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ame Structure of a Jet Flame with Penetration of Side Micro-jets 被引量:3
1
作者 曹玉春 吴金星 +1 位作者 米建春 周钰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861-866,共6页
In this paper, an innovative jet lifted flame with side micro-jets has been propose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flame structure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 Due to the changes of the initial combustion conditions, mixing ... In this paper, an innovative jet lifted flame with side micro-jets has been propose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flame structure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 Due to the changes of the initial combustion conditions, mixing and aerodynamic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perturbation of the side micro-jets, such a lifted jet flame has different flame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 premixed flam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use of the micro-jets can control,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flame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flame length, lift-off distance and blow-off limit. With the same fuel and air flow rate, the flame length with the side micro-jets will decrease about 5%-40% as the air volume ratio a increases from 58%-76%.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 diffusion flame, the jet flame with the side micro-jets demonstrates to be easier to be a momentum-dominated flame. The flame length with 2 micro-jets is about 5% less than with 6 micro-jets under the same fuel and air flow rate. With the same a, the fewer number of the controlled jets lead to the flame with relatively shorter length, not easier to be blown off and higher NOx emission. With certain fuel flow rate, the critical air volume ratio is largest for the flame with 3 micro-jets, which is more difficult to be blown off than the cases with 2, 4 or 6 micro-j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t flame side micro-jets PERTURBATION flame structure
下载PDF
Diffusion Flame of a CH4/H2 Jet in a Hot Coflow: Effects of Coflow Oxygen and Temperature 被引量:2
2
作者 梅振锋 王飞飞 +1 位作者 李鹏飞 米建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7期787-799,共13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coflow O2 level and temperature on diffusion flame of a CH4/H2 jet in hot coflow (JHC) from a burner system similar to that of Dally et al. The coflow O2 mass fraction ( Yo2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coflow O2 level and temperature on diffusion flame of a CH4/H2 jet in hot coflow (JHC) from a burner system similar to that of Dally et al. The coflow O2 mass fraction ( Yo2 ) is varied from 3% to 80% and the temperature (Tcof) from 1200 K to 1700 K. The Eddy Dissipation Concept (EDC) model with detailed reaction mechanisms GRI-Mech 3.0 is used for all simulations. To validate the modeling, several JHC flames are predicted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Dally et al. [Proc. Combust. Inst., 29 (1), 1147-1154 (2002)]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match well with the measurements.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when Yo2 decreased, the diffusion combustion is likely to transform from traditional combustion to MILD (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 combustion mode. When Tcof is higher,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ver the whole domain trends to be more uniform. Reducing yo2 or Tcof leads to less production of intermediate species OH and CO.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if Yo2 is high enough ( Yo2 〉80%), increasing Yo2 does not cause obvious temperature in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t in hot coflow moderate and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 combustion diffusion flame intermediate specie
下载PDF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in buoyancy effects on micro jet diffusion flame 被引量:1
3
作者 LIU Lei ZHAO Ming +2 位作者 CHEN Yi-kun FAN Ai-wu LI D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867-875,共9页
The buoyancy effect on micro hydrogen jet flames in still air was numerially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jet velocity is relatively large(V≥0.2 m/s),the flame height,width and temperature decrease,whereas ... The buoyancy effect on micro hydrogen jet flames in still air was numerially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jet velocity is relatively large(V≥0.2 m/s),the flame height,width and temperature decrease,whereas the peak OH mass frac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under normal gravity(g=9.8 m/s^2).For a very low jet velocity(e.g.,V=0.1 m/s),both the peak OH mass fraction and flame temperature under g=9.8 m/s^2 are lower than the counterparts under g=0 m/s^2.Analysis reveals that when V≥0.2 m/s,fuel/air mixing will be promoted and combustion will be intensified due to radial flow caused by the buoyancy effect.However,the flame temperature will be slightly decreased owing to the large amount of entrainment of cold air into the reaction zone.For V=0.1 m/s,since the heat release rate is very low,the entrainment of cold air and fuel leakage from the rim of tube exit lead to a significant drop of flame temperature.Meanwhile,the heat loss rate from fuel to inner tube wall is larger under g=9.8 m/s^2 compared to that under g=0 m/s^2.Therefore,the buoyancy effect is overall negative at very low jet velo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jet diffusion flame buoyancy effect flame structure flame temperature air entrainment preheating effect
下载PDF
CFD study of non-premixed swirling burners: Effect of turbulence models 被引量:1
4
作者 Erfan Khodabandeh Hesam Moghadasi +4 位作者 Mohsen Saffari Pour Mikael Ersson Par G.Jonsson Marc A.Rosen Alireza Rahbar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029-1038,共10页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wirling turbulent non-premixed combustion.The effects on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examined with three turbulence models:namely as the Reynolds stress mod...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wirling turbulent non-premixed combustion.The effects on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examined with three turbulence models:namely as the Reynolds stress model,spectral turbulence analysis and Re-Normalization Group.In addition,the P-1 and discrete ordinate(DO)models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in this model.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required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solved using the numerical model.The accuracy of this model is validated with the published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comparison elucidates that there is a reasonable agreement between the obtained values from this model and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quantities.Among different models proposed in this research,the Reynolds stress model with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approach is more accurate(nearly up to 50%)than other turbulent models for a swirling flow field.Regarding the effect of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model,it is observed that the discrete ordinate model is more precise than the P-1 model in anticipating the experimental behavior.This model is able to simulate the subcritical nature of the isothermal flow as well as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internal recirculation induced by the swirl due to com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Turbulent combustion non-premixed flames Large eddy simulations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model Modeling validation
下载PDF
封闭舱室动态泄放氢喷射火焰行为及关键参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昌建 黄智伟 +3 位作者 姚传号 靳浩 李阳 於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89-3397,共9页
为了研究封闭舱室内动态泄放氢喷射火焰形态、火焰高度、氧气体积分数、火焰上方中心线温度和侧壁气体温度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一系列封闭舱室氢喷射火试验。试验采用相机拍摄火焰形态,采用氧浓度传感器、热电偶测量舱室内指定点氧气体积... 为了研究封闭舱室内动态泄放氢喷射火焰形态、火焰高度、氧气体积分数、火焰上方中心线温度和侧壁气体温度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一系列封闭舱室氢喷射火试验。试验采用相机拍摄火焰形态,采用氧浓度传感器、热电偶测量舱室内指定点氧气体积分数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封闭舱室动态泄放氢喷射火焰形态演变过程分为氢气控制的喷射火和氧气控制的喷射火两种类型。前者的火焰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增长阶段、衰减阶段、升高阶段和熄灭阶段;后者的火焰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衰减阶段和自熄灭阶段。两种类型氢喷射火的氧气体积分数下降趋势明显不同。氢气控制的喷射火的氧气体积分数变化呈先近似线性下降再缓慢下降趋势,而氧气控制的喷射火的氧气体积分数呈近似线性下降趋势。同时,两者最小平均氧气体积分数与喷射压力呈线性下降趋势。舱内火焰上方中心线温度和侧壁气体温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大致相同,但氧气控制的喷射火温度下降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中断现象。喷射压力对封闭舱内氢喷射火作用下最大温升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本试验条件,建立了封闭舱室火焰上方中心线最大温升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氢安全 氢喷射火 火焰形态 氧气体积分数 温度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热喷涂WC-10Co-4Cr粒子沉积及分布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方敏 蒋理帅祎 +1 位作者 刘富强 张治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86-3192,共7页
为了探究高速空气燃料热喷涂(activated combustion-high velocity air fuel,AC-HVAF)过程中喷涂粒子撞击基材后的沉积特性。采用AC-HVAF热喷涂技术在AZ80镁合金基体上沉积WC-10Co-4Cr硬质涂层。通过离散沉积实验获得薄层沉积粒子,探讨... 为了探究高速空气燃料热喷涂(activated combustion-high velocity air fuel,AC-HVAF)过程中喷涂粒子撞击基材后的沉积特性。采用AC-HVAF热喷涂技术在AZ80镁合金基体上沉积WC-10Co-4Cr硬质涂层。通过离散沉积实验获得薄层沉积粒子,探讨各种沉积形貌的种类、形成原因、结合机制及射流中粒子的径向和轴向分布。结果表明:在AC-HVAF粒子沉积过程中,嵌入型沉积为主要的沉积形貌,同时包含少量的破碎型与空腔型沉积粒子。在涂层的形成过程中,嵌入型沉积对涂层/基体结合性能起重要作用;空腔型沉积的小颗粒及破碎型沉积的大颗粒是造成沉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喷涂粒子主要集中在射流中心,越靠近射流边缘,空腔型沉积粒子越多,最终导致AC-HVAF粒子射流呈现出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WC-10Co-4Cr 沉积状态 粒子射流 镁合金
下载PDF
氢气喷射火特性教学实验设计
7
作者 朱建鲁 范嘉涛 +2 位作者 王赛磊 韩辉 李玉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168,共5页
安全是氢气大规模使用的前提。为了研究氢气喷射火特性,自主搭建了喷射火实验系统,开展氢气喷射火特性实验研究。实验分析了氢气喷射火流量、火焰形状、中心温度及辐射场的变化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其中,对于火焰形状的分析,采用将图像转... 安全是氢气大规模使用的前提。为了研究氢气喷射火特性,自主搭建了喷射火实验系统,开展氢气喷射火特性实验研究。实验分析了氢气喷射火流量、火焰形状、中心温度及辐射场的变化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其中,对于火焰形状的分析,采用将图像转化为二值图的方法得出。结果表明,当压力降低16.95%时,火焰长度下降13.29%,火焰高度下降7.29%;压力保持1.02 MPa时,随着距离增加,中心温度平均减少70.10%;距离喷射口所在平面1.5 m处,辐射强度平均减少18.43%。通过氢气喷射火实验得出氢气意外泄漏下周围温度场、辐射场变化情况,可为实现氢气安全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喷射火 实验设计 火焰形状 辐射强度
下载PDF
基于5 kHz平面激光诱导荧光的射流火焰局部熄火时空特性分析
8
作者 高龙 彭江波 +4 位作者 于欣 杨超博 曹振 袁勋 刘文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7-1319,共13页
基于高频光学测量手段研究射流火焰局部熄火的分布特性,对于分析燃烧场不稳定性机理有重要意义。建立5 kHz的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测量系统,对高速射流火焰开展实验研究,并获得火焰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将双边滤波、竖直滑窗局部自适应阈值... 基于高频光学测量手段研究射流火焰局部熄火的分布特性,对于分析燃烧场不稳定性机理有重要意义。建立5 kHz的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测量系统,对高速射流火焰开展实验研究,并获得火焰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将双边滤波、竖直滑窗局部自适应阈值等图像处理方法引入平面激光诱导荧光图像的预处理,在局部断裂结构数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取局部断裂结构长度和空间位置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深入解析局部熄火的时空分布特性,进一步完善高频平面激光诱导荧光诊断与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双边滤波算法处理后,图像峰值信噪比为34.3 dB,结构相似度为0.93,噪声水平显著降低,获得了较好的去噪效果;使用竖直滑窗局部自适应方法进行图像分割的F1分数达到93.30%;断裂结构累计数量随时间线性增加,当射流马赫数由0.5增至1.6时,单侧图像断裂结构的每秒累计数量从790.7增至9 217.2,并且局部熄火频率与射流马赫数呈指数关系;断裂结构主要分布区域为火焰臂及上侧中央燃料区。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高频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的应用能力,证明了高频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用于局部熄火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荧光 光谱诊断 高速射流火焰 OH基 局部熄火 图像特征
下载PDF
滚装船载运的锂电池汽车仿真模拟研究
9
作者 王彦富 张浩然 +2 位作者 乔健 熊梓迅 邹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3,共7页
为应对船舶运输中锂电池汽车火灾带来的严重后果,构建滚装船甲板上的锂电池汽车火灾仿真模型。首先,利用锂电池汽车全尺寸火灾试验数据,验证单辆和双辆锂电池汽车火灾仿真模型准确性。随后,应用经验证的仿真模型对滚装船甲板上的锂电池... 为应对船舶运输中锂电池汽车火灾带来的严重后果,构建滚装船甲板上的锂电池汽车火灾仿真模型。首先,利用锂电池汽车全尺寸火灾试验数据,验证单辆和双辆锂电池汽车火灾仿真模型准确性。随后,应用经验证的仿真模型对滚装船甲板上的锂电池汽车火灾模拟仿真,分析不同车辆间距下火灾热释放速率、温度和辐射热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锂电池汽车火灾初期,火焰会先蔓延至并排停放的车辆,特别是受到喷射火影响的一侧车辆,然后再扩展至前后两侧的车辆,且前方车辆遭受的火灾损毁程度明显大于后方车辆。同时,喷射火会加剧锂电池汽车火灾的蔓延和发展,有喷射火区域的温度显著高于无喷射火区域,而受到喷射火影响的邻近车辆则最先被引燃。通过数值仿真手段可有效模拟船舶载运锂电池汽车火灾发展及蔓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装船 锂电池汽车 汽车火灾 仿真模型 喷射火
下载PDF
凹坑下城镇中低压燃气管道水平喷射火研究
10
作者 张培红 孙玲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328,共6页
城镇埋地中低压燃气管道周围人口密集,一旦发生全管径破裂,凹坑条件将加剧水平喷射火行为的复杂及危险性.利用Fluent模拟分析了不同凹坑尺寸及管压下火焰长度、等效宽度及长宽比变化规律,得到了火焰长度及等效宽度与无量纲热释放速率关... 城镇埋地中低压燃气管道周围人口密集,一旦发生全管径破裂,凹坑条件将加剧水平喷射火行为的复杂及危险性.利用Fluent模拟分析了不同凹坑尺寸及管压下火焰长度、等效宽度及长宽比变化规律,得到了火焰长度及等效宽度与无量纲热释放速率关系式.结果表明:火焰长度随着热释放速率增加与凹坑尺寸减小而增大,坑口尺寸较小时,火焰长度大于开放空间;坑口尺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火焰长度小于开放空间火焰长度.等效宽度随热释放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当等效宽度增长到凹坑开口尺寸后,增长速率变缓并趋于稳定,同时火焰长度有明显增长.火焰长宽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随着凹坑尺寸增大,长宽比减小且均小于开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喷射火 火焰 城镇中低压燃气管道 全管径破裂 凹坑
下载PDF
预混预蒸发正庚烷湍流火焰结构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林文隽 代鸿超 +4 位作者 毛润泽 苏守国 蔡骁 王金华 黄佐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采用预混伴流射流燃烧器(PPJB)研究了初始温度400 K的预蒸发正庚烷/空气混合物在薄反应区的湍流火焰结构.采用热线风速仪标定冷态湍流流场,CH-PLIF测量湍流火焰反应区结构,共振OH-PLIF测量湍流火焰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高湍流条件下,反应... 采用预混伴流射流燃烧器(PPJB)研究了初始温度400 K的预蒸发正庚烷/空气混合物在薄反应区的湍流火焰结构.采用热线风速仪标定冷态湍流流场,CH-PLIF测量湍流火焰反应区结构,共振OH-PLIF测量湍流火焰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高湍流条件下,反应区厚度在不考虑三维效应时最大厚度为层流火焰厚度的1.6倍,其可支持薄反应区理论对预蒸发液体燃料湍流火焰的适用性.火焰面褶皱比和湍流燃烧速度的增加与湍流强度的提升不匹配.通过对火焰面曲率和平均火焰面密度的分析,发现高湍流条件下,褶皱尺度、大小和数量变化不大.一方面,湍流可能会减弱非均匀扩散造成的差异;另一方面,更可能是由于对褶皱结构的不完全捕捉和对3D效果的忽视而引发对火焰褶皱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混射流火焰 预蒸发 强湍流条件 火焰结构
下载PDF
不同稀释条件下湍流扩散射流火焰推举和吹熄特性研究
12
作者 熊世文 王强 +1 位作者 吕将 胡隆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6,共8页
为了安全高效地利用低污染燃烧技术,使用丙烷作为燃料,通过改变稀释气体种类(He/N_(2)/CO_(2))、燃料摩尔分数(0.5~1.0)和射流速度(1.5~55 m/s),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稀释气体下湍流扩散射流火焰推举高度和吹熄极限.研究表明,对于完... 为了安全高效地利用低污染燃烧技术,使用丙烷作为燃料,通过改变稀释气体种类(He/N_(2)/CO_(2))、燃料摩尔分数(0.5~1.0)和射流速度(1.5~55 m/s),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稀释气体下湍流扩散射流火焰推举高度和吹熄极限.研究表明,对于完全湍流推举火焰,当燃料摩尔分数由1.0下降至0.5时,射流速度每增加1 m/s,火焰推举高度由增加0.18 cm上升至增加0.34 cm(氦气)、0.45 cm(氮气)和0.59 cm(二氧化碳).通过在预混火焰模型中加入燃料摩尔分数这一表征稀释程度的项,修正了Kalghatgi提出的预混火焰预测推举高度模型.同时,当燃料摩尔分数从1.0下降至0.5时,火焰吹熄速度从55 m/s下降至26 m/s(氦气)、16 m/s(氮气)和10.5 m/s(二氧化碳),验证了Kalghatgi提出的预混火焰模型在预测不同稀释气体和稀释度条件下预测吹熄极限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射流火焰 稀释 推举高度 吹熄速度
下载PDF
氨/氢/柴油三燃料燃烧机理构建及研究
13
作者 袁国存 刘少华 +3 位作者 申立中 毕玉华 雷基林 彭益源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9,共12页
使用Chemkin软件中的Reaction Workbench模块,构建了由70种物种和392步基元反应组成的氨/氢/柴油(ammonia/hydrogen/diesel, AHD)三燃料燃烧机理。利用Chemkin软件对AHD机理进行化学动力学验证,同时通过将AHD机理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 使用Chemkin软件中的Reaction Workbench模块,构建了由70种物种和392步基元反应组成的氨/氢/柴油(ammonia/hydrogen/diesel, AHD)三燃料燃烧机理。利用Chemkin软件对AHD机理进行化学动力学验证,同时通过将AHD机理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模型耦合的方法,对发动机不同燃料燃烧模式下的燃烧过程和排放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AHD机理对氨、氢、柴油的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射流搅拌反应器(jet stirred reactor, JSR)氧化关键组分浓度变化的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平均误差均在一个数量级内;通过CFD模型与AHD机理耦合,在纯柴油、氨/柴油、氨/氢/柴油三种燃烧模式下,发动机缸内压力和放热率的模拟值与试验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最大误差均在10%以内。在标定工况(1 800 r/min)下,随着氢能比增大,点火延迟期缩短,燃烧速率加快,CO和碳氢化合物排放逐渐下降,NOx排放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柴油 燃烧机理 点火延迟时间 层流火焰速度 射流搅拌反应器氧化
下载PDF
基于氢射流点火的稀薄煤层气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
14
作者 廖宽 何义团 +3 位作者 张军 王乾 秦子涵 付艳艳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1期138-144,共7页
氢气是高活性气体,将氢射流火焰用为种子火焰已经成为低品位燃气,如低浓度煤层气的燃烧应用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面向发动机的氢射流点火由于直喷与点火间的相位差异会诱导不同引燃模式,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建立了... 氢气是高活性气体,将氢射流火焰用为种子火焰已经成为低品位燃气,如低浓度煤层气的燃烧应用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面向发动机的氢射流点火由于直喷与点火间的相位差异会诱导不同引燃模式,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建立了预混稀薄煤层气+氢气直喷点火的大缸径发动机三维模型,通过对比喷氢—点火相位差(Φ)对发动机缸内火焰传播、火焰结构以及发动机指示热效率的影响,研究了基于氢气射流的点火模式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Φ>70°CA,缸内点火后表征为均质燃烧;当20°CA≤Φ≤70°CA,缸内点火后表征为逆向浓度分层燃烧;而当Φ<20°CA,则形成烟羽点火燃烧。当喷氢时刻为30°CA BTDC,点火角为25°CA BTDC时,烟羽点火燃烧取得最高指示热效率,达到39.3%,同时对比均质燃烧与逆向浓度分层,烟羽点火的火焰发展期缩短11.9%与22.1%,燃烧持续期缩短1.1%与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氢射流 火焰结构 烟羽点火 燃烧特性
下载PDF
掺氢天然气喷射火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时婷婷 那生巴图 +7 位作者 李春艺 孙晨 王奕筝 李鑫 吕亮亮 周睿 赵瑞昌 鲁仰辉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145,共7页
为探究掺氢天然气的燃烧特性,基于OpenFOAM开源平台建立掺氢天然气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大涡模拟(LES)模型、有限速率燃烧模型(Pasr)模型和单步反应模型对掺氢天然气喷射火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喷射火的火焰最高温度与掺... 为探究掺氢天然气的燃烧特性,基于OpenFOAM开源平台建立掺氢天然气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大涡模拟(LES)模型、有限速率燃烧模型(Pasr)模型和单步反应模型对掺氢天然气喷射火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喷射火的火焰最高温度与掺氢比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火焰长度与掺氢比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此外,研究发现随着射流速度增加,轴线上火焰温度高温区域逐渐变远,在同等掺氢比条件下,当射流速度由30 m/s增加至60 m/s时,火焰长度变化区间由1.0~1.2512 m增加至1.2502~1.5612 m,火焰长度与射流速度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应用中的燃烧器设计和掺氢天然气泄漏与爆燃事故风险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喷射火 数值模拟 火焰长度 火焰温度
下载PDF
惰性气体射流协同控制火焰振荡和NO_(x)排放性能研究
16
作者 陶成飞 孙荣岳 +4 位作者 张靓 王祎晨 陈玲 梁绍华 叶江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预混火焰燃烧通常会出现热声振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燃气轮机或油气锅炉的安全运行和洁净排放。为此,提出通过惰性气体射流来调控预混燃烧过程,从而实现火焰振荡和NO_(x)排放的协同控制。惰性气体射流将导致预混火焰振荡模态迁移,既可降... 预混火焰燃烧通常会出现热声振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燃气轮机或油气锅炉的安全运行和洁净排放。为此,提出通过惰性气体射流来调控预混燃烧过程,从而实现火焰振荡和NO_(x)排放的协同控制。惰性气体射流将导致预混火焰振荡模态迁移,既可降低火焰振荡幅值,还可使火焰振荡频率发生改变。相对原子质量大的氩气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氦气的控制效果好。惰性气体射流能够显著改变火焰结构,使预混火焰长度变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振荡 惰性气体 热声耦合 横向射流 氮氧化物
下载PDF
H_(2)-Air交叉射流火焰燃烧排放特性的数值模拟
17
作者 罗冉杰 杨蔚昊 +2 位作者 李卫杰 涂垚杰 刘豪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8-254,共7页
对H_(2)-Air交叉射流火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燃烧器空气喷嘴距离(L)、角度(α)以及数目(N)对温度场、火焰轮廓和NO_(x)排放的影响,并获得了最低NO_(x)排放性能的燃烧器几何参数配置。结果表明:增大L和α整体上有助于产生更加均... 对H_(2)-Air交叉射流火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燃烧器空气喷嘴距离(L)、角度(α)以及数目(N)对温度场、火焰轮廓和NO_(x)排放的影响,并获得了最低NO_(x)排放性能的燃烧器几何参数配置。结果表明:增大L和α整体上有助于产生更加均匀的温度分布和更低的温度峰值,进而导致更低的NO_(x)排放;增加N将促进燃料和空气的混合,强化燃烧形成中心高温区,进而显著提升NO_(x)的排放,然而高温区随N的增大逐渐被延伸至炉膛出口,导致燃烧效率从99.99%降低至98.99%。在当前的燃烧装置中,最佳的燃烧器参数配置为L=6D、α=40°、N=2,此时H_(2)-Air交叉射流火焰燃烧效率高达99.99%,且最低NO_(x)排放达到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燃烧 交叉射流火焰 数值模拟 NOX排放
下载PDF
次高压天然气管道喷射火形态及热辐射试验研究
18
作者 蒋毅 李又绿 +1 位作者 王彬彬 刘宇婷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450,456,共7页
若天然气管道泄漏,与外部火源接触可能导致形成喷射火,对附近的工作人员和设备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天然气管道中喷射火焰的燃烧行为显得尤为关键。选取尺寸分别为0.5、1.0、1.5、2.0、2.5、3.0 mm的6种孔径,压力分别为0.5、0.8... 若天然气管道泄漏,与外部火源接触可能导致形成喷射火,对附近的工作人员和设备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天然气管道中喷射火焰的燃烧行为显得尤为关键。选取尺寸分别为0.5、1.0、1.5、2.0、2.5、3.0 mm的6种孔径,压力分别为0.5、0.8、1.0、1.2、1.5 MPa,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天然气管道喷射火试验。结果表明:当天然气燃烧达到稳定时,随着喷射压力和喷嘴口径的增大,火焰高度和热辐射逐渐升高;在孔径为3.0 mm时,火焰最长达到4.32 m,泄漏孔水平位置1.0 m处热辐射最大达到552 W/m^(2);当孔径在1.5 mm、压力为1.2 MPa时,火焰开始出现抬升现象,随着压力和孔径的增大,抬升现象更加明显。当泄漏孔径在3.0 mm、压力为1.5 MPa时,最大抬升到0.4 m。试验结果为处置天然气管道泄漏喷射火提供了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喷射火 火焰形态 热辐射
下载PDF
船用高闪点喷气燃料池火实验分析
19
作者 魏小栋 王艳真 万新斌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1,共6页
为掌握船用高闪点喷气燃料燃烧的相关特性,在搭建的8 m×13 m×7.5 m钢制舱中内进行了0.5 m×0.5 m×0.1 m与1 m×1 m×0.1 m两种火源面积的船用喷气燃料燃烧性能实验分析。在验证实验重复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 为掌握船用高闪点喷气燃料燃烧的相关特性,在搭建的8 m×13 m×7.5 m钢制舱中内进行了0.5 m×0.5 m×0.1 m与1 m×1 m×0.1 m两种火源面积的船用喷气燃料燃烧性能实验分析。在验证实验重复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火源面积和不同燃烧时间的高闪点喷气燃料所形成的热流场进行实验,重点考察燃烧面积和燃烧时间对温度场、辐射强度,以及火焰高度的影响。通过对结果分析得到,增加燃料质量燃料持续温度燃烧时间增加的倍数大于质量增加的倍数;火源面积的增大使得热量的聚集效应更加明显,温度梯度更大,热辐射更强,周围温度更高;结合实验数据和Heskestad公式,有效预测该型高闪点喷气燃料在某一火源面积下的热释放速率和火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闪点 喷气燃料 温度 火焰高度
下载PDF
H_(2)/CH_(4)燃料轴向分级燃烧再燃火焰流动与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20
作者 李原森 李昱泽 +1 位作者 肖运来 葛冰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85-1392,共8页
燃料轴向分级(AFS)燃烧技术是目前重型燃气轮机的先进低污染燃烧技术。为了揭示H_(2)/CH_(4)燃料种类和射流角对轴向分级燃烧的再燃区流场、火焰结构的影响规律,使用高频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OH^(*)基自发光技术,探究射流当量比为0.... 燃料轴向分级(AFS)燃烧技术是目前重型燃气轮机的先进低污染燃烧技术。为了揭示H_(2)/CH_(4)燃料种类和射流角对轴向分级燃烧的再燃区流场、火焰结构的影响规律,使用高频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OH^(*)基自发光技术,探究射流当量比为0.6、动量通量比为6时90°和45°射流角对不同种类的燃料轴向分级流场、再燃火焰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射流角为90°时,射流根部会产生明显的回流区;射流火焰存在周期性脉动;当射流角为45°时,剪切层在射流根部不会产生明显的回流区,射流火焰燃烧更加稳定,燃料在低速区的化学停留时间更短,对于火焰传播速度快、容易回火的氢气燃料有较好的适应性;甲烷燃料掺氢增加了射流火焰的传播速度,随着掺氢比的增加,射流火焰从脱体火焰逐渐变为连续火焰,迎风侧射流火焰分支出现,反应区长度缩短并且变小,火焰强度增强,火焰根部向喷嘴出口移动并最终附着在射流喷嘴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轴向分级 射流角 二级火焰结构 掺氢燃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