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trogen Gas Saturation in Karst Springs Varies Throughout the Day
1
作者 Molly A. Gross Jill M. Voorhees +1 位作者 Abigail Semple Domagall Michael E. Barnes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CAS 2023年第2期23-32,共10页
This experiment examined the fluctuations in nitrogen gas supersaturation throughout the day in three karst springs (upper, side, and lower) at McNenny State Fish Hatchery, rural Spearfish, Lawrence County, South Dako... This experiment examined the fluctuations in nitrogen gas supersaturation throughout the day in three karst springs (upper, side, and lower) at McNenny State Fish Hatchery, rural Spearfish, Lawrence County, South Dakota, USA. Total gas pressures, oxygen percent saturation, and nitrogen percent saturation were recorded six times/day on eight days over a 26-day period in each of the three springs. Total gas pressure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throughout the day in any of the springs. However, percent oxygen and nitrogen satu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roughout the day in all three springs. The highest mean (SE) nitrogen supersaturation value of 118.5 (1.1)% was observed in the lower spring at 07:00. The lowest mean nitrogen supersaturation values were 114.5 (1.1)% at 13:00 in the upper spring, and 114.2 (0.2)% and 113.1 (0.7)% at 15:00 in the side and lower spring, respectively. At 118% nitrogen supersaturation, gas bubble disease is likely to occur in fish, resulting in potentially high levels of mortality if untreated spring water was used for fish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recording nitrogen gas levels at sunrise or early in the morning, when nitrogen is highest and oxygen is lowest, to obtain 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springs AQUIFER Gas Supersaturation nitrogen AQUACULTURE
下载PDF
Impacts of Fertilization Alternatives and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on N_2O Emissions from a Spring Maize Field in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3
2
作者 YANG Li WANG Li-gang +2 位作者 LI Hu QIU Jian-jun LIU Hui-y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881-892,共12页
Spring maiz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rops planted in northeastem China. The cropping systems involving spring maize have been maintaining high production through intens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However, the high r... Spring maiz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rops planted in northeastem China. The cropping systems involving spring maize have been maintaining high production through intens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However, the high rates of nitrogen (N) fertilizers application could have introduced a great amount of nitrous oxide (N2O) into the atmosphere. It is crucial for sustaining the maize production systems to reduce N2O emissions meanwhile maintaining the optimum yields by adopting alternative farming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fertilization and crop residu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N2O emission as well as crop yield for a typical maize field in northeastern China.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2010-2011 maize growing seasons (from early May to late September) in Liaoning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N2O fluxes were measured at the field plots with six different treatments including no N fertilizer use (CK), farmers' conventional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FP), reduced N fertilizer rate (OPT), reduced N fertilizer rate combined with crop straw amendment (OPTS), slow-release N fertilizer (CRF), and reduced N fertilizer rate combined with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OPT+DCD). The static chamber method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conduct the measurements of N2O fluxes. The field data showed that N2O emissions varied across the treatments. During the maize growing season in 2010, the total N2O emissions under the treatments of CK, FP, OPT, OPTS, and CRF were 0.63, 1.11, 1.03, 1.26, and 0.98 kg N ha-1, respectively. The seasonal cumulative N2O emissions were 0.54, 1.07, 0.96, 1.12, and 0.84 kg N ha1, respectively, under CK, FP, OPT, OPTS, and OPT+DCD in 2011. In comparison with FP, CRF or OPT+DCD reduced the N2O emissions by 12 or 21%,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rop yields remained unchang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duction of N-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low-release fertilizer type or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could effectively mitigate N2O emissions from the tested field. The incorporation of crop residue didn't show positive effect on mitigating N2O emissions from the tested cropping system. The field study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on-going debate on alternative N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and crop straw management in China.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would be needed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impacts of the alternat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fertilization straw incorporation nitrous oxide crop yield spring maize
下载PDF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Gliadin Fractions α, β, γ, ω and Regulation of Nitrogen 被引量:1
3
作者 WU Xiu-ju LI Wen-xiong HU Shang-li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741-746,共6页
Gliadin, the major storage protein in endosperm, affects grain quality in spring wheat by its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Eighteen cultivars differing in HMW-G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o approach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 Gliadin, the major storage protein in endosperm, affects grain quality in spring wheat by its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Eighteen cultivars differing in HMW-G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o approach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gliadin fractions α, β, γ, ω and regulation of three kinds of nitrogen sour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gliadin in grains increased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grain-filling, but the accumulation intensity and final content differed evidently among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HMW-GS composition. Of all the subunit types used here, cultivars with subunits 7+9 and 2+12 had smaller accumulation intensity and lower final content. During grain-filling, 4 gliadin fractions had the same increase trend, but differed in accumulation course. The dynamic trends of gliadin accumulation were similar in different nitrogen treatments whose effects on initial amount, accumulation intensity and final level of accumulation varied with cultivars. Of three nitrogen fertilizer types, the amide-form nitrogen source was better to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gliadin as well as its four f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wheat GENOTYPE GLIADIN Form of nitrogen
下载PDF
冬春季生态沟渠对农田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迎颖 闻学政 +4 位作者 宋雪飞 王岩 姜智绘 刘海琴 张志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7-906,共10页
为有效提高冬春季沟渠的净化效率,在原有土质沟渠中增设耐寒植物黑麦草浮毯与填料透水坝构建生态沟渠,分析生态沟渠对农田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对比沿程不同处理段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估算植物吸收对于污染通量降低总量的贡献。结... 为有效提高冬春季沟渠的净化效率,在原有土质沟渠中增设耐寒植物黑麦草浮毯与填料透水坝构建生态沟渠,分析生态沟渠对农田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对比沿程不同处理段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估算植物吸收对于污染通量降低总量的贡献。结果显示:在冬春季节,生态沟渠对总氮(TN)、硝氮(NO_(3)^(-)-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SS)的总削减率均值分别为29.06%、54.93%、20.76%、54.08%和49.85%。透水坝段的TN和NO_(3)^(-)-N沿程削减率最高;植物浮毯+透水坝段的TP和COD沿程削减率最高;植物浮毯段的SS沿程削减率最高,其对NO_(3)^(-)-N、TP和COD也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在降水量达到10 mm以上的9 d内,TN和TP的污染通量降低总量分别为11.43和0.27 kg;黑麦草吸收的氮、磷量分别约占污染通量降低总量的20.6%和55.6%。大雪融化后气温降至0℃以下,可能引起土壤冻融作用,雪水径流中的氮、磷浓度显著升高,此时生态沟渠对径流中氮、磷的净化效果不明显,可利用周边河塘暂存雪水径流,后续结合生态措施对污染物实施强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春季 生态沟渠 农田径流
下载PDF
海南岛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5
作者 王锡娇 魏费翔 +3 位作者 王佳龙 郭明瑞 卢启明 张慧 《内陆地震》 2024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了查明海南岛温泉气体的起源,探讨海南岛温泉与琼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关系,通过对海南岛温泉气体成分和氮(N)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温泉气体以N 2为主,含量都在87%以上,个别样品达到90%以上,且均有CO_(2)共存。海南... 为了查明海南岛温泉气体的起源,探讨海南岛温泉与琼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关系,通过对海南岛温泉气体成分和氮(N)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温泉气体以N 2为主,含量都在87%以上,个别样品达到90%以上,且均有CO_(2)共存。海南岛温泉气体δ^(15)N值均大于0,且断裂带集中地区的样品,其δ^(15)N值普遍偏大,而断裂带相对稀疏地区的样品,其δ^(15)N值相对较低,说明温泉气体主要受断裂带控制,主要来源为地壳和大气。此外,海南岛温泉气体不论是气体组合还是氦同位素特征,都与腾冲、长白山及五大连池活动火山区地热流体逸出气体明显不同,前者气体组合以N_(2)为主,后者主要以CO_(2)为主,前者He含量高,3He/4He低,而后者He含量低,3He/4He高。综合温泉气体成分和同位素特征,认为海南岛温泉气体主要为地壳和大气来源,少量为幔源混入,其温泉气体释放活动属于正常的断层气体活动,与琼北新生代火山活动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 温泉气体 气体地球化学 海南岛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春玉米品种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建立与验证
6
作者 郭彩霞 黄高鉴 +2 位作者 王永亮 郭军玲 杨治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5-1365,共11页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山西省晋中地区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与植株氮浓度的变化规律,建立春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实现春玉米绿色增产与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丰26’为试验材料,设4...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山西省晋中地区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与植株氮浓度的变化规律,建立春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实现春玉米绿色增产与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丰26’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氮量处理: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和360 kg(N)∙hm^(−2)(N360),于2014—2016年在山西农业大学东阳试验基地开展3年定位施氮试验,在春玉米拔节期(V6)、抽雄期(VT)、灌浆期(R2)和成熟期(R6)采集植株样品,分析两个春玉米品种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以下简称“产量”)和各生育时期植株氮浓度,以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量和植株氮浓度,建立并验证两个春玉米品种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结果表明,‘郑单958’氮素利用率高于‘大丰26’。两个春玉米品种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地上部干物质量在N240和N36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产量在N240处理达最大值;植物氮浓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春玉米生育进程推进与地上部干物质量呈幂指数关系。依据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Md)与其对应的植株氮浓度(CN)变化关系,建立两个春玉米品种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郑单958’CN=30.457Md−0.292,‘大丰26’CN=33.249Md−0.333。相比‘大丰26’的模型参数,‘郑单958’的模型参数a降低8.40%,参数b降低12.31%;‘郑单958’和‘大丰26’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71 g∙kg^(−1)和1.54 g∙kg^(−1),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9.25%和8.27%,表明模型稳定性较好。氮营养指数在同一生育时期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生育时期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各生育时期的相对干物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与相对产量呈显著的一元二次曲线关系。本研究建立的晋中地区两个春玉米品种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及各生育时期氮营养指数,可用于春玉米生育时期营养状况的诊断和评估,结合施氮量与产量的关系,推荐该试验区域‘郑单958’施氮量为189.16~224.08 kg∙hm^(−2),‘大丰26’施氮量为199.72~214.6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临界氮稀释曲线 氮素利用效率 氮营养指数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陇中春小麦的产量效应模拟
7
作者 董莉霞 李广 +1 位作者 燕振刚 刘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548.64、3149.59、2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215.15、162.0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APSIM模型 秸秆覆盖量 施氮量 产量
下载PDF
氮肥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姜春霞 张伟 +6 位作者 颜志乾 杨柯 刘化涛 翟广谦 刘恩科 王娟玲 张冬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8,共13页
【目的】适宜的密度与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保证高产稳产和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探讨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山西春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及籽粒机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8... 【目的】适宜的密度与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保证高产稳产和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探讨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山西春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及籽粒机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8和2019年在山西晋中进行玉米田间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设置4个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 (N0、N1、N2、N3);3个种植密度:60000、75000、90000株/hm^(2)(D1、D2、D3)。调查玉米吐丝期茎秆农艺性状,生理成熟期穗位以下茎秆生物学、力学性状及倒伏率,并测定产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D2密度下达到最高值,两年平均产量为13792 kg/hm^(2),较D1和D3密度下分别增加了4.8%和8.3%。与N0相比,N1、N2和N3处理分别增产24.3%、26.7%和23.9%。N3处理对穗粒数与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产量低于N1和N2处理。增密导致玉米茎秆变细,株高、穗位上升,玉米第3~6节长粗比增加,穿刺强度、抗压强度、抗弯折力等茎秆力学特性变差。D2和D3密度下两年玉米平均倒伏率较D1分别升高了1.33、3.73个百分点。N1、N2、N3处理两年玉米平均倒伏率较N0分别增加了2.50、3.25、4.80个百分点。适当增氮有利于消减因密度增加导致的生物学、力学特性变差,D2和D3密度下,N2处理第3~6节穿刺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弯折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显著高于N3处理。【结论】合理的氮肥用量可改善因密度增加导致的茎秆细弱、玉米茎秆力学特性变差问题,降低倒伏风险,因而增加产量。在山西中部春玉米种植区,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施氮量180 kg/hm^(2),是玉米产量、茎秆力学特性及抗倒性能和谐的密度肥料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抗倒伏性能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旱作春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郭高文 齐鹏 +3 位作者 王晓娇 甘润 蔡立群 张仁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2期75-81,共7页
本文以长期施氮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施氮水平为0、75.0、115.0、190.0 kg·hm^(-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在整个生育期,春小麦农田土壤为CO_(2)、N_(2)O排放源和CH_(4)吸收汇。与N0相比,N_(2)和N3处... 本文以长期施氮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施氮水平为0、75.0、115.0、190.0 kg·hm^(-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在整个生育期,春小麦农田土壤为CO_(2)、N_(2)O排放源和CH_(4)吸收汇。与N0相比,N_(2)和N3处理CO_(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8.57%和19.34%,N1、N_(2)和N3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5.91%、72.89%和86.78%;施氮对土壤CH_(4)吸收无显著影响,N_(2)、N3处理综合增温潜势分别增加了11.03%、21.81%(P<0.01);较未种植小麦土壤,种植小麦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N0、N1、N_(2)和N3处理分别增加了61.29%、24.94%、57.00%和74.03%,显著降低39.44%土壤N_(2)O排放量(P<0.01),对CH_(4)吸收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和N_(2)O排放,施氮量为190.0kg·hm^(-2)处理排放量最高;小麦生长增加了土壤CO_(2)排放,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CO_(2)排放通量和CH_(4)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H_(4)吸收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温室气体 春小麦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西北灌区复种绿肥及减氮条件下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特征
10
作者 张殿凯 李盼 +7 位作者 范虹 何蔚 樊志龙 胡发龙 孙亚丽 谭向念 殷文 陈桂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89-2201,共13页
【目的】针对西北灌区春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高、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探讨复种绿肥及减量施氮对春小麦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春小麦生产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麦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W-G... 【目的】针对西北灌区春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高、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探讨复种绿肥及减量施氮对春小麦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春小麦生产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麦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W-G)和麦后休闲(W)两种种植模式,副区设传统施氮(N3,180 kg·hm^(-2))、减施氮肥15%(N2,153 kg·hm^(-2))和减施氮肥30%(N1,126 kg·hm^(-2))3个施氮水平,于2020—2021年研究复种绿肥及减氮对春小麦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麦后复种绿肥结合适量减施氮肥可提高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W-G较W模式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增加11.5%—13.5%,麦后复种绿肥结合氮肥减施15%(W-GN2)与麦后复种绿肥结合减氮30%(W-GN1)较对照麦后休闲结合传统施氮量(W-N3)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2.1%—20.2%与15.2%—16.6%,W-GN2与W-G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G较W春小麦耗水量降低12.6%—13.7%,复种绿肥模式中以W-GN2降低春小麦耗水量幅度最大,较麦后休闲结合减氮15%(W-N2)、W-N3分别降低21.8%—25.8%、21.3%—26.3%;W-G通过降低春小麦拔节期至灌浆初期的耗水模系数,增大播种前期至拔节期与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耗水模系数(两阶段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比例为60.5%—64.1%),有效协调春小麦前后生育时期的水分需求特征,增强了春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分供需同步性。相比W-GN1、W-GN3,W-GN2处理的调控效应更突出。W-G具有增产优势,较W增产13.5%—14.1%;W-GN2较W-N2与W-N3分别增产16.7%—18.4%与13.6%—14.6%。因而,W-G较W模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29.4%—31.0%,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中,以W-GN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幅度较大,较W-N2、W-N3分别提高44.2%—46.8%、39.1%—43.5%,较W-GN1、W-GN3分别提高36.2%—50.7%、9.1%—17.0%。【结论】麦后复种绿肥结合减施氮肥15%(即施氮153 kg·hm^(-2))较传统水氮管理提高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可推荐为西北灌区春小麦水分高效利用的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减量施氮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西北灌区
下载PDF
氮肥减量配施生物质炭对春小麦群体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杨梅 赵红梅 +3 位作者 迪丽热巴·夏米西丁 杨卫君 张金汕 惠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82-1589,共8页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单施和与氮肥配施对灌区春小麦群体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及化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2个氮肥施用水平(0、150 kg/hm^(2)),4个生物质炭水平(0、10、20和30 t/h...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单施和与氮肥配施对灌区春小麦群体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及化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2个氮肥施用水平(0、150 kg/hm^(2)),4个生物质炭水平(0、10、20和30 t/hm^(2)),于2020年对新春46号的群体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在B_(2)N_(1)处理,即氮肥减量(150 kg/hm^(2))与中量生物质炭(20 t/hm^(2))配施下,春小麦群体结构、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达到最佳,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04%~32.98%、3.67%~89.82%、5.63%~11.46%、17.95%~81.68%和29.73%。与对照相比,单施生物质炭及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均提高了春小麦产量,增产幅度为7.52%~29.73%。【结论】氮肥减量150 kg/hm^(2)配施20 t/hm^(2)生物质炭(B_(2)N_(1))其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氮肥 春小麦 群体结构 产量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春玉米施肥类型及氮肥用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志强 孙东宝 王庆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为探究玉米高产和减少硝态氮残留的合理施肥模式,通过山西寿阳旱地春玉米田间试验和APSIM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肥类型主处理,包括化肥单施、有机无机肥配... 为探究玉米高产和减少硝态氮残留的合理施肥模式,通过山西寿阳旱地春玉米田间试验和APSIM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肥类型主处理,包括化肥单施、有机无机肥配施(配施比例1∶1)和有机肥单施;7个施肥梯度副处理,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 kg·hm-2,并利用2019—2021年试验站点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验证。结果表明:APSI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当地玉米产量和硝态氮残留量状况。各降水年型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减少,硝态氮残留量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有所降低;相同施肥类型及施肥量下,丰水年的春玉米作物产量最高,硝态氮残留量最低,氮肥利用率最高;相同降水年型及施肥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的春玉米产量最高,硝态氮残留量居中,氮肥利用率最高。相较于化肥单施和有机肥单施方式,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于干旱地区玉米产量提升效果更好,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氮肥利用率受降水影响也更小。综上,当施氮量介于148~168 kg·hm-2时,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维持在阈值内,春玉米产量可达到理论产量的95%左右,适宜在研究区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有机无机肥配施 APSIM模型
下载PDF
减氮对引黄灌区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英 刘汝亮 +3 位作者 王芳 洪瑜 冒辛平 马建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84,共9页
为探究不同减氮水平下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淋失损失特征,为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基于渗漏池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先玉1225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了5个... 为探究不同减氮水平下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淋失损失特征,为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基于渗漏池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先玉1225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了5个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420 kg·hm^(-2)(N-420)、减氮14.29%(N-360)、减氮35.71%(N-270)、减氮57.14%(N-180)、不施氮处理(CK),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淋失损失量进行测定分析。两年数据均表明,农户常规施肥与减氮14.29%处理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减氮35.71%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产量降低。2021年减氮35.71%、减氮14.29%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8.60%和3.59%,2022年减氮35.71%处理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11.46%,而减氮14.29%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籽粒产量增加1.42%。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地上部氮素收获指数两年数据均显示减氮35.71%处理高于减氮14.29%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与减氮57.14%处理相比,减氮35.71%、减氮14.29%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降低19.57%、33.81%、42.59%。总氮淋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减氮35.71%、减氮14.29%处理总氮淋失损失量较常规施氮处理降低42.51%和18.09%。各处理氮素淋失中,硝态氮是主要形式,占总氮的45.50%~54.68%。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与总氮淋失量呈正相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氮淋失量呈指数型增加(R2=0.9986)。研究表明,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少35.71%施氮量下,春玉米产量平均减少10.03%,总氮淋失量平均降低42.51%,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提高。综合考虑认为,施氮270 kg·hm^(-2)可作为协调引黄灌区春玉米产量和环境安全的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引黄灌区 减氮 产量 氮素淋失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旱地春玉米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
14
作者 李元航 李广 +2 位作者 王钧 刘强 朱家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2,共8页
【目的】探讨旱地春玉米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及气候条件对春玉米产量影响的敏感性差异。【方法】本文基于DNDC模型,结合张掖市设置的定位施肥试验数据,选取不施氮肥(CK)、低量氮肥(N_(1))、中量氮肥(N_(2))、高量氮肥(N_(3))4个处... 【目的】探讨旱地春玉米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及气候条件对春玉米产量影响的敏感性差异。【方法】本文基于DNDC模型,结合张掖市设置的定位施肥试验数据,选取不施氮肥(CK)、低量氮肥(N_(1))、中量氮肥(N_(2))、高量氮肥(N_(3))4个处理,验证DNDC模型在甘肃河西干旱地区的适用性,研究春玉米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机制,并对其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春玉米实测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DNDC模型对4种施氮水平下的春玉米产量模拟较好,各处理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决定系数(R^(2))均在0.98以上(P<0.01),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均在5%以下;敏感性分析显示,年降水量不变时,春玉米产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后减;年均温度不变时,春玉米产量随年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关系,但无显著差异。【结论】中氮处理(N_(2))300 kg/hm^(2)时,玉米产量可达16 373 kg/hm^(2),增幅较对照组(CK)增加35.9%,合理施肥可以促进玉米对氮肥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春玉米 施氮量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减量施氮对河西灌区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天翔 程红玉 +6 位作者 郭增鹏 徐昭 田晓琴 王丽娟 濮超 马金 王勤礼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112,共9页
【目的】研究减量施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氮肥施用下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河西灌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N_(1)(常规施氮量,300 kg/hm^(2))、N_(2)(氮肥减量10%,270 kg/hm^(2))、N_(3)(... 【目的】研究减量施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氮肥施用下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河西灌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N_(1)(常规施氮量,300 kg/hm^(2))、N_(2)(氮肥减量10%,270 kg/hm^(2))、N_(3)(氮肥减量20%,240 kg/hm^(2))、N_(4)(氮肥减量30%,210 kg/hm^(2))4个氮水平,测定小麦生长特性、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呈降低趋势,N_(3)、N_(4)处理比N_(1)处理显著降低6.69%、7.14%,但N_(1)和N_(2)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蒸腾速率(Tr)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_(2)处理最大,Pn分别比N_(3)、N_(4)处理显著提高10.04%、13.17%,Tr分别比N_(1)、N_(3)和N_(4)处理显著提高9.32%、15.37%和23.56%;叶片胞间CO_(2)浓度(Ci)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_(3)处理最大,叶绿素含量(SPAD)和叶片气孔导度(Gs)呈降低趋势,N_(3)、N_(4)处理分别比N_(1)处理显著降低8.08%、17.41%和10.32%、13.76%,但N_(1)和N_(2)处理无显著差异;小麦穗粒数、穗数和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产量在N_(2)处理最大,比N_(1)、N_(4)处理显著提高10.71%、7.91%,比N_(3)处理提高2.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光合特性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高效的光合特性是小麦获得高产的基础。【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减氮10%,即270 kg/hm^(2)是河西灌区春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春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下黑土地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差异
16
作者 曹文茁 于振文 +3 位作者 张永丽 张振 石玉 王永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431-4443,共13页
【目的】明确适宜施氮量条件下黑土地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和2023年2个春玉米生长季,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开展,设置5个... 【目的】明确适宜施氮量条件下黑土地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和2023年2个春玉米生长季,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开展,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全生育期不施氮(N0)、90 kg·hm^(-2)(N90)、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和225 kg·hm^(-2)(N225),通过测定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含量和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探究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穗位叶蔗糖合成能力和籽粒淀粉合成能力;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春玉米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积累特性,明确施氮量对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N0、N90、N135、N180、N225处理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 992.90、11 199.47、12 126.78、14 049.42、13 213.21 kg·hm^(-2),以施氮量为180 kg·hm^(-2)的N180处理最高。(2)N180处理开花后0、12、24、36、48 d穗位叶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均显著高于N0、N90、N135处理,与N225处理无显著差异。开花后24、36、48 d,N180处理籽粒可溶性淀粉酶(SSS)活性最高,较N0、N90、N135、N225处理两年平均分别提高62.43%、31.33%、14.85%、7.80%。(3)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各处理籽粒总淀粉、支链、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和活跃积累期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以N180处理最优。与N0、N90、N135、N225处理相比,N180处理两年平均总淀粉积累速率和积累活跃期分别高43.35%、23.16%、13.22%、5.92%和7.30%、3.84%、4.11%、3.83%,两年平均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达到最大时籽粒淀粉积累量为12.90 g,各处理成熟期总淀粉积累量分别为6 725.60、8 510.17、9 150.62、10 387.35、9 604.04 kg·hm^(-2)。(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与灌浆期穗位叶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籽粒总淀粉积累量、支链淀粉积累量、直链淀粉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穗位叶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量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施氮量为180 kg·hm^(-2)处理下春玉米灌浆期穗位叶蔗糖代谢关键酶和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最高,灌浆期籽粒淀粉积累速率最大,淀粉活跃积累期最长,籽粒产量和淀粉积累量最高,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氮量 籽粒淀粉积累 产量 蔗糖合成酶 籽粒淀粉合成酶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高温胁迫下春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李永飞 李战魁 +3 位作者 张战胜 陈永伟 康建宏 吴宏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5-1468,共14页
[目的]探究氮肥后移对高温胁迫下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筛选缓解春小麦花后高温早衰的科学施肥方法。[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以宁3015为试验材料,在宁夏... [目的]探究氮肥后移对高温胁迫下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筛选缓解春小麦花后高温早衰的科学施肥方法。[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以宁3015为试验材料,在宁夏农垦平吉堡农六队试验基地进行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温度,设(25±2)℃(常温RT)和(35±2)℃(高温HT),副区为氮肥运筹。施氮总量一定(300 kg·N·km^(-2)),2022年设G1(分蘖期30%)、G2(拔节期30%)、G3(孕穗期30%)、G4(抽穗期20%)和G5(灌浆期20%)共5种施肥方式,2023年由前一年试验结果筛选出G1(分蘖期30%)、G3(孕穗期30%)和G5(灌浆期20%)共3个处理。于开花期开始取样,每5天取样一次,测定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结果]连续两年氮肥运筹试验中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和产量均在G5处理达到最高,丙二醛(MDA)和膜透性均在G5处理下最低,且与G1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春小麦籽粒产量和SOD、POD、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MDA含量和膜透性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评价表明,2022和2023年氮肥运筹的主成分得分排序为G5>G3>G4>G2>G1和G5>G3>G1,两年试验结果趋势一致。[结论]适当的氮肥后移可以降低高温胁迫下春小麦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进而增加产量,本试验中灌浆期施氮总量20%的处理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氮肥运筹 高温胁迫 旗叶 生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氮添加对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磷组分及植株磷分布的影响
18
作者 殷小东 齐鹏 +4 位作者 焦亚鹏 王晓娇 张燕江 薛江龙 李华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以旱作农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0(CK)、75、115、190 kg·hm^(-2),利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和Bowman-Cole法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测定收获后0~20 cm耕层土壤的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综合分析氮添加对土壤磷组... 以旱作农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0(CK)、75、115、190 kg·hm^(-2),利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和Bowman-Cole法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测定收获后0~20 cm耕层土壤的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综合分析氮添加对土壤磷组分、植株器官磷含量的影响和驱动土壤磷转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氮添加增大了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2019年增幅为1.02%~4.93%、2020年增幅为1.31%~4.92%;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降幅分别为0.74%~4.92%(2019年)和2.50%~4.92%(2020年)。与对照处理相比,N115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缓效和难以吸收利用的磷源,其中在2019年和2020年无机磷组分Ca_(8)-P分别降低了8.55%和19.53%,Al-P分别降低了9.26%和12.88%,Fe-P分别降低了10.34%和39.21%,Ca_(10)-P分别降低了2.87%和16.27%;有机磷组分MROP分别降低了18.18%和16.53%,MLOP分别降低了23.29%和14.59%。氮添加导致土壤有机碳显著提高了2.85%~5.54%(2019年)和8.54%~15.35%(2020年),但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0.47%~0.83%和1.85%~2.42%。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90.26~1961.91、1886.19~2263.42 kg·hm^(-2)(2019年),4726.41~5905.79、5283.62~5755.19 kg·hm^(-2)(2020年),均在N0处理最小,N115处理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与无机磷Ca_(2)-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磷MLO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无机磷O-P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氮添加可能通过增加碱性磷酸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中缓效和难以吸收利用的磷源—无机磷Al-P、Fe-P、Ca _(8)-P、Ca_(10)-P的含量,促进有机磷MLOP、MROP的矿化,进而促进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有效磷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春小麦 耕层土壤磷组分 植株磷分布 黄绵土
下载PDF
施氮量对花后高温春小麦源库特征及关系的影响
19
作者 聂峥睿 坚天才 +2 位作者 张战胜 康建宏 吴宏亮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21-2431,共11页
为确定宁夏春小麦的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以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温度,于花后20 d设置(25±2)℃(NT)和(35±2)℃(HT)2个温度处理,副区为施氮量,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共5个施纯氮处理,... 为确定宁夏春小麦的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以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温度,于花后20 d设置(25±2)℃(NT)和(35±2)℃(HT)2个温度处理,副区为施氮量,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共5个施纯氮处理,探究不同施氮量对花后高温春小麦源库特征及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使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22.99%~61.31%、24.78%~50.27%,施氮量225 kg·hm^(-2)所对应的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降幅最小;相同温度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达到峰值。高温显著降低小麦穗重、穗粒数、灌浆速率和收获指数,与常温相比,各施氮量下高温组穗粒数、灌浆速率和产量降幅分别为2.58%~30.77%、35.82%~68.83%、6.82%~20.25%,225 kg·hm^(-2)施氮量所对应的穗粒数、灌浆速率和产量降幅最小;相同温度条件下,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氮肥用量每增加75 kg·hm^(-2),其产量平均增加2.43 t·hm^(-2)(NT)或2.77 t·hm^(-2)(HT)。高温使各施氮量下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下降0.26%~30.77%、11.98%~41.59%,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的粒叶比降幅最小。高温使春小麦源库强度减弱,影响源库关系平衡,最终导致减产,施氮可同步提高源库强度,改善源库关系,减少小麦在高温下的产量损失,以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的抗逆增产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宁夏春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高温 春小麦 源库特征 源库关系
下载PDF
减氮和控释肥替代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产量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20
作者 邓江茹 刘文娟 +2 位作者 马琨 贾彪 姚举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69-2079,共11页
为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对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产量及土壤无机氮变化的影响,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常规尿素处理(CF,N 450 kg·hm^(-2))、等量控释肥替代处理(T1,N 450 kg·hm^(-2))、常规... 为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对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产量及土壤无机氮变化的影响,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常规尿素处理(CF,N 450 kg·hm^(-2))、等量控释肥替代处理(T1,N 450 kg·hm^(-2))、常规减氮处理(T2,N 315 kg·hm^(-2))和减氮控释配施处理(T3,N 315 kg·hm^(-2))5个处理,分析减氮及控释肥处理下玉米产量及土壤无机氮状况。结果表明:连续两年(2021—2022年)减氮和控释施肥处理中,T3处理年均增产效果最显著,且产量构成因子中年均百粒质量和穗粒质量分别显著提高11.83%和28.94%,年均秃尖长显著降低67.87%。不同减氮和控释施肥处理两年均对0~120 cm土壤中NH+4-N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土壤NO-3-N和总无机氮的影响显著。收获期,T3处理的NO-3-N和无机氮的平均累积量最低,分别为210.01 kg·hm^(-2)和298.40 kg·hm^(-2)。连续两年减氮和控释施肥结果显示,T3处理较CF处理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平均显著提高21.93%、10.42 kg·kg^(-1)和21.89 kg·kg^(-1)。研究表明,总施氮量315 kg·hm^(-2)的减氮控释肥配施(T3)方式,是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在兼顾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下的最优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控释 减氮 产量 无机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