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ical Benefits of Compound Ridge Culture in Hillside Orchard in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被引量:1
1
作者 LIAO Xiaoyong CHEN Zhijian +2 位作者 WANG Haiming LUO Chengde LI Tao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8年第3期357-362,共6页
Based on contour tillage of wide ridge and furrow covering and agro-forestry, this paper sets up a compound ridge culture mode in hillside orchards and introduces a long-term observation to the mode's effects on ecol... Based on contour tillage of wide ridge and furrow covering and agro-forestry, this paper sets up a compound ridge culture mode in hillside orchards and introduces a long-term observation to the mode's effects on ecological benefit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 five-year study shows that compound ridge culture in hillside orchards is effective i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specially in reducing soil ero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s of orchards, compound ridge culture has reduced runoff amount by 41.96%-57.96%, soil erosion amount by 55.47%-67.75%. Compound ridge culture also brings an obvious reduction of soil nutrient loss and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keeping and increasing the productivity of hillside orchards in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side orchards compound ridge culture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Ridge Culture Ways on Stem Diameter,Plant Height,the Number of Leaves and Yield of Phaseolus vulgaris L. under Dry Farming Condi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NIE Hong-mei1,XING Guo-ming1,ZHENG Shao-wen1,WEN Bian-ying2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 2. Vegetables Office in Yangqu County,Shanxi Province,Yangqu 030100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5期59-61,共3页
The variety "Aifeng" 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and the stem diameter,plant height,the number of leaves and yield of P. vulgaris under three ways of ridge culture (bedding,high ridge and M ridge) were... The variety "Aifeng" 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and the stem diameter,plant height,the number of leaves and yield of P. vulgaris under three ways of ridge culture (bedding,high ridge and M ridge) were observed and dete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idge cultures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em diameter,plant height,the number of leaves and yield under M ridge cultur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bedding and high 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olus vulgaris L. Dry farming ridge culture
下载PDF
Impacts of long-term ridge culture on aggregate stability in purple paddy soil of Sichuan basin
3
作者 唐晓红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10年第4期185-194,共10页
Ridge culture is a special 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 but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this tillage system on soil aggregate-size stability in paddy fields is largely unknown in southwest of China. The paper is to eva... Ridge culture is a special 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 but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this tillage system on soil aggregate-size stability in paddy fields is largely unknown in southwest of China. The paper is to evaluate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Soil samples at 0 cm-20 cm layer were adopted from a long-term (16 a) field experiment including conventional tillage: plain culture, summer rice crop and winter upland crop under drained conditions (PUR-r);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ridge culture without tillage, summer rice and winter fallow with floodwater layer annually (NTR-f), winter upland crop under drained conditions (NTR-r), and wide ridge culture without tillage, summer rice crop and winter upland crop under conditions (NTRw-r), respectively. Different pretreatments, such as slaking in fast wetting, wetting and subsequent slaking, were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breakdown mechanisms of aggregates in paddy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il particles contents were mainly consisted of silt (0.050 mm to 1.000 mm) in fraction of 42.9% to 51.2%, sand (0.050 mm to 0.001 mm) in fraction of 28.0% to 31.8%, and clay (<0.001 mm) in fraction of 17.9% to 25.4%. The amount of aggregate-size was greatly observed in fraction of 2.000 mm-6.720 mm under ridge culture in paddy soil (more than 50$) under slaking and wetting pretreatment. The proportion of soil macro-aggregates (>0.250 mm) in conservation tillage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ventional tillage under subsequent fast slaking treatment. Minimal differences of aggregate stability between slaking in fast wetting and wetting were observed, whi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ridge culture and plain culture.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under slaking treatment ranked in the order of NTR-r>NTRw-r> NTR-f > PUR-r, while under wetting was NTRw-r > NTR-r > NTR-f >PUR-r.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OC concentration under wetting, and a low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under slaking pretreatment. Soil exposure with tillage and lack of rice/rape-seed stubble inputs caused declines in aggregation and organic carbon, both of which make soil susceptible to water erosion. Adoption of ridge culture with no-tillage integrated with crop rotation and stubble mulch significantly altered soil organic concentration. It was a valuable conservation practice for soil aggrega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on paddy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dge culture ROTATION aggregate stability organic carbon paddy soil
下载PDF
山西运城脊兽装饰艺术的应用分析
4
作者 刘婷 张宇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5期72-74,共3页
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街区装饰艺术的保护和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文章探秘运城传统街区装饰文化与现代设计并存的城市风貌,让脊兽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为运城文旅事业增添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脊兽装饰艺术 文化内涵 艺术特征 文旅发展
下载PDF
文化融合视域下桂东南宗祠屋脊图像的叙事设计
5
作者 张桂红 洪振庭 张锋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80-490,共11页
目的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探讨桂东南宗祠屋脊图像中的文化内涵与叙事手段,通过挖掘和提炼,将其融合进现代图像设计中,探索基于文化融合的设计创新途径。方法从桂东南宗祠屋脊图像的形成逻辑、视觉符号、语境叙事入手,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 目的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探讨桂东南宗祠屋脊图像中的文化内涵与叙事手段,通过挖掘和提炼,将其融合进现代图像设计中,探索基于文化融合的设计创新途径。方法从桂东南宗祠屋脊图像的形成逻辑、视觉符号、语境叙事入手,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对视觉元素抽象化提炼和归纳,来捕捉桂东南宗祠屋脊图像中的代表性元素。运用简化、概括或夸张的手法对抽象化的图像进行转译,通过剔除表面的浅显装饰来展现核心内容,完成桂东南宗祠屋脊图像的重塑。结论桂东南宗祠屋脊图像不仅生动展现了我国文化融合的特点,也集合了地域文化的精粹与叙事逻辑,成为现代创新设计的宝库。现代图像设计应深入探索传统源流,为设计创新和图像叙事研究开辟新路径,不仅展现民族独特性,也能高效与现代生活接轨,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设计 文化融合 宗祠屋脊图像 创新设计
下载PDF
生活美学中的符号与象征——中国传统建筑脊饰意象源流及其设计创新路径研究
6
作者 徐子涵 刘偲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9-180,共12页
中国传统脊饰作为体现生活美学的一种视觉意象符号,具有直观的象征性。脊饰造型设计先是模仿吸收自然元素中的客观之“象”,再经过审美感知融汇形成主观“意象”,然后以此作为审美主体创意设计和价值观念的外在表达。脊饰的审美意象表... 中国传统脊饰作为体现生活美学的一种视觉意象符号,具有直观的象征性。脊饰造型设计先是模仿吸收自然元素中的客观之“象”,再经过审美感知融汇形成主观“意象”,然后以此作为审美主体创意设计和价值观念的外在表达。脊饰的审美意象表现不仅是对自然物象形态的模仿,而且重在抽象简化、概括提炼,挖掘出自然物态中的审美文化元素,将其提升、转化为一种符号语言,使脊饰成为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和伦理意义的文化符号。这种象征性和抽象性的“意象”设计为脊饰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超越了物质实用层面,成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从历史脉络、文化内涵、意象解读、造型特点等四个维度解析中国传统建筑脊饰的外在形式构成与内在审美表现,并以文化创意、公共空间环境和虚拟现实设计的视角,将中国传统建筑脊饰中的造型图案等“意象”符号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可为开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创新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思维 中国传统建筑脊饰 意象 文化符号 现代设计
下载PDF
白沙枇杷栽培的九项提质增效技术
7
作者 李学斌 王林云 +1 位作者 项秋 陈正满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白沙枇杷是浙江省台州市的主栽枇杷品种,以其质优味美、生产效益好成为当地枇杷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但该品种抗逆性差,栽培管理要求精细,易遭受灾害性天气影响而造成严重减产减收。根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本文总结提出稀植垄栽、... 白沙枇杷是浙江省台州市的主栽枇杷品种,以其质优味美、生产效益好成为当地枇杷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但该品种抗逆性差,栽培管理要求精细,易遭受灾害性天气影响而造成严重减产减收。根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本文总结提出稀植垄栽、设施栽培、矮化修剪、土施和树冠结合施用肥料、大中微量元素配合施肥、看穗疏果、专用大袋套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多种灾害性天气并防等9项提质增效技术,对白沙枇杷优质丰产栽培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州 白沙枇杷 提质增效 稀植垄栽 看穗疏果
下载PDF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景观规划分析
8
作者 张烨 丁楠 《河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是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中的起步区,其整体景观规划对于起步区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概况、景观规划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该区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是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中的起步区,其整体景观规划对于起步区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概况、景观规划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该区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 景观规划
下载PDF
施钙和起垄对低钙耐性差异花生品种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傅惠林 董露琳 +5 位作者 唐康 刘娜 杨龙兴 曾宁波 刘登望 李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6-1005,共10页
土壤渍涝与缺钙是南方花生生产上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为明确不同钙耐性花生品种在生产上对耕种模式及施钙的互作关系,采用钙肥、耕作模式、品种三因素设计大田裂区试验,钙肥为主区,分别为0 kg/hm^(2)、750 kg/hm^(2);耕作模式为裂区,分... 土壤渍涝与缺钙是南方花生生产上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为明确不同钙耐性花生品种在生产上对耕种模式及施钙的互作关系,采用钙肥、耕作模式、品种三因素设计大田裂区试验,钙肥为主区,分别为0 kg/hm^(2)、750 kg/hm^(2);耕作模式为裂区,分别为垄作、平作;品种为裂裂区,分别为湘花2008(钙敏感)和湘花55(耐低钙),通过测定光合参数、荧光参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研究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阶段光合性能和荚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钙条件下,垄作更能提高花生的光合特性;垄作时,施钙使敏感品种的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光化学活性、可变荧光参数)值升高,但耐低钙品种施钙和不施钙差异不明显。钙敏感或耐低钙品种均以施钙垄作栽培条件下(Ca_(1)H)的荚果产量最高,比传统的不施钙平作栽培(Ca_(0)F)大幅增产(57.45%和11.40%),主要原因是施钙和起垄栽培能显著提高两品种尤其是钙敏感品种的光合效率和荧光性能,强壮个体素质,优化群体结构,实现了花生产量结构因子如单株果数、百仁重(百果重)的协同提高。因此,对于花生品种尤其钙敏感类型,施钙起垄组合是适合南方缺钙、多雨生态环境下花生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钙肥 起垄栽培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故宫飞檐脊饰图像再设计与数字艺术表现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龚琦芳 周起扬 +1 位作者 徐超 徐进波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264,共12页
目的 故宫作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被世人熟知,而其宫殿飞檐上的脊饰却因体量小易被忽视。脊饰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对故宫飞檐脊饰进行推广和创新。方法 运用图像基因提取法,从飞檐... 目的 故宫作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被世人熟知,而其宫殿飞檐上的脊饰却因体量小易被忽视。脊饰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对故宫飞檐脊饰进行推广和创新。方法 运用图像基因提取法,从飞檐脊饰图像设计切入,将立体的脊饰雕塑转化为平面展示形式,在此过程中结合其历史典故、发展历程及其图像、色彩基因信息,系统性分析其纹样构成后与其神话性背景纹样结合,完成平面化的创新组合与重构。结果 考虑以重构的飞檐脊饰图像为中心的数字艺术交互装置落地方案,并寻求其适配的商业化场所与运用方案,从而完成飞檐脊饰在数字艺术中的运用与传播。结论 脊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了我国民族文化、巧思、信仰、神话等。通过分析未来数字艺术呈现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强化数字艺术的沉浸感与互动体验,为传统纹样数字化呈现提出了新思路,并验证了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饰 设计基因 数字艺术 传统文化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与覆盖方式对马铃薯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菊花 黄彩霞 +7 位作者 李亚珍 杨永 陈志丕 李虹彩 李拥军 胡亮亮 王龙龙 张乾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4,96,共9页
【目的】探明覆盖对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传统露地平作种植为对照(CK),设地膜覆盖(PM)、高垄秸秆局部高覆盖量(RSM9)、高垄秸秆局部低覆盖量(RSM6)、平作秸秆局部高覆盖量(PSM9)、平作... 【目的】探明覆盖对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传统露地平作种植为对照(CK),设地膜覆盖(PM)、高垄秸秆局部高覆盖量(RSM9)、高垄秸秆局部低覆盖量(RSM6)、平作秸秆局部高覆盖量(PSM9)、平作秸秆局部低覆盖量(PSM6)、秸秆全覆盖(FC)的种植模式,共7个处理,秸秆覆盖量与覆盖方式对马铃薯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①与CK相比,秸秆局部覆盖处理薯块产量和WUE分别平均提高11.8%~21.7%、15.9%~26.7%;局部覆盖处理间,与平作秸秆局部覆盖处理(PSM)相比,高垄秸秆局部覆盖处理(RSM)薯块产量和WUE分别平均提高1.5%和1.7%;与秸秆局部高覆盖量(9000 kg/hm2)处理相比,秸秆局部低覆盖量(6000 kg/hm2)处理薯块产量和WUE分别平均提高6.1%和6.5%。②与CK相比,秸秆局部覆盖处理有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且增墒点次远多于降墒点次;局部覆盖各处理间土壤贮水量均表现为RSM6处理>PSM6处理>RSM9处理>PSM9处理。③与CK相比,秸秆局部覆盖处理马铃薯块茎形成—淀粉积累期的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及耗水模系数分别高4.6 mm、0.11 mm/d、2.7%;局部覆盖处理间,块茎膨大—收获期耗水特征均表现为RSM处理>PSM处理,而在播种—块茎膨大期为PSM处理>RSM处理。【结论】秸秆局部覆盖通过降低块茎膨大期前耗水,增加块茎膨大期后耗水,平衡马铃薯关键生育期耗水需求,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达到增产效果。因此,在马铃薯覆盖栽培模式中,推荐高垄秸秆局部覆盖(RSM)+6000 kg/hm2的秸秆覆盖量为最优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局部覆盖 平作 高垄 耗水特性 马铃薯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及活化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灿 刘沛林 +1 位作者 曹扬意 黄柳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92,共7页
以“美丽中国中脊带”区域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TOPSIS法计算各单元旅游响应度,并运用ArcGI... 以“美丽中国中脊带”区域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TOPSIS法计算各单元旅游响应度,并运用ArcGIS 10.2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1)各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南方高于北方,胡焕庸线东侧高于西侧,呈现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的空间格局;省际之间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不高,79.38%的研究单元旅游响应度在3级以下。(2)传统村落旅游响应3级及以上的景观亚区均位于胡焕庸线的东侧,空间分异明显;景观区、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域旅游响应相关性不强;景观大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旅游响应度有一定的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活化 文化遗产旅游化 旅游响应度 聚落景观区划 美丽中国中脊带
下载PDF
基于TRIZ的“瑷珲——腾冲自然文化大通道”建设研究
13
作者 曹福全 刘城 孙磊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0-12,22,共4页
“瑷珲—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描述人口密度在中华版图不同地区分布的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线。郭华东院士在该线基础上提出“美丽中国中脊带”概念,并建议将其作为破解“瑷珲-腾冲线”东、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抓手。依据TRI... “瑷珲—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描述人口密度在中华版图不同地区分布的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线。郭华东院士在该线基础上提出“美丽中国中脊带”概念,并建议将其作为破解“瑷珲-腾冲线”东、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抓手。依据TRIZ进化法则,“瑷珲—腾冲线”人文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遵从系统进化客观规律,不断发现和克服各种矛盾,沿着“点—线—面—量(体)”进化路线“协调—失调—再协调”,向着最终理想解(IFR)前进的过程。依据TRIZ“局部质量”原理和“资源分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掘利用冰雪资源,着力构建和振兴瑷珲特色冰雪文化,促进创建自然文化大通道,进而,助力“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瑷珲—腾冲线 胡焕庸线 美丽中国中脊带 TRIZ 文化大通道
下载PDF
从白鹤梁题刻的同名用字看古代的人名文化
14
作者 李利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4期79-82,共4页
白鹤梁题刻留有宋以来的300多位文化名人,题刻人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有一些人名同名现象,该现象共包含了19位名人,9个名字。这些相同的人名,其用字都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古人希望后人继承祖业、光... 白鹤梁题刻留有宋以来的300多位文化名人,题刻人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有一些人名同名现象,该现象共包含了19位名人,9个名字。这些相同的人名,其用字都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古人希望后人继承祖业、光宗耀祖的价值取向;二是体现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中、诚;三是体现了儒家的入仕思想和传统的玉文化;四是体现了个人的审美情趣与理想志向。这种专书专名的研究对读者了解古人的价值观,准确理解古代典籍、古代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梁题刻 人名 文字 文化
下载PDF
玻璃文物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关系探究
15
作者 贾宇航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第7期129-131,共3页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2022年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C题。针对该问题,按照高钾风化、高钾未风化、铅钡风化、铅钡未风化分为4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作出热力图,并据此选取合适化学成分变量,建立岭回归模型...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2022年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C题。针对该问题,按照高钾风化、高钾未风化、铅钡风化、铅钡未风化分为4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作出热力图,并据此选取合适化学成分变量,建立岭回归模型来对各成分的相关规律做定量描述,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别之间的化学成分关联关系的差异性,发现风化前,高钾玻璃化学成分的多元相关性弱于铅钡玻璃;且不论高钾/铅钡,风化后化学成分之间相关的多元性都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文物 化学成分 相关性 岭回归
下载PDF
垄作不同土层施肥对小麦生长及氮肥肥效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艾应伟 陈实 +2 位作者 张先婉 徐佩 范志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55-261,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微区筒15N示踪试验对垄作表层施肥(垄面下l~2cm土层处施肥)、垄作中层施肥(垄面下25cm土层处施肥)、垄作底层施肥(垄面下45cm土层处施肥)和平作表层施肥(常规耕作,1~2cm土层处施肥)的小麦生长发育及氮肥...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微区筒15N示踪试验对垄作表层施肥(垄面下l~2cm土层处施肥)、垄作中层施肥(垄面下25cm土层处施肥)、垄作底层施肥(垄面下45cm土层处施肥)和平作表层施肥(常规耕作,1~2cm土层处施肥)的小麦生长发育及氮肥肥效的变化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垄作条件下,施肥越深,氮肥利用率越高,即垄作表施(14.52%)<垄作中施(16.53%)<垄作底施(20.56%);与其它处理相比,平作表施(23.78%)的氮肥利用率值最大。地上部生物量及叶面积系数在小麦各生育期通常是平作表施和垄作中施>垄作表施和垄作底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垄作 施肥位置 氮肥 肥效
下载PDF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5
17
作者 高明 张磊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3-348,354,共7页
不同耕作条件下的水稻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水稻根系数量、白根率、根系活力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分蘖时间早;垄作免耕水稻的株高、茎粗、穗长、穗粒数增加,11年水稻平均产量垄作免耕比常... 不同耕作条件下的水稻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水稻根系数量、白根率、根系活力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分蘖时间早;垄作免耕水稻的株高、茎粗、穗长、穗粒数增加,11年水稻平均产量垄作免耕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分别提高了10.3%和11.3%。垄作免耕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强,土壤表层松结态腐殖质含量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0.194和0.238个百分点,紧结态腐殖质降低0.098和0.037个百分点。垄作免耕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垄作免耕 水稻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旱地小麦黑膜全覆盖穴播栽培的效应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立功 李国斌 +2 位作者 苏忠太 崔志峰 马建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50,共10页
本研究通过对黑膜、无色膜、垄作、平作、沟播等因素进行组合,探讨了旱地冬小麦地膜全覆盖穴播不同栽培模式的膜下茎和杂草发生规律、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动态及增产增收效果。结果表明,小麦采用黑膜覆盖,自动出苗率比无色膜覆盖平均提高... 本研究通过对黑膜、无色膜、垄作、平作、沟播等因素进行组合,探讨了旱地冬小麦地膜全覆盖穴播不同栽培模式的膜下茎和杂草发生规律、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动态及增产增收效果。结果表明,小麦采用黑膜覆盖,自动出苗率比无色膜覆盖平均提高63.73%,膜下茎密度和鲜重分别降低74%以上和98%左右,杂草盛发期的密度和鲜重分别比无色膜覆盖降低62.03%和96.70%,比露地栽培降低70.00%和92.93%。黑膜覆盖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土壤积温比无色膜覆盖降低108.8℃,比露地降低62.9℃,但在播种至拔节阶段,比露地增加72.8℃,拔节至成熟比露地降低135.7℃。水分利用效率黑膜覆盖比无色膜覆盖提高4.48%,比露地提高45.75%。黑膜覆盖比无色膜增产3.05%,比露地增产47.81%。3种起垄方式中,垄作比平作小麦自动出苗率平均提高44.00%,沟播则降低23.80%;膜下茎密度垄作降低35.59%以上,沟播增加25.64%以上;膜下茎鲜重垄作降低30.62%以上,沟播增加12.09%以上。垄作提高土壤积温90.5℃,沟播降低23.5℃;垄作增产3.24%,沟播增产4.90%。以黑色全膜垄作穴播为最佳模式,较全膜覆土穴播自动出苗率平均提高146.93%,膜下茎密度降低98.74%以上,杂草鲜重降低99.90%以上,全生育期增加土壤积温5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75%,增产8.68%,节本4 020元·hm^(-2),增加纯收益5 422元·hm^(-2)。且膜面覆土量减少75%,易于清除残膜。其中通用垄沟半微垄模式具有宽窄行距的特点,较微垄模式增产3.89%,增收11.33%,并且适宜机械化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地膜 全覆盖 穴播 垄作 微垄 通用垄沟 自动出苗 冬小麦 旱地
下载PDF
大豆高垄平台土壤生态环境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丽君 马秀峰 +1 位作者 乔栋 祖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通过对大豆高垄平台耕法和垄作土壤环境的研究表明 ,高垄平台耕法不仅是解决低湿易涝问题而且是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高垄平台耕法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 ,降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温度。采用高垄平台耕法种值的大豆保苗株... 通过对大豆高垄平台耕法和垄作土壤环境的研究表明 ,高垄平台耕法不仅是解决低湿易涝问题而且是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高垄平台耕法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 ,降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温度。采用高垄平台耕法种值的大豆保苗株数增多 ,根瘤数增加 ,且比垄作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垄平台耕法 低温地 土壤生态环境 产量
下载PDF
起垄栽培对夏玉米生态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0
20
作者 周苏玫 李潮海 +2 位作者 常思敏 连艳鲜 刘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研究了起垄栽培对夏玉米生态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土壤垄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耕层的土壤结构 ,提高了土壤温度 ,协调了土壤三相比 垄面 5 5cm以内土壤容重减少 1 2 5 % ,孔隙度增大 1 7 8% ,田间小气候改善 ,风速变大 ... 研究了起垄栽培对夏玉米生态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土壤垄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耕层的土壤结构 ,提高了土壤温度 ,协调了土壤三相比 垄面 5 5cm以内土壤容重减少 1 2 5 % ,孔隙度增大 1 7 8% ,田间小气候改善 ,风速变大 ,基部CO2 的含量升高了 6 6 % 促进了根系的发育 ,干物质积累增多 ,叶面积指数增大 ,后期表现出较好的保绿性 ,茎鞘和叶片干重提高 ,输出减少 ,子粒灌浆速率增大 ,千粒重增加 2 6 7g ,单株地上部总干重增加 32g 同时 ,植株倒伏率和空秆率明显减少 ,株高、穗位高降低 ,收获指数提高 ,穗部性状较好 ,产量比平作增产 1 1 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垄栽培 夏玉米 生态环境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