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列车荷载作用下板式无砟轨道垂向应力衰减特性
1
作者 王彬宇 岳朝阳 +3 位作者 刘卫星 王志璇 徐畅 赵坪锐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8,共7页
为了优化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并为确定动力系数取值提供参考,以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采用LS-DYNA软件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速度级时车轮扁疤和焊缝激励下的轮轨垂向力时频特征,阐明了轮轨垂向力随车速的变化... 为了优化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并为确定动力系数取值提供参考,以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采用LS-DYNA软件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速度级时车轮扁疤和焊缝激励下的轮轨垂向力时频特征,阐明了轮轨垂向力随车速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了轨道结构垂向应力沿深度的变化规律,计算了轨道结构动力系数并揭示了动力系数沿轨道结构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车速在400 km/h内,车轮扁疤不平顺作用下轮轨垂向力主频大于500 Hz,而焊缝不平顺作用下轮轨垂向力存在两个主频,较高的主频大于500 Hz,较低的主频处于(49.9±10)Hz内;高频列车荷载下的轨道垂向应力沿着轨道结构深度衰减明显,轨道板底部的垂向应力约为轨道板顶部的15%,底座板底部的垂向应力约为轨道板顶部的4%;轨道结构动力系数沿轨道结构深度显著降低,在钢轨至轨道板之间衰减约40%,底座板底部动力系数比钢轨上减小约50%。建议适当降低高频列车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设计和检算动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动力衰减特性 车轮扁疤不平顺 焊缝不平顺 垂向应力 动力系数
下载PDF
某型高铁踏面廓形轮轨接触特性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王兴远 沈钢 +1 位作者 董强强 毛鑫 《铁道车辆》 2024年第1期35-39,79,共6页
针对我国某型高铁踏面存在的疲劳裂纹出现频繁、部分轮对镟修量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其与现行高速钢轨的接触特性,发现存在轮轨接触应力较大、接触点应力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供替代的W01GT3型踏面。... 针对我国某型高铁踏面存在的疲劳裂纹出现频繁、部分轮对镟修量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其与现行高速钢轨的接触特性,发现存在轮轨接触应力较大、接触点应力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供替代的W01GT3型踏面。通过对比2种踏面在不同轮对横移量下的几何接触特性、轮轨接触应力以及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结果表明,W01GT3型踏面与钢轨接触范围更宽,轮轨接触应力更小,在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更长。因此,在镟修维护时,建议采用与该型踏面相近的模板,有助于缓解某型高铁踏面的滚动接触疲劳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踏面 轮轨接触 接触应力 廓形优化 疲劳裂纹
下载PDF
基于GASF-CNN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关键部件劣化状态识别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庆 王悦明 +3 位作者 邢璐璐 李国华 杨涛存 杜文然 《中国铁路》 2023年第10期23-31,共9页
为研究高速列车转向架关键部件劣化状态的识别方法,通过统计抗蛇行减振器服役性能参数的分布特征,同时考虑阻尼和节点刚度变化组合形成5种劣化抗蛇行减振器试验工况,选取新踏面廓形和旋修后运行15万km、25万km的磨耗踏面廓形,进行了劣... 为研究高速列车转向架关键部件劣化状态的识别方法,通过统计抗蛇行减振器服役性能参数的分布特征,同时考虑阻尼和节点刚度变化组合形成5种劣化抗蛇行减振器试验工况,选取新踏面廓形和旋修后运行15万km、25万km的磨耗踏面廓形,进行了劣化状态下车辆动力学响应线路测试。基于实测数据,设计并构建基于GASF-CNN的转向架关键部件劣化状态分类辨识模型,以实测车体和构架横向加速度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分类辨识模型训练,并对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识别准确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优选数据构造方式、数据滤波、滑动窗口长度和数据通道数量,模型达到了较高的分类准确度,且对列车不同运行方向、不同速度级、不同运行环境等也达到了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转向架 抗蛇行减振器 磨耗踏面 劣化状态 识别模型 GASF-CNN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车轮踏面镟修策略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董孝卿 王悦明 +2 位作者 王林栋 刘会英 宋国良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4,共7页
车轮踏面镟修策略主要包括车轮镟修周期的制定和镟修用车轮踏面外形的制定。通过对高速动车组振动性能和车轮磨耗状态的长期跟踪测试,确定高速动车组车轮镟修策略的制定原则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京津城际铁路CRH3C型动车组典型... 车轮踏面镟修策略主要包括车轮镟修周期的制定和镟修用车轮踏面外形的制定。通过对高速动车组振动性能和车轮磨耗状态的长期跟踪测试,确定高速动车组车轮镟修策略的制定原则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京津城际铁路CRH3C型动车组典型振动性能、车轮外形和磨耗状态的实测数据,研究高速动车组的车轮镟修周期;对比分析国外镟修用车轮踏面外形制定方法,设计出18种高速动车组镟修用车轮踏面外形,并对现场最为需要的28,29和30mm这3种薄轮缘外形的车轮进行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动力学性能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高速动车组镟修策略应从高速动车组的运用状态、主要运营线路和车辆设计参数3个方面综合考虑;京津城际铁路CRH3C型动车组车轮镟修周期可定为30万km;轮轨接触几何和动力学仿真验证了为CRH3C型动车组新设计的镟修用薄轮缘车轮的临界速度均在400km.h-1以上,其运行稳定性与原型车轮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踏面镟修 车轮踏面外形 轮轨关系 高速动车组
下载PDF
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7
5
作者 孙善超 王成国 +1 位作者 李海涛 曾树谷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3-98,共6页
为研究轮轨关系对高速铁路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选择中国车轮踏面LMA与钢轨断面CHN60、日本新干线圆弧车轮踏面JP-ARC与钢轨断面JIS60和欧洲标准车轮踏面S1002与钢轨断面UIC60,应用AD-AMS/Rail软件,考虑轮对内侧距从1 353 mm变化到1 36... 为研究轮轨关系对高速铁路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选择中国车轮踏面LMA与钢轨断面CHN60、日本新干线圆弧车轮踏面JP-ARC与钢轨断面JIS60和欧洲标准车轮踏面S1002与钢轨断面UIC60,应用AD-AMS/Rail软件,考虑轮对内侧距从1 353 mm变化到1 360 mm的情况,计算分析高速客车的临界速度、脱轨系数、车辆运行平稳性以及车辆稳态曲线通过的轮轨磨耗指数。车辆动力学仿真计算中均采用基于先锋号客车基本参数建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分析轮轨几何参数对高速车辆运行平稳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轮对内侧距可以改善舒适性,减小磨耗,提高临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客车 车轮踏面形状 轮对内侧距 车辆系统动力学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动车组踏面凹型磨耗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晨 罗世辉 +3 位作者 邬平波 许自强 马卫华 方翁武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91,共8页
针对某型高速动车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构架横向报警的问题,建立考虑踏面凹型磨耗的动车组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运行里程凹型磨耗踏面与钢轨的轮轨关系以及凹磨踏面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某型高速动车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构架横向报警的问题,建立考虑踏面凹型磨耗的动车组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运行里程凹型磨耗踏面与钢轨的轮轨关系以及凹磨踏面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镟修踏面与钢轨匹配时轮轨接触点呈现均匀分布,凹型磨耗踏面轮轨接触点主要分布在凹磨区域两侧;随着轮对横移接触点发生跳跃,产生假轮缘效应,引起剧烈的轮轨横向冲击;随着凹磨加剧车辆稳定性逐渐降低,当车辆高速运行过程中,凹磨踏面对应构架蛇行带来横向振动频率与构架自身的固有振动频率接近,容易发生横向耦合振动,使得横向加速度超过限制值;踏面凹磨是造成构架横向报警重要原因,通过轮对镟修能够有效抑制构架报警情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踏面凹磨 轮轨接触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3种典型踏面的高速转向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梁树林 朴明伟 +1 位作者 郝剑华 兆文忠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63,共7页
在分析高速轮轨匹配特征的基础上,以350 km.h-1速度等级的CRH3动车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绘制高速轮轨空间的稳定安全裕度3维图。线性稳定性计算表明:等效锥度越大,转向架蛇行振动固有频率越高,因而必须不断增强抗蛇行... 在分析高速轮轨匹配特征的基础上,以350 km.h-1速度等级的CRH3动车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绘制高速轮轨空间的稳定安全裕度3维图。线性稳定性计算表明:等效锥度越大,转向架蛇行振动固有频率越高,因而必须不断增强抗蛇行减振器的串联刚度。非线性稳定性仿真计算表明:抗蛇行减振器需要利用其动态液压刚度的非线性形成宽频带吸能特性,以满足衰减蛇行振动、控制蛇行振幅和权衡准静态曲线通过性能等要求。仿真计算得出的动车转向架横向加速度值与实际测试的加速度值相吻合。根据曲线踏面磨耗情况确定了CRH3动车组选用3个典型车轮踏面(XP55,S1002CN和LMA)可以达到的最高商业运营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转向架 轮轨关系 高速列车 轮轨匹配 踏面磨耗 抗蛇行减振器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转向架悬挂参数与踏面锥度优化的高速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响 任尊松 徐宁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4,共6页
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包含高速车辆车轮不同踏面和60kg/m钢轨型面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改变车轮踏面锥度和悬挂参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一组新的优化参数。结果表明:车辆系统的稳定性主要由轴... 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包含高速车辆车轮不同踏面和60kg/m钢轨型面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改变车轮踏面锥度和悬挂参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一组新的优化参数。结果表明:车辆系统的稳定性主要由轴箱定位刚度和抗蛇行减振器阻尼决定,而舒适性主要由二系垂向阻尼、横向减振器阻尼以及系统垂向刚度决定。对于轮轨磨耗而言,优化后的高速车辆车轮踏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踏面锥度大、对中性好,不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横向振动。总体而言,优化后的车轮踏面锥度和悬挂参数在平稳性、稳定性和磨耗方面优于或接近标准参数车辆,验证了其可行性,为车辆结构参数统一化设计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车辆 轮轨关系 踏面锥度 悬挂参数 动力学性能
下载PDF
高速客车轮对动力学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30
9
作者 肖广文 肖新标 +1 位作者 温泽峰 金学松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9-35,共7页
为了比较不同车轮踏面及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改进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算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然后通过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高速客车蛇行临界速度、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 为了比较不同车轮踏面及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改进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算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然后通过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高速客车蛇行临界速度、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动态仿真计算。数值计算中,主要考察了LM、LMA、S1002和XP55等4种车轮踏面和轮对内侧距由1350 mm到1360 mm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车轮踏面形状和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且LMA型车轮踏面与1353 mm的轮对内侧距匹配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要确定合适的车轮踏面和轮对内侧距,须从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出发,综合评估车辆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客车 车轮踏面 轮对内侧距 动力学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下载PDF
轮径差对高速列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照伟 崔大宾 金学松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4-40,共7页
利用轮轨接触几何算法研究不同轮径差下的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分析轮径差对轮对等效锥度的影响。根据我国某高速列车性能参数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高速车辆轮对的轮径差的改变对直线运行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的影... 利用轮轨接触几何算法研究不同轮径差下的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分析轮径差对轮对等效锥度的影响。根据我国某高速列车性能参数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高速车辆轮对的轮径差的改变对直线运行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转向架轮对轮径差反相分布的情况,转向架轮对轮径差同相分布时车辆的临界速度较低,稳定性、平稳性较差,轮对偏离轨道中心线较大;轮径差反相分布时轮对过曲线时冲角、平均磨耗功和轮轨横向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径差 高速列车 车轮踏面 动力学
下载PDF
高速铁路磨耗车轮与60N钢轨静态接触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晓川 王平 +1 位作者 王健 徐井芒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1-747,共7页
随着车辆的运行,车轮踏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耗,为研究磨耗状态下车轮与钢轨之间的静态匹配性能,利用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计算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和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并与CHN60钢轨的计算结果进... 随着车辆的运行,车轮踏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耗,为研究磨耗状态下车轮与钢轨之间的静态匹配性能,利用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计算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和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并与CHN60钢轨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轮对横移小于4 mm时,车轮磨耗程度越大,车轮上接触点的横向分布宽度越大,60N钢轨的接触点横向分布宽度明显小于CHN60钢轨,对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有利;车轮磨耗程度越大,轮轨磨耗指数越大,60N钢轨的轮轨磨耗指数较小,有利于轮轨廓形的保持能力.车轮磨耗程度越大,位于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区的范围越大,相比CHN60钢轨,60N钢轨位于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区的情况较少,相同条件下,能够减少轮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磨耗车轮 60N钢轨 CHN60钢轨 轮轨接触
下载PDF
高速转向架非线性与高铁车辆安全稳定性裕度 被引量:17
12
作者 朴明伟 梁树林 +1 位作者 方照根 兆文忠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92,共7页
以高速轮轨关系空间为边界条件,分析高速转向架的非线性稳定性、拖车构架点头迟滞非线性和抗蛇行高频卸荷机制,并根据实践经验将提高高铁车辆稳定性裕度的主要途径归纳为2种抗蛇行模式,即大阻尼抑制蛇行和抗蛇行吸能频带。但大阻尼抑制... 以高速轮轨关系空间为边界条件,分析高速转向架的非线性稳定性、拖车构架点头迟滞非线性和抗蛇行高频卸荷机制,并根据实践经验将提高高铁车辆稳定性裕度的主要途径归纳为2种抗蛇行模式,即大阻尼抑制蛇行和抗蛇行吸能频带。但大阻尼抑制蛇行将带来降低车体横向平稳性和恶化轮轨磨耗等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针对构架振动报警等高铁应用的新问题,提出基于抗蛇行吸能频带的安全稳定性裕度调控方案,并在台架试验基础上制订了抗蛇行软约束的积极对策,仿真预期结果表明其完全可以保障380 km.h-1运营速度下高铁车辆的安全稳定性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转向架 非线性 安全稳定性裕度 踏面磨耗 抗蛇行减振器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车轮踏面磨耗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凯 李芾 +1 位作者 安琪 毛文慧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高速动车组车辆车轮踏面磨耗特征,探寻车轮发生磨耗后车辆运行性能的演变,以运行在武广客专上的CRH380A和CRH380B型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在线路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基于SIMPACK建立的高速动车组模型和编制的轮轨磨耗程序,对两... 为研究不同类型高速动车组车辆车轮踏面磨耗特征,探寻车轮发生磨耗后车辆运行性能的演变,以运行在武广客专上的CRH380A和CRH380B型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在线路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基于SIMPACK建立的高速动车组模型和编制的轮轨磨耗程序,对两类动车组车辆在一个镟修周期内的车轮磨耗特性及其对车辆运行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线路上运营的动车组车辆车轮磨耗特征主要表现为踏面凹槽磨耗,且CRH380A型动车组车轮踏面磨耗程度更为严重;在一个镟修周期内,由于车辆设计理念的差异,CRH380A型动车组车轮磨耗特征表现为磨耗范围较窄但磨耗深度较大,凹槽磨耗较为明显,而CRH380B型动车组则表现为磨耗范围较宽但磨耗深度较小,磨耗较为均匀;在运行2.5×10^5 km里程内,新轮状态下的CRH380A型动车组运行稳定性明显优于CRH380B型动车组,但在运营里程超过1.0×10^5 km后,由于受到车轮磨耗的影响,运行稳定性较CRH380B型动车组恶劣;同时,CRH380A型动车组车体最大振动加速度和平稳性指标分别为0.52 m/s^2和2.26,均优于CRH380B型动车组的0.58 m/s^2和2.38,但CRH380A型动车组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均为0.35,均大于CRH380B型动车组的0.14和0.28.因此,在整个运行周期内,CRH380A型动车组车辆运行平稳性优于CRH380B型动车组,但运行安全性较CRH380B型动车组恶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车轮踏面 磨耗 车辆系统动力学 运行性能
下载PDF
不均匀组织对高速动车组车轮踏面剥离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关震 任瑞铭 +4 位作者 吴斯 张澎湃 丛韬 赵方伟 高俊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86,共7页
针对某型动车组车轮踏面出现的剥离损伤,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踏面剥离损伤处的组织形貌,发现损伤处存在不均匀组织的特征;借助显微硬度、纳米压痕仪和俄歇探针分别对不均匀组织的微区性能和组织成分进行研究... 针对某型动车组车轮踏面出现的剥离损伤,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踏面剥离损伤处的组织形貌,发现损伤处存在不均匀组织的特征;借助显微硬度、纳米压痕仪和俄歇探针分别对不均匀组织的微区性能和组织成分进行研究,分析不均匀组织对踏面剥离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踏面的剥离属典型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主要发生在踏面不均匀组织处;不均匀组织中除存在珠光体和铁素体构成的基体组织外还存在上贝氏体组织,其硬度、弹性均高于基体组织,但塑性小于基体组织;在轮轨接触应力的作用下,使上贝氏体组织与基体组织交界处产生应力集中,进而诱发并促进车轮踏面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最终形成滚动接触疲劳剥离损伤;不均匀组织的形成是由于车轮中C和V元素偏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车轮 踏面 剥离损伤 不均匀组织 上贝氏体组织 基体组织
下载PDF
轨道参数对高速道岔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井芒 郑兆光 +4 位作者 赖军 杨怀志 闫正 钱瑶 王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0-999,共10页
为研究60N钢轨350 km/h 18号高速道岔合理的轨距和轨底坡,利用60N钢轨高速道岔关键断面和实测LMA磨耗车轮,基于迹线法原理和Kalker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轨距和轨底坡参数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特性,并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 为研究60N钢轨350 km/h 18号高速道岔合理的轨距和轨底坡,利用60N钢轨高速道岔关键断面和实测LMA磨耗车轮,基于迹线法原理和Kalker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轨距和轨底坡参数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特性,并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将轨距加宽可改善轮轨匹配关系,提升列车过岔平稳性,减小轮对横移量大于8 mm时的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延长尖轨使用寿命;轨底坡为1/30、1/40和1/50时,轮轨接触参数相差较小,匹配性能较优;轨底坡为1/10和1/20时,横向不平顺和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因子普遍较大,且1/10轨底坡对车轮磨耗的适应性较差;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相比,60N钢轨高速道岔的等效锥度普遍更小,列车过岔平稳性更优;车轮磨耗易导致车轮在轮轨过渡区段空转,引起尖轨伤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距 轨底坡 60N钢轨 磨耗车轮 高速道岔 轮轨接触
下载PDF
铁路车辆磨耗型车轮的三维热接触耦合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军 曹思洋 +1 位作者 张剑 孙传喜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1-5,14,共6页
建立了铁路车辆磨耗型踏面LM、LMA、XP55、S1002四种车轮与60 kg/m钢轨热接触耦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分析了在不同载荷工况下,车轮与钢轨抱闸滑行时的应力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场对... 建立了铁路车辆磨耗型踏面LM、LMA、XP55、S1002四种车轮与60 kg/m钢轨热接触耦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分析了在不同载荷工况下,车轮与钢轨抱闸滑行时的应力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场对应力场的影响,并分别得出了在弹性模量、热导率、比热容、线膨胀系数等材料属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与相应参数恒定时的应力场与温度场分布,分析了各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膨胀系数与比热容对耦合分析结果的影响最大,弹性模量次之,热导率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耗型踏面 热接触耦合 材料非线性
下载PDF
高速动力车轮轨几何参数设计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赟 金鼎昌 《铁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6期24-30,共7页
本文对我国机车与德国高速动力车轮轨几何关系中的基本参数作了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了我国高速动力车的轮轨匹配基准。在此基础上,按照磨耗型踏面设计原则,编制了踏面设计程序,设计了大量踏面外形,并用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程... 本文对我国机车与德国高速动力车轮轨几何关系中的基本参数作了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了我国高速动力车的轮轨匹配基准。在此基础上,按照磨耗型踏面设计原则,编制了踏面设计程序,设计了大量踏面外形,并用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程序作了计算和分析。结合高速动力车整体性能,选择了一种等效斜度特性合理、轮轨接触状况优良、对轨底坡适应性较强的踏面,作为我国高速动力车车轮的磨耗型踏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力车 轮轨关系 踏面
下载PDF
关于动车组车轮踏面浅表层损伤机理及对策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平宇 马利军 《铁道车辆》 2015年第2期30-31,44,共3页
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轮踏面所承受的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也相应增加,如果车轮踏面存在硌伤或其他表面缺陷,会引起车轮踏面浅表层萌生裂纹。文章结合国外车轮运行经验及监控手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车轮 踏面 损伤 机理 对策
下载PDF
LMD车轮外形的直径旋修量影响因素及对应措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孝卿 朱韶光 +2 位作者 钱卿 刘保臣 黄永华 《铁道机车车辆》 2017年第5期12-16,共5页
车轮直径旋修量由单次旋修的车轮旋修量,轮辋旋修次数决定。单次旋修量由旋修方法,旋修时的目标外形决定,而旋修次数由车轮轮踏面的磨耗规律及旋修周期决定。通过理论分析和旋修验证,分析了CRH1型动车组系列LMD系列薄轮缘外形的单次直... 车轮直径旋修量由单次旋修的车轮旋修量,轮辋旋修次数决定。单次旋修量由旋修方法,旋修时的目标外形决定,而旋修次数由车轮轮踏面的磨耗规律及旋修周期决定。通过理论分析和旋修验证,分析了CRH1型动车组系列LMD系列薄轮缘外形的单次直径旋修量偏大原因;统计分析了东南沿海26列CRH1型动车组轮缘踏面磨耗规律,以及旋修过程的轮径差、径跳、直径旋修量,轮径差等参数,在此基础之上预测了不同旋修方法的车轮使用寿命。研究结果显示:LMD系统薄轮缘外形是造成直径旋修量偏大的原因之一;依据既有车轮磨耗规律和旋修方法,CRH1型动车组车轮使用寿命均在3.3×106 km以上;通过计算,车轮寿命最大旋修方法为:高级修时车轮恢复为轮缘厚度为30mm的薄轮缘外形;其他服役过程旋修时,车轮外形恢复为与磨耗后轮缘厚度最近的薄轮缘外形,但最小轮缘厚不能小于为2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外形 轮缘厚度 旋修 动力学仿真 高速动车组
下载PDF
抗侧滚扭杆固定/浮动简支及其对有害踏面磨耗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朴明伟 郭宸 +2 位作者 杜伟 李国栋 范军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59-65,共7页
为了抵御更加强劲的流固耦合效应,高速转向架改用抗侧滚扭杆上置且固定简支安装方式,其对有害磨耗踏面形成机理会产生不容忽视的次要因素影响.安全稳定裕度不充裕是有害磨耗踏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实际滚径差RRD过零点不连续性使轮对重力... 为了抵御更加强劲的流固耦合效应,高速转向架改用抗侧滚扭杆上置且固定简支安装方式,其对有害磨耗踏面形成机理会产生不容忽视的次要因素影响.安全稳定裕度不充裕是有害磨耗踏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实际滚径差RRD过零点不连续性使轮对重力刚度部分丧失了恢复力反馈响应.以抗侧滚扭杆上置为例,杆系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浮动简支对车体侧滚刚度贡献分别增强至14.3/10.8 MN·m/(°).高速晃车会因此造成踏面中央集中磨耗累计并使钢轨走行光带拓宽,最终演变成为凹坑磨耗.因而自适应高速转向架应该根据抗蛇行宽频带吸能机制,轮轨匹配条件遵循统一规范原则,以十分充裕的安全稳定裕度来确保轮对自稳定性和回转阻力矩有效性,从而让抗侧滚扭杆装置发挥其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磨耗踏面 抗侧滚扭杆装置 自适应高速转向架 轮对自稳定性 回转阻力矩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