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河之美”的中国影像书写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楚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2期100-110,I0005,共12页
“山河之美”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展现什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它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共同构成了艺术表达中的中国之美。“山河”既是可视的风景,又是承载土地、故乡、家国的文化意象,与“新主... “山河之美”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展现什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它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共同构成了艺术表达中的中国之美。“山河”既是可视的风景,又是承载土地、故乡、家国的文化意象,与“新主流电影”互为表现的媒介,并与“新主流电影”在文化内涵上相互印证。自然的“山河”通过银幕的媒介化,成为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文化的代言,是构建中国式影像书写的一种诗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河之美 新主流电影 风景 影像书写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表达——以新时代党的国际形象建构为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蒙象飞 黄敏 《苏区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解码密钥,在引领开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新境界、引领开创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引领提供解决人类共同重大问题的新方案中呈现出重要的世界意义。伟大建党精神是建构党的国际形象的...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解码密钥,在引领开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新境界、引领开创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引领提供解决人类共同重大问题的新方案中呈现出重要的世界意义。伟大建党精神是建构党的国际形象的精神内核之一,党的国际形象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外在表达,两者相得益彰、互动生成。基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和世界意义,塑造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理想信念坚定,不负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胸怀天下、坚持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是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国际表达的重要途径。以党的国际形象彰显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依据政党国际形象的生成逻辑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 国际形象 国际表达 新时代
下载PDF
塔吉克斯坦《亚洲之声》传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琰 马静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96,共7页
伴随各国对国家形象重视度愈益加深,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也聚焦于国家形象上。文本选取塔吉克斯坦社会政治出版物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亚洲之声》(Азия-плюс),采用内容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7年和201... 伴随各国对国家形象重视度愈益加深,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也聚焦于国家形象上。文本选取塔吉克斯坦社会政治出版物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亚洲之声》(Азия-плюс),采用内容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7年和2012年《亚洲之声》有关中国专题报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政治、经济、体育议题仍是关注焦点,报道的倾向性却从正面转向中性为主。总结报道倾向性转变的原因有助于解读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平面媒体中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塑造正面中国国家形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中国形象 亚洲之声 正面报道 中性报道 负面报道 塔吉克斯坦
下载PDF
文化表达与影像新潮: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十年经验及反思 被引量:6
4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60-68,共9页
民族志纪录片为采用人类学理论方法与纪录片创作理念相结合进行拍摄的片种,其学术指向和文化诉求与媒体纪录片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十年来,随着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学术传播,民族志纪录片也呈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致力于学术表达的电影学者... 民族志纪录片为采用人类学理论方法与纪录片创作理念相结合进行拍摄的片种,其学术指向和文化诉求与媒体纪录片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十年来,随着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学术传播,民族志纪录片也呈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致力于学术表达的电影学者、推动影音文献建设的国家和地方文化部门,以及更为多元的民间纪录片作者群体,都在以不同方式促进民族志纪录片的理论建构与拍摄实践,使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不断凸显影音记录与表达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纪录片 影像志 文化表达 影像新潮
下载PDF
工人群体的媒介形象与话语表达——基于《人民日报》和《华西都市报》工人报道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苏林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80,共7页
工人阶级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学界一直缺乏对媒介工人报道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人议题新闻报道的变迁可以为宏观社会研究或社会变迁研究提供一个微观的语言学视角,中共中... 工人阶级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学界一直缺乏对媒介工人报道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人议题新闻报道的变迁可以为宏观社会研究或社会变迁研究提供一个微观的语言学视角,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建国后中国第一份市场化报纸《华西都市报》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工人的报道,报道量偏小,与工人群体现状有很大差距,工人议题报道在新闻源、工人媒介形象、工人媒介话语上表达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工人议题报道新闻源主要来自官方,工人议题报道中工人群体的话语表达比较缺乏且多正面,虽然各时期工人报道重点与工人群体状况变迁基本吻合,但是工人媒介形象和话语表达的固定框架影响工人舆情渠道的畅通和媒介接近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群体 新闻框架 媒介形象 话语权
下载PDF
法蓝瓷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意象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翁春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87,206,共6页
瓷器作为中国器物最重要的代表,是联结中国文化意象最典型的符号之一,极具文化标识与传播功能。法蓝瓷品牌系列设计发挥了中国物质文化柔性传播的特有功效,以承载文化品格、凸显民族气质的设计表达策略,探索出当代瓷器艺术表征中国文化... 瓷器作为中国器物最重要的代表,是联结中国文化意象最典型的符号之一,极具文化标识与传播功能。法蓝瓷品牌系列设计发挥了中国物质文化柔性传播的特有功效,以承载文化品格、凸显民族气质的设计表达策略,探索出当代瓷器艺术表征中国文化意象、传承中国文化脉络、彰显文化自信的方法与路径,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文化认同。法蓝瓷系列产品深耕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和审美意趣,并与西方艺术、时代潮流相互融合,为当代中国精神、文化意象的设计表达提供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意象 法蓝瓷 瓷器 设计表达 新国潮
下载PDF
电视新闻报道中立场表达的图文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朱红强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18年第2期62-75,共14页
虽然新闻话语追求客观性,但在新闻话语实践中,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因此,立场的表达和实现是新闻话语研究中的热点。电视新闻报道,是一种通过电视画面和声音双重轨道来传播新闻的话语类型,其中的立场表达通过图文之间的互动实现。本... 虽然新闻话语追求客观性,但在新闻话语实践中,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因此,立场的表达和实现是新闻话语研究中的热点。电视新闻报道,是一种通过电视画面和声音双重轨道来传播新闻的话语类型,其中的立场表达通过图文之间的互动实现。本文借用梅因霍夫(Meinhof,1994)提出的新闻节目中的三种图文关系,以CCTV-News为例,对电视新闻报道中立场表达的图文关系进行探讨。在电视新闻报道的立场表达中,图文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三种:“重叠”、“错置”、“分离”。借用这三种不同的图文关系,进一步区别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立场标记,即“文字与图片共同指涉的立场表达”、“文本主导的作者性声音”、“图片为主导的参与者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场表达 电视新闻话语 图文关系 新闻“客观性”
下载PDF
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
8
作者 范兰德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1期66-70,共5页
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将中国诗歌表达方式由意境的审美观照转向意象观照。在意象内涵表现上,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采用现代象征主体性意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象征化的"死亡枯败"意象、"荒原"意象、"黄昏"... 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将中国诗歌表达方式由意境的审美观照转向意象观照。在意象内涵表现上,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采用现代象征主体性意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象征化的"死亡枯败"意象、"荒原"意象、"黄昏"意象等意象群以证合现代人的主体意识及精神状态。在意象营构上,他们"随意造象",并用象征主义的通感手段与意象的连接手段构造主体意象,从而使新诗意象具有玄秘性、变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象征主义 意象 表现手法
下载PDF
基于小波显著特征点的图像检索技术
9
作者 周明荣 张淑佳 朱保林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598-602,共5页
分析了传统关键字检索以及基于小波边界点图像检索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以视觉特征作为图像检索的信息基础,比较了基于小波显著特征点检索技术所具有的优点,及其实现方法。首先,着重讨论了小波显著特征点的提取方法及其表示方法;其次,详细... 分析了传统关键字检索以及基于小波边界点图像检索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以视觉特征作为图像检索的信息基础,比较了基于小波显著特征点检索技术所具有的优点,及其实现方法。首先,着重讨论了小波显著特征点的提取方法及其表示方法;其次,详细介绍了该新算法在图像检索中的具体应用及优点;最后,介绍了利用基于小波显著特征点进行图像检索的具体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点 图像检索方法 小波 关键字检索 边界点 新算法 实现方法 图像检索技术 具体应用 优点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电影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艳美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37-42,109,共7页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青少年是在影像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所接触的影像内容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判断。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电影、提高人文素养,还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使用影像方式来表达和创作。...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青少年是在影像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所接触的影像内容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判断。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电影、提高人文素养,还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使用影像方式来表达和创作。课程内容包括优秀电影欣赏、微视频创作和校园微电影创作,主要以拓展课的形式开展,围绕“快乐看电影、开心聊电影、趣味演电影、大胆拍电影”四大主题,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进行实施,形成了以“电影欣赏——电影主题活动——动手拍电影”为主线的电影课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电影课程 新媒体环境 影像表达
下载PDF
民国中后期图像新闻话语表达及技法研究(1937—1949)
11
作者 张慧兵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1-95,102,共6页
民国中后期,随着图像与新闻的日益勾连,新闻从业者的图像新闻话语意识日益觉醒,围绕于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图像话语表达空间",成为时人传播舆论与新知意识的重要媒介。通过对民国中后期不同主体、不同报刊的图像话语的解读,... 民国中后期,随着图像与新闻的日益勾连,新闻从业者的图像新闻话语意识日益觉醒,围绕于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图像话语表达空间",成为时人传播舆论与新知意识的重要媒介。通过对民国中后期不同主体、不同报刊的图像话语的解读,考察其图像话语议题的设置,不难窥视其中的话语表达、技法与其背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即冀望于通过图像新闻对民众认知"符号"的建构,实现对"新闻事实"的占有和权利的建构性选择,进而实现对新闻及话语的重组与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中后期 图像新闻 表达技法
下载PDF
鲁迅文学作品表达机制研究--以《故事新编》为例
12
作者 严小军 《枣庄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8-82,共5页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鲁迅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深刻且典型的文学作品,塑造出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和其独特的表达机制具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故事新编》当中,鲁迅引用了一些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体现了大量...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鲁迅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深刻且典型的文学作品,塑造出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和其独特的表达机制具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故事新编》当中,鲁迅引用了一些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体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在表达方面,整体上却十分隐晦,很难从字面意思上直接了解其创作情感和意图,必须经过深入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得到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为此,以《故事新编》为例,从现实与文本关系、叙事方法等方面着手,对其表达机制进行分析,以此获得鲁迅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内涵,明确传统文化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价值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故事新编》 表达机制 拼接 图像
下载PDF
让人欢喜让人忧——漫谈张艺谋的电影创新
13
作者 张立杰 《张家口师专学报》 1999年第3期35-40,共6页
张艺谋的每一部影片都有新的引人之处,然而,其艺术创作过分追求外在的功利目的,回避了内在目的性,这就导致了他的影片的华而不实。其形式的创新固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其内容的单薄也是极为严重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创新 造型表意 纪实 本体意识
下载PDF
国家形象意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几个选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法春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7-15,93,共10页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对国家形象的关注、态度和行动是其国家意识的具体体现。公民的国家意识越强,其维护国家良好形象的思想越坚定、行动越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对国家形象的关注、态度和行动是其国家意识的具体体现。公民的国家意识越强,其维护国家良好形象的思想越坚定、行动越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强调要重塑四种大国形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翻译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英文版显示出强烈的国家形象意识,整体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成功范例。同时,从“中外融通”的新表达角度看,这版译文的个别地方值得进一步推敲,包括关于指代人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同“优先”单词的选择,以及特定术语的沿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 中外融通的新表达
原文传递
论民俗“新影像表达”的生活向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影像表达作为民俗传承的重要形式,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民俗记录层次和民俗传播层次,前者的影像是田野视角下的客观呈现,后者的影像是艺术代入下的想象拼贴,二者构成物理现实社会"记录-传播的影像表达"。信息时代的全面展开... 影像表达作为民俗传承的重要形式,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民俗记录层次和民俗传播层次,前者的影像是田野视角下的客观呈现,后者的影像是艺术代入下的想象拼贴,二者构成物理现实社会"记录-传播的影像表达"。信息时代的全面展开,形成我们思考民俗影像与民俗传承的基本语境,民俗传承更注重表达方式的多元呈现,更强调虚拟社会的传承传播价值,从物理现实社会的镜头记录、影像叙事转化为虚拟社会的数字处理。由此,影像表达在原有的两个层次上,新增了民俗体验层次,影像是数字技术创意下的场景还原,民俗传承进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民俗文化创意相融合的"创意-体验的新影像表达",不断拓展生活向度,建构起信息时代民俗传承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民俗传承 记录-传播的影像表达 创意-体验的新影像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