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brain complicated by vascular dementia develop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Ivan V. Maksimovich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2年第4期200-209,共10页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lumin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brain i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accompanied by vascular dementia development. 1125 patients aged from 29 to 81...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lumin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brain i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accompanied by vascular dementia development. 1125 patients aged from 29 to 81 (average age 75) suffering from various kinds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cerebral vessels were examined during the research. The examination plan included: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brain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cintigraphy of the brain (SG), rheoencephalography (REG), cerebral multi-gated angiography (MUGA). 665 (59.11%) patients suffered from disease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To perform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639 patients were selected: Group 1 (CDR-1)—352 patients, Group 2 (CDR-2)—184 patients, Group 3 (CDR-3)—103 patients. To conduct revascularization of main intracranial arteries high-energy laser systems were used;for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distal intracranial branches low-energy laser systems were used. The clinical outcome depended on the severity of dementia and the timing of the intervention. A good clinical outcome in Group 1 was obtained in 281 (79.82%) cases, in Group 2 in 81 (44.02%) cases, in Group 3 in 9 (8.73%) cases.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 in Group 1 was obtained in 53 (15.34%) cases, in Group 2 in 62 (33.70%) cases, in Group 3 in 31 (30.09%) cases. A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 in Group 1 was obtained in 17 (4.83%) cases, in Group 2 in 41 (22.28%) cases, in Group 3 in 63 (61.16%) cases. No nega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Evaluating the data obtain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method of translumin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of cerebral blood vessels is an effective 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brain accompanied by demen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 cognitive impairment stroke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Regener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in Cognition on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
作者 Marina Martorelli Larissa Monteiro Ailton Melo 《Advanc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15年第4期90-96,共7页
Introduction: Dementia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especially in later stages. Efficacy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ChI) in Alzheimer’s dementia is well established. However, treatment with ... Introduction: Dementia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especially in later stages. Efficacy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ChI) in Alzheimer’s dementia is well established. However, treatment with ChI in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ChI in PDD. Method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was performed in MEDLINE, EMBASE and Cochrane library up to March 2014 using the descriptors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in Parkinson’s disease”, “cognition”,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nticholinesterase agents”, “rivastigmine”, “donepezil” and “galantamine” (Pubmed search strategy). All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that met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and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ChI in PDD were considered for analysis. There were no restrictions regarding paper language. Summary effect-sizes were presented as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 (SMD) and the pooled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a fixed-effects model. Outcomes considered for analysis were the Mini Mental Status Exam (MMSE) score and the cognition scale for evaluation of dementia ADAS-Cog. The degree of heterogeneity between included studies was assessed through the I2 test. Results: After a comprehensive search, 175 references were retrieved. From these, five randomized trials involving 946PDD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 the review. Four studies used donepezil and only one study used rivastigmine. The pooled analysis of five studies that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ChI in MMSE total score showed a SMD of 0.24 (CI 95% 0.11 - 0.38). Three studies considered the effects of ChI on Adas-Cog and the pooled results showed a SMD of 0.21 (CI 95% 0.07 - 0.3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between the studie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suggest that ChI improve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DD subjects. Despit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results into relevant clinical improvement should be taken with caution, as the studies did not address what would be considered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cognitive impairment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COGNITION non-MOTOR Symptoms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技术干预卒中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袁娟 林星镇 +3 位作者 胡思彦 彭天忠 支芳 朱满华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技术干预卒中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后VCIND患者78例分为三组,各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认...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技术干预卒中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后VCIND患者78例分为三组,各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认知训练,醒脑开窍针法组实施醒脑开窍针法针刺治疗,醒脑开窍针法+VR技术组是在醒脑开窍针法组基础上联合VR技术康复训练,三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比较三组康复训练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状况。结果:康复训练4周后,三组认知功能MoCA评分、MMSE评分均提高,且醒脑开窍针法+VR技术组高于醒脑开窍针法组、对照组(P<0.05);三组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均提高,且醒脑开窍针法+VR技术组高于醒脑开窍针法组、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技术干预可改善卒中后VCIND患者认知障碍,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醒脑开窍 VR技术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卒中后认知障碍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璐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181-184,共4页
认知功能障碍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及时、有效、准确地治疗有助于将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损害降到最低。近年来,PSCI的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为改善认知功能提供... 认知功能障碍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及时、有效、准确地治疗有助于将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损害降到最低。近年来,PSCI的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为改善认知功能提供多样的治疗方案及技术。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认知训练、运动疗法、神经调控技术、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新型康复治疗技术等方面对PSCI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障碍 非药物治疗
下载PDF
头皮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坤 柴非 +3 位作者 王瑶 黄珍珠 刘清 康明非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0期2018-2021,共4页
目的探讨头皮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头皮针组增加头皮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增加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 目的探讨头皮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头皮针组增加头皮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增加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2种方法联合治疗。采用MMSE、MoCA及巴氏指数评估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认知功能均提高(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认知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头皮针联合rTMS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头皮针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丁若溪 刘肇瑞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4年第1期3-6,15,1,共6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痴呆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考虑药物治疗在痴呆患者症状和功能改善疗效上的局限性,非药物治疗已成为痴呆和认知障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运动康复、心理干预、物理治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痴呆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考虑药物治疗在痴呆患者症状和功能改善疗效上的局限性,非药物治疗已成为痴呆和认知障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运动康复、心理干预、物理治疗、认知功能训练4个方面梳理非药物治疗的发展情况,通过讨论常见的治疗方法、相应特点及其效果,以期为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痴呆 认知障碍 非药物治疗
下载PDF
糖脂代谢病发生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风险预测研究
7
作者 古珊也 周子懿 蔡业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4412-4416,共5页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是VCI最常见的形式。目前研究表明,糖脂代谢病会加速VCI进程且VCI的治疗侧重于控制危险因素,缺少糖脂代谢病发生VCIND的相...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是VCI最常见的形式。目前研究表明,糖脂代谢病会加速VCI进程且VCI的治疗侧重于控制危险因素,缺少糖脂代谢病发生VCIND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ND的危险因素,构建回归模型并进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23年3—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糖脂代谢病患者410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MMSE>26分)和VCIND组(MMSE≤26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中老年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N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糖脂代谢病发生VCIND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410例患者中认知正常组有209例,发生VCIND 20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文化程度[小学以下(OR=25.989,95%CI=5.656~119.427)、小学(OR=6.839,95%CI=3.919~11.933)]、Fazekas分级(OR=1.700,95%CI=1.124~2.570)是糖脂代谢病人群发生VCIN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为logit(P)=-1.608+小学×1.923+小学以下×3.285+Fazekas分级×0.531,该模型的AUC为0.767(95%CI=0.721~0.813,P<0.001),灵敏度为0.726,特异度为0.756,约登指数为0.48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χ^(2)=13.404,P=0.099)。结论低文化程度、Fazekas分级是糖脂代谢病人群发生VCIND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风险预测回归模型,预测价值较好,有助于早期识别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糖脂代谢病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脂代谢障碍 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卒中后认知障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姜欣琳 朱明跃 +3 位作者 范磊 朱文欣 修雨薇 刘元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3期144-148,共5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具有无创、安全及操作方便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NIBS在PSCI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特别是代表性的重...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具有无创、安全及操作方便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NIBS在PSCI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特别是代表性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目前,NIBS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个体化差异大。本研究针对NIBS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讨论NIBS的未来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非侵入性脑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宋宛宸 邓颖 +1 位作者 黄山 李洋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本研究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PSCI的危险因素、评估及干预措施,总结其非药物治疗在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制定全方位、科学化、规范化、优...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本研究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PSCI的危险因素、评估及干预措施,总结其非药物治疗在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制定全方位、科学化、规范化、优质化的非药物治疗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康复护理 中医 非药物治疗
下载PDF
眼针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兆桦 王鹏琴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5期15-17,共3页
中风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眼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由彭静山教授创立,文章通过阐述脏腑、眼、脑、经络的相互关系,深剖... 中风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眼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由彭静山教授创立,文章通过阐述脏腑、眼、脑、经络的相互关系,深剖眼针“络脑通脏腑”理论,并通过分析眼针作用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眼针治疗PSCI的机制,以便眼针疗法能更好发挥其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中风后认知障碍 络脑通脏腑 血管性痴呆 机制
下载PDF
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
11
作者 孙佳瑶 唐鹤飞 +3 位作者 王静 牛映霞 丁奇 岳丽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94-199,共6页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non-dementia,V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联合...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non-dementia,V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联合组给予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疗程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valuation scale,MMSE)、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抗凋亡因子(anti-apoptotic factor,Liv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的变化,检测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_(m))、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与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治疗后,2组MoCA、MMSE和ADL评分均升高,NIHS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MoCA、MMSE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脑血管V_(m)均升高,PI和RI均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MMP-9NSE均降低,TGF-β、Livin和NGF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VCIN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功能,保护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血清TGF-β、MMP-9、Livin、NSE及NG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丁苯酞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脑血管功能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抗凋亡因子
下载PDF
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p-tau-181Aβ_(1-42)及sLOX-1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12
作者 张春燕 赵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249-125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磷酸化tau蛋白-181(p-tau-181)、β淀粉样蛋白_(1-42)(Αβ_(1-42))、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在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04—2023-03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 目的探讨血清磷酸化tau蛋白-181(p-tau-181)、β淀粉样蛋白_(1-42)(Αβ_(1-42))、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在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04—2023-03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对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价值,同时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诊断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AUC为0.762(95%CI:0.712~0.812)、0.833(95%CI:0.783~0.883)、0.867(95%CI:0.827~0.907),三者联合早期诊断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AUC为0.917(95%CI:0.867~0.967)。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y[OR(95%CI)=2.707(1.611~4.551)]、p-tau-181[OR(95%CI)=3.047(1.736~5.347)]、Αβ_(1-42)[OR(95%CI)=2.192(1.422~3.381)]、sLOX-1[OR(95%CI)=3.404(1.883~6.153)]均为影响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水平均升高,且均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三者联合能更有效评估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磷酸化tau蛋白-181 β淀粉样蛋白1-42 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VCIND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蔡航航 王华 柴婉滢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2例VCIN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rTMS治疗,观察组采用复... 目的探讨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2例VCIN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rTMS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常规药物及rTM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效果;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分析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智能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认知评定量表(MoCA)、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VCIN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苁蓉益智胶囊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基于奥马哈的社区痴呆预防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睡眠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4
作者 黄延锦 王琪 阳晶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以奥马哈干预系统指导下的社区痴呆预防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5月衡阳市人民路社区、华新社区、黄茶岭社区、南华社区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 目的探讨以奥马哈干预系统指导下的社区痴呆预防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5月衡阳市人民路社区、华新社区、黄茶岭社区、南华社区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基于奥马哈干预系统的社区痴呆预防模式的管理方法。比较两组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MMSE、PSQI、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3个月后的MMSE、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对象对社区脑卒中痴呆预防干预模式的满意度超过80%。结论社区脑卒中患者接受基于奥马哈干预系统的社区痴呆预防模式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马哈干预系统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卒中后痴呆 睡眠障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非药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15
作者 项云 胡雪慧 +2 位作者 马锦华 程乔 丁晨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1期91-100,共10页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基于非药物疗法的多种干预措施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基于非药物疗法的多种干预措施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不同治疗措施对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建库至2023年10月。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质量评估和信息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4进行数据分析及制图。结果本研究纳入了42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2965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和5种非药物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方面:针灸[标准化均数差(SMD)=1.02,95%CI:0.52~1.53]、经颅磁刺激(SMD=1.03,95%CI:0.43~1.63)、经颅直流电刺激(SMD=0.79,95%CI:0.18~1.39)、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SMD=0.69,95%CI:0.23~1.16)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值排序结果显示,针灸成为最佳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可能性最大(SUCRA=76.9)。在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方面:经颅磁刺激(SMD=2.10,95%CI:1.15~3.05)、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0,95%CI:0.01~2.59)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CRA值由高到低排序为: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针灸、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常规护理。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针灸(SMD=1.44,95%CI:0.86~2.03)、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2,95%CI:0.58~2.06)、经颅磁刺激(SMD=0.86,95%CI:0.32~1.40)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SMD=1.46,95%CI:0.41~2.52)、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4,95%CI:0.11~2.57)与虚拟现实技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排序结果显示,针灸(SUCRA=83.3)成为最佳治疗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结论目前研究表明,针灸和经颅磁刺激在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好。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非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非药物治疗 认知功能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通脉复智方治疗首发脑梗死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游毅 朱乐萍 +4 位作者 叶果馨 刘笑迎 董子源 史静卉 王长德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观察通脉复智方早期干预首发脑梗死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患者(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首发脑梗死VCIND患者68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通脉复智方早期干预首发脑梗死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患者(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首发脑梗死VCIND患者68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通脉复智方颗粒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安慰剂,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300电位的潜伏期与振幅、MoCA量表、MMSE量表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MoCA量表、MMSE量表、P300振幅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中医证候评分、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88.24%(30/34),优于对照组的52.94(18/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oCA量表评分有效率为88.24%(30/34),优于对照组的50%(17/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复智方能有效改善首发脑梗死VCIND,对首发脑梗死认知功能有早期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 P300
下载PDF
益气复元合剂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余志辉 胡建芳 +3 位作者 郑臻峰 刘媛 王蓓 杨沛群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益气复元合剂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Non dementia vascular cognition impairment,VCIND)患者认知及执行能力及P300的影响,并且与丁苯酞软胶囊相对比,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VCIND患者随... [目的]探讨益气复元合剂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Non dementia vascular cognition impairment,VCIND)患者认知及执行能力及P300的影响,并且与丁苯酞软胶囊相对比,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VCIND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血糖、降脂、稳斑等基础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益气复元合剂50ml口服,tid;对照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0.2gtid,疗程为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和MMSE评分,检测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同时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MoCA、P300波幅及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MoCA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复元合剂治疗能够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力和执行力,与丁苯酞具有相似的疗效,但在改善P300潜伏期及波幅方具有潜在的优势(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丁苯酞软胶囊 事件相关电位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祛瘀醒脑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18
作者 刘爱珍 陈常周 刘瑞丽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2期46-51,共6页
目的:观察祛瘀醒脑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VCIND痰瘀互结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祛瘀醒脑汤组、对照组各62例。治疗期间,祛瘀醒脑汤组剔除2例... 目的:观察祛瘀醒脑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VCIND痰瘀互结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祛瘀醒脑汤组、对照组各62例。治疗期间,祛瘀醒脑汤组剔除2例,对照组剔除6例,最终纳入研究祛瘀醒脑汤组60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祛瘀醒脑汤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瘀醒脑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治疗后,祛瘀醒脑汤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祛瘀醒脑汤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祛瘀醒脑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S100β、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祛瘀醒脑汤组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醒脑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VCIND痰瘀互结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及修复受损神经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缺血性脑卒中 痰瘀互结证 祛瘀醒脑汤 血液流变学 神经元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和奥拉西坦及尼莫地平对卒中后非痴呆性认知障碍患者不同认知领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米小昆 史健 +3 位作者 刘辉 王娇兰 崔鹏 韩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3-1297,共5页
背景卒中后非痴呆性认知障碍(PSCI-ND)主要表现为多个认知领域障碍。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6 个月、1 年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率则分别为 19.6%、13.1%。不同方法对不同认知领域的治疗作用不同,针对不同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 背景卒中后非痴呆性认知障碍(PSCI-ND)主要表现为多个认知领域障碍。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6 个月、1 年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率则分别为 19.6%、13.1%。不同方法对不同认知领域的治疗作用不同,针对不同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措施。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对 PSCI-ND 患者不同认知领域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3 年 1 月 2017 年 9 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PSCI-ND 患者 96 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 FNS 组、奥拉西坦组、尼莫地平组,每组各 32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FNS 组患者行 FNS,1 次/d,疗程 30 d;奥拉西坦组给予奥拉西坦口服,0.8 g/次,3 次/d,疗程30 d;尼莫地平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30 mg/次,3 次/d,疗程 30 d。同时监测各种不良反应。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总分及亚项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 组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能力、记忆力、定向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MoCA 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MoCA 总分均低于 FNS 组,尼莫地平组 MoCA 总分低于奥拉西坦组(P<0.05)。FNS 组治疗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能力、记忆力、定向力评分及 MoCA 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奥拉西坦组治疗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能力、记忆力评分及 MoCA 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尼莫地平组治疗后语言能力及记忆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 FNS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2%(2/32),奥拉西坦组为 9.4%(3/32),尼莫地平组为 9.4%(3/32),3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FNS、奥拉西坦更能提高 PSCI-ND 患者的认知功能,FNS 对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计算力方面的改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非痴呆性认知障碍 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 奥拉西坦 尼莫地平 认知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柳华 邱亚 +2 位作者 艾清龙 隆昱洲 王文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9~80岁汉族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起病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量表和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修订本进行认知测...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9~80岁汉族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起病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量表和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修订本进行认知测定,利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CIND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185例研究对象纳入统计分析,42例诊断为CIND,占2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面积和中等面积梗死(OR:4.687,P<0.05;OR:4.734,P<0.05)、糖尿病(OR:2.887,P<0.05)是缺血性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梗死面积是缺血性脑卒中后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