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配置乡村植被缓冲带阻控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靖雨 夏小林 +3 位作者 汪邦稳 张世杰 陈磊 龙昶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91,共9页
植被缓冲带是河湖的重要生态空间屏障,对于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冲带对农田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功效,本研究在定远张山设计8个缓冲带小区,结合自然降雨方式,持续两年观... 植被缓冲带是河湖的重要生态空间屏障,对于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冲带对农田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功效,本研究在定远张山设计8个缓冲带小区,结合自然降雨方式,持续两年观测不同缓冲带对地表径流及其主要污染物(TN、TP、COD)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林地和3°、8°横垄耕地缓冲带对径流的拦截效率较高,减流率分别达到了62.4%、52.0%和60.6%,径流量随雨强增大先升高后下降。与8°坡耕地缓冲带相比,降坡(3°)处理竖垄、横垄缓冲带泥沙流失量分别降低53.3%、50.9%。降雨产流的养分流失以氮素和有机质为主,林地缓冲带对径流NH4+-N的拦截率平均高达95.2%,此外降坡和横垄耕作措施也能有效减少径流冲刷的氮素流失。不同处理缓冲带对径流TP均有较好的拦蓄效果。3°、8°横垄耕地缓冲带CODMn流失量较低,拦截率达到53.0%、58.6%。林地缓冲带中高覆盖度的植被和发达的根系能够有效减缓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减少径流和养分流失。在南方丘陵山地的乡村地区实施横坡垄作是拦蓄径流、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径流 泥沙 氮磷流失
下载PDF
生物炭特性及其促进厌氧消化效率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钱璟俐 嵇华忠 +1 位作者 李雅婕 洪耀良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72-4079,4101,共9页
厌氧消化是处理污水污泥和有机废弃物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够产生丰富的清洁能源。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消化器不稳定,易出现氨、酸抑制等现象。生物炭作为一种吸附剂被广泛应用在去除废水中有毒金属、有机污染等方面,并且通... 厌氧消化是处理污水污泥和有机废弃物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够产生丰富的清洁能源。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消化器不稳定,易出现氨、酸抑制等现象。生物炭作为一种吸附剂被广泛应用在去除废水中有毒金属、有机污染等方面,并且通过加生物炭,可有效缓解酸积累和氨抑制,提高厌氧消化产甲烷能力。分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表面特性,探究生物炭提升厌氧消化体系缓冲能力、缓解氨抑制的原理,论述了生物炭在厌氧消化体系中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生物炭 缓冲作用 氨氮抑制 微生物分析
下载PDF
短期氮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无机碳及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张普河 姚佳 +4 位作者 王雪韧 李奕含 杜时荣 兴安 赵世翔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81-2088,共8页
为揭示荒漠草原土壤无机碳及土壤缓冲能力对氮添加的响应,本文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探究不同氮添加量(30 kg·ha^(-1)·a^(-1);50 kg·ha^(-1)·a^(-1))以及NH_(4)^(+)-N/NO_(3)^(-)-N比例(比例为1.63,2.5)对荒漠草原土壤... 为揭示荒漠草原土壤无机碳及土壤缓冲能力对氮添加的响应,本文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探究不同氮添加量(30 kg·ha^(-1)·a^(-1);50 kg·ha^(-1)·a^(-1))以及NH_(4)^(+)-N/NO_(3)^(-)-N比例(比例为1.63,2.5)对荒漠草原土壤无机碳和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氮添加量以及NH_(4)^(+)-N/NO_(3)^(-)-N的增加,pH值、土壤碳酸盐及CaCO_(3)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未添加氮处理(CK)相比,外源氮添加下土壤CO_(2)-3和HCO_(3)^(-)分别下降了9.53%~51.92%和6.74%~52.21%,土壤pH值下降了0.24~0.56,土壤CaCO_(3)含量下降了6.22%~12.53%;土壤阳离子含量随外源氮添加量以及NH_(4)^(+)-N/NO_(3)^(-)-N的增加而升高,与CK相比,土壤Ca 2+和Mg 2+含量分别升高了6.30%~30.13%和20.33%~31.10%。外源氮添加降低了土壤酸中和容量且随着外源氮添加量以及NH_(4)^(+)-N/NO_(3)^(-)-N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外源氮添加处理下土壤pH值下降至8.0,7.5,7.0时土壤酸中和容量与CK相比下降了45.00%~65.21%。由此可知,外源氮添加导致土壤无机碳的溶解,降低了土壤的酸缓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氮添加 土壤酸化 土壤缓冲性能 石灰性土壤
下载PDF
氮肥对紫色泥岩风化产物酸缓冲容量的影响
4
作者 李春培 李雪 +1 位作者 汪璇 赵吉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52,共15页
氮肥施用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酸性环境促进紫色母岩的风化过程,并影响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然而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的盐基离子和酸缓冲容量(pH Buffer Capacity,pHBC)的影响尚不明晰.因此,以蓬莱镇组(J_(3)p)紫色泥岩... 氮肥施用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酸性环境促进紫色母岩的风化过程,并影响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然而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的盐基离子和酸缓冲容量(pH Buffer Capacity,pHBC)的影响尚不明晰.因此,以蓬莱镇组(J_(3)p)紫色泥岩为研究对象,设置3组氮肥施用水平(280,560,840 kg/hm^(2))以及不施肥处理(CK),通过淋溶试验模拟母岩风化,以探明氮肥施用对紫色泥岩风化产物盐基离子及pHBC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氮肥施用处理下风化产物的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增加0.9%~4.7%,且风化产物的CIA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氮肥施肥处理下风化产物的pHBC较CK处理降低4.0%~8.9%,且风化产物的pHBC随氮肥施用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风化产物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水溶性盐基离子和盐基离子的淋失总量表现为:Ca^(2+)>Mg^(2+)>Na^(+)>K^(+),且风化产物的二价盐基离子(Ca^(2+)和Mg^(2+))含量远高于一价盐基离子含量(K^(+)和Na^(+)).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水溶性K^(+)(R^(2)=0.75)和Na^(+)(R^(2)=0.99)含量存在显著负效应(p<0.05),而水溶性K^(+)和Na^(+)含量对风化产物pHBC(R^(2)=0.44)存在正效应,进而导致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pHBC存在负效应,这可能是氮肥施用影响风化产物pHBC的主要机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紫色土肥力的可持续发展,紫色土区域的氮肥施用量应小于2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泥岩 氮肥 化学蚀变指数 盐基离子 酸缓冲容量
下载PDF
Proton accumulation accelerated by heavy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its long-term impact on acidifying rate in a typical arable soil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被引量:20
5
作者 HUANG P ing ZHANG Jia-bao +6 位作者 XIN Xiu-li ZHU An-ning ZHANG Cong-zhi MA Dong-hao ZHU Qiang-gen YANG Shan WU Sheng-j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Cropland productiv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y soil acidification resulted from nitrogen (N) fertilization, especially as a result of excess ammoniacal N input. With decades' intensive agricultural cultiv... Cropland productiv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y soil acidification resulted from nitrogen (N) fertilization, especially as a result of excess ammoniacal N input. With decades' intensive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nd heavy chemical N input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the impact extent of induced proton input on soil pH in the long term was not yet clear. In this study, acidification rates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the soil profile (0-120 cm) were calculated by pH buffer capacity (pHBC) and net input of protons due to chemical N incorporation. Topsoil (0-20 cm) pH changes of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field (from 1989) were determined to validate the predicted val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id and alkali buffer capacitie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oil profile, averaged 692 and 39.8 mmolc kg-1 pH-1,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P〈0.05)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HRC and the content of calcium carbonate. Based on the commonly used application rate of urea (500 kg N ha-1 yr-1), the induced proton input in this region was predicted to be 16.1 kmol ha-1 yr-1, and nitrification and plant uptake of nitrat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s for proton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respectively. The acidification rate of topsoil (0-20 cm) was estimated to be 0.01 unit pH yr-1 at the assumed N fertilization level. From 1989 to 2009, topsoil pH (0-20 cm) of the long-term fertilization field decreased from 8.65 to 8.50 for the PK (phosphorus, 150 kg P205 ha-1 yr-1; potassium, 300 kg K20 ha-1 yr-1; without N fertilization), and 8.30 for NPK (nitrogen, 300 kg N ha-1 yr-1; phosphorus, 150 kg P2Os ha-1 yr-1; potassium, 300 kg K20 ha -1 yr-1),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apparent soil acidification rate induced by N fertilization equaled to 0.01 unit pH yr-1, which can be a reference to the estimated result,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N deposition, crop biomass, field management and plant uptake of other nutrients and cations. As protons could be consumed by some field practices, such as stubble return and coupled water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soil pH would maintain relatively stable if proper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be adopted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N) fertilizer p H buffer capacity(p HBC) soil acidification NITRIFICATION Huang-Huai-Hai Plain
下载PDF
潮土、红壤和盐碱地障碍消减技术与产能提升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波 朱安宁 +2 位作者 姚荣江 沈仁芳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1247,共17页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我国中低产耕地亟需解决酸化、盐碱、贫瘠、生物功能衰减等问题,全面提升耕地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潮土、红壤、盐碱土等主要耕地土类,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明确了土壤...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我国中低产耕地亟需解决酸化、盐碱、贫瘠、生物功能衰减等问题,全面提升耕地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潮土、红壤、盐碱土等主要耕地土类,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明确了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和退化调控机制,发展了不同农区耕地质量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针对潮土,阐明了有机质、团聚体和微生物联动的内稳性地力形成机制,研发了农田土壤和作物信息监测的传感设备,集成了厚沃耕层构建与大面积均衡增产模式。针对红壤,揭示了土壤酸缓冲性提升抑酸机制和关键微生物驱动养分转化机制,研发了抑酸抗酸协同技术和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分类创建了江西省耕地生态培肥和产能提升模式。针对盐碱土,阐明了土壤水盐调控伴生氮素迁移转化过程,提出盐渍障碍消减与养分增效协同机理与调控技术,创新了滨海盐碱地和河套灌区次生盐渍化生态治理模式。未来研究重点在耕地质量调查与建设管理、耕地土壤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土壤健康管理与生态保护3个方面,突破土壤障碍消减技术瓶颈,研发系列调理剂和生物培肥产品,提升区域模式落地率,建立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红壤 盐碱地 肥沃耕层 酸缓冲性 水氮盐调控 产能提升
下载PDF
氮肥添加对黑钙土酸度变化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宜联 郭策 +4 位作者 郭媛 贺秀娟 赵兴敏 王鸿斌 隋标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3期75-82,共8页
以pH为5.38、6.54、7.16和8.11(依次编号为A、B、C和D)的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氮肥(尿素、磷酸二铵)添加对黑钙土酸度变化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3年施肥量条件下,施加尿素和磷酸二铵分别使4种黑钙土... 以pH为5.38、6.54、7.16和8.11(依次编号为A、B、C和D)的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氮肥(尿素、磷酸二铵)添加对黑钙土酸度变化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3年施肥量条件下,施加尿素和磷酸二铵分别使4种黑钙土的pH值下降了0.44、0.51、0.61、0.36和0.52、0.55、0.86、0.42个单位。对4种土壤而言,pH值降低程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C>B≥A>D。施加氮肥后,D土壤样品的pH值仍呈碱性,故未检测出交换性酸、H+、Al3+。施加尿素和磷酸二铵使A、B、C土壤样品的交换性酸含量分别增加了0.07、0.94、3.62倍和0.23、0.74、2.93倍,交换性H+含量分别增加了0.12、1.14、7.27倍和0.26、0.97、4.73倍,交换性Al3+含量分别增加了0.15、0.77、2.35倍和0.21、0.54、2.29倍。交换性酸、H+、Al3+含量增加程度的大小顺序均为C>B>A。添加尿素的黑钙土交换性酸、H+、Al3+含量与添加磷酸二铵的无显著差异。尿素和磷酸二铵添加后,4个土壤样品的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下降了2.82%、10.27%、3.24%、2.99%和2.26%、3.80%、3.70%、3.94%,且两种肥料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黑钙土酸碱缓冲容量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交换性H+、AI3+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之,氮肥添加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不同酸度黑钙土的交换性酸、H+、Al3+含量,降低了土壤pH值和酸碱缓冲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钙土 氮肥 PH值 交换性酸 酸碱缓冲容量
下载PDF
丁二烯螺杆压缩机轴封系统改造
8
作者 刘世浩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CAS 2023年第3期26-30,共5页
针对丁二烯装置螺杆压缩机轴封系统存在的密封油泄漏严重、使用寿命短等问题,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了机组轴封系统的改造方案。改造完成后效果显著,对于国内同类型机组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丁二烯 螺杆压缩机 轴封泄漏 氮气 隔离缓冲
下载PDF
连续流动法检测水质中总氮的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徐宁 《山西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57-58,共2页
本文对连续流动分析镉柱还原法检测总氮条件及应用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从镉柱、显色剂、过硫酸钾、缓冲溶液等方面分析解决检测中常遇到的问题,连续流动分析法在总氮检测方面自动化程度高,做样速度快,方法氮损失很小,适合大批量样品检测。
关键词 总氮 镉柱 缓冲溶液 过硫酸钾 煤矿水检测
下载PDF
以氮气为载气的千瓦级COIL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房本杰 陈方 +2 位作者 张岳龙 金玉奇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7-450,共4页
首次在氯气流量为 110 mmol/ s、采用方列管型射流式 O2 (1 Δ)发生器 (SPJSOG)以及列阵式超音速氧碘混合喷管的 COIL装置上 ,以氮气替代氦气作为载气进行出光实验研究。初步实验获得 1.8k W的激光输出功率以及
关键词 COIL SPJSOG 氮气 激光输出功率 化学效率 国际氧碘化学激光 激光器
下载PDF
太湖典型菜地土壤氮磷向水体径流输出与生态草带拦截控制 被引量:50
11
作者 李国栋 胡正义 +3 位作者 杨林章 王彩绒 林天 金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05-910,共6页
农业面源氮磷输出是导致太湖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主要原因之一,查明该地区农田土壤地表径流氮磷向水体迁移形态与通量,并实施径流控制,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蔬菜地是太湖流域重要的农业种植方式。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 农业面源氮磷输出是导致太湖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主要原因之一,查明该地区农田土壤地表径流氮磷向水体迁移形态与通量,并实施径流控制,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蔬菜地是太湖流域重要的农业种植方式。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观测了春夏季蔬菜地土壤氮磷径流输出,并探讨了生态拦截草带对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拦截效果。结果表明,2004年10月25日至2005年8月17日,菜地土壤氮磷径流输出总量分别为3 010.9和695.0 g.hm-2;其中颗粒态为主,分别占64%和75%。可溶态氮中,NH4+-N为主,占50%,可溶态磷中H2PO4-为主,占87%。生态拦截草带对径流氮和磷拦截效率分别为42%~91%,30%~92%。生态草带对颗粒态氮磷拦截效率大于可溶态。拦截草带可有效地控制蔬菜地土壤氮、磷通过径流向水体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地 地表径流 生态拦截带
下载PDF
糖化工艺对麦汁缓冲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婷婷 刘雪梅 +2 位作者 刘成 徐海燕 杜金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86,共5页
在相同原料、料液比及相同糖化用水pH下,通过改变糖化投料温度、蛋白质休止温度及两温度下的作用时间,研究糖化工艺参数对麦汁中缓冲物质含量及缓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料温度和蛋白质休止温度对麦汁中可滴定酸、磷酸盐、α-氨... 在相同原料、料液比及相同糖化用水pH下,通过改变糖化投料温度、蛋白质休止温度及两温度下的作用时间,研究糖化工艺参数对麦汁中缓冲物质含量及缓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料温度和蛋白质休止温度对麦汁中可滴定酸、磷酸盐、α-氨基氮及缓冲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实验温度下制得麦汁中缓冲物质含量及缓冲容量均大于对照;通过对A(投料温度)、B(保温时间)、C(蛋白质休止温度)及D(蛋白质休止时间)四因素正交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可滴定酸、磷酸盐含量、α-氨基氮含量、缓冲容量的主次顺序分别为A>D>B=C、C>A>B>D、A>B>C>D、A>D>B>C,可获得最大缓冲容量的工艺为35℃投料下保温30min,53℃下蛋白质休止9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汁 糖化工艺 缓冲物质 可滴定酸 磷酸盐 Α-氨基氮 缓冲容量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陈肖 张世熔 +2 位作者 黄丽琴 代英 吴若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2002年117个随机格网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含量达1.29±... 根据2002年117个随机格网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含量达1.29±0.50 g/kg,碱解氮含量达72.2±40.9 mg/kg。土壤全氮含量高值区(>2.00 g/kg)位于崇州中部,并以此为中心向两侧呈带状减少,在郫县—温江一带和龙泉驿的西南部形成两个低值区(<0.85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崇州为中心向东和向西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向南和向北都逐渐增加,其高值区(>110 mg/kg)主要位于彭州、新津和新都的部分地区,低值区(>30 mg/kg)位于崇州东南部和平原西南部边缘的大邑—邛崃一带。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主要的4种第四系成土母质中,灰棕色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成都粘土和老冲积物,但与灰色冲积物差异不明显;菜地和水田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花卉地和旱地。由近年来施氮量的统计可知,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高值区的施用量明显高于低值区;缓冲区分析表明,在距成都市主城区3.0 km以内的城乡交错带,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随距离的增加呈极显著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缓冲带截除农业面源强污染的效果 被引量:16
14
作者 唐浩 熊丽君 +3 位作者 鄢忠纯 李银生 黄沈发 邱江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90,共5页
为了摸清草皮缓冲带对农田径流冲击负荷的耐受能力,通过工程尺度的现场试验,研究了高浓度污染负荷冲击对百慕大草皮缓冲带截除农业面源污染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浓度污染负荷下,百慕大缓冲带能有效地截留农田径流中的悬浮固体(su... 为了摸清草皮缓冲带对农田径流冲击负荷的耐受能力,通过工程尺度的现场试验,研究了高浓度污染负荷冲击对百慕大草皮缓冲带截除农业面源污染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浓度污染负荷下,百慕大缓冲带能有效地截留农田径流中的悬浮固体(suspended solids,SS),SS浓度变化趋势与一般浓度污染负荷基本一致,前端下降速度较快,后端逐渐趋缓,2种污染负荷条件下末端出水SS质量浓度均在90mg/L以下,高浓度污染负荷冲击对农田径流SS的去除基本没有影响。缓冲带对高浓度氮磷污染负荷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径流途径总氮(total nitrogen,TN)、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NH4+-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末端去除率为23%、16%和26%,分别为一般浓度污染负荷下末端去除率的59%、55%和70%;百慕大草皮缓冲带对渗流途径TN、TP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2种浓度污染负荷下渗流水TN、TP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TP去除速率较TN慢。该文为滨岸缓冲带的优化设计、维护管理及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径流 草皮缓冲带 高浓度污染负荷
下载PDF
饲料非蛋白氮与可溶性蛋白测定方法概述 被引量:17
15
作者 周荣 王加启 +3 位作者 周振峰 卜登攀 魏宏阳 周凌云 《中国奶牛》 2011年第11期39-41,共3页
美国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充分反映了当前动物营养学发展的新趋势,随着CNCPS体系在国内的推广,大量的试验数据丰富了我国反刍动物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饲料数据库。针对国内非蛋白氮和可溶性蛋白的测定方法不够... 美国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充分反映了当前动物营养学发展的新趋势,随着CNCPS体系在国内的推广,大量的试验数据丰富了我国反刍动物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饲料数据库。针对国内非蛋白氮和可溶性蛋白的测定方法不够统一的现状,本文综述了上述指标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蛋白氮 可溶性蛋白 CNCPS 测定
下载PDF
降雨及施氮对水耕铁渗人为土土壤酸碱缓冲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吉东 陈丹艳 +4 位作者 张永春 宁运旺 许仙菊 张辉 胡永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4-107,共4页
以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水耕铁渗人为土为供试材料,通过添加CaCO3和H2SO4培养及滴定的方法,研究不同pH降雨和施氮对土壤酸碱缓冲体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在添加CaCO3和H2SO4培养后进行不同量酸碱滴定,土壤在pH 4.0~7.5的突跃范围内... 以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水耕铁渗人为土为供试材料,通过添加CaCO3和H2SO4培养及滴定的方法,研究不同pH降雨和施氮对土壤酸碱缓冲体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在添加CaCO3和H2SO4培养后进行不同量酸碱滴定,土壤在pH 4.0~7.5的突跃范围内与酸碱加入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表明该测定方法对供试土壤适用。同时施氮和降雨对土壤的酸化都有加速作用,各处理0-40 cm层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为1.91~2.20 cmol/kg,增加施氮量、降低降雨pH都降低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且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盐基淋出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不同酸度降雨对土壤酸度变化及酸碱缓冲容量变化影响主要为0-20 cm层,而对20-40 cm层影响较小;而施氮除影响土壤pH及酸碱缓冲容量的0-20 cm层外,还影响到20-40 cm层。表明研究土壤处在以盐基离子为主的酸碱缓冲体系,在此体系下,施氮或氮沉降对土体的影响比酸沉降更为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酸碱缓冲体系 水耕铁渗人为土
下载PDF
河岸缓冲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7
作者 汤家喜 孙丽娜 +1 位作者 孙铁珩 张鸿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14-1520,共7页
河岸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起到有效的截留转化作用。对河岸缓冲带的定义、生态结构特性和功能,河岸缓冲带对氮和磷的截留转化作用以及河岸缓冲带的生态修复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结果表明:草地和森林... 河岸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起到有效的截留转化作用。对河岸缓冲带的定义、生态结构特性和功能,河岸缓冲带对氮和磷的截留转化作用以及河岸缓冲带的生态修复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结果表明:草地和森林类型河岸缓冲带均能有效地控制氮和磷向水体中迁移;河岸缓冲带的宽度、水文特征、土壤性质、季节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等是影响其截留效率的因素;加强退化河岸缓冲带的恢复重建工程,可以保证河岸生态系统的健康。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认为应进行长期的大尺度的野外实践研究,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建立合理的河岸缓冲带健康指标,为退化河岸缓冲带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截留转化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优化施氮对设施番茄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寇长林 骆晓声 巨晓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7-848,共12页
【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施用过量、有机无机肥配合不合理以及灌水频繁等问题,我们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模式对番茄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氮平衡的影响,为蔬菜生产优质高效和减量优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 【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施用过量、有机无机肥配合不合理以及灌水频繁等问题,我们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模式对番茄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氮平衡的影响,为蔬菜生产优质高效和减量优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在山东惠民蔬菜大棚内进行,灌水量为农户平均灌水量(482.5 mm)的80%(390 mm),供试蔬菜为番茄,覆膜栽培。试验在基施猪粪N 65 kg/hm^(2)条件下,设传统施氮量(N 1000 kg/hm^(2),TF)和3个减氮量50%处理:鸡粪处理(OF)、普通尿素处理(CF)、包膜尿素处理(CRF)。于移栽前和收获后采集0—180 cm土壤样品。每次施肥前,取0—90 cm深(每30 cm为一层)土壤样品,测定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番茄收获后,取植株和果实样品,测定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结果】施氮处理之间番茄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没有显著差异。传统施氮量处理(TF),尽管施用2倍于优化处理的施氮量,但番茄产量没有明显提高。OF、CF和CRF 3个减氮处理0—6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N 190.1、227.2、310.5 kg/hm^(2),分别比TF处理降低56.61%、43.35%和22.59%;表观氮素损失量分别为N 416.6、443.7和352.3 kg/hm^(2),分别比TF处理降低45.72%、42.20%和54.10%;土壤氮素平衡盈余率也分别比TF处理降低34.26%、33.40%和61.78%(P<0.05)。在同等施氮量下,包膜尿素能够使氮素更多地保持在土壤上层,CRF处理0—3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比CF处理平均高43.0%。生育期内,在移栽后20~60和110~120天有两个明显表层硝态氮积聚过程,在移栽后80~100天,30—60 cm土层有一硝态氮消耗过程。【结论】供试条件下,施氮量减少一半能有效降低设施番茄土壤硝态氮残留及淋失风险,不会造成产量的下降。施用包膜尿素比单施有机肥或普通尿素更有利于降低氮素的淋洗损失和实现产量与环境效益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优化施氮 土壤硝态氮 氮素平衡 土壤无机氮(Nmin)缓冲值
下载PDF
邛海盆地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玉福 邓良基 +3 位作者 肖海华 舒向阳 黄成毅 罗澜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140,共9页
以西昌市邛海盆地为研究区域,随机均匀布点采集386个耕作层土壤样点,分析化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邛海盆地表层土壤氮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区域内土壤氮素空间变异... 以西昌市邛海盆地为研究区域,随机均匀布点采集386个耕作层土壤样点,分析化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邛海盆地表层土壤氮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区域内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为(1.85±0.51)g/kg和(138.5±47.7)mg/kg,属较丰富水平,变异系数分别为27.52%和32.24%,属中等差异强度;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均以随机变异为主,具有各向异性特征,在西北-东南方向上空间变异相对剧烈;研究区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总体上呈条带状或斑块状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位于西昌市的东南郊区,并以此高值中心向南、向东和向北3个方向逐步递减,低值区主要出现在邛海北面近湖岸地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土壤p H值、城镇、河流、邛海湖对土壤全氮和速效氮空间变异具有显著影响,而道路对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GIS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湿地缓冲带对氮磷营养元素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磊 章光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649-652,共4页
湿地缓冲带是介于水-陆之间特殊的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水体净化功能。基于国内较少开展自然湿地水体净化功能的研究,选取扎龙湿地湖滨湿地缓冲带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导率的剖面变化判断水流的方向,同时利用氯离子作为示踪剂验证... 湿地缓冲带是介于水-陆之间特殊的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水体净化功能。基于国内较少开展自然湿地水体净化功能的研究,选取扎龙湿地湖滨湿地缓冲带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导率的剖面变化判断水流的方向,同时利用氯离子作为示踪剂验证剖面水体来自同一水源。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对水体中营养元素具有明显的去除效应,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4.1%、84.6%。缓冲带内的湿地植物量较小,决定了植物吸收并非氮磷去除的主要机制。根据溶解有机碳和重碳酸酸根的变化,认为反硝化作用是湿地缓冲带去除氮的主要途径,剖面末段处的浅水位和相对茂盛的植物,使其具有相对较强的脱氮能力;土壤吸附与沉淀作用是湿地缓冲带去除磷的主要途径,剖面起始处较高的磷浓度使其具有较高的磷去除能力。因此,利用并强化湿地缓冲带的自然净化能力有助于控制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缓冲带 氮磷去除 反硝化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