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1
作者 Yang Hua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3期101-122,共22页
Th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is a key phenomenon support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inter-gene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current half... Th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is a key phenomenon support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inter-gene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current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has given birth to the elderly agriculture and mainstay agriculture, the latter of which has gone out of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nd to some extent changed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ecoming a key direc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uch a structure has also shaped the "new three-generation family" and facilitated the expansion of middle-income rural groups. While supporting long-term farmers in rural China, it also paves the way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This struc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na. Therefore, this structure is a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which concerns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and livelihood patterns. Meanwhile, it is also a rural political structure, village structure and family structure. Through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th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has far extended the scope of a descriptive concept. As a dominant variable, the structure, along with its derivatives, through 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 can establish 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an interpretation chain among a variety of major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phenomena in rural China. Therefore, it can expect to be constructed into an analyticity-oriented mid-level conce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tructur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inter-gene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new three-generation family middle-income group
下载PDF
地区异质性、区际分工优化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
作者 彭银春 孟大虎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地区异质性是区际分工优化的原因。区际分工优化即围绕地区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分工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异质性的结果。二者共同决定一个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定位、如何分工、如何强化优势以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推进高水... 地区异质性是区际分工优化的原因。区际分工优化即围绕地区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分工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异质性的结果。二者共同决定一个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定位、如何分工、如何强化优势以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过程中,内陆及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给这些地区“第一自然”的“再发现”提供了可能,也为“第二自然”的“再创造”营造了制度友好型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地理的重塑。同时,各地区应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选择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参与全国产业链的打造,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国家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各自力量。此外,只有打破市场分割,打通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生产出来的产品才可能有相对一个地区而言大得多的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需求主体广大的、边界不断扩展的统一大市场。可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会不断释放统一市场的制度红利,不断拓展可促进区际分工优化的内需潜力,进而有助于各地区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异质性 区际分工 区域开放布局 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统一大市场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经伟 杨超 +1 位作者 尹梦菲 钟世川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9,共11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装备制造业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研究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并重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装备制造业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研究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并重点分析国内循环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循环显著促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国际循环对处于价值链高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正向影响,对处于低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负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国内循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行业集中度双渠道实现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调节效应表明:国际循环会抑制行业规模和技术进步对国内循环的提升作用,进而影响全球分工地位。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破除“低端锁定,高端封锁”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循环 国际循环 全球价值链分工 装备制造业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虚拟集聚视角下中国城镇发展格局重塑: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4
作者 孙祥栋 潘越 李金培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6,共8页
虚拟集聚是一种基于数据要素跨越物理空间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是重塑中国城镇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从城镇产业分工看,虚拟集聚通过打破地理限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产业组织新形态、放大合作创新效力、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来优化城... 虚拟集聚是一种基于数据要素跨越物理空间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是重塑中国城镇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从城镇产业分工看,虚拟集聚通过打破地理限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产业组织新形态、放大合作创新效力、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城镇规模分布看,虚拟集聚通过避免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强化城市的对外链接、改善城市间的竞争生态、完善信息的流通机制、破除资源要素的流动壁垒,来调整更新城镇体系。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亟须从虚拟集聚的视角出发,打造互通互联、智慧高效的城镇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集聚 产业分工 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再判断——基于分工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鲁金萍 刘玉 +1 位作者 杨振武 孙久文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9-63,共5页
文章从分工视角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2013年,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最明确的为北京-河北,两地产业差异性大,未来两地制造业将实现差异化发展;天津-河北产业差异性相对较小,且2009年之后呈逐年缩... 文章从分工视角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2013年,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最明确的为北京-河北,两地产业差异性大,未来两地制造业将实现差异化发展;天津-河北产业差异性相对较小,且2009年之后呈逐年缩小之势;北京-天津产业差异性最小,同构性较显著,2008年后有一定缓解。从制造业各行业分工格局来看,京津冀区域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已形成较明确的分工,但在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总体来看,区域的产业分工基本建立在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分工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构建高层次协调机构等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制造业 产业同构 区域分工指数 地方专业化指数
下载PDF
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领域研究——不完全竞争视角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安国 张英奎 +1 位作者 姜玲 刘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共7页
考虑到传统的从完全竞争视角以单一规模或效率指标为基础分析产业集聚、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所固有的缺陷,文章从不完全竞争视角出发、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全球化和产业扩散理论为基础、结合使用规模和效率两个维度分析识别京津冀产业转... 考虑到传统的从完全竞争视角以单一规模或效率指标为基础分析产业集聚、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所固有的缺陷,文章从不完全竞争视角出发、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全球化和产业扩散理论为基础、结合使用规模和效率两个维度分析识别京津冀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这一方法表现出两项主要优点:一是可以揭示特定产业转移的动力、特征和性质,二是有助于设置产业转移中的轻重缓急。通过对相关产业进行规模分析和效率分析,导出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优化重点领域的二维分布图,其中的"优先转移区"和"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分别为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积聚 区域分工 产业转移 不完全竞争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与同构化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18个省份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钟华梅 陈立 +1 位作者 许寒冰 王兆红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8-446,共9页
运用区位熵与区域分工指数,从产业专业化分工视角,对中国18个省份中的区域体育产业专业化与同构化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检验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与同构化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省份中的东... 运用区位熵与区域分工指数,从产业专业化分工视角,对中国18个省份中的区域体育产业专业化与同构化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检验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与同构化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省份中的东部地区体育产业专业化优势显著、体育用品制造业具有专业化优势。样本省份中的西部地区体育服务业具有专业化优势。样本省份中的不同区域之间体育产业同构化显著。样本省份中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体育产业分工最明显,样本省份中的西部地区各样本省份之间体育产业同构化最显著。样本省份中的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能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体育产业的同构化会抑制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从体育产业内部的细分产业来看,样本省份中的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专业化可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体育服务业的专业化会抑制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基于以上,为推动样本省份形成区域体育产业专业化分工,提出建议:各样本省份应找准体育产业的区域优势,推动形成特色体育产业集群;各样本省份应促进体育产业的区域分工,使体育产业主体形成新型竞合关系。毗邻样本省份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动毗邻省份形成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体育产业 产业专业化分工 产业同构化 区域分工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 被引量:82
8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2,159,共7页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创新要素 空间集聚 城市群 产业分工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区域分工与合作视角下区域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富朝 袁锋 武友德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0年第1期28-31,共4页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同构与异构取决于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中生产要素的结构与流动特征,其特征量的相似性导致产业结构的同构,产业同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合意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非合意性愈显突出。区域产业同构优化...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同构与异构取决于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中生产要素的结构与流动特征,其特征量的相似性导致产业结构的同构,产业同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合意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非合意性愈显突出。区域产业同构优化的本质动力在于生产要素结构及其流动特征量的变化,通过不同层级区域产业规划战略和区域间经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流动,以产业集群化之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区域产业结构朝着优化、持续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分工与合作 产业同构 产业集群 优化路径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同构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飞 韩增林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从区域一体化演进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利用行业空间集中度指数分析1995~2009年环渤海地区制造业整体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Krugman行业分工指数与专业化指数相结合分析一体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结... 从区域一体化演进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利用行业空间集中度指数分析1995~2009年环渤海地区制造业整体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Krugman行业分工指数与专业化指数相结合分析一体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15年的动态数据并根据分型理论中R/S方法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一体化水平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边,由单向聚集阶段转变为聚集与扩散并存的新阶段。当区域一体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时更易形成产业集聚现象且产业同构问题严重,如北京与天津在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产业同构显著并形成了地区绝对优势,三大"港口一腹地"经济区域在石油加工、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但随着一体化由初级走向中级阶段时,制造业行业发生了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地区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同构度逐步降低。当环渤海地区的一体化水平由中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时,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同构度将持续降低,天津的产业结构将进入一个激烈的调整升级过程,与其余地区间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度显著下降,而特殊地区间(如辽宁与山东)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度仍持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趋同 制造业 行业分工指数 R/S分析方法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中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历程、成就、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0
11
作者 姚鹏 张明志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工业体系逐渐形成。本文以中部地区为例来探讨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部地区工业经济(1949年10月-1952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工业体系逐渐形成。本文以中部地区为例来探讨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部地区工业经济(1949年10月-1952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中部地区工业经济(1958-1977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中部地区工业经济(1958-1977年)、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的中部地区工业经济(1979-2011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工业经济(2012至今)。文章详细探讨了每一阶段中部地区工业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了中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如产业结构矛盾弱化了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虚高”和过早去工业化的矛盾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化、基础产业的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外向度偏低、工业同构化等问题。为解决这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工业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大力发展科技要素密集的现代制造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分工、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中部地区 工业发展 阶段划分
下载PDF
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毛艳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理解区域经济的功能整合和制度整合, 关键在于全面认识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该文认为, 生产要素互补性、工业化水平差异性和产业结构互补性等优势是泛珠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的...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理解区域经济的功能整合和制度整合, 关键在于全面认识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该文认为, 生产要素互补性、工业化水平差异性和产业结构互补性等优势是泛珠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新产业分工理论, 积极开展资源性产业、传统产业改造以及建设泛珠江三角洲“世界工厂”等领域的分工协作对于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制造”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工业化的角度探讨了泛珠江三角洲开展产业分工协作的原则、方向和调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分工 协调机制 比较优势 新国际分工 区域经济 泛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加快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构建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其仔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1,共9页
发展新经济、不断扩大新经济的规模、推动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改造是全球和中国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化解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来自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变化所产生的结构性压力的根本出路。但中国的新经济发展在全球并不处于... 发展新经济、不断扩大新经济的规模、推动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改造是全球和中国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化解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来自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变化所产生的结构性压力的根本出路。但中国的新经济发展在全球并不处于领先地位,其新经济指数仅为美国的1/2,新经济发展水平大大低于美国。将构成新经济指数的6大类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在创新能力上的劣势极其明显,不仅与美国差距巨大,而且与日本、德国、韩国等亦差距甚远,在评估的22国中位居第17位。笔者认为,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终身学习型经济。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构成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在竞争中具有压倒性作用。为此,中国在加快新经济的发展中需遵循这一规律,制定出能够促进学习和学习溢出效应的经济策略及经济结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 新经济指数 全球产业分工 终身学习型经济
下载PDF
城郊型县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以长沙市望城县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存友 郑伯红 胡希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8-162,共5页
在分析县域产业布局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差别化"、"主动化"、"联动化"等3条发展理念,筛选出了全县的主导产业,最后提出了县域的经济分区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 城郊型县域 产业发展 经济区划 空间布局 新产业区 产业集群
下载PDF
日本确立“产业内分工体系”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白雪洁 《现代日本经济》 CSSCI 2005年第1期12-16,共5页
由日本提出的构筑中日“产业内分工体系”的讨论一度十分热烈。这是日本跨国公司为了配合我国加入WTO的服务市场开放时间表,确立其“中国市场战略”的重要举措。探寻日本确立“产业内分工体系”的原因,明确“产业内分工体系”的特征,并... 由日本提出的构筑中日“产业内分工体系”的讨论一度十分热烈。这是日本跨国公司为了配合我国加入WTO的服务市场开放时间表,确立其“中国市场战略”的重要举措。探寻日本确立“产业内分工体系”的原因,明确“产业内分工体系”的特征,并探讨我国的应对策略等,是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应变能力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内分工 WTO 中国 日本 重要举措 新型工业化道路 体系 中日 开放时间 应变能力
下载PDF
新型产业分工、功能专业化与区域治理——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靖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92,共13页
本文对当前出现的新型产业分工现象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新型产业分工的形成机制、类型和特征,研究发现新型产业分工的发展可以形成地区功能专业化,这与传统分工的效应不同。接着,对新型产业分工进行实证检验,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京津冀... 本文对当前出现的新型产业分工现象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新型产业分工的形成机制、类型和特征,研究发现新型产业分工的发展可以形成地区功能专业化,这与传统分工的效应不同。接着,对新型产业分工进行实证检验,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京津冀都市圈地区,研究新型产业分工在我国特定区域的发展程度。实证结果基本符合预期,即各类区域的功能专业化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而且在都市圈内部,区域功能专业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层次。最后,将研究结论落实到我国区域治理,提出了新型产业分工形势下,基于功能专业化的都市圈治理理念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产业分工 功能专业化 都市圈治理
下载PDF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5-101,155-156,共7页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竞争力 新国际分工 制造业发展 制造业升级 后工业化时代 国有控股 业态创新
下载PDF
兵团第二师加工番茄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刚 李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2期423-425,共3页
加工番茄是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乡村振兴为其发展提供了方向,也让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调研现阶段兵团第二师加工番茄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给予了当地加工番茄产业... 加工番茄是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乡村振兴为其发展提供了方向,也让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调研现阶段兵团第二师加工番茄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给予了当地加工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促进第二师加工番茄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番茄 产业 兵团第二师 存在问题
下载PDF
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靖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59,共4页
二战后至今的60多年,是分工取得较快发展的时期。尤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产业分工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笔者在研究这些新型分工现象时,结合以往分工领域的研究,将分工划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将当前出... 二战后至今的60多年,是分工取得较快发展的时期。尤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产业分工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笔者在研究这些新型分工现象时,结合以往分工领域的研究,将分工划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将当前出现的分工形式界定为新型区域产业分工。阐述了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的来源、类型及特征,认为在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条件下,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关联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是分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笔者对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区域产业分工 地区专业化 产业关联 分工研究动向
下载PDF
论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历史进程、理论背景及生命周期 被引量:44
20
作者 郑静 薛德升 朱竑 《世界地理研究》 2000年第2期79-86,共8页
本文回顾城市开发区发展历史 ,探讨其生命周期这一客观发展规律 ,指出城市开发区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资本、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战以来新国际劳动分工是发展中国家众多城市开发区成功的前提条件 ;城市开发区一般经历起步、... 本文回顾城市开发区发展历史 ,探讨其生命周期这一客观发展规律 ,指出城市开发区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资本、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战以来新国际劳动分工是发展中国家众多城市开发区成功的前提条件 ;城市开发区一般经历起步、发展、分异和成熟等四个发展阶段 ,服从于生命周期规律 ,政府可根据这一客观规律 ,对不同发展阶段和状况的城市开发区给予正确引导和调控 ,以扭转目前我国开发区发展混乱、规模失控、性质雷同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开发区 新国际劳动分工 生命周期 城市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