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放与重构:延安时期新秧歌剧中的性别图景
1
作者 勾淳淳 孔岩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将“改造二流子”和妇女劳动英雄建构为革命框架中的政治共同体,在“家庭统一战线”服务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情境中,突出表现了新秧歌剧文本中革命话语和集体话语对消解性别冲突、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努力。通过...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将“改造二流子”和妇女劳动英雄建构为革命框架中的政治共同体,在“家庭统一战线”服务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情境中,突出表现了新秧歌剧文本中革命话语和集体话语对消解性别冲突、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努力。通过对民族文艺形式的改造与利用,将男女平等观念融入群众文艺之中,在建构新的性别图景的政治性隐喻中虽然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罅隙,但仍为性别平等议题的讨论提供了独有的延安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新秧歌剧 建构 性别图景
下载PDF
新秧歌运动:解放区抗战歌谣的新高潮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冰梅 王兆辉 任竞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9-73,共5页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最早的实践成果,解放区秧歌剧与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地实现了传承借鉴中西音乐、戏剧、舞蹈、诗歌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政治语境与丰富多样的... 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最早的实践成果,解放区秧歌剧与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地实现了传承借鉴中西音乐、戏剧、舞蹈、诗歌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政治语境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实现了抗战时期的时代旋律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统一,开创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文艺形态,也开启了解放区及新中国全民沸腾的群众性文艺运动的崭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歌谣 秧歌剧 新秧歌运动
下载PDF
“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上) 被引量:3
3
作者 安荣银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8-23,共6页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 民族形式 民族歌剧
下载PDF
“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下) 被引量:2
4
作者 安荣银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4-20,共7页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 民族形式 民族歌剧
下载PDF
延安时期新秧歌剧的群众教育模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瑞儒 艾先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53-57,共5页
延安时期党的文艺工作者创编演出了大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群众的新秧歌剧,深受群众喜爱。不同的秧歌剧具有不同的群众教育模式,即寓教于乐模式、接近群众贴近生活模式、开放互动模式和自发宣传自我教育模式等。新秧歌剧把群众... 延安时期党的文艺工作者创编演出了大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群众的新秧歌剧,深受群众喜爱。不同的秧歌剧具有不同的群众教育模式,即寓教于乐模式、接近群众贴近生活模式、开放互动模式和自发宣传自我教育模式等。新秧歌剧把群众教育工作开展融入群众休闲娱乐的非正式活动中,教育培训选题内容方式方法接近群众、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群众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踊跃互动,其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鼓舞抗战、拥政爱民、发动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群众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新秧歌剧 群众教育模式
下载PDF
论新秧歌剧的兴起与衰落——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昊 邬非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新秧歌剧作为文艺大众化的产物,曾一度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从《兄妹开荒》的初步成功,到《白毛女》达到新秧歌剧艺术创作的巅峰,前后仅仅一年左右时间,但高潮的出现也同时宣告了新秧歌剧走向衰落。虽然创作... 新秧歌剧作为文艺大众化的产物,曾一度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从《兄妹开荒》的初步成功,到《白毛女》达到新秧歌剧艺术创作的巅峰,前后仅仅一年左右时间,但高潮的出现也同时宣告了新秧歌剧走向衰落。虽然创作生命周期极短,但新秧歌剧依然产生了《白毛女》这样的经典力作,引起文艺理论界长期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白毛女》的成功证明了新秧歌剧作为一种艺术类型,有其艺术生命力和创作规律。重新审视新秧歌剧的巅峰之作《白毛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剧 《兄妹开荒》 《白毛女》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歌剧史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近现代报刊为依据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春娟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百年历程中呈现出从亦步亦趋到自成体系的渐进发展过程。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欧洲歌剧的同时也关注中国民族歌剧的本体特征,呈现出"旧剧为歌剧"和"歌剧与乐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20世... 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百年历程中呈现出从亦步亦趋到自成体系的渐进发展过程。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欧洲歌剧的同时也关注中国民族歌剧的本体特征,呈现出"旧剧为歌剧"和"歌剧与乐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一些音乐家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中国歌剧传统中的现代性因素得以凸现,尤其是80年代,中国音乐剧成为中国歌剧家族中的新成员,中国歌剧在具备民族气派的同时兼具现代性特征与多元化的国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歌剧史论 旧剧 秧歌剧 新歌剧 民族歌剧
下载PDF
浅谈中国歌剧的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吕淼 《科教文汇》 2012年第17期152-153,共2页
中国歌剧发展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间,中国歌剧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传世作品,在跨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及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中国歌剧的创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国歌剧发展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间,中国歌剧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传世作品,在跨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及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中国歌剧的创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场挑战,只有积极面对,才能使中国歌剧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音乐运动 黎氏儿童歌舞剧 话剧加唱 秧歌剧 戏歌 宣叙调 咏叹调
下载PDF
从“媒介革命”到“革命媒介”:延安新秧歌运动再考察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勇锋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5-68,120,共15页
作为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新秧歌运动具有媒介学上的典范意义。为响应《讲话》"服务工农兵"的号召,打通政治动员中意识形态的传输壁垒,传统民间秧歌被甄选为革命思想的"传递装置"... 作为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新秧歌运动具有媒介学上的典范意义。为响应《讲话》"服务工农兵"的号召,打通政治动员中意识形态的传输壁垒,传统民间秧歌被甄选为革命思想的"传递装置",其创新文本《兄妹开荒》从"技术配置"与"文化配置"两个方面得到了改造革新,由此生成一种新型的媒介逻辑,传统秧歌实现了从俚俗小戏到"革命媒介"的成功再造,从而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使中共的思想获得了实体支持,信仰物化为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学 新秧歌剧 媒介逻辑 中介化 革命
原文传递
作为“方法”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歌剧《白毛女》的文化命运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一峰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歌剧《白毛女》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直接产物。作为创造新歌剧的实践成果和延安新秧歌运动的逻辑展开,《白毛女》从立意、内容、体裁和形式各方面都贯彻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白毛女》被认为是中国新歌剧的典范之作,以它为参照系的新... 歌剧《白毛女》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直接产物。作为创造新歌剧的实践成果和延安新秧歌运动的逻辑展开,《白毛女》从立意、内容、体裁和形式各方面都贯彻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白毛女》被认为是中国新歌剧的典范之作,以它为参照系的新歌剧理论争鸣,深化了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理解。同时,《白毛女》常驻舞台并被各种艺术门类征用,成为红色经典中跨门类改编最多的热门“IP”之一,使其承载的革命斗争故事得到了充分传播,更广泛地实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求文艺承担的宣传、教育群众的功能。对《白毛女》文化命运的考察,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作为“方法”的重要意义,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毛女》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新歌剧 秧歌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