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ifferent mechanical direct seeding methods on grain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of early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WANG Wen-xia DU Jie +6 位作者 ZHOU Yan-zhi ZENG Yong-jun TAN Xue-ming PAN Xiao-hua SHI Qing-hua WU Zi-ming ZENG Yan-hu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204-1215,共12页
Direct seeding of rice has become a main planting method due to the low labor input and high economic benefit in South China.Dry direct seeding(DDS)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single-season rice planting establishment.Ho... Direct seeding of rice has become a main planting method due to the low labor input and high economic benefit in South China.Dry direct seeding(DDS)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single-season rice planting establishment.However,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performance of early-season indica rice under 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wo indica rice cultivars(i.e.,Zhongjiazao 17 and Zhuliangyou 819)to study lod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formation under DDS,flooded direct seeding(FDS)and wet direct seeding(WDS)patter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grain yield in DDS was higher by 14.42–26.34%for cultivar ZLY819 and 6.64–24.58%for cultivar ZJZ17 than in WDS and FDS,respectively,and these increases we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anicles.The DDS patte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of early indica rice cultivars,and increased total dry weight and crop growth rate.Meanwhile,shorter basal internodes,better stem diameter and stem wall thickness and lower lodging index were found in DDS in contrast to FDS and WDS.In particular,DDS improved the stem lodging resistance.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ppropriate direct seeding method wa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grain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of early indica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 dry direct seeding early indica rice grain yield lodging resistance south china
下载PDF
华南双季稻区不同季别种植籼稻品种整精米率差异及高整精米率材料筛选
2
作者 陈洛 李学忠 +6 位作者 谢国威 杨梯丰 杨武 赵均良 王丰 周玲艳 董景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1,共5页
整精米率是决定稻米商品价值的重要性状之一,筛选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都具有高整精米率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357个籼稻种质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不同年份(2021—2023)不同季节(早、晚季)种植时的整精米率,发现2... 整精米率是决定稻米商品价值的重要性状之一,筛选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都具有高整精米率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357个籼稻种质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不同年份(2021—2023)不同季节(早、晚季)种植时的整精米率,发现2021年晚季的整精米率最好、2022年早季次之、2023年早季最差。其中,泰丰B、19香、广恢6200、粤黄丝苗、华新占、香雪丝苗等17份长粒籼稻的整精米率在3次不同种植环境下均达GB/T17891—2017优质稻标准,适用于高整精米率水稻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整精米率 早季 晚季 华南稻区
下载PDF
华南籼稻早造稻米蒸煮、外观和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周少川 李宏 +3 位作者 王家生 黄道强 谢振文 卢德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7-400,共4页
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GB/ T17891— 1999对 77份华南籼稻早造稻米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 ,蒸煮、外观、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籼稻早造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 ;胶稠度因子对食味品... 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GB/ T17891— 1999对 77份华南籼稻早造稻米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 ,蒸煮、外观、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籼稻早造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 ;胶稠度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 ,不完善粒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对食味品质的重要性顺序为胶稠度因子 >不完善粒因子 >直链淀粉含量因子 >垩白粒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籼稻 食味品质 籼稻 稻米 蒸煮 外观 碾米品质 相关性
下载PDF
华南主栽高产籼稻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被引量:37
4
作者 陈达刚 周新桥 +3 位作者 李丽君 刘传光 张旭 陈友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99-1908,共10页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单株、单茎及单条不定根形态性状,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抽穗期的根系分枝特征,并计算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组合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数、单株根长、单茎根长及单条根长均显著大于常规籼稻品种;单株和单茎的根体积与干重差异不明显;常规稻单条根质量则普遍高于杂交稻。(2)抽穗期不同级别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均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不同级别根的总长度为粗分枝根>不定根>细分枝根,常规稻则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的分枝根总长度及粗分枝根和细分枝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都显著大于常规稻;常规稻的平均根直径则显著大于杂交稻。(3)杂交稻与常规稻根系特征的主要差异是单株根数和长度的差异,分蘖数和单条根长度的差异是两者根系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4)单株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根干重等12个根系性状分别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不定根数和分枝根总表面积分别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改良和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籼稻 根系性状 产量 WinRhizo
下载PDF
华南籼稻晚造稻米蒸煮、外观和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周少川 李宏 +3 位作者 王家生 黄道强 谢振文 卢德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5,共3页
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 1999,对 6 0份华南籼稻晚造稻米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蒸煮、外观、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籼稻晚造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 ,胶... 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 1999,对 6 0份华南籼稻晚造稻米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蒸煮、外观、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籼稻晚造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 ,胶稠度和粒型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 ;主成分分析表明 :入选的 3个主成分值分别被称为垩白粒率因子、出糙率因子和胶稠度因子。出糙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 ,垩白粒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对食味品质的重要性顺序为出糙率因子 >垩白粒率因子 >胶稠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籼稻 食味品质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蒸煮品质 外观品质 碾米品质 晚造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传光 张桂权 +2 位作者 周汉钦 冯道基 郑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901-3911,共11页
【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 【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年份育成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演变,将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几个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从矮化育种开始,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产量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0年又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品种株高随育成年份缓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叶形性状中,上三叶长和上三叶宽未有明显变化,但上三叶基角和上三叶曲率则有较显著的改良;穗粒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则呈线性增加,千粒重呈阶梯式下降;单株库容量、单株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显著上升,随后上升趋势停滞。【结论】自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在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叶片形态性状改良显著,品种由大粒穗数型向小粒大穗型演进。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是通过株型改良提高库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常规籼稻 产量 株型性状 遗传改良
下载PDF
试论华南早籼稻的品质育种策略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少川 王家生 +2 位作者 李宏 谢振文 黄道强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共5页
总结了 80年代以来广东省优质稻遗传研究和华南早籼优质稻育种实践和探索 ,讨论了华南早籼优质稻育种策略 ,指出当前华南早籼应重点加强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优质稻选育 ,系统开展美国优良品种优质特性和高光效性能研究 ,实现洋为我用 。
关键词 育种策略 早籼稻 品质性状 理论研究 品质育种 华南地区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对中国东北粳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高虹 李飞飞 +5 位作者 吕国依 夏英俊 王嘉宇 孙健 唐亮 徐正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06-1813,共8页
从系谱分析,中国东北粳稻改良品种大多是籼粳稻杂交育成的,以生产上推广的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InDel与SSILP标记分析籼稻血缘相对含量,以程氏指数法比较形态分化差异,同时测定10项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籼稻血... 从系谱分析,中国东北粳稻改良品种大多是籼粳稻杂交育成的,以生产上推广的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InDel与SSILP标记分析籼稻血缘相对含量,以程氏指数法比较形态分化差异,同时测定10项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籼稻血缘、形态分化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北粳稻在保持粳型遗传背景的同时引入了较多的籼型血缘,籼型位点频率平均为4.71%,显著高于日本粳稻的0.30%。中国东北粳稻12条染色体籼型位点频率差异很大,第5、第6、第10和第11染色体超过5%,最高的第5染色体达到9.83%,最低的第7染色体只有0.59%。籼型位点频率为辽宁(6.17%)>吉林(3.92%)>黑龙江(3.44%),辽宁显著高于吉林和黑龙江,而吉林与黑龙江差异不显著。程氏指数法分别将中国东北粳稻和日本粳稻判别为偏粳类型和粳型,穗颈维管束性状也有明显差异。日本粳稻碾磨品质明显优于中国东北粳稻。程氏指数与碾磨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籼型位点频率与碾磨品质和食味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黑龙江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是中国东北粳稻垩白性状总体低于日本粳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粳稻 日本粳稻 籼型位点频率 品质
下载PDF
华南常用籼稻亲本稻瘟病抗性评价及抗性基因鉴定 被引量:16
9
作者 阎勇 马增凤 +6 位作者 秦钢 陈远孟 秦媛媛 颜群 刘驰 张月雄 黄大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7-593,共7页
【目的】评价分析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接种鉴定对52份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稻株携带的抗性基因,分析亲本材料稻瘟... 【目的】评价分析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接种鉴定对52份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稻株携带的抗性基因,分析亲本材料稻瘟病抗性与其所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间的关系。【结果】从52份适应华南生态条件的籼稻亲本材料中筛选获得4份广谱抗源(2份抗谱为100.0%,2份抗谱为92.9%);常规稻较恢复系和保持系具有更高的稻瘟病抗性。ZA1、ZA9和ZB9生理小种较ZB1和ZB5生理小种表现出更强的致病力,具有较低的抗性频率。Pi-ta和Pi54基因的出现频率最高,均为0.42;其次是Pib基因,出现频率为0.37;Pi-km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仅0.06;所有籼稻亲本材料中均未检测出Pi9基因。携带Pib+Pi54+Pi-km和Pi-ta+Pib+Pi54三基因稻株的抗性高于所有单基因或双基因稻株。【结论】华南常用籼稻亲本材料中存在着优良的稻瘟病广谱抗源,可利用这些抗源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培育抗病优良品种。多个抗性基因聚合能有效提高稻株对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育种实践中应加强多基因聚合材料的创制和利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广谱抗源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影响华南稻区常规籼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μ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传光 周汉钦 +6 位作者 冯道基 周新桥 陈达刚 李丽君 李巨昌 张桂权 陈友订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8,共7页
对近50年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项主成分的方差总贡献达到85.1%,其中穗粒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高。回归分析结果则显示,生物产量因子得分与产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表明其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基于前... 对近50年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项主成分的方差总贡献达到85.1%,其中穗粒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高。回归分析结果则显示,生物产量因子得分与产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表明其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基于前6项主成分得分进行品种聚类,可以将品种分为5大类。进一步对不同品种类别的各项主成分得分以及各项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生物产量是决定华南地区水稻产量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类别间穗粒数因子与粒重因子相互消长,其中任一项因子得分过低都将限制产量水平提高,只有两者达到比较理想的平衡时,才能在高生物产量水平的条件下实现库容量的提高,促使产量水平提高。以提高生物产量为前提,在现有大穗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千粒重水平,使穗粒数因子和粒重因子在更高水平上形成新的平衡,将是进一步提高华南地区水稻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常规籼稻 产量水平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华南地区常规籼稻主栽品种间亲缘系数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传光 周新桥 +6 位作者 陈达刚 周汉钦 冯道基 李丽君 李巨昌 张桂权 陈友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7-281,共5页
品种间亲缘系数是研究作物品种间遗传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方法.对华南地区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主栽品种的亲缘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50年来华南地区基于亲缘系数的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呈"W"型变化,3个高点分别出现... 品种间亲缘系数是研究作物品种间遗传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方法.对华南地区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主栽品种的亲缘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50年来华南地区基于亲缘系数的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呈"W"型变化,3个高点分别出现在1957年前、1970—1979年和2000—2008年,3个低点分别出现在1957—1969年和1980—1989年.基于亲缘系数的品种聚类结果较直观地反映了近50年来华南地区籼稻品种的遗传关系及其品种演变特点,与该地区不同时期主要围绕着少数几个骨干亲本进行品种改良的特点相吻合.本研究获得的华南地区近50年来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呈"W"型变化这一结果说明,基于品种间亲缘系数的华南地区品种遗传多样性未经历持续的下降或上升,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常规籼稻 亲缘系数
下载PDF
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丰 廖亦龙 +8 位作者 柳武革 刘迪林 曾学勤 傅友强 朱满山 李金华 付崇允 马晓智 霍兴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1-154,共14页
【目的】理想株型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前提。本研究拟对不同年代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恢复系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特征,为提高光能高效利用的高产稳产杂交稻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理想株型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前提。本研究拟对不同年代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恢复系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特征,为提高光能高效利用的高产稳产杂交稻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明恢63、明恢82、蜀恢527、广恢998、广恢122、广恢128、广恢308和桂99等8个大面积应用的籼型杂交稻恢复系为供试材料,在华南生态条件下考查了其分蘖、叶面积指数(LAI)、透光率、叶片大小与开张角、叶色(SPAD值)等性状的动态变化,以及抽穗期光合速率、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和光能利用率(RUE)等指标。【结果】各恢复系之间在株型动态变化、产量和光能利用率(RUE)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良好的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密切相关,最为接近华南生态条件下理想动态株型的广恢998和广恢308,光能利用率最高。根据聚类分析,广恢998、广恢308和明恢82属于光能高效利用的类群Ⅰ。其他恢复系归为类群Ⅱ。最后,根据华南的光温生态特点,提出了水稻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模式及育种选择关键指标:1)移栽后分蘖和叶面积发展快,LAI达到1.0的时间≤27 d;茎蘖数达到峰值所需时间≤38 d,分蘖力中等,最高茎蘖数≤600苗/m^(2);2)前期窄叶长披,移栽后15 d顶部3片完全叶平均长度为37 cm,平均宽度≤0.9 cm,开张角度≥80°;后期叶片窄直,抽穗后20 d顶部倒3叶平均开张角≤65°,平均长度为43 cm,平均宽度≤1.3 cm,属于中叶型,有利于后期群体通风透光;3)后期叶片转色好,不早衰,SPAD值维持在35~40,抽穗前20 d至抽穗后20 d之间的叶片SPAD值降幅≤13%;普通栽培条件下平均每穗总粒数180粒左右,有效穗数300穗/m^(2)以上,结实率≥85%。【结论】广恢998和广恢308具有较为理想的动态株型和较高RUE,利用其配制的杂交稻天优998、博优998和五优308等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华南稻区主导品种和国家与省级区试对照品种。说明通过选育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恢复系,是组配选育高产稳产杂交稻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杂交水稻 恢复系 动态株型 光能高效利用 双季稻区 华南
下载PDF
华南籼稻新品种稻曲病抗性评价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健源 冯爱卿 +5 位作者 曾列先 陈深 李传瑛 韩靖鸾 谭新球 朱小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55-56,共2页
用注射菌丝碎片与分生孢子混合液的人工接种方法,对近年来的华南水稻籼稻新品种(组合)140个在网室内进行了稻曲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该接种方法是成功可行的,55.8%的参试品种病粒率在30%以下,筛选出6个高感品种可作为人工接种的感病对... 用注射菌丝碎片与分生孢子混合液的人工接种方法,对近年来的华南水稻籼稻新品种(组合)140个在网室内进行了稻曲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该接种方法是成功可行的,55.8%的参试品种病粒率在30%以下,筛选出6个高感品种可作为人工接种的感病对照,病粒率小于10%的材料有3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稻曲病 抗性评价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华南籼稻不同处理间早晚造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少川 李宏 +3 位作者 王家生 黄道强 谢振文 卢德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5-229,共5页
对 9个不同栽培处理、早晚两造种植的华南籼稻品种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粒型呈显著性差异外 ,9个处理间其他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食味品质等性状在造别间呈极显著性差异 ,... 对 9个不同栽培处理、早晚两造种植的华南籼稻品种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粒型呈显著性差异外 ,9个处理间其他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食味品质等性状在造别间呈极显著性差异 ,粒型造别间呈显著性差异。对温室盆栽的 9个不同中微量元素施肥处理早晚两造的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品质性状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垩白粒率、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造别间差异极显著 ,胶稠度差异显著。指出华南籼稻品质的提高只有通过品种改良才能根本奏效 ,华南籼稻同一品种早晚不同造别种植晚造稻米食味品质一般优于早造稻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性状 华南地区 籼稻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3
15
作者 江奕君 林青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共5页
自1996年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启动以来,广东省农科院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华南稻区超级稻选育研究工作。在继承水稻生态育种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攻关,初步构建了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体系:先后... 自1996年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启动以来,广东省农科院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华南稻区超级稻选育研究工作。在继承水稻生态育种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攻关,初步构建了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体系:先后提出早长"根深"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和华南"广适型"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等育种理论,育成了早长"根深"型优质超级稻代表品种胜泰1号、多穗"广适型"超级稻代表品种桂农占,大穗"广适型"优质超级稻代表品种玉香油占,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体系的构建是超高产育种的又一新发展,是当前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稻区 超级稻 常规稻 籼稻 育种体系
下载PDF
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生育中后期耐冷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新桥 陈达刚 +4 位作者 李丽君 刘传光 李巨昌 张旭 陈友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2,共6页
2009年早、晚季用PGV–36人工气候箱对华南籼稻新品种"合美占"、"黄丝占"、"粤广丝苗"和三系法杂交稻组合"天优312"、"天优390"于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进行了... 2009年早、晚季用PGV–36人工气候箱对华南籼稻新品种"合美占"、"黄丝占"、"粤广丝苗"和三系法杂交稻组合"天优312"、"天优390"于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进行了低温胁迫研究。结果显示:①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植株高度降低,单穗产量及结实率下降。②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水稻穗长缩短,每穗总粒数减少,而其他3个时期的每穗总粒数不会受低温胁迫影响;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穗下第三节间长度极显著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则导致穗下第二、第一节间长度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稻穗包颈或包颈加剧,幼穗分化5~6期则无此现象发生。③处于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遭遇低温胁迫,其耐冷能力不同,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耐冷能力大小依次为灌浆初期、开花期、始穗期、幼穗分化5~6期。同一品种(组合)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耐冷能力不同:天优390在幼穗分化5~6期、灌浆初期耐冷能力最强,但在始穗、开花期较弱;粤广丝苗在始穗期、开花期耐冷能力最强,但在幼穗分化5~6期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 生育时期 耐冷性
下载PDF
华南早晚造籼稻品质变化规律与定级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嘉东 刘光亚 +6 位作者 钟国才 冯朝晖 周少川 李宏 王家生 黄道强 卢德城 《粮食储藏》 2003年第4期37-40,共4页
应用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 1999对华南籼稻早晚两造种植的稻谷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 ,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 (组合 )早晚造品质变化具有特异性。
关键词 华南双季稻作区 早造 晚造 籼稻 品质 变化规律 定级
下载PDF
华南早籼超级稻幼穗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理想形态性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友订 张旭 万邦惠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3-114,117,共3页
对华南稻区最新育成的6个早籼超级稻品种(组合)在幼穗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研究,提出其理想形态性状的量化指标为:株高85~90cm;主茎叶片数11片左右(叶龄余数为2.2~2.9);每蔸茎数18~20条;心叶下1叶... 对华南稻区最新育成的6个早籼超级稻品种(组合)在幼穗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研究,提出其理想形态性状的量化指标为:株高85~90cm;主茎叶片数11片左右(叶龄余数为2.2~2.9);每蔸茎数18~20条;心叶下1叶长、宽分别为53~61和1.37~1.39cm;心叶下2叶长、宽分别为42-48和1.29-1.34cm:心叶开张角为1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早籼超级稻 幼穗第2次枝梗期 颖花原基分化期 形态学
下载PDF
豫南稻区机直播单季中籼杂交稻丰产优质品种筛选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静 詹俊辉 +5 位作者 任翠 杜彦修 李俊周 孙红正 彭廷 赵全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20,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豫南稻区机直播方式种植的丰产优质单季中籼杂交稻品种,在大田机械定量穴直播条件下,对41个中籼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米品质、抗病性、抗倒伏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温度、冠气温差等进行分析。结... 为筛选出适宜豫南稻区机直播方式种植的丰产优质单季中籼杂交稻品种,在大田机械定量穴直播条件下,对41个中籼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米品质、抗病性、抗倒伏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温度、冠气温差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主要农艺性状,41个中籼杂交稻可分为5大类群。第Ⅲ类群水稻品种产量、穗粒数均高于其他类群,产量达11 081. 28 kg/hm2,穗粒数达169. 72粒。第Ⅳ类群水稻品种生育期显著低于其他类群,其他4个类群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其他类群相比,第Ⅲ类群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较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均较低,整精米率达49. 70%,垩白度为5. 40%,垩白粒率为19. 98%。除第Ⅰ类群水稻品种感稻瘟病、纹枯病较重外,其他类群中水稻感病品种数占总品种数的比例均低于10. 00%,且仅有第Ⅰ类群水稻品种中出现倒伏。抽穗开花期冠层温度主要影响第Ⅰ、Ⅱ、Ⅲ、Ⅴ类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其中,与第Ⅰ、Ⅱ、Ⅲ类群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第Ⅴ类群呈极显著正相关;冠气温差则主要影响第Ⅱ、Ⅳ、Ⅴ类群水稻品种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其中,与第Ⅱ、Ⅳ类群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第Ⅴ类群呈极显著正相关。第Ⅲ类群水稻品种收获指数显著高于第Ⅱ、Ⅴ类群水稻品种,与第Ⅰ、Ⅳ类群水稻品种无显著差异。从41份材料中筛选出第Ⅲ类群水稻品种钱优930、广两优5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荃早优丝苗、新两优611为适宜豫南稻区机直播种植的丰产优质水稻品种,该类群水稻品种特征为穗粒数多、产量高、整精米率高、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低、生育期中等、抗病性较好、收获指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稻区 中籼杂交稻 品种筛选 机直播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华南感光型杂交晚籼的感光性及其选育途径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丁民 梁世荣 +1 位作者 覃惜阴 禤绮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1-6,共6页
当前生产应用的华南感光型杂交晚籼感光性强,短日出穗日数促进率在30.1%以上;以早季不能正常出穗为限,测定其F_2分离出的感光株和不感光株比例近于9:7(X^2_C<X^2_0.05,1),符合两对主基因互补作用控调感光性的分离规律;用具有东南亚... 当前生产应用的华南感光型杂交晚籼感光性强,短日出穗日数促进率在30.1%以上;以早季不能正常出穗为限,测定其F_2分离出的感光株和不感光株比例近于9:7(X^2_C<X^2_0.05,1),符合两对主基因互补作用控调感光性的分离规律;用具有东南亚秋稻或春稻迟熟种、华南晚籼、野生稻血缘的品种(品系)为亲本一方杂交,育成含一对感光基因而不表现感光的恢复系和不育系,然后再配组筛选强化组合,是当前选育华南感光型杂交晚籼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光性 晚稻 杂交稻 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