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秸秆还田后茬棉田土壤NO_(3)^(−)-N和酚酸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佳男 杨长琴 +6 位作者 束红梅 张国伟 王晓婧 刘瑞显 陈嘉敏 王飞兵 陈新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8-876,共9页
揭示前茬小麦长期秸秆还田后,后茬棉田土壤硝态氮(NO_(3)^(-)-N)与酚酸含量的时空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可为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于2021年与2022年在小麦长期秸秆定位还田地块进行。以棉花品种‘中棉所425... 揭示前茬小麦长期秸秆还田后,后茬棉田土壤硝态氮(NO_(3)^(-)-N)与酚酸含量的时空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可为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于2021年与2022年在小麦长期秸秆定位还田地块进行。以棉花品种‘中棉所425’为材料,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CK)与小麦秸秆还田(S)2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NO_(3)^(-)-N与酚酸含量,对0~20 cm土层的影响大于20~40 cm;随秸秆还田后时间推移,土壤NO_(3)^(-)-N与酚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秸秆还田后24~31 d达到峰值。秸秆还田后31 d前,秸秆还田处理棉株根系活力、根系NO_(3)^(-)-N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生物量和形态指标均显著低于CK处理,31 d后则呈相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壤酚酸含量与根系活力、根系NO_(3)^(-)-N含量、棉花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层NO_(3)^(-)-N含量与棉苗形态、生理指标及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对棉花幼苗生长影响呈“先抑后促”的趋势,秸秆还田后31 d内,酚酸含量的增加降低了棉苗根系活力,阻碍了根系生长,抑制了棉苗对NO_(3)^(-)-N的吸收利用,表明秸秆还田前期对棉株生长的“抑制效应”大于秸秆的“肥料效应”,秸秆还田31 d后,秸秆的“肥料效应”大于酚酸的“抑制效应”,促进棉株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no_(3)^(-)-n 酚酸 根系活力 硝酸还原酶 后茬棉花
下载PDF
不同NO_(3)^(-)-N/NH_(4)^(+)-N配比对丹江口水库脆杆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
作者 刘晓真 李园园 马甜莹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6期19-21,共3页
通过模拟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1.5 mg/L,以硝酸钠和氯化铵作为氮源,研究了硝铵配比为0∶100、25∶75、50∶50、75∶25、100∶0条件下脆杆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硝氮比例的增加,脆杆藻的藻细胞密度呈逐渐增高的... 通过模拟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1.5 mg/L,以硝酸钠和氯化铵作为氮源,研究了硝铵配比为0∶100、25∶75、50∶50、75∶25、100∶0条件下脆杆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硝氮比例的增加,脆杆藻的藻细胞密度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100∶0组的比生长速率(0.174)明显大于其他各组(p<0.05)。F_(v)/F_(m)、α、ETR_(max)值均表现出高比例硝氮组大于低比例硝氮组,与其生长趋势较为一致。研究表明,在1.5 mg/L总氮浓度下提高硝氮比例可促进脆杆藻的生长以及提高其对光能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杆藻 ^no_(3)^(-)-n/NH_(4)^(+)-n 生长特性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施用磷肥对土壤NO_(3)^(-)-N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87
3
作者 袁新民 同延安 +2 位作者 杨学云 李晓林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97-403,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国家黄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在小麦 玉米轮作中 ,当年施氮量为N 352kg/hm2 时 ,单施氮肥或氮钾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达 10 0 0kg/hm2 以上 ,其中约 50 %~ 60 %...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国家黄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在小麦 玉米轮作中 ,当年施氮量为N 352kg/hm2 时 ,单施氮肥或氮钾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达 10 0 0kg/hm2 以上 ,其中约 50 %~ 60 %的NO- 3 N分布在 2~ 4m以下的土层中 ,而氮磷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仅为 2 2 0kg/hm2 ,且 80 %的NO- 3 N分布在 0~2m的土层中 ,增施磷肥由于增加了氮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利用而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NO- 3 N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no_(3)^(-)-n累积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O_(3)^(-)-N过程中S_(2)O_(3)^(2-)的干扰与消除
4
作者 付昆明 黄少伟 杨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8-172,共5页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NO_(3)^(-)-N时,S_(2)O_(3)2^(-)的存在会使测定结果出现很大的正偏差,且S_(2)O_(3)2^(-)浓度越高干扰程度越大。为了保证含有S_(2)O_(3)2^(-)水样中NO_(3)^(-)-N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消除干扰的方法作...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NO_(3)^(-)-N时,S_(2)O_(3)2^(-)的存在会使测定结果出现很大的正偏差,且S_(2)O_(3)2^(-)浓度越高干扰程度越大。为了保证含有S_(2)O_(3)2^(-)水样中NO_(3)^(-)-N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消除干扰的方法作为参考,先测定了不同浓度S_(2)O_(3)2^(-)对NO_(3)^(-)-N测定结果的干扰程度,而后在NO_(3)^(-)-N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S_(2)O_(3)2^(-)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条件下,以加入盐酸、加入Ba^(2+)、臭氧吹脱和加入过硫酸钾4种方法对S_(2)O_(3)2^(-)进行掩蔽排除。实验发现,加入盐酸对S_(2)O_(3)2^(-)的干扰有一定的排除能力,排除干扰的比例为30.599%,效果较差;加入Ba^(2+)排除干扰的效果最差,排除比例仅有17.409%;利用臭氧吹脱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排除效果,干扰的排除比例达到了54.752%,相较于前2种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不能够将干扰完全排除;加入过硫酸钾的效果最好,干扰的排除比例可达91.248%,基本不影响NO_(3)^(-)-N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n 硫代硫酸根 干扰排除 过硫酸钾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NH4^(+)-N:NO_(3)^(-)-N对马铃薯品种‘冀张薯12’生长及糖类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亚南 李雅楠 +1 位作者 蒙美莲 贺学勤 《中国马铃薯》 2021年第2期148-155,共8页
将马铃薯品种‘冀张薯12’种植在填充了蛭石与珍珠岩(v:v=5:1)的套盆中,采用不同比例的NH4^(+)-N:NO_(3)^(-)-N(3:7、4:6、5:5、6:4和7:3)进行浇灌,通过研究不同时间马铃薯生长及糖类含量的变化,筛选合适比例用于马铃薯生产,明确氮素形... 将马铃薯品种‘冀张薯12’种植在填充了蛭石与珍珠岩(v:v=5:1)的套盆中,采用不同比例的NH4^(+)-N:NO_(3)^(-)-N(3:7、4:6、5:5、6:4和7:3)进行浇灌,通过研究不同时间马铃薯生长及糖类含量的变化,筛选合适比例用于马铃薯生产,明确氮素形态的作用,为今后合理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同一时期随NH4^(+)-N:NO_(3)^(-)-N比例增加,马铃薯株高、株幅和叶片数增加,叶片中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积累增多,7:3时均最大;同一时期随NH4^(+)-N:NO_(3)^(-)-N比例降低,匍匐茎数量增加,块茎膨大提前,内部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提高,3:7时均最高;随植株生长,所有处理下叶片中糖类含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块茎中糖类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H4^(+)-N和NO_(3)^(-)-N分别促进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比值为3:7时对块茎形成及其内部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积累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NH4^(+)-n:no_(3)^(-)-n 糖含量 块茎形成
下载PDF
Tomato Growth and Organic Acid Changes in Response to Partial Replacement of NO_3^--N by NH_4^+-N 被引量:44
6
作者 DONGCai-Xia SHENQi-Rong WANGGe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A hydroponic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artial replacement of NO-3-N by NH4+-N on the seedling growth and organic acid content of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 A hydroponic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artial replacement of NO-3-N by NH4+-N on the seedling growth and organic acid content of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was established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and five treatments, i.e., NO-3-N/NH4+-N of 100/0, 75/25, 50/50, 25/75 and 0/100. Results showed that 25% replacement of NO3--N by NH4+-N significantly (P = 0.05) improved fresh and dry weight, revealing that a proper percentage of NH4+-N was important for tomato nitrogen nutrition. This could increase the plant growth even though tomato was a crop that preferred nitrate nutrition. Also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NH4+-N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P = 0.05) in malate, citrate and fumarate. However, the 25% NH4+-N plus 75% NO3--N treatmen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P = 0.05) on the 2-ketoglutarate, succinate or oxalic acid content, showing that only some organic acids in tomato plants were affected. Only pyruv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and it only increased for 25% and 50% replacement of NO3--N by NH4+-N. Metabolism of these organic acids, especially malate, citrate and fumarate,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at the molecular level in vegetables applied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n nitrogen forms ^no_3^--n organic acid tomato (Lycopersiconesculentum Mill.)
下载PDF
基于碳纤维强化的Fe^(0)混养反硝化脱氮效能与机制
7
作者 王铮 贾林春 +2 位作者 史大林 何月玲 薛罡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5,共10页
以含NO_(3)^(-)-N合成废水为处理对象,对比了单独投加Fe^(0)与碳纤维强化Fe^(0)混养反硝化连续流反应器反硝化脱氮的效能。结果表明,在COD/NO_(3)^(-)-N为2.9~3.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时,投加碳纤维强化Fe^(0)的实验组R1对TN和NO_(... 以含NO_(3)^(-)-N合成废水为处理对象,对比了单独投加Fe^(0)与碳纤维强化Fe^(0)混养反硝化连续流反应器反硝化脱氮的效能。结果表明,在COD/NO_(3)^(-)-N为2.9~3.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时,投加碳纤维强化Fe^(0)的实验组R1对TN和NO_(3)^(-)-N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9.04%和97.13%,显著高于单独投加Fe^(0)的对照组R0。胞外聚合物(EPS)及电子传递活性(ETSA)变化规律表明,碳纤维的投入可进一步促进EPS生成,且强化了微生物对电子的利用率。扫描电镜-能量色散光谱仪(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结果发现R1中Fe^(0)表面有明显的微生物腐蚀现象,FeO(OH)和含铁有机复合物是主要的腐蚀产物。微生物学分析表明,有机碳源投加量的提高及碳纤维的投加有效提高铁自养反硝化菌属丰度,促进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n废水 ^Fe^(0) 碳纤维 混养反硝化 ^COD/no_(3)^(-)-n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of nitrogen/nitrate electro catalytic reduction to ammonia synthesis
8
作者 Junwen CAO Yikun HU +2 位作者 Yun ZHENG Wenqiang ZHANG Bo YU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EI CSCD 2024年第2期128-140,共13页
The Haber-Bosch proces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synthetic ammonia technology at present.Since its invention,it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global food security.However,the traditional Haber-Bosch ammonia s... The Haber-Bosch proces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synthetic ammonia technology at present.Since its invention,it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global food security.However,the traditional Haber-Bosch ammonia synthesis process consumes a lot of energy and caus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Under the serious pressur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 green,clean,and sustainable ammonia synthesis route is urgently needed.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ammonia is a green and mild new method for preparing ammonia,which can directly convert nitrogen or nitrate into ammonia using electricity driven by solar,wind,or water energy,without greenhouse gas and toxic gas emissions.Herein,the basic mechanism of the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NRR)to ammonia and nitrate reduction reaction(NO_(3)^(-))to ammonia were discussed.The representative approaches and major technologies,such as lithium mediated electrolysis and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OEC)electrolysis for NRR,high activity catalyst and 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fabrication for(NO_(3)^(-))RR and electrochemical ammonia synthesis were summarized.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the main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electrochemical ammonia synthesis were further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ammonia synthesis nitrogen nitrate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NRR)to ammonia nitrate reduction ^reaction(no_(3)^(-))RR
原文传递
氧气浓度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剖面N_(2)和N_(2)O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永欣 潘占磊 +6 位作者 王睿 王琳 姚志生 郑循华 梅宝玲 张翀 巨晓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36,共10页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_(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_(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_(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_(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_(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_(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6年),采集传统施肥处理0~2.5 m剖面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在玉米生长季田间原位观测的不同深度土壤O_(2)浓度和温度状况,设置不同O_(2)浓度水平(15.0%、12.0%、2.5%和0)和培养温度(26℃和20℃),采用氦培养-直接测定N_(2)法测定3个不同深度(0~0.2、0.5~0.7 m和2.0~2.2 m)土壤N_(2)O和N_(2)产生速率。结果显示: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土壤剖面N_(2)和N_(2)O的产生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有氧条件下(2.5%~15.0%O_(2))土壤N_(2)产生速率(以N计)为5.3~7.1μg·h^(-1)·kg^(-1)(0.2m)和0.5~2.3μg·h^(-1)·kg^(-1)(0.5 m和2.0 m),显著低于无氧下速率的93.0%~93.7%。同样地,有氧条件下N_(2)O产生速率(以N计)为1.1μg·h^(-1)·kg^(-1)(0.2 m)和<0.2μg·h^(-1)·kg^(-1)(0.5 m和2.0 m),显著低于无氧条件下速率的84.0%~99.1%。原位观测的土壤O_(2)浓度>2.5%(0.2 m和0.5 m)和>14.0%(2m),表明在无氧条件下的观测会高估土壤真实条件下的N_(2)和N_(2)O产生速率。无氧显著增加深层土壤的N_(2)O/(N_(2)O+N_(2))值,这可能是由于深层土壤的碳更加缺乏,不利于N_(2)O被进一步还原。基于有氧条件下观测的N_(2)和N_(2)O产生速率,估算得到玉米生长季(按120d计)剖面0~2.0 m土体的反硝化(N_(2)+N_(2)O)损失量可达219 kg·hm^(-2),表明土壤对其剖面累积的NO_(3)^(-)-N具有很强的脱氮能力,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包气带累积NO_(3)^(-)-N进一步向地下水迁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反硝化 N_(2) N_(2)O O_(2)浓度 ^no_(3)^(-)-n含量
下载PDF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with muddy water and fertilizer
10
作者 JIANG Ruirui FEI Liangjun KANG Shouxua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6-503,共8页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of muddy water on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of muddy water on water and nitroge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under film hole irrigation with muddy water and fertiliz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parameters,the sand content,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s,and the sand content were all established.The model of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volume of per unit film pore area,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of the free surface,and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of the interference center with sand content and infiltration time were proposed.Reveal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O_(3)^(-)-N content based on different muddy water sand conten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same infiltration time,as the muddy water sand content increases,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volume per unit pore area decreases.The infiltration index of the free infiltration and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vary little when the sand content increases,mainly are around 0.64 and 0.5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iltration parameters a,b and the sand content is linear function.At the same location,the more the sand content,the smaller the wetting front movement distance in free surface and the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surface,the less the NO_(3)^(-)-N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m hole irrigation single-line interference infiltration muddy water FERTILIZER sand content ^no_(3)^(-)-n content
下载PDF
密怀顺研究区地下水NO_(3)^(-)-N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雨航 安同艳 +3 位作者 史芫芫 范清 何炜 罗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6-101,共6页
密怀顺地区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直接影响着主城区的供水安全。2014年南水北调盈余水量通过潮白河河道回补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断抬升,使常年积累在耕地土壤中NO_(3)^(-)-N对地下水环境风险不断增加。通过对地下水中NO_(3)^(-)-N和... 密怀顺地区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直接影响着主城区的供水安全。2014年南水北调盈余水量通过潮白河河道回补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断抬升,使常年积累在耕地土壤中NO_(3)^(-)-N对地下水环境风险不断增加。通过对地下水中NO_(3)^(-)-N和耕地属性地块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18年研究区地下水NO_(3)^(-)-N浓度有升高趋势;2)2015-2018年研究区水质稳定区面积达到164.26km^(2),占比33.78%;其次为水质略变差区和水质变差区,面积分别为136.76km^(2)和112.74km^(2),占比分别为28.12%和23.18%。3)耕地属性不变的7个有监测地块地下水NO_(3)^(-)-N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MW-3和MW-1地块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4)地下水NO_(3)^(-)-N含量变化与地下水回补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no_(3)^(-)-n 耕地 时空变化 密怀顺
原文传递
硫自养反硝化深度处理污水厂生化出水中的NO_(3)^(-)-N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娆 徐晓晨 +2 位作者 王叶鑫 陈捷 杨凤林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1-28,共8页
针对呼和浩特市某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出水中残余的NO_(3)^(-)-N,利用生物滤池进行单质硫自养反硝化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单质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启动周期短(15 d)、去除NO_(3)^(-)-N能力强,NO_(3)^(-)-N去除负荷(以N计)基本可保持在200 g... 针对呼和浩特市某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出水中残余的NO_(3)^(-)-N,利用生物滤池进行单质硫自养反硝化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单质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启动周期短(15 d)、去除NO_(3)^(-)-N能力强,NO_(3)^(-)-N去除负荷(以N计)基本可保持在200 g/(m^(3)·d)以上。在启动过程中,Thiobacillus逐渐成为优势菌属,硫自养反硝化反应成为了生物滤池的主要代谢路径。此外,水温对该工艺性能有一定影响,当水温<15℃时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会受到一定影响,平均NO_(3)^(-)-N去除负荷迅速降至122.7 g/(m^(3)·d),即使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系统亦无法恢复至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厂生化出水 ^硝态氮(no_(3)^(-)-n) 硫自养反硝化 生物滤池 水温
原文传递
煤气化炉渣免烧陶粒的制备及其在反硝化滤池中的应用
13
作者 张祎旸 武陈 +2 位作者 曹宗仑 王岽 孙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3-217,共5页
煤气化炉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量的炉渣堆积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当地环境造成危害。以内蒙古地区的煤气化炉渣为主要原料,加入水泥、生石灰、CaSO_(4)等,通过免烧结的方式制备陶粒。在制... 煤气化炉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量的炉渣堆积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当地环境造成危害。以内蒙古地区的煤气化炉渣为主要原料,加入水泥、生石灰、CaSO_(4)等,通过免烧结的方式制备陶粒。在制气炉渣、水泥、生石灰、CaSO4质量比为70∶30∶2.5∶5的条件下制得的陶粒性能最优越,比表面积可达51.7 m^(2)/g,堆积密度为809 kg/m^(3),颗粒破碎强度为6.61 MPa。将该陶粒用作反硝化生物滤池填料,相比于普通市售陶粒挂膜速度更快;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 h时,化学需氧量(COD)由300 mg/L下降至60 mg/L以下,COD去除率在80%以上;硝态氮(NO_(3)^(-)-N)由60 mg/L下降至2 mg/L以下,NO_(3)^(-)-N去除率在95%以上。利用煤气化炉渣制备免烧结陶粒实现了煤气化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为污水反硝化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炉渣 免烧结陶粒 填料 反硝化 除COD ^no_(3)^(-)-n
下载PDF
反硝化颗粒污泥处理电镀废水中硝态氮的中试研究
14
作者 王佩超 秦远乐 +3 位作者 余华东 刘俊涛 麻峰崚 许海亮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4年第4期25-30,共6页
采用絮状污泥培育的反硝化颗粒污泥处理实际电镀废水中的硝态氮,通过逐步提升反硝化负荷,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以评估该污泥的脱氮效果及其性状变化,进而探索其在电镀废水脱氮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潜力。试验结果显示,在进水COD的质量浓度为4... 采用絮状污泥培育的反硝化颗粒污泥处理实际电镀废水中的硝态氮,通过逐步提升反硝化负荷,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以评估该污泥的脱氮效果及其性状变化,进而探索其在电镀废水脱氮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潜力。试验结果显示,在进水COD的质量浓度为400~520 mg/L,NO_(3)^(-)-N的质量浓度为50~100 mg/L,NO2--N的质量浓度为0.2~2.3 mg/L,pH值为6.5~7.2,反应器溶解氧的质量浓度小于0.2 mg/L,上升流速为2~6 m/h的条件下,当脱氮负荷提升至3.4 kg[NO_(3)^(-)-N]/(m^(3)·d)时,硝态氮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且Δρ(COD)/Δρ(NO_(3)^(-)-N)平均值仅为3.85∶1。系统稳定运行时间长达30 d,处理后出水中NO_(3)^(-)-N的质量浓度低于5 mg/L。此外,处理电镀废水后,反硝化颗粒污泥中的钙、铜、镍、铁含量均有显著上升。同时,成熟的颗粒污泥的VSS/SS值明显降低,颗粒污泥的粒径主要集中在1.0~2.8 mm范围内。反硝化颗粒污泥在处理电镀废水时展现出脱氮负荷高、出水NO_(3)^(-)-N浓度低、Δρ(COD)/Δρ(NO_(3)^(-)-N)低以及脱氮效果稳定等特点,可显著提高处理电镀废水NO_(3)^(-)-N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颗粒污泥 电镀废水 ^no_(3)^(-)-n 上升流速 脱氮负荷
下载PDF
新型厌氧水解酸化-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同步处理生活污水和含硝酸盐模拟废水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超超 吴翼伶 +4 位作者 陈嘉巧 蔡天宁 刘文如 李祥 吴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890-3899,共10页
构建新型厌氧水解酸化(AnHA)-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工艺,实现了低碳氮比模拟生活污水和低浓度硝酸盐模拟废水的同步和高效处理。通过控制进水NO_(3)^(-)-N/NH_(4)^(+)-N=1.2、COD/TN=2.36,调控生活污水分段进水比为3∶7,AnHA反应... 构建新型厌氧水解酸化(AnHA)-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工艺,实现了低碳氮比模拟生活污水和低浓度硝酸盐模拟废水的同步和高效处理。通过控制进水NO_(3)^(-)-N/NH_(4)^(+)-N=1.2、COD/TN=2.36,调控生活污水分段进水比为3∶7,AnHA反应器HRT=3.2h,AnHA-PD/A系统实现了94.78%TN去除,相应出水TN浓度仅为5.47mg/L,远低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排放标准。稳定运行期间,PD-Anammox过程作为AnHA-PD/A系统内最为主要的氮素去除过程,其对系统TN去除贡献率高达95.87%。气相色谱结果表明,乙酸作为AnHA出水主要有机成分(43.65%),即优质碳源供给极大地促进了PD/A系统内NO2--N供给过程。微生物高通量测序表明,Commamonas和Omatilinea作为AnHA系统内相对丰度最高的水解和酸化菌属,在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产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应丰度分别为2.97%和3.74%;PD/A系统内主要优势功能菌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和Thauera,相应丰度分别为2.93%和7.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水解酸化 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 分段进水 ^no_(3)^(-)-n/NH_(4)^(+)-n
下载PDF
2种氮形态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特性影响的生理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魏 苏靖文 +6 位作者 余晓燚 岳宁燕 董智超 张文祺 苗渝青 张振华 陈海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0-1788,共9页
【目的】探究2种氮形态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氮肥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中花11号为试验材料,设相同施氮量的硝酸钙(NO_(3)^(-)-N)和尿素(NH_(4)^(+)-N)处理的盆栽试验,调查水稻单株产量... 【目的】探究2种氮形态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氮肥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中花11号为试验材料,设相同施氮量的硝酸钙(NO_(3)^(-)-N)和尿素(NH_(4)^(+)-N)处理的盆栽试验,调查水稻单株产量、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结实率;设(NH_(4))_(2)SO_(4)(NH_(4)^(+)-N)、Ca(NO_(3))_(2)(NO_(3)^(-)-N)及NH_(4)NO_(3)(NH_(4)^(+)-N/NO_(3)^(-)-N)3个相同氮浓度处理的营养液试验,培养21 d后测定水稻生物量、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金属阳离子含量,分析不同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氮含量和铁离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施用硝酸钙处理相比,施用尿素处理的水稻产量约提高1.8倍,水稻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结实率分别提高75.4%、97.4%和26.1%,差异均达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水平。营养液培养试验结果表明,Ca(NO_(3))_(2)处理的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氮含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NH_(4)NO_(3)及(NH_(4))_(2)SO_(4)处理;但是根冠比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H_(4)NO_(3)及(NH_(4))_(2)SO_(4)处理。此外,2种氮素营养下水稻离子组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Ca(NO_(3))_(2)处理下水稻叶片铁离子含量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氮形态下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氮含量和铁离子含量极显著相关。【结论】相同施氮量下,相对于NO_(3)^(-)-N,NH_(4)^(+)-N可显著增加水稻的分蘖数和结实率,从而提高水稻产量。NH_(4)^(+)-N有利于氮和铁的吸收,叶绿素含量更高,而NO_(3)^(-)-N可增加水稻的根冠比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因此NH_(4)^(+)-N和NO_(3)^(-)-N混合营养更有利于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NH_(4)^(+)-n ^no_(3)^(-)-n 光合特性
下载PDF
生物炭去除水中硝酸盐氮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凡 杨心远 何梦凡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1期138-141,147,共5页
生物炭在吸附治理水环境中硝酸盐污染的问题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高效经济地去除水中污染物硝酸盐氮(NO_(3)^(-)-N),首先对NO_(3)^(-)-N的来源、危害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在介绍已有NO_(3)^(-)-N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各... 生物炭在吸附治理水环境中硝酸盐污染的问题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高效经济地去除水中污染物硝酸盐氮(NO_(3)^(-)-N),首先对NO_(3)^(-)-N的来源、危害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在介绍已有NO_(3)^(-)-N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的作用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根据对目前国内外应用生物炭吸附NO_(3)^(-)-N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探讨了吸附过程中环境因素对生物炭吸附效能的影响,分析了吸附反应中的各种吸附机理。基于生物炭吸附NO_(3)^(-)-N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生物炭吸附效率的改性方法以及在工业废水上的应用处理。并指出了生物炭吸附NO_(3)^(-)-N的可行性,为我国对水体中NO_(3)^(-)-N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n 生物炭 去除方法 去除机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河床底泥对不同浓度的硝态氮去除效果研究
18
作者 刘敏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第8期187-189,209,共4页
再生水的氮元素含量较高,易造成地下水污染,而河床底泥对NO_(3)^(-)-N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通过河槽模拟试验,研究河床底泥对硝态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O_(3)^(-)-N浓度变化曲线呈现“鼓肚状”。随着深度的增加,各组别NO_(3)^(... 再生水的氮元素含量较高,易造成地下水污染,而河床底泥对NO_(3)^(-)-N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通过河槽模拟试验,研究河床底泥对硝态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O_(3)^(-)-N浓度变化曲线呈现“鼓肚状”。随着深度的增加,各组别NO_(3)^(-)-N去除率呈现由高到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NO_(3)^(-)-N去除率与NO_(3)^(-)-N质量浓度呈反比。研究结果为河湖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河床 底泥 ^no_(3)^(-)-n 再生水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素比例对水稻苗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谈建康 张亚丽 +2 位作者 沈其荣 张晓晓 徐国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9-52,共4页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和比例的氮素对水稻苗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H+ 4 N/NO-3 N比例的减小 ,根系鲜重、根日生长率、根系含水量、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加 ,但在全硝态氮条件下减少 ;当NH+ 4 N/NO-3 ...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和比例的氮素对水稻苗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H+ 4 N/NO-3 N比例的减小 ,根系鲜重、根日生长率、根系含水量、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加 ,但在全硝态氮条件下减少 ;当NH+ 4 N/NO-3 N比例为 5 0 / 5 0时 ,水分利用率最高 ;叶片光合作用对不同形态比例的氮素反应差异明显 ,NH+ 4 N/NO-3 N比例为 2 5 / 75时 ,光合速率最大。由此表明 ,过高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均会引起水稻有机物合成和生物量积累的减少 ,其中铵态氮的影响尤为严重。当NH+ 4 N/NO-3 N比例为 5 0 / 5 0和 2 5 / 75时 ,水稻表现出最佳的生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NH_(4)^(+)-n ^no_(3)^(-)-n 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作用
下载PDF
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吸效应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3
20
作者 吕殿青 杨进荣 马林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7-315,共9页
在陕北米脂县无定河谷地沙壤质土壤上进行了灌水量对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和作物吸收效应影响的研究( 简称淋吸效应) 。结果表明,灌水量在0 ~4000m 3/hm2 范围内,与玉米产量和玉米吸N 量之间的关系均呈线性相关。土壤剖面中NO-3 N 遗留... 在陕北米脂县无定河谷地沙壤质土壤上进行了灌水量对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和作物吸收效应影响的研究( 简称淋吸效应) 。结果表明,灌水量在0 ~4000m 3/hm2 范围内,与玉米产量和玉米吸N 量之间的关系均呈线性相关。土壤剖面中NO-3 N 遗留量主要集中分布在0 ~60cm土层内,出现的高峰在40cm ;在0 ~80cm 土层内的NO-3 N 遗留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80 ~320cm 土层内的NO-3 N 与灌水量之间无明显相关,320 ~400cm 土层内NO-3 N 是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高。不同深度的土壤剖面中NO-3 N 遗留量与灌水量之间均呈双曲线相关;氮素损失率以未灌溉和灌水量4000m3/hm 2 处理的为最低,据此提出了土壤NO-3 N 淋吸效应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沙壤土 ^no_(3)^(-)-n淋吸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