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hodology to determine regional water demand for instream flow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Yuan YANG Zhi-feng Wang Xi-q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031-1039,共9页
In order to realistically refle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al water demand for instream flow and river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as well a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that water demand may be counted repeatedly, a conce... In order to realistically refle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al water demand for instream flow and river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as well a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that water demand may be counted repeatedly, a concept of regional water demand for minimum instream flow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concept wa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river functions and calculating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for a river. The Yellow River watershed was used to validate the calculation methodology for regional water demand. CaIc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ater demands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gional water demand at the dow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largest about 14.893 × 10^9 m^3/a. The regional water demand of upstream, Lanzhou-Hekou section is the smallest about -5.012 × 10^9 m^3/a. The total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23.06 × 10^9 m^3/a, about the 39%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should not exceed 61%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Yellow River Basin. That means the maximum available surface The regional river ecological water demands at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Longyangxia-Lanzhou Section exceed the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produced in its region and need to be supplemented from other regions through the water rational planning of watershed water resources. These results provides technical basis for rational plan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water demand instream flow environmental flow METHODOLOGY the yellow river basin
下载PDF
A Study 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for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Sichuan
2
作者 Jin Xiaoq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1年第4期20-30,共11页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that is planned and promot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ormation in the Yell...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that is planned and promot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orm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China Water Tower,”the Sichuan par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basin.Therefore,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ich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Sichuan,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feasible plan for long-term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Sich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river basin ecological management Sichuan province
下载PDF
基于ERA5-Land产品的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扬 王丽娟 +2 位作者 黄小燕 齐月 谢蕊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390-402,共13页
近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对流域地表水文、生态等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研究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对加深陆-气相互作用认识及区域水资源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在黄河源区、河套地区以及黄河下游地区选取一个代表性站点[... 近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对流域地表水文、生态等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研究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对加深陆-气相互作用认识及区域水资源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在黄河源区、河套地区以及黄河下游地区选取一个代表性站点[海北、SACOL(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和禹城站]的观测资料,检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Land产品中蒸散资料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ERA5-Land资料中1980—2021年逐月潜热通量资料,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功率谱和回归分析研究近42 a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RA5-Land资料能够反映海北、SACOL和禹城站蒸散变化特征,与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较好,偏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小,适用于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蒸散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显著振荡周期主要为5、15 a,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黄河流域不同区域年蒸散EOF分解第1模态表现出同位相变化,在2004年前后由增大转为减少趋势;第2模态为偶极子分布,空间分布表现反向变化特征。近42 a黄河流域年蒸散为明显减少趋势,不同区域减幅不同,下游减少速率最快,为-3.74 mm·a^(-1),河套地区为-2.82 mm·a^(-1),黄河源区减少速率相对平缓。夏季蒸散变率最大,河套和下游减少速率较大;冬季蒸散变率较小,黄河源区减少速率最大,为-0.48 m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不同区域 蒸散时空变化 ERA5-Land资料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演进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宁朝山 李可馨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为考察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的动态演进及其地区差异和来源,基于2016—2020年黄河流域76个主要地级市数据,采用协同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处于初级、中级和良好协同的城... 为考察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的动态演进及其地区差异和来源,基于2016—2020年黄河流域76个主要地级市数据,采用协同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处于初级、中级和良好协同的城市数量分别为30个、33个和13个。各城市协同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城市间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除呼包鄂榆城市群外,其他六大城市群协同度绝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黄河上游和下游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中游内部差异呈上升趋势;上游和中游间差异最大,且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上游和下游间差异逐渐缩小。呼包鄂榆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小,关中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大;关中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间差异最小,晋中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间差异最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要素协同、区域协同,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展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地区差异 动态演进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翟海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量调研工作实践,将传统村落视为由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乡村地域系统。在此基础上,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层次分析法、五级记分法等方法,构建了包括4项准则... 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量调研工作实践,将传统村落视为由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乡村地域系统。在此基础上,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层次分析法、五级记分法等方法,构建了包括4项准则和25个评价指标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评价体系,对河南省黄河流域15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检验,对部分传统村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数据易得、计算简便等特点,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良好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与发展 评价体系 实证检验 黄河流域 河南省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6
作者 谢绥萍 王紫微 《工程经济》 2024年第2期19-34,共16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潜能和动力。黄河流域在发展中长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探讨和明晰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现...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潜能和动力。黄河流域在发展中长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探讨和明晰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2011—2020年黄河流域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对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在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行动的推动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且呈现下、中、上游梯度递减规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缩小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黄河流域整体以及上、中、下游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的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结构分解
7
作者 吴乐英 赵义义 +1 位作者 苗长虹 杜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37-8750,共14页
厘清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公平有效的减排方案,实现区域合作减排的重要目标至关重要。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2007—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构成,以及其在省级和行业层面的转移... 厘清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公平有效的减排方案,实现区域合作减排的重要目标至关重要。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2007—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构成,以及其在省级和行业层面的转移路径;通过结构分解方法,追踪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区域内外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区域内外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呈净贸易隐含碳转出区域,主要由中间投入的贸易方式进入其他各省的生产需求时导致。该流域的生产供应和整体需求正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对东南沿海省份的供应和需求正逐渐减少。区域外的最终需求和本地的碳排放强度是影响转出贸易隐含碳的主要因素,区域内的最终需求和区域外的碳排放强度是影响转入贸易隐含碳的主要因素。此外,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是影响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前者对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后者则主要起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贸易隐含碳排放 结构分解
下载PDF
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测度与影响因素
8
作者 王晶 乌铁红 +1 位作者 韩秋晨 伊如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499,共11页
为有效识别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和新增长点,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对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九省区旅... 为有效识别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和新增长点,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对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综合潜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而相邻省区差距较小,质量效益潜力、动力保障潜力水平除个别省区出现较低和较高值外,其余省区差距较小,各省区经济结构潜力水平均较低且差距较小;(2)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不均衡的分异特征,只有综合潜力和经济结构潜力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局部集聚水平较低;(3)上游和中下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差异较大,上游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质量效益,中下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较全面且只有环境保障因素不显著。该研究可为挖掘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九省区 旅游经济 潜力测度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9
作者 焦士兴 林璐霜 +4 位作者 王安周 刘清春 尹义星 魏凌菡 丁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37,共10页
研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运用Eviews 10.0软件检验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三者之... 研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运用Eviews 10.0软件检验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9省区环境污染指数整体变化曲线呈现先升后降特征,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和山东5省区的环境污染指数变化曲线呈现倒“U”型,四川、内蒙古、陕西和山西4省区的环境污染指数变化曲线呈现倒“N”型;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除青海和内蒙古外的7省区的产业结构格局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青海和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格局稳定在“三二一”。(2)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差异显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5省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山西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不显著;河南和山东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青海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作用和影响较小。(3)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曲线均呈倒“N”型,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的演变趋势不同,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改善得并不明显;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和山东5省区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了环境污染,四川、内蒙古、陕西和山西4省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剧了环境污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大治污投入等,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环境污染 黄河流域9省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10
作者 马中东 周桐桐 +1 位作者 宋丽丽 高建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共11页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73个地市面板数据,通过AHP-熵值法测算各地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及β收敛模型考察流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地区差异及其空间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73个地市面板数据,通过AHP-熵值法测算各地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及β收敛模型考察流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地区差异及其空间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始终保持“下强上弱”的空间分布格局.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并表现为东西向集聚、南北向扩散趋势.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略有增加,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流域整体及上、下游地区支持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机制,但不同地区的收敛速度和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基于实证结果,从提升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格局演化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特征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沿黄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11
作者 贾艳艳 马琳 张芳源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5期31-37,共7页
为探究沿黄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沿黄省区890项国家级非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沿黄省区非遗的区域、省域数量差异明显,非遗类型的数量结构不均匀;非遗的分布呈... 为探究沿黄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沿黄省区890项国家级非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沿黄省区非遗的区域、省域数量差异明显,非遗类型的数量结构不均匀;非遗的分布呈凝聚型、空间分布不均衡,但各类非遗的空间集聚度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上游“青-团型”、中下游“晋陕豫鲁-斜N字型”的高密度区;社会经济因素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强于自然地理因素,以公路密度、传统村落核密度、人口密度、河流密度尤为突出,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非遗分布呈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协同效应。研究成果对沿黄省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沿黄省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王艳 韩璇 雷淑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个体时点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发展均存在不平衡性,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能够... 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个体时点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发展均存在不平衡性,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上游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区域创新水平
下载PDF
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13
作者 廖乐焕 董燕燕 《开发研究》 2024年第5期81-90,共10页
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选取沿黄9省(区)2003—2021年的数据,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标准差椭圆法对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关系进... 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选取沿黄9省(区)2003—2021年的数据,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标准差椭圆法对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黄9省(区)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二者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沿黄9省(区)的耦合协调等级在研究期内变化较小,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下游省份处于中高级耦合协调等级,中上游省份处于极度失调等级。各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基本处于滞后发展阶段,研究期内并无显著变化。沿黄9省(区)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在上游、下游地区提升较快,且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因此,沿黄9省(区)下游省份应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中上游省(区)应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生态保护 耦合协调度模型 沿黄9省(区)
下载PDF
豫西黄河流域古地名源流及其文化内核
14
作者 朱锋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9-20,共12页
豫西黄河流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范畴。在这一区域,黄河及其支流的自然山水、人文因素,催生了不少古地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这一区域的地名源头,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延续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地名作为历... 豫西黄河流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范畴。在这一区域,黄河及其支流的自然山水、人文因素,催生了不少古地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这一区域的地名源头,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延续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地名作为历史的活化石,记载着这一区域的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记载着风云人物、风物传奇,也同样记载着民间百姓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豫西黄河流域古地名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生发于该区域文化内核——仰韶文化、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等,也得益于黄河这一华夏文明的摇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黄河流域 古地名 源流 文化
下载PDF
黄河源区典型泥炭湿地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及流量过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紫萱 周冰玉 +2 位作者 李志威 黄草 田世民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3,共7页
以黄河源区若尔盖盆地黑河上游的一个典型泥炭湿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18—2022年的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无人机航测地形数据,统计分析了泥炭湿地小流域内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并推算了小流域沟道出口的断面水深与流量过... 以黄河源区若尔盖盆地黑河上游的一个典型泥炭湿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18—2022年的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无人机航测地形数据,统计分析了泥炭湿地小流域内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并推算了小流域沟道出口的断面水深与流量过程。结果表明:降水是泥炭湿地小流域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地下水水位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且随降水与蒸散发之比的增大而上升;小流域中游地下水水位比上游波动更剧烈,且上游地下水水位均值高于中游,沟道中部泥炭湿地的蓄水能力在减退。根据水力学方法和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得到了泥炭湿地小流域的沟道断面水深-流量经验关系公式,可用于计算日流量过程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湿地 地下水 降水 水位变化 流量过程 若尔盖盆地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九省(区)水资源绿色效率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国峰 胡金淼 张帆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0,97,共7页
为探索黄河九省(区)水资源绿色效率,采用SBM-DEA模型和Tobit模型对黄河九省(区)99个地级市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九省(区)水资源绿色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下游的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 为探索黄河九省(区)水资源绿色效率,采用SBM-DEA模型和Tobit模型对黄河九省(区)99个地级市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九省(区)水资源绿色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下游的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上游的兰西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相对较低;2)黄河九省(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集聚分布显著,“高-高”型城市主要集聚在下游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水资源绿色效率呈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并存在集聚现象和溢出效应;3)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水资源禀赋和节水水平对水资源绿色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较为消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绿色效率 SBM-DEA模型 TOBIT模型 黄河九省(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稀缺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中桂 康哲 +1 位作者 李巍 黄明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55-3465,共11页
基于黄河流域水稀缺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和生态需水因素的流域水稀缺风险(WSR)评估框架,以此评估了2017年黄河流域90个地级市42个部门的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DWSR),并通过构建城市尺度环境拓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 基于黄河流域水稀缺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和生态需水因素的流域水稀缺风险(WSR)评估框架,以此评估了2017年黄河流域90个地级市42个部门的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DWSR),并通过构建城市尺度环境拓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评估了城市间贸易驱动的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IWSR).结果表明:流域DWSR和IWSR分别约为28941.49亿元和34464.08亿元,贸易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各城市DWSR和IWSR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但高风险城市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重合性,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两省,如潍坊、淄博、郑州等;IWSR转移主要由各省内的城市间贸易产生,省际间的风险转移没有形成明显的热点区域;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部门的DWSR较高,同时也是主要的IWSR出口部门.建议结合识别出的重点城市、关键部门等全面加强WSR管理,协同推进黄河流域节水控水、水质改善和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稀缺风险 转移路径 综合评估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下载PDF
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沿黄流域果业生产效率提升研究
18
作者 刘伟云 崔冬冬 +5 位作者 李颖芳 王晓芳 李晨 周菲 王栋 陶吉寒 《中国果树》 2024年第8期77-80,89,共5页
沿黄流域果业高质量发展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果业振兴、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综述了果业生产效率相关研究,基于实际调研了山东省菏泽、滨州、东营市的果园情况和数据,构建了山东省沿黄流域果品投入产出指标体... 沿黄流域果业高质量发展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果业振兴、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综述了果业生产效率相关研究,基于实际调研了山东省菏泽、滨州、东营市的果园情况和数据,构建了山东省沿黄流域果品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进行果业生产效率测算,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规模经营、调整投入结构比例、强化现代栽培管理、发展智慧化生产等建议,以期推动沿黄流域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沿黄流域 果业 生产效率 DEA模型
下载PDF
黄河流域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制约因素和对策措施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温慧娜 高涵 +2 位作者 张翔 彭定华 寇杰锋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破解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难题,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调研黄河流域上中下游16个地级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推进情况,剖析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在地方的认知度和...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破解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难题,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调研黄河流域上中下游16个地级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推进情况,剖析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在地方的认知度和融合度,从政策和技术层面梳理了影响黄河流域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构建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旨在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在黄河流域更大范围内发挥更加显著的效益,为其他流域再生水利用提供借鉴.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表现在地方政府缺少对再生水利用比例的考核机制,人工湿地工程无法与当地再生水利用规划、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充分衔接融合,再生水不能有效纳入水资源配置规划,对于再生水取用权和收益权亦缺乏明确的管理要求,再生水尚未纳入水权交易市场.再生水利用工程盈利能力较弱,在缺乏经济政策保障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稳定的市场运营和长效运行机制.技术层面的制约表现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人工湿地工程的处理效果对运维技术的依赖度较高.不少地方的人工湿地工程往往缺乏专业运维队伍,“重建设、轻运维”的现象较为普遍.黄河流域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的需求量大,潜力有待充分发掘,再生水盐分升高和水质安全利用问题需持续探索和研究.提出的对策措施包括四方面: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协同,加大再生水利用率在考核中的权重,鼓励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再生水水权交易制度建设试点;二是省级层面应加大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推动工程尽早开工建设和发挥示范效益;三是强化人工湿地用地保障和运维管理;四是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的政策,推动黄河流域内典型农业县城形成具有示范性的再生水农业安全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制约因素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用地变化的关联格局及地域类型
20
作者 朱肖勇 付占辉 +2 位作者 乔家君 黄梦姣 杨宇豪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60,共11页
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关联格局及地域类型对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人口普查和城镇用地栅格数据,运用城镇人口变化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 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关联格局及地域类型对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人口普查和城镇用地栅格数据,运用城镇人口变化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时空分异动态特征,并构建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协同发展系数,划分城镇化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2000—2020年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用地扩展均呈阶段式变化,城镇人口由中高速增长为主,转为以中低速增长为主,城镇用地面积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同一城市不同阶段的城镇扩展强度具有由强变弱的特征;(2)黄河流域2000—2020年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标准差椭圆长、短轴的差值不断增大,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用地扩张在时空格局上吻合性较强;(3)黄河流域城镇化地域类型可以划分为5类,2000—2010年城镇化地域类型呈现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的趋势,2010—2020年呈现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的格局。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构筑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人口 城镇用地 关联格局 地域类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