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ltra-deep carbonate basement reservoirs formed by polyphase fracture-related karstification in the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 Luo Hai-Yang Cao +5 位作者 Domenico Chiarell Ru-Lin Miao Tao Ye Yun-Long Xu An-Qing Chen Xiao-Ping Lu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009-2025,共17页
The Palaeozoic carbonate basement of the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 (OBBB) present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However, the multistage tectonism and complex superimposed palaeo-karstification in... The Palaeozoic carbonate basement of the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 (OBBB) present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However, the multistage tectonism and complex superimposed palaeo-karstification in the area are unclear, which leads to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deep carbonate basement reservoirs. In this study, the occurrence of a fracture-vug network and its filling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borehole cores, thin sections, and image logs from the southwestern slope of the OBBB's Bozhong Sag. Then the diagenetic fluid properties of the carbonate matrix and fillings were analysed via the data of carbon, oxygen, and strontium isotopes, and major, rare elements from coring interval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fracture-related karst reservoirs have lithologic selectivity inclined toward dolomite strata. The intersecting relationships, widths, and strikes of the fractures and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indicate three structural fracture families: NW-, NNE-, and NNW- trending, related to the Indosinian, middle Yanshanian, and late Yanshanian orogeny, respectively. The Indosinian NW- and end-Mesozoic NNE-trending fractures produced by compressional tectonic stress mainly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basement reservoirs. The geochemistry of the calcite veins filling these fractures suggests two main types of diagenetic fluids. The fluid of autogenic recharge related to the earlier fills is karstification diffuse flow dominated by internal runoff from rainfall in the highland setting of the Indosinian thrusting orogenic belt. The other fluid of allogenic recharge related to the later fills is the main lateral freshwater flow dominated by external runoff from the catchment in the setting of the horst-lowland within the rifting basin, induced by the Yanshanian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fracture families and two kinds of related fluids is revealed. This allows us to propose a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polyphase-superimposed fracture-related karst reservoir complexes within the deep carbonate basement of tilting fault blocks that neighbour the Bozhong hydrocarbon kitchen and predict the formation of potential plays with high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basement reservoirs Buried hill diagenetic fluid fracture system KARSTIFICATION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成岩流体对超深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充填及溶蚀改造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油气田为例
2
作者 王俊鹏 曾联波 +5 位作者 徐振平 王珂 曾庆鲁 张知源 张荣虎 蒋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油气区是我国“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也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超深油气田。该区主要目的层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一套中厚层细中砂岩夹薄层泥岩建造,埋深主要介于6000~8000 m,储层基质孔隙度普遍低于10%,孔喉结构复杂...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油气区是我国“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也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超深油气田。该区主要目的层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一套中厚层细中砂岩夹薄层泥岩建造,埋深主要介于6000~8000 m,储层基质孔隙度普遍低于10%,孔喉结构复杂,构造裂缝普遍发育,且有效裂缝网络对该类气藏高产稳产至关重要。同时,深埋高温压条件下,成岩流体沿裂缝快速活动,对储层裂缝有效性产生了差异影响。本文针对井下大量岩心构造裂缝开展CT扫描、主体薄片、阴极发光、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成岩流体在微裂缝尺度、岩心裂缝尺度、圈闭尺度、油气田尺度上对构造裂缝的成岩类型、配置关系、裂缝有效开度及影响分布范围。认为成岩流体对克拉苏油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构造裂缝有效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裂缝面本身及周围储层孔喉的胶结充填及溶蚀作用,主体裂缝(超60%)胶结充填率不足5%,有效开度介于0.2~2 mm,成岩流体沿微裂缝胶结沉淀或溶蚀改造,但仅影响裂缝周围约4 mm~20 m范围,在岩石的差异矿物之间(一般为石英颗粒及长石颗粒)更易发生溶蚀;成岩流体垂向上沿背斜储层中上部50~150 m内的裂缝网络发生胶结、溶蚀作用,整体充填率约为60%~80%,在底水层中裂缝胶结充填率达60%~90%;平面上,成岩流体沿先期沉积水系迹线、顺构造裂缝活动,南北向影响距离为20~40 km,主要为方解石充填与胶结。由于高效沟通的裂缝网络位于目的层中上部,应考虑在中部或中上部地层中钻完井,避开顶部的“基底式胶结”层,在北部区块针对裂缝中的方解石充填物大开度裂缝实施酸化压裂措施,提升储层整体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成岩流体 裂缝有效性 致密储层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Contributions of non-tectonic micro-fractures to hydraulic fracturing—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FSD model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 Yu Li Xiao +3 位作者 ZHAO ZhiHeng ZHOU RunQing ZHANG Bo LI Guan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851-865,共15页
Shale ga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China. Due to the weak tectonic activities in which the shale plays, core observations indicate abundant random non-tectonic micro- ... Shale ga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China. Due to the weak tectonic activities in which the shale plays, core observations indicate abundant random non-tectonic micro- fractures in the producing shales. The non-tectonic micro-fractures are different from tectonic fractur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being irregular, curved, discontinuous, and randomly distributed. The role of micro-fractures in hydraulic fracturing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 is currently poorly understood yet potentially critical. Two-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modeling studies have been used in an initial attempt toward understanding how naturally random fractured reservoirs respond dur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andom non-tectonic fractures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The numerical models with random non-tectonic micro-fractures are built by extracting the fractures of rock blocks after repeated heating and cooling, using a digital image process.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as a function of:(1) the in-situ stress ratio;(2)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f random fractures;(3) cohesion of random fractures;(4) operational variables such as injection rate; and(5) variable injection rate technology. A sensitivity study reveals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observ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se parameters on the shear stimulation in a natural fracture system. Three types of fracturing networks were observed from the studied simulations, and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variable injection rate technology is most promising for producing complex fracturing networks. This work strongly links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geomechanical evaluation. It can aid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imulations in naturally random fractured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tectonic micro-fracture Hydraulic fracturing fracturing network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主控因素——以合兴场气田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庄 章顺利 +2 位作者 何秀彬 谢丹 刘妍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581-590,共10页
川西坳陷合兴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以下简称须二段)砂岩为超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较为发育且类型多样,裂缝的发育程度对天然气的运移、成藏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优化研究区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成像测... 川西坳陷合兴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以下简称须二段)砂岩为超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较为发育且类型多样,裂缝的发育程度对天然气的运移、成藏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优化研究区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成像测井分析、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分析等,对须二段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了研究。研究区的裂缝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3大类,对应的发育时期分别为印支晚期、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裂缝具有裂缝延伸长、宽度大、充填程度较低的特征;成岩裂缝以层理缝为主,发育少量缝合线;异常高压裂缝发育较少,与生烃增压有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裂缝发育主控因素,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构造变形、断裂、岩层厚度和相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岩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岩石相和岩层厚度的影响;异常高压缝发育程度主要受生烃增压的影响。结合研究区须二段构造样式和岩性组合,建立了须二段裂缝成因模式,研究区须二段的裂缝发育区在构造转折端、南北向断层附近的单层砂岩厚度适中带(砂泥互层、厚砂薄泥型)、南北向岩相变化带、异常压力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缝 成岩缝 异常高压缝 主控因素 须家河组二段 合兴场气田
下载PDF
渤中19-6凝析气田孔店组砂砾岩储层压实成岩裂缝垂向演化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杜涛 曲希玉 +2 位作者 王清斌 张洋晨 高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9,共13页
为了研究砂砾岩储层压实成岩裂缝对储层的影响,以渤中19-6凝析气田孔店组砂砾岩为解剖对象,借助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识别及压实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对砂砾岩储层压实成岩裂缝的垂向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19-... 为了研究砂砾岩储层压实成岩裂缝对储层的影响,以渤中19-6凝析气田孔店组砂砾岩为解剖对象,借助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识别及压实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对砂砾岩储层压实成岩裂缝的垂向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19-6孔店组砂砾岩储层压实成岩裂缝普遍发育,包括继承性裂缝与非继承性裂缝,继承性裂缝发育较早,沿碎屑颗粒的原有裂纹产生,非继承裂缝主要以共轭剪裂缝的形式沿长石解理破裂发育;2)砾级颗粒较砂级颗粒、长石颗粒较石英颗粒压实成岩裂缝更为发育,压实成岩裂缝裂缝发育程度与脆性指数成正比,与填隙物含量成反比;3)模拟的垂向上发育3期砂砾岩压实成岩裂缝发育带,其中第2压实成岩裂缝发育带与研究区的裂缝分布一致,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压实 压实成岩裂缝 砂砾岩 压实成岩物理模拟 渤中19-6
下载PDF
塔北地区奥陶系灰岩段裂缝特征及其对岩溶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40
6
作者 倪新锋 杨海军 +4 位作者 沈安江 张丽娟 乔占峰 赵宽志 韩利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3-940,共8页
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对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形成及改造至关重要。对大量的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成像测井及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地区奥陶系灰岩段发育有3类成岩缝和3期构造(溶蚀)缝。3期构造缝对应3个构造旋回,分别为晚加里东—... 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对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形成及改造至关重要。对大量的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成像测井及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地区奥陶系灰岩段发育有3类成岩缝和3期构造(溶蚀)缝。3期构造缝对应3个构造旋回,分别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方解石及泥质充填的构造张裂缝、晚海西期—印支期方解石充填的共轭剪切缝以及燕山—喜山期半充填或未充填的剪性网状微—小缝。构造缝的形成直接促进了岩溶作用的发生,溶蚀缝往往改造前期的构造缝,虽发生时间稍有滞后,但仍属同期。各类裂缝的形成时间、规模、充填特征、成像测井特征及阴极发光性各异。构造缝、溶蚀缝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裂缝自身溶蚀扩大或与溶蚀孔洞配置构成了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也是提高碳酸盐岩储层储渗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岩缝张开度较小,水体的沟通、横向疏导作用有限,对加速岩溶作用的发生贡献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构造缝 溶蚀缝 成岩缝 期次 奥陶系 塔北地区
下载PDF
库车坳陷迪那气田古近系裂缝发育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袁静 曹宇 +5 位作者 李际 董道涛 杨蓉 李春堂 昌伦杰 杨俊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0-850,共11页
以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辅以扫描电镜、粘土矿物X-衍射、流体包裹体、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气田古近系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裂缝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宏、微观裂缝主要... 以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辅以扫描电镜、粘土矿物X-衍射、流体包裹体、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气田古近系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裂缝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宏、微观裂缝主要为构造裂缝,其余依次为溶蚀裂缝、成岩裂缝和超压裂缝。构造裂缝分为剪切裂缝、扩张裂缝和震裂缝3种主要类型(以剪切裂缝为主)和3个发育期次;其中对储集烃类最为有效的裂缝形成于晚喜马拉雅期(上新世末期,即2.6~1.81 Ma)的构造挤压作用;溶蚀裂缝、成岩裂缝与超压裂缝与油气注入引起的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脱水收缩、强烈构造挤压、快速深埋及流体增压造成的地层超压有关,主要形成时间为库车末期至西域期(2 Ma至现今)。裂缝发育的差异性主要受岩石类型、沉积相带、单层厚度和与主控断层距离的控制。位于气田中部的水下分流河道以粉细砂岩为主,裂缝最发育,单井产能高。裂缝线密度与单层厚度呈"座椅"式负相关,随着与主控断层距离增大而减小;泥岩裂缝线密度小于0.4条/m,且与单层厚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溶蚀裂缝 成岩裂缝 超压裂缝 裂缝特征 低渗砂岩储层 迪那气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泥质岩裂缝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61
8
作者 张金功 袁政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6-338,347,共4页
目前国内外发现的绝大多数泥质岩裂缝油气藏都分布在以暗色泥岩及页岩为主的生油岩中 ,常富含有机质、钙质或硅质矿物 ,其有机碳丰度一般为 1 0 ~ 2 0 ,有机质类型多样 ,镜质体反射率多在 0 5 ~ 1 3 。构造裂缝、超压微裂缝... 目前国内外发现的绝大多数泥质岩裂缝油气藏都分布在以暗色泥岩及页岩为主的生油岩中 ,常富含有机质、钙质或硅质矿物 ,其有机碳丰度一般为 1 0 ~ 2 0 ,有机质类型多样 ,镜质体反射率多在 0 5 ~ 1 3 。构造裂缝、超压微裂缝和成岩收缩缝是主要裂缝成因类型。盖层主要为裂缝不发育的泥岩、膏岩、盐岩等。圈闭类型主要为背斜圈闭及单斜圈闭。由于大量的油气残留在生油岩中 ,所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岩裂缝油气藏 成藏条件 资源潜力 生油岩 构造裂缝 超压微裂缝 成岩收缩缝
下载PDF
断层不同输导通道封闭机理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43
9
作者 付广 刘洪霞 段海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408,418,共6页
在断层内输导通道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将断层垂向封闭性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针对倾斜裂缝或以泥质为主的断裂带连通孔隙的紧闭愈合封闭机理;另一种是针对垂直裂缝或以砂质填充为主的断裂带连通孔隙的成岩胶结封闭机理。利用断层压... 在断层内输导通道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将断层垂向封闭性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针对倾斜裂缝或以泥质为主的断裂带连通孔隙的紧闭愈合封闭机理;另一种是针对垂直裂缝或以砂质填充为主的断裂带连通孔隙的成岩胶结封闭机理。利用断层压力和泥岩塑性变形极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断层紧闭愈合封闭机理的研究方法;利用SiO2和CaCO3的是否沉淀建立了断层成岩胶结封闭机理的研究方法。并以乌尔逊凹陷北部主要断层为例,利用上述方法对其在大一段内的的垂向封闭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地质情况,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断层内不同输导通道的垂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输导通道 裂缝 连通孔隙 紧闭愈合 成岩胶结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页岩成岩演化与储集性能 被引量:38
10
作者 冯子辉 柳波 +8 位作者 邵红梅 王成 洪淑新 王继平 潘会芳 王永超 张安达 田善思 迟亚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85,共14页
泥页岩成岩演化、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是页岩油储层评价的关键。通过运用岩心观察及精细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场发射电镜、微—纳米CT扫描、氮气吸附等技术,对松辽盆地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页岩岩性与组构特征、成岩演化特征、孔隙... 泥页岩成岩演化、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是页岩油储层评价的关键。通过运用岩心观察及精细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场发射电镜、微—纳米CT扫描、氮气吸附等技术,对松辽盆地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页岩岩性与组构特征、成岩演化特征、孔隙类型及储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古龙地区青山口组主要发育页岩、泥岩、粉砂质岩、灰质岩、云质岩5种岩性,微米—毫米级纹层构造与页理缝发育;泥页岩主体处于中成岩A2期,局部为中成岩A1期和中成岩B期;储层孔隙分为基质孔和裂缝2大类6类12亚类,纹层状页岩中的纹层构造、页理构造和层状页岩、纹层状页岩中的页理缝有效改善储集能力,为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层状页岩和纹层状页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岩性。该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古龙地区青山口组泥页岩成岩演化规律与储集特征,为松辽盆地页岩油的规模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地区 青山口组 泥页岩 成岩演化 储集特征 页理缝
下载PDF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充填方解石的阴极发光特征及对成岩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韦东晓 沈安江 +2 位作者 王莹 乔占峰 朱永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58,共5页
对碳酸盐矿物和结构组分进行阴极发光分析可以直观、快捷地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和成因。基于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充填方解石阴极发光特征分析,结合Mn2+和Fe2+含量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深入研究其对成岩环境的指示作用。... 对碳酸盐矿物和结构组分进行阴极发光分析可以直观、快捷地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和成因。基于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充填方解石阴极发光特征分析,结合Mn2+和Fe2+含量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深入研究其对成岩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Mn2+和Fe2+含量及发光特征可大致反映成岩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明亮发光(Mn2+含量高)表明成岩环境为还原条件,也可能是与不发光胶结作用相关的氧化水停滞有关;昏暗—不发光表明成岩环境为氧化条件,是Mn2+趋向于被氧化为高价态而不易置换Ca2+进入晶格所致;不同产状的缝洞充填方解石发光性、Mn2+和Fe2+含量及两者比值各异,指示不同的成岩环境及充填期次,反映研究区缝洞形成及充填的复杂性和多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发光 缝洞充填方解石 成岩环境 奥陶系 塔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储集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64
12
作者 赖锦 王贵文 +5 位作者 陈敏 王书南 柴毓 蔡超 张永辰 李鉴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6-573,共8页
利用岩心、薄片、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集层沉积相、成岩相和裂缝相特征,据此分析长8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物理相,对储集层孔隙结构进行分类评价、预测有利孔渗发育带。通过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的叠... 利用岩心、薄片、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集层沉积相、成岩相和裂缝相特征,据此分析长8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物理相,对储集层孔隙结构进行分类评价、预测有利孔渗发育带。通过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的叠加与复合对研究区长8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不稳定组分溶蚀-高角度斜交缝等岩石物理相;按照沉积相、成岩相和裂缝相对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建设与破坏作用归纳总结出4大类岩石物理相。分别计算了不同岩石物理相的储集层品质指数,由此基于岩石物理相划分并结合测井资料实现了长8油层组单井纵向上的孔隙结构分类评价。最后以小层为单位对长8油层组纵向沉积微相和成岩相进行剖面展开和平面成图,通过有利岩石物理相的展布实现了其有利孔渗发育带分布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相 沉积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孔隙结构 分类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 长8油层组
下载PDF
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气储层定量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赖锦 王贵文 +5 位作者 郑新华 周磊 韩闯 吴大成 黄龙兴 罗官幸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85-2298,共14页
充分利用岩心、薄片和钻测井等资料,对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沉积相、成岩相和裂缝相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与物性分析或产能的标定与拟合从而分别形成各相的定量表征参数,再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建... 充分利用岩心、薄片和钻测井等资料,对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沉积相、成岩相和裂缝相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与物性分析或产能的标定与拟合从而分别形成各相的定量表征参数,再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建立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标准。最后对大北202等井储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定量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巴什基奇克组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6种;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并结合成岩综合系数的计算可将储层划分为中等压实中等胶结、中等压实弱胶结、微裂缝和中等压实溶解共4种不同成岩相;裂缝相则以高角度斜交缝和网状缝相为主。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的叠加与复合对储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中等压实溶解—网状缝相等多种不同的岩石物理相;气层均对应于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岩石物理相指数大于4的层段即可解释为该致密砂岩储层中的甜点发育带。基于岩石物理相划分是开展此类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因机理分析乃至定量评价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岩石物理相 沉积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巴什基奇克组 大北气田
下载PDF
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静 俞国鼎 +3 位作者 钟剑辉 董志芳 谢君 单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7-1189,共13页
构造成岩作用(structural diagenesis)是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构造作用、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变形构造和变形效应与沉积物(岩)成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构造及变形过程通过影响成岩流体流动对成岩... 构造成岩作用(structural diagenesis)是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构造作用、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变形构造和变形效应与沉积物(岩)成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构造及变形过程通过影响成岩流体流动对成岩作用非均质性产生重要影响;与变形构造相关的成岩作用研究则有助于揭示储层成岩演化、流体流动以及构造活动时期、期次及速率等重要信息。构造成岩作用提供了构造—成岩格架下探讨储层演化的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这一思路在储层成因与预测、致密化机制及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方面的应用。碳酸盐岩变形条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较薄弱,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亟待建立考虑碳酸盐岩在内的新的变形条带分类体系。目前,不同变形构造之间的研究程度不均衡,变形条带与裂缝几乎构成了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的主体;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岩脉等变形构造有关的构造成岩作用研究有待强化。变形构造空间分布预测及其对流体流动影响的研究要综合岩芯、露头及数值模拟等多种资料与方法。国内学者就中国中西部盆地深层系构造作用对储层演化的物理影响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构造作用对储层化学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起步;未来应重视运用构造成岩作用思路探究储层演化与分布的动力机制和过程,推进储层成岩动力学过程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岩作用 变形条带 裂缝 成岩流体 储层
下载PDF
枣园油田沈家铺区块孔一段火成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世奇 纪友亮 +1 位作者 石占中 刘海富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16-19,共4页
利用火成岩岩心的观察和镜下鉴定方法,结合地震、钻井等资料,从火成岩体的分布、火成岩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等方面,对沈家铺区块孔一段火成岩储层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识别出火山喷发岩和浅成侵入岩两种火成岩类... 利用火成岩岩心的观察和镜下鉴定方法,结合地震、钻井等资料,从火成岩体的分布、火成岩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等方面,对沈家铺区块孔一段火成岩储层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识别出火山喷发岩和浅成侵入岩两种火成岩类型,它们分别发育于孔西断层的下降盘和上升盘。火成岩储集空间主要有孔隙和裂缝两大类,进一步分为气孔、杏仁体内孔、晶间孔、晶内孔、溶蚀孔、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等8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园油田 岩石特征 储集层 成岩演化 火成岩
下载PDF
西藏努日矿区隐伏斑岩型矿体的潜在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立强 唐菊兴 +2 位作者 罗茂澄 陈伟 王焕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9-113,共5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和钻孔编录,将努日矿区角岩体特征、角岩中裂隙及脉体特征、矿化特征与甲玛、驱龙、邦铺和沙让等斑岩型矿床进行对比,并结合前人关于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相关成果,认为矿区深部存在隐伏的斑岩型矿体。通过分析矿...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和钻孔编录,将努日矿区角岩体特征、角岩中裂隙及脉体特征、矿化特征与甲玛、驱龙、邦铺和沙让等斑岩型矿床进行对比,并结合前人关于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相关成果,认为矿区深部存在隐伏的斑岩型矿体。通过分析矿区角岩体分布特征及其厚度的变化情况以及矿区裂隙和脉体发育程度、产状变化等信息,对该矿区下一部工作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在矿区37~41线布置深钻有望发现深部隐伏斑岩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 角岩 裂隙及脉体 成岩成矿时代 隐伏斑岩型矿体 努日铜钨钼矿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裂缝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长6和长4+5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新春 张洪 +1 位作者 杨兴利 李相方 《中外能源》 CAS 2021年第10期45-52,共8页
裂缝控制致密油流体渗流方向和注水水窜方向,影响其产量和采收率。为研究长6和长4+5主构造裂缝及衍生的微裂缝方向,同时阐明优势渗流通道方向,以野外露头研究和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扫描电镜观测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识别出长6和长4+... 裂缝控制致密油流体渗流方向和注水水窜方向,影响其产量和采收率。为研究长6和长4+5主构造裂缝及衍生的微裂缝方向,同时阐明优势渗流通道方向,以野外露头研究和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扫描电镜观测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识别出长6和长4+5油层组三期构造裂缝,走向分别为近南北向、东西向及北东向,同时薄片中可见微观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成岩收缩缝及粒内缝。长4+5油层组代表水窜井动态资料研究显示,北东向和东西向为流体优势渗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南北向裂缝形成最早,受燕山期构造运动控制,北东向裂缝形成最晚,北东向和东西向裂缝受喜山期构造运动控制。(2)研究区构造裂缝规模较大,多条平直缝同时出现,开度值保持固定,具有一定方向性,与非构造成岩裂缝特征差异明显,而宏观构造裂缝与微裂缝之间继承性明显,表现为走向、形态等特征类似,具有相同成因。(3)广泛存在构造裂缝形成北东向和东西向两个高渗水窜通道,该通道上注采井网表现为前期产量较大,后期易水窜。该研究成果为致密油开发中高渗通道研究及井网部署实践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构造缝 非构造成岩缝 露头 岩心 产能和水窜
下载PDF
塔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裂缝充填特征与有效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军 林攀 +2 位作者 夏青松 李斌 韩浩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53,共14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具有年代老、埋深大、成岩作用强烈的特征,原生孔隙几乎被破坏殆尽,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决定储层优劣的关键因素。根据岩芯描述、薄片鉴定、FMI成像测井、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具有年代老、埋深大、成岩作用强烈的特征,原生孔隙几乎被破坏殆尽,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决定储层优劣的关键因素。根据岩芯描述、薄片鉴定、FMI成像测井、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研究手段,开展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简称"塔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的裂缝充填特征及有效性分析。塔北地区整体裂缝发育,天山南地区与塔河地区裂缝在产状、线密度、形态以及充填特征上存在差异。天山南地区裂缝线密度与有效性均低于塔河地区,充填矿物主要为自形白云石与石英,其次为方解石、石膏与黄铁矿。充填白云石分为3期,对应的温度区间分别为70℃~90℃、90℃~110℃及110℃以上,均为地层内的成岩流体成因;充填石英分两期,第一期为黏土矿物转化蚀变形成,第二期可能为热液成因。塔河地区裂缝线密度高,有效性较好,溶蚀作用发育,是有利的勘探地区,其充填物以热液矿物组合形式出现,主要为方解石,其次为石膏、鞍状白云石、黏土矿物、沥青等,重晶石以交代白云石的形式出现。充填方解石分为4期,对应的温度区间分别为70℃~100℃、100℃~130℃、130℃~180℃及180℃以上,前3期充填为不同埋深时期地层内成岩流体成因,最后一期充填为自下部运移而来的高温热液流体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储层 裂缝有效性 裂缝充填特征 流体包裹体 温度 成岩流体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成岩伤害与改造方法探索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守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82,共3页
以济阳坳陷深层为代表的低渗透储层面临着试采求产低效的现状。与低渗透油藏所蕴藏的油气储量相比,目前已落实的可动用储量规模明显偏低。分析该类储层伤害机理,有效改造储层是当前提高低渗透产能的关键。通过对储层埋藏成岩演化特征的... 以济阳坳陷深层为代表的低渗透储层面临着试采求产低效的现状。与低渗透油藏所蕴藏的油气储量相比,目前已落实的可动用储量规模明显偏低。分析该类储层伤害机理,有效改造储层是当前提高低渗透产能的关键。通过对储层埋藏成岩演化特征的研究发现,碳酸盐岩岩屑的脆性支撑、粘土矿物的"桥堵"、微孔隙中的多敏性以及高岭石集晶喉堵等4类成岩现象分别是造成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渤南深水浊积扇、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和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浊积扇低渗透储层低产的主要原因。结合对储层伤害机理的认识,通过对前期压裂措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运用岩石化学反应原理,设计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复杂低渗透储层改造的"高压缓速分步酸压工艺"创新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成岩伤害因素 分步酸压 改造方法 岩石化学反应原理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特征及对页岩气的影响 被引量:41
20
作者 田鹤 曾联波 +4 位作者 徐翔 舒志国 彭勇民 毛哲 罗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4-483,共10页
不同类型裂缝对页岩气富集和保存的影响不同,因而在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研究时,需要进行分类评价和预测。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FMI成像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主控因... 不同类型裂缝对页岩气富集和保存的影响不同,因而在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研究时,需要进行分类评价和预测。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FMI成像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不同类型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富集与保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天然裂缝在地质成因上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及异常高压裂缝3种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层内张开裂缝、穿层剪切裂缝及顺层剪切裂缝;成岩裂缝包括页理缝和收缩裂缝。研究区以构造裂缝和页理缝为主,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度及脆性矿物含量等因素的控制;页理缝主要受页理发育程度、脆性矿物含量、异常流体压力、有机质含量及其热演化程度的控制。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影响明显不同,其中层内张开裂缝和页理缝在页岩层内发育,裂缝规模小,为页岩气富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穿层剪切裂缝和顺层剪切裂缝发育规模大,主要影响页岩气的保存条件;收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的发育程度低,有效性差,对页岩气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保存条件 页岩气 构造裂缝 成岩裂缝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