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海交互作用与苏北平原成因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颖 张振克 +3 位作者 朱大奎 杨競红 毛龙江 李书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20,共20页
苏北平原向海侧分布着大冈、上冈两列古贝壳堤以及依此而建的范公堤;西侧有低山丘陵环绕,江淮水系河流汇入平原内侧的湖泊群,发育了伸出型三角洲;兴化、里下河地区是平原的最低洼处.这一系列地貌组合与分布特点,启迪着探究平原的成因.1... 苏北平原向海侧分布着大冈、上冈两列古贝壳堤以及依此而建的范公堤;西侧有低山丘陵环绕,江淮水系河流汇入平原内侧的湖泊群,发育了伸出型三角洲;兴化、里下河地区是平原的最低洼处.这一系列地貌组合与分布特点,启迪着探究平原的成因.146m深的宝应望直港钻孔,穿透了2.58Ma以来的第四纪地层.沉积相、微体古生物、古地磁测定与沉积层常量元素分析等综合研究,阐明了4次主要的海洋作用沉积环境,尤其是晚更新世3.9~2.6万年前的浅海环境沉积更为显著.河湖相泛滥平原沉积与潮滩浅海沉积交互成层,证实了苏北平原是第四纪时期由河-海交互作用,从古海湾发育堆积成宽大平原.进一步工作需探索相关时期的江-海分布变化及黄河和黄渤海通道与苏北平原发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成因 古海湾 河海交互作用 第四纪海侵
下载PDF
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振克 谢丽 +3 位作者 张云峰 徐军 李书恒 王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3-891,共9页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滩与泻湖相沉积层的厚度约7m,深度在By1孔19~26m,海相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末次冰盛期的硬粘土层之下,^(14)C年代在距今26~39ka之间,属于MIS 3阶段的沉积,岩芯沉积物的沉积构造以水平的薄层砂质粉砂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大量的海相有孔虫壳体在研究的岩芯段中是最丰富的;此外,还发现咸水环境下的Sinocytheridea impressa(Brady),Spinileberis pulchra与Spinileberis furuyaensis,Neomonoceratina chenae Zhao,Keijella bisanensis(Okubo)等形类壳体;该段岩芯中的植物残体、碳屑也很丰富,有机质含量丰富,显示比较封闭的弱动力环境,指示了潮滩、泻湖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 海侵事件 沉积环境 氧同位素3阶段(MIS 3)
下载PDF
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 被引量:60
3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张家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5-72,共8页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长江与黄河对冰后期的苏北滨海平原发育与苏北南黄海潮成砂体的形成影响巨大。冰后期早期长江物质影响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 ,且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公元 112 8年黄河改道由苏北入海之后 ,...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长江与黄河对冰后期的苏北滨海平原发育与苏北南黄海潮成砂体的形成影响巨大。冰后期早期长江物质影响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 ,且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公元 112 8年黄河改道由苏北入海之后 ,黄河影响范围明显大于长江。长江仅由个别狭窄的汊道提供有限的物质而影响范围较小。古长江主流并未由琼港地区入海 ,而携带大量物质建设潮成砂体。最近 2 0 0 0年来本区沉积物主要由黄河提供。分析表明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沉积物物源判别时 ,可有效的避免水动力因素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古地理演化 沉积物物源 苏北滨海平原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苏北By1孔粒度特征、含水层分布与苏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保护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得志 张振克 +2 位作者 毛龙江 周生路 王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9-166,共8页
地下水资源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根据江苏宝应境内钻取的145m深的Byl孔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显示,钻孔20m之下有5个主要的含水层,主要是粉砂质砂层,其间是粘土质粉砂层隔水层;在钻孔60m之下有3个厚度超过10m的... 地下水资源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根据江苏宝应境内钻取的145m深的Byl孔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显示,钻孔20m之下有5个主要的含水层,主要是粉砂质砂层,其间是粘土质粉砂层隔水层;在钻孔60m之下有3个厚度超过10m的含水层,显示该区域深部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宝应钻孔揭示的地下含水层上覆广泛分布末次冰盛期的硬质粘土层,对地下水资源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未来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应重视"硬粘土层"的保护和防止海水内侵,并加强深层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调查与开发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地下水资源 苏北平原 粒度 含水层
下载PDF
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旸 陈沈良 谷国传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7,共8页
依据史料的灾害记实以及海岸变迁和人工海堤修筑记录,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格局表现为:在新石器时代为弱灾期;汉时为易发期;隋至唐初为多发期;盛唐至宋以易发期为主,并兼有... 依据史料的灾害记实以及海岸变迁和人工海堤修筑记录,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格局表现为:在新石器时代为弱灾期;汉时为易发期;隋至唐初为多发期;盛唐至宋以易发期为主,并兼有重灾期凸显;黄河夺淮后,又复多发期。据黄河夺淮至清末的历次潮灾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在危害程度上,大潮灾占总潮灾年的30%,中小潮灾各占35%。潮灾在发生时间上,存在1-3月的安全期和6-8月的高发期。在空间分布上,潮灾发生概率总体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此外,旱期潮灾约占潮灾总数的10%。据现代水文气象和地形等资料讨论可知,年最高潮平均潮位与沿海陆面的高差在总体上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台风增水的总体增幅南大北小,以及海面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潮灾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 历史时期 潮灾 风暴增水 海面高度 旱期潮灾
下载PDF
苏北平原区渠道防渗工程评价和方案优选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邓升 邵光成 +2 位作者 卜昊 俞双恩 邓龙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5-230,共6页
为了科学评估各渠道防渗方案,根据工程成本、生态环境效应和施工工艺等3个方面,构建了渠道防渗工程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宿迁市船行灌区防渗渠道为例,借助超级决策软件,引入模糊集理论建立多属性决策模型,采用网络分析法和熵权模糊方法... 为了科学评估各渠道防渗方案,根据工程成本、生态环境效应和施工工艺等3个方面,构建了渠道防渗工程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宿迁市船行灌区防渗渠道为例,借助超级决策软件,引入模糊集理论建立多属性决策模型,采用网络分析法和熵权模糊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灌区4种渠道防渗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确定不同渠道防渗的最佳方案以对工程的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体系中的施工工艺所占的权重最大,工程成本居次,生态环境效益的最低,各不同渠道防渗方案的优劣程度差异明显,最优的方案1其相对接近度值为0.65,方案2和3其次,方案4的相对接近度值最低,为0.37.评估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平原区渠道防渗的特点并符合当地渠道的实际情况,可为苏北平原灌区的防渗工程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道防渗 指标体系 网络分析法 熵权 方案优选 苏北平原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中国北部海岸带地貌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任美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根据现代地学方法和历史资料,论证了人类活动对中国北部海岸带大型海岸地貌和沉积体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关键词 海岸 地貌 沉积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苏北平原河网区典型农村中小河流水体氮磷赋存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陆海明 陈晓燕 +2 位作者 赵海涛 邹鹰 钱晓晴 《水资源保护》 CAS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以苏北平原河网区的盐城市射阳县某个典型圩区(面积12.73km2)为例,通过连续15个月对圩区内沟渠河流水体采样分析,研究苏北平原河网区中小河流地表水氮磷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小河流水体氮磷超标严重,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所... 以苏北平原河网区的盐城市射阳县某个典型圩区(面积12.73km2)为例,通过连续15个月对圩区内沟渠河流水体采样分析,研究苏北平原河网区中小河流地表水氮磷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小河流水体氮磷超标严重,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所有水样品总氮质量浓度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ρ=1.0 mg/L),79%的总氮质量浓度超过Ⅴ类水质标准(ρ=2.0 mg/L);73%的总磷质量浓度超过Ⅲ类水体标准(ρ=0.2 mg/L),39%的样品超过Ⅴ类水质标准。地表水氮素和磷素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硝态氮是溶解态总氮主要赋存形态,相应的比例约为60%,铵态氮比例最少,约为10%;溶解态活性磷是溶解态磷素主要赋存形态,约为80%。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区域地表水氮素和磷素浓度高于其他区域;中沟、干渠等小型河流水体在夏季存在水质分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中小河流 地表水 苏北平原 苏北农村
下载PDF
江水北调工程对沿线水文情势的影响浅析
9
作者 纪小敏 聂青 +1 位作者 张鸣 王锡冬 《江苏水利》 2015年第7期32-35,共4页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部分,其运行实践可以看作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模型实验。通过收集江水北调工程沿线输水河道和调蓄湖泊的水文资料,分析工程建设前后水位、流量过程及主要泵站的引排水量,评价江水北调工程...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部分,其运行实践可以看作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模型实验。通过收集江水北调工程沿线输水河道和调蓄湖泊的水文资料,分析工程建设前后水位、流量过程及主要泵站的引排水量,评价江水北调工程运行对沿线水文情势的影响,为科学评价东线工程可能对水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水北调 南水北调 水文情势 影响分析
下载PDF
江苏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舸 刘茂松 +4 位作者 徐驰 杨雪姣 黄峥 曹云龙 李雨潼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16-2021,共6页
为揭示耕地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泰州市1995、2000和2006年Landsat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对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加速减少;耕地占地率在0~80%... 为揭示耕地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泰州市1995、2000和2006年Landsat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对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加速减少;耕地占地率在0~80%区间内,其平均相对变辐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减小,而在80%~100%区间,则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增大,80%左右相对变幅最小;比较发现,3个年度的耕地占地率频度分布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值及其对应的耕地占地率依次变小;2个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量主要发生于40%~80%区间(约占总变化量的90%),构成耕地面积变化的主体;在空间上,研究期间占地率60%~80%区间分布区域大幅缩减,40%~60%区间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扩展,且聚落和道路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变化速度更快。研究表明,耕地的稳定性和面积变化的速率与耕地占地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域分析 耕地变化 像元频度 景观背景 苏北平原
原文传递
不同饱和黏性土渗透系数预测方法的应用与对比:以苏北沿海平原黏土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葛勤 梁杏 +1 位作者 龚绪龙 刘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3-803,共11页
渗透系数(K)是水文地质、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参数,而低渗透介质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场地的尺度、介质的扰动程度等均会对K的确定产生影响.利用δ^(18) O化学示踪法、室内试验及经验公式法估算饱和黏性土的垂向渗透系数,并对比... 渗透系数(K)是水文地质、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参数,而低渗透介质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场地的尺度、介质的扰动程度等均会对K的确定产生影响.利用δ^(18) O化学示踪法、室内试验及经验公式法估算饱和黏性土的垂向渗透系数,并对比分析不同预测方法的适用性.以苏北沿海平原第四纪厚层黏土为例,δ^(18) O化学示踪法预测厚层黏性土的渗透系数低于10^(-11) m/s,室内法测得渗透系数为2.61×10^(-8)~9×10^(-12) m/s,经验法预测值较大,是室内法的几倍到几十倍.δ^(18) O化学示踪法是表征天然条件下长时间的实验结果,除了反映数十米厚层黏性土的等效渗透性能,还可预测黏土孔隙水的渗流时间;结合测定黏土样品液塑限等室内实验参数,室内实验和经验公式法可以提供系列剖面黏土的渗透系数,更清晰地说明厚层黏土剖面不同渗透系数预测方法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 渗透系数 δ^18O化学示踪 室内实验 经验公式 苏北沿海平原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黄河改道的区域地理效应与故道遗产活化——以黄河故道(江苏段)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必虎 纪凤仪 薛涛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4,157,共11页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相关讨论忽视了黄河故道,这是黄河历史文化的缺失。为了重现黄河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黄河故道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必须得到认可。研究以黄河故道(江苏段)为例,归纳总结了黄河改道的...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相关讨论忽视了黄河故道,这是黄河历史文化的缺失。为了重现黄河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黄河故道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必须得到认可。研究以黄河故道(江苏段)为例,归纳总结了黄河改道的区域地理效应,梳理出黄河故道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再现了黄河故道的形成与演进历史。建议将黄河故道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范畴,借助黄河故道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挖掘故道遗产的多样功能,建造黄河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带,塑造大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旅表征,实现故道遗产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道 苏北平原 区域地理 遗产活化
原文传递
苏北平原的捍海堰与淮南盐场历史地理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靖捷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70-76,共7页
北宋范仲淹在苏北平原修建了捍海堰,阻挡了海水对苏北平原的侵袭,使得堤内土地得到开发。但是对于两淮的盐业生产来说,捍海堰阻断了盐场的海水来源,使得盐灶的生产受到影响。通过对宋代以后淮南盐场和捍海堰的相对地理位置考证,可以发现... 北宋范仲淹在苏北平原修建了捍海堰,阻挡了海水对苏北平原的侵袭,使得堤内土地得到开发。但是对于两淮的盐业生产来说,捍海堰阻断了盐场的海水来源,使得盐灶的生产受到影响。通过对宋代以后淮南盐场和捍海堰的相对地理位置考证,可以发现,宋代捍海堰建立之后,盐灶就已经搬迁到捍海堰东部,而非学界所认为的盐场在明代以后才东迁。明代以后,随着海陆变迁的加剧,盐场生产的盐灶都分布在远离捍海堰的沿海滩涂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业史 苏北平原 捍海堰 两淮盐场 海陆变迁
原文传递
苏北平原龙冈LG孔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化记录 被引量:7
14
作者 夏非 张永战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3-446,共14页
通过研究已经获得的苏北平原龙冈LG孔岩芯野外描述、照片、粒度、14C测年、有孔虫、孢粉、重矿物等原始测试分析数据,并参考邻区发表成果和该区新近补充的资料数据,再分析和讨论了LG孔的地层层序、年代框架和环境演化记录等内容。结果表... 通过研究已经获得的苏北平原龙冈LG孔岩芯野外描述、照片、粒度、14C测年、有孔虫、孢粉、重矿物等原始测试分析数据,并参考邻区发表成果和该区新近补充的资料数据,再分析和讨论了LG孔的地层层序、年代框架和环境演化记录等内容。结果表明:(1)LG孔34.8 m岩芯保存了MIS 4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记录,先后经历了河漫滩、河湖相洪泛平原(第二硬黏土层)、较开放潮滩的潮间带和潮下带、较开放潮滩的潮下带、较开放潮滩的潮间带和潮上带下部、河湖相洪泛平原(第一硬黏土层)、潮上带滨海沼泽和海岸沙堤等一系列环境演化过程,其中潮滩环境的MIS 3海侵层发育;(2)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3)老于末次冰盛期的常规和加速器14C测年数据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加之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故LG孔第二硬黏土层中的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解释地层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 晚第四纪地层 环境演化 贝壳沙堤 硬黏土层 MIS 3海侵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