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病理性Q波持续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张国勇 马铮 +2 位作者 刘佩林 连政 郭彩霞 《中国医药》 2024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病理性Q波持续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47例N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I治疗后1年是否发生...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病理性Q波持续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47例N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I治疗后1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52例)和非MACE组(9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NSTEMI患者PCI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交互作用检验分析评估患者治疗后病理性Q波持续状态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病理性Q波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RACE评分、LVEF、NLR、HDL-C、CK-MB、cTnI、病理性Q波状态均为NSTEMI患者PCI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比值比=3.017、3.868、2.562、2.161、4.093、5.604、7.556,均P<0.05)。病理性Q波持续状态对NSTEMI患者PCI治疗后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风险比=5.791,95%置信区间:2.207~9.894,P<0.001)。结论NSTEMI患者PCI治疗后病理性Q波持续状态是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病理性q波持续状态
下载PDF
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效能
2
作者 廖剑霖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9期130-132,共3页
目的:观察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均行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按照是否为AMI将... 目的:观察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均行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按照是否为AMI将其分为AMI组(n=100)和非AMI组(n=100),比较两组心电图检查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检出率,分析心电图检查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单项及联合检查诊断AMI的效能,并比较不同类型AMI碎裂QRS波检出率。结果:AMI组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检出率均高于非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联合诊断AMI的灵敏度高于二者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型AMI碎裂QRS波检出率高于非ST段抬高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效能高于二者单项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碎裂qRS波 病理性q 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效能
下载PDF
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观察
3
作者 杨蕊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6期29-32,共4页
观察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3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心电图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 观察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3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心电图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以及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具体情况。结果显示,联合心电图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灵敏度为75.83%、准确度为68.67%,高于两者单一检查(P<0.05)。随访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5.00%。有心电图碎裂QRS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无心电图碎裂QRS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有病理性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无病理性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研究发现,心电图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应用能提升诊断灵敏度、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碎裂qRS波 病理性q
下载PDF
Disappearance of septal q-wave or appearance of abnormal Q-wave in V_5 and V_6 after onset of anteri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angiographic correlations
4
作者 詹中群 王崇全 +2 位作者 何朝荣 毛山 王治校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2年第2期93-104,共12页
Backgrou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wave changes in V5 and V6 during anterior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 (AMI)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described. Methods We studied 70 patients with a first anterior AMI, in... Backgrou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wave changes in V5 and V6 during anterior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 (AMI)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described. Methods We studied 70 patients with a first anterior AMI, in whom the electrocardiogram (ECG) showed either disappearance of the normal septal q wave (n = 24) or presence of pathological Q wave in V5 and V6 (n = 46) during follow-up. The ECG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findings were correlated.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the culprit site proximal to S1 (46% vs. 36%, P = 0.405), but the culprit site was more frequently located proximal to DI in the group with abnormal Q wave (21% vs. 67%, P = 0.001). Patients with disappearance of the septal q wave more often had a large obtuse marginal branch (46 % vs. 22%, P = 0.037)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 r wave in V1 (88% vs. 7%, P = 0.001). Patients with abnormal Q-wave more often had a large LAD (42% vs. 71%), small r wave or tall or wide R wave in V1 (0 % vs. 89 %, P = 0.001) and abnormal Q waves in the inferior leads (33% vs. 59%, P = 0.044).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first anterior AMI, q wave changes in V5 and V6 correlated with the morphology in V1. Emerging abnormal Q wave in Vs/V6 predicted the culprit lesion in a large LAD proximal to D1, but disappearance of the septal q wave could not predict the culprit lesion proximal to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eardiogram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septal q wave
原文传递
肌钙蛋白T对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郑群 王维展 +2 位作者 张颖轩 王岚 赵玲俊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 评价肌钙蛋白 T(c Tn T)在非 Q波心肌梗死 (NQMI)患者早期诊断及近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74例急性 NQMI患者和 118例急性 Q波心肌梗死 (QMI)患者的 c Tn 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进行动态分析 ;并于病程 15 d行心肌核素... 目的 评价肌钙蛋白 T(c Tn T)在非 Q波心肌梗死 (NQMI)患者早期诊断及近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74例急性 NQMI患者和 118例急性 Q波心肌梗死 (QMI)患者的 c Tn 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进行动态分析 ;并于病程 15 d行心肌核素断层显像 ,计算梗死面积指数。两组患者均详细记录 2 8d内心功能不全、致命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及心脏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临床资料。结果  c Tn T上升时间较 CK MB提早 ,高峰时间与 CK MB平行 ,持续时间较 CK MB延长 ;两组患者 c Tn T和 CK MB峰值与梗死面积指数均呈正相关 (P均 <0 .0 1)。 NQMI组 c Tn T和 CK MB峰值均较 QMI组降低 ,且梗死面积缩小 (P均 <0 .0 5 ) ;随 c Tn T浓度升高 ,两组发生近期心脏事件的比例均显著升高 ,但 NQMI组较 QMI组低 (P<0 .0 5 )。结论 c Tn T可作为 NQMI患者早期诊断、早期估测梗死面积并对近期预后进行评价的简便而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钙蛋白T q波心肌梗死 急性 心肌梗死面积 早期诊断 预后
下载PDF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被引量:6
6
作者 柳弘 吕树铮 +4 位作者 陈韵岱 颜东 张春芳 李晶 刘欣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相关血管病变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NQMI96例,以GE血管造影机的LCPlus计算测量系统对病变血管进行QCA分析。结果:单支血管病变34例(35.4%),2支血管病变26例(27.1%),多支血管病... 目的:分析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相关血管病变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NQMI96例,以GE血管造影机的LCPlus计算测量系统对病变血管进行QCA分析。结果:单支血管病变34例(35.4%),2支血管病变26例(27.1%),多支血管病变36例(37.5%),合并左主干病变9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2例;前降支病变50例;回旋支病变26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8例。其中A型病变26例(44.8%),B型病变19例(32.7%),C型病变13例(22.4%)。结论:NQMI多支血管病变、80%以上的严重狭窄发生率较高,影像学上以B型、C型病变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q
下载PDF
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义枢 寇文镕 +5 位作者 于全俊 朱举 刘恒伟 魏庆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6期323-325,共3页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1121例中,非Q波心肌梗死392例(35%),Q波心肌梗死729例(65%)。既往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76.8%及38.8%,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61.2%及30.6...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1121例中,非Q波心肌梗死392例(35%),Q波心肌梗死729例(65%)。既往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76.8%及38.8%,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61.2%及30.6%。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吸烟者,两组间比较无差别。并发泵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及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10.2%、10%及1.5%,显著地少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19.3%、20.6%及13.6%。梗死后心绞痛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有45.2%,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28.9%。4周病死率,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为2.8%,显著地低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8.2%。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比较,患者在急性期并发症较少,病死率较低;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q q 心电图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心电图Ⅱ Ⅲ、aVF导联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判定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颜昌福 艾民 +3 位作者 夏福纯 周双陆 贺剑 李翠萍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II、III、aVF导联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判定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7例,包括心肌梗死(MI)患者305例,根据心电图定位分为前壁MI组患者204例及下壁MI组患者101例,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II、III、aVF导联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判定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7例,包括心肌梗死(MI)患者305例,根据心电图定位分为前壁MI组患者204例及下壁MI组患者101例,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体表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灵敏度为35.6%,特异度为83.0%,准确度为49.2%;前壁MI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脉多支病变的灵敏度(22.4%)高于下壁MI患者(13.2%)(P〈0.01);下壁MI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脉多支病变的特异度(98.0%)高于前壁MI患者(85.1%)(P〈0.01);在评价的准确度方面前壁(40.3%)与下壁MI患者(37.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I、III、aVF导联病理性Q波判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灵敏度是前壁梗死高于下壁梗死,而特异度则是前壁梗死低于下壁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图 病理性q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前壁Q波心肌梗死后远期心功能减退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韦育林 伍卫 +2 位作者 杨莉 张小玲 刘英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前壁Q波心肌梗死后远期心功能减退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02例病程大于或等于1年的前壁Q波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50%和≥50%两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急性期和心肌梗死后12个月心电图特征及主要治疗... 【目的】探讨前壁Q波心肌梗死后远期心功能减退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02例病程大于或等于1年的前壁Q波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50%和≥50%两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急性期和心肌梗死后12个月心电图特征及主要治疗措施。【结果】与≥50%组(59例)比较,<50%组(43例)病程稍长,糖尿病患病率高,QTCd增大,急性期远离性缺血和ST段持续性抬高≥2周发生率高,而急性期冠脉再通和12个月正向T波发生率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远期心功能的因素有远离性缺血、ST段持续抬高≥2周、12个月正向T波和冠脉再通。其中前两项是危险因素,后两项是保护因素。【结论】急性期远离性缺血和ST段持续抬高≥2周对前壁Q波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心功能有不利影响,其中后者为重要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12个月倒置T波未直立预示远期心功能减退,冠脉再通能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 远期 q波心肌梗死 急性期 患者 T波 冠脉再通 倒置 持续 目的
下载PDF
NT-ProBNP和Q波在ST段升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疗效监测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群兴 向贵州 +1 位作者 左江成 叶湘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169-1170,1172,共3页
目的分析血浆N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Q波与ST段回落(STR)之间的相关性,评价血浆NT-ProBNP水平、Q波和STR在ST段升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疗效监测价值。方法收集82例STEMI病例,根据溶栓治疗后STR百分比分为STR(-)组(<50%S... 目的分析血浆N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Q波与ST段回落(STR)之间的相关性,评价血浆NT-ProBNP水平、Q波和STR在ST段升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疗效监测价值。方法收集82例STEMI病例,根据溶栓治疗后STR百分比分为STR(-)组(<50%STR)和STR(+)组(50%STR),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血压、Q波、心率、LVEF、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肌酐(Crea),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RF)。结果 2组间血浆NT-ProBNP、Q波、LVE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s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NT-ProBNP水平与STR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5,P<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Q波和血浆NT-ProBNP水平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NT-ProBNP水平与STR密切相关。Q波和血浆NT-ProBNP水平是STR回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NT-ProBNP、Q波和STR能更全面准确评价和监测STEMI溶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ProBNP q ST段升高型急性心梗 预后
下载PDF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与碎裂QRS波的诊断预测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谢福生 莫新玲 +2 位作者 陈健中 夏中华 李全忠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4期191-192,195,共3页
目的探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与碎裂QRS波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之间该院收治的7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根据入院3 d内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碎裂QRS波32例,... 目的探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与碎裂QRS波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之间该院收治的7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根据入院3 d内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碎裂QRS波32例,病理性Q波12例,以及单纯ST段改变者30例,对NSTEMI患者的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该组患者中碎裂QRS波发生率为43.2%,显著高于病理性Q波的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43.2%和94.2%,与病理性Q波的16.2%和89.5%相比,碎裂QRS波的敏感性更高(P<0.05),但两者的特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中,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的一个新指标,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图 碎裂qRS波 病理性q
下载PDF
碎裂QRS波群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5
12
作者 彭毅 陈晓玲 杨徐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究碎裂QRS(fQRS)波群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选取2016—02—2017-0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94例老年NSTEMI患者进行研究。... 目的探究碎裂QRS(fQRS)波群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选取2016—02—2017-0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94例老年NSTEMI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分为fQRs波阳性组112例和fQRs波阴性组82例。计算fQRS波和病理性Q波发生率,以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析两组患者冠脉病变数和冠脉狭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阳性组患者冠心病病史例数和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fQRs波阴性组患者(P〈0.05)。f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发生率(P〈0.05),fQ·RS波诊断敏感度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P〈0.05),fQRS波与病理性Q波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阳性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率明显低于fQRs波阴性组患者(P〈0.05),但双支及多支血管病变率fQRs波阳性组要明显高于fQRs波阴性组(P〈0.05),fQRs波阳性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fQRs波阴性组患者(P〈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STEMI患者年龄i〉70岁、既往冠心病史、冠脉病变支数≥2支、Gensini评分≥50分与心电图出现fQRS波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fQRs波群对老年NSTEMI患者诊断敏感度较高,对预测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狭窄程度有-定价值,是诊断NSTEMI的-个非常重要指标,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fqRS)波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 冠状动脉病变 价值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Q波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立平 赵晓峰 +1 位作者 宋娇磊 吴韩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1173-117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Q波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行直接PCI术后心电图上可见Q波的患者108例,排除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患者。随访3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Q波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行直接PCI术后心电图上可见Q波的患者108例,排除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患者。随访3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108例患者Q波出现的因素,并通过Cox回归分析Q波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STB时间以及吸烟是影响Q波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PCI术后出现Q波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全因死亡率(Rr=1.38,95%CI 1.01~2.02,P<0.001)和心血管死亡率(Rr=1.65,95%CI 1.02~2.64,P<0.001)。Q波与心源性死亡之间的关系不受性别(Rr=1.58,95%CI0.76~3.22,P=0.38),糖尿病(Rr=2.52,95%CI 1.08~5.72,P=0.51),靶血管(Rr=2.14,95%CI 1.11~4.08,P=0.82)或者门-球时间(Rr=1.72,95%CI0.92~3.21,P=0.88)的影响。结论男性、STB时间以及吸烟是影响Q波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Q波可以作为独立预测STEMI患者直接行PCI术预后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直接PCI术 q
下载PDF
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高忠 张言镇 +2 位作者 罗在明 吴宗贵 张国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作者总结了23例急件非Q波心肌梗塞(NQMI),与同期192例急性Q波心肌梗塞(QMI)比较,发现NQMI在发病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等方面与QMI相似;而住院期间心功能较好,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心肌酶峰值幅度较小... 作者总结了23例急件非Q波心肌梗塞(NQMI),与同期192例急性Q波心肌梗塞(QMI)比较,发现NQMI在发病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等方面与QMI相似;而住院期间心功能较好,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心肌酶峰值幅度较小,峰值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短。简要讨论了产生这种差别的可能原因,并指出NQMI梗塞后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再梗塞的机会较多,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q 肌酸磷酸激酶
下载PDF
碎裂QRS波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关秀兰 朱可云 +2 位作者 陈华发 邓月娟 李小梅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4期189-190,193,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 QRS波)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与非AMI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f QRS或病理性Q波分组,分析f QRS波的...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 QRS波)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与非AMI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f QRS或病理性Q波分组,分析f QRS波的分布特性及价值性。结果 1下壁出现f QRS的机率(12.22%)较前壁、侧壁(5.6%)、3.3%)高。2病理性Q波(25.56%)敏感性略高于f QRS波者(21.11%),但病理性Q波者(88.89%和69.70%)均低于f QRS波者特异性(95.56%)及阳性预测值(82.60%);当两者结合应用时,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性预测值(41.11%、96.67%、92.50%、62.14%)均较高。3在NSTEMI患者中f QRS(38.10%)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Q波(14.29%),f QRS与f QRS合并病理性Q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 QRS波对NSTEM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病理性q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碎裂QRS波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危险评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心源性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健 袁康正 +2 位作者 李桃勇 廖清池 戴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0期93-98,104,共7页
目的研究入院时碎裂QRS波(fQRS)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心源性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344例N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纳入患者心电图有无fQRS... 目的研究入院时碎裂QRS波(fQRS)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心源性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344例N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纳入患者心电图有无fQRS波将患者分为fQRS波组(n=145)、无fQRS波组(n=199)。根据GRACE评分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12例)、中危组(126例)及高危组(106例)。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心源性死亡事件。比较不同组患者各参数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fQRS波、GRACE评分及两者联合预测短期心源性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344例NSTEMI患者共随访(5.55±1.37)个月,发生心源性死亡患者24例。fQRS波组患者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占比以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无fQRS波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低于无fQRS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组心源性死亡者占比为10.34%,高于无fQRS波组的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fQRS波、GRACE评分是NSTEMI患者短期内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OR=2.739,95%CI:1.123~6.637,P=0.002;OR=10.861,95%CI:2.426~48.621,P=0.027)。fQRS波组ROC预测心源性死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609(95%CI:0.556~0.661),GRACE评分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685~0.781);两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8;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结果显示,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GRACE评分检测和fQRS波检测。结论fQRS波、GRACE评分以及两者联合均能预测NSTEMI患者短期心源性死亡事件。fQRS波联合GRACE评分对NSTEMI患者短期心源性死亡事件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碎裂qRS波 GRACE评分 心源性死亡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蓉 严首春 李寅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NQ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救用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组(28例)、替...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NQ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救用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组(28例)、替罗非班组(30例)和联合用药组(36例).评估患者用药后胸痛症状缓解及心电图缺血改善情况,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 h、24 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并评估患者近期预后.结果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发病时间及有吸烟史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用药组的胸痛症状缓解率和心电图缺血改善率均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替罗非班组〔胸痛症状缓解率:97.22%(35/36)比75.00%(21/28)、80.00%(24/30),心电图缺血改善率:91.67%(33/36)比60.71%(17/28)、70.00%(21/30),均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12 h、24 h血清cTnI和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低分子肝素组和替罗非班组〔cTnI(μg/L):12 h为0.35±0.06比0.40±0.07、0.41±0.08,24 h为0.19±0.04比0.28±0.06、0.26±0.06;CK-MB(U/L):12 h为0.49±0.10比0.60±0.15、0.61±0.12,24 h为0.29±0.05比0.35±0.07、0.33±0.06,均P<0.05〕.替罗非班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仅有1例和2例出现皮下瘀血,3组均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3组治疗后60 d内均未发生心源性猝死事件;联合用药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替罗非班组〔8.33%(3/36)比28.57%(8/28)、33.33%(10/30),均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NQMI患者的救治效果和近期预后改善情况均优于单用一种药物,且不会增加用药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替罗非班 联合应用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 急救治疗 近期预后
下载PDF
病理性Q波在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改变诊断方面的效果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敏 贾凯侠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2期3418-3421,共4页
目的探究病理性Q波对心肌梗死(MI)患者冠状动脉改变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2例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进行详细问诊及电解质、血脂、凝血、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并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进行... 目的探究病理性Q波对心肌梗死(MI)患者冠状动脉改变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2例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进行详细问诊及电解质、血脂、凝血、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并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测量,记录其中病理性Q波出现的位置及出现Q波患者的数量;用右侧桡动脉穿刺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记录回旋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中的病变数目,并将2支及以上血管出现病变的记为多支病变。对比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检测方法,测量计算对于不同部位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改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发现并评价病理性Q波对于MI患者冠状动脉改变位置及血管数目诊断的准确性。评价分析病理Q波与碎裂QRS波在冠状动脉改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前壁MI患者33例(53.2%),下壁MI患者24例(38.7%);单支病变患者41例(66.1%),其中前壁MI患者有23例,下壁MI患者有18例;多支病变患者16例(25.8%),其中前壁MI患者7例,下壁MI患者9例。对比前壁MI与下壁MI患者病理性Q波诊断数据可以发现,病理性Q波对于不同梗死部位的诊断效果不同,对于前壁MI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83.22%,特异度为66.92%;对于下壁MI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71.90%,特异度为89.33%。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病理性Q波对于前壁MI诊断的灵敏度较下壁MI高,而对于下壁MI诊断的特异度高于前壁MI;对于两种梗死部位下的血管改变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性Q波针对冠状动脉改变诊断的灵敏度低于碎裂QRS波,但特异度远高于碎裂QRS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Q波可对MI患者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现及位置判断提供可靠的诊断参考,并且对于前壁MI诊断的灵敏度较下壁高,而对于下壁MI诊断的特异度高于前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q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诊断效果
下载PDF
从新西兰兔高侧壁心肌坏死前后病理性Q波的变迁看Q波的形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翔 朱浩 尹炳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80-882,共3页
目的从新西兰兔心肌坏死动物模型复制前后Q波在体表位置的变迁探讨病理性Q波的形成原因。方法30只新西兰兔采用Wilson导联记录其胸背部预定点的心电图,与经定量化学损伤法复制的高侧壁心肌坏死动物模型相同体表测试点记录的心电图进行比... 目的从新西兰兔心肌坏死动物模型复制前后Q波在体表位置的变迁探讨病理性Q波的形成原因。方法30只新西兰兔采用Wilson导联记录其胸背部预定点的心电图,与经定量化学损伤法复制的高侧壁心肌坏死动物模型相同体表测试点记录的心电图进行比较,统计相关位点出现病理性Q波的例数。结果在坏死区域正对的体表部位出现了病理性Q波,而对应区域的病理性Q波消失。经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Q波可能是负性的心室腔电位通过该坏死“窗口”传到体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心肌疾病 坏死 病理性q 高侧壁
下载PDF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冉崇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8年第8期449-450,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在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减少非Q波型AMI误诊的机会。方法通过单克隆金标志双抗免疫渗滤快速分析法,动态观测心肌标志物在非Q波型AMI时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心肌...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在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减少非Q波型AMI误诊的机会。方法通过单克隆金标志双抗免疫渗滤快速分析法,动态观测心肌标志物在非Q波型AMI时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 mass)对非Q波型AMI的相对敏感性为38.3%~85.1%,诊断符合率为62.1%~82.8%,均随时间增加逐渐增高;相对特异性为75.0%~100%,漏诊率为14.9%~61.7%,均随时间增加降低;心肌肌钙蛋白T(cTnT)、cTnI在不同时间均优于CK-MB mass,Myo相对敏感性在6h后迅速从85.1%下降至44.7%、12.8%,漏诊率在6h只有14.9%。结论cTnT、cTnI、Myo、CK-MBmass对非Q波型AMI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临床应用将减少非Q波型AMI误诊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损伤标志物 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 快速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