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ppression of weeds and weed seeds in the soil by stubbles and no-tillage in an arid maize-winter wheat-common vetch ro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Mei ZHAO Yuxin +2 位作者 YANG Huimin SHEN Yuying ZHANG Xiaoy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809-820,共12页
Reduced tillage provide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arable 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here soil erosion has long been a serious problem and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is largely restricted. However, hi... Reduced tillage provide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arable 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here soil erosion has long been a serious problem and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is largely restricted. However, high abundances of weeds in reduced tillage systems cause significant yield losse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no-tillage and stubble retention on 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weeds and weed seeds in a 12-year maize-winter wheat-common vetch ro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Four treatments including conventional tillage, no-tillage, conventional tillage+stubble retention and no-tillage+stubble retention were designed and applied. We found that no-tillage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weed species and weed density in most of the crops, while stubble retention decreased weed density in maize and tended to suppress weeds in both no-tillage treatments(no-tillage and no-tillage+stubble retention). No-tillage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weed species in the weed seedbank and tended to increase seed density during the spring growth of winter wheat, but it decreased seed density during post-vetch fallow. Stubble retention tended to reduce seed density during the spring growth of winter wheat and post-vetch fallow. We concluded that no-tillage can promote weeds in the experimental crop rotation, while stubble retention suppresses weeds in untilled field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tubble retention and no-tillage on weed suppression varied among the three crop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recommend stubble retention in untilled legume-crop rotat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to improve the control of w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practice crop rotation no-tillage rainfed soil soil seedbank stubble retention weed control
下载PDF
南方双季稻区水田高留茬秸秆还田机作业效果研究
2
作者 陈立才 王康军 +5 位作者 潘松 欧阳淑珍 贺捷 周明 杨伟光 吴罗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46-352,共7页
为考察自行研制的南方双季稻区水田高留茬秸秆还田机大田作业效果,以原谷珍香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并设置现有的常规秸秆还田机作业进行对照,通过对早稻不同高度的留茬秸秆进行还田作业,考察了该机具的耕作效果,并研究了对后茬晚稻... 为考察自行研制的南方双季稻区水田高留茬秸秆还田机大田作业效果,以原谷珍香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并设置现有的常规秸秆还田机作业进行对照,通过对早稻不同高度的留茬秸秆进行还田作业,考察了该机具的耕作效果,并研究了对后茬晚稻机插质量、群体质量构建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对照,同一留茬高度时,经自行研制的南方双季稻区水田高留茬秸秆还田机处理的效果显著,其耕深、耕深稳定性、埋茬深度、耕后地面平整度和植被覆盖率分别平均提升5.18%、4.64%、20.85%、21.61%和4.43%,漏插率、漂秧率、伤秧率和翻倒率分别平均降低28.79%、23.17%、29.84%和45.02%,均匀度合格率和插秧深度合格率分别平均提高1.40%和1.65%,茎蘖数平均提高2.52%~6.62%,SPAD值(移栽后27d始)平均提高3.59%~6.53%,地上部干物质重(插秧后34 d始)平均提高1.78%~4.81%,穗干重和收获指数分别平均提高3.39%和2.16%,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分别平均提高2.52%、1.34%、0.08%、1.41%和5.47%,实际产量平均增产268.86 kg·hm^(-2),平均增产率4.09%。该机具对秸秆的留茬高度适应性强,作业效果好,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水田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田 高留茬秸秆还田机 耕作质量 机插质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土壤-水稻前茬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及其旋耕轨迹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智豪 吴明亮 +4 位作者 谢双鹏 罗海峰 黎鹏程 曾熠 蒋啸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82,共11页
在进行稻油轮作区域水稻收获后旋耕作业中的前茬运动、受力仿真分析时,由于缺乏可靠的离散元仿真参数难以准确计算土壤-水稻前茬运动规律和相互间受力。该研究采用EDEM软件对土壤-水稻前茬混合物内部各物质的物理与接触参数进行离散元... 在进行稻油轮作区域水稻收获后旋耕作业中的前茬运动、受力仿真分析时,由于缺乏可靠的离散元仿真参数难以准确计算土壤-水稻前茬运动规律和相互间受力。该研究采用EDEM软件对土壤-水稻前茬混合物内部各物质的物理与接触参数进行离散元仿真标定。首先测定了土壤-水稻前茬混合物内各物质物理与相互间接触参数,以堆积角作为评价指标,利用仿真试验进行了显著因素筛选、最优水平取值范围确定及二阶回归模型下最佳参数寻优,对参数进行了标定,得到土壤-水稻前茬混合物模型极显著参数的最优组合为土壤-土壤恢复系数0.407、土壤-土壤动摩擦系数0.123、土壤-水稻前茬静摩擦系数0.596、土壤表面能1.860 J,此时与试验堆积角误差为0.58%。并进行了土壤-水稻前茬间的直剪试验与仿真,得到了稳定后不同垂直应力下试验与仿真的直剪切应力误差分别为:5.4%(50 kPa),4.1%(100 kPa),3.1%(150 kPa)。最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开展了基于MBD-DEM的旋耕土壤-水稻前茬轨迹分析试验,前茬跟随旋耕刀及直接被掩埋两种埋覆场景下仿真与土槽试验轨迹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4,验证了仿真模型标定参数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前茬旋耕轨迹调控过程的离散元仿真分析提供可靠的接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直剪试验 堆积角 水稻前茬 接触参数 旋耕轨迹
下载PDF
玉米免耕播种自动调偏系统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振国 郭全峰 +3 位作者 蒋贵菊 王蕴泽 邢振宇 许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2,共13页
为适应新疆滴灌区宽窄行免耕种植模式,解决传统大型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过程中触碰根茬、无法精确约束路径、玉米粒距合格率低等问题,结合免耕播种农艺要求,在采用导航定位技术获取播种机当前位置与目标路径间偏差的基础上,设计一种玉米... 为适应新疆滴灌区宽窄行免耕种植模式,解决传统大型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过程中触碰根茬、无法精确约束路径、玉米粒距合格率低等问题,结合免耕播种农艺要求,在采用导航定位技术获取播种机当前位置与目标路径间偏差的基础上,设计一种玉米免耕播种自动调偏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避茬装置、液压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通过建立整机力学模型,对避茬装置和液压执行系统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确定避茬装置和液压执行系统关键结构参数,获取避茬装置最佳挂接长度和液压执行系统最大驱动力。进一步优化控制系统,实现避茬装置自动调偏及接收反馈信息功能。对免耕播种避茬装置自动调偏系统进行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PID的期望调偏角最大稳态误差为0.932°,超调量全部小于1%,平均响应稳态误差小于0.9°,满足预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拖拉机作业速度不大于1.0 m/s、行间秸秆覆盖量不大于1.0 kg/m^(2)时,避茬率不小于85%,纵向调整距离不大于8.6 m,玉米粒距变异系数不大于21.63%。此时播种机调偏避茬效果最佳,满足玉米免耕播种机农艺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播种机 玉米 自动调偏 避茬装置 神经网络PID控制
下载PDF
玉米秸秆留高茬免耕对黑土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马丙增 蒋云峰 +1 位作者 严婷 刘俊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5,共9页
为阐明玉米秸秆留高茬免耕对黑土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吉林省梨树县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对常规耕作(CT)、免耕(NT)和秸秆留高茬免耕(SS)处理样地分3个季节开展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获得的土壤动物隶属2门4纲14目。... 为阐明玉米秸秆留高茬免耕对黑土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吉林省梨树县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对常规耕作(CT)、免耕(NT)和秸秆留高茬免耕(SS)处理样地分3个季节开展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获得的土壤动物隶属2门4纲14目。在各处理中,线蚓科(Enchytraeidae)为优势类群,鞘翅目(Coleoptera)、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双翅目幼虫(Diptera larvae)和蚁科(Formicidae)多为常见类群。春季,NT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显著(P<0.05)高于CT,是CT的3.8倍;夏季,SS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显著高于CT,是CT的2.8倍;秋季,NT与SS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均显著高于CT,分别是CT的2.1倍与2.3倍。各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均表现出春低秋高的特点。SS处理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CT差异明显,特别是在夏、秋季节,但与NT处理差异不明显。相较于CT,SS处理显著增加了夏、秋季线蚓科的密度。综上,秸秆留高茬免耕有助于增加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 留高茬免耕 群落结构 黑土
下载PDF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bionic stubble breaking-deep loosening combined tillage machine 被引量:4
6
作者 Jiale Zhao Yun Lu +2 位作者 Mingzhuo Guo Jun Fu Yijia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21年第4期123-134,I0002,共13页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traw returning operation,there are three major technical bottlenecks in the 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namely low stubble breaking rate,poor tillage depth consistency,and high fuel c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traw returning operation,there are three major technical bottlenecks in the 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namely low stubble breaking rate,poor tillage depth consistency,and high fuel consumption.In this research,a bionic stubble-deep loosening combined tillage machine(BSD)was designed through bionic prototype analysis,coupled bionic analysis,coupled bionic design,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iques.It consists of a bionic stubble breaking device and a bionic self-excited vibratory deep loosening device.Based on the unique biting pattern of locust mouthparts on maize rootstocks,the bionic stubble breaking device adopted a new multi-segment serrated bionic structure and a symmetrical rotational motion,which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tubble breaking rate(p<0.05)and reduce the resistance to stubble breaking operations(p<0.05).Based on the unique biology of the hare’s paws,toes and nails,the bionic self-excited vibration deep loosening device adopted a new series-parallel composite bionic elastic system and an intelligent tilling depth control system with a fuzzy algorithm,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illing depth consistency(p<0.05).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BSD was verified at different operating speeds through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and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final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at the same operating speed,the BSD improved the stubble breaking rate by 9.62%and 10.67%,reduced the stubble breaking torque by 28 N·m and 33 N·m,reduced the tillage depth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by 12.73%and 13.48%,and reduced th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by 36 g/km·h and 40 g/km·h compared to the two most common models.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kinds of machines wi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operating speed,and the BSD has the least de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ICS stubble breaking deep loosening combined tillage machine
原文传递
带旋和全旋耕作对稻茬小麦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石梦迪 于乔乔 +6 位作者 蒋文月 葛雨洋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5-75,共11页
为明确带旋耕作在稻茬麦区的适用性,该研究于2018—2020年在水稻秸秆切碎匀铺还田条件下,以全旋(full rotary tillage,FRT)耕作为对照,研究了带旋(strip rotary tillage,SRT)耕作对稻茬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小麦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 为明确带旋耕作在稻茬麦区的适用性,该研究于2018—2020年在水稻秸秆切碎匀铺还田条件下,以全旋(full rotary tillage,FRT)耕作为对照,研究了带旋(strip rotary tillage,SRT)耕作对稻茬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小麦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RT相比,SRT在土壤偏干状况下大幅提升了0~10cm土层贮水量,提升幅度为15%~43%,而在土壤偏湿时提升幅度仅为3%~9%。带旋耕作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平缓,且在低温条件下有助于提升5和15cm土层温度。2 a间5~15cm土层SRT土壤速效氮与速效钾含量较FRT分别增加12%、55%、41%和17%,差异显著(P<0.05),SRT促进了土壤养分在浅层富集。在2019—2020年,SRT较FRT显著增加了幼苗单株次生根数、单株地上部生物量、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RuBPCase活性(P<0.05),明显提升了幼苗质量,同时2 a间均提高了开花期和乳熟期单茎叶面积、叶片RuBPCase活性以及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量。2 a间均以SRT产量最高,比FRT分别增产11%和14%,穗粒数比FRT分别增加16%和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带旋耕作下良好的土壤水、热、肥条件有助于幼苗健壮生长,提升了单茎光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幼穗发育和穗粒数形成,但带旋耕作出苗率较全旋耕作低了19.3%,未来还需结合其壮苗优势开展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产量 全旋耕 带旋耕 稻茬小麦 幼苗生长
下载PDF
作物残茬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48
8
作者 常旭虹 赵广才 +3 位作者 张雯 侯立白 孟祥云 袁宝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以及留残茬(保护性耕作主要方式)、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程度不明显,仅与地面有无留茬有关,留茬20cm左右即可有效降低地... 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以及留残茬(保护性耕作主要方式)、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程度不明显,仅与地面有无留茬有关,留茬20cm左右即可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田间扬沙,抵抗土壤风蚀,是比较适宜的留茬高度;留茬(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田间扬沙情况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在60cm高度以内,留茬比常规翻耕减少田间扬沙量34.9%,比旋耕方式减少61.5%,因此,留茬(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防止农田土壤风蚀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留茬高度 残茬 旋耕 保护性耕作 耕作方式 风蚀 扬沙 风速 地表
下载PDF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9
9
作者 付国占 李潮海 +4 位作者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王小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播种行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的玉米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AD含量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播种行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的玉米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AD含量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降解速度慢,维持了叶片后期较高的生理功能.最终开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覆盖显著高于不覆盖,深松显著高于翻耕和免耕,残茬覆盖与深松结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耕作方式 夏玉米 衰老代谢 籽粒产量
下载PDF
2BF-6型稻茬田油菜免耕联合播种机的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吴明亮 官春云 +3 位作者 汤楚宙 谢方平 杨文敏 赵进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3-106,共4页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南方土地资源,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加快种植业向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设计了一种油菜免耕联合播种机。该播种机不需要开播种沟,种子直接播在板田上,整个作业过程除了开沟筑垅划切土壤外,其它均为板田。介绍了...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南方土地资源,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加快种植业向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设计了一种油菜免耕联合播种机。该播种机不需要开播种沟,种子直接播在板田上,整个作业过程除了开沟筑垅划切土壤外,其它均为板田。介绍了该播种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并对播种机的播种性能进行了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联合作业机能一次完成在稻茬田中的播种、施肥、开排水沟和对种子覆土作业,播种量和排肥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在1.5~7.5kg/hm2和225~450kg/hm2之间可调,播种幅宽在1000~2000mm可调,排水沟沟深120mm,沟宽240mm,各工作过程的协调性符合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田 免耕 油菜 播种 施肥 覆土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1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4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李玲玲 谢军红 Guangdi Li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8-464,共7页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有机质...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1.61%~12.21%和12.13%~16.99%,全氮提高7.29%~8.42%和11.58%~12.95%,全磷提高10.35%~14.63%和13.79%~18.29%,全钾提高7.32%~7.51%和8.78%~9.15%,速效磷提高11.10%~12.41%和16.29%~20.99%,速效钾提高25.11%~43.26%和31.62%~44.22%,pH降低0.11~0.17个单位和0.09~0.16个单位。进一步利用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两种模型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排序为NTS处理>TS处理>NTP处理>NT处理>T处理>TP处理(P→W轮作序列)和NTS处理>TS处理>NT处理>NTP处理>TP处理>T处理(W→P轮作序列)。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作系统中,实施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对促进和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质量
下载PDF
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琳 伍芬琳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8-253,共6页
本文以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保护性耕作下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碳的动态变化,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0~10cm... 本文以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保护性耕作下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碳的动态变化,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0~10cm和10~20cm土壤总有机碳分层受耕作方式影响大,而活性碳分层受秸秆还田影响大。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各层总有机碳,免耕提高土壤0~10cm总有机碳,而旋耕和翻耕提高土壤10~20cm总有机碳;其中旋耕提高土壤0~10cm总有机碳,以及翻耕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各层总有机碳具有可持续增加的潜力。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提高土壤0~20cm土层活性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0~10cm总有机碳、活性碳、稳态碳、碳库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同时提高了10~20cm各项碳库指数,但降低了0~10cm碳库活度和活度指数;免耕和旋耕分别提高土壤0~10cm和10~20cm的各项碳库管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少免耕 水稻田 总有机碳 活性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8
13
作者 张仁陟 罗珠珠 +3 位作者 蔡立群 黄高宝 李玲玲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坚实度和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团粒结构、有效水分、水分利用率和饱和导水率差异极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2种模型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P→W(豌豆→小麦)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NT>TS>T(TP)>TP(T),W→P(小麦→豌豆)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TS>NT>TP>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物理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质量
下载PDF
2BCM-6型茬地免耕播种机的研制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维新 坎杂 +4 位作者 田学艳 江英兰 陈永成 吴雪飞 丛锦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4-176,共3页
新疆无霜期短 ,为了实现一年两熟 ,改变传统的耕播方式 ,从而研制出 2 BCM- 6型茬地免耕播种机 ,实现了新疆麦茬地免耕覆盖播种油葵。主要介绍该机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部件设计 ,并对田间试验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该机平... 新疆无霜期短 ,为了实现一年两熟 ,改变传统的耕播方式 ,从而研制出 2 BCM- 6型茬地免耕播种机 ,实现了新疆麦茬地免耕覆盖播种油葵。主要介绍该机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部件设计 ,并对田间试验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该机平均每穴粒数为 1.6 9粒 ,合格指数大于 98.7% ;穴长在 1~ 3cm内的占 99.3%以上 ;整机平均粒距为 19cm,变异系数小于 19.6 % ,粒距合格指数大于 94.9% ,重播指数小于 1.8% ,漏播指数小于 2 .9%。该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并且较为稳定 ,工作可靠性较高。与传统耕播相比 ,可抢时播种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径流 ,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茬地免耕 播种机 单圆盘点种器 设计
下载PDF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4
15
作者 付国占 李潮海 +4 位作者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陈明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6,共5页
采用田间和小面积模拟降水试验的方法,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与深松相结合,可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 采用田间和小面积模拟降水试验的方法,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与深松相结合,可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况,在土壤温度较低时具有保温作用,在土壤温度较高时具有降温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和保水能力,模拟降水后24h测定1m土层含水量比免耕不盖多26.1mm,全生育期平均耕层土壤含水量比免耕不覆盖高9.37%;土壤通透性也得到改善;最终水分利用效率比免耕不盖提高25.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耕作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夏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耕层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7
16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2 位作者 Li Guangdi 张仁陟 蔡立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5-1092,共8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对其余各养分含量和水解酶活性并无明显影响。免耕降低了0—5、5—10和1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水解酶活性共同反映着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还田 旱作农田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马铃薯田土壤水温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天武 黄高宝 +2 位作者 轩春香 谢军红 练宏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6,118,共7页
设计实施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传统耕作(T)和五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摆种(PDSS)、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浅播(PDSSH)、垄上覆草摆种(RSS)、平作覆草摆种(FSS)和垄上不覆膜沟内覆草摆种(DSS)的大田对比试验,... 设计实施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传统耕作(T)和五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摆种(PDSS)、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浅播(PDSSH)、垄上覆草摆种(RSS)、平作覆草摆种(FSS)和垄上不覆膜沟内覆草摆种(DSS)的大田对比试验,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各层次土壤水分、地温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免耕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0~80 cm土壤贮水量,特别是对0~30 cm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尤为突出;与传统耕种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可以降低各个土壤测定层的日均积温(≥0℃),并能在晴天14∶00时有效降低结薯层的温度,结薯层的温度FSS为27~29℃,PDSSH为21~28.5℃,较传统耕种的27~32℃略低,降低了高温对马铃薯生长的不利影响;免耕秸秆覆盖除RSS外,出苗率和产量均高于传统耕种,且FSS的产量最高,达27468.3 kg/hm2,较传统耕种增产3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保护性耕作 摆种 免耕覆草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保护耕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蔡典雄 张志田 +2 位作者 高绪科 王小彬 张镜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7-74,共8页
研究表明,在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夏闲期采用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能增加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贮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夏闲期2m土体比传统耕法多蓄水9.9~11.5mm,增产12.1%;深松秸秆覆盖夏闲期比传统耕法多蓄... 研究表明,在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夏闲期采用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能增加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贮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夏闲期2m土体比传统耕法多蓄水9.9~11.5mm,增产12.1%;深松秸秆覆盖夏闲期比传统耕法多蓄水25.8~34.9mm,增产14.3%。在相应耕法夏闲的基础上麦播后再采用秸秆连续覆盖,则能降低土壤水的蒸发损失,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法比较,免耕和深松播后覆盖分别增产9.7~46.8%和12.3~51.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4~0.26kg/(mm·亩)和0.18~0.29kg/(mm·亩)。说明采用深松秸秆覆盖夏休闲是本区旱地麦田蓄保降雨十分有效的耕作措施,夏闲期和麦播后连续秸秆覆盖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稳产增产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保护耕作 麦田
下载PDF
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9
19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张星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8-5515,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比传统耕翻分别提高了11%、41%、22%、15%、29%、27%、13%;在测定各个时期内,土壤各营养指标含量整体趋势为NHS>NL>T。(2)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在各测定时期均以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最高,传统耕翻最低。与传统耕翻相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9%、43%;测定各个时期,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C、N含量均以7月份含量最高、5月份次之、10月份最低。(3)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高于传统耕翻,整个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4种酶平均活性,分别较传统耕翻增加了57%、82%、93%和25%;春季土壤酶活性开始增强,在7月份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而碱性磷酸酶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土壤微生物量C、N及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留茬 土壤微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量N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稻茬田小麦宽幅精量少耕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50
20
作者 胡红 李洪文 +4 位作者 李传友 王庆杰 何进 李问盈 张祥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32,共9页
为解决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稻茬田免耕播种小麦机具堵塞及土壤黏附严重等问题,结合当地稻茬田播种小麦需要开排水沟的农艺要求,提出了"种-肥-种"宽幅精量播种和带状旋耕相结合的防堵思路,设计了双翼铧式开沟器、宽幅精量排... 为解决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稻茬田免耕播种小麦机具堵塞及土壤黏附严重等问题,结合当地稻茬田播种小麦需要开排水沟的农艺要求,提出了"种-肥-种"宽幅精量播种和带状旋耕相结合的防堵思路,设计了双翼铧式开沟器、宽幅精量排种机构、种沟双圆盘开沟器和浮动覆土板等关键部件,研究设计了一种稻茬田小麦宽幅精量少耕播种机。试验结果表明,宽幅播种方式与带状旋耕相结合较好解决了稻茬田播种小麦堵塞的问题,小麦播幅平均为74.6 mm,平均播深为39 mm,播深合格率为86.7%,施肥方式为侧下方深施肥,平均施肥深度为81 mm,施肥深度合格率为93.3%,均满足国家标准。厢沟平均深度为175 mm,沟面宽度为238 mm,满足排水要求。该研究为应用于稻麦轮作区稻茬田小麦少免耕播种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农作物 稻茬田 条带旋耕 防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