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ential impact of early physiotherap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or non-traumatic neck and back pain
1
作者 Pothiawala Sohil Pua Yong Hao Leong Mark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BACKGROUND: Musculoskeletal complaints, especially non-traumatic neck and back pain, are routinely encounter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D) and lead to ED overcrowding, a burgeoning wait time for physiotherapy and ... BACKGROUND: Musculoskeletal complaints, especially non-traumatic neck and back pain, are routinely encounter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D) and lead to ED overcrowding, a burgeoning wait time for physiotherapy and outpatient orthopedic reviews. The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early physiotherapy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EPET) vs. standard care(SC) on clinical outcomes for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D with non-traumatic neck and back pain.METHOD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125 patients who presented to the ED with non-traumatic neck and back pain with/without peripheral symptoms from July 2010 to February 2011.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Modifi ed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MODI) and 11-point Numeric Pain Rating Scale were used as outcome measures and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at a mean of 34 days from their initial ED visit.RESULTS: We identifi ed a total of 125 patients. EPET group comprised 62 patients(mean age, 45 years; men, 63%) and SC group comprised 63 patients(mean age, 45 years; men, 43%). The EPET and SC groups received physiotherapy at a median of 4 and 34 days respectively from their fi rst ED visit. EPET patients had signifi cantly lower levels of disability(9.0% vs. 33.4%, Welch t-test, P<0.001) and pain(median value, 1 vs. 4 points, Mann-Whitney U-test, P<0.001) compared with SC patients.CONCLUSION: Early access to physiotherapy in ED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ain and disability levels. EPET protocol can potentially decrease the demand on outpatient orthopedic services, thereby freeing up available resources to treat patients who are more likely to benefi t from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OTHERAPY Emergency department non-traumatic neck and back pain
下载PDF
Etiology of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en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被引量:7
2
作者 Wen-Chieh Yang Chun-Yu Chen Han-Ping W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3年第9期276-284,共9页
Acute abdominal pain is a common complaint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A complete evaluation is the key factor approaching the disease and should include the patient's age, any trauma history, the onset an... Acute abdominal pain is a common complaint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A complete evaluation is the key factor approaching the disease and should include the patient's age, any trauma history, the onset and chronicity of the pain, the related symptoms and a detailed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aim of this review article is to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physicians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with the age factors and several causes of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inal pain. The leading causes of acute abdominal pain are divided into four age groups: infants younger than 2 years old, children 2 to 5, children 5 to 12, and children older than 12 years old. We review the information about acute appendicitis, intussusception, HenochSchnlein purpura, infection, Meckel's diverticulum and mesenteric adenitis. In conclusion, the etiologies of acute abdomen in children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vary depending on age. A complete history and detailed physical examination, as well as abdominal imaging examinations, c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hysicia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to narrow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bdominal emergencies and give a timely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OMINAL pain non-traumatic ACUTE ABDOMINAL pain
下载PDF
Blunt aortic injury-traumatic aortic isthmus pseudoaneurysm with right iliac artery dissection aneurysm: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3
作者 Xiao-Xin Fang Xin-Hui Wu Xiao-Feng Ch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5期4998-5004,共7页
BACKGROUND Blunt aortic injury is a special type of aortic disease.Due to its low incidence,high prehospital mortality and high probability of leakage diagnosis,the timely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blunt aortic ... BACKGROUND Blunt aortic injury is a special type of aortic disease.Due to its low incidence,high prehospital mortality and high probability of leakage diagnosis,the timely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blunt aortic injury who survive the initial injury has always been a clinical challenge.CASE SUMMARY We report a case of traumatic aortic pseudoaneurysm with right iliac artery dissection aneurysm that was diagnosed 3 mo after a traffic accident.The patient is a 76-year-old male who was knocked down by a fast-moving four-wheel motor vehicle while crossing the road(the damage mechanism was side impact).He received chest,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y(CT)and whole abdomen enhanced CT in the local hospital.The images suggeste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right frontoparietal scalp hematoma,fracture of the right clavicle and second rib,lumpshaped mediastinal shadow outside the anterior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a(mediastinal hematoma),mesenteric vascular injury with hematoma formation,pelvic fracture,and subluxation of the left sacroiliac joint.After the pelvic fracture was fixed with an external stent,he was sent to our hospital for further treatment.In our hospital,he successfully underwent partial resection of the small intestine and CT-guided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left sacroiliac joint and returned to the local hospital f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However,since the accident,the patient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mild chest pain,which has not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clinicians.During rehabilitation,his chest pain gradually worsened,and the thoracic aort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performed in the local hospital showed a pseudoaneurysm in the initial descending segment of the aortic arch.After transfer to our hospital,a dissecting aneurysm of the right external iliac artery was incidentally found in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Finally,endovascular stent graft repair was performed,and he was discharged on the 10th day after the operation.No obvious endo-leak was found after 4 years of follow-up.CONCLUSION We highlight that emergency trauma centers should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aortic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otor vehicle crashes and repeat the examination when necessary to avoid missed diagn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r vehicle collision Blunt aortic injury chest pain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 traumatic dissecting aneurysm Case report
下载PDF
PQRST分诊模式对非创伤性疼痛患者的作用效果
4
作者 李伟 刘小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754-757,共4页
目的研究PQRST分诊模式对非创伤性疼痛患者分诊满意度和分诊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2年6—12月收治的100例非创伤性疼痛的患者资料,按照分诊模式分为两组,接受传统分诊模式的为对照组(n=49);接受PQRST分诊模式的为研究组(n=... 目的研究PQRST分诊模式对非创伤性疼痛患者分诊满意度和分诊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2年6—12月收治的100例非创伤性疼痛的患者资料,按照分诊模式分为两组,接受传统分诊模式的为对照组(n=49);接受PQRST分诊模式的为研究组(n=51)。比较两组分诊准确率、分诊时间、患者20项疼痛焦虑症状量表(PASS20)、意外事件、分诊满意度和分诊质量。结果研究组分诊准确率较对照组高,分诊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生理焦虑、回避、恐惧3个维度评分降低(P<0.05),认知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诊服务、分诊秩序、分诊准确度、危急情况应对处理评分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意外事件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2.24%)(P<0.05);研究组分诊效率、分诊评估、救治效果评分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结论PQRST分诊模式能提高非创伤性疼痛整体分诊质量,缩短分诊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焦虑情绪,提高分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创伤性疼痛 PQRST分诊模式 分诊准确率 分诊满意度 分诊时间
下载PDF
基于“心脾相关”论治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佳敏 曾敏 +2 位作者 谢煌烈 韩鹏宇 郑朝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171-175,181,共6页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schaemia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INOCA)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胸闷等不适症状反复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五脏相关,心脾为要”的论治体系,INOCA属本虚标...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schaemia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INOCA)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胸闷等不适症状反复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五脏相关,心脾为要”的论治体系,INOCA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脾肾虚,重在心脾同调,标实为痰、瘀为主,甚者痰瘀互结。治疗上当以养心为主,重视健脾,兼顾固肾、疏肝理肺之法,辨证施治,屡见奇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心脾相关 胸痹心痛
下载PDF
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的构建
6
作者 崔甜恬 童宇平 +1 位作者 高玉婷 杜晓庆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197-3208,共12页
目的:构建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方法:以临床需求为前提、理论框架为核心、文献研究为支撑构建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最终版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 目的:构建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方法:以临床需求为前提、理论框架为核心、文献研究为支撑构建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最终版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结果:19名专家完成2轮专家函询,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91%和95.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5和0.908,专家函询变异系数为0.00~0.31和0.00~0.2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53~0.395和0.177~0.464(均P<0.001),最终形成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包含3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251项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具有可靠性、临床适用性和严谨性,可为急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AID框架 急诊科 非创伤性胸痛 临床路径 循证护理 德尔菲法
下载PDF
急诊非创伤胸痛患者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的价值分析
7
作者 徐银凤 郑晓含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时急诊接诊的100例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8月—2023年7月...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时急诊接诊的100例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8月—2023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后接诊的100例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为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预检分诊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开放静脉通路时间、口服给药时间、床旁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检验报告时间等各项急救策略实施时间差异,对2组患者实施随访,比较2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率以及ST段降低率差异,比较2组患者预检分诊准确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开放静脉通路时间、口服给药时间以及床旁POCT+检验报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AMI复发率、二次PCI手术率以及ST段降低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预检分诊准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1/100),低于对照组的6.00%(6/100)(P<0.05)。结论将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应用于急诊中效果肯定,对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且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并不会降低预检分诊准确率,还有助于降低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急诊预检分诊 非创伤性胸痛 不良反应 抢救效果 抢救效率
下载PDF
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的影响
8
作者 王翔 熊小雪 +1 位作者 李宾 甘受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及近期预后情况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整理我院标准版胸痛中心数据库,选择时间节点完整的NSTEM... 目的探讨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及近期预后情况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整理我院标准版胸痛中心数据库,选择时间节点完整的NSTEMI患者共105例。按照S-FMC的长短,分为早期组(0~6h)、中期组(7~24h)、亚中期组(25~72h)和晚期组(>72h)共4个研究组。分析在不同S-FMC下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以及出院后1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4个研究组平均就诊时间是(2.77±1.78)h、(14.34±5.65)h、(43.25±15.16)h和(101.75±17.89)h,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是26.3%、53.7%、40.0%、81.8%,出院后1个月内发生MACE的概率分别是28.9%、61.1%、70.7%、6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对于NSTEMI患者,缩短S-FMC可降低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减少出院后1个月内MACE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医疗接触时间 胸痛中心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不全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生物标记物联合检测与HEART评分对急诊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效能
9
作者 闫博 邢绣荣 +2 位作者 李思颉 王春源 王征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84-490,496,共8页
目的 探讨NT-proBNP、Fib及hs-CRP 3项生物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效能,并与急诊胸痛危险(HEART)评分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急诊科收治的发作距首次检测时间≤6 h的老年NSTEMI患... 目的 探讨NT-proBNP、Fib及hs-CRP 3项生物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效能,并与急诊胸痛危险(HEART)评分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急诊科收治的发作距首次检测时间≤6 h的老年NSTEMI患者90例,根据血运重建术前有无院内MACE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危险评分和检测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标记物的截点(Cutoff)值,以达到Cutoff值总数进行危险分层,对HEART危险分层和联合检测危险分层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基线比较和两两比较。结果 平均年龄72.10±8.32岁,发病距检测时间3.5(2.0,4.5) h,MACE 33例(36.67%);组间比较显示,事件组HEART危险分层、NT-proBNP、Fib和hs-CRP水平均高于非事件组(P <0.05);logistic回归显示,NT-proBNP(OR=1.000,95%CI为1.000~1.000,P=0.039)、Fib(OR=3.286,95%CI为1.543~6.997,P=0.002)和hs-CRP(OR=1.142,95%CI为1.037~1.257,P=0.007)是MACE的危险因素,有效保留在联合检测回归方程;ROC曲线显示,NTpro BNP、Fib和hs-CRP预测MACE的Cutoff值分别为2 203 ng/L、4.36 g/L和14.20 mg/L;同时达到Cutoff值的标记物数越多,联合检测危险分层越高,MACE发生率越高;AUC两两比较显示,HEART危险分层(AUC=0.752,95%CI为0.650~0.854)和联合检测危险分层(AUC=0.903,95%CI为0.838~0.968)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NT-proBNP、Fib和hs-CRP联合检测与HEART危险评分均是高效、准确的危险分层手段,均适用于急诊早期就诊的老年NSTEMI患者在血运重建术前的MACE预测,且生物标记物联合检测的预警效能优于HEART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记物 联合检测 危险分层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HEART评分 急诊 老年
下载PDF
HEART评分在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病情评估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李筱姝 李志民 李志强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3年第6期371-375,共5页
目的分析HEART评分在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并指导药物治疗。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门头沟教学医院急诊科的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12月就诊的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 目的分析HEART评分在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并指导药物治疗。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门头沟教学医院急诊科的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12月就诊的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为观察组,依据HEART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比较2组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差异及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117例,中危患者35例(占35.0%),诊断ACS 18例(占36.6%),低危患者43例(占36.8%),诊断ACS 1例(占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发生MACE 9例(占7.7%),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43(0.19,1.00),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使用HEART评分进行病情分级对患者30 d MACE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40(0.17,0.96),P<0.05]。结论HEART评分可以准确筛选出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的中、低危ACS患者,保障患者安全,可以用作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快速病情评估和用药指导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HEART评分 急性非高危心源性胸痛 病人病情 药物治疗
下载PDF
急性胸痛患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分诊预测模型建立
11
作者 潘笑 王燕娥 +1 位作者 朱斌 吴月瑛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构建急诊胸痛患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预测模型,为分诊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构建急诊胸痛患... 目的构建急诊胸痛患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预测模型,为分诊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构建急诊胸痛患者NSTE-ACS预测模型,并采用外部验证法检验其预测效能。结果建模组纳入370例急诊胸痛患者中NSTE-ACS 76例,发生率为20.54%。年龄≥65岁、男性、既往糖尿病史、高血压史、MEWS评分、心电图ST-T改变、伴随出汗,恶心或呕吐,呼吸困难或心悸症状是急性胸痛患者发生NSTE-ACS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可视化急诊胸痛患者NSTE-ACS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拟合优度检验P=0.904。外部验证AUC为0.844。结论NSTE-ACS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预测效果良好,可为急诊胸痛患者预检分诊提供具有科学、实用和直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胸痛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诊预检分诊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疼痛触发点理论针刀对中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闫本流 张卫东 朱传奇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疼痛触发点理论针刀治疗中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项城市中医院骨伤科93例中晚期非创伤性ONF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均实施内服中药,对照组46例给予手法松解治疗,观察组47例在此基础上给予... 目的探讨基于疼痛触发点理论针刀治疗中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项城市中医院骨伤科93例中晚期非创伤性ONF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均实施内服中药,对照组46例给予手法松解治疗,观察组47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疼痛触发点理论针刀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程度、髋关节活动度、血管舒缩因子、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92±0.37)分、组胺(HIS)(7.31±1.06)ng/mL、内皮素(ET)-1(1.73±0.42)pg/mL、去甲肾上腺素(NE)(0.41±0.08)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2.15±0.55)分、(7.98±1.20)ng/mL、(2.01±0.46)pg/mL、(0.45±0.09)ng/mL,一氧化氮(NO)(5.76±1.21)μmol/L水平高于对照组(5.26±1.07)μmol/L,髋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6%,观察组为15.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疼痛触发点理论探讨针刀治疗中晚期非创伤性ONFH患者,可有效减轻的关节疼痛,调节血管舒缩因子水平,改善髋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触发点理论 针刀疗法 中晚期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病人健康问卷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筛查抑郁焦虑的效度和信度 被引量:50
13
作者 曲姗 史欣欣 +2 位作者 谢稚鹃 丁荣晶 郑敏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分析病人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在非心源性胸痛(non-cardiac chest pain, NCCP)患者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探索快速筛查焦虑抑郁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2017-2018年就诊的非心源性胸痛患者343人。完成PHQ-9和GAD-... 目的:分析病人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在非心源性胸痛(non-cardiac chest pain, NCCP)患者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探索快速筛查焦虑抑郁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2017-2018年就诊的非心源性胸痛患者343人。完成PHQ-9和GAD-7评定,随机抽取30人重测。采用Cronbach α系数评估内部一致性,以精神科医生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根据ICD-10做出的诊断为"金标准"评估效标效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诊断效能。结果:PHQ-9 Cronbach’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5,最佳分界值11分,灵敏度81%,特异度8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GAD-7 Cronbach α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83。最佳分界值8分,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38%,ROC的AUC为0.61。结论:NCCP患者抑郁评估中PHQ-9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焦虑评估中GAD-7特异度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源性胸痛 抑郁 效度 信度 病人健康问卷 广泛性焦虑量表
下载PDF
基于HEART评分预测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 被引量:16
14
作者 余洋 李博 +4 位作者 刘聚伟 刘杰 杨丽君 郝春艳 高丽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261-2265,共5页
目的验证HEART评分对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急诊科就诊,心电图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1 550... 目的验证HEART评分对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急诊科就诊,心电图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1 550例,平均年龄(52.3±12.1)岁,男778例(50.2%)。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进行HEART评分,基于HEART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0~3分)775例(50.0%);中危组(4~6分)465例(30.0%);高危组(7~10分)310例(20.0%),中、高危患者收入院检查治疗,低危组患者在急诊室观察2 h后复查心电图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若无异常改变即可离院。对所有患者随访30 d,研究终点为就诊后30 d内MACE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EART评分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30 d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患者比较,随着HEART评分增加,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升高,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比例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史的比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30 d内MACE发生率分别为[0.65%(5/775)、13.3(62/465)、55.16(171/310),χ^2=126.8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ART评分是总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3.219,95%CI:6.817~24.745,P<0.01)。结论应用HEART评分能够简单、快速地评估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危险分层,准确预测急性胸痛患者30 d的MACE风险,有效识别低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评分 急性胸痛 非ST段抬高 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非冠心病胸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雒芳玲 白墨青 +5 位作者 王晓冬 宋振国 史东 林文华 张峰 任自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分析非冠心病胸痛患者的疾病特点,延误诊断原因,胸痛病因,提出避免延误诊断的建议。方法:因胸痛怀疑冠心病住院的241例患者,首次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CA)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检查,筛选出106例非冠... 目的:分析非冠心病胸痛患者的疾病特点,延误诊断原因,胸痛病因,提出避免延误诊断的建议。方法:因胸痛怀疑冠心病住院的241例患者,首次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CA)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检查,筛选出106例非冠心病胸痛患者。通过病历、调查表和电话随访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危险因素、胸痛特点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与同期首次行CAG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冠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比较发病年龄较小,女性较多,误诊时间较长(P均<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的患者依据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14.2%的患者依据胸痛特点诊断为冠心病,未行进一步检查。53.8%的患者长期服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平均医疗费用(2.84±2.62)万元,为CAG费用的4.73倍。53.8%的患者因医师,35.8%的患者由于自身原因延误诊断。神经、心理、精神因素(51.1%),消化道疾病(21.5%),颈椎病(14.8%)是导致非冠心病胸痛的主要病因。非冠心病胸痛患者预后较好。排除冠心病以后85.2%的患者胸痛情况明显好转,90.9%停服扩血管药,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结论:根据临床特点及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排除冠心病的胸痛患者应该尽早进行CAG或CTCA检查明确诊断,从而避免误诊和浪费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切忌盲目滥用冠心病药物治疗。提高患者及接诊医师明确诊断的观念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冠心病胸痛 临床特点 误诊原因 病因
下载PDF
HEART和HEARTS3评分体系对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价值对比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燕 张毅刚 +4 位作者 王海波 任淑红 曹秋玫 蒋春英 王森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对比HEART和HEARTS3评分体系对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51例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发病后30 d内心血... 目的对比HEART和HEARTS3评分体系对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51例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发病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情况,并分别应用HEART、HEARTS3评分体系评价其危险分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两种评分体系评估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性,并比较。结果治疗30 d后共有42例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11.9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发生组年龄及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心肌梗死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史、冠状动脉疾病史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RT评分体系高危者,其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率分别为70.37%、44.44%,均低于HEARTS3评分的83.78%%、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ART预测治疗30 d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的灵敏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均低于HEARTS3评分体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ART和HEARTS3评分体系均可有效评估非ST段抬高胸痛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HEARTS3评分准确性更高,对胸痛患者疾病的快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评分 非ST段抬高 胸痛 心血管事件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临床特点、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调查 被引量:20
17
作者 徐文红 林征 +4 位作者 林琳 王美峰 张红杰 宋玉磊 孙昌仙 《西部中医药》 2013年第5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查NCCP患者的食管外症状、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为NCCP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连续入组的206例GER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疼痛部位和疼痛程度...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查NCCP患者的食管外症状、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为NCCP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连续入组的206例GER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疼痛部位和疼痛程度评分(VAS)、食管外症状、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以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合胃镜检查、反流症状评分将GERD患者分为GERD-NCCP组和GERD-非NCCP组进行比较。结果:①NCCP患者中最多见的胸痛部位是胸骨后、剑突下(42.1%);疼痛程度最明显的是胸骨后放射至后背痛(5.8±1.7);②NCCP组患者RDQ评分显著高于非NCCP组(P<0.01),NCCP组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为35.7%,普遍高于非NCCP组的29.1%,咽部异物感、咽喉炎发生率分别为50.8%、38.8%,50.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CCP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亦显著高于非NCCP组(P<0.01)。④NCCP组SF-36量表8个维度,除社会功能外,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0.01),组间比较,NCCP组各项积分均低于非NCCP组,其中身体疼痛、生命活力、精神健康3个维度积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NCCP患者常伴有心理状态改变和生活质量下降,胸痛的程度、部位以及对疼痛的恐惧均对患者有一定影响。提示对NCCP患者的治疗应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协同,可全面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非心源性胸痛 心理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从胸痛中心建设看非PCI医院在构建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18
作者 罗素新 袁霄 夏勇 《西部医学》 2017年第3期297-300,共4页
近年来,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在我国启动并得到快速发展,旨在建立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ACS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强调及时有效地再灌注治疗,非经皮冠脉介... 近年来,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在我国启动并得到快速发展,旨在建立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ACS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强调及时有效地再灌注治疗,非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非PCI)医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胸痛中心以"一托N"的模式构建了高效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并已在全国各地得到逐步完善和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将对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非PCI医院在构建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的作用做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非PCI医院
下载PDF
慢性非心源性胸痛的诊治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人杰 史忠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000-2001,共2页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非心源性胸痛(NCCP)的可能原因,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选择经心血管专科检查排除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慢性胸痛患者33例,采用电子胃镜、pH测定、心电图检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并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将检查结果与患者主...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非心源性胸痛(NCCP)的可能原因,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选择经心血管专科检查排除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慢性胸痛患者33例,采用电子胃镜、pH测定、心电图检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并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将检查结果与患者主观症状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75.8%)在出现主观症状时同时出现胃食管反流病(GERD),5例患者(15.2%)在出现主观症状时同时出现GERD及心电图ST-T下移,15例患者(45.5%)伴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等症状。经PPI等综合治疗后,31例患者(93.9%)胸痛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 NCCP以GERD最为多见,可采取以PPI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GERD患者在食管酸度下降引起主观症状同时可出现心电图改变,经PPI治疗后,胸痛改善,同时心电图改变亦可消失;NCCP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精神症状,应注意评估其精神心理状况,合理疏导,必要时辅助使用精神类药物,以利更大限度地缓解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源性胸痛 胃食管反流病 功能性胸痛 质子泵抑制剂
下载PDF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早期心电图筛查的质量管理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武妍 王英 +5 位作者 李小珍 刘鹏程 邓伟 陈聿奇 贾亮 何霞婷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10期909-911,91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心电图筛查的质量管理在急诊非创伤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的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临床资料,按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2017年入院患者2803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预... 目的探讨早期心电图筛查的质量管理在急诊非创伤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的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临床资料,按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2017年入院患者2803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预检分诊组;2018年入院患者3028例为观察组,采用早期心电图筛查质控组。比较两组非创伤性胸痛患者高危胸痛检出率、高危胸痛漏检率、胸痛患者分诊过度率、首份心电图时间、患者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2B时间)、胸痛患者死亡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高危胸痛患者检出率增加(P<0.05)、高危胸痛患者漏检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分诊过度率增加(P<0.001);观察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心肌梗死患者D2B时间、胸痛患者死亡率在相比较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心电图筛查进行系统的质量管理能提高高危胸痛患者检出率、降低高危胸痛患者漏检率、缩短胸痛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但对心肌梗死患者D2B时间、胸痛患者死亡率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危胸痛患者分诊过度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 早期心电图筛查 质量管理 预检分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