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internal iliac artery embolization 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in dogs with simulatedpelvic-fracture combined with massive bleeding 被引量:2
1
作者 Bing Xie Ming Liang +4 位作者 Da-Peng Zhou Wen Zhao Jing-Yang Sun Jing-Jing Rong Jing Tian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6年第2期80-86,共7页
Background: Pelvic fracture combined with massive bleeding(PFCMB) is a complex issue in clinical practice. Currently, the use of angiography and 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FCMB obtains good results. The aim of... Background: Pelvic fracture combined with massive bleeding(PFCMB) is a complex issue in clinical practice. Currently, the use of angiography and 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FCMB obtains good resul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arly internal iliac artery embolization on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in dogs with simulated-pelvic-fracture combined with massive bleeding.Methods: Twenty adult do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mbolization group(EG) and a control group(CG). For the two groups, heart rate, respiratory rate and body temperature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and IL-6, TNF-α and arterial blood gas levels were monitored. These variables were assayed every 30 min until death in the CG, while dogs in the EG underwent arterial angiography after 60 min of modeling. The internal iliac artery was embolized on the injured side.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to SIRS in the CG was 3.56 h, occurring at a rate of 90%(9/10) within 24 h,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50%(5/10); the average time to SIRS for the EG was 5.33 h, occurring at a rate of 30%(3/10) within 24 h,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10%(1/10). When SIRS occurred in the EG, the mean plasma IL-6 level was 52.66±7.38pg/ml and the TNF-ps, tα level was 11.45±2.72ng/ml, 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ose of the CG(P<0.05). In the two grouhe respiratory rate and leukocyte levels were higher at each monitored time after modeling than those before modeling;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levels of hemoglobin 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modeling than those before modeling except for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t 0h in EG; the platelet levels at 4 and 8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modeling;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In the EG,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heart rate, respiratory rate and hemoglobin levels at 2, 4 and 8h were lower than those at 0h; the levels of leukocytes, platelets an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at 4 and 8h after modelin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t 0h,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P<0.01); in the CG after modeling,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levels of hemoglobin an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at 2, 4 and 8h were lower than those at 0h; the levels of heart rate and leukocyt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modeling; the respiratory rate and platelet levels at 4 and 8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t 0h;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levels of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hemoglobin at 4 and 8h and the p H values at 8h after modeling in the E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G, while the heart rate and respiratory rate at 4 and 8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G. The p H values at 8h after modeling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monitored times in the CG(P<0.05, P<0.01). The two groups had elevated level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fter injury induction.Conclusion: Through the use of an on-spot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cabin, early internal iliac artery embolization can control bleeding associated with pelvic fractures, delay the occurrence of SIRS,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treatment of pelvic fracture combined with bl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iliac artery embolizati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cabin
下载PDF
特发性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的介入治疗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邓旖 郭晓华 +1 位作者 胡晓钢 王佳敏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851-855,共5页
目的评估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特发性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并探讨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108例特发性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是否... 目的评估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特发性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并探讨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108例特发性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是否出现二次咯血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并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咯血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0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共发现403支责任血管。105例患者术后24 h止血,临床成功率为97.2%。出院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3(8.0,24.8)个月,40例患者出院后咯血复发,咯血复发率为37.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非首次咯血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64,95%CI:1.018~3.792,P=0.044)。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于特发性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非首次咯血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咯血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合并外周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3
作者 韩迎东 王嵩 +1 位作者 张昀 曾学军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157-11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外周动脉栓塞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医生的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的住院患者中进行入组挑选,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收集了176例外周动脉栓塞的患者... 目的分析伴外周动脉栓塞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医生的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的住院患者中进行入组挑选,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收集了176例外周动脉栓塞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3例HES伴外周动脉栓塞的患者,以上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外周动脉栓塞。经过年龄及性别匹配,按照1∶3的比例筛选出同期住院的不伴外周动脉栓塞的39例HE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治疗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病例组13例患者有11例男性。主要栓塞部位为下肢腘动脉、足背动脉及上肢桡动脉、尺动脉。伴外周动脉栓塞组的患者周围神经受累情况显著高于不伴外周动脉栓塞组(P<0.05);胃肠道受累比例(P<0.05)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P<0.05)显著低于不伴外周动脉栓塞组。伴外周动脉栓塞组中分别有92.3%、61.5%和76.9%的患者接受抗凝、抗血小板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显著高于未合并外周动脉栓塞组患者(P<0.05)。根据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变化,住院期间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84.6%和56.5%的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分别为15.4%和25.6%。结论伴外周动脉栓塞的HES患者中,周围神经和皮肤为常见受累脏器,血管栓塞以四肢动脉栓塞为主,经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该组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动脉栓塞 周围神经受累 抗凝治疗
下载PDF
术前两种新辅助化疗方式对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评估
4
作者 葛坤 尹格平 段升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比较术前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并栓塞与全身静脉化疗对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妇科收治的65例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目标,... 目的:比较术前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并栓塞与全身静脉化疗对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妇科收治的65例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目标,按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方式不同分为A组(术前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并栓塞及子宫颈癌根治术)33例和B组(全身静脉化疗及子宫颈癌根治术)32例,两组互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肿瘤大小变化的差异、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水平的差异、术后随访恶性肿瘤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经过化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肿瘤最大径及SCC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A组肿瘤最大径及SCCA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B组SCCA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与全身静脉化疗对晚期子宫颈癌疗效均表现较好,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虽略好于全身静脉化疗,无显著差异;前者对缩小肿瘤组织的疗效更为显著,能更有效降低SCCA,术后复发率也较后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子宫颈癌 动脉介入化疗并栓塞 全身静脉化疗 子宫颈癌根治术
下载PDF
Rotarex血栓清除系统在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5
作者 崔永攀 孙建锋 梅菲 《巴楚医学》 2024年第3期23-26,共4页
下肢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心源性或主动脉源性栓子脱落,引发下肢动脉栓塞并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组织缺血或坏死。虽然开放手术在清除新鲜血栓方面效果显著,但对于陈旧性血栓则清除困难,且手术对血管内膜损伤较大,易导致... 下肢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心源性或主动脉源性栓子脱落,引发下肢动脉栓塞并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组织缺血或坏死。虽然开放手术在清除新鲜血栓方面效果显著,但对于陈旧性血栓则清除困难,且手术对血管内膜损伤较大,易导致血栓再发。经皮导管接触性溶栓对新鲜血栓清除效果较好,但陈旧性血栓清除困难,耗时较长且易发生远端栓塞事件。Rotarex血栓清除系统在急性和亚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效果,且创伤较小,因此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将详述Rotarex血栓清除系统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手术技巧及相关治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rex血栓清除系统 下肢动脉栓塞 血栓形成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妇剖宫产术后子宫动脉假性动脉瘤晚期产后大出血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凯 杨师 吴涯昆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23期3463-3466,共4页
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妇,剖宫产术后10 d出现切口感染并因子宫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破裂后晚期产后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予以子宫动脉栓塞后取得较好止血效果。本病例警示临床医师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妇需要重点关注,晚期产后大出血... 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妇,剖宫产术后10 d出现切口感染并因子宫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破裂后晚期产后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予以子宫动脉栓塞后取得较好止血效果。本病例警示临床医师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妇需要重点关注,晚期产后大出血患者需要考虑子宫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并且积极评估大出血风险,积极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剖宫产 子宫动脉假性动脉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自发性肾破裂1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代菁 陈华茜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12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分析自发性肾破裂(Wunderlich综合征)诊疗过程,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患者在透析中发生自发性肾脏破裂及相关诊断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 目的分析自发性肾破裂(Wunderlich综合征)诊疗过程,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患者在透析中发生自发性肾脏破裂及相关诊断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35岁,维持性血液透析10个月、血压升高2周入院,血液透析结束前30 min出现左侧腰痛,且与体位变化有关,并伴左下腹胀痛及呕吐。完善腹部CT后考虑左肾自发性破裂,急诊行经皮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左肾动脉栓塞术,术后依次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无抗凝剂血液透析、抗感染、降压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肾破裂的发生与明显的腹部外伤等相关。然而,该患者在无明显病因的情况下出现非特异性腹痛,应引起警惕。此时,需考虑罕见原因,如自发性肾破裂。由于自发性肾破裂症状不典型,因此诊断较复杂,易误诊为肾绞痛,导致治疗延误,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破裂 破裂 自发性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动脉闭塞性疾病 肾动脉梗阻 肾动脉栓塞术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下载PDF
载药栓塞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韬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9期36-41,共6页
目的:研究载药栓塞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30例接受DEB-TACE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39例接受传统TAC... 目的:研究载药栓塞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30例接受DEB-TACE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39例接受传统TACE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周期后肿瘤标志物,全身免疫炎症指数,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铁蛋白(S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均下降,且观察组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血清AFP、VEGF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血清AFP、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B-TACE、传统TACE介入治疗均能够有效地调节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但DEB-TACE介入治疗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更轻,可降低血清AFP和VEGF水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载药栓塞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肿瘤标志物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甲胎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经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肺癌咯血临床效果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奋强 苏东君 +3 位作者 李更相 彭玉星 党磊 王文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BAE+NBSAE)治疗原发性肺癌所致咯血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影响BAE+NBSAE术后无咯血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7月至2018年12月采用BAE+NBSAE术治疗的38例...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BAE+NBSAE)治疗原发性肺癌所致咯血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影响BAE+NBSAE术后无咯血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7月至2018年12月采用BAE+NBSAE术治疗的38例原发性肺癌伴咯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0例,小细胞肺癌8例;Ⅳ期肺癌28例。手术开始前21例为大咯血(>300 mL/24 h),10例为中度咯血(<300 mL/24 h),7例为血痰。结果 38例BAE+NBSAE术均获成功。31例(81.6%)取得临床成功。术后患者总平均生存时间为141(103.7~178.3) d,总中位生存期为92(86.0~98.0) d;临床成功、失败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2(52.7~131.3) d、21(13.3~28.7) d;临床成功、失败患者中位无咯血时间分别为87(76.4~97.6) d、10(7.4~12.6) d(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咯血(P=0.004)、癌性空洞(P=0.001)、肿瘤直径大(P=0.004)为BAE+NBSAE术后缩短无咯血时间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AE+NBSAE术控制原发性肺癌所致咯血安全有效,但患者死亡率仍很高。大咯血、癌性空洞、肿瘤直径大是BAE+NBSAE术后缩短无咯血时间的重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肺癌 支气管动脉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 介入栓塞
下载PDF
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栓塞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基底段2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方主亭 杨舒雅 +3 位作者 唐仪 吴少杰 蔡森林 周艳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弹簧圈联合组织胶经皮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ASALLL)基底段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ASALLL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栓塞治疗结果。结果 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 目的初步探讨弹簧圈联合组织胶经皮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ASALLL)基底段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ASALLL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栓塞治疗结果。结果 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咯血、咳嗽、咯痰等;CT检查显示左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及肺组织正常,左下叶基底段肺动脉缺如,各1支异常体动脉起源于胸主动脉供血左肺下叶基底段;血管造影证实异常体动脉供血情况及相应肺动脉缺如。经皮血管内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栓塞异常体动脉后,患者症状改善。结论 ASALLL患者CT和血管造影表现具有特异性,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栓塞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体动脉 肺脏 介入栓塞 诊断
下载PDF
Chaperon导引导管系统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伟伦 李旭东 +2 位作者 王世波 冯涛 范一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Chaperon导引导管系统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其中主动脉弓呈Ⅱ型及Ⅲ型弓11例,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开口血管壁有粥样硬化斑块9例,采用Cordis导引导管系统难以到达所需血管。术中采用... 目的探讨Chaperon导引导管系统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其中主动脉弓呈Ⅱ型及Ⅲ型弓11例,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开口血管壁有粥样硬化斑块9例,采用Cordis导引导管系统难以到达所需血管。术中采用Chaperon导引导管系统,观察能否顺利到达所需血管位置。结果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使用Chaperon导引导管系统,基本克服了患者主动脉弓等重要血管迂曲及血管壁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等不利因素,顺利到达所需血管位置。结论对于存在主动脉弓等重要血管迂曲及血管壁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动脉瘤患者,Chaperon导引导管系统可在动脉瘤栓塞术中顺利到达所需血管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栓塞术 血管迂曲 血管壁斑块 Chaperon导引导管系统
下载PDF
左心房黏液瘤误诊为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织波 张立涛 +1 位作者 董春霞 张风肖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误诊率高。文中分析左心房黏液瘤误诊为系统性血管炎的原因,以提高对系统性血管炎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系统性血管炎的2例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以"... 目的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误诊率高。文中分析左心房黏液瘤误诊为系统性血管炎的原因,以提高对系统性血管炎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系统性血管炎的2例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以"左心房黏液瘤"为关键词,应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文献报道左心房黏液瘤总例数828例。其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胸闷、心悸,共有618例,占74.64%,肢体动脉栓塞的报道例数为18例,占2.17%。结论肢体动脉栓塞为左心房黏液瘤的少见表现,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需与左心房黏液瘤鉴别,心脏超声为有效的鉴别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黏液瘤 系统性血管炎 动脉栓塞
下载PDF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亮 徐仲英 +9 位作者 胡海波 张戈军 闫朝武 李晓枫 郑凯 金敬琳 刘琼 万俊义 潘湘斌 王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6例在本中心就诊的CPAF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61.5±5.9)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超声心动...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6例在本中心就诊的CPAF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61.5±5.9)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在本中心对其CPAF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5.5±2.8)个月。结果 6例患者中单发CPAF 2例,多发CPAF 4例,累及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均为5例,伴动脉瘤形成4例。6例患者中3例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3例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共使用Boston Scientific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19枚,弹簧圈直径(7.0±3.3)mm,弹簧圈长度(15.5±9.1)cm。6例患者靶血管均栓塞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CPAF安全、有效,提高了CPAF的介入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 动脉瘤 栓塞
下载PDF
嵌合杂交手术系统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慰敏 马强 +3 位作者 刘睿 秦皓 田红燕 白桂芹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10期1232-1235,共4页
目的评估嵌合杂交手术系统在凶险性前置胎盘管理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0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6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分为嵌合组及对照组,嵌合组包括36例采用杂交嵌合系统进行治疗的凶险... 目的评估嵌合杂交手术系统在凶险性前置胎盘管理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0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6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分为嵌合组及对照组,嵌合组包括36例采用杂交嵌合系统进行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对照组包括29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血制品输注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DIC发生率、ICU转科率和新生儿结局与术后月经量的改变。结果嵌合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615.50±357.14)m L vs(2 120.83±1671.55)m L],嵌合组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438.52±326.33)m L vs(821.66±441.41)m L];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热发生率(36.1%vs 37.9%)、下肢疼痛发生率(22.2%vs 20.6%)、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8.3%vs 10.3%)、术后月经恢复时间[(112±11)天vs(106±13)天]与经量恢复正常比例(83.3%vs87.5%)、潮热盗汗发生率(6.8%vs 6.3%)、距离术后第一次性生活开始时间间隔[(102±25)天vs(98±31)天]之间未发现存在差异(P>0.05)。结论嵌合杂交系统与传统剖宫产手术比较,能有效降低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术中、术后发生率,且不增加母婴不良预后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嵌合杂交系统 凶险性前置胎盘 子宫动脉栓塞术
下载PDF
ABO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术后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强 罗芳标 +2 位作者 阎雄 罗诗樵 杜成友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1-267,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ABO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ABO-I LDLT)术后的疗效,并与ABO血型相合活体肝移植(ABO-C LDLT)相比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集关于ABO-I LDLT及ABO-C LDLT疗效对比的文献。根据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 目的系统评价ABO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ABO-I LDLT)术后的疗效,并与ABO血型相合活体肝移植(ABO-C LDLT)相比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集关于ABO-I LDLT及ABO-C LDLT疗效对比的文献。根据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数据。采用Rev Man 5.3软件,应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文献432篇,按纳入标准筛选共纳入6篇英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ABO-I LDLT组与ABO-C LDLT组的受体及移植物术后1、3、5年存活率和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O-I LDLT组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和肝动脉栓塞发生率均高于ABO-C LDL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2.08,95%可信区间(CI)1.25~3.45,P=0.005;OR=2.24,95%CI 1.03~4.89,P=0.04)。结论与ABO-C LDLT相比,ABO-I LDLT疗效稍差,但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活体供体 血型不合 ABO血型系统 META分析 排斥反应 胆道并发症 肝动脉栓塞
下载PDF
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恶性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1145-1148,共4页
目的:分析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化疗手段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接受髂内动脉灌... 目的:分析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化疗手段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血管新生相关指标、瘤体内血流指标、血清病情相关指标、宫颈肿瘤组织增殖相关指标等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化疗后血清VEGFR-2、HIF-1α、vWF、Lam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I、VI、FI、VFI、Vmax值低于对照组,RI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后血清SCC—Ag、TK1、HE4、CYFRA21—1、IGF-Ⅱ、Gal-9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肿瘤组织miR-26b、SCD-1、Cyclin D1、TLR4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miR-99b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可以显著减少肿瘤血管新生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是十分理想的介入化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全身静脉化疗 血管新生
下载PDF
靶向给药系统—甲氨蝶呤肝动脉栓塞微球动物体内行为的研究
17
作者 陈庆华 陆伟根 +4 位作者 葛庆华 何雯 谢星辉 杨维竹 林贵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本文研究交链的甲氨蝶呤明胶微球(MTX-ms),经动物肝动脉栓塞后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和微球在体内的生物降解期限等。肝动脉灌注MTX-ms后,外周血液中MTX血药浓度上升与下降缓慢,而灌注MTX溶液立即出现峰值并迅速下降;微球药物消除半衰期为MT... 本文研究交链的甲氨蝶呤明胶微球(MTX-ms),经动物肝动脉栓塞后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和微球在体内的生物降解期限等。肝动脉灌注MTX-ms后,外周血液中MTX血药浓度上升与下降缓慢,而灌注MTX溶液立即出现峰值并迅速下降;微球药物消除半衰期为MTX溶液的2.14倍,在16h的体内检测中,肝静脉局部的MTX-ms血药浓度始终高于MTX溶液组。经肝动脉造影随访证实,微球属血管末梢栓塞剂,明胶微球在体内降解时间约一月。微球栓塞后对肿瘤血供的切断以及药物在局部缓释作用对肝癌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给药系统 甲氨喋呤 肝动脉栓塞
下载PDF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供血的大咯血的急诊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18
18
作者 金书强 徐伟 白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动脉造影表现及急诊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用明胶海绵条、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PVA)颗粒及弹簧圈选择性栓塞出血的...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动脉造影表现及急诊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NBS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用明胶海绵条、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PVA)颗粒及弹簧圈选择性栓塞出血的动脉,对动脉造影的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结果选择性非支气管性体动脉造影显示出血动脉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及新生血管形成。本组中,对比剂外溢有24例,NBSA与支气管动脉分流6例,对比剂外溢合并甲状颈干-支气管动脉分流2例,NBSA与肺动脉分流3例,假性动脉瘤1例。共栓塞42支NBSA,同时支气管动脉12支,栓塞术后48h内咯血停止。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次咯血及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NBSA可以参与大咯血的供血,漏栓NBSA是大咯血治疗失败和复发咯血的原因之一,急诊NBSA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支气管性体动脉 咯血 血管造影 栓塞
下载PDF
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方法的综合评价
19
作者 陈茜 吴静 尚驰 《西北医学教育》 2007年第4期754-756,共3页
近来相继有临床报道提出在手术、放疗之前行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和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高危患者疗效良好。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途径包括:手术或放疗前全身静脉化疗、动脉插管介入栓塞化疗和宫颈癌病灶局部注射化疗等。这三种途径... 近来相继有临床报道提出在手术、放疗之前行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和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高危患者疗效良好。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途径包括:手术或放疗前全身静脉化疗、动脉插管介入栓塞化疗和宫颈癌病灶局部注射化疗等。这三种途径各有优势,本文旨在对以上三种用药途径进行综合评价,以期选择最佳方案,进一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全身化疗 介入栓塞 局部化疗
下载PDF
经皮穿刺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勇 李彦豪 +2 位作者 何晓峰 陈卫国 于成福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评价经左锁骨下动脉穿剌导管药盒系统(portcathetersystem,PCS)植入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癌154例、胰腺癌12例、胃癌11例、食管癌6... 目的评价经左锁骨下动脉穿剌导管药盒系统(portcathetersystem,PCS)植入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癌154例、胰腺癌12例、胃癌11例、食管癌6例、小肠平滑肌肉瘤2例、结肠癌术后复发6例、腹部广泛转移瘤4例,行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PCS植入术。术后经PCS每月1次注入碘油化疗物混悬剂或化疗药物灌注。结果PCS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置管到位率为98%。对178例资料完整者统计,生存期最长42个月,最短5个月,中位生存期14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4%、32%、8%。术后1~2个月CT或B超复查肿瘤缩小98例,占55%。手术并发症12例(6%),有气胸4例、切口延迟愈合5例、局部血肿3例,经处理后均痊愈。术后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14例(7%),有导管移位5例、靶动脉闭塞8例、导管堵塞1例,其中4例行PCS重植入术均成功,2例拔除PCS。结论经皮PCS植入术用于消化系统中晚期恶性肿瘤的长期动脉内化疗灌注和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治疗,疗效满意,并发症少而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药盒系统 恶性肿瘤 消化道肿瘤 化学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