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Paleozoic Ocean Plate Stratigraphy of the Beishan Orogenic Zone,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被引量:6
1
作者 WANG Jiaxuan ZHANG Kexin +5 位作者 JIN Jisuo SONG Bowen YU Yang WANG Lijun WANG Shengdong SUN Shu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042-1059,共18页
The Beishan orogenic zone is a key area to understand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that is an accretionary factory well-enough preserved in the Paleozoic. In early Paleozoic, the tectonic mélange ... The Beishan orogenic zone is a key area to understand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that is an accretionary factory well-enough preserved in the Paleozoic. In early Paleozoic, the tectonic mélange zone containing the coherent unit and mélange unit is triggered by the complicated accretionary process of the Beishan area. The early 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Beishan orogenic zone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using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of the lowe Paleozoic deposits. From the Cambrian to the middle Ordovician, this reg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geographically extensive, flat-bedded siliceous mudstone,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ocean basin. The oceanic plate entered the convergence phase in terms of the Wilson Circle during the Middle Ordovician, when numerous magmatic arcs formed along two opposite sides of the ocean. The magmatic arcs became the widest during the Silurian, suggesting that the Hongliuhe-Niujuanzi-Xichangjing Ocean(HNX;a southern branch of the Paleo Asian Ocean) was reduced to a small residual ocean in the central Beishan region by that time, and probably lasted till the Carboniferous or later by newly published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OLOGY tectono-paleogeography Beishan orogenic zone ocean plate stratigraphy
下载PDF
Smithian Strata and Non-Smithian Strata 被引量:1
2
作者 ZhangKexin YinHongfu ZhuYunhai WangGuocan FengQinglai GongYimi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3期253-261,共9页
The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 defined that all stratified or quasi-stratified rock bodies of the earth crust, including sedimentary, igneous, metamorphic, solidified and unsolidified o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 defined that all stratified or quasi-stratified rock bodies of the earth crust, including sedimentary, igneous, metamorphic, solidified and unsolidified o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research contents of stratigraphy. Traditional stratigraphy mainly involves strata formed under gravity mechanism, plus a few kinds of bedded volcanic rocks such as lava, pyroclastic rock and volcanic ash, as well as metamorphic sedimentary and volcano-sedimentary rocks. These traditional strata are regarded as Smithian strata in this paper. In modern stratigraphy, mechanism of strata formation includes not only gravity but also thermal (ophiolite), mechanic and tectonic forces (orogenic mélange and tectonite). In these above-mentioned non-gravitative conditions, the strata, formed complying with their own mechanisms but not with the law of superposition of Smithian stratigraphy, are called non-Smithian strata here. In mélange regions from orogenic belt, formations of non-Smithian strata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subduct-scrape-match, subduct-return-match, and subduct- overthrust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 stratigraphy smithian strata non-smithian strata mechanism mélange i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史密斯地层与非史密斯地层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克信 殷鸿福 +3 位作者 朱云海 王国灿 冯庆来 龚一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1-369,共9页
国际地层指南中指出 ,地层学应扩展为包括对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体的描述 .所有各类岩石 (沉积的、火成的、变质的、固结的和非固结的 )都属于地层学和地层分类的总体研究范畴 .传统地层学主要针对沉积成因地层 ,虽然拓展包括了一部分火... 国际地层指南中指出 ,地层学应扩展为包括对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体的描述 .所有各类岩石 (沉积的、火成的、变质的、固结的和非固结的 )都属于地层学和地层分类的总体研究范畴 .传统地层学主要针对沉积成因地层 ,虽然拓展包括了一部分火山喷出岩 ,如熔岩类、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灰等层状火山岩 ,其形成的力学机制基本上是重力机制 ,即向地心方向受重力作用逐渐累积 .本文将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地层及其适度扩展物 (如沉积变质和沉积火山岩类 )称之为史密斯地层 .现代地层学概念中 ,形成地层的力学机制不仅仅是重力 ,而且包括了热力(如蛇绿岩 )、机械力或构造力 (如混杂岩、构造岩等 ) .非重力机制或非沉积成因的地层 ,亦都有时空顺序 ,其顺序服从各自的力学机制和成因 ,但不服从史密斯地层的叠覆律 ;这些非重力机制形成的地层不属于史密斯地层学的范畴 ,本文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 .造山带混杂岩区主要依据构造力作用机制不同 ,其非史密斯地层形成方式可区分为俯冲刮削拼贴式、俯冲折返拼贴式和仰冲推覆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地层学 史密斯地层 非史密斯地层 力学机制 造山带混杂岩
下载PDF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9
4
作者 杜远生 颜佳新 韩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9-34,59,共7页
造山带沉积学是造山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板块学说和活动论思想在大陆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和深化,造山带沉积地质学领域出现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大革新和突破。本文从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大地构造相分析、造山... 造山带沉积学是造山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板块学说和活动论思想在大陆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和深化,造山带沉积地质学领域出现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大革新和突破。本文从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大地构造相分析、造山带层序地层学、造山带古海洋学、造山带动力沉积学及造山带沉积地质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等诸方面扼要介绍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沉积地质学 动力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的一点意见 被引量:14
5
作者 殷鸿福 张洪涛 +4 位作者 其和日格 于庆文 张克信 任家琪 古风宝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简要地叙述了“非史密斯地层学”术语的由来、基本概念及研究近况。针对近来有关方面将这一类地层又重新命名为”非正常岩石地层”的情况,结合”九五”原地矿部地质调查局在8个省区进行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与填图方法研究新... 简要地叙述了“非史密斯地层学”术语的由来、基本概念及研究近况。针对近来有关方面将这一类地层又重新命名为”非正常岩石地层”的情况,结合”九五”原地矿部地质调查局在8个省区进行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与填图方法研究新成果,阐述了非史密斯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并就”非史密斯地层”与”构造地层”、”非正常岩石地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史密斯地层 构造地层 岩石地层 地层学
下载PDF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及其地质制图 被引量:18
6
作者 杜远生 盛吉虎 丁振举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4期439-443,共5页
从非史密斯地层的概念入手,以实例探讨非史密斯地层的3种基本类型:古缝合带(混杂岩)型、推覆体型、走滑型及其复合类型,并对非史密斯地层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及其在地质制图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造山带 非史密斯地层 地质制图 地层
下载PDF
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12
7
作者 梁斌 王国灿 田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2,共5页
在综合介绍国内外关于大地构造相概念和大地构造相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大地构造相分析在研究造山带结构和演化。
关键词 造山带 大地构造相 非史密斯地层 沉积地质学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二叠-三叠系遗迹化石及指相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田军 龚一鸣 +1 位作者 梁斌 黄继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1-366,共6页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二叠- 三叠系遗迹化石的研究,识别出了滨海 Skolithos 遗迹相和深海复理石 Nereites 遗迹相。在造山带地层变形、变质、变位强烈,实体化石稀少,沉积构造受到后期较强烈改造的情况下,遗迹化石...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二叠- 三叠系遗迹化石的研究,识别出了滨海 Skolithos 遗迹相和深海复理石 Nereites 遗迹相。在造山带地层变形、变质、变位强烈,实体化石稀少,沉积构造受到后期较强烈改造的情况下,遗迹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造山带地层的沉积环境、对比地层和研究非史密斯地层构造岩片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遗迹化石 指相意义 二叠纪 三叠纪
下载PDF
埕岛东斜坡下第三系层序地层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6
9
作者 徐英霞 高喜龙 +1 位作者 李兆炎 孙希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27,共3页
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的浅海、极浅海海域 ,其东斜坡地区是拓展勘探的新区带 ,主要勘探目标是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的非构造型圈闭。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东三段、沙一段的砂体分布规律 ,对东斜坡的继续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的浅海、极浅海海域 ,其东斜坡地区是拓展勘探的新区带 ,主要勘探目标是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的非构造型圈闭。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东三段、沙一段的砂体分布规律 ,对东斜坡的继续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对地震、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 ,结合邻区的研究 ,将东斜坡地区下第三系划分为 2个层序和 7个体系域。该地区发育 5套含油砂体 ,层序边界附近的低水位体系域、下降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上部沉积砂体最为发育 ,主力含油砂体位于层序Ⅰ与层序Ⅱ之间的层序界面附近。埕岛东斜坡地区下第三系广泛发育在斜坡背景上形成的岩性尖灭型、不整合面遮挡型、超覆尖灭型油气藏 ,层序界面附近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层段。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下第三系 层序地层 油气分布规律
下载PDF
造山带区域地层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庆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根据地层层序保存程度,将造山带地层划分为史密斯地层、有限史密斯地层和非史密斯地层3种类型。有限史密斯地层是造山带地层的主要类型,它由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构造地层断片组成,史密斯地层层序律仅适用于地层断片内部地层层序研... 根据地层层序保存程度,将造山带地层划分为史密斯地层、有限史密斯地层和非史密斯地层3种类型。有限史密斯地层是造山带地层的主要类型,它由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构造地层断片组成,史密斯地层层序律仅适用于地层断片内部地层层序研究。文中认为有限史密斯地层的层序是可以恢复的,并提出了恢复方法和技术路线。最后,以活动论、单元论和阶段论为指导,论述了造山带地层系统研究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地层类型 地层层序 有限史密斯地层
下载PDF
造山带地层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曰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18-522,共5页
造山带地层的复杂性造成造山带地层研究的困难。史密斯地层和非史密斯地层并存 ,特别是非史密斯地层学尚不完善 ,因而造山带地层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概念和认识上的混乱 :混杂岩是不是地层 ?属不属于地层学研究的范围 ?根据某些新的发... 造山带地层的复杂性造成造山带地层研究的困难。史密斯地层和非史密斯地层并存 ,特别是非史密斯地层学尚不完善 ,因而造山带地层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概念和认识上的混乱 :混杂岩是不是地层 ?属不属于地层学研究的范围 ?根据某些新的发现对以往建立的一些岩石地单位的“解体”和“重新命名”是否合适 ?有时甚至会对一个地层单位的真正涵义发生误解。本文根据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所给出的地层划分、命名的原则、方法 ,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地层学 非史密斯地层学 岩石地层
下载PDF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带的地层学研究———以燕辽造山带为例
12
作者 闫义 林舸 +1 位作者 李自安 陈卓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0-64,共5页
陆内造山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作用形式,具有明显不同于稳定陆块区和一般造山带的地层学特征。笔者以燕辽造山带为例,将陆内造山带的地层划分为前造山期地层、始造山期地层、主造山期地层和重造山期地层四种类型。并简要介绍了这四... 陆内造山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作用形式,具有明显不同于稳定陆块区和一般造山带的地层学特征。笔者以燕辽造山带为例,将陆内造山带的地层划分为前造山期地层、始造山期地层、主造山期地层和重造山期地层四种类型。并简要介绍了这四种不同构造层的特点及应采取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地层特征 燕辽地区 造山作用 中新生代 燕辽造山带
下载PDF
东准噶尔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类型划分及等级体制建立
13
作者 李文铅 李嵩龄 +1 位作者 王克卓 冯新昌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8-304,共7页
在研究东准噶尔造带类型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组合形式 ,划分出构造 -地层体类、构造 -岩层体类、构造 -混杂体类的非史密斯地层。按照所划分类型的各自特征 ,能够满足造山带 1∶ 2 5万填图精度的要求 ,对全部无序或局... 在研究东准噶尔造带类型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组合形式 ,划分出构造 -地层体类、构造 -岩层体类、构造 -混杂体类的非史密斯地层。按照所划分类型的各自特征 ,能够满足造山带 1∶ 2 5万填图精度的要求 ,对全部无序或局部无序的地 (岩 )层建立“岩群、岩组、岩段、岩层”等级体制 ;对那些总体有序、局部无序或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地层 ,能通过各种手段恢复原始层序 ,服从史密斯地层层序律的 ,按“群、组、段、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造山带 非史密斯地层 等级体制
下载PDF
雩山结合带及其非史密斯化过程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勇 赵建梅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31-34,共4页
中国东南华夏板块的武夷山地块与罗霄地块之间存在一个非史密斯的地层带 ,称为雩山结合带。它是早古生代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贴过程中形成造山带的一个部分 ,自早奥陶世开始消减—中晚奥陶世主期挤压—中志留世伸展—晚志留世走滑四个... 中国东南华夏板块的武夷山地块与罗霄地块之间存在一个非史密斯的地层带 ,称为雩山结合带。它是早古生代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贴过程中形成造山带的一个部分 ,自早奥陶世开始消减—中晚奥陶世主期挤压—中志留世伸展—晚志留世走滑四个阶段的非史密斯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史密斯化过程 造山带 雩山结合带 板块构造
下载PDF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8
15
作者 龚一鸣 杜远生 +2 位作者 冯庆来 颜佳新 刘本培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6,共8页
非史密斯地层是指那些经历地不同程度变形、变质、变位,现存特征与其沉积时明显不同,甚至面目全非的无序或部分有序的地层——岩石体(区)。非史密斯地层可划分为褶断地层类、韧变地层类和杂岩类。非史密斯地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非史密斯地层是指那些经历地不同程度变形、变质、变位,现存特征与其沉积时明显不同,甚至面目全非的无序或部分有序的地层——岩石体(区)。非史密斯地层可划分为褶断地层类、韧变地层类和杂岩类。非史密斯地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概括为:分类、分区(带)、分块(片)→形成、变位、变形和变质标志分析→区域地层的原生时空结构分析→确定构造地层带→建立岩石、年代地层系统。非史密斯地层学的出现是造山带地质深入研究的产物,是地层学发展过程中新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史密斯地层 造山带 地层学
下载PDF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非史密斯地层和古海洋新知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杜远生 盛吉虎 +2 位作者 冯庆来 王治平 顾松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31,共7页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是一个构造混杂岩型非史密斯地层区,由不同时代的原地地层系统和异地地层系统的构造岩片构成。泥盆纪—石炭纪硅质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指示了勉略小洋盆的存在。区域背景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南...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是一个构造混杂岩型非史密斯地层区,由不同时代的原地地层系统和异地地层系统的构造岩片构成。泥盆纪—石炭纪硅质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指示了勉略小洋盆的存在。区域背景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南秦岭为扬子板块北部边缘的一部分,中、晚寒武世以后开始分裂形成南秦岭裂陷槽。该海槽于中、晚志留世萎缩但未关闭,泥盆纪又进一步开裂逐渐形成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晚泥盆世后期到早石炭世早期形成一开放小洋盆。早石炭世后期出现洋壳俯冲,从而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该洋盆可能持续到二叠纪,并于印支期最终关闭、碰撞和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造山带 非史密斯地层 古海洋学 地层
下载PDF
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 被引量:112
17
作者 张克信 潘桂棠 +15 位作者 何卫红 肖庆辉 徐亚东 张智勇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李锦轶 赵小明 邢光福 王永和 尹福光 郝国杰 张长捷 张进 龚一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33,共28页
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 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里木、扬子为核心的3个陆块(地台)区、8个造山系(阿尔泰-兴蒙、天山-准噶尔-北山、秦-祁-昆、羌塘-三江、冈底斯、喜马拉雅、华夏、台东)镶嵌组成的复式大陆.在造山系中,还包含了大洋消亡、陆陆碰撞形成的6个对接带(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南天山、宽坪-佛子岭、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雅鲁藏布、江绍-郴州-钦防).根据中国大陆的上述地史演化特点,提出按陆块区(地台区)、造山带区和对接带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造山带区洋-陆转化时间、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序列等9条原则进行全国构造-地层大区综合区划新方案.上述3大陆块区、6大对接带和8大造山系构成了中国大陆的17个构造-地层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块 造山系 对接带 地层序列 构造-地层大区 地层学
原文传递
南秦岭勉略地区“三河口群”的解体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杜远生 盛吉虎 +4 位作者 冯庆来 顾松竹 陈家义 杨永成 李荣社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0-175,共6页
“三河口群”分布于南秦岭西段、陕甘川交界的勉县—略阳—康县—文县临江—南坪塔藏一带,其南北均为断裂带限制。过去,“三河口群”的研究在史密斯地层学的理论指导下,整体时代认为是下、中泥盆统。在非史密斯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 “三河口群”分布于南秦岭西段、陕甘川交界的勉县—略阳—康县—文县临江—南坪塔藏一带,其南北均为断裂带限制。过去,“三河口群”的研究在史密斯地层学的理论指导下,整体时代认为是下、中泥盆统。在非史密斯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勉略带“三河口群”进行了解体,建立了该带的原地和异地地层系统。新的地层系统包括了从太古界到石炭系不同时代的地层,该地层系统揭示了南秦岭古海洋和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南秦岭晚震旦世—早寒武世为扬子板块的一部分,奥陶纪—志留纪时期沿南秦岭勉县—略阳—安康—随县(南)形成裂陷槽盆地,该盆地于中晚志留世有所萎缩但尚未完全关闭。泥盆纪时期该裂陷槽进一步开裂并形成有限洋盆,石炭纪洋盆出现向南的俯冲。该洋盆可能在二叠纪仍然存在,于印支期最终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古生代 地层 三河口群 地质意义
原文传递
关于构造地层学研究与构造地层单位使用的讨论 被引量:6
19
作者 汤加富 秦德厚 +1 位作者 吴传荣 钱存超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347-351,共5页
随着造山带研究的深入和填图工作的开展 ,关于构造地层学和非史密斯地层学研究 ,构造地层单位和非正常 (或特殊 )岩石地层单位使用 ,正引起广泛的争论。针对强烈变形改造的变位、混杂、失序地层 ,构造地层学从理论到实践已作了较完整的... 随着造山带研究的深入和填图工作的开展 ,关于构造地层学和非史密斯地层学研究 ,构造地层单位和非正常 (或特殊 )岩石地层单位使用 ,正引起广泛的争论。针对强烈变形改造的变位、混杂、失序地层 ,构造地层学从理论到实践已作了较完整的阐明 ,构造地层单位已得到广泛的使用。而非史密斯地层学和非正常 (或特殊 )岩石地层单位的提出 ,虽有助于造山带的研究 ,但从对学科命名与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性、使用性等方面都有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学 构造地层单位 非史密斯地层学 非正常(或特殊)岩石地层单位
原文传递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之我见 被引量:12
20
作者 方宗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4-307,共4页
最近“史密斯地层学”和“非史密斯地层学”分别被应用于克拉通和造山带地区,其含意与由人名“史密斯”所赋予的内涵相去甚远,名不副实,易引起误解。构造地层学实际上可囊括“非史密斯地层学”的所有内容,却不会造成误解和矛盾。强... 最近“史密斯地层学”和“非史密斯地层学”分别被应用于克拉通和造山带地区,其含意与由人名“史密斯”所赋予的内涵相去甚远,名不副实,易引起误解。构造地层学实际上可囊括“非史密斯地层学”的所有内容,却不会造成误解和矛盾。强调造山带的特殊性并采取相应对策,无疑很有必要。但同时还应当指出,造山带地层学与其它地层学分支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一些共同的原理和方法,否则就不隶属地层学范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构造地层学 造山带 史密斯地层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