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ideration of the Self-Care Supporting Program Including Simple Exercise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s of Secondary Lower-Limb Lymphedema
1
作者 Chitose Arakawa Chiharu Akazawa Sayoko Teraguchi 《Health》 2021年第3期238-252,共15页
<strong>Aim: </strong>We devised a self-care supporting program targeting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s of secondary lower-limb lymphedema. The program incorporates “Simple exercises to replace lymphatic dra... <strong>Aim: </strong>We devised a self-care supporting program targeting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s of secondary lower-limb lymphedema. The program incorporates “Simple exercises to replace lymphatic drainage” based on lymphatic flow.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ider the feasibility of continuing this program. <strong>Methods:</strong> The participants were patient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secondary lower-limb lymphedema after gynecological cancer surgery and lymphedema therapists with more than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 Patients continued self-care at home after being briefed on the program, and they were analyzed on their self-care continuity status one month later based on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lf-care notes. We interviewed the lymphedema therapists about this program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continuing it and obtain feedback. <strong>Results:</strong> The pati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were six women who underwent surgery with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gynecological cancer. The therapists were five nurses and one occupational therapist. The patient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all items in the self-care. “Observation,” “Touching,” and “Skin care” were relatively easy to continue. “Lymph drainage” and “Exercise” were continued with “Simple exercises to replace lymphatic drainage”. “Other exercises” were able to continue by adding distance and time to daily activities. Furthermore,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became a burden and were difficult to continue. Nonetheless, this program was generally approved by the lymphedema therapists. They also pointed out the content and format of the self-care notes as improvements. <strong>Conclusions: </strong>We found that the self-care supporting program that incorporated “Simple exercises to replace lymphatic drainage” might be feasible to continue self-care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s of secondary lower-limb lymphedema.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we needed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sections of this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lower-limb Lymphedema Early Stages Self-Care Supporting Program Lymphatic Drainage exercises
下载PD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for post-stroke lower limb spasticity:study protocol for a prospective,single-center,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2
作者 Yang Shao Yang Yang +1 位作者 Yong-Xin Sun Ai-Hua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2491-2496,共6页
No definite consensus has currently been reache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The latest res... No definite consensus has currently been reache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The lates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it is more effective on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tha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lone.We designed a prospective,single-center,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 cy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reating post-stroke lower limb muscle spasticity to determine an optimal therapeutic regimen.This trial will enroll 15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 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 rsity.All enrolled patients will undergo ro 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in-30 per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 area of cerebral infa rc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G roup A: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low-frequency(1 Hz)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 ral side;G roup B:Patients with non-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high-frequency(10-20 Hz) re 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affected side;G roup C:Patients with massive/non-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G roup D: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w-frequency(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 ral side;and G roup E:Patients with non-massive cerebral infa rction will be given high-frequency(10-20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affected side.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trial is a modified Ashwo rth scale score from 1 day before treatment to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 Fugl-M 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Visual Analogue Scale,modified Barthel index,and Berg Balance Scale scores for the same time as specified for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The safety indicator i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t 3-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We hope to draw a definite conclusion on whether there are diffe rences i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lower limb spasticity under strict grouping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thereby screening out the optimal therapeutic regimen.The study protocol was approved by the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approval No.[2021] 2021-333-3) on August 19,2021.The trial was registe red with the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Registration No.ChiCTR2100052180) on October 21,2021.The protocol version is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ulinum toxin type A exercise lower limbs muscle spasticity neural regenera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ROKE
下载PDF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3
作者 李民 丰谢华 +4 位作者 李爱 杨剑峰 杜文文 史荣芬 张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目的 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06—2022-12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 目的 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06—2022-12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常规运动指导治疗,试验组加用弹力带抗阻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肌力水平、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步态参数及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5%,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肌力评分低于对照组[(1.40±0.23)分比(1.98±0.63)分],Fugl Meyer运动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29.87±3.58)分比(24.15±3.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O_(2)peak、AT及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20.42±1.71)m L/(min·kg)、(13.89±1.01)mL/(min·kg)、(140.56±23.78)m,均高于对照组的(18.46±1.23)m L/(min·kg)、(13.02±1.21)mL/(min·kg)、(116.58±29.61)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步长、步速、步频及单支撑相水平分别为(36.87±4.71)cm、(57.78±7.23)cm/s、(69.31±5.41)step/s、(31.05±3.01)%,均高于对照组的(31.52±3.67)cm、(52.84±6.09)cm/s、(63.05±6.08)step/s、(27.21±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评分分别为(78.61±5.61)分、(41.15±2.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7.59±6.13)分、(32.56±5.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弹力带抗阻训练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肌力水平、运动耐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弹力带抗阻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肌力水平 运动耐力
下载PDF
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
作者 黄刚 秦琳雁 +2 位作者 杜国强 马思奇 徐亨浪 《光明中医》 2024年第4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究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究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观察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股静脉血流峰(tVmax)、血流平均速度(Vm)、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防DVT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Vmax、Vm、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预防DVT的知识、态度评分、遵医依从率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能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情况,预防DVT,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 踝泵运动 穴位贴敷疗法 下肢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
5
作者 高丽萍 王霞 徐小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干预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的110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 目的探讨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干预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的110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导向的健康锻炼。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内下肢肿胀、膝关节功能、不良心理状态相关指标。结果整体分析发现:两组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的组间、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各时间点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术后1、3个月小腿周径、大腿周径、肿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评分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结合目标导向的康复锻炼可提高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恢复速度,改善其术后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目标导向 康复锻炼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短期南极磷虾油补充对抗阻训练后下肢肌肉运动能力恢复的影响
6
作者 颉静 杨思梦 吴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为探究短期南极磷虾油补充对大强度抗阻训练后人体下肢肌肉运动能力恢复的影响,选取26名男子体能训练专项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安慰剂(PL)组和南极磷虾油(AKO)组,各组分别在抗阻运动前7 d每天服用6 g大豆油或AKO,并在抗阻运动后持续每天... 为探究短期南极磷虾油补充对大强度抗阻训练后人体下肢肌肉运动能力恢复的影响,选取26名男子体能训练专项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安慰剂(PL)组和南极磷虾油(AKO)组,各组分别在抗阻运动前7 d每天服用6 g大豆油或AKO,并在抗阻运动后持续每天服用至实验结束。抗阻运动方案为受试者先采用70%1次重复最大力量(1RM)的质量完成8次×10组的负重深蹲,之后再以自身体质量完成20次×5组的深蹲跳,组间间歇3 min。受试者分别在抗阻运动前和运动后24、48、72 h完成等速肌力、垂直纵跳和20 m冲刺测试。结果表明:下肢力量耐力方面,两组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在240(°)/s等速测试下的总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最大力量方面,与PL组相比,AKO组右膝关节屈伸肌在运动后72 h于60(°)/s等速测试下的最大功显著升高(p<0.05),左膝关节伸肌在运动后48 h显著升高(p<0.05),左膝关节屈肌在运动后48 h和72 h显著升高(p<0.05);下肢爆发力方面,两组受试者垂直纵跳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速度能力方面,两组受试者20 m冲刺所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短期南极磷虾油补充可以促进大强度抗阻训练后下肢肌肉最大力量的恢复,对其他运动能力的恢复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抗阻运动 下肢力量 运动能力 骨骼肌
下载PDF
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朱美丽 徐华静 +2 位作者 温丽娜 王娇健 蒋松鹤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VR组在下肢运动训练时结合VR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0 min,每周5次,共3周。通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值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周后,两组患者FMA-LE、FAC、BBS及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R组FMA-LE、FAC、BBS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 脑卒中 下肢运动训练 功能康复
下载PDF
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8
作者 游利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4期163-165,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街武汉体育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 目的:分析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街武汉体育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参照组实施早期运动康复锻炼,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物理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下床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肢负重时间早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两组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促进康复,改善下肢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运动康复锻炼 物理治疗 老年 下肢骨折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海泉 胡川 王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03,共6页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组(B组)和智能机器人组(C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减重跑台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减重跑台训练,智能机器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视频步态分析仪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智能机器人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步行周期外,智能机器人组其余指标均显著优于减重跑台组(P<0.05);减重跑台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更能增强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躯干核心的稳定性,纠正异常步态,优化平衡功能,达到改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 悬吊运动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
10
作者 陈忠强 康赵颖 +3 位作者 占道伟 徐晓丽 钱纪聪 钱立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反复促通疗法 步行训练 下肢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康斌辉 廖源 +2 位作者 钟流 王磊 叶志方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140-144,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B组(悬吊运...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B组(悬吊运动训练)、C组(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每组30例。比较三组训练后下肢Fugl-Meyer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y i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 min walk test,6MWT)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训练前,三组下肢FMA、BBS、FAC评分、6MWT、M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组下肢FMA、BBS、FAC、MBI评分均明显更高于A组、B组,6MWT长于A组、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对患者采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增强患者平衡与下肢运动功能,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悬吊运动训练 脑卒中
下载PDF
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研究
12
作者 周津虹 叶骞 林福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6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基于常规预防护理基础上进行早...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基于常规预防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流速,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流速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度为(50.29±5.71)cm/s、平均流速为(35.66±3.15)c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72.15±6.28)分及FMA评分(88.12±5.5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5.16±7.15)、(72.10±5.7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3.33%),对照组发生7例(23.33%),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运动训练有效改善了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改善了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功功能,具有显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康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运动训练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出血 预防
下载PDF
中医综合护理联合下肢非负重运动在糖尿病足溃疡病人中的应用
13
作者 陈环环 唐莉莉 +1 位作者 刘倩倩 朱蓓蓓 《循证护理》 2024年第2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联合下肢非负重运动在糖尿病足溃疡(DFU)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128例DFU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下...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联合下肢非负重运动在糖尿病足溃疡(DFU)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128例DFU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下肢非负重运动,观察组实施中医综合护理联合下肢非负重运动,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溃疡面积、溃疡深度、踝肱指数、下肢动脉血流量(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溃疡面积及溃疡深度均低于干预前,踝肱指数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溃疡面积及深度低于对照组,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股浅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量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干预3个月,两组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联合下肢非负重运动可促进DFU病情恢复,维持下肢动脉血流,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中医综合护理 下肢非负重运动 溃疡面积 下肢动脉血流量 护理
下载PDF
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4
作者 贾婉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研究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 目的:研究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主动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气压按摩治疗仪。比较两组干预2 w后患肢肿胀程度、干预前、干预2 w后患肢周径及患侧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量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干预2 w后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肢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FAM评分、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股静脉Vm、腘静脉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肢肿胀程度,恢复关节活动度,改善临床症状,调节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按摩治疗仪 主动功能锻炼 下肢骨折 下肢血流速度
下载PDF
协同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对预防卵巢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曹娟 王静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14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对预防卵巢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运动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协同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康...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对预防卵巢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运动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协同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康复锻炼依从性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22.86%(P<0.05)。观察组康复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卵巢癌量表(QLICP-OV)各维度评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协同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可有效预防卵巢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升其康复锻炼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护理 早期康复运动 卵巢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依从性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益骨舒筋通络汤结合核心稳定性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16
作者 郭国峰 《河南中医》 2024年第2期275-279,共5页
目的:观察益骨舒筋通络汤结合核心稳定性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到2022年5月项城市卫校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核心稳定性锻炼干... 目的:观察益骨舒筋通络汤结合核心稳定性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到2022年5月项城市卫校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核心稳定性锻炼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骨舒筋通络汤治疗。观察两组膝骨关节炎症状评分、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平衡能力、下肢肌力、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有效率为81.63%,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晨僵评分、生活难度评分、疼痛难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闭目原地踏步时间、闭眼单脚站立时间、30 s坐-站测试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骨舒筋通络汤结合核心稳定性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益骨舒筋通络汤 核心稳定性锻炼 疼痛 平衡能力 下肢肌力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联合运动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17
作者 赵剑洁 曾燕华 陈晨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6期46-49,54,共5页
目的观察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联合运动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行ACL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和研究组(对照组的... 目的观察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联合运动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行ACL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疼痛程度、下肢肌力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干预4周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4周后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疼痛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4周后屈肌峰力矩(FPT)、伸肌峰力矩(EPT)以及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H/Q)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联合运动训练用于ACLR患者,可有效改善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疼痛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和下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下肢功能锻炼带 运动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 术后康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9
18
作者 逯莹 甘红艳 +6 位作者 袁艳艳 杨玉金 郑春艳 朱梦春 白李平 邹转芳 章小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8-292,共5页
运动康复是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患者依从性仍较差,参与率低。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运动康复方式和运动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从一般人口学、自我效能、心理、... 运动康复是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患者依从性仍较差,参与率低。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运动康复方式和运动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从一般人口学、自我效能、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分析总结患者运动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从认知教育、延续性护理、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角度提出增强运动康复依从性的措施,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运动康复 依从性
下载PDF
高龄患者主动和被动踝泵运动量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怡雯 李敏 +2 位作者 王海尔 沈立中 丁缪辰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和被动踝泵运动量化管理对高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提高高龄患者踝泵运动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身对照,选取老年科住院的高龄患者20例,借鉴国内外文献制定适合高龄患者的踝泵运动量化管理方案并录制口... 目的探讨主动和被动踝泵运动量化管理对高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提高高龄患者踝泵运动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身对照,选取老年科住院的高龄患者20例,借鉴国内外文献制定适合高龄患者的踝泵运动量化管理方案并录制口令视频,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及被动踝泵运动。结果干预2个月,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被动踝泵运动后0 min和5 min,腘静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腘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与主动踝泵运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后10 min和15 min两种运动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被动踝泵运动后不同时间点腘静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腘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与静息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主动踝泵运动后仅运动后0 min与静息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主动踝泵运动效果不佳,而辅助进行量化管理的被动踝泵运动能有效促进其下肢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深静脉血栓形成 踝泵运动 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 下肢静脉 血流动力学 康复护理
下载PDF
运动针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爽 郭若耘 +4 位作者 刘海霞 张超 鲍春龄 东贵荣 周亮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1048-1054,共7页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常规针刺组予常规针刺,运动针法组予运动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常规针刺组予常规针刺,运动针法组予运动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的变化,采用三维步态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步态对称性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运动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0.0%,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运动针法组下肢FMA评分和BBS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运动针法组步速、步频和步长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步宽和摆动相百分比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运动针法组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运动针法能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和步态对称性,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运动针法 中风后遗症 偏瘫 步态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