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被引量:1
1
作者 秦硕璞 李婷 +6 位作者 张雅京 杨淼 郝一涵 汪明明 马欣悦 王辰星 严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36-7551,共16页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高消耗、高投入、高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着中国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源非CO_(2)气体以极具增温潜势的CH_(4)和N_(2)O为主,控制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高消耗、高投入、高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着中国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源非CO_(2)气体以极具增温潜势的CH_(4)和N_(2)O为主,控制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我国农业系统非CO_(2)温室气体核算尚处于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之中,在估算方法、模型参数等方面还未形成一套完整和公认的体系。研究参考IPCC分类法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农业系统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废弃物的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以2020年为基准对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系统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2801.68万t CO_(2)-e,CH_(4)是农业系统排放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我国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西北、华北、西南以畜牧业温室气体为主导,华东、华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导,东北、华中地区较为特殊,主导类型相对复杂;农业废弃物排放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地区。研究所构建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可充分体现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体现各省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有利于各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规划政策,可为降低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核算研究中的不确定性、为碳中和实现过程中明确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贡献提供方法支持与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温室气体 农业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气候变化
下载PDF
Progress on Monitoring Methods of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被引量:1
2
作者 Liyuan ZHAO Yuming DU +2 位作者 Wei WANG Chunlin SHANG Qiqige NAR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2年第5期14-18,24,共6页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hods have introduced many uncertainties for the accurate monitoring of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In thi...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hods have introduced many uncertainties for the accurate monitoring of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In this paper,the monitoring methods of 7 long-lived greenhouse gases(LLGHG),including carbon dioxide(CO_(2)),methane(CH_(4)),nitrous oxide(N_(2)O),hydrofluorocarbons(HFCs),perfluorocarbons(PFCs),sulfur hexafluoride(SF_(6))and nitrogen trifluoride(NF_(3)),which are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in the Kyoto Protocol and the Doha Amendment,were summarized,and the principle,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f each method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Besides,their application scope was analyzed,and the domestication research of relevant instruments was analyzed and prospected.At present,the monitoring methods of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are developing towards automation and multi-component simultaneous rapid detection,and are accelerating its integration with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top-down and bottom-up methods are used to provide strong data support for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various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house gases co_(2) CH_(4) N_(2)O Monitoring methods
下载PDF
Variations in Column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 China and Their Response to the 2015-2016 El Niño Event
3
作者 Ningwei LIU Lingjun XIA +6 位作者 Youjun DOU Shaorou DONG Jing WEN Ying WANG Rui FENG Ruonan WANG Yuhe LI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608-619,共12页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enhancement of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has been the primary cause of global warming.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a...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enhancement of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has been the primary cause of global warming.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are significant prerequisites for carbon emission control.Using monthly data of global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_(2))and methane(CH4)column concentrations(hereinafter XCO_(2) and XCH_(4),respectively)retrieved by the Greenhouse Gas Observation Satellite(GOSAT),we analyzed the variations in XCO_(2)and XCH_(4)in China during 2010-2022 after confirm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Then,the influence of a strong El Niño event in 2015-2016 on XCO_(2) and XCH_(4) variations in China was further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trieved XCO_(2) and XCH_(4) from GOSAT have similar temporal variation trends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ground observation and emission inventory data of an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which could be used to assess the variations in XCO_(2) and XCH_(4) in China.XCO_(2) is high in spring and winter while XCH_(4) is high in autumn.Both XCO_(2) and XCH_(4) gradually declined from Southeast China to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China,with variation ranges of 401-406 and 1.81-1.88 ppmv,respectively;and the high value areas are located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XCO_(2) and XCH_(4) in China increased as a whole during 2010-2022,with rapid enhancement and high levels of XCO_(2) and XCH_(4) in several areas.Th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XCO_(2) and XCH_(4) over China in 2016 might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ong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event during 2015-2016.Under a global warming background in 2015,XCO_(2) and XCH_(4) increased by 0.768%and 0.657%in 2016 in China.Data analysis reveals that both the XCO_(2) and XCH_(4) variations might reflect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ENSO event on glacier melt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house gases column concentration co_(2) CH4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El Niño
原文传递
2009-2019年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变化特征
4
作者 谢桐川 赵胡笳 +6 位作者 王鹏 代家庚 孙敬敏 侯续丽 吕明佳 马文博 刘宁微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5期44-52,共9页
利用2009—2019年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东北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的日变化、月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影响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的气象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龙凤山大气本底站... 利用2009—2019年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东北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的日变化、月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影响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的气象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龙凤山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日变化表现为在夏季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秋季,春季次之,冬季变化幅度最小,每日峰值出现在08:00之前,16:00左右出现最低值。CO_(2)浓度月变化表现为最大值出现在1月,平均值约为416.1×10^(-6),最小值出现在7月,平均值为391.1×10^(-6)。CO_(2)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CO_(2)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平均值为415.4×10^(-6),夏季出现最低值,其平均值为395.8×10^(-6)。研究期内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平均浓度呈现增长趋势,增长率为2.45×10^(-6)/a。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春季最大频率风向出现在SSW方向(21.0%),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出现在SSW和S方向(23.1%和22.7%),秋季最大频率风向出现在SSW方向(23.4%),冬季风向频率最大值出现在SW方向(31.6%),不同季节CO_(2)浓度高值均出现在北风主导条件下。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0.54),相对湿度与CO_(2)浓度在春季和秋季呈显著负相关(-0.44和-0.55),CO_(2)浓度与风速相关性较小,可能与较高浓度CO_(2)源输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co_(2) 气象要素 区域大气本底站
下载PDF
金融科技水平影响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佳 刘航舶 +4 位作者 史晨辰 刘跃 邓祥征 王姣娥 陈明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0-418,共9页
针对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以2011—2019年中国内地20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非CO_(2)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验证了金融科技水平影响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特征及区... 针对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以2011—2019年中国内地20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非CO_(2)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验证了金融科技水平影响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特征及区域异质性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三个方面:1)金融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污染减排效果,能够抑制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企业的金融科技较低时,其工业二氧化硫减排作用较强,但更一般的情况是,在企业的金融科技水平较高时企业的工业氮氧化物减排效果大多呈现好转的态势.2)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企业污染减排的作用存在结构效应.金融科技覆盖广度对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的减排强度显著强于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和金融数字化程度.3)金融科技对非CO_(2)温室气体减排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整体来看,中部地区显著高于东西部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各地实行差异化金融科技发展策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水平 co_(2)温室气体 工业二氧化硫 工业氮氧化物 门限效应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和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曾文静 邱岚英 +4 位作者 陈俊杰 钱浩宇 张楠 丁艳锋 江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3-550,共8页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和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为气候变化下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和丰产低碳的稻作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两个CO_...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和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为气候变化下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和丰产低碳的稻作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两个CO_(2)浓度处理,分别为正常大气CO_(2)浓度处理(简称aCO_(2),CO_(2)浓度约为0.04%)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处理(简称eCO_(2),CO_(2)浓度约为0.055%),每个处理的田块混入等量的前茬小麦秸秆,探明秸秆还田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等生长特性、稻田CH_(4)排放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揭示秸秆还田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CH_(4)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促进水稻的生长,使剑叶叶面积增加25.0%,地上生物量增加22.0%,产量提高29.0%。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有降低稻田CH_(4)排放的趋势,使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降低了39.4%。大气CO_(2)浓度升高使土壤甲烷氧化关键基因pmoA的拷贝数增加了20.0%,但对甲烷产生关键基因mcrA的拷贝数影响较小。【结论】秸秆还田条件下,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有利于减少稻田温室气体CH_(4)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升高 秸秆还田 温室气体 水稻产量 甲烷排放
下载PDF
基于生物固碳技术的CO_(2)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胡小夫 王凯亮 +1 位作者 沈建永 白永锋 《华电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79-85,共7页
温室气体CO_(2)积累而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生物固碳技术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多样性等优点,使其在CO_(2)资源化利用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应用前景。分别对光... 温室气体CO_(2)积累而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生物固碳技术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多样性等优点,使其在CO_(2)资源化利用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应用前景。分别对光合作用固碳原理和微生物电化学固碳原理进行了阐述,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固碳资源化利用方式,如微藻固碳制甲烷、微藻固碳制生物燃料、微藻处理废水等,以及其他生物固碳及资源化利用方式,并对未来基于生物固碳技术的CO_(2)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 二氧化碳资源化 温室气体 生物转化 低碳经济 碳中和 碳达峰
下载PDF
极端降水条件下土壤中O_(2)浓度对CO_(2)和N_(2)O浓度变化的调控作用
8
作者 韩慧 乔林明 +3 位作者 王晓璐 杜炎玲 王蕊 郭胜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55-1564,共10页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极端降水条件下温室气体(CO_(2)、N_(2)O)浓度、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O_(2)动态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针对3种土壤管理措施(不施肥、施氮肥、秸秆还田),模拟极端降水(单次100...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极端降水条件下温室气体(CO_(2)、N_(2)O)浓度、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O_(2)动态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针对3种土壤管理措施(不施肥、施氮肥、秸秆还田),模拟极端降水(单次100 mm)条件下,高频率监测3种管理措施土壤O_(2)、CO_(2)和N_(2)O浓度及其地表CO_(2)、N_(2)O通量。与对照(单次10 mm)相比,极端降水条件下不施肥、施氮肥、秸秆还田3种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310%、440%和190%;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27%、1%和−11%;地表CO_(2)、N_(2)O通量与土壤CO_(2)、N_(2)O浓度动态变化基本一致,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极端降水后土壤中O_(2)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CO_(2)、N_(2)O浓度变化则呈相反趋势;土壤中CO_(2)、N_(2)O浓度与O_(2)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随着O_(2)浓度的降低,CO_(2)呈生长曲线型增长,而N_(2)O呈指数型增长。极端降水条件下土壤中O_(2)、CO_(2)和N_(2)O浓度变化达到峰值的时间较早。极端降水在促进土壤O_(2)浓度消耗的同时,也促进了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本研究结果为明确雨养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土壤O_(2)浓度 土壤co_(2)浓度 土壤N_(2)O浓度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填闲作物对烤烟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9
作者 韩会阁 李俊营 +5 位作者 王孟孟 常栋 郭芳阳 吴照辉 宋艳丹 阎海涛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为了解填闲作物对烤烟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潮土烟田为研究对象,在冬季休闲期分别种植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glabrescens)、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和油菜(Brassica napus),地上部分饲用,残茬还田,分析... 为了解填闲作物对烤烟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潮土烟田为研究对象,在冬季休闲期分别种植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glabrescens)、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和油菜(Brassica napus),地上部分饲用,残茬还田,分析各处理间填闲作物及烤烟生物学产量、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1)3种填闲作物处理烤烟总生物量和烟叶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光叶紫花苕最高、油菜次之;(2)光叶紫花苕-烤烟、小黑麦-烤烟和油菜-烤烟土壤CO_(2)排放量分别略高于、显著高于和显著低于对照,土壤N_(2)O排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油菜-烤烟差异最大;(3)烟田土壤CO_(2)的全球增温潜势远大于N_(2)O,光叶紫花苕、小黑麦和油菜处理土壤的全球增温潜势分别是对照的106.1%、116.2%和78.1%。综上所述,黄淮烟区潮土烟田油菜-烤烟种植模式既能提高烤烟收益又可降低烟田土壤的全球增温潜势,光叶紫花苕-烤烟在不显著提高烟田土壤全球增温潜势的同时可更大幅度提高烤烟收益,因此,可因地制宜发展油菜-烤烟或光叶紫花苕-烤烟等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闲烟田 温室气体 co_(2)排放 N_(2)O排放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光谱学技术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周烽 李晓斌 +4 位作者 张力 王建峰 李虹杰 吴欣怡 周婷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11期105-113,共9页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的背景下,简要介绍了温室气体的定义、类型及危害。介绍了基于光谱学原理对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监测方法,如非分散红外吸收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调谐半导体吸收光谱...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的背景下,简要介绍了温室气体的定义、类型及危害。介绍了基于光谱学原理对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监测方法,如非分散红外吸收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调谐半导体吸收光谱法、光腔衰荡法、离轴积分腔法,并系统阐述了不同技术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研究情况。最后对相关国产仪器的研究情况、目前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光谱学 监测方法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下载PDF
中国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措施、技术应用与对策启示
11
作者 汪笑溪 李佳珂 +1 位作者 叶蕾 林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3-1804,共12页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具有升温潜势高和排放增速快等特点,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针对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刻不容缓。本文聚焦甲烷与氧化亚氮温室气体排放,搜集并整理了中国农业...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具有升温潜势高和排放增速快等特点,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针对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刻不容缓。本文聚焦甲烷与氧化亚氮温室气体排放,搜集并整理了中国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来源及时间趋势等现状;通过政策和文献梳理,从减排政策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和国际典型的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并基于排放现状和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国在减排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减排对策。虽然中国已逐步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农业部门也出台了针对性政策,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应持续加强技术研发和完善推广机制,健全碳交易市场与公共低碳投资机制。本文为进一步完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农业部门 甲烷 氧化亚氮 排放现状 政策建议
下载PDF
二氧化碳的捕集与矿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浩 陶从喜 +7 位作者 梁乾 尹佳芝 李维 沈序辉 何明海 蒋文伟 李青梅 王明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4年第7期82-90,共9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有效降低大气中的CO_(2)浓度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梳理了目前主流的CO_(2)捕集技术,包括液体基CO_(2)捕集、固体基CO_(2)捕集、膜基分离等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其优缺点;深入探讨了矿化利用技术,其主要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有效降低大气中的CO_(2)浓度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梳理了目前主流的CO_(2)捕集技术,包括液体基CO_(2)捕集、固体基CO_(2)捕集、膜基分离等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其优缺点;深入探讨了矿化利用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稳定的碳酸盐矿物,从而实现碳的永久封存。矿化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为建筑材料等行业提供新的原料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O_(2)的捕集与矿化技术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二氧化碳矿化 碳中和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利用
下载PDF
2016—2020年常州市温室气体浓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亚芳 余益军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2年第1期7-11,共5页
基于2016—2020年常州市主要温室气体的监测数据,采用长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浓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CO_(2)和CH_(4)与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生物源和人为源的影响。结果... 基于2016—2020年常州市主要温室气体的监测数据,采用长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浓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CO_(2)和CH_(4)与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生物源和人为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州市大气CO_(2)和CH_(4)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16.4 ppm和1635.7 ppb,上升速率均高于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同期水平。CO_(2)和CH_(4)浓度整体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变化,CO_(2)浓度在8月和12月分别达到最小和最大值,CH_(4)浓度7月和10月分别达到最小和最大值。夏季光合作用、植物生长等生物源对CO_(2)和CH_(4)浓度影响较大,冬季人类活动、工业生产等影响增加。CO_(2)浓度日变化呈现为早晚高、午后低的双峰结构,春季受光合作用影响有更明显的日变化规律。CH_(4)浓度表现单峰的日变化特征,秋季CH_(4)浓度最高,且日变化最明显,表明秋季生物源对CH_(4)影响更明显。CO_(2)和CH_(4)与NO_(2)、NOx、PM_(2.5)和PM_(10)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两者与NO_(2)和NOx相关性最强,表明受机动车影响较大;与气象参数的相关性则明显减弱,在风速增大时,扩散条件有利于CO_(2)和CH_(4)浓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浓度特征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14
作者 陈成 杨正健 +2 位作者 王从锋 郭小娟 唐金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11-4218,共8页
为分析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规律,选择典型小微黑臭水体分别设置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W1)、污染拦截(W2)和污染直排(W3)3组围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 为分析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规律,选择典型小微黑臭水体分别设置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W1)、污染拦截(W2)和污染直排(W3)3组围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5671.9±1189.5)、(39.2±10.1)和(4.2±2.2)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76.51%、6.54%和16.95%;仅污染拦截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1139.3±1169.6)、(102.1±35.6)和(20.0±14.1)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13.64%、15.12%和71.24%;污染直排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9140.3±256.4)、(1126.8±215.1)和(1.8±1.7)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38.74%、59.04%和2.22%.实验围隔中三大温室气体释放CO_(2)总当量大小表现为:污染直排>污染拦截>生态修复.污染直排围隔(W3)中缺氧且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降解过程中消耗大量O_(2)并释放CH_(4)和CO_(2),导致其释放通量及当量贡献率较高;污染拦截围隔(W2)发生了水体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藻类光合作用产氧消耗CO_(2)并释放N_(2)O,导致N_(2)O较高、CO_(2)较低,N_(2)O是其当量最主要贡献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W1)中DO较高,抑制CH_(4)产生并加速氧化,同时抑制反硝化作用导致N_(2)O较低,减少了向大气的总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黑臭水体 温室气体排放 co_(2)、CH_(4)和N_(2)O当量贡献 生态修复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捕捉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沐紫 贾国伟 +2 位作者 赵砚珑 张鑫 李建荣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5-379,共15页
随着全球暖化研究的深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非二气体)日益受到重视,其温升效应大,寿命长,能够带来巨大的温室效应,因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对非二气体的高效捕捉是目前面临的难点和新挑战。多孔材料吸附捕捉是一种低能耗的气... 随着全球暖化研究的深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非二气体)日益受到重视,其温升效应大,寿命长,能够带来巨大的温室效应,因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对非二气体的高效捕捉是目前面临的难点和新挑战。多孔材料吸附捕捉是一种低能耗的气体捕集分离技术,关键在于高效的吸附剂开发。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因其结构多样,孔道的高度可调控性能,以及具有丰富的开放金属位点等特点为非二气体的分离和捕捉提供了新的机遇。以此为主题,总结了近年来MOF材料在非二气体分离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材料的分离机理与性能,展望了未来MOFs材料在非二气体分离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吸附捕集 吸附容量 选择性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基于DayCent的旱地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闫琪 张淑鑫 +2 位作者 侯文姬 王丽梅 张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8-136,共9页
气候变化通过大气CO_(2)浓度、温度和降雨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实现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该研究在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利用... 气候变化通过大气CO_(2)浓度、温度和降雨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实现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该研究在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利用当前大气CO_(2)浓度与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旱作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田间观测数据,采用“试错法”对DayCent模型进行校验,并利用校验后的模型,根据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气候情景数据,预测未来SSP126(低排放水平)与SSP245(中等排放水平)气候情景下旱地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结果表明,DayCent模型对不同大气CO_(2)浓度下N_(2)O、CH_(4)和CO_(2)排放通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高度一致,模拟效率(modeling efficiency,EF)分别为0.58~0.87、0.45~0.65和0.25~0.6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83~1.33 g/(hm^(2)·d)、0.67~0.82 g/(hm^(2)·d)和0.58~0.80 g/(m^(2)·d),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80~0.91、0.53~0.80和0.53~0.85。SSP126和SSP245气候情景下,在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下旱地农田N_(2)O和CO_(2)年排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以2001—2020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为基准,到2060年N_(2)O年排放量分别增加22.8%和24.9%,CO_(2)年排放量分别增加6.7%和8.0%;旱地农田CH_(4)年吸收量呈下降趋势,两个气候情景下分别减少13.6%和13.4%。未来气候情景下旱地农田仍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优化氮肥管理和农田耕作措施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模拟结果可以为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气候变化 农田 玉米 co_(2)浓度升高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中国省域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峰值预测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阳 陈敏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174-5189,共16页
运用IPCC清单方法核算了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源非二氧化碳(非CO_(2))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基于Tapio弹性脱钩理论和情景预测法、STIRPAT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预测了其达峰时间和规模,并结合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S... 运用IPCC清单方法核算了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源非二氧化碳(非CO_(2))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基于Tapio弹性脱钩理论和情景预测法、STIRPAT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预测了其达峰时间和规模,并结合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STIRPA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识别了中国农业非CO_(2)GHG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情景和中情景下中国农业非CO_(2)GHG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到2050年仍未达峰;2018—2050年低情景下GHG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低情景下已于2018年达峰,峰值为0.73×10^(9) t(以CO_(2)⁃eq计,下同);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青海省农业生产与其农业非CO_(2)GHG排放呈强脱钩状态,其余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呈弱脱钩状态;除天津市和黑龙江省以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和人口为农业非CO_(2)GHG排放的促进因素,效率和结构为其抑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温室气体 影响因素 峰值预测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珠江口红树林土壤甲烷和二氧化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涵 唐常源 +4 位作者 禤映雪 江涛 黄品怡 杨秋 曹英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9-948,共10页
红树林作为碳密度最高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在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广州市珠江河口红树林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运用静态箱法分别对红树林中的外滩(靠近海岸)、中滩(植被聚集)和内滩(... 红树林作为碳密度最高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在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广州市珠江河口红树林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运用静态箱法分别对红树林中的外滩(靠近海岸)、中滩(植被聚集)和内滩(靠近内陆)的土壤-大气界面的CO_(2)和CH_(4)通量进行观测,探讨红树林生态系统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温度、含水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此外,基于稳定碳同位素(δ^(13)C)特征和Keeling Plot方法综合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CO_(2)和CH_(4)通量的来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平均CH_(4)通量为18.97μmol·m^(-2)·h^(−1),CO_(2)通量均值为4.19 mmol·m^(-2)·h^(−1)。CO_(2)和CH_(4)的通量均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CO_(2)通量最高值出现在3月,CH_(4)在9月达到最高值。CO_(2)通量排序为内滩>中滩>外滩,CH_(4)通量则表现为中滩>外滩>内滩。土壤含水量、pH、EC、ORP和有机碳含量与CO_(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CH_(4)通量与土壤含水量、pH和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虽然研究区红树为C3植物,然而土壤呼吸产生的CO_(2)的同位素特征在内滩为−16.05‰,中滩为−17.73‰,外滩为−29.77‰,内滩和中滩表现为C4植物特征,由此表明藻类成为土壤呼吸来源。内滩的有机质分解程度最高。研究区CH_(4)的分馏系数在外滩、中滩和内滩均小于1.055,CH_(4)产生方式以乙酸产甲烷为主。该研究系统探讨了红树林生态系统CO_(2)和CH_(4)通量、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了解红树林对碳循环及其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温室气体通量 二氧化碳(co_(2)) 甲烷(CH_(4)) 稳定碳同位素
下载PDF
不同类型湿地CO_(2)︰CH_(4)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整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镭 戴国华 +1 位作者 朱二雄 冯晓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7-1155,共9页
湿地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CH_(4)在百年尺度上的全球增温潜势是CO_(2)的45倍,因此深入研究湿地CO_(2)︰CH_(4)的排放比例及其影响因素对准确理解和预测湿地碳循... 湿地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CH_(4)在百年尺度上的全球增温潜势是CO_(2)的45倍,因此深入研究湿地CO_(2)︰CH_(4)的排放比例及其影响因素对准确理解和预测湿地碳循环过程及其对未来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整合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类型湿地中CO_(2)︰CH_(4)排放比例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藓类泥炭沼泽、滨海湿地和稻田中CO_(2)︰CH_(4)排放比例显著高于草本沼泽、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等其他类型湿地;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湿地CO_(2)︰CH_(4)排放比例与pH和水位显著负相关,与盐度显著正相关。可见,藓类泥炭沼泽低水位和低pH抑制CH_(4)排放是导致其CO_(2)︰CH_(4)排放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而滨海湿地高盐分抑制CH_(4)排放是其CO_(2)︰CH_(4)排放比例高的重要原因。与自然湿地相比,稻田CO_(2)︰CH_(4)排放比例高与其人为施肥和稻草还田抑制CH_(4)排放有关。此外,大气温度、土壤温度、降水量、土壤含水率等因子也对湿地CO_(2)︰CH_(4)排放比例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它们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目前,湿地CO_(2)︰CH_(4)排放比例和影响因素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未来亟待加强不同类型湿地CO_(2)︰CH_(4)排放比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温室气体 co_(2) CH_(4)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应用于GF-5卫星的大气CO_(2)协同反演算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时超 王先华 +3 位作者 叶函函 李超 安源 王晓迪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6-22,共7页
基于我国GF-5号卫星上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仪(GMI)的遥感数据,开展中国区域的CO_(2)反演实验,根据中国区域特征差异对CO_(2)廓线样本进行统计,构建了适合中国区域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集,然后将统计反演得到的CO_(2)廓线作为初始值代入... 基于我国GF-5号卫星上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仪(GMI)的遥感数据,开展中国区域的CO_(2)反演实验,根据中国区域特征差异对CO_(2)廓线样本进行统计,构建了适合中国区域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集,然后将统计反演得到的CO_(2)廓线作为初始值代入物理反演方法当中,形成协同统计和物理方法的新算法。通过分析新算法的反演结果,得出协同反演算法在单独使用物理反演算法的基础上精度提高了47.7%,其反演结果与国际上同类型的卫星OCO-2提供的观测结果的相关性达到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仪 co_(2) 协同反演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