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Phased Array Radar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被引量:3
1
作者 胡善清 刘峰 龙腾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7年第1期87-92,共6页
On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is designed. The modularization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adapters were utilized in the system, so the system structure could be flexibly sealable. The sub-array adapter and sign... On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is designed. The modularization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adapters were utilized in the system, so the system structure could be flexibly sealable. The sub-array adapter and signal processor adapter were designed and realized utilizing the new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 GA) which could drive the optical transceiver. The transmission agreement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data stream. In order to solve the signal synchronization problem of the optical fiber transmitted phased array radar, a method named synchronous clock was designed. The fiber transmission error code rate of the system was zero with an experimental transmission velocity of 800 Mbit/s. The phased array radar system has detected the airplane target, thus valida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sig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d array radar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ADAPTER SYNCHRONIZATION
下载PDF
An approach to a non-contact vital sign monitoring using dual-frequency microwave radars for elderly care 被引量:3
2
作者 Satoshi Suzuki Takemi Matsui +2 位作者 Masayuki Kagawa Takafumi Asao Kentaro Kotani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7期704-711,共8页
This study aimed to produce a prototype system for non-contact vital sign monitoring of the elderly using microwave radar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ducing the burdens on monitored individuals and nursing caregivers. In ... This study aimed to produce a prototype system for non-contact vital sign monitoring of the elderly using microwave radar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ducing the burdens on monitored individuals and nursing caregivers. In addition, we tested the ability of the proposed prototype system to measure the respiratory and heart rates of the elderly in a nursing home and discussed the systems effectiveness and problems by examining results of real-time monitoring. The prototype system consisted of two 24-GHz microwave radar antennas and an analysis system. The antennas were positioned below a mattress to monitor motion on the body surface for measuring cardiac and respiratory rates from the dorsal side of the subjects (23.3 ± 1.2 years) who would be lying on the mattress. The heart rates determined by the prototype system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ose measured by electrocardiography (r = 0.92). Similarly, the respiratory rates determined by the prototype correlat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respiration curves (r = 0.94). Next,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totype system with 7 elderly patients (93.3 ± 10.56 years) at a nursing home. The proposed system appears to be a promising tool for monitoring the vital signs of the elderly in a way that alleviates the need to attach electrodes overnight to confirm patient saf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contact Sensing VITAL SIGNS Microwave radar ELDERLY CARE
下载PDF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in Bistatic Radar System
3
作者 李晓萍 韩绍坤 郝小宁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There exist three synchronizing problems in the bistatic radar system that some signals of the radar receiver must be synchronized with those of the radar transmitter. Several methods realizing data transmission, whic... There exist three synchronizing problems in the bistatic radar system that some signals of the radar receiver must be synchronized with those of the radar transmitter. Several methods realizing data transmission, which are used to complete the synchronization existing in the bistatic radar system, are described. Then a new idea is brought forward that employs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in the bistatic radar system to realize its data transmission. Th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idea's usability and its merit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Finally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is introduced, and the utility of the idea is pointed out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bistatic radar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trigger pulse radio frequency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Non-Contact Measurement Using a Microwave Sensor to Jugular Venous Pulse Monitoring
4
作者 Satoshi Suzuki Masaaki Hoshiga +1 位作者 Kentaro Kotani Takafumi Asao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年第3期94-102,共9页
The jugular venous pulse (JVP) waveform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right heart function, and its assessment is important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pulse-transducer (contact) method for mo... The jugular venous pulse (JVP) waveform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right heart function, and its assessment is important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pulse-transducer (contact)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is waveform is not frequently used because it requires a high degree of skill.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rototype non-contact system that employs microwave radar (24 GHz, 7 mW;non-contact system) for JVP measuremen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eight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21.88 ± 0.99 years). JVP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contact method and the proposed non-contact method. Change in JVP waveform was measured in response to an angle of reclining in five steps from the supine position to 75<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of elevation. The obtained JVP measurement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Because in the non-contact method the faint pulsation of the JVP is not suppressed by the pressure of a sensor placed on the skin, the prototype microwave radar system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evaluating the JVP wave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radar non-contact Monitoring Jugular Venous Pressure Right Heart Function
下载PDF
天气雷达站电磁环境影响监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佳 王锴 +1 位作者 李婧婧 赵颖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6期98-103,共6页
天气雷达站产生的超标电磁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伤。为此,提出天气雷达站电磁环境影响监测与分析。分析天气雷达站电磁影响因素,结合发射天线的方向函数,构建雷达功率密度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对于S波、C波段、X波段,真实值与计算值... 天气雷达站产生的超标电磁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伤。为此,提出天气雷达站电磁环境影响监测与分析。分析天气雷达站电磁影响因素,结合发射天线的方向函数,构建雷达功率密度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对于S波、C波段、X波段,真实值与计算值呈现随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对于三个波的频段,当接近天线的远场区时,计算值与真实值逐渐接近,相对误差均较小,说明模型在远场区的适用性更强;研究算法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在模型的应用中,真实反映了某市区的电磁辐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站 电磁辐射 发射天线 功率密度模型
下载PDF
长距离复杂地形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载雷达巡检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怀德 杨剑 《微型电脑应用》 2024年第7期230-233,共4页
架空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输电通道。长距离复杂地形的架空输电线路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全面、准确地检测输电线路的潜在问题。为此,提出长距离复杂地形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载雷达巡检技术。... 架空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输电通道。长距离复杂地形的架空输电线路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全面、准确地检测输电线路的潜在问题。为此,提出长距离复杂地形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载雷达巡检技术。结合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原理和不同作业场景需求,采集并预处理点云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和分类,完成数据融合解算,生成电力专业报告,实现输电线路巡检。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本文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项目作业效率,且数据成果质量好、精度高,满足项目需求,充分体现了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架空输电线路巡检应用中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复杂地形 无人机载雷达 架空输电线路 巡检技术
下载PDF
太赫兹大气传输特性的研究概况与应用展望
7
作者 徐晨辉 张光锋 樊振宏 《遥测遥控》 2024年第6期78-85,共8页
介绍了太赫兹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其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的优势,如在雷达中具有高分辨率、强反隐身特性等。在太赫兹大气传输特性方面,重点介绍了MPM模型基本原理,并对主流的大气传输模型如ATM模型、AM模型做了简要的介绍与比较。同时介绍了... 介绍了太赫兹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其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的优势,如在雷达中具有高分辨率、强反隐身特性等。在太赫兹大气传输特性方面,重点介绍了MPM模型基本原理,并对主流的大气传输模型如ATM模型、AM模型做了简要的介绍与比较。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太赫兹大气传输特性的研究概况与新的进展,并对太赫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应用层面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技术 太赫兹雷达 大气传输特性
下载PDF
天气雷达实时回波省级直显系统设计与应用
8
作者 张德玉 秦三杰 +2 位作者 魏荣妮 张强 王遂缠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4年第11期21-28,共8页
天气雷达实时回波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技术条件限制,实时回波只能在雷达本站或本级气象台接收使用。该文分析了实时回波难于在大范围共享使用的主要原因,总结了目前主流解决方案的弊端,并提出省... 天气雷达实时回波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技术条件限制,实时回波只能在雷达本站或本级气象台接收使用。该文分析了实时回波难于在大范围共享使用的主要原因,总结了目前主流解决方案的弊端,并提出省级直显系统设计实现思路与方法:以天气雷达径向流传输业务为支撑,从径向流传输的省级节点上采集雷达实时数据,实现与原雷达系统的彻底解耦;在云端建立Linux集群,向全网用户转发雷达实时数据,转发时采用分段式多线程内存压缩传输技术,既保障实时性又降低网络宽带占用;客户端从集群获取实时数据,经解压缩还原后完成回波的可视化。2022年4月,该系统在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部署成功,并向全省提供8部C波段和7部X波段共15部天气雷达的实时回波直显服务,实现了省级范围内多部天气雷达实时回波的集中接收和直接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实时回波 径向流传输 内存压缩 回波直显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高速数据传输的迭代合并均衡算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曦 边立峰 +1 位作者 尤宏宇 叶勇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4年第6期49-56,共8页
为解决多普勒雷达高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的码间串扰、拥塞风险高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迭代合并均衡算法。通过模拟多普勒雷达数据的高速传输过程,确定传输信道具有衰落与时变特性,存在误码、拥塞等现象。然后,装设数据传输迭代合并... 为解决多普勒雷达高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的码间串扰、拥塞风险高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迭代合并均衡算法。通过模拟多普勒雷达数据的高速传输过程,确定传输信道具有衰落与时变特性,存在误码、拥塞等现象。然后,装设数据传输迭代合并均衡器,根据传输信道的迭代估计结果,确定均衡器的启动条件。在合并并重新分配传输信道资源后,通过滤波实现码间干扰的补偿,再通过多次迭代完成数据传输的均衡处理任务。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均衡算法相比,在应用本文算法后,多普勒雷达高速数据传输的衰落量降低了0.7 GB,信道间接收功率均衡度提高了0.9,传输拥塞概率的数值由2.05%下降至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数据传输 迭代合并 资源分配 码间干扰 信道均衡
下载PDF
基于雷达回波与LSTM的输电线路强对流灾害风险预警方法
10
作者 寇晓适 王德琳 +3 位作者 柯佳颖 王建 王超 刘善峰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9-198,共10页
强对流天气下输电线路易发生雷击、风偏、雨闪等故障,威胁电网安全运行。为了克服现有短临预报尚不能完全满足输电线路风险预警对精细化气象预报的需求问题,文中利用气象雷达拼图、风速和降雨量同化数据以及电网雷电定位数据,构建了基... 强对流天气下输电线路易发生雷击、风偏、雨闪等故障,威胁电网安全运行。为了克服现有短临预报尚不能完全满足输电线路风险预警对精细化气象预报的需求问题,文中利用气象雷达拼图、风速和降雨量同化数据以及电网雷电定位数据,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强对流风雨雷短临预报模型,用于开展输电线路风险预警。首先,将气象雷达拼图及其时序外推数据作为输入,将同化后的风速、降雨和落雷密度、雷电流强度作为输出,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的强对流气象要素预报模型。然后,结合模型输出的风雨雷预报结果,评估输电走廊网格内风偏、雷击和断线倒塔故障风险大小,综合计算输电线路的故障概率,进行风险预警。最后,展示了所提模型对2023年9月某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成功预警的案例,表明了所提方法能够提高强对流天气下输电线路风险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强对流灾害 风险预警 雷达回波 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 风偏放电
下载PDF
雷达站在海洋平台和海洋石油生产中的应用
11
作者 莫儒志 于成龙 潘建 《天津科技》 2024年第4期90-92,共3页
为解决海洋平台工程建设及油田生产期间海上船舶通航安全问题,保障平台及过往船舶安全,需要在某一固定平台上设置一套雷达站,并将雷达站采集的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分析雷达站的作用、各部件性能指标及用途,提出远距离信号传输采用光纤... 为解决海洋平台工程建设及油田生产期间海上船舶通航安全问题,保障平台及过往船舶安全,需要在某一固定平台上设置一套雷达站,并将雷达站采集的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分析雷达站的作用、各部件性能指标及用途,提出远距离信号传输采用光纤通信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通航 雷达站 雷达收发机 信号传输
下载PDF
百色电网输电通道边坡地灾隐患点识别与风险管控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波 陈刚 +2 位作者 谭永殿 张文祥 韩伟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期260-266,共7页
收集百色市历史地灾点作为地灾易发性评估的灾害基础数据集,优选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多项致灾评估因子构建符合百色市地域特征的地灾易发性评估模型。将卫星遥感中的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引入电网输电通道... 收集百色市历史地灾点作为地灾易发性评估的灾害基础数据集,优选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多项致灾评估因子构建符合百色市地域特征的地灾易发性评估模型。将卫星遥感中的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引入电网输电通道的广域微形变监测中,结合地灾易发性评估模型进行电网边坡的地灾隐患点识别。基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研究,提出针对电网输电通道边坡的相关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该风险评估方法联合微形变动态指标和多项致灾评估因子等静态指标,通过指标优选分析,使模型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实现对百色市输电通道边坡地灾隐患点的高精度、高效的风险排查以及提供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通道边坡 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地灾易发性评估 隐患点识别 风险管控
下载PDF
CINRAD/CD型天气雷达发射系统定标技术方法研究
13
作者 王志伟 赵晓杰 +1 位作者 李林蔚 刘方 《仪器仪表用户》 2024年第3期36-38,41,共4页
文章结合内蒙古地区最新的CD型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特点,在仪器仪表使用要求、发射系统指标测试方面的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叙述,为自治区级和台站级技术保障人员开展新一代天气雷达维护、测试和定标工作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新一代天气雷达 发射系统 定标
下载PDF
电磁超表面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孟跃宇 李勇峰 +4 位作者 王甲富 郑麟 闫明宝 蒋进明 屈绍波 《信息对抗技术》 2024年第3期1-23,共23页
电磁超表面能够利用散射调控和电磁波吸收2种主要机理进行隐身是隐身技术中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技术途径。对电磁超表面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超表面散射调控机理进行隐身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介绍了相... 电磁超表面能够利用散射调控和电磁波吸收2种主要机理进行隐身是隐身技术中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技术途径。对电磁超表面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超表面散射调控机理进行隐身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介绍了相位梯度超表面、编码超表面和超表面隐身套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基于吸波机理的超表面隐身技术研究进展,包括完美吸波结构、多频带吸波结构、宽频带吸波结构、宽角域吸波结构;再次介绍了超表面雷达隐身与其他功能的复合设计研究,包括超表面隐身强度复合设计、超表面吸波透波散射一体化、雷达红外兼容隐身等内容;最后总结了一些超表面在隐身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超表面 隐身技术 散射调控 吸波材料 隐身强度复合设计 吸波透波散射一体化 雷达红外兼容隐身
下载PDF
等离子体绕流场电磁波传输特性分析
15
作者 宁超 邓浩川 +1 位作者 满良 韦笑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本文分析了等离子体绕流场中电磁波传输特性随几个主要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包括电子密度、谐振频率、碰撞频率等。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FDTD)方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典型仿真输入条件下,在米波至毫米波... 本文分析了等离子体绕流场中电磁波传输特性随几个主要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包括电子密度、谐振频率、碰撞频率等。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FDTD)方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典型仿真输入条件下,在米波至毫米波波段,随着谐振频率升高,等离子体绕流场反射率升高、透射率降低;在米波至厘米波波段,随着碰撞频率升高,等离子体绕流场反射率降低、透射率规律性不显著;在毫米波波段以上,等离子体绕流场的反射率和透射率与碰撞频率关系不大,而且反射很弱,以透射为主。目标飞行高度在30~50 km且速度在5 000 m/s以上时,目标驻点处等离子体绕流场对S、C、X波段有显著的衰减作用,影响雷达探测或产生黑障现象。开展了基于高焓激波风洞的等离子绕流场电磁特性测量实验,获取了C、X波段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数据和绕流场电子密度数据,并利用其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电磁波 反射率 透射率 雷达散射截面(RCS)
下载PDF
管线无损探测在输油气场站中的应用
16
作者 脱哲 于宗臣 潘学成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23期75-77,共3页
针对当前输油气场站在改扩建过程中探明地下管线分布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通过电磁感应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无损探测方法,对金属管线探测仪和地质雷达在输油气场站探测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场站建设中由于地下管线盲目开... 针对当前输油气场站在改扩建过程中探明地下管线分布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通过电磁感应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无损探测方法,对金属管线探测仪和地质雷达在输油气场站探测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场站建设中由于地下管线盲目开挖带来的潜在风险,实现了复杂区域内地下管线空间数据的有效获取,并结合我国某大型输油气场站地下管线探测实例,证明无损探测技术能够应用于输油气场站等开挖风险较大的场所,在实际工程建设中能产生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气场站 管线探测 地质雷达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与毫米波雷达的输电线路防外破系统研究
17
作者 张延响 陈健琦 +4 位作者 刘强 陈杰 焦之明 纪洪伟 刘兆霞 《电力大数据》 2024年第5期89-96,共8页
为提高复杂背景下的外破隐患识别率,采取深度学习与毫米波雷达融合的方式,将毫米波雷达的高精度距离信息与监拍相机采集的丰富环境信息相结合,通过传感器标定,实现毫米波雷达和监拍相机的时间同步与空间融合,基于YOLOv5目标识别算法对... 为提高复杂背景下的外破隐患识别率,采取深度学习与毫米波雷达融合的方式,将毫米波雷达的高精度距离信息与监拍相机采集的丰富环境信息相结合,通过传感器标定,实现毫米波雷达和监拍相机的时间同步与空间融合,基于YOLOv5目标识别算法对监拍相机捕获的图像进行深度处理,准确地识别图像中的目标物体,并输出相应的检测框和检测结果。同时,将毫米波雷达探测到的目标点映射到图像中,生成感兴趣区域,使得算法能够更专注于这些可能存在外破隐患的区域,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后,通过目标融合算法,结合监拍相机和毫米波雷达识别检测结果,对输电线路外破隐患目标进行了精确识别和分类,有效地解决了光线、距离等因素对传统监拍装置的影响,实现了对复杂背景下输电线路外破隐患目标的精准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深度学习 防外破 目标融合 输电线路
下载PDF
基于风力预测的输电线路风偏放电预警
18
作者 陈科技 康丽莉 +1 位作者 张琳琳 陈赛慧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24年第4期677-682,共6页
为提高对强对流环境下输电线路风险的预警精度,研究了输电线路风偏放电预警方法。首先,基于气象雷达的历史监测数据,构建双层串联SVM分类器,生成强对流风力预测模型。其次,构建输电线路风偏几何模型,分析非水平风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推导... 为提高对强对流环境下输电线路风险的预警精度,研究了输电线路风偏放电预警方法。首先,基于气象雷达的历史监测数据,构建双层串联SVM分类器,生成强对流风力预测模型。其次,构建输电线路风偏几何模型,分析非水平风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推导临界状态下风偏角和风偏风速的计算公式。最后,采用广义极值分布函数计算输电线路风偏放电概率,发布风偏放电风险预警等级。结果表明,基于气象雷达数据和强对流风力预测的输电线路风偏放电预警方法有效、可靠,可为强对流天气下的输电线路维护、电网运行、防灾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偏放电预警 强对流风力预测模型 气象雷达数据 输电线路 双层串联SVM分类器
下载PDF
海上风电场电磁影响仿真分析
19
作者 王广杉 郑舒蔓 苏豪辉 《数字通信世界》 2024年第6期86-87,157,共3页
海上风电场建设规模、占用面积较大,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的通信设备、雷达系统等电子设备产生不良影响,进行电磁影响仿真分析是评估海上风电场电磁影响的重要研究方法。该文重点仿真分析海上风电场对微波数传系统和雷达系统的... 海上风电场建设规模、占用面积较大,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的通信设备、雷达系统等电子设备产生不良影响,进行电磁影响仿真分析是评估海上风电场电磁影响的重要研究方法。该文重点仿真分析海上风电场对微波数传系统和雷达系统的电磁影响,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场 电磁影响 雷达 微波数传
下载PDF
一种基于混频原理的稳相传输系统设计
20
作者 姬在文 厉旭冉 +1 位作者 巫修斌 郁嵩 《电子质量》 2024年第6期53-58,共6页
目前分布式相参雷达系统内的信号传输,正朝着低相噪、高稳定度方向发展。为顺应该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分布式相参雷达系统内稳相传输方法中结构复杂、稳相后远端输出的射频信号相位噪声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稳相方案。该方案依靠混... 目前分布式相参雷达系统内的信号传输,正朝着低相噪、高稳定度方向发展。为顺应该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分布式相参雷达系统内稳相传输方法中结构复杂、稳相后远端输出的射频信号相位噪声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稳相方案。该方案依靠混频消除原理,将一个探测信号在光纤里往返传输一次,用于感知光纤链路的时延抖动,回到本地端后与另一频率的信号下混频,实现符号变换,预补偿射频信号相位抖动,最终实现稳相传输。该系统结构相对简单,稳相效果好,能有效提升射频信号传输的质量,并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相参雷达 下混频 预补偿 稳相传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