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多元系统论看嘻哈音乐中的“nigger”一词
1
作者 刘杨鑫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美国黑人发展了独特的黑人文化,如街舞、街头涂鸦和嘻哈音乐等。其中,嘻哈音乐(Hip-Hop/Rap Music)是一种由美国黑人创造、推广和表演的音乐类型,也是当今世界流行乐坛最广为传播的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在这种音乐中,黑人歌手会在他们的... 美国黑人发展了独特的黑人文化,如街舞、街头涂鸦和嘻哈音乐等。其中,嘻哈音乐(Hip-Hop/Rap Music)是一种由美国黑人创造、推广和表演的音乐类型,也是当今世界流行乐坛最广为传播的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在这种音乐中,黑人歌手会在他们的歌曲里直接使用“nigger”(黑鬼)。“Nigger”作为一个被赋予了明显文化和种族特征的词,对美国黑人而言是带有贬义的禁忌语。但是,在嘻哈音乐中使用“nigger”已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可接受行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可以对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潜在后果展开分析,并对了解其他世界文化的发展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系统论 nigger 美国黑人 嘻哈音乐 归化 世界文化
下载PDF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中的跨民族共同体思想
2
作者 言声远 石云龙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2-87,共6页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蕴含着约瑟夫·康拉德的道德观,体现了其对构建跨民族共同体的追求。“水仙号”商船的海上之旅是一场绝境中的自我发现之旅,是一次关于构建跨民族共同体的演练,也是一番对逐渐衰落的“日不落”帝国的劝诫...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蕴含着约瑟夫·康拉德的道德观,体现了其对构建跨民族共同体的追求。“水仙号”商船的海上之旅是一场绝境中的自我发现之旅,是一次关于构建跨民族共同体的演练,也是一番对逐渐衰落的“日不落”帝国的劝诫。在康拉德的心目中,恪尽职守和团结友爱既是人们战胜内外双重考验的力量,也是消解傲慢和偏见,进而建立和谐共生的跨民族共同体所必备的道德条件。然而,康拉德建立在“英国性”基础上的愿景夹杂着其对英国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这终究使其无法完全融入英国民族共同体。自家国破碎之后,康拉德始终未能真正找到灵魂的安放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康拉德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 共同体
下载PDF
《人造黑人》的U型叙事结构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国枝 李佳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0-693,共4页
在短篇小说《人造黑人》中,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借用《圣经》中的U型叙事结构,通过海德先生带领孙子的进城之旅,展示了人类灵魂由堕落到救赎的过程,从而使作品中的种族关系主题经过宗教的着色而负载起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人造黑人 U型结构 堕落 救赎
下载PDF
论《人造黑人》的成长惩戒
4
作者 刘蓉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65-68,共4页
美国小说《人造黑人》中,纳尔逊随外祖父海德先生前往亚特兰大城的教育之旅,遵循了成长小说的基本路线:诱惑、考验、迷惘与顿悟。其间,纳尔逊遭遇被抛弃的成长惩戒使他认识到人性的罪恶,并懂得宽容与同情,获得成长顿悟。以纳尔逊对海德... 美国小说《人造黑人》中,纳尔逊随外祖父海德先生前往亚特兰大城的教育之旅,遵循了成长小说的基本路线:诱惑、考验、迷惘与顿悟。其间,纳尔逊遭遇被抛弃的成长惩戒使他认识到人性的罪恶,并懂得宽容与同情,获得成长顿悟。以纳尔逊对海德先生、亚特兰大城以及黑人雕像的认知,可以揭示成长惩戒的三个元素:世俗的惩戒权威是性格有缺陷的长者;惩戒空间是陌生的城市;惩戒后的成长顿悟不仅属于孩子,也属于惩戒的制造者——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惩戒 《人造黑人》 城市 他者
下载PDF
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评康拉德的小说《“水仙号”的黑水手》
5
作者 黄慧丽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9期192-194,共3页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树立了康拉德对艺术创作的信心。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思考及其对命运的态度。人性是具有双面性的,...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树立了康拉德对艺术创作的信心。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思考及其对命运的态度。人性是具有双面性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但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人具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仙号”的黑水手》 人性 命运
下载PDF
镜像理论观照下海德先生的理想自我
6
作者 刘凡群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5-17,共3页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人造黑人》中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变化,其经历了从在"镜子"前陶醉于想象的主体统一性、随后发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性到最后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主体"统一性"的变化过程。他失而...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人造黑人》中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变化,其经历了从在"镜子"前陶醉于想象的主体统一性、随后发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性到最后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主体"统一性"的变化过程。他失而复得的主体统一性不过是想象出来的又一个理想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奥康纳 《人造黑人》 镜像 主体分裂 海德先生 理想自我
下载PDF
柔软的黑人性与坚硬的主体性——解读《白宫管家》
7
作者 何燕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7-101,共5页
《白宫管家》以交叉叙事的方式书写了西塞尔·盖恩斯在种族主义语境中的摇摆人生,以及与之相随的柔软黑人性和坚硬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棉花田里的舞勺之年,未谙世事的西塞尔以反抗彰显着其黑人性;第二,私刑下的而立与不... 《白宫管家》以交叉叙事的方式书写了西塞尔·盖恩斯在种族主义语境中的摇摆人生,以及与之相随的柔软黑人性和坚硬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棉花田里的舞勺之年,未谙世事的西塞尔以反抗彰显着其黑人性;第二,私刑下的而立与不惑,失去父亲的西塞尔用忍耐守望着自己的主体性,尽量不谈政治;第三,后政治秀的耄耋期颐,失去儿子的西塞尔凭反抗坚守着长期以来其族裔所需的黑人性。实际上,这三段从反抗→忍耐→反抗的人生,是当时黑人在"主人"宰制下的策略生存,旨在以迎合语境所允许个体"奴仆"承载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守护集体的黑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性 主体性 西塞尔 家奴 白宫管家
下载PDF
美国南方社会变革主题研究——狂欢化视域下的《人造黑人》
8
作者 刘惠媛 王铎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47-54,共8页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人造黑人》讲述了一场南方乡下人祖孙俩的进城旅行。其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南方正处于工业城市化改革和民权运动的社会剧变时期,革故鼎新的狂欢气氛弥漫其间。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探析其中的社...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人造黑人》讲述了一场南方乡下人祖孙俩的进城旅行。其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南方正处于工业城市化改革和民权运动的社会剧变时期,革故鼎新的狂欢气氛弥漫其间。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探析其中的社会变革主题,从中发现,作者借助祖孙这对狂欢化人物及其在“狂欢广场”亚特兰大城中上演的“加冕-脱冕”式互动,揭露父权家长制和重农主义思想在南方的没落以及种族等级制的悖理,并反衬重商与平权的城市观念的得势。调和祖孙的黑人雕像作为二者的“讽拟同貌人”,则影射南方乡下人衍变为城乡“边缘人”后所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纳里奥康纳 《人造黑人》 狂欢化 同貌人 边缘人
下载PDF
美国对黑人民族称呼的变化
9
作者 施咸荣 《美国研究参考资料》 1992年第7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美国 黑人民族 称呼 negro nigger 新黑人运动 非洲裔美国人
全文增补中
从《黑鬼杰夫》的两个版本看德莱塞自然主义风格的发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珊珊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两个版本的"杰夫"有着相同的故事情节,并且都具有典型的德莱塞式的写实风格。然而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发现,1918年的"杰夫"不但在写作手法上更加成熟,在主题思想上也更加深刻。两个版本是德莱... 两个版本的"杰夫"有着相同的故事情节,并且都具有典型的德莱塞式的写实风格。然而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发现,1918年的"杰夫"不但在写作手法上更加成熟,在主题思想上也更加深刻。两个版本是德莱塞文学创作的两个不同时期,分别展现了其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这两个文本也是了解德莱塞文学创作发展以及深入理解他的自然主义风格的生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鬼杰夫》 写实风格 文学创作 发展
下载PDF
文本的历史性:评奥康纳短篇小说《人造黑人》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夺 冯丽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5-78,共4页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公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人造黑人》是奥康纳最受读者青睐的短篇小说之一。文章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框架下从文本的历史性出发,研究了《人造黑人》这一文学文本与种族主义及宗教原型这两个非文学...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公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人造黑人》是奥康纳最受读者青睐的短篇小说之一。文章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框架下从文本的历史性出发,研究了《人造黑人》这一文学文本与种族主义及宗教原型这两个非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黑人》 文本的历史性 新历史主义 互文
下载PDF
第三空间与身份建构:《人造黑人》的后殖民解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姗 刘立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3,共9页
作为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最喜爱的作品,《人造黑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众多批评家仍然主要探究其神学奥义,却忽视了小说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社会内涵。笔者认为,《人造黑人》不单涉及奥康纳旗帜鲜明的天主教立场,... 作为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最喜爱的作品,《人造黑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众多批评家仍然主要探究其神学奥义,却忽视了小说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社会内涵。笔者认为,《人造黑人》不单涉及奥康纳旗帜鲜明的天主教立场,更触及了美国南方的后殖民历史与身份建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借助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尤其是霍米·巴巴的混杂性与第三空间理论,试图就《人造黑人》中以黑德先生和尼尔森为代表的'穷白人'的身份建构进行重新探讨。实际上,奥康纳通过刻画了夹缝中生存的弱势白人群体,展现了其就后殖民语境下穷白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以及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纳里·奥康纳 《人造黑人》 第三空间 后殖民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