RECORDING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迁移学习的光通信网络流量数据连续插值研究
5
作者 孙家宝 邱伊健 秦坤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5,共6页
光通信网络流量数据具有大规模和高维度的特点,而数据量纲不一致,数据之间的差异会被放大,使得插值效果不理想,所以提出基于改进迁移学习的光通信网络流量数据连续插值方法。通过Box-Cox变换法对流量数据展开标准化处理,统一数据量级与... 光通信网络流量数据具有大规模和高维度的特点,而数据量纲不一致,数据之间的差异会被放大,使得插值效果不理想,所以提出基于改进迁移学习的光通信网络流量数据连续插值方法。通过Box-Cox变换法对流量数据展开标准化处理,统一数据量级与量纲。通过深度学习理论与VNet技术改进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更新网络参数使连续插值结果与理想数据进行匹配,得到流量数据连续插值结果。实验表明,所提方法的信噪比始终高于27.83 dB,频率-波形分布图与理想数据的频率-波形分布图相似度最高,决定系数在0.8以上,能够获得高质量插值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迁移学习 光通信网络 流量数据 连续插值 网络探针技术 Box-Cox变换 改进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液体复介电系数反演计算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春梅 田文艳 《测试技术学报》 2023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实现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结合同轴探头计算液体复介电系数的方法。首先,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设计了2.45 GHz频率下的同轴探头液体测量结构,通过该结构计算得到复介电系数和S_(11)参数一一对应的数据集;然后,构建了分别用于反演计算复... 实现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结合同轴探头计算液体复介电系数的方法。首先,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设计了2.45 GHz频率下的同轴探头液体测量结构,通过该结构计算得到复介电系数和S_(11)参数一一对应的数据集;然后,构建了分别用于反演计算复介电系数实部和损耗角正切的两个BP神经网络模型。同时,将复介电系数和S_(11)参数的数据集用于两个BP神经网络的训练;最后,通过实验测量得到3种待测溶液的S_(11)参数,将测量得到的S_(11)参数代入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从而反演计算出待测溶液的复介电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反演计算值与文献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介电系数 BP神经网络 同轴探头 反演计算
下载PDF
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系泊系统传递函数识别方法
7
作者 许诺雅 张敏 +1 位作者 张鏖 沈俊 《中国海洋平台》 2023年第3期42-48,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NARX(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s)神经网络和谐波探测法的非线性系统传递函数识别方法。该方法可基于实测响应数据,采用NARX神经网络方法对结构响应模型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采用谐波探测法得... 提出一种基于NARX(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s)神经网络和谐波探测法的非线性系统传递函数识别方法。该方法可基于实测响应数据,采用NARX神经网络方法对结构响应模型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采用谐波探测法得到系统响应传递函数。选取深海半潜浮式平台及系泊系统为研究对象,计算平台及其系泊系统在不同波浪工况作用下的时域耦合响应,以波高和系泊缆张力时程作为数据集,利用NARX神经网络结合谐波探测法辨识此系泊系统的响应传递函数。采用识别的传递函数预测系泊缆在不同海况下的张力响应,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NARX神经网络结合谐波探测法可较好地识别系泊浮体系统的非线性响应传递函数,并能够对系泊系统的张力响应进行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函数识别 NARX神经网络 谐波探测 系泊缆 响应预测
下载PDF
超声波液位计的研发与实验
8
作者 王靖 《山西化工》 2023年第3期87-88,94,共3页
为解决当前化工厂对液位的直尺直接测量所存在的问题,在对不同液位计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超声波液位计最适用于化工厂液位的测量;在对超声波测量距离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超声波液位计的硬件和相关软件流程的设计,采用BP神经... 为解决当前化工厂对液位的直尺直接测量所存在的问题,在对不同液位计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超声波液位计最适用于化工厂液位的测量;在对超声波测量距离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超声波液位计的硬件和相关软件流程的设计,采用BP神经网络对超声波传播速度进行补偿;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超声波液位计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液位计 时差法 超声波探头 BP神经网络 温度传感器
下载PDF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炜 李大峰 +1 位作者 杨林 王瑾晔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4-55,共12页
做为导电聚合物(CPs)中的重要一类,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在电学和光学上显示出了同金属和无机半导体相似的性质。同时也显示出了不同于一般聚合物的特殊性质,如合成和处理容易等。本综述概述了近二十年来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聚... 做为导电聚合物(CPs)中的重要一类,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在电学和光学上显示出了同金属和无机半导体相似的性质。同时也显示出了不同于一般聚合物的特殊性质,如合成和处理容易等。本综述概述了近二十年来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性质,以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包括在神经探针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其中,对聚噻吩在神经探针方面的应用做了重点阐述。本文还对今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噻吩 聚噻吩衍生物 合成 神经探针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无源多通道神经硅微电极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頔 张国雄 李醒飞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1-105,共5页
为了探讨一种用于神经信号测量的无源多通道硅微电极的设计方法,基于电极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提出了硅微电极用于测量神经信号的电路模型.从大脑皮层及脑膜的结构、互连线的干扰噪声和探针的机械特性3个方面讨论了神经微电极探针的几何参... 为了探讨一种用于神经信号测量的无源多通道硅微电极的设计方法,基于电极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提出了硅微电极用于测量神经信号的电路模型.从大脑皮层及脑膜的结构、互连线的干扰噪声和探针的机械特性3个方面讨论了神经微电极探针的几何参数确定方法,并提出了在满足一定负载能力以穿透硬度较大的脑膜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探针体积的设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方法 微电极 多通道 无源 参数确定方法 信号测量 制造工艺 大脑皮层 电路模型 神经信号 机械特性 干扰噪声 负载能力 设计原则 探针 互连线 结构
下载PDF
基于ANSYS/LS-DYNA的神经电极植入脑组织过程数值仿真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亚坤 张文光 杨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0-514,557,共6页
目的 建立神经电极-脑组织数值仿真模型,研究神经电极在植入过程中对脑组织产生的植入损伤。方法 采用超黏弹性模型描述脑组织材料,基于单元删除法和最大主应变失效准则模拟组织破坏与分离,并通过平均等效应变量化组织植入损伤,考... 目的 建立神经电极-脑组织数值仿真模型,研究神经电极在植入过程中对脑组织产生的植入损伤。方法 采用超黏弹性模型描述脑组织材料,基于单元删除法和最大主应变失效准则模拟组织破坏与分离,并通过平均等效应变量化组织植入损伤,考察神经电极楔形角、植入速度以及电极刚度对脑组织急性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 150°楔角所产生应变值较90°增加37.1%;100 μm/s慢速植入时电极植入路径上组织应变值较大(〉57%),500 μm/s较高速植入时植入路径上组织应变明显变小(〈25%);而电极刚度对组织损伤影响不明显,电极刚度从165 GPa下降至5 kPa时,组织应变仅增加1%-2%。结论 数值仿真模型可为神经电极与植入参数设计提供参考,从而减少组织植入损伤,提高电极工作寿命,满足长期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极 植入参数 组织损伤 单元删除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神经电极形状参数的脑组织微动损伤仿真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亚坤 张文光 李正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82-1887,1906,共7页
为了预测脑组织微动损伤,采用数值仿真法,基于超黏弹性本构对神经电极-大脑组织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了神经电极形状参数(过渡圆角、楔形角、厚度)对脑组织微动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圆角半径为20μm时最大应变与损伤区域均控制在... 为了预测脑组织微动损伤,采用数值仿真法,基于超黏弹性本构对神经电极-大脑组织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了神经电极形状参数(过渡圆角、楔形角、厚度)对脑组织微动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圆角半径为20μm时最大应变与损伤区域均控制在较小范围;楔形角取为70°可降低最大应变10.34%,减少损伤区域34.52%;电极厚度为15μm时损伤区域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 神经电极 形状参数 有限元
下载PDF
基于浮动车移动检测与感应线圈融合技术的行程时间估计模型 被引量:22
13
作者 邹亮 徐建闽 +1 位作者 朱玲湘 温惠英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17,共4页
综合考虑到浮动车检测技术与感应线圈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为了提高道路行程时间估计的精度及完备性,提出基于浮动车与感应线圈的融合检测技术的行程时间估计模型。该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两种检测技术同一路段的检测数据进行融合,从而... 综合考虑到浮动车检测技术与感应线圈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为了提高道路行程时间估计的精度及完备性,提出基于浮动车与感应线圈的融合检测技术的行程时间估计模型。该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两种检测技术同一路段的检测数据进行融合,从而达到提高道路行程时间估计精度和完备性的目的。最后,以广州市7 000多辆装有GPS装置的出租车所提供的浮动车数据、100多个安装在广州市各主要道路口上的感应线圈检测器提供的感应线圈数据以及广州市交通电子地图为基础,在10条道路上分别随机选取的500个两种检测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模型在道路行程时间估计的精度方面较浮动车移动检测技术与感应线圈技术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数据融合技术 神经网络 行程时间 浮动车
下载PDF
基于移动检测技术的城市路网拥挤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玲 林培群 徐建闽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1-125,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移动检测技术、神经网络和模糊判断方法的城市路网动态交通拥挤预测模型。首先构建一个3层BP神经网络模型判断路网实时交通流状态,并应用实地移动检测数据和视频数据获取BP神经网络训练样本并对其进行训练;然后结合...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移动检测技术、神经网络和模糊判断方法的城市路网动态交通拥挤预测模型。首先构建一个3层BP神经网络模型判断路网实时交通流状态,并应用实地移动检测数据和视频数据获取BP神经网络训练样本并对其进行训练;然后结合路网静态拓扑结构,应用多重模糊推理,对路段发生交通拥挤的发生可能性、拥挤程度和形成时间做出预测。现场实测数据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运输系统 交通拥挤预测 BP神经网络 移动检测技术 短期交通预测
下载PDF
针型神经微电极制作技术进展及其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源 李刚 +1 位作者 金庆辉 赵建龙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64-468,共5页
近年来,植入式神经微电极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微电子学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植入式神经微电极中最常用的针型微电极制作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以及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综述,并讨论了各种制作方法的特点和局限,展望了该... 近年来,植入式神经微电极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微电子学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植入式神经微电极中最常用的针型微电极制作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以及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综述,并讨论了各种制作方法的特点和局限,展望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神经工程 神经假体 微机电系统 针型微电极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扶崑 吴中 田亮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09年第1期35-38,共4页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检测算法,以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为基础,依托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固定检测器与浮动车检测器的信息融合事件检测算法,并说明了具体的检测原理和融合过程。通过Vissim仿真获得数据,在Matlab中编程实现了信息融...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检测算法,以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为基础,依托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固定检测器与浮动车检测器的信息融合事件检测算法,并说明了具体的检测原理和融合过程。通过Vissim仿真获得数据,在Matlab中编程实现了信息融合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三级报警策略下,信息融合算法的事件检测率、误报警率和平均检测时间都达到了较高的检测水平,证明了所设计的信息融合交通事件检测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交通事件检测 信息融合 人工神经网络 浮动车 VISSIM
下载PDF
基于小波与三次样条插值的包迹谱的水下目标分类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雪耀 彭圆 +1 位作者 林良骥 林正青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67,共5页
研究了水下目标辐射噪声中包迹谱特征的提取。包迹波形由目标波形的极大值点连线构建而成。在对目标辐射噪声进行小波变换后,检索了波形极大值点,并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实现包迹波形的构建。根据构建波形提取包迹谱,最后把提取的特征... 研究了水下目标辐射噪声中包迹谱特征的提取。包迹波形由目标波形的极大值点连线构建而成。在对目标辐射噪声进行小波变换后,检索了波形极大值点,并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实现包迹波形的构建。根据构建波形提取包迹谱,最后把提取的特征送入模糊ART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识别。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对水下目标辐射噪声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同时又能从其包迹谱中观察出原始波形不同程度的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样条插值 小波分析 目标分类 辐射噪声 包迹波形 水声学 神经网络分类器
下载PDF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硅电极植入软组织数值仿真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亚坤 张文光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9-234,共6页
研究神经电极对软组织的植入损伤问题,关系到神经电极的长期寿命。基于内聚力单元,建立了神经电极植入软组织过程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并对软组织Ⅰ型裂纹体进行柔度测定,获得了组织基体超弹性力学本构和能量释放率。结果表明... 研究神经电极对软组织的植入损伤问题,关系到神经电极的长期寿命。基于内聚力单元,建立了神经电极植入软组织过程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并对软组织Ⅰ型裂纹体进行柔度测定,获得了组织基体超弹性力学本构和能量释放率。结果表明:植入损伤随能量释放率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电极楔形角增加,植入损伤先增大后降低;外凸流线型电极相比于直线型与内凹型更有利于减少组织植入损伤。仿真结果可为新型神经电极植入参数设计提供参考,从而减少组织植入损伤,提高电极工作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极 植入参数 组织损伤 内聚力单元 流线型
下载PDF
七孔探针的神经网络校准与制造偏差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震宇 明晓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3-478,共6页
作为一种可以同时获得流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总压和静压的气动测量装置,七孔探针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角度的流动测量。但是它的校准过程周期很长,代价昂贵,影响了探针的推广和批量制造。神经网络算法被用于该探针的校准过程,弥... 作为一种可以同时获得流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总压和静压的气动测量装置,七孔探针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角度的流动测量。但是它的校准过程周期很长,代价昂贵,影响了探针的推广和批量制造。神经网络算法被用于该探针的校准过程,弥补常规校准方法的不足;在掌握足够多数据点的前提下,一个经过优化的神经网络结构使得对校准精度的提高和进一步改善大角度条件下的探针性能成为可能;同时本文利用CFD数值方法分别模拟了两根探针的不可压绕流流动,实现其数值校准过程,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和对探针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典型的制造偏差进行分析,研究了典型制造偏差对校准系数和校准精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七孔探针 神经网络 校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固定型检测器和浮动车的路段行程时间获取技术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兆升 于悦 杨薇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68-171,共4页
在深入分析交通流诱导系统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路段行程时间获取技术。首先分别利用固定型检测器和浮动车计算路段平均行程时间,进而应用自适应指数平滑法进行短时预测,最后开发了不同可靠度下基于固定型检测器和浮动车的... 在深入分析交通流诱导系统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路段行程时间获取技术。首先分别利用固定型检测器和浮动车计算路段平均行程时间,进而应用自适应指数平滑法进行短时预测,最后开发了不同可靠度下基于固定型检测器和浮动车的路段行程时间快速融合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准确、高效地获取路段行程时间,为交通流诱导系统提供高质量的输入数据,满足出行者的信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 行程时间预测 神经网络 信息融合 浮动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