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5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F1基因突变致儿童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及尼罗替尼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沈晨凌 陈佳瑞 +3 位作者 王颖 叶斌 向明亮 李晓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99-103,共5页
神经纤维瘤病(NF)是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和施万细胞瘤病3种类型,其中NF1是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NF1基因突变所致,占所有神经纤维瘤病的96%,发病率为1/3000~1/2600,多... 神经纤维瘤病(NF)是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和施万细胞瘤病3种类型,其中NF1是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NF1基因突变所致,占所有神经纤维瘤病的96%,发病率为1/3000~1/2600,多在儿童期发病,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畸形,甚至毁容和运动障碍,可能造成终身认知障碍、学习障碍和社交功能受损,有些瘤灶还可出现恶变,有并发其他多种肿瘤的风险。尼罗替尼作为一种二代靶向药,也被称为第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药物是目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作用原理主要是针对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靶点,杀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由于儿童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其诊断、治疗、随访较成人更为复杂,因此,研究者通过以上治疗经验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有助于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对NF1基因突变致儿童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团队的努力,包括医学专家和患儿,鉴于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样需要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虽然在研究NF1方面取得进展,但这种疾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临床一大挑战。本研究在了解NF1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基础上,针对NF1基因突变致儿童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及尼罗替尼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基因突变 儿童 头颈部 丛状神经纤维瘤 尼罗替尼
下载PDF
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表现、NF1基因突变及遗传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高磊 秦琴 +7 位作者 李倩 张海花 王誉涵 曹会娜 姚楠 陈倩 王建华 刘晓雁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4年第6期490-495,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家系临床表现、NF1基因突变及遗传特征。方法应用GenCap液相捕获与皮肤疾病相关的441个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区域(其中包含与NF相关基因NF1和NF2、SMARCB1和LZTR1),利用IlluminaNextseq500第二代测...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家系临床表现、NF1基因突变及遗传特征。方法应用GenCap液相捕获与皮肤疾病相关的441个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区域(其中包含与NF相关基因NF1和NF2、SMARCB1和LZTR1),利用IlluminaNextseq500第二代测序仪对捕获到的区域进行双端测序,读长为150 bp。采用Sanger基因测序验证二代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软件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GERP和REVEAL预测基因突变致病性。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院(ACMG)指南,比对HGMD数据库,判定基因突变致病性。结果10例NF1家系共检测到11个NF1基因突变位点,包括3个(3/11)移码突变,4个(4/11)错义突变,4个(4/11)剪切突变。生物信息学预测及ACMG指南评定11个NF1基因突变位点均有致病性,HGMD数据库已收录。9例(9/10)NF1患儿NF1基因突变为自发突变,1例(1/10)NF1患儿NF1基因突变来源于父亲及祖母。10例(10/10)NF1患儿全身均有多处咖啡牛奶斑及雀斑样痣,3例(3/10)NF1患儿智力发育迟缓。4例(4/10)NF1患儿躯干四肢皮肤出现多处咖啡色质软瘤体,2例(2/10)NF1患儿发现脊柱侧弯骨骼异常。所有10例(10/10)NF1患儿就诊时无听力视力异常和Lisch结节。结论NF1患儿临床表现各异,长期随访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各系统器官,NF1患儿NF1基因突变以自发突变为主,基因突变以移码突变、错义突变和剪切突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基因突变 遗传 临床特征 nf1基因
下载PDF
A novel NF1 frame-shift mutation c.703_704delTA in a Chinese pedigree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被引量:6
3
作者 Jun Chen Bo Guo +5 位作者 Min Ren Hong Lin Xin Zhang Si-Yi Chen Xiao-Tian Yu Zhu-Ping X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9期1562-1565,共4页
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F1 gene mutation in a Chinese pedigree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 Three members of this family were NF1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phenotypes and the ot... 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F1 gene mutation in a Chinese pedigree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 Three members of this family were NF1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phenotypes and the others were asymptomatic. Exons of NF1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d, compared with a reference database. One novel NF1 frame-shift mutation c.703_704delTA, which resulted in a premature stop signal at codon 720 and the synthesis of truncated, was revealed. This mutation segregated with the NF1 members is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NF1 in the fam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 gene frameshift mutation
下载PDF
The R1947X mutation of NF1 causing autosomal dominant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in a Chinese family 被引量:2
4
作者 Qinbo Yang Changzheng Huang +3 位作者 Xiaoying Yang Yinfu Feng Qing Wang Mugen Liu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3-76,共4页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is a commo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with a high rate of penetrance. It is caused by the mutation of the tumor suppressor gene NF1, which encodes neurofibromin. The main function of neurofi...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is a commo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with a high rate of penetrance. It is caused by the mutation of the tumor suppressor gene NF1, which encodes neurofibromin. The main function of neurofibromin is down-regulating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proto-oncoprotein Ras by acting as a Ras-specific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a Chinese family affected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The known gene NF1 associated with NF1 was studied by linkage analysis and by direct sequencing of the entire coding region and exon-intron boundaries of the NF1 gene. The R1947X mutation of NF1 was identified, which was co-segregated with affected individuals in the Chinese family, but not present in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which states that the R1947X mutation of NF1 may be one of reasons for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in Chinese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EUROFIBROMIN nf1 gene R1947X mutation
下载PDF
Targeting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for NF1-associated neurofibroma treatment
5
作者 Chunhui Jiang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4年第2期87-93,共7页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enetic disorders that predisposes patients to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lexiform and cutaneous neurofibromas are NF1-associat...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enetic disorders that predisposes patients to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lexiform and cutaneous neurofibromas are NF1-associated benign tumors.Despite their benign nature,they can cause tremendous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NF1.Therapeutic drug options are limited to the MEK inhibitor,selumetinib,which is the only approved drug for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lexiform neurofibromas.Antifibrotic strategies have substantial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NF1-associated neurofibromas.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fibrotic features of plexiform and cutaneous neurofi-bromas focusing on the patholog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It also highlights the core pathways implicated in th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gula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remodeling in tumor imitation and progression.Finally,this review provides a brief outlook on how exploring novel vulnerabilities residing in the aberrant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their underlying pathways can benefit the treatment of NF1-associated neurofibrom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Cutaneous neurofibroma Plexiform neurofibroma FIBROSIS Extracellular matrix Basement membrane
下载PDF
二例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位点确定及产前诊断
6
作者 白倩倩 林志淼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明确2例临床疑诊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其产前诊断提供基础。方法:切取患者两块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瘤体组织,分离表真皮,提取真皮DNA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到可疑变异位点后行一代测序验证,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孕... 目的:明确2例临床疑诊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其产前诊断提供基础。方法:切取患者两块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瘤体组织,分离表真皮,提取真皮DNA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到可疑变异位点后行一代测序验证,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孕期在胎儿绒毛膜DNA中筛查该突变,明确胎儿是否遗传。结果:两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分布为主的多发咖啡斑、雀斑以及皮肤多发瘤体,临床疑诊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节段型。基因测序后明确二者分别携带NF1基因胚胎期镶嵌突变c.1007G>A(p.Trp336*)及c.1885G>A(p.Gly629Arg)。根据其为患者提供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未遗传该变异。结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可以通过检测瘤体DNA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产前诊断 镶嵌突变
下载PDF
P300通过Nrf2/HO-1/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脊柱侧凸大鼠的椎间盘退变
7
作者 赵先彬 郭世宁 薄文婷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对脊柱侧凸大鼠的椎间盘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退变的影响和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培养椎间盘NPCs,将NPCs分为4组:无处理组(对照组)、10μg/L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NPC... 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对脊柱侧凸大鼠的椎间盘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退变的影响和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培养椎间盘NPCs,将NPCs分为4组:无处理组(对照组)、10μg/L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NPCs退变组(IL-1β组)、10μg/L IL-1β联合15 mg/L P300处理组(IL-1β+P300组)和15 mg/L P300单独处理组(P300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9,SOX9)、胶原蛋白Ⅱ(collagen typeⅡ,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金属蛋白酶ADAMTS(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5、核因子κB-α抑制蛋白(IκBα)、磷酸化的IκBα(p-IκBα)、磷酸化的NF-κB P65(p-P65)以及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另外,将40只成年SPF级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脊柱侧凸组、脊柱侧凸+P300组、脊柱侧凸+P300+Nrf2-IN-3组。其中脊柱侧凸组用手术去除大鼠的双上肢及尾部。脊柱侧凸+P300组建模后静脉注射P300[15 mg/(kg·d),30 d]。脊柱侧凸+P300+Nrf2-IN-3组建模后静脉注射P300[15 mg/(kg·d),30 d]和Nrf2的抑制剂Nrf2-IN-3[23.5 mg/(kg·d),30 d]。30 d后取T12~L1段椎间盘髓核组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织中SOX9、COL-Ⅱ、MMP-13、ADAMTS-5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β组的细胞活力降低,但细胞凋亡增加,TNF-α、IL-6、MMP-13、ADAMTS-5、p-P65、p-IκBα的表达水平上调,SOX9、COL-Ⅱ、IκBα、Nrf2、HO-1的表达水平下调(P均<0.05)。而与IL-1β组比较,IL-1β+P300组的细胞活力增加,细胞凋亡减少,TNF-α、IL-6、MMP-13、ADAMTS-5、p-P65、p-IκBα的表达水平下调,SOX9、COL-Ⅱ、IκBα、Nrf2、HO-1的表达水平上调(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脊柱侧凸组的SOX9和COL-Ⅱ表达水平减少,而MMP-13和ADAMTS-5的表达增加(P均<0.05),与脊柱侧凸组比较,脊柱侧凸+P300组的SOX9和COL-Ⅱ表达水平增加,而MMP-13和ADAMTS-5的表达减少(P均<0.05)。与脊柱侧凸+P300组比较,脊柱侧凸+P300+Nrf2-IN-3组中的SOX9和COL-Ⅱ表达水平减少,而MMP-13和ADAMTS-5的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P300通过调控Nrf2/HO-1/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脊柱侧凸大鼠的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00 Nrf2/HO-1/NF-κB信号通路 脊柱侧凸 大鼠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NF1基因突变致1型神经纤维瘤病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妍 袁裕衡 +2 位作者 马明圣 王薇 邱正庆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19-824,共6页
目的了解1型神经纤维瘤病(NF)的临床表型特征及异质性。方法回顾分析8例NF患儿的临床及基因检测资料。结果 8例患儿中男5例、女3例,均因生后多发牛奶咖啡斑就诊,2例伴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伴多处皮肤神经纤维瘤。8例患儿有7种突变形式,NF... 目的了解1型神经纤维瘤病(NF)的临床表型特征及异质性。方法回顾分析8例NF患儿的临床及基因检测资料。结果 8例患儿中男5例、女3例,均因生后多发牛奶咖啡斑就诊,2例伴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伴多处皮肤神经纤维瘤。8例患儿有7种突变形式,NF1基因全部缺失2例;4种缺失突变,分别为c.4974_4977delCTAT,p.Y1659TfsX17、c.3987_3988delAG,p.S1329fsX4、c.1511delC,p.P504QfsX22和c.6388delC,p.L2130fsX3;1种c.3975-2delA剪切突变;1种c.3721 C>T,p.R1241X无义突变。除全基因大片段缺失和无义突变之外,其余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患儿父母外周血均未检测出相应的突变。结论 NF1基因突变可致1型NF,此研究发现5种新的突变,且均为de novo突变。多发牛奶咖啡斑是1型NF最早的临床表现,对疑似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多发牛奶咖啡斑
下载PDF
NF1基因新突变及我国首例NF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报道 被引量:3
9
作者 邓佳 邓伟平 +2 位作者 钟诚 胡彬 王一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0-323,共4页
目的:对2例散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患者进行致病基因NF1编码序列的突变筛查以及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研究,寻找致病性突变。方法:PCR扩增NF1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在50例正常对照中进... 目的:对2例散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患者进行致病基因NF1编码序列的突变筛查以及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研究,寻找致病性突变。方法:PCR扩增NF1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在5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新发现突变位点的测序分析,以排除多态性。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患者进行NF1基因CNV的检测,并对证实有NF1拷贝缺失的患者进行长片段PCR,以找寻断裂点。结果:患者S736于NF1基因检测到一个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突变:c.6345_6346 ins G(p.Leu2116Alafs*4),患者父母均不携带此突变,故此突变为一个de novo突变。该突变使开放阅读框移位,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分子的截断,以致部分犰狳式褶皱(ARM-type fold)结构域丢失。在另一患者S743中检测到一个包含整个NF1基因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域为1.3~1.9 Mb,但断裂点尚不明,此为我国首例NF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的报道。结论:患者NF1基因的de novo突变及CNV是引起这2例1型神经纤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可用于临床1型神经纤维瘤的分子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神经纤维瘤病1 DE novo突变 拷贝数目变异
下载PDF
RNA聚合酶Ⅱ同BAF复合物和转录因子NF1/CTF之间的联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丽辉 姜革强 +2 位作者 周洪雷 邓国忠 王丽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研究了RNA聚合酶Ⅱ的亚基Rpb1,Rpb6,Rpb8与BAF复合物和转录因子NF1/CTF在基因转录活动中的联系.实验证实,RNA聚合酶Ⅱ的亚基Rpb1与BAF复合物有联系,Rpb6与BAF复合物联系不紧密,Rpb6与NF1/CTF联系密切,Rpb8与BAF... 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研究了RNA聚合酶Ⅱ的亚基Rpb1,Rpb6,Rpb8与BAF复合物和转录因子NF1/CTF在基因转录活动中的联系.实验证实,RNA聚合酶Ⅱ的亚基Rpb1与BAF复合物有联系,Rpb6与BAF复合物联系不紧密,Rpb6与NF1/CTF联系密切,Rpb8与BAF复合物和NF1/CTF有部分联系.免疫沉淀实验也证实RNA聚合酶Ⅱ与BAF复合物和NF1/CTF一同参加了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F复合物 转录因子nf1/CTF RNA聚合酶Ⅱ
下载PDF
肌动蛋白与染色体改构复合物BAF和转录因子NF1/CTF之间的联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丽辉 姜革强 +1 位作者 邓国忠 王丽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0-105,共6页
肌动蛋白(actin)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参与细胞分裂、运动、迁移、形态的维持、生长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染色体改构复合物BAF和转录因子NF1/CTF是基因转录活动中的两个重要的因子,参与了基因的转录活动.通过免... 肌动蛋白(actin)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参与细胞分裂、运动、迁移、形态的维持、生长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染色体改构复合物BAF和转录因子NF1/CTF是基因转录活动中的两个重要的因子,参与了基因的转录活动.通过免疫电镜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肌动蛋白是染色体改构复合物BAF的组成部分,和转录因子NF1/CTF参加了由RNA聚合酶II介导的基因转录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动蛋白 复合物BAF 转录因子nf1/CTF RNA聚合酶Ⅱ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中国人NF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漓 周列民 +2 位作者 周珏倩 刘焯霖 宁玉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43-346,共4页
目的通过对28个家系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NF1-GRD相邻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探讨和分析中国人NF1基因的突变规律、突变类型、机制以及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以期发现潜在的突变热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或)异源双... 目的通过对28个家系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NF1-GRD相邻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探讨和分析中国人NF1基因的突变规律、突变类型、机制以及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以期发现潜在的突变热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或)异源双链分析(SSCP/HA)技术,结合DNA测序方法,对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第20、28、29、39号外显子的突变或多态性进行筛查。结果在所检测的28个家系中有一家系父子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第20号外显子均出现异常移动的电泳条带,重复检测单链构象多态实验无异常发现,而异源双链实验则仍显示有1条移动异常的双链电泳条带,DNA测序证实为该家系第20号外显子上T→G的杂合性突变,即Leu1141Arg错义突变。同时发现,另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第28号外显子亦表现为电泳条带移动异常,测序证实为第28号外显子5'端上游第28位核苷酸G→T杂合子。未发现第29号和39号外显子电泳条带移动异常。结论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与异源双链分析联合应用,可提高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和阳性检出率。所测28个家系56例患者NF1基因的第20、28、29及39号外显子并非突变热点或突变率相对较高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现象(遗传学)基因 神经纤维瘤病1 聚合酶链反应 突变外显子
下载PDF
NF1~180mut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脑血管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建涛 张小燕 +1 位作者 邹俊华 霍丽蓉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5期18-21,共4页
目的前期研究中发现一合并脑血管狭窄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为探索血管狭窄的病因,本研究构建该家系患者NF1基因共同突变产物NF1~180mut的过表达质粒,观察该质粒在脑血管细胞中的表达。方法设计NF1~180mut全长序列的相应引物,采用p EG... 目的前期研究中发现一合并脑血管狭窄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为探索血管狭窄的病因,本研究构建该家系患者NF1基因共同突变产物NF1~180mut的过表达质粒,观察该质粒在脑血管细胞中的表达。方法设计NF1~180mut全长序列的相应引物,采用p EGFP-N1作为载体框架,构建p EGFP-N1/NF1~180mut表达载体,通过Western blot法及共聚焦检测其蛋白表达;之后采用脂质体转染重组质粒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或内皮细胞中观察NF1~180mut在两种脑血管细胞中的表达。结果(1)成功构建了NF1~180mut表达载体;(2)该表达载体可在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内表达;(3)初步通过细胞计数研究及增殖实验显示NF1~180mut对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有一定的作用。结论本研究中构建了NF1-Q181X突变后的产物NF1~180mut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NF1~180mut导致脑血管狭窄发生的通路提供了良好的体外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狭窄 nf1基因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BAF复合物和转录因子NF1/CTF与RNA聚合酶Ⅱ的联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革强 邓国忠 王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7-79,共3页
通过ELISA实验观察小鼠脾T淋巴细胞和Jurkat细胞经ConA处理后,BAF(hSWI/SNF)复合物、转录因子NF1/CTF、RNA聚合酶Ⅱ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实验证实,细胞活化后,复合物BAF(hSWI/SNF)、转录因子NF1/CTF、RNA聚合酶Ⅱ的表达发生了变化,表... 通过ELISA实验观察小鼠脾T淋巴细胞和Jurkat细胞经ConA处理后,BAF(hSWI/SNF)复合物、转录因子NF1/CTF、RNA聚合酶Ⅱ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实验证实,细胞活化后,复合物BAF(hSWI/SNF)、转录因子NF1/CTF、RNA聚合酶Ⅱ的表达发生了变化,表明它们和细胞的转录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F复合物 nf1/CTF RNA聚合酶Ⅱ
下载PDF
脑血管狭窄患者Nf1全基因的DHPLC分析(附5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建涛 贾冰冰 +1 位作者 邹俊华 霍丽蓉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991-994,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患者Nf1基因的突变热点及突变方式。方法从全血中提取DNA,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对5例脑血管狭窄病例进行Nf1全基因突变筛查;对DHPLC检测有差异洗脱峰型的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5例无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狭... 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患者Nf1基因的突变热点及突变方式。方法从全血中提取DNA,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对5例脑血管狭窄病例进行Nf1全基因突变筛查;对DHPLC检测有差异洗脱峰型的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5例无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狭窄患者Nf1全基因筛查发现:(1)1例出现5号外显子无义突变位点,c.541C-T;(2)5例均有14号和15号外显子之间内含子的基因突变;(3)4例有7号外显子c.702G-A的同义突变位点;(4)1例出现32号(c.4177G-A,Val-Ile)和46号外显子(c.6918T-G,Asn-Lys)的错义突变。结论在目前无其他基础疾病的脑血管狭窄患者体内的Nf1基因并非以稳定野生型存在,而是具有不同类型的突变,这些突变集中在第5、7、14、32和46等外显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狭窄 nf1基因 DHPLC 突变分析
下载PDF
NF1基因表达产物在大鼠脑的分布-免疫荧光组化法
16
作者 陈永锋 齐建国 章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4-300,306,共8页
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NF1基因表达产物神经纤维素在正常成年大鼠脑中的分布 ,结果如下 :(1)大脑皮质中神经纤维素阳性细胞最为密集 ;其次 ,在海马结构、丘脑前核群、丘脑内侧核群、丘脑板内核群、丘脑中线核群及下丘脑室周核... 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NF1基因表达产物神经纤维素在正常成年大鼠脑中的分布 ,结果如下 :(1)大脑皮质中神经纤维素阳性细胞最为密集 ;其次 ,在海马结构、丘脑前核群、丘脑内侧核群、丘脑板内核群、丘脑中线核群及下丘脑室周核、室旁核中神经纤维素阳性细胞也较密集 ;在杏仁核、下丘脑前区、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后区以及隔外侧核、隔内侧核、尾壳核、屏状核、苍白球、三叉神经脊束核等部位 ,也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神经纤维素阳性细胞稀疏分布。 (2 )神经纤维素免疫阳性反应产物除了分布于神经细胞胞质外 ,在细胞核也有分布。 (3 )结合抗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免疫组化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素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大鼠 nf1基因
下载PDF
基于AMPK/sirt1/RANKL/OPG通路研究补阳还五汤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愈合的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玉玲 李杰玉 +3 位作者 李增一 刘琳 籍胤玺 金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目的基于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活化蛋白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信号通路,探究补阳还五汤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 目的基于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活化蛋白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信号通路,探究补阳还五汤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6.25 g/kg)、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12.50 g/kg)和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25.00 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构建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并给予相应剂量药物干预。检测大鼠骨密度(BMD)值、骨折愈合评分及骨痂体积;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钙和磷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股骨组织中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骨痂组织的病理形态;Western印迹检测股骨组织中AMPK/sirt1/RANKL/OPG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骨痂骨小梁分布稀疏,成骨细胞大量减少且有纤维组织生成,骨痂体积、血清中ALP、骨钙素、钙和磷水平及股骨组织中MDA水平、RANKL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BMD值、骨折愈合评分、骨组织中SOD和GSH-Px水平和AMPK、sirt1、OPG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骨痂骨小梁分布较为密集,成骨细胞增加,骨痂体积、血清中ALP、骨钙素、钙和磷水平及股骨组织中MDA水平、RANKL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BMD值、骨折愈合评分、骨组织中SOD和GSH-Px水平和AMPK、sirt1、OPG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AMPK/sirt1/RANKL/OPG通路,发挥对骨质疏松骨折大鼠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骨质疏松性骨折 氧化应激 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活化蛋白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通路
下载PDF
mRNA编辑及其在NF1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18
作者 刘乃国 张群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8年第3期154-156,共3页
本文阐述了mRNA编辑的概念及目前已知的mRNA编辑形式、机制,讨论了NF1mRNA编辑在NF1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提示NF1mRNA编辑可能是使NF1基因丧失肿瘤抑制作用的一种机制。
关键词 肿瘤发生 mRNA编辑 nf1
下载PDF
一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突变检测及家系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过丹丹 卢鑫鑫 +4 位作者 黄肖利 陈喜军 张彪 郑佳莹 伍严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对1例临床拟诊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研究。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全血基因组DNA,通过目标捕获二代测序技术(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TNGS)对先证者Ⅰ型神... 目的对1例临床拟诊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研究。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全血基因组DNA,通过目标捕获二代测序技术(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TNGS)对先证者Ⅰ型神经纤维瘤蛋白基因(neurofibromin 1,NF1)的全部编码区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可疑突变,并用Sanger测序法进一步验证;对其家系成员NF1相同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检测。结果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NF1第45号外显子1个已知致病突变c.6790_6791ins A(p.Tyr2264Ter),有类似临床表现的父亲和姐姐检出相同突变,表型正常的母亲和妻子未检测到此突变,其4岁儿子也检测出该突变。结论 NF1的c.6790_6791ins A(p.Tyr2264Ter)突变存在与该家系NF1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检测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目标捕获二代测序
下载PDF
三例散发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NF1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郎小乔 孙勇虎 +3 位作者 付希安 孙乐乐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对三例散发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者进行NFl基因检测。方法:提取3例患者及5名正常家系成员和100例无NF1家族史的正常人外周血DNA。PCR扩增NF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经纯化后采用Sanger测序法对目标... 目的:对三例散发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者进行NFl基因检测。方法:提取3例患者及5名正常家系成员和100例无NF1家族史的正常人外周血DNA。PCR扩增NF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经纯化后采用Sanger测序法对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测序。结果:患者1,患者2和患者3分别检测到39号外显子发生碱基G缺失(c.5635 delG),47号外显子大片段碱基缺失(c.7041~7062+4del),21号外显子发生碱基A、C缺失(c.2714-2715delAC)。患者家属及100例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本研究在3例NFl患者中发现NFl基因3种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突变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