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尼玛卿山神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才贝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09-114,共6页
阿尼玛卿山神(A-myes-rMa-chen)作为自然与文化交接处的符号,在民间口承传统、藏文典籍及各种图像类型的种种言说中体现出复杂多变的形象,折射出深遂的象征意义。现阿尼玛卿山神摒弃古朴的本土形象已然走向一种程式化模式,而这种又成为... 阿尼玛卿山神(A-myes-rMa-chen)作为自然与文化交接处的符号,在民间口承传统、藏文典籍及各种图像类型的种种言说中体现出复杂多变的形象,折射出深遂的象征意义。现阿尼玛卿山神摒弃古朴的本土形象已然走向一种程式化模式,而这种又成为山神依德(gzhi-bdag),又被塑造为神山奈热(gnas-ri)的演变过程,只是一种宗教结构之内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玛卿形象 山神 神山 象征意义
下载PDF
日本出土中国工匠陈是(氏)纪年铭铜镜的再探讨
2
作者 杨金平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3,共8页
日本出土了三种中国工匠陈是(氏)铸造的纪年铭铜镜,它们的布局图像和国内流行的同类镜有明确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设计理念上的重大变化,它们和中国铜镜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巫文化已经介入。卑弥呼女王提出铜镜... 日本出土了三种中国工匠陈是(氏)铸造的纪年铭铜镜,它们的布局图像和国内流行的同类镜有明确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设计理念上的重大变化,它们和中国铜镜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巫文化已经介入。卑弥呼女王提出铜镜上的图饰设计要求,陈是具体改动、制作。在他改动的铜镜上,留下了相关文字和特有的图饰,也留下了他和徐州铜镜之间有机的链接及解开早期日本三角缘神兽镜起源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是纪年铭铜镜 画文带同向式神人神兽镜 陈是铭神兽镜 徐州铜镜 女王镜
下载PDF
女娲与伊邪那美命——中日始母神形象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郭燕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2期214-217,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始母神形象的比较,试图发现始母神形象的一些共性和差异,并探寻儒家文化和伦理观念对两国神话的不同影响,以及中日风格迥异的文学传统是如何在作为最初的文学形态的神话中体现出来的,进而揭示出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心...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始母神形象的比较,试图发现始母神形象的一些共性和差异,并探寻儒家文化和伦理观念对两国神话的不同影响,以及中日风格迥异的文学传统是如何在作为最初的文学形态的神话中体现出来的,进而揭示出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 伊邪那美命 始母神 形象
下载PDF
山神唐卡中的图像叙事与文化秩序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毛 扎西南杰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4-189,共6页
唐卡是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工艺美术,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藏族艺术走向世界的名片,在当下以佛教题材为主流的唐卡画界,有一类唐卡意义厚重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山神唐... 唐卡是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工艺美术,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藏族艺术走向世界的名片,在当下以佛教题材为主流的唐卡画界,有一类唐卡意义厚重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山神唐卡。在民族艺术研究领域中,绘画作为文化的非文字表达,呈现出一种象征性表述,文章希望通过阐释山神唐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来论证这一类型唐卡在民族艺术研究与唐卡画界未被关注到的勉奋价值,借助图像叙事的研究方法,分析山神唐卡的表层语义与深层结构,窥看其内在文化秩序;山神唐卡如同一面明镜,映射出一个民族内心世界的秩序与平衡,不啻于民族艺术朝向世界文明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神 山神造像 图像叙事 文化秩序
下载PDF
论道教文化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洁 《青海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48-51,共4页
道教与中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对元代的神仙道化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创作模式、思想倾向等几个方面入手,剖析了道教文化尤其是元代全真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影响。
关键词 道教文化 元代 神仙道化剧 人物形象 语言风格 创作模式 思想倾向 杂剧
下载PDF
操兽神灵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6
作者 张慧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0-63,共4页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不少关于操兽神灵的记载,他们所操纵之兽多为蛇、鸟、龙等灵物。他们在典籍中的形象是某些特殊神力的拥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他们看作是巫师形象的原型。人们对操兽之神的推崇,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不少关于操兽神灵的记载,他们所操纵之兽多为蛇、鸟、龙等灵物。他们在典籍中的形象是某些特殊神力的拥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他们看作是巫师形象的原型。人们对操兽之神的推崇,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希望借助这一神灵形象来获得特殊的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兽神灵 形象分析 文化内涵 原型批评
下载PDF
哥打丁宜客家开漳圣王信仰:社区化与国际化的双向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琛发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29-36,共8页
马来西亚哥打丁宜开漳圣王信仰,延续华南客家地区尊称陈元光"陈圣大王公"的习俗,最初兴盛于客家矿区,以后影响矿镇。主要原籍两粤的民众借鉴开漳历史,咸信圣王开荒精神能保护大众垦殖南洋,并且杜绝虎患。当地信众是长期集体... 马来西亚哥打丁宜开漳圣王信仰,延续华南客家地区尊称陈元光"陈圣大王公"的习俗,最初兴盛于客家矿区,以后影响矿镇。主要原籍两粤的民众借鉴开漳历史,咸信圣王开荒精神能保护大众垦殖南洋,并且杜绝虎患。当地信众是长期集体自居子孙,共称圣王"阿公",塑造圣王脚踩黑虎形像以为信仰象征。随着市镇演变,原来矿区河港香火也分香到县城和邻近村镇,出现了以圣王集体祖神的社区公庙,注重支持地方福利。而民众咸认圣王功业出发点在仁民爱物,其中又有庙宇位处旧矿区下游河边,因应旅游潜能,吸引国内外放生,无形中亦促进信众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保护神 社区公庙 神圣形象
下载PDF
《楚辞》中屈原诗人身份的特选与蒙召意识
8
作者 赵南楠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5-21,共7页
屈原诗人身份的意义在于:屈原写诗,一定知道自己永垂不朽。屈原在诗歌创作中多次表达了对自己诗人身份的特选与蒙召意识的肯定。屈原的生与死都是非凡的,这一点与耶稣基督相似。耶稣是集中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分散的耶稣。屈原相信自己一... 屈原诗人身份的意义在于:屈原写诗,一定知道自己永垂不朽。屈原在诗歌创作中多次表达了对自己诗人身份的特选与蒙召意识的肯定。屈原的生与死都是非凡的,这一点与耶稣基督相似。耶稣是集中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分散的耶稣。屈原相信自己一出生就被上苍委以重任,去完成一项重要使命。此谓他的特选意识;他塑造的神人形象是其蒙召意识的重要体现。他创造的香草美人传统影响了后世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身份 特选意识 蒙召意识 耶稣基督 神人形象 香草美人
下载PDF
宋元真武图像、信仰的演变与内涵再探
9
作者 许金凌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09,共8页
真武图像显示出“武神”和“非武神”两条发展序列,宋代已出现少量“非武神”真武像但仍以“武神”像居多。元明时期则出现了多样化的“非武神”真武像。学界对此转变发生的时间和原因仍有争议。本文关注元代出现的描述真武于武当山修... 真武图像显示出“武神”和“非武神”两条发展序列,宋代已出现少量“非武神”真武像但仍以“武神”像居多。元明时期则出现了多样化的“非武神”真武像。学界对此转变发生的时间和原因仍有争议。本文关注元代出现的描述真武于武当山修炼时的灵应故事和版画图像的特殊表达,定义真武修真像为束双髻、披松萝衣的装扮,认为元代真武信仰演化出修真意涵,双髻真武修真像是“非武神”真武像发展的源头和信仰转型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武神真武像 真武修真像 宋元道教 真武灵应故事
原文传递
西夏仪式佛教的图像--莫高窟第61窟炽盛光佛巡行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10
作者 沙武田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111,共20页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北壁两铺大型炽盛光佛巡行图壁画,作为后期重绘的壁画,对其时代的判定有元、西夏两种观点,其中持元代说者以"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为代表,但经仔细观察画面细节,作些辨析,持主流意见的西夏说更能成立,...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北壁两铺大型炽盛光佛巡行图壁画,作为后期重绘的壁画,对其时代的判定有元、西夏两种观点,其中持元代说者以"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为代表,但经仔细观察画面细节,作些辨析,持主流意见的西夏说更能成立,而由西宁王速来蛮主导营建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作为炽盛光佛变相的特例,画面反映出来的炽盛光佛巡行和本地僧团送、迎的场面,是重绘壁画时受西夏仪式佛教影响的结果,是西夏佛教重实践、重仪轨的图像记忆。而炽盛光佛星曜信仰浓厚的国家倾向,结合西夏佛教的官方特色,以及西夏时期沙州所处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到西夏人在第61窟的重绘活动,实际有地方官府和佛教界对国家和地方消灾祈福的强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炽盛光佛巡行图 西夏佛教 炽盛光佛星曜信仰 仪式佛教 官方佛教
原文传递
密教双身图像研究——以丹丹乌里克木板画为引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翎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107,共16页
本文通过回顾学术史,讨论了以往学者对于早期双身像的研究和成果,认为所谓早期的双身像不过是印度教天神的形象,与佛教的密教像无关。结合唐译毗那夜迦经典和后期藏译母续怛特罗文献,本文讨论了真正的双身概念是合抱交合状,并对佛教图... 本文通过回顾学术史,讨论了以往学者对于早期双身像的研究和成果,认为所谓早期的双身像不过是印度教天神的形象,与佛教的密教像无关。结合唐译毗那夜迦经典和后期藏译母续怛特罗文献,本文讨论了真正的双身概念是合抱交合状,并对佛教图像志中真正意义的双身像的出现年代作出了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身 新疆佛教 藏传佛教 两尊组合像 双身合抱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