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剪切带厘米级磨砾和纳米级磨粒的发现、命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孙岩 陆现彩 +3 位作者 刘德良 舒良树 朱文斌 郭继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1-526,共6页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江苏江宁逆断层中发现了厘米(cm)级磨砾,这种磨粒通常在韧脆性断裂剪切带中都可能找到。80年代末,对美国加州深钻岩芯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时,在晚中生代花岗质糜棱岩滑移叶片中发现了纳米(nm)级超微球粒结构,球粒(2...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江苏江宁逆断层中发现了厘米(cm)级磨砾,这种磨粒通常在韧脆性断裂剪切带中都可能找到。80年代末,对美国加州深钻岩芯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时,在晚中生代花岗质糜棱岩滑移叶片中发现了纳米(nm)级超微球粒结构,球粒(2-5 nm)紧密聚集、定向明显。因其形成同滚动、研磨和剪切作用过程有关, 故将球形微粒称“磨粒”。嗣后,在陕北和黄海深钻岩芯石炭—二叠系泥岩滑移叶片中,也发现类同现象(微米-纳米级)。近年来又在郯庐断裂、日本中央构造线大型断裂带,以及南京幕府山寒武系至三叠系不同地层的各种剪切滑移构造中都发现了nm级磨粒构造。泥岩中含磨粒滑移层具有涂抹效应,起到油气封盖作用,这在陕北油气田已得到了验证。对其磨粒构造蕴藏的丰富地质信息,特别是在微观动力学方面(包括动热变质作用、流体渗散作用、颗粒自旋作用和地质催化作用等)应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剪切带 cm nm级磨粒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